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方志理论:地理派 历史派 三书体 三家之学 三科 志 掌故 文征 丛谈 体裁当归史法 纪

发布时间:2018-09-19 点击数:1767

地理派


此派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应注重古今疆域沿革与方位的考释。主张方志要详述地理,略载史事;重视古代资料,轻视现实资料。此派重在考据,以戴震、洪亮吉等为代表。自方志学家章学诚出,世人视地理派为旧派。它在编修方志的原则和方法上虽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但在历史上对修志有一定影响。


历史派


该派认为方志不是图经、地理之书。“志属信史”,是“一方之全史”,应注重历史文献、人物、史事等方面的内容。主张志书的编修应昉“正史”的纪传体例,讲求实用。创立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此派以章学诚为代表,和地理派对立,学者称为新派。


三书体


志书体例之一种。章学诚首创。将方志分为志、掌故、文征三部分:志为著述,采用纪传体;掌故和文征是资料汇编,分别汇辑簿书案牍和各体诗文。另外,异闻杂说编为“丛谈”。三书体的代表作是章氏所纂《湖北通志》。全书分为《湖北通志》、《湖北掌故》、《湖北文征》和《湖北丛谈》四大部分。章氏认为, “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亦不可也。”志为著述之体, “词尚体要”;掌故、文征为记注。此三书体亦称章氏的“三家之学”、“三科”。


三家之学


三家指正史体、律令典例体、《文选》、《文苑》体。“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参见“三书体”。


三科


即章学诚三书体。刘光谟《射洪县修志议》中称: “章氏三科,文征居末,于志外别为一编,而书仍附以行。”是取其“三书”为三科,仿古意而用之。参见“三书体”。



章学诚方志体裁“三书”的主体部分。章氏从志属史观点出发,模仿正史的纪传体建立了“志”的结构,包括“纪”、“传”、“考”、“表”、“图”等,并要求能体现作者的观点,成为有经世致用之作的一家著述。


掌故


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为章氏三书之一。认为:“掌故典要,官礼之流别也。”掌故一门主要是将“一方制度条规”、“案牍”等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别记之。在他为《湖北通志》所拟的篇目中,掌故目录吏科四目、户科十九目、礼科十三目、兵科十二目、刑科六目、工科十二目,计六十六篇。掌故在三书中与志互证,相辅相成。


文征


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提出:仿《文选》、《文苑》之体作文征。文征类似“文鉴”、“文类”等。其“大旨在于证史”。挑选足以反映本地民情、社会生活的诗文,或虽不能“证史”,但属于名篇佳章者,汇编成书。在三书中与志互证,相辅相成。


丛谈


章学诚方志体例的组成部分之一。或称“杂志”、“余编”等。在修志过程中所搜集的资料,有些难以为“三书”尽载,但弃之较为可惜。章氏将这些内容立为“丛谈”,置于“三书”之后,收入志书之中。这样,志书收载的内容既广泛,又于志体无伤。


体裁当归史法


章学诚方志理论观点之一。他认为志书应“仿纪传正史三体而作”,史“以本纪为经,而诸体为纬,有文辞者曰书、曰传,无文辞者曰表、曰图”。史书首冠本纪,志书则编写大事记,“一方之志,将纪一方之事”,“方志撰纪”, 是“为一书之经”。仿“全国史例”, “邑志列传”,传可记事、记人;考为志体,邑志应有考;对表、图,章氏十分重视, “图为无言之史”,志书设表、图,可使读者一目了然。章氏还主张,州、县志分题不宜过细,过细则“失之繁碎”,致使“浩无统摄”。



章学诚方志体裁“三书”中“志”的组成部分之一。编年体的大事记。章氏模仿正史的本纪建立。初期,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等文中称“外纪”,以“皇恩庆典”为内容;后期,在编纂《湖北通志》、《永清县志》及有关文章内观点有所改变,而成为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大事记。章氏认为: “志者,史所取裁,史以记事,非编年弗为纲也”(见《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