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县志下载:乾隆射洪县志 嘉庆射洪县志 光绪射洪县志 光绪射洪县乡土志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1741
乾隆射洪县志
清张松孙修,沈诗杜纂。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河南开封府同知升任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参见“【乾隆】中江县志”条。沈诗杜,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射洪县知县。沈诗杜到任七年之后(1785),张松孙主修的府志已经告竣,便嘱咐沈氏纂修县志。沈诗杜于县中得到一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时知县何辰补印的康熙旧志,便以此为蓝本,再参之省志、府志及其他史籍记载,加上新采辑的资料,增续补缺,于是年便成书刊行。
此志门类设置一依《潼川府志》例,分三部四十二门附二门,约15万字。旧有史料与康熙旧志和乾隆府志中所载出人不大,所不同者是大量增加七十余年间的新史料,如职官、选举、人物、赋税、仓储等。另于山川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书院等门类中增绘了图说。另外还收入张松孙、沈诗杜等官员及县中文人士子的诗文,有如沈诗杜《长生桥记》,张松孙《刘蜕文冢》诗等,有一定史料价值。今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仅见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一部。
嘉庆射洪县志
清陈廷钰等修,聂厚盟等纂。陈廷钰,山东滩县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知县。聂厚盟,四川长寿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教谕。此志乃奉敕纂修,陈廷玉莅任之时,各县早奉省府檄征邑乘,而本县未及编纂,便约集聂厚盟和训导冯学谟(四川邻水县贡生)、县举人赵燮元等人参照乾隆旧志,派员采辑新资料,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编纂成书付梓,此时知县已易为甘肃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举人张复。此志分十五门八十六目附五目,约24万字。较前两种旧志,内容大为增加,旧志中所不收或漏收者,尽量搜集、采录而增补之,如舆地、人物等门类便补载了较多旧史料,其有价值者在山川津梁、寺观古迹、金石典籍等门类。而星野、典礼、仪注等则收载过于繁琐。
此志重点在艺文门,达6万余字,较多收载了本县唐代著名文人陈子昂的著述及后人纪念之诗文,史料价值颇高。再就是有关本县明代著名进士杨最(官至太仆寺卿)之事迹颇多记载,于人物、艺文、外记等门类中均可见到。历代县人之著述,另辟有经籍门以载其书名卷帙及作者简介。今存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光绪射洪县志
清谢廷钧等修,罗锦城等纂。谢廷钧,广东从化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任射洪县知县。罗锦城,射洪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十年(1860)进士,官兵部主事、贵州黄平州知州等。此志开修于清光绪十年(1884),时任知县为浙江宁海县人洪锡彝。因罗锦城自贵州归里,主讲于金华书院,首倡修志事,县训导吴绍泗(四川资州举人)、杨甲秀(四川天全州岁贡)等人极力赞助。如是,便推举罗锦城出为总纂,开局举事。事有凑巧,罗锦城于县中得到其师胡文魁(本县清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刑部主事)纂辑的“续县志稿”四卷和“日记”三十六卷。便以此为主,再行分类采辑,“悉心校选”,汇而成书。时已至光绪十二年(1886),官师更迭,经江西萍乡人何炳曦而易为谢廷钧。谢氏阅览之后,撰了一篇序文附诸书首而刊刻印行。
此志分十三门附一门,下列九十八目附四目,约30万字。艺文门最多,占三分之一连一,一万余字,其中陈子昂的著述及与之有关的诗文辞赋、记传碑铭仍占很大比重,包括奏疏、序赞等类。各个朝代修建陈子昂读书台的碑记文章就有数篇。书首绘刻了舆地、城池、山川、祠庙、津渡等各种图多达二十一幅,绘刻均佳。另于山川、古迹、寨堡、寺观、人物、食货等门类记事较详,史料价值亦高。有如射洪井盐之生产(食货及艺文中均详细记述);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军在川北之活动征战;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起义军由滇入川,攻占川中无数城池之战事。攻打县境之详情等等。唯典礼和节孝记载太过繁琐。卷十八主要是补录各门类之漏收漏载者。今存光绪十年(1884)刻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印本和1980年射洪县政协、档案馆油印本。
光绪射洪县乡土志
清孙士奎纂。孙士奎,射洪人。此志编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所纪较略。仅六千余字。其史料价值不大,远不如光绪县志。可取者,在于简明记载了光绪末期本境之户口、宗教、道里、物产及加工贸易等情。今存清末抄本和1960年传抄本。
清张松孙修,沈诗杜纂。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河南开封府同知升任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参见“【乾隆】中江县志”条。沈诗杜,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射洪县知县。沈诗杜到任七年之后(1785),张松孙主修的府志已经告竣,便嘱咐沈氏纂修县志。沈诗杜于县中得到一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时知县何辰补印的康熙旧志,便以此为蓝本,再参之省志、府志及其他史籍记载,加上新采辑的资料,增续补缺,于是年便成书刊行。
此志门类设置一依《潼川府志》例,分三部四十二门附二门,约15万字。旧有史料与康熙旧志和乾隆府志中所载出人不大,所不同者是大量增加七十余年间的新史料,如职官、选举、人物、赋税、仓储等。另于山川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书院等门类中增绘了图说。另外还收入张松孙、沈诗杜等官员及县中文人士子的诗文,有如沈诗杜《长生桥记》,张松孙《刘蜕文冢》诗等,有一定史料价值。今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仅见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一部。
嘉庆射洪县志
清陈廷钰等修,聂厚盟等纂。陈廷钰,山东滩县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知县。聂厚盟,四川长寿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教谕。此志乃奉敕纂修,陈廷玉莅任之时,各县早奉省府檄征邑乘,而本县未及编纂,便约集聂厚盟和训导冯学谟(四川邻水县贡生)、县举人赵燮元等人参照乾隆旧志,派员采辑新资料,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编纂成书付梓,此时知县已易为甘肃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举人张复。此志分十五门八十六目附五目,约24万字。较前两种旧志,内容大为增加,旧志中所不收或漏收者,尽量搜集、采录而增补之,如舆地、人物等门类便补载了较多旧史料,其有价值者在山川津梁、寺观古迹、金石典籍等门类。而星野、典礼、仪注等则收载过于繁琐。
此志重点在艺文门,达6万余字,较多收载了本县唐代著名文人陈子昂的著述及后人纪念之诗文,史料价值颇高。再就是有关本县明代著名进士杨最(官至太仆寺卿)之事迹颇多记载,于人物、艺文、外记等门类中均可见到。历代县人之著述,另辟有经籍门以载其书名卷帙及作者简介。今存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光绪射洪县志
清谢廷钧等修,罗锦城等纂。谢廷钧,广东从化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任射洪县知县。罗锦城,射洪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十年(1860)进士,官兵部主事、贵州黄平州知州等。此志开修于清光绪十年(1884),时任知县为浙江宁海县人洪锡彝。因罗锦城自贵州归里,主讲于金华书院,首倡修志事,县训导吴绍泗(四川资州举人)、杨甲秀(四川天全州岁贡)等人极力赞助。如是,便推举罗锦城出为总纂,开局举事。事有凑巧,罗锦城于县中得到其师胡文魁(本县清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刑部主事)纂辑的“续县志稿”四卷和“日记”三十六卷。便以此为主,再行分类采辑,“悉心校选”,汇而成书。时已至光绪十二年(1886),官师更迭,经江西萍乡人何炳曦而易为谢廷钧。谢氏阅览之后,撰了一篇序文附诸书首而刊刻印行。
此志分十三门附一门,下列九十八目附四目,约30万字。艺文门最多,占三分之一连一,一万余字,其中陈子昂的著述及与之有关的诗文辞赋、记传碑铭仍占很大比重,包括奏疏、序赞等类。各个朝代修建陈子昂读书台的碑记文章就有数篇。书首绘刻了舆地、城池、山川、祠庙、津渡等各种图多达二十一幅,绘刻均佳。另于山川、古迹、寨堡、寺观、人物、食货等门类记事较详,史料价值亦高。有如射洪井盐之生产(食货及艺文中均详细记述);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军在川北之活动征战;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起义军由滇入川,攻占川中无数城池之战事。攻打县境之详情等等。唯典礼和节孝记载太过繁琐。卷十八主要是补录各门类之漏收漏载者。今存光绪十年(1884)刻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印本和1980年射洪县政协、档案馆油印本。
光绪射洪县乡土志
清孙士奎纂。孙士奎,射洪人。此志编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所纪较略。仅六千余字。其史料价值不大,远不如光绪县志。可取者,在于简明记载了光绪末期本境之户口、宗教、道里、物产及加工贸易等情。今存清末抄本和1960年传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