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乾隆遂宁县志 康熙遂宁县志 嘉庆资州直隶州志 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2942
乾隆遂宁县志

清田朝鼎修,周彭年纂。田朝鼎,字象三,浙江石门(今余杭县东北崇德镇)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乾隆八年(1743)任遂宁县知县。周彭年,浙江石门人,田朝鼎外弟。乾隆十年(1745),因纂修《大清一统志》而敕令各地呈送县志,田朝鼎方着手采辑资料,恰逢其外弟周彭年由浙江来蜀看望他,他便委托周氏搜集康熙旧志未载诸史事,进而纂辑成此县志,于次年刊刻印行。此志分三十五门,约10万余字,主要是增纂康熙旧志以后五十余年间事,其中又多为职官人物、建置赋役等类。另外,康熙旧志中之选漏者,或是新发现之碑记、职官、人物、诗文等皆一一补载。但亦有错收者,即不属本县之人和事。其中田朝鼎、周彭年等人所著有关本县城池公署、学校书院、祠寺水利之修建以及山川风物之记、序、诗等却有较高史料价值。今存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仅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一部全书,余为残本。

康熙遂宁县志

清张鹏翮纂修。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遂宁人,康熙八年(1669)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河东转运使、兵部右理事、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据张鹏翮所言,明代嘉靖年间曾经纂修过县志,其称:“吾邑旧志,成于陈中丞、杨太史,盖前明嘉靖时”。民国《遂宁县志》卷首周彭年《序》亦云:“邑志先作于明嘉靖陈中丞讲、杨太史名,迨崇祯甲申乙酉遭献贼之乱,志遂无存。”其实所言并不确切,陈讲纂修者为《潼川志》,盖一州之志,非一邑志乘,杨慎亦未见纂修过遂宁县志,其所纂者,乃为《全蜀艺文志》。退而言之,当时杨慎参与纂修的是《四川总志》,更非一县之志书。张氏所言似过于牵强。康熙二十八年(1689),张鹏翮赴浙江巡抚任途经江苏吴县,路过光禄寺少卿李仙根(字子静,四川遂宁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家,得到半帙旧志残本(未言何志,疑为陈讲纂修的《潼川志》),乃是李仙限的父亲李实(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知县)当年从颓屋瓦砾中所寻得者。他便以此为依据,再行采访补订,纂成此县志四卷。于次年刊刻印行。原刻印本迄今仅见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

此志分二十一门,约8万字,以山川、古迹、赋役、学校、人物、艺文等门类记载较为详细。对于本县历史上著名人物如宋代杨甲、杨辅,元代文礼恺,明代席书、陈讲、杨名、吕大器等人的事迹记述尤详,并且较多收载他们所著之诗文。今存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迄今仅是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

嘉庆资州直隶州志

清刘炯修,张怀渭等纂。刘炯,顺天大兴人,廪贡生,嘉庆十五年(1810)任资州知州。张怀渭,四川汉州(今四川广汉)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炯于政事之暇,欲重举修志事。当时仅知康熙年间朴怀德纂修过“总志”,未得见其书。但是,州里已有现成的资料可供采录,名为“五城志”(即为资州所领的资中、资阳、内江、仁寿、井研五城),乃是清嘉庆六年(1801),知州赵遵律(字和声,号芦州,河南郾城县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欲着手纂修州志而采辑的,但仅辑成此“五城志”稿,他便在嘉庆八年(1803)升任贵州遵义府知府而去。过了十一年之后,刘炯方踵其事而得以最后完成付梓。至咸丰八年(1858),曾用旧版重新印刷过一次。再至同治二年(1863),知州黄济(字子恒,湖南长沙人监生)和本州道光十四年(1834)的举人王宗泗等人续修后再次印行。十三年后的光绪二年(1876),知州罗廷权(云南昆明县举人,同治九年(1870)到任)和资州咸丰五年(1855)的举人何雍等人再次续修刊印。如此,这部州志曾经过三次补刊,记事一直增补到光绪二年(1876)来任知州的陕西举人黄加焜。

此志分十门七十七目附五目,约55万字。刘炯《凡例》曰:“是编分十门,首舆地,次食货,次学校,次官师,次武备,次选举,次人物,次艺文,次金石,次杂类,各门下又分小目以别之。”其中艺文门约占四分之一。而卷首之圣训、宸翰等近4万字,收之过滥。图考共绘制各种图三十余幅,绘刻俱精。各门类所载史料丰富,条目清淅,均依五城分别记述之。后来续增皆附各条目之后,惟所增不多,数十字到数百字不等,仅列女增纂为多,达4万余字,太繁。艺文八卷,约14万字,包括二十七种文体,自汉代王褒等人之著述,下迄清道光、同治年间之官绅士子如牛树梅诸公之作,甚至包括计恬所撰《牛树梅生祠记》均收载其中。不少诗文乃属稀见,不见他书记载,有如乾隆年间洪成鼎撰的《默野僧传》等文。金石门收载州属各地刻石、摩崖、碑记颇多,共约2万余字,极具史料价值。其他则以山川古迹、祠庙寺观、学校书院、田赋仓储等门类记述较详,也较有价值。今存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咸丰八年(1858)补印本,同治三年(1864)黄济、王宗泗等续修补刻本,光绪二年(1876)罗廷权、何衮等再增修续刻本。

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

吴鸿仁等修,黄清凉等纂。吴鸿仁,四川涪陵人,民国十八年(1929)任资中县知事。黄清亮,资中人,清光绪年间的岁贡生。资中以前称资州,民国改元后废府州制,民国三年(1914)资州改为资中县。吴鸿仁及继任县知事黄一仁(四川乐山人)、县长(民国十八年(1929)以后,成立县政府,原县知事更名为县长)张嘉榕(成都人)见州志失修数十年,而近事无所考,遂聘县人黄清亮总其事而续修之,民国十年(1921)续修,历时八月便初稿纂成,但未付印。十八年(1929)在该稿基础上重修刊行。据该志序言称,因辛亥革命,国体变更,一切制度,前后不同,未便统纪,故该书编纂悉断自宣统三年。民国建元以后事迹,以“事略汇钞”方式附于该志之后,名为“资中县民国实录”。资州原属四县,自民国三年(1914)废州治改县治,故此次修志,将所属四县割去,专载州事。但由于本次修志时间上限断自清末,其时仍为资州,故仍称资州志。此“资中县续修资州志”一名的由来。

该志一仍旧志体例,记事止于宣统三年(1911),共分疆域,建置,食货,学校,人物,官师,选举,风土,文征,杂编等十卷,附民国实录,共计十门,下列五十三目附九目,约30余万字。续州志记事至宣统三年(1911),详近而略远。其中“学校”一门则附“新增学校”于其后,学校门中除旧有之学宫、典祀外,增纂了自道光以后有关书院、乡学及新设中、小学堂之建设、经费收支等大量史料,记事至民国十八年。“杂编”中则收载了咸丰末至同治初李永和、蓝大顺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资州各地之战事;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间义和拳、红灯教在境内的活动情形。人物门中较多收载了本州清末著名人物如光绪状元骆成骧,同治年间的举人何昭然等人的事迹。其他以山川水利、古迹寺观之记载为详尽,仅山川和古迹便多达四万余字,史料较珍贵。另外,还辑有《民国实录》一卷,约2万余字,仅记资中县(其他四县不录),附刻于州志之后,记事自民国元年(1912)至十八年(1929)。《民国实录》民国元年至十八年间事。分事略和汇抄两个部分。前者为大事纪,对于县议会之建立及活动情形,四川军阀混战之史实记述甚详。后者系民国改元以后县中职官、县人之仕宦、学校毕业表等内容。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