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开县志(1985版)概述篇

开县志(1985版)概述篇

发布时间:2018-09-14 点击数:1808


开县位于四川东部。北依巴山,千峰竞秀,南近长江,百水汇流。山河壮丽,物产富饶,素有“金开县”之誉。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奉、汉属朐忍县地。建县于东汉建发二十一年(216),迄今已有1770年。初名汉丰县,西魏易名永宁县,隋开皇末改为盛山县。隋义宁二年于县置万州,唐武德元年改称开州。唐广德元年改县名为开江。元省县入州。明洪武六年降州为县,始名开县,因南河古称开江而得名,沿用至今。


1985年,全县有人口1307154人,汉族占99.98%。现行行政区别划分为13区、1区级镇、94乡、9乡级镇、1053村、20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设于汉丰镇。咸丰《开县志》称该镇:“水际所辏,货殖所萃。面毗卢之苍翠,彭溪带其右,清水环其左,雄峙巴国,冠冕夔巫。”该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唐武德元年(618)徙治至今1367年,一直是州、县治所在地。


开县地形南北狭小,由西南向东北迤进,总面积3969平方公里。地貌结构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北部属大巴山南越,峰峦重叠,地势高峻。南部是川东平行岭谷,丘陵起伏,地势平缓。平坝分布于南部沿河两岸。境内山脉逶迤,河流纵横。北部为大巴山脉南坡的一字梁、界梁;西北为观面山脉(含大梁山);南山山肪横贯本县南部,为江里与浦里的自然分界线;铁峰山脉在县境南缘。主要河流有五:东河、南河、浦里河、彭溪河、桃溪河,境内总长355.3公里,径流总量32.4亿立方米。诸河总汇小江,流经云阳双江镇而入长江。


开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影响,气温南高北低,夏季炎热,为川东“火炉”之一。历年平均降水量1257.8毫米,七八月份常因暴雨成灾,浦里河沿岸之南门场、陈家场、赵家场一带最易受害。盛夏常有伏旱。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土地面积5954836亩,其中农用耕地1565005亩,人平1.04亩;园林、山林、草地2831358亩,人平2.1亩。森林覆盖率26.38%。生物种类繁多。现有栽培和饲养的生物共700多种。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甘蔗、烟叶较多;猪、羊、鸡、兔,饲养普遍;桐、茶、柑、桔种植很广。野生动植物有1800多种。有獐子、金丝猴、大鲵鱼等珍稀动物;有天麻、党参、杜仲等名贵药材。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1.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8.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0.54万千瓦。蓄、引、提总水量1.68亿立方米,有效控灌面积43万亩,保灌面积36万亩,占总灌面的70.3%。煤炭藏量0.88亿吨,铁矿藏量2200万吨,石膏藏量3000万吨,还有天然气、硫磺矿、石英岩、绿豆岩、陶土、白云岩、铅、锌、铜、大理石、石灰石等。


土特产首推广柑。开县广柑色泽橙红鲜艳,果汁酸甜适度,营养丰富,为水果中佳品,运销苏联、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国内各大城市。柑桔产量名列全国产柑桔县第二位。陈家园艺场所培育的锦橙72-1优良品种,名列全国第一。开县凉席做工精细,凉爽宜人,是理想的夏季卧具。此外,还有山羊板皮、桐油、花、生漆、茶叶,以及临江镇的油纸扇、冰薄月饼,都各具特色,畅销省内外。


开县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古有“盛山十二景”,今之自然风景区有大垭口森林公园、盛山公园、仙女洞、石关门;革命遗迹有赵家场刘伯承元帅故居等。


开县文风蔚然,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知名人士,明有为政勤廉的汪瀚、严琥;清有七百名臣之一的李宗羲、能诗善文的陈昆、人称“神医”的冯登庸;民国有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中作过贡献的潘大道、潘大谋、唐宗尧,还有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王润波、《西夏史》及《清史稿》编修者戴海珊、《同姓名大词典》作者彭作祯,现今知名人物有举世闻名的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元帅,著名法学家潘大逵,历史学家隗瀛涛,香港知名人士及汉字学家桂中枢,身居台湾的名画家汪文仲等。



开县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早在封建时期,就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唐开元年间,农民造反杀了开州刺史。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军张余攻破开州。明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的农民大军与明朝官兵大战于开县黄陵城,官兵全军覆灭。清代嘉庆初年,川楚陕三省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白莲教运动,开县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白莲教在这里活动长达七年之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开县发展教徒,建立教堂。教徒欺压民众的事件屡有发生,导致开县1907年5月爆发红灯教起义。


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统治。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开县的仁人志士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盟会员潘大道活动于万县,促成了清军管带刘汉卿于1911年11月25日反正,推动了夔绥地区继武昌首义之后,迅速脱离清政府而倒向革命。清朝在开县的最后一任知县陈山铭,为大势所迫,在刘宣布反正之后,即缴印投诚。


民国元年,国民党执掌地方政权。民国2年7月,爆发“二次革命”,开县为熊克武讨伐袁世凯提供粮饷。9月,讨袁失败,国民党被袁世凯取缔。开县国民党人或被捕入狱,或闻风逃匿,开县遂为当时效忠袁世凯的共和党所统治。


民国7年到24年,大小军阀割地自雄,开县先后属于颜德基、杨森、刘湘的防区。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粮赋特重,遍地是罂粟,到处是土匪,农村经济濒于破产,人民在兵灾、匪患与饥饿中挣扎。


民国24年冬,防区制结束。直到1949年,开县为国民党所统治。这20多年间,国民党政权是开县地主、资本家的政治支柱,是反对共产党、反对革命、反对人民的罪魁。


共产党在开县的活动,始于1927年。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开县共产党即转入了地下。中共开县地下党组织曾于1935年和1948年两次遭到严重破坏,但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杀绝,也没有被吓倒,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又站了起来,恢复了活动,对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革命群众和青年学生,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抗丁抗粮,反饥饿,反暴政。并组织了地下武装“南山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3月29日,汉丰镇数千群众,在党的“反饥饿”的号召下,结队前往大地主兼资本家何成之家“吃大户”。愤怒的群众,捣毁了何家碗铺,迫使县政府贴出平抑物价、不准米粮外运的布告。1949年4月15日,中共巴北、七南游击支队袭击了开县温泉盐场公署,川东为之震动。1949年11月,为配合解放军解放大西南,中共开县地下党对国民党县长廖敬安进行策反,12月8日,开县宣布和平解放。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不少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1935年4月,中共开县县委员梁汝果,遭国民党军警围捕,他英勇不屈,跳岩捐躯。1949年11月,重庆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垂死挣扎,对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的共产党员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殉难烈士中有开县籍共产党员陈仲书、颜昌豪、张兆琦、胡作霖、周鸿钧、张光伟、赵晶片、刘文蔚、黄楠材,有上级党组织派到开县从事地下工作的领导干部杨虞裳、荣世政、冉思源,有赤色群众朱世君、袁德朗等14人。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从事党的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适度人的刑场上遭受严刑拷打,百般摧残,仍坚贞不屈,守口如瓶,严守党的秘密,在就义时,高呼“共产党万岁”,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将永远成为所世的楷模。


开县解放以后,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人,在中共开县县委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三十多年来,开县和全国一样,曾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如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等等,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提高人民觉悟,发展开县经济,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些政治运动,也有失误,正如《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文化大革命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县的政治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整顿组织,改革机构,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深入开展整党整风,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分子,认真纠正不正之风,使开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上欣欣向荣,社会主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开县经济,古代属于封建的自然经济,以务农为本,手工业有盐、铁、丝绸、土布、土陶、酿酒等项。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故经济不发达。


民国时期,开县政局混乱,封建剥削深重,民生凋敝,经济仍比较落后。30多年,工农业均无重大发展,国民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体。全县粮食常年产量在3亿到4亿之间。桐油最高年产600万斤,居四川第10位,为本县大宗出口物资。抗战时期,土纺土织曾盛级一时,战后因机纱机布涌进市场,即一蹶不振。采煤、冶铁、熬盐、烧陶、酿酒、制糖等均系手工生产,规模小,产量低,以供应本地市场需要为主。据统计,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17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不同),人平140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0.958亿元,占82%;工业总产镇为0.212亿元,占18%。


解放以后,开县经济有很大发展,但道路曲折,受政策影响较大。解放初,由于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得到了土地,解放了生产力。随后又开展“一化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生产逐年增长。到195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31亿元,比1949年增加了1倍。这是共和国时期开县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后即跌落,到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降至1.36亿元 ,是这次跌落的最低点。以后逐步回升,回升中又有小的跌落,直到1977年,才超过1958年的水平,达到2.443亿元。从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来看,开县经济停滞了18年之久。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刮共产风,搞瞎指挥,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开县的经济建设。造成1959年到1961年全县性的饥荒。1963年到1965年,中共开县县委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恢复较快,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3.6%,开县经济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后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政治上无休止的批判斗争,经济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割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又一次阻碍了开县经济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政治形势好转,开县经济也开始复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开县县委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认真贯彻执行三中全会的路线和政策,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城市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使开县的经济建设从“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开始打破僵化的经济模式,逐步走上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轨道。从1977年到1985年,开县经济逐年上升,特别是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222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是开县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比1980年啬了73.3%,平均每年递增11.6%比1949年增加了3.6倍,人平达到400元。除边缘山区外,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农业是开县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又是主体。1950年至1958年开县农业处于上升阶段,粮食年年增产,1958年总产量达到2.98亿公斤,比1949年增加60.8%,全县人平粮食298公斤。1958年到1976年,农业生产处于徘徊阶段。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以后逐步回升,但都没有超过1958年的水平,长期徘徊于2.5亿公斤左右。1977年至1985年,开县农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298亿元,比1980年增加44%;粮食总产量达到4.41亿公斤,比1980年增长17.5%,比1949年增加了1.4培,人平337.5公斤;林、牧、副、渔各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五业”结构比例从1980年的64.1:4.4:18.3:12.6:0.6调整到1985年的59.7:8.7:22.5:8.2:0.9。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从1980年的74.8:25.2调整到1985年的65.8:34.2。“五业”并举,粮经并进的形势正在逐步形成,并已成为油桐、柑桔、茶叶、生漆、山羊的生产基地县。


开县工业,50年代和60年代起伏较大。1958年到1960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下,土法上马的炼铁、采煤、机械和肥料工业,急骤膨胀,196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0.65亿元,比1949年增加了两倍。但因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甚微,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60年代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纷纷下马。196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0.155亿元,比1960年减少了76.2%。其中冶金、煤炭、化学、机械工业比1960年减少93.2%。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回升到0.283亿元。1966——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食品工业锐减,全县工业总产值又下降到0.153亿元,到1970年才恢复到0.207亿元,接近1949年的水平。开县工业从70年代起,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71年到1985年,年年增产,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率“四五”期间为12.4%,“五五”期间为14.5%,“六五”期间为21.4%。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924亿元,比1980年增加了1.63倍,比1949年增加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80年的24.2%上升到1985年的36.8%。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80年的65.3:34.7调整为1985年72.3:27.7。主要工业产品有煤、铁、电、氮肥、水泥、木材、机制纸、玻璃、陶瓷、生丝、罐头、糖、酒、食用植物油等,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开县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在解放以后均有圈套的发展。民国时期开县没有公路,现在公路已四通八达。1985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1154.4公里,已实现区区通车、100个乡(镇)通公路。境外与万、达两市及邻近各县亦有公路相连。1985年全县敢路总长度达到8611公里,比1949年增长6倍。1985年全县国合商业国内纯购进总额达1.19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918亿元,比1949年增长24倍,市场繁荣,渠道畅通,商品增加,购销两旺。


开县文化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达。科举制度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开县考中进士10人,举人36人。1895年,开县在京应试的举人,在“公车上书”签名的有6人,将近川省签名举人的十分之一,是四川各县中参与签名人数仅次于成都、华阳的县。故“开县举子”名噪一时,戊戌变法后,新学兴起,开县城内先后办起了中西学堂、高等小学堂、女子初等小学堂,全县有中学3所,学生1558人;小学487所,学生55087人。这是民国时期入学人数最多的一年。解放以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9所、小学1123所,在校中小学生达28.5万人,占全县人口五分之一强。各类农、职中学6所,学生达1614人。1977——1985年8年之间,全县初中毕业生93026人,高中毕业生2671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352人,为四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开县的文化、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卫生事业,在解放以后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85年全县拥有文化馆、站94年,图书发行闹市113个,县图书馆1所,乡村图书室143个,电影放映单位151个,区乡广播站103个,初步形成了广播网,已建立电视差转台10座,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开县是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县,1985年受到国务院嘉奖。全县人口净增率从1976年的13.1‰下降到1978年5‰。近几年,一直控制在5‰以下。全县有医院122个,病床103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34名。天花、性病已根绝,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有了提高。


开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解放以前,劳动人民生活十分悲惨,辛劳终年,不得温饱。庚午年(1930)大天干,饿殍载道,穷于生计而乞讨要饭,买儿纛女者,比比皆是。解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调动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生产欣欣向荣,生活蒸蒸日上,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正影响着千家万户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1985年,据120户农民家庭收支情况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4元,比1980年的84元,增加了两倍;职工人平年工资收入达883元,年底城乡人民储蓄存款额达4408万元。如长沙镇义学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经济腾飞,1984年全村总产值114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21元。现在村里办有一所小学、一个初中班、两个幼儿班、一个简易诊所,建有文化室、灯光球场。农民家庭照明有电灯,煮饭用沼气,饮用自来水。全村新建水泥结构楼房160幢。农民家庭有电视机26部,收录机21台,自行车140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开县的建设和发展指引了方向。开县要发展,人民望富裕。政策对了,尚赖人为。认清县情,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至为重要。


开县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适合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务须考虑客观可能,切忌一个样。30多年来几次一刀切,教训深刻,不可忘记。


开县人口多,耕地少。非耕地面积虽然广阔,但山高坡陡,土薄地瘠,森林已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虽较稳固,但粮食仅够自给,一旦放松,即乏民食。多种经营仅柑桔、桐油、生猪产量大而且稳,诸如牛、羊、鸡、兔、茶叶、蚕丝、药材等项,尚赖继续发展,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以保不衰。


开县水力、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已初具基础。困难在于:虽地近长江,但高山阻隔,公路里程长,山道弯曲,运费高昂;小江航道已被电站堵断,交通不便,大量农、副、矿产外销困难;电力奇缺,工矿小而且少。狠抓交通和能源,为经济腾飞开路、加油,应列首位。


开县人民勤劳勇敢,但民谷不善工商。劳动资源充裕,农村尚有10万剩余劳力可资利用。加强教育,改变民俗,百年树人大计作用不可低估,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精神条件,更迫在眉睫。开县山区文化落后,迷信甚重,多次酿发事变,为政者不可忽视。


开县经济基础薄弱,1985年农村人平总收入214元,位于贫困之列;地方财政收入少,多年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乃古往今来理财之根本,培殖税源,制止糜蠢,当为第一。


“金开县”当今名实不副,但望全县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使开县经济腾飞,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总收入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目标,让开县这块埋在大巴山脚下的金子破土而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