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蓬溪县志 民国遂宁县志 光绪遂宁县志 乾隆遂宁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1898
康熙蓬溪县志
清潘之彪纂修。潘之彪,号退庵,江苏丹阳人,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七年(1668)任蓬溪县知县。蓬溪在明代已有县志,明朝《湖北通志》卷八十一载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王良谟所纂《蓬溪县志》,今佚。此为本县清代首创邑乘,潘之彪《序》曰:“蓬志无传矣!无传而使之传,则必询诸故老,搜诸碑记,而蓬之故老,罔或耆寿矣;蓬之碑记,荒榛碎砾矣。此余自莅兹以来,日经营斯事而未有成也。壬子春,吾乡蒋绥庵先生给假来峨,枉道视余,出其簏中所携《蜀广志》授余。读之,始得见杨公炯所作孔子庙堂文,及司马公池令小溪故事。并余向所手录,汇集成编。”盖之彪以无旧乘可稽,深感不便,乃着手采访资料,征文考献,录以备用。至康熙十一年,其同乡进士蒋超赴峨眉。取道来访。并把一部《蜀中广记》送给他看。潘之彪再摘取有关于本邑的资料,与原来所录史料参详考订汇为是志而梓行。唯所记较简,仅2万余字。十三年后,知县周甲征(浙江山阴人贡生康熙十九年(1680)到任)增续补订后再印行。又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徐缵功(字雨在直隶大兴举人)遍索旧志未得,原刻版片亦多散佚。翌年修建县署后楼时却于具文墙下得到旧版数十片,有心续修而以政事繁忙未果。三年后于县庠生何梦熊家得到一册周甲征增刻的本子(今已无传),乃着手增补以成全书而刊行。此志分十二门,约5万字,以山川风土、职官人物、学校赋役和诗文辞赋记载略详,别无更大特色。今存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和五十二年(1713)增刻本。
民国遂宁县志
甘焘等修,王懋昭纂,甘焘,重庆铜梁人,民国十三年(1924)任遂宁县知事。王懋昭,遂宁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官云南文山县知县等。此志议事于民国十三年(1924),次年设局于明伦堂而举事。公推王懋昭出任总纂,并举本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尝官吏部主事的徐宽与清末副贡生,民初国会议员奉楷为副总纂。其余审查、编辑若干,仅调查、采访便多达三十余人,可谓“人强马壮”。开局之后,因战乱而局所数度迁徙,故而四易寒暑方得以竟其功,于民国十八年(1929)付之刊刻。时县知事已历换七人而为四川蒲江县人任希亮。
此志木刻八本,不分门类,仅列四十二细目,据其凡例称:“本志因国体变迁,遂潼分县,另行修订,凡旧志体例不适于现在情势,概予删去,应定名曰民国遂宁县志”。四十二细目如下:舆图,沿革,疆域,城池,区市,山川,塞堡,堤堰,津梁,古迹,衙署,塘铺,祀典,风俗,寺观,坟墓,封荫,选举,乡宦,学行,才能,孝友,忠义,隐逸,流寓,列女,士女,大年,宗教,法团,机关,政绩,户口,仓储,税则,慈善,学校,实业,交通,物产,杂记,补遗。约30万字。艺文不立专门,分载于各有关细目中,仿乾隆旧志例也。各细目所编之内容,与光绪旧志出入不大,主要是续增了清末民国初年事,亦附入相应的诗文辞赋。较具史料价值者,在于民国改元以后之新生事物收载极多,如新式学校、机关、法团、实业、交通、宗教、税收等。其中实业之发展,农业试验场之开办,各种工厂之建设,电讯邮政之兴起,道路之修筑等史料价值最高。杂记门中则自宋嘉定五年(1212)迄民国十四年(1925)的七百多年间本境之水、旱、风、火、震诸灾害史料详细收载,亦不失为珍贵史料。此志另有县增广生冯东曙、附生王绍曾采辑之《重修四川通志遂宁采访录》一册抄本尚存,藏四川省图书馆。冯、王二人皆是县志局的“编辑”。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和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
光绪遂宁县志
清孙海等修,李星根纂。孙海,甘肃泰安人,拔贡,光绪二年(1876)任遂宁县知县。李星根,字斗垣,四川中江人,岁贡,官四川茂州学正。孙海来任知县后,见本县近代名人张问陶(字船山,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至御史,出任山东莱州府知府)的诗篇字迹,几乎家家收藏,人人吟诵,而其事迹则不见志乘。盖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后便未纂修过县志,是无所载。他便邀集张问陶的从侄张知雄(恩贡生,尝官四川彭县训导)等人商议,设局举事,并聘请李星根前来总撰。光绪三年(1877)秋,工将竣而孙海另调他任,便把修志事交与继署知县胡圻(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市)监生),由胡圻董其事而付之刊刻,刻毕,已是光绪五年(1879)了。
此志分十八门附十门,约20万字。除艺文一门而外,其他各门类均简,远不及乾隆旧志记载为详。山川、津梁、古迹、寺观等仅记名目方位,人物门亦大量删削,以旧志所载以详之故也。重点放在艺文门,占全书之大半,除转录乾隆旧志原载外,增纂了大量近百年间之诗文,主要便是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兄弟的著述以及有关于他们的传记诗词。作为地方文化史来说,倒具较高史料价值。在艺文和杂记中,收载了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起义军由滇入川,进而攻打县境各乡镇之战事,记之详,亦有价值。书首仅附一幅舆图,不及乾隆旧志。唯诸祀、学校所载太过繁琐,且学校门中又多系文庙之祭祀一类。今存光绪五年(1879)刻本。
乾隆遂宁县志
清张松孙修,寇质言、李培峘纂。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河南开封府同知升任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参见“【乾隆】中江县志”条。寇质言,字诲庵,四川渠县人,乾隆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曾掌教潼川府草堂书院。李培峘,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县)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遂宁县知县。《潼川府志》于乾隆五十年(1785)成书刊行后,张松孙告之李培峘纂修邑乘事。李培峘便集县人士分行采访搜集,参之旧乘,亲加编次,寇质言参与订正分类。另外尚有本县著名文人(后皆中举人)张问安、张问彤兄弟参与采访和校刊。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编纂成书刊行。
此志仿府志例,分土地、人民、政事三部,再列三十门附十门,约30万字。除了订正旧志之错讹外,增补、新纂了大量史料。记载较详者有如古迹、山川、津梁、堤堰、土产、职官、人物、寺观、学校、宅墓等门类。其中又以古迹、山川、津梁、堤堰等门类中所载史料有较高的价值,除名目、方位外,尚有详细解说、考证,附以历代有关之诗文碑记,间配有图绘。而于山川古迹、人物杂记、寺观宅墓中则收载了本县历代名人,包括清初李仙根、张鹏翮诸人之事迹业绩,以及他们的著述,有关于他们的传记碑铭、传说等、为本志中另一最有史料价值之部分,多可补正史之未备者。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和光绪五年(1879)补刻本。
清潘之彪纂修。潘之彪,号退庵,江苏丹阳人,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七年(1668)任蓬溪县知县。蓬溪在明代已有县志,明朝《湖北通志》卷八十一载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王良谟所纂《蓬溪县志》,今佚。此为本县清代首创邑乘,潘之彪《序》曰:“蓬志无传矣!无传而使之传,则必询诸故老,搜诸碑记,而蓬之故老,罔或耆寿矣;蓬之碑记,荒榛碎砾矣。此余自莅兹以来,日经营斯事而未有成也。壬子春,吾乡蒋绥庵先生给假来峨,枉道视余,出其簏中所携《蜀广志》授余。读之,始得见杨公炯所作孔子庙堂文,及司马公池令小溪故事。并余向所手录,汇集成编。”盖之彪以无旧乘可稽,深感不便,乃着手采访资料,征文考献,录以备用。至康熙十一年,其同乡进士蒋超赴峨眉。取道来访。并把一部《蜀中广记》送给他看。潘之彪再摘取有关于本邑的资料,与原来所录史料参详考订汇为是志而梓行。唯所记较简,仅2万余字。十三年后,知县周甲征(浙江山阴人贡生康熙十九年(1680)到任)增续补订后再印行。又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徐缵功(字雨在直隶大兴举人)遍索旧志未得,原刻版片亦多散佚。翌年修建县署后楼时却于具文墙下得到旧版数十片,有心续修而以政事繁忙未果。三年后于县庠生何梦熊家得到一册周甲征增刻的本子(今已无传),乃着手增补以成全书而刊行。此志分十二门,约5万字,以山川风土、职官人物、学校赋役和诗文辞赋记载略详,别无更大特色。今存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和五十二年(1713)增刻本。
民国遂宁县志
甘焘等修,王懋昭纂,甘焘,重庆铜梁人,民国十三年(1924)任遂宁县知事。王懋昭,遂宁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官云南文山县知县等。此志议事于民国十三年(1924),次年设局于明伦堂而举事。公推王懋昭出任总纂,并举本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尝官吏部主事的徐宽与清末副贡生,民初国会议员奉楷为副总纂。其余审查、编辑若干,仅调查、采访便多达三十余人,可谓“人强马壮”。开局之后,因战乱而局所数度迁徙,故而四易寒暑方得以竟其功,于民国十八年(1929)付之刊刻。时县知事已历换七人而为四川蒲江县人任希亮。
此志木刻八本,不分门类,仅列四十二细目,据其凡例称:“本志因国体变迁,遂潼分县,另行修订,凡旧志体例不适于现在情势,概予删去,应定名曰民国遂宁县志”。四十二细目如下:舆图,沿革,疆域,城池,区市,山川,塞堡,堤堰,津梁,古迹,衙署,塘铺,祀典,风俗,寺观,坟墓,封荫,选举,乡宦,学行,才能,孝友,忠义,隐逸,流寓,列女,士女,大年,宗教,法团,机关,政绩,户口,仓储,税则,慈善,学校,实业,交通,物产,杂记,补遗。约30万字。艺文不立专门,分载于各有关细目中,仿乾隆旧志例也。各细目所编之内容,与光绪旧志出入不大,主要是续增了清末民国初年事,亦附入相应的诗文辞赋。较具史料价值者,在于民国改元以后之新生事物收载极多,如新式学校、机关、法团、实业、交通、宗教、税收等。其中实业之发展,农业试验场之开办,各种工厂之建设,电讯邮政之兴起,道路之修筑等史料价值最高。杂记门中则自宋嘉定五年(1212)迄民国十四年(1925)的七百多年间本境之水、旱、风、火、震诸灾害史料详细收载,亦不失为珍贵史料。此志另有县增广生冯东曙、附生王绍曾采辑之《重修四川通志遂宁采访录》一册抄本尚存,藏四川省图书馆。冯、王二人皆是县志局的“编辑”。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和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
光绪遂宁县志
清孙海等修,李星根纂。孙海,甘肃泰安人,拔贡,光绪二年(1876)任遂宁县知县。李星根,字斗垣,四川中江人,岁贡,官四川茂州学正。孙海来任知县后,见本县近代名人张问陶(字船山,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至御史,出任山东莱州府知府)的诗篇字迹,几乎家家收藏,人人吟诵,而其事迹则不见志乘。盖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后便未纂修过县志,是无所载。他便邀集张问陶的从侄张知雄(恩贡生,尝官四川彭县训导)等人商议,设局举事,并聘请李星根前来总撰。光绪三年(1877)秋,工将竣而孙海另调他任,便把修志事交与继署知县胡圻(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市)监生),由胡圻董其事而付之刊刻,刻毕,已是光绪五年(1879)了。
此志分十八门附十门,约20万字。除艺文一门而外,其他各门类均简,远不及乾隆旧志记载为详。山川、津梁、古迹、寺观等仅记名目方位,人物门亦大量删削,以旧志所载以详之故也。重点放在艺文门,占全书之大半,除转录乾隆旧志原载外,增纂了大量近百年间之诗文,主要便是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兄弟的著述以及有关于他们的传记诗词。作为地方文化史来说,倒具较高史料价值。在艺文和杂记中,收载了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起义军由滇入川,进而攻打县境各乡镇之战事,记之详,亦有价值。书首仅附一幅舆图,不及乾隆旧志。唯诸祀、学校所载太过繁琐,且学校门中又多系文庙之祭祀一类。今存光绪五年(1879)刻本。
乾隆遂宁县志
清张松孙修,寇质言、李培峘纂。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河南开封府同知升任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参见“【乾隆】中江县志”条。寇质言,字诲庵,四川渠县人,乾隆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曾掌教潼川府草堂书院。李培峘,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县)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遂宁县知县。《潼川府志》于乾隆五十年(1785)成书刊行后,张松孙告之李培峘纂修邑乘事。李培峘便集县人士分行采访搜集,参之旧乘,亲加编次,寇质言参与订正分类。另外尚有本县著名文人(后皆中举人)张问安、张问彤兄弟参与采访和校刊。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编纂成书刊行。
此志仿府志例,分土地、人民、政事三部,再列三十门附十门,约30万字。除了订正旧志之错讹外,增补、新纂了大量史料。记载较详者有如古迹、山川、津梁、堤堰、土产、职官、人物、寺观、学校、宅墓等门类。其中又以古迹、山川、津梁、堤堰等门类中所载史料有较高的价值,除名目、方位外,尚有详细解说、考证,附以历代有关之诗文碑记,间配有图绘。而于山川古迹、人物杂记、寺观宅墓中则收载了本县历代名人,包括清初李仙根、张鹏翮诸人之事迹业绩,以及他们的著述,有关于他们的传记碑铭、传说等、为本志中另一最有史料价值之部分,多可补正史之未备者。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和光绪五年(1879)补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