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方志理论:方志学 方志编纂学 方志渊源 方志性质 方志乃一方全史

发布时间:2018-09-19 点击数:2012

方志学


方志学是研究方志的产生、发展、性质、类别、价值、编纂体例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中国按区划记事的书体,渊源于《禹贡》,在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产生了方志的体例。到清朝,随着修志事业的蓬勃开展,研究、利用方志,也成为不少学者所重视的对象。其中在修志理论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纂辑派(又称地学派)和撰著派(又称史学派)两家。前者以戴震为代表,他以水系、山脉为主考察郡县建置,是颇为独到的地理学见解。这一派治学严谨,对地理及其沿革和其他名物、典章,考订精核,详注出处,以资取信。后者以章学诚为代表,他主张志属史体,对方志的性质、作用、源流、体例和编纂方法等等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后世影响尤大。不过这一派反复强调按“马史”、“班书”的体例修志,他们在本质上重人文、轻自然,尊礼教、薄工艺的指导思想,对修志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局限。自1924年,近代学者梁启超最先提出方志学这一名词后,不少志家承前启后,在总结前人和积累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修志事业前进,方志学便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志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其内容可包括:1.编纂体例及其演变,可说是方志编纂学。研究编纂目的、原则、体例、方法,以及工作条件和步骤等等。2.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史。3.方志的性质、特征和作用。4.方志的目录和分类。5.方志的价值。6.方志学史。研究方志学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总之,方志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与其它有关学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在互相促进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


方志编纂学


主要研究方志的编纂原则和方法。是方志学组成部分之一。它总结历史上的志书编纂方法,批判地继承;但主要研究新方志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其任务为:研究志书的体例结构、篇目设置、选择材料、志书审订、组织分工等,以提高新编志书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编纂方法的研究,将修志经验提高为理论,再指导编写实践,以达到志书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方志渊源


方志始于何时,最早的方志成品是什么,历代学者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认为方志起源于《周礼》,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如《郑志》、《周志》之类;2.认为方志起源于《禹贡》,该书成于战国时期,扼要记述了全国的疆域、山川、薮泽、土壤、物产、贡赋和风物、交通等情况;3.认为方志起源于《越绝书》,该书是东汉会稽袁康撰、吴平校定,记载吴越二国史地,反映了这部分地区的地理沿革、城市建设、生产情况,兼记人物等。还有认为起源于《山海经》、古舆图等说。以上说法分歧之点,在于各家对方志的性质理解不同。三源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而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融合起来。


方志性质


关于方志的性质,历来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为方志属于地理,历来的不少图书目录,如《七录》、《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把方志归在地理类;不少著名学者刘知幾、钱大昕、洪亮吉、戴震、孙星衍等,也都持此说。2.认为方志属于历史,早在汉代,郑玄就提出方志如古国史。宋人郑兴裔也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特别是章学诚,更是力主“志属史体”的著名的代表,他曾和“地理说”的坚持者戴震进行过公开的论战。3.认为方志是一个行政区域史地之书,是“亦地亦史”的著作,既不属于地理,也不属历史,方志就是方志,是和地理、历史平列的独立的学科。4.认为方志的功用和政书相近,都是“辅治之书”、“资政之书”,方志应当属于政书类。


方志乃一方全史


章学诚关于方志性质的观点。章氏认为方志起源于《周礼·春官》所载的“外史掌四方之志”,并解释四方之志如同周代晋《乘》、楚《祷杌》、鲁《春秋》之类的诸侯国史。所以,方志即史书,“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地方志所载的内容全面, “方州虽小,其所承奉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方志立三书议》)。因此,在《丁巳岁暮书怀投赠宾谷转运以志别》文中提出方志属史这一观点;并将史学理论引入方志学中,从而建立了“三书”这一志书体裁。此为章氏方志理论的基础。方志属史早有人提出,但属一方之全史则为首创,并使属史观占居主导地位。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