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今议 方志学发微 方志通义 志体丛话 修志丛论
方志今议
黎锦熙撰,194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82年展望出版社影印重版。是书原系作者在1938年所撰之《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先叙修志原则,次拟城固县志目录三十篇,因“以内容实是泛陈现代新修方志之要旨及其方法,但就城固一带举出实例,其用不限于一邑,故标题曰《方志今议》”。该书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阐明了当时修志的各种问题。书中提出的“明三术”(续、补、创)。“立两标”(地志之历史化,历史之地志化)、“广四用”(科学资源、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破四障”(类不关文、文不拘体、叙事不立断限、出版不必全书)的修志原则和方法。
方志学发微
王葆心撰。二十五卷。近五十万言。内分取材、纂校、导源、派别、反变、赓续、义例等七篇。取材篇、纂校篇选取并评说清代名家修志的章程和有关议论,用以指明修志入门的途径。导源篇考察地理专门、史学、经学的源流,说明演成方志一科的由来。派别篇分立三目,说明明清以来旧派、清代雍乾以来新派以及新旧两派以外的考据学家、文学家、理学家各有所长的编纂法。反变篇、赓续篇分别说明新旧两派中主张改变前志、或主张赓续前志的立论以及如何改变、如何赓续的作法。义例篇选取名家有关论述和名志义例,加以比较和总结。这部书是作者长期综合治理方志的成果。据作者自述: “诸篇皆荟萃前人名论,收采宏博,而剔去其简陋,或列表以详其相承之流别,或加按语为之引申发明,纠正缺失,补苴其未尽,以折衷一是。所据宋元明清四朝有名之志书可数十家,参考且及百数十家,盖自来文史学家经四五百年未曾整理、贯通发明者,至此始钩稽排比出之。阅者不啻读过名家之志数十种”。全书最后写定于1935年,未刊印。原稿现存湖北省博物馆,急待整理出版。1984年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印有取材篇、纂校篇(全文)、导源篇(部分)的注析本。
方志通义
寿鹏飞撰。1941年刊印,线装一册。得天庐存稿之一。全书通论,无目录,无标题。内容包括方志的定义、源流和派别,方志的体例,方志的编修,对旧志的评价以及对章实斋方志学理论的评论等。该书为方志学理论著述,反映与总结了旧志编写的经验与教训,重视志书的内容及思想性。由于作者重志义而轻志例,对于方志的具体编修方法论述较少。寿氏修志观点,大多出自章实斋。该书流传不广。
志体丛话
瞿宣颖著。全书分:通诠、方法、地理、建置、古迹、经济、社会、风俗、人物、氏族、通纪、丛录、讥贬、杂录等十四门,综论方志源流、性质、内容、体例,并指出旧志之缺限。作者认为“方志者,地方之史而已”。应认真搜集资料, “分擘综辑”, “博采兼收”, “作一活泼而详尽之史。”该书除了对《资治通鉴》编纂方法推崇外,还详细地介绍了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钱大昕、洪亮吉、孙星衍、谢启昆、阮元、吴汝纶、徐继畲和民国方志学家缪荃孙、余绍宋有关修志经验, “众手修志,自古难之。古人官修之书所以能佳者,全在一学识超卓、精力弥满之人一手鉴裁。尤必其分修之人皆学有专长,能举其识,又必假以优闲之岁月。”寿鹏飞说: “洽闻殚见,去学津梁、实斋而后,此焉集成矣!”为民国方志学中优秀代表作之一。
修志丛论
吴宗慈撰,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辑吴氏关于修志的论文三十四篇、编纂方案二篇、例目一篇、编纂原则一篇。论文篇目如下:论体例、论修志必标出处、方志中之实学问题、通志名所自昉、史学与史纂史抄之别、通志中之新科学、通志兼比次与独断之学、修志以实用为归、论前志传、论建置图、论绘图应北上南下,论星野、论沿革及图、论水道列目、论皇言纪、论职官表、论人物志、论人物名表、方志纪载义烈之方法,论生人作传、论编年纪二则、论谱牒、作经籍志者之鉴、方志中之方言学、论食货志二则、释略二则、论掌故文征、杂论编纂方志之弊、论艺文志二则、论金石、论名宦乡贤纪载方法、论流寓、论沿革建置考、论编年纪。每篇长短不一,皆缘事而发,文简意赅、颇具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