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康熙射洪县志 光绪蓬溪县续志 民国蓬溪县近志 道光蓬溪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3372
康熙射洪县志

清唐麟翔纂修。唐麟翔,号石郊,江苏泰州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射洪县知县。射洪县志的纂修,当上溯到明代中期,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郭镗(字子声,山东恩县(今平原、武城二县之间的恩城镇)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进士)便修过县志。故《稀见地方志提要》曰:“考县志于明成化时知县李森、郭镗始修,万历时又续修,志版皆毁于甲申变后。”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麟翔曾在县人某家中得到一帙,可惜已被虫蠹大半,首尾残缺(如今则片纸无存)。他便以此作为根据,参考《广舆记》、《四川总志》、《潼川志》等书,互为补订,纂辑成此县志十卷(附图二卷),且续增“秩官”一卷,于是年刊刻印行。到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何辰(顺天宛平县举人)在县中寻得旧板数十片,便清理出来重新印刷,今已无传本。此志分三十五门附十三门,约10万字。其中艺文门收录了不少历史上著名文人学士如陈子昂、杜甫、杨慎等人的诗文,亦收有麟翔的诗文辞赋,是为是志中较有价值者。今存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光绪蓬溪县续志

清周学铭修,熊祥谦等纂。周学铭,安徽建德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蓬溪县知县。熊祥谦,蓬溪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蓬溪旧志,道光廿四五年间,吴君章祈为经始,徐杨君文保所继成也。而前有三志皆泯弗存,惜哉!先是唐安建县以来,九百六十六年而未有志。我朝康熙十一年,前知县潘君之彪始创为之,越四十年徐君缵功再辑之,越三十三年而盛君英复述之,越四十一年而谢君泰宸、张太守鹤坪纂成之,其后又五十九年,乃有吴、徐杨之书,则加遥焉。铭以菲材而教士恤刑,罔弗存历史曹。甫陟县寄,遽膺缅思,遭逢之渥,历试之频,兢兢业业,以不克称职是惧。县居巴蜀之会,民稠而事赜,自惟薄劣,曷以堪盛,朝夕孳矻,以上秉教条,下察民依,中考前政己效之迹,讲修而率行之,冀无大失。从政二年于兹矣,有所设施,时自记录。觉先正良法,多可垂型于后,访求贤之耆旧,洎故官之懿行嘉言,足以矜式者,亦颇不乏,而有简编记述之。盖吴、徐杨志之成,距今又五十二载。时事之增益,政令之昌明,为至伙矣!今而纂之,亦其时也。既任斯责,其何敢以弇陋辞,爱取见闻,汇述诠次。光绪廿三年冬,移承江津之乏书局,自随勒成是篇。他日还县,当与缙绅先生细论之也。载述之由,各具本帙,故不别为例言。但胪其目,俾资寻检,与旧并存,命曰《续志》,庶五十年之行事,得以举其大凡,而昔贤之咸书,亦俱垂于不朽。”此志乃承袭道光旧志而续修,主要记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后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编纂成帙。未及刊印而周学铭调任江泽县,接任知县罗桢(湖北汉阳人)、田耀焜(湖北江夏人)继绩订正,翌年梓行。

此志分十四门四十五目,约15万字。主要是继旧志之各门而续之,对于旧志之脱漏者,小作增补。对于县境水利之兴修、盐井之开凿,清代后期有关本境之诗文碑记,赋税收支等资料收载颇详,亦有较高价值。再就是著述、耆旧、兵事等门类中收载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蓬溪一带,以及川西北、川南各地与清军之争战史实极为详尽,为颇有价值的川滇地区农民革命战争史料。是志对于道光旧志所载各图尽行删去,另外绘制了县境全图,中、西、东三乡舆图共四幅。今存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和传抄本。

民国蓬溪县近志

伍彝章等修,曾世礼、纪大经等纂。伍彝章,字玉文,四川蓬安人,清末廪生,民国十五年(1926)任蓬溪县知事。曾世礼,字修五,蓬溪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纪大经,字诚九,蓬溪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曾官礼部主事等,民国初期任四川广安、宣汉、岳池等县征收局长、四川省长公署秘书等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蓬溪县长萧应明《序》曰:“蓬溪县志,自有清康熙十一年邑令潘之彪创修于前,光绪廿一年邑令周学铭续修于后,两志并存,以迄于今。辛亥鼎革,政体变更,文物典章,亟宜记载。民国十五年,邑绅曾君修五开局修志,未几而赍志以没。纪君澄九、庄君廉夫继其任,纪君旋因事去,庄君廉夫完成之。将付剞劂,适应明奉命来宰斯土,庄君持稿属为序。当时川政统一,百废俱兴,乃于簿书鞅掌之余,略一披览,藉谂庄君循章实斋议,仿史汉记传作志,仿律令作掌故录,仿《文选》、《文粹》作艺文篇三要义,以立体例。纲目分明,记载翔实,书之优点既在于斯。况县中档卷迭遭兵燹,搜集志材迥非易事,其辛勤尤难能可贵。书名《近志》者,盖不掠前人之美,俾与《旧志》、《续志》并传,意至善也。在于旧、续两志之沿革,及今兹修辑之终始,庄君自作序传,既钟前县长雨涛之序纂详,无待赘述。兹特记其蒐采事实之困难,而获编纂周详之成功,以告于我邦人士。”民国十五年(1926),蓬溪县设修志局,续修县志,县知事伍彝章兼志局局长,清优贡曾世礼任编辑主任,次年曾世礼病逝,修志事宜停顿。民国十七年(1928),第二次设修志局,县长陈书丹兼任局长。聘清举人、礼部员外郎纪大经任总编纂员,不久纪去职,由曾任叙永县、乐至县知事的县人庄喜泉任总编纂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书,铅印出版。名为《蓬溪县近志》。该志之修成历时十年之久,前后有知事、县长八人兼任修志局长。

全书共十四卷,订为七册,分别为:疆域篇卷一,庶政篇卷二,征榷篇卷三,人物篇上卷四,人物篇下卷五,教育篇卷六,风土篇卷七,交通篇卷八,兵事篇卷九,兵事篇卷十,灾匪篇卷十一,灾匪篇卷十二,艺文篇卷十三,序传卷十四,共约20万字。该志记载较为注意反映时代特征,对县中民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大端皆有记述,如议会、教育、农、工、商会等的设立;民众教育事业的开办;警察、党团、宗教的建设;高、初新式学校的创设和经费、教育内容情况;道路、邮电的修建和开办等,记述极详,史料丰富,颇有价值。再就是县中各项捐税如粮、肉、盐茶、烟、酒等的征收及其支出收载亦详。其最具史料价值者,还有兵事和“匪患”两个门类中共3万余字,自光绪末到民国三十多年间之兵事、“匪患”、讨伐袁世凯之战、川中军阀混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川北之情形,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无不详加记载。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徐向前、朱德等部在川西北与国民党军,地方杂牌军之战争史料为珍贵。因为在旧方志中这类资料大都未收或收载甚少。今存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

道光蓬溪县志

清吴章祁修,顾士英等纂。吴章祁,字小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举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蓬溪县知县。顾士英,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官直隶吴桥县典史。道光十六年(1836),周国颐曾纂修道光《蓬溪县志》十六卷。周国颐,四川安岳县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官国史馆议叙。道光十四年(1834)曾总纂《安岳县志》十六卷。在周氏完成《安岳县志》的纂修之后,即有《蓬溪县志》之撰。时任知县为江西都昌县进士徐凝绩。成书后于是年刻印。如今流传稀少。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再修县志时,竟已不知有此事。此志开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时吴章祁以“谢志以后遂残阙,至今六十年矣”,遂为增修之举。然后“聘延名流,广搜博采”。书将成而吴氏卒于任所。江南丹徒县进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接任知县,踵事纂订,以成吴氏未竟之业。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书后遂付刊行。此志与周国颐纂修的县志卷帙相合,且相距不到十年,按常理来说,不会不知其事。可是确实如此,无论是此志的序跋、凡例,或是《安岳县志》中于周国颐条(“选举”、“人物”)所载,只字未提有修志之举。

此志分三十三门附六门,约25万字,记事较旧志更有条理。书首图绘增加较多,城池、水道、场镇等多达四十余幅,绘制精细。而且录中所列文庙、县署、书院等十余图则不见载入。以山川津梁、寺观古迹等记述最为详尽,且多所引证其他典籍如《四川通志》、《九域志》、《潼川府志》中之记载。对于旧县志中错讹者均加考证而说明(山川、职官等门类之错载者)。金石门所收资料极丰富,自唐宋迄清代,各种碑记、刻石无不备录,史料价值较高。虽列有艺文门,而所载诗文不多,仅6000余字,有不少诗文仍附载于各相应的门目之中。武功、人物等门类中收载了大量嘉庆初期白莲教起义军在川东、川北、主要是在县境各地之征战,以及德楞泰率清兵大举镇压之史实,记述详而史料可贵,达6000余字。唯祀典、列女等记述又过繁琐。今存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和咸丰十一年(1861)补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