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方志:〔嘉靖〕全辽志 〔康熙〕盛京通志 〔康熙〕辽载前集 〔雍正〕盛京通志
〔嘉靖〕全辽志
李辅修、马应龙、孙荆玉、孙彦良等十三人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此志为正统八年《辽东志》第三次续修本,共六卷,卷一:图考志、沿革志、山川志;卷二:赋役志、边防志、兵政志、马政志;卷三:职官志、选举志;卷四:宦业志、人物志、典礼志、风俗志、方物志、祥异志、故迹志、杂志;卷五卷六:艺文志、外志。并附有舆图目。此志较嘉靖十六年《辽东志》有如下特点:门目简约,原志门目近百,此志十九;删冗补缺,郡名、营图、长编之类删之,星野、海道、马政之类增之;详略得当,省去原志中的爵命,使命之类,对风俗则加详记。
〔康熙〕盛京通志
始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成书于康熙二十三年初,时有刻本;补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由董秉忠主修,孙成等七人纂。陈梦雷因耿精忠案受诬下狱,谪居沈阳,曾参与此志的最后纂辑修订工作, 《盛京通志》的序文及小序均出陈梦雷之手笔。康熙五十年,奉天府尹廖腾煃、府丞吕履恒补刻重印,锓板一新,并于艺文志之首增镌御制典诏、诗文。此志共三十二卷,首图一卷,每卷为一志。在首图中,除旧志中有的舆地图、府州形势图外,设有京城图、大政殿图、宫殿图及长白山图。三十二卷中,设有山陵志、苑囿志、户口志、古迹志、学校志、隐逸志、方伎志等,为前志中所没有。
〔康熙〕辽载前集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月,林本裕撰,抄本。林字益长,奉天人。不分卷,首有总论,次为图考,余分二十一门。其中将星野和驿站、舟舰单列一门,与他志有别。在编写体例上,《前集》仿《龙门志乘》,后集仿《涑水编年》。据考, 《辽载前集》只见前集,实无后集;前集即为总论、图考,余者二十一门即为后集。其特点为勤于搜采,而体例乖迕。
〔雍正〕盛京通志
吕耀曾、王河修、魏枢纂。清雍正十二年(1734)抄本。此志在康熙五十年《盛京通志》基础上增修。但基本上依照康熙二十三年《盛京通志》的原则编写,仅“艺文志”中的御制,仿照广东志例。全志三十三卷,首图一卷, 每卷一志。首卷为“典谟志”,是前志中所没有。此志收录前志序文四篇,凡例十八则,并新创凡例六则。首图中录有《黑龙江形势图》、《万寿亭图》各一。首图前有序曰: “书以记事,图以象形,神物兴而九畴陈,龙马出而八卦画,未有不先图而后书也。”强调了舆图在志书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