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志大辞典:军 监 驿站 关津 津 关 寨 塞 藩封 回疆
军
(一)唐于戍守之地,置“军”、“守捉”、“镇”、“戍”,军最大。安史之乱以后,内地也设,“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二)宋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亦称军。有两种军,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
监
宋行政区划名。在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区置监。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州府。
驿站
为历代封建王朝设置驿路(亦称驿道)交通线上的通讯传送机构,分水、马驿两种。古称驿递或邮传、驿传;元代称“站赤”,《元史·兵志》: “站赤者,驿传之驿名也”;明初改站为驿,习惯上通称“驿站”。其功能用于交通往来,接待四方使客,是封建王朝传宣政令、飞报军情的重要交通、通讯机构,由京师伸向四方。驿站间的距离、站内屋舍人员、设备、交通工具的数量质量,以及供过境官员使用的廪洽口粮等,各朝均有不同规定。在明代,所有驿站内的一切开支均佥民义务承担,或随粮佥充夫役,或随田编派马匹、车船。清代则改差役为雇役。清末举办邮局后废除。
关津
水陆交通要道。亦指设于要道上之关卡。《晋书·姚兴载记》“兴以国用不足,增关津之税。”《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军士或思乡里逃去,关津辄执之。”胡三省注: “关,往来必由之要处;津,济渡必由之要处。”古代方志中的“关津”篇,记载水陆交通要道及关卡等。
津
古称渡口为津, 《论语·微子》: “使子路问津焉。”渡口上置关设门的,称为津门;水陆冲要之地,称为津要,《宋书·武帝纪上》:“时议者谓宜分兵守诸津要。”
关
要塞为关,塞即关。《吕氏春秋·仲夏》高诱注:“关,要塞也”;《水经注》: “昔大禹疏伊门以通,两山相对,望之若关,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伊关矣。春秋之关塞也”。关塞,乃出入之要道,如雁门关、山海关。
寨
(一)防卫用的栅栏。如山寨、堡寨。(二)旧时驻军的地方。如营寨、安营扎寨。(三)宋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
塞
边境险要之处,如要塞、关塞。《史记·苏秦列传》: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汉书·晁错传》: “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
藩封
又叫封藩。封建王朝分封王亲贵戚、重臣和臣服各国以土地,此种制度称藩封。旧方志中设有“藩封”门者,如《湖广总志》、万历《广西通志》等,专门记载有关的藩国情况。
回疆
清乾隆以来对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之称谓。概念与“回部”同。参见“回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