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锥指 皇舆全览图 广阳杂记 行水金鉴 大清一统志
禹贡锥指
清胡渭(1633—1714)撰,题二十卷,实二十六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书。此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旁征博引,逐句加注。作者博考载籍,凡郡县分合异同,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平险,讨论详明。尤其对历代黄河徙流变迁,详加论证。书首还有四十七幅地图,重要河流各绘一图,旁引两岸支流。但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图系明艾南英《禹贡图注》的翻版,但未注明出处。
皇舆全览图
清代地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编成。该图采用经纬线都为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比例尺为1:1,400,000。图幅的范围包括内地各省、台湾、东北、蒙古及西藏。由于该图在实测的基础上绘制而成,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直到辛亥革命后,仍为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1658—1695)撰。五卷。献廷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今北京市)人。治学薄古厚今,主“经世致用”,尤精舆地之学。书中记载明清杂事、历代典制、地理、水利、象纬、律历、财赋、音韵及医药等。在地理学方面,不仅关心城邑、道路等“人事”,而且要探求“天地之故”,并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造方舆之学的方案。对地理位置、物候迟早、气候变化、人地关系等都有论列。
行水金鉴
我国水利史资料书。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成书于雍正三年(1725年)、以河流为纲、按朝代年份编排。上起《禹贡》,下迄康熙末年(1722年),包括黄河、长江、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施工经过等记载。约120万字。此后,黎世序、俞正燮等编有《续行水金鉴》(1832年),起自雍正初年止于嘉庆末年。共有200万字。1936年,国民党政府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又编《再续行水金鉴》,起自光绪初年止于宣统末年。1955年,南京水利实验处曾编印《行水金鉴及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
大清一统志
地理总志之修,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的一部是《禹贡》。唐《元和郡县图志》,体例渐备。宋《太平寰宇记》,元、明《一统志》又有新发展。清代则康熙、乾隆继承旧传统,下令各省纂辑通志以备《一统志》采择。结果,十六省通志限期交稿,这就为乾隆八年(1743年)首次修成《大清一统志》三百四十二卷创造了条件。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续修,五百卷,有武英殿刻本,《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再修,六百五十卷、目录二卷,有《四部丛刊续编》本,较乾隆重修本加详,因前志修后四十四年间“幅员日辟,户口日蕃,田赋日充,人官、物产之华日著”。所以“今增税课一门,列于各统部田赋之后”。( 《凡例》)其他如津梁、堤堰、名宦、人物、物产等门,也各有增补。这是当时社会经济逐步发展、政治制度日益巩固的结果。
道光重修本,因其记载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下限,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首为京师,次统部,如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藩部附)、青海、西藏;朝贡各国,附录于后。各统部(省)冠以图、表, “其诸府及直隶州各列一表,所属渚县系焉”。又分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等门。
据张元济1934年跋:嘉庆志写本原藏清史馆,北京图书馆摄影,其残失三十余页,据任振采(凤苞)所藏兰印本抄补。张跋又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竹简斋缩印乾隆八年修本。上海鸿宝斋续印乾隆续修本。一则“卷第变乱”,一则“强析原卷,以充厥数”。张氏由此总结:“居今日而治舆地之学,欲求一官本且后出而可信者,宜莫如此书”。
案此书之所征引,除国史外,有档案、地志、方志、地图、笔记等等。内容丰富,参稽极严,记述详明得体,始知张氏之言为不虚也。而且体例也给地方志以一定影响。它是研究我国清代各省建置沿革、山川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重要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