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开县志(1985版)自然地理篇

开县志(1985版)自然地理篇

发布时间:2018-09-14 点击数:6163

开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万县市北,地处大巴山南坡(占全境四分之一)与川东平行岭谷(占全境四分之三)的结合地带,介于北纬30°49′30″—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东邻溪、云阳,南接万县,西与开江相襟,北同城口、富汉毗连。县境呈北东南西走向,形状近似甜橙叶。长轴距离120公里,最宽距离50公里,总面积3969.89平方公里。


县城汉丰镇在县境中部东河与南河交汇处,距省会成都市414公里(直线距离),距专署驻地万县市42公里(直线距离)。


开县四面环山,疆界大多由山岭构成,自然界线分明。自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迄今600余年,疆域四至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 层


开县历经印支运动、四川运动两次地质运动,造成地质构造和展布十分复杂,成土母质分布零乱,各地差异很大。在地层上,从古生界的寒武系到新生界的全新统,除泥盆、石碳、白垩系和新老系外皆有出露。地质构造大体由铁峰背斜、开梁背斜、温泉背斜、浦里向斜、江里向斜和大巴山南坡支脉一字梁组成。出露地屋有七个系,即: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江、东、浦、三条河流沿岸的一二级阶地。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方山台地,开梁、铁峰背斜腰部,温泉背斜南翼。


三迭系:主要分布在三个背斜顶部。


二迭系: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角满月、白泉、关面、岩水诸乡。


志留系:主要分布在满月、白泉、关面乡部分村组。


奥陶系:仅出露于白泉、满月乡。


寒武系:仅出露于白泉乡百里村母猪峡一带。


县境南部的铁峰山背斜和开梁背斜平行对称排列,东北西南走向,形成条状低山。两背斜核部由嘉陵江和须家河组地层交错出露,两翼为巴东组、须家河组、自流井(或白田坝)组、沙溪庙组。铁峰背斜跨于凤山乡至华山乡,岩层倾角8°—18°。开梁背斜西南起于五通乡的岱峰村,止于渠口乡的风云村,南翼岩层倾角10°—25°,北翼15°—30°。两背斜其间的浦里向斜,南翼的长沙镇以东和岳溪镇以西,由新冲积、老冲积和沙溪庙地层构成,岩层倾角为20°—30°。


县境中部的江里向斜,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宽敞,东北紧束的褶皱坪状低山,圆丘起伏,湾丘相连,山岭以蓬莱镇地层盖顶,东南翼由遂宁组、沙溪庙组、新冲积地层构成,岩层倾解3°—15°。西北翼由蓬莱镇连接沙溪庙构成,呈浅丘漕谷地貌,岩层倾角10°—24°。温泉背斜呈东西走向,西部紧束,东部疏展,西部间夹宣汉向斜翘头,东部接于大巴山脉,东起于河堰乡茅坝村,西止于三汇口乡分水村,轴线西头出现地腹状(即三汇口一一天和),东部扭摆幅度较宽,两翼褶皱频繁,水系深切,形成鼻状深丘,岩层倾角15°—67°。核部以嘉陵江、大冶、须家河组交错出露,两翼为巴东组、白田坝组、沙溪庙组构成。


北部一字梁山系大巴山的支脉。核部呈东西向,以奥陶系零星出露于志留系之上,群山连绵,呈窟窿状的深丘峡谷,以母猪峡为轴部,出露寒武系地层。两翼为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及大冶组、嘉陵江组地层组合。由于断层较多,上述各系、组的岩层出露很零乱,岩层倾角在40°以上。


县内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有如下特点:


1、 东西结构为主,展布地层多呈条状、鼻状、窟窿状则多为半园形或环形。


2、 构造类型多,南部地层较新,北部地层较老,岩层倾角较大。


3、 断层、裂隙、溶洞多。断层多为挤压性断层。大断层呈东西向,小断层呈东南至西北向。以上表明,开县地壳运动是剧烈的。


第二节 矿 藏


一、燃料矿


煤炭,据省、县地质部门探测,蕴藏量约0.88亿吨,三迭系煤层分布于温泉背斜,开梁背斜南北翼和铁峰背斜北翼;二迭系煤层分布在白泉、关面、红园、岩水、满月诸乡。煤层厚度0.3—1.0米,质量颇佳,一般含固定炭75—86%,灰份19.20%左右,硫份0.27—0.84%,发热量每公斤5500—7500大卡。清康熙年间即开始工业性开采,用以煎盐。


(一)白煤(无烟煤):总储量约2000万吨,集中于五合乡平头岩煤田,范围约15平方公里。煤质优良,灰份和硫份分别在14.85%和0.84%以下,发热量最高可达8145大卡/公斤。现由地属开县煤矿开采,为县内工业、民用煤基地,部分运销县外。


(二)烟煤(油煤):总储量约6000多万吨,分布地域广。工业性开采的矿区有团坝(渠口乡)、东阳(东阳乡)、双岔河(正坝镇)、高升(齐力乡)、笔山(天和乡)等煤矿;小煤窑开采的有河堰、谭家、紫水、石碗、明星、临东、巫山、中兴、跳蹬、铁桥、灵通、金沙、和谦、大堰、津关、正坝、陈家、兼善、万里、马鞍、赵家等等。


(三)岩煤:产于关面乡泉秀村,煤脉厚4米,竖生于石灰岩壁间,可露天开掘。其煤颜色灰黑,似墨砂页岩,燃烧时仅燃其中油份,余渣如故。1981年始被发现利用,就地用作烧制石灰的燃料,藏量极丰。


(四)硫煤:产于红园、岩水诸乡,火力微弱,极易使人咳嗽闭气,而用以烘炕芋片,成品雪白鲜嫩,效果特佳。


石油和天然气藏量自1975年至今,在勘探中。


二、轻化工原料矿


(一)石膏:全县蕴藏量达1亿吨,温泉、大进、岩水、天白、陈家诸区均有出露。1975年,四川省地质队在温泉区乐园乡八桷村打井探盐,发现石膏岩层,矿藏丰富。迄今县内只有数处小窑采掘,供给民用,尚示进行工业性开发。


(二)盐卤:温泉镇温汤井煎盐历史悠久,唐代就具有相当规模。民国37年《开县简化统计手册》记载:温泉镇盐藏量为8.75亿斤。因地层多属白云石灰岩层,坚硬而脆,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岩层破碎,淡水与卤水错杂渗合,卤水浓度较低。1970—1975年钻探深度780米,卤水浓度变化不定,仅在0.8—3度之间。品位低,煤耗高,开采价值甚微,1976年封井停煎。


(三)硫磺:分布于红园、满朋、关面、白泉、三汇口诸乡,总储量50万吨,矿层厚度0.3—0.4米,含硫20—40%。1958年曾在红园乡、三汇口乡小型开采。由于矿源分散,品位低,年余即停。


(四)石英岩:为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出露在三迭系地层中,分布于温泉、正坝、陈家诸区,储量丰富,开发利用较晚。


(五)绿豆岩:分布于河堰、温泉、大堰、乐园、和谦一线,含氧化二钾8.75%,可提炼钾钙肥,亦可代替生产玻璃的纯碱使用。1975年前后,温泉镇和河堰乡生产的钾钙肥,远销湖北省。是年,国家地质总局曾在开县召开“全国含钾岩石找矿和利用经验交流会”,但限于生产技术低和本地缺乏销路,不久即停产。


(六)陶土:包括长石砂岩和高岭土,为制造土陶器皿的主要原料,县内各地皆产。主产地有温泉、正坝、中和、铁桥、岳溪、陈家等区。开县陶土丰盛,制陶业历史悠久。有史以来,土陶制品就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普遍使用细瓷,土陶的使用已日渐减少。


(七)白云岩:含碳酸镁,在石灰岩顶部,产石灰岩的地方均有。


三、金属矿


(一)菱铁矿:与三迭系煤层共生,分布广,储量约485万吨,分布于大进、温泉、正坝、天白、铁桥、陈家等区。矿层厚度0.1—0.5米,含量15—35%。开县冶铁始于清代中叶,咸丰《开县志》:“铁,江里、东里、浦里皆产”。1958年搞“万炉运动”,土法上马,遍筑高炉。1960年采矿33万吨,冶铁4.8万吨。后因矿源分散,品位低,运输线长,陆续调整下马。1969年恢复开县铁厂。


1985年,在白泉乡上华村发现赤铁矿,含铁量约达46%,品位较高。但底部为含铁绿泥石,储量正勘探中。


(二)硫铁矿:分布于红园、关面、白泉诸乡山区,总储量约24.7万吨,含硫20—40%。


(三)铅、锌、铜共生矿:白泉乡上华村有出露,含铜40—58.1%,铅25.9%,锌5.8%。


四、建筑材料矿


(一)石灰石:矿质优良,含钙率50%左右,分布地域广泛。约占全县幅员三分之一的温泉、大进、岩水3区,几乎全系石灰岩构成。岳溪、赵家、铁桥、天白、正坝、中和等区,藏量也很丰富。据川东地质队1983年在温泉乡营盘包选点测量推算,全县可以生产水泥的石灰石有185.7万亿吨。


(二)大理石:分布于红园、关坪、关面、白泉、岩水、满月等乡,储量为1200万立方米,1984年始被利用,经四川大理石公司检验为栖霞灰岩,可作建筑材料,取名“蜀墨玉”。开县的大理石矿,质地优良,软硬适度,致密细腻,加工性能好,经加工磨制,光洁鉴人,且矿体裸露,易于开采。


(三)卵石、青沙:沉积于东河沿岸,储量极丰富,是制作各类预制件的优质材料,70年代方被大量利用。汉丰镇、临江镇、长沙镇均建有年产700万块的蒸压灰砂砖厂,各类水泥预制件厂场遍布城乡。


(四)方解石:主产温泉、大进区。


(五)水晶石:大进区石灰岩地层。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 地貌类型


开县地貌由于地壳受强烈挤压和水系的不断浸蚀截割,形成了境内山地、丘陵、平原3种地貌类型,7个地貌单元:


一、中山漕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5%,分布在北部的岩水、大进一带,海拔高度1000—2500米,相对高度200—1000米,系三迭系至寒武系地层剥蚀、浸蚀后形成的山岭和深沟峡谷。


二、低山岭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7%,分布在铁峰、开梁、温泉背斜及北西部的观面山一带,海拔高度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系三迭系砂岩、灰岩地层剥蚀后形成的条状低山,山势陡峻,漕深谷窄。


三、坪状低山: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1%,分布大江里向斜和浦里向斜的九龙山、大慈山、凤凰山及开竹坪一带,海拔高度500—900米,相对高度100—500米,系侏罗系厚层砂岩,经河流深截形成的边缘陡峭,顶峰宽平的低山。


四、深丘: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0%,分布于各背斜两翼山麓一带,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200米,系侏罗系砂页岩浸蚀、剥蚀后形成的沟深谷长丘陵。


五、中丘: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3%,分布在向斜的翼部,海拔高度350—5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系沙溪庙组、遂宁组砂泥岩浸蚀后形成的单斜丘及馒头状丘。


六、浅丘:占全县幅员面积的8%,分布在向斜的漕部一带,海拔高度250—400米,相对高度25—50米,系沙溪庙组砂泥岩浸蚀形成的矮小丘包、谷地。


七、平原: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分布在江、东、浦3条河流沿岩一二级阶地及溪沟两旁,系新、老冲积物和近期洪积物形成,一般高出河面20米左右,地势平坦。


全县平原、丘陵、山地并存,以山地为主,占63%;次为丘陵,占31%;少量平坝,占6%。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的地貌特点。


第二节 山 脉


开县的山脉主要有观面山脉、南山山脉、铁峰山脉。观面山脉为大巴山支脉,北东南西走向;南山山脉从梁平县明月山分支,南西北东走向;铁峰山脉从忠县精华山延伸,南西北东走向。南山、铁峰山脉为川东平行岭谷的隔挡式褶皱带构成,背斜紧凑,形成低山;向斜宽敞,多成丘陵谷地或平原。


一、一字梁


一字梁在县东北120公里,系大巴山南坡主要支脉,山体呈“一”字,故名。山势东西走向,自城口、巫溪县界山。海拔2100—2300米,主要山峰有关面乡九打捧梁,海拔2451米;白泉乡横猪槽,海拔2626米,为全县最高点。山梁地形发育奇特,二迭、志留、奥陶系地层皆有出露,成土母岩以志留系硅质泥页岩为主,化学风化不强烈,土壤体现明显粘化层次,发育成为山地棕壤。山脊浑园肥厚,俗称“上三十里,横三十里,下三十里”。顶部平坦空旷,山峦如馒头散立,多为灌木、竹林、高山苔藓和蕨类植物覆盖。其间多落水洞(天坑),山水大都从落水洞消逝,成为地下水。边缘多悬绝台磴,缺口处坡度较缓,有曲折道路可供攀登。重要山口狗儿坪、桶厂、雪包山、石门坎和朝阳坪。80年代初,开城公路建成,雪包山为其出入隘口,其他山口人行道路渐废。


一字梁气候寒冷,常年积雪3个月左右,最低气温达-20℃,沟壑地带,林木茂密,郁郁葱葱,遍生山杨柳、几把斧、黄杨、三颗针等灌丛,乔木有油松、华山松、巴山冷杉、垂枝冷杉、栎类、白杨、桦木、漆树。林间土层肥厚潮湿,适宜天麻、黄连、党参、贝母等名贵贵药材生长。野生动物有虎、黑熊、豹、狼、鹿、野猪、刺猥、草鹿、鼯鼠、大无鹰、雉鸡、野鸡、锦鸡、画眉、竹鸡。山顶平川地带,成片生长枫竹、黄竹、龙头竹,此类竹干条匀直,质地坚厚,用以夹壁面楼,经烟熏来燎,可历久不损,且是制作竹藤用具的理想材料。然此竹每隔40—60年,即开花结籽而枯死,称为“还山”,重新发芽出笋,得经数年方能成林。解放以后的1951、1961、1967、1976年曾出现较大范围开花结籽。其籽可食,略带竹腥味,名叫“竹米”。


夏秋时节,一字梁峰峦叠翠,烟霞飘渺,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堪称花草宝库。50年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学曾派专家上山采制珍稀花草标本,计有七叶一枝花、一碗水、红黑二丸、太阳草、天葱、天蒜、叶上花等80余种。


清光绪初年以前,一字梁辟有驮马路通往邻县,称猪大路、盐大路。干线由马鬃岭、朝阳坪、干河沟、车场坝、碑垭口至窝窝店,继而分支向北,经凉水井、大垭口入城口县界;向东经七窝凼、丁家坪入巫溪县界。沿途人烟较密,主种洋芋,兼有荞麦、洋麦、白菜、甜菜(糖萝葡)等耐寒作物。突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起,洋芋连年腐烂,住户断绝生活之源,被迫下移,从此路断人稀,逐渐荒凉。


二、界梁


界梁亦称盖梁。在县境东北隅,距县城汉丰镇70公里,自巫溪县入境,逶迤连绵,长约50公里。山脉呈锯齿状,东西走向,跨岩水、关面、锦竹、红园4乡。主峰磨盘山,位于岩水、锦竹交界处,海拔2270米。脊部山峦起伏,属三迭系地层,岩性以黄色或黄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泥灰岩为主,土质主要为山地黄棕壤。北坡陡峻,峰谷垂直高程多在1800米以上。山峰尖削,仰视如犬牙交错,直插云天;南坡多峻壁巅岩,有如城垣,高不可攀。


由于界梁的扼控,山北今白泉、关面所属范围,在清代初年尚未开发,茫茫林海,人迹罕至。清咸丰《开县志》载:“羊牯岩,高数百丈,向苦无径。乾隆初,有人见一羊,缘岩而上,遂迹之,得小径,道乃通”。从此,羊牯岩成了县城通往边远山区的唯一通道,山里始有人烟繁衍。


界梁山脉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气候较温和,夏秋季雨多雾大。植被良好,牧草丰富,具有发展草食牧畜的巨大潜力。山坳地带,生长成片枫竹、龙头竹、刺竹、蓼叶竹以及各种灌木。林间阴凉潮湿,土质疏松,所产天麻、黄连、党参名闻遐迩。消光绪以来,一直是开县的黄连种植基地,如今已能人工培育天麻和熟地栽种黄连。中药材种类繁多,大宗的有桔梗、杜仲、黄柏、天冬、厚朴。名贵木材有香樟、黄杨、岩柏。特产生漆和一度被誉为“水果之王”的中华猕猴桃。野生动物有豹、獐、麂、野猪、山羊、刺猬、雉鸡等。南北断岩林莽间,均有猴群栖息,主居地在关面乡秀才口和锦竹乡花线沟一带,开城公路通车后,猴群已很少见了。界梁山脉中山地带的松、杉、天枞、化角、栎树等林木,遮天蔽日。70年代初,尚有活立木5.4万立方米,由于乱砍滥伐,数年时间被破坏殆尽,加之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遭逢暴雨,山溪常有泥石流发生。


山根岩溶地貌发育,有多种矿苗出露,石灰石比比皆是。红园乡黑色大理石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其他地带的石膏、硫磺、岩煤等亦待开发利用。


三、观面山


观面山在县境北部,属大巴山南坡支脉,北东南西走向。北起满月乡一字梁的墨架山,南止齐力乡,山脊呈锯齿状,长约50公里,为开县与宣汉县界山。海拔1300—1800米,主要山峰毁基寨(满月乡)2218米、高峰岩(齐力乡)1341米、帽盒山(鹿硐乡1563米),出露有志留系、三迭系地层。山脊与岩向相切。北段坡陡谷深,相对高差7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松柏次生林葱笼茂密,森林覆盖率据1975年森林资源清查,齐力、鹿硐两乡达20%以上。


山脉中部分支折向东南,称瓜蔸山,因其有尾脉数支,如瓜蔓延展而得名,跨龙茶、水田、五合3乡。最高峰老鹰岩,海拔1596米,峰顶一方巨石,腰间现水纹线分石3层,梯状重叠,故称三块石,周围数十里外即能远望。峰旁一奇石,突兀而立,酷似佛磬,名“磬子石”。山麓茶园千亩,曾是全国50个重点茶场之一,茶质优良,色味俱佳。


尾脉平头岩、莲花落两处,无烟煤藏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为开县工业、民用煤基地。


重要山口有梅子关、漆树沟、高桥关通往宣汉县。


四、大梁山


大梁山为关面山脉尾部,北东南西走向。北起齐力乡,经三汇口,入开江和宣汉县边界,南止宣汉天生镇。长约85公里(开县境内40公里),宽约8公里,面积680平方公里(开县境内160平方公里)。最高峰老君包(三汇口乡)1353米。重要隘口有杨柳关。出露有侏罗系、三迭系石灰岩、石英沙岩和页岩,土层肥厚,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达1400毫米。森林植被以松、杉为主,间有杂灌木次生林,覆盖率约20%。主要矿藏有石灰石、煤、铁。


五、南山山脉


南山古名高梁山,在县境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开梁背斜。清咸丰《开县志》:“高梁山,在县内浦里,延袤渠口”。


南山源于梁平县,过开江县入本境,呈南西北走向。南翼跨岳溪、陈家、赵家3区,北翼跨铁桥、临江、盛山3区,为江、浦两里的自然分界,县境内长59公里,海拔800—900米。主要山峰假角山(临东乡)1208米、马达林尖(赵家乡)1171米、大竹山(五通乡)1129米。出露有侏罗系、三迭系地层,山脊呈长垣状和锯齿状。中段两翼,多一山一岭隔挡式支脉,山势逶迤,群峦叠障,属川东褶皱带红层地貌。地下水极为丰富,南北均收灌溉之利。咸丰《开县志》:“山北脊间,出活泉五,分堰数十道,溉田一万二千亩。山南出活泉八,次第引水百余道,凡溉田二万余亩”。现利用其地下水流量稳定,自然落差大,在山南山北修建小水电9座,令充分发挥效益。


东端毗卢寺,一峰耸峙,高插入云,古称瑞石山。峰顶3块巨石,人们站在不同的方位远望,或类鼎足,或像猪头,或似毗卢帽,各具神态。瑞石上清代石刻有“远观陕广三千界,近俯绥夔十二州”之句,言其高也。古时曾设烽火台,抗日战争时曾设对空瞭望哨,该地实为警卫县城的要地。


重要山口川心店、毛垭头、五福溪、凤台寺分别为县城、临江镇、铁桥镇和中兴场通往万县的人行古道,公路建成后这些道路渐废。


山脉的森林植被主要为松、杂次生林及竹、茶、桐等。善字林场、毛垭林场沿山岭展布。地下资源有煤、天然气、石灰石、陶土、铁矿等。


六、铁峰山脉


铁峰山在县境南缘,距县城62公里,南西北东走向,属川东平行岭谷铁峰背斜。起于垫江县,与忠县精华山一脉相承,自凤山乡入境,跨岳溪、陈家两区。正脉于兼善乡向东入万县界;尾脉继续北东,延展入云阳县界。境内长约55公里,海拔900—1000米。主要山峰凤凰山(凤山乡)1373米、狮子山(一心乡)1220米。出露有侏罗系、三迭系地层,山势较缓,形成条状低山,岩层倾角8°—18°,多园顶山峦,极少尖峰突起。山脊呈连岗状,为开开南部屏障。关隘大垭口,巍峨险峻,是古今出入县境的咽喉要地。1945年于今万公路22公里处,立石柱界牌上书“开县南界”,建公路时拆除。


山脉脊地表土多为冷沙黄泥土属,自然植被主要有松、柏、杉及白茅、杂草和蕨类。唯土质较瘦薄,林木生长缓慢。西段及谷地植被状况良好,凤山乡森林覆盖率达20%,为今县内植被较好的地带之一。地下资源有煤、耐火石、石英、陶土等。


中山缓坡带,土层肥厚,水源丰富,田园广阔,是重要农作区。低山多属灰棕紫泥土,圭层深厚,疏松肥沃,酸碱适度,适宜柑桔生长发育,长沙镇的柑桔产量居全县之首。


七、金峰岭 九龙山 大慈山 盛山


金峰岭,云阳称北山,在县境东部,北南走向,绵延25公里,跨岩水、温泉、丰乐3区,为开县与云阳县界山。据《云阳县志》载:“北山为治城后脉,其首曰红岩寨,距城150里,由开县白桥南来,迤东直垣”。海拔750米左右,最高峰杉树坪(上桥乡)1118米。岭脉断续,全脉历史上无统一名称。北段河堰乡境内称凤凰山,山岭呈长垣状,脊部多松、杉次生林,植被状况良好。在下烟煤、铁磁盘蒇量丰富。河堰及同乐诸地煤、铁均已有四五十年开采历史。中段上桥、白桥乡境称金峰岭,山势平缓,田园广阔,盛产稻、麦、花生。正脉折向东南入云阳县界;支脉过大义乡入厚坝乡境,逐渐衍为平畴,迄至玉峰、金峰乡,又渐抬升为深丘。南段称张家梁,重要山隘金花庙垭口,为开县同云阳县云安盐场的陆路运盐孔道。80年代初,开云公路越张家梁贯通,缩短了两县间的陆路里程。


九龙山,古名九陇山,在县西30公里,海拔700—1000米,最高峰田家岩(四合乡)1178米。南部为典型的坪状台地,跨东坝、九龙山两乡,称东里坝、西里坝,一马平川;往北即称天白山,地势逐渐升高,以蓬莱镇地层盖顶,圆丘起伏,构成浅丘漕谷地貌。水源丰富,地质和气候均适宜水稻生长,所产大米质地优良,在县内素享盛名。


大慈山,在县西7.5公里,海拔800米,最高峰尚佳寨(九岭乡)1209米。清咸丰《开县志》:“古时山顶有池,方广百亩,水极清冽”,原称大池山,民国30年始改今名。由于地表内力抬升,河流深切,形成向斜倒置低山,台地土层肥厚,水源充足,盛产水稻,米质滋润。相传大慈山尖山子的“桂花米”,在封建时代曾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


盛山,在汉丰镇北,山形如“盛”字,故名。顶部轮廓似凤凰凌飞,又称凤凰头。山势巍峨,风景秀丽。唐开州刺史韦处厚有“盛山十二景诗”。山麓古庙大觉寺,历经修葺,规模宏大,“甲于夔左”,还有藏经楼、白骨塔、东岳庙等古迹,今均无存。60年代于山腰广植柑桔,现已果实累累,此地已辟为公园。


第三章 气 候


第一节 气温


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三里河谷浅丘坪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大巴山支脉1000米以上山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5℃—10.8℃,低高差7.7℃(低指开县气象局海拔165.7米,高指马去海拔1490米,下同)。年积温6775℃—4224℃。全年气温≥10℃的积温为6052—3220℃,时间达191—277天,无霜期长,多年平均为180—306天,气象局点最长345天(1982年);最短277天(1967年)。


开县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境内因纬度引起的气温差异甚微,仅0.3—0.6℃,而随海拔高度引起的立体差异则十分明显。


县城附近的开县气象局所在地丰乐点,累年平均气温18.5℃,历年介于18—19℃之间,冷暖变幅1.0℃左右。


最高极端气温多年平均为39.7℃,一般出现在7、8月份,最早年份为6月。极端最高气温达42℃,出现于1961年7月23日。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1.5℃,一般出现在1、2月份,最早年份为12月。极端最低气温达-4.5℃,出现在1961年1月17日。历年气温年较差平均41.2℃,变幅为8.2℃。最大年较差46.5℃,出现在1961年1月17日。


历年气温年较差平均41.2℃,变幅为8.2℃。最大年较差46.5℃,出现在1961年;最小年较差38.3℃,出现在1965年。


旬、月平均气温呈偏态型单峰曲线分布。7月平均29.4℃为最高,1月平均7.0℃为最低;7月下旬平均值30.4℃为最高,1月中旬平均值6.8℃为最低。


民国时期的气象资料记载极其简略。民国29年《四川省各县概况》载明:开县温度最高45℃,最低-5℃,平均18—19℃。民国33年以后,县、专各级档案都只记有“开县的温度为:最高31℃,最低8℃,平均20℃”寥寥数语。设置气象机构,全面系统地记录气象,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1956年才开始的。


低温及寒潮,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降温,造成农作物不能正常生生发育而遭受危害的天气现象。对开县的主要危害在春播期和晚稻扬花期。


标准的划分:


春播期(3月中旬—4月上旬)


寒潮:3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6.0℃。


低温: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2℃。


晚稻扬花期(9月)


低温: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0℃或22℃。


开县春播期间,寒潮活动频繁。1956年—1981年,25年中有寒潮20年,频率达80%;低温出现16年,频率为64%。


四季的划分。开县历来按农历分四季,以农历的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冬、腊月为冬季。改用阳历后,则以阳历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由于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季节来临的早晚和农作物的生长很有不致,为能表示各地具有实际气候意义的季节分配,气候学便以候温作为划分季节的标准,即以候平均气温10—22℃为春季,22℃以上为夏季,22—10℃为秋季,10℃以下为冬季。


以照上述标准,开县县城附近地区,2月六候至5月二候为春季,历74天;5月三候至9月六候为夏季,历143天;10月一候至12月二候为秋季,历71天;12月三候至次年2月五候为冬季,历77天。四季分明,夏季最长,其他三季基本相当。


开县季节由南向北随地势的增高而逐渐推迟。700米以下地区,每上升100米,季节推迟2—3天;700米以上地区,大多处于台地顶部或北部深丘山地,降温明显,每上升100米,季节推迟4—6天。以丰乐与岩水对比,当低坝的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已届成熟收割期,而高山禾苗尚是青枝绿叶,季节悬殊一个月以上。


第二节 降 水


开县降水的多少,主要受西风带环流和南方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处于苏联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到新疆一带相继东南下的内陆干冷环流控制,故少雨;夏半年则主要受南方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故多雨。随着太平洋高压夏进秋退环流转换,当其西伸北进时,开县受其影响早,故春雨早;当向东南撤退时,开县受其影响迟,故秋季大雨结束迟。


开县降水的特点是雨季长,雨日多,降水丰富。在盛夏期间,常受副热带高压稳定气流的控制,造成高温酷热伏旱天气,但北部山地700米以上区域,降水仍然较多。历年平均降水量据开县气象局测点资料为1224.7毫米。≥0.1毫米的雨日平均为141天,每周有2—3天。大雨初日一般为4月13日,终日为10月20日,全年有7个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


年雨量变幅在916.8毫米(1960)—1673.4毫米(1982年)之间,差值达756.6毫米,多雨年雨量为少雨年雨量的1.8倍。


月雨量的变化更为显著,以12月份为例,1965年降水55.4毫米,1980年降水1.5毫米,悬殊近36倍。其他月份悬殊2—20倍。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相当。


春季331.3毫米,占27%;夏季502.5毫米,占41%;秋季333.3毫米,占27%;冬季54.6毫米,占4%。


开县地势南低北高,造成了降水的地域差异,总趋势反映为北多南少,由南向北每上升100米,年雨量递增15—40毫米。而同一区域也有因地势的抬升,雨量逐步增大的趋势。南部铁峰背斜多雨中心属长江沿岸雨带,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江、浦两里属本境的少雨中心,年雨量只有1100—1200毫米。连阴雨指在春播期(3月中旬—4月上旬)和晚稻扬花期(9月)连续5天无日照,任意3天白天雨量≥1.0毫米。开县1956年—1981年的25年中,连阴雨出现11年,频率为44%。


第三节 日照 湿度 地温


日照是指一日内太阳直接照射的小时数。开县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属全国低值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63.1小时,机率为33%,较长江流域同纬度地区要少500—700小时。


日照时数一年中最多月份为7—8月,平均200小时以上;最少月份为12月至次年1月,平均54小时。据近30多年的资料记载,www.xianzhidaquan.com日照最多的1978年8月,达312.5小时,日平10小时以上;最少的1974年12月,全月无日照,日照最多年为1978年,达1803.4小时;最少年为1982年,仅1003.9小时。


开县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为80%,一年中两头大中间小。8月份为73%,属最低值;11、12月份为85%,属最大值;1、10月为84%,属次大值;其余各月为75—80%。开县空气是湿润而不是湿润而不是干燥。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均与降水密切相关,从冬季到初春(12月至次年3月),大田蒸发力大于降水量,土壤湿度不足,常有冬干。其余8个月,大田蒸发力均小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微湿或很湿。盛夏季节,降水量虽大于大田蒸发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高,故伏旱比较明显。


大气和土壤的湿润状况主要由气温和湿度确定。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下降,森林植被增多,相对湿度就增大。越到高山,温度越大。县境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及阴山沟各地带,有冷、湿的气候特点。


地温系指土壤表层及地面各层的温度。农作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20厘米的浅层内,故浅层温度的变化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影响。


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一年中呈中间两头低状态。7月为33.5℃,1月为7.4℃,12月为9.2℃。冬季,地表平均温度为8.7℃;春季逐渐回升达20.2℃;夏季最高,达31.7℃;秋季开始下降,平均为26.3℃。


极端最高地温为71.6℃(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地温为-6.5℃(1963年1月17日),与极端气温出现日期一致。


各层次地温的各月平均值,都高于各月平均气温,并随着地层浓度的增加,差值变化迥异。0厘米地温从春到夏由低变高,从夏到冬由高变低。而20厘米地温变化趋势则相反,这是由于地表由浅入深的滞后性所决定的。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一、干旱


干旱是大范围的大气环流活动和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造成的天气现象,它是开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按其出现的时间,3—4月称春旱,5—6月称夏旱,7—8月称伏旱,“处暑”—9月称秋旱。这几种干旱之中,伏旱危害最大。据1952年—1981年的气象记录,30年中有旱年22年,频率为73%,达10年7遇。而22个旱年中,伏旱占17年,频率为77%;夏旱3年,为14%;秋旱6年,为27%。


伏旱超过30天称大旱,20天以上称一般旱。17个伏旱年中,有大旱11年,一般旱6年。


开县1959年以后,伏旱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大。1958年前,伏旱不足10年2遇,1959—1981年的23年中,伏旱达10年7遇。


开县干旱成灾的地域差异很大,中部和南部低海拔地区,高温少雨时段长,干旱危害严重;北部山地则较轻。而中山以上,降水偏多,不但无干旱之害,对农作物反而是有利的。


二、暴雨和洪涝


洪涝系指日雨量≥100毫米或连续3天合计雨量≥150毫米的降水过程。暴雨系指任意24小时雨量≥50毫米的日数。


开县年年均有暴雨发生,但年际变化大,少则1次(1957年),多的年份达9次(1980年)。


由于开县山势陡峭,植被较差,容易造成山洪爆发,局部地区洪涝频繁。江、浦两里沿河低海拔地区尤为突出。1957—1985年,出现偏涝的有13年,约两年1遇。大面积严重洪涝约10年1遇。近50年来,分别发生在1930年6月,1945年6月和9月,1965年7月,1982年7月,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


三、大风和冰雹


开县大部分地域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山沟河谷交错,热力对流和水汽条件都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因此,降雹常有沿河谷走向的特点。


开县冰雹灾害一般发生于2—8月,而以4—5月为主。


冰雹危害时段,正值春末夏初,恰是小春作物成熟或收割的关键时刻,易于成灾。据近30年的资料记载,雹灾造成粮食损失在50万公斤以上的重灾年有11次,约为5年2遇。


开县冰雹危害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东北部的岩水区河堰与云阳后叶一带,波及影响上桥、白桥,途经丰乐区的厚坝、金峰、玉峰至渠口一带;二是靠宣汉、开江的天白、中和,北经正坝、梓潼、麻柳,南经临江至铁桥;三是开万交界的铁峰背斜,途经岳溪、陈家和赵家一带。3条路线的冰雹都以其势力的强弱而决定其影响的大小和灾情的轻重,风口地带最易受其危害,赵家、渠口、铺溪诸乡,处于东、南两线的交汇口,遭受冰雹袭击要比县内其他地区为多。


70年代末,开县曾开展过人工防雹的活动。1979年5月18日在温泉镇设“三七高炮消雹试验”点,对准黄红雹云轰击,减弱了灾情。1980年4月,在河堰乡设点,历60余天,开炮数次,有一定成效。但耗费人力物力较大,炮弹价格昂贵,得不偿失,其后没有继续推行。


第五节 气象谚语


蛐蟮滚沙,快收庄稼。


蚂蚁搬家,不阴就下。


螃蟹爬上坡要下雨。


水缸起露,大雨如注。月亮长毛,露水濠濠。


今夜鸡鸭早归笼,明天太阳红彤彤。


蛤蟆哇哇叫,大水漫锅灶


一哇晴,二哇雨,三哇四哇落大雨。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天干莫望坨坨云。


未雨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天上乌云撵乌云,路上行人跑不赢。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雨翻船;


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有雨山戴帽,无雨下河罩。


一亮一黑,大雨不歇。


早雨晏捡柴,晏雨打草鞋。


东闪西闪,没水洗脸。


东虹日头西虹雨。


虹高日头低,大水满过溪;虹低日头高,大溪无水挑。


早上烧霞,等水烧茶;傍晚烧霞,干死蛤蟆。


太阳当顶现,三天不见面。


太阳反照,晒得鬼叫。


一颗雨一个泡,大雨还没到。


雨打中,两头空。


偏东雨,隔屋檐(隔田坎)。


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


朝白暮赤,飞沙走石。


黄云翻,冰雹天。


坏了白露节,路就不等白。


立冬无雨一冬晴。


数九歌: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农夫把田梨。(系指农历)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节 水 系


开县河流统称小东水系。境内主要有东河、南河、浦里河3条,是小江的上源和重要支流,县境内大小溪流均注入之。


一、东河


东河古名巴渠、清江、叠江,近代亦称东里河。《水经·江水注》:清水“源出西北巴渠县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明史·地理志》开县:“有清江,自东流合焉,亦曰叠江。”清代,东河流域称东里,故名东里河。正源出白泉乡钟鼓村天生桥,于天岭村双河口,汇集源出漆厂湾、雪包山的溪水,开始形成河道,绿潭素湍,蜿蜒曲折,向西南流经大进、温泉、丰乐3区,在汉丰镇东与南河汇合,以下称彭溪。全长106.4公里,支流14条,主支流有满月河、盐井坝河、东坝溪(又名后河,古称三潮溪)。流域面积1469.2平方公里。大进以上为上游,大进至温泉为中游,温泉至汉丰镇为下游。上游河道深切于高山岭谷之中,隘谷、障谷、狭谷均较发育。河床比降,温泉镇以上为13‰;以下为1.2‰。由于上游处于大巴山多雨带,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且河床多属卵砾堆积,地下水十分丰富,水量年际变化小。下游河段宽100—250米,据出口处水文站实测最枯流量3.7立方米/秒,洪峰流量达3931立方米/秒,为常年性通航河流,丰水期木船可上溯至红园乡。径流深930.3毫米,年径流总量13.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4.6万千瓦,宜梯级开发。红园乡之龙咀庙,河道突降,形成跌坎,自然落差大,是理想的电站坝址。


东河干流建有东河大桥、郭家大桥、温泉大桥、白泉桥,并建有铁索桥15座,设渡19处。河中卵石、青沙比比皆是,系现代优质建筑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沿岸多滩涂冲积坝,著名的有观音坝、石伞坝、花坪坝、县坝。


河中珍稀水产有阳鱼(古名嘉鱼、学名齐口裂腹鱼),肉细嫩无鳞少刺,味极鲜美。唯此鱼以红园乡门坎滩为水界。清咸丰《开县志》:“嘉鱼不下滩,鲤鱼不上滩,盖嘉鱼恶热,鲤鱼恶寒也。”还产娃娃鱼(大鲵鱼)和珍贵动物水獭。


二、南河


南河古名开江、临江、彭溪。《明一统志》:“开江,在开县治南。”《水经注》:“彭溪,水出巴渠獠中(注:时以桃溪河为上源),东南流经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清史稿》:“彭溪,一名开江,亦名临江,自开入云阳”。清代,南河流域称江里,故名江里河。


南河发源于开江县广福乡兰草沟村,自巫山乡入境,向东流经铁桥、临江、盛山3区,于汉丰镇东与东河汇合,以下称彭溪,全长91公里(县境内72公里),支流14条,主支流有映阳河、破石沟、桃溪河。流域面积1117.2平方公里(县境内1006.6平方公里),为山溪性河流。河道在巫山坎入境处有青烟洞瀑布,3级落差达150米,其余均较平缓。全流域年降水量1200毫米,据出口处石龙船水文站实测,最枯流量0.5立方米/秒,洪峰流量达4272立方米/秒。河床泥沙厚垫,属沙坝河型,洪水为患频繁,是省内10大害河之一。河段划分,发源地至本境中兴场为上游,中兴场至临江镇为中游,临江镇至汉丰镇为下游。中下游河面宽100—200米,60年代前通行木船,丰水期可上溯至铁桥镇。公路建成后,陆运取代水运,而且河道普遍淤高1—2米,现仅汉丰镇至镇安场15公里尚能季节性通航。


南河多年平均年径总量6.6亿立方米,径流深596.8毫米,比降4.23‰。水能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量7218千瓦,价值甚微。河面有南河大桥、镇安漫水桥、黄家湾桥、铁锁桥、湾滩桥、中兴桥、巫山桥跨越,设渡口21处。河流沿岸多冲积坝,著名的有陈家坝、明月坝、杨家坝、赵家坝、西津坝等,土质肥沃,是重要农作区。


三、浦里河


浦里河古名垫江、浊水、北集渠,亦名小河。《明史·地理志》开县:“南有垫江,一名浊水,亦合流入开江。”《寰宇记》:新浦县“垫江水源自县高梁山,东北流于县南,入常渠水。”《水经注》:“北集渠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南,流经其县西。”清代,流域属浦里,故名浦里河。民国32年,万县专署《简要统计手册》:“小河自县西南经陈家场至张家坝入小江。”小河之名系相对彭溪河为大河而言。其源出自梁平县城东七里峡,即今蓼叶河,经万县桥亭区于五通乡入境,略偏向东北流经岳溪、陈家、赵家3区,至渠口注入彭溪,全长121.4公里(县境内79.4公里),支流13条,树枝状分布,源流均较短,主支流有岳溪河。流域面积1150.8平方公里(县境内704.4平方公里),属山溪性河流。河段划分,开县南门场至万县余家场为中游,南门场至出口为下游。上游河床为沙卵石。跳蹬场上场头历史上曾发生滑坡,北壁崩塌,巨石错杂,堵塞河道400余米,称“猫眼孔”,水过其间,奔腾咆哮、轰响如雷;以下水流平缓,属沙坝河型,河床宽70—150米。年降水量1200毫米,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洪峰流量达3189立方米/秒。60年代前,丰水期通航至南门场,小型船只可上溯跳蹬场。公路建成后水运告停,更由于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河床抬升,南门、陈家、赵家3场,30年间,普遍淤高1.8米左右,形成遇洪即范,为省内10大害河之一。径流总量6.65亿立方米,径流深578毫米,水能蕴藏量2万千瓦,限于丰枯水位相差很大,流量不稳定,天然落差小,可开发量仅及百分之五,利用价值低。沿岩地势开阔平坦,冲积坝首尾相连,著名的芙蓉坝、万里坝、明远坝,土质肥沃,是开县水稻、玉米、小麦主产区之一,特产有西瓜、甘蔗,桥梁有渠口大桥、开竹桥、陈家大桥、万里桥和跳蹬龙门桥,设渡口29处。


四、桃溪河


桃溪河源出大进区梓潼乡北关村,向西南流经正坝、天白、盛山4区,于镇安场注入南河。《夔州府志》:“桃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大东陂,东注开江”。清咸丰《开县志》H《蜀水经》曰:“桃溪出大东陂,经火焰坝受梓水……又东经临江市入彭”(文中火焰坝,临江市皆误)。全长65公里,支流6条,流域面积592.3平方公里。上游属高山区,河流横切温泉背斜,群峦叠障,障谷、峡谷均较发育,河床多系卵石、块石或孤石,比降为14.2‰,水流急湍。水量主要丰富但不稳定,易涨易跌。年径流总量4.12亿立方米,径流深696.7毫米,水能蕴藏量约3万千瓦,水力资源仅次于东河,开发潜力很大。河流两岸悬岩绝壁,千回百折,势极险峻,行进在河沿小道上,头顶一线天,有前锁后闭之感。设渡口7处。


五、彭溪河


彭溪河古名彭溪、叠江,亦名小江,为全县溪河之总汇。其源有二:东河、南河。流向东南,经丰乐区至赵家区渠口纳浦里河水,过铺溪乡入云阳县界,在双江镇注入长江,开县汉丰镇至云阳县双江镇长度为102.5公里。汉代,以今桃溪河为彭溪上源。《水经注》:“彭溪,水出巴渠獠中,东南流经汉丰县东,清水注之。”南北朝时候,县内河流统称彭水。近代,以东河源远流长,水量稳定,与彭溪连接作为开县的主要河流,其名仍分段称谓。


彭溪河在县境内长32.5公里,流域面积203.5平方公里。河道宽阔平缓,水量稳定,常年性通航。全县年径流总量32.4亿立方米(区间为1.31亿立方米),径流深642.5毫米。水能蕴藏量0.8万千瓦,可开发量约6%,利用价值甚小。沿岸多冲积平坝,一马平川,田连阡陌,粮丰林茂,有“一碗泥巴一碗饭”之誉,确为膏腴之地。渠口以下,水域宽深,小江电站合闸后,静水回壤至至渠口。水质肥美,污染度轻,是天然河鱼养殖场。设渡口6处。


第二节 水文特征


一、径流


地表径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因而它的空是分布情况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开县地表径流总的情况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增。汉丰镇以南约2/5的地区属平行岭谷区,是全县径流量的低值区,多年平均径流深550—600毫米之间。向北属大巴山暴雨区,径流里等值线递增密度大,由600毫米逐步上升至1200毫米,在关面乡和秀才口附近形成闭合圈。南部地区的低山山脊,也因地形、地势、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其径流量略大于平坝和丘陵地区。


开县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9.23亿立方米,万县、梁平、开江3县外来客水3.19亿立方米,共计32.42亿立方米(小江电站25年同步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1.53亿立方米,两者相差0.89亿立方米)。各种保证率径流量分别为:丰水年(P=20%)径流总量41.17亿立方米;平水年(P=50%)径流总量31.12亿立方米;偏枯年(P=75%)径流总量24.64亿立方米;枯水年(P=95%)径流总量16.86亿立方米。


二、泥沙


开县4条主要河流中,除浦里河上游余家站有3年实测泥沙资料外,其余3条河均无实测资料。据彭溪河新华站实测1963—1964两年资料,当时正值偏丰年,洪量大,泥沙流失也偏大,该站测定,两年平均浸蚀模数为3063.7吨/平方公里。1980—1981年每年平均流走泥沙1380万吨,浸蚀模数为2990吨/平方公里。余家站地处浦里河上游,植被情况比下游好,1976—1978年3年正值偏枯年,洪量小,泥沙流失偏小,3年平均浸蚀模数为934.5吨/平方公里。《水文手册》载:开县多年平均泥沙流失量382.3万吨,浸蚀模数为988.2吨/平方公里。


1958年—1980年的22年间,全县河床普遍升高2米左右。据实地调查,浦里河南门场处升高1.8米,陈家场、赵家场处升高1.9米;南河临江镇处升高2.4米,汉丰镇处升高1.8米;东河除深潭被淤平,河漫滩增宽外,河床普遍抬升1.2米。3条河的淤积量估算约7800万吨,平均每年淤积354.5万吨。


开县每年平均河床淤积量与彭溪河流失量共计约为1700万吨左右,若按耕地表层20厘米厚计算重量,每亩约150吨,全县每年要冲刷耕地11.3万余亩的表层土。


第三节 地下水


开县地下水分为4个类型,年平均天然资源总量约4.77亿立方米。其中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0.42亿立方米,碎屑岩裂隙水1.29亿立方米;基岩裂隙水0.4亿立方米;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2.66亿立方米。根据地层岩性划分,温泉镇以北石灰岩地区地下水2.66亿立方米;以南红层地区地下水2.11亿立方米。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堆积物。集中分布于火石梁(东华乡)至县城、临江、陈家至南门场各段,构成东河、南河、浦里河两岸不同规模的山间坝子,其宽度一般在0.5—1.5公里,面积135.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4%,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为0.42亿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8.81%。其中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下同)分布于县城附近及以北的火石梁至郭家镇一带(东河沿岸的坝子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地势开阔平坦;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100—1000立方/日,下同)分布于临江镇附近坝子(南河一级阶地、河漫滩);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下同)分布于赵家场、陈家场、南门场坝子(浦里河一级阶地、河漫滩)。


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出露在温泉、假角山、铁峰山背斜翼部和向斜两侧,地层为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至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各含水岩组,面积1398.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5.2%。(一)一般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分布于温泉、开梁、铁峰等背斜的翼部, 面积513平方公里。其中水量中等的分布在3个背斜的北西翼,面积为35.2平方公里,煤洞最大出水量为31.33升/秒,最小3升/秒;水量贫乏的分布在3个背斜东翼,面积117平方公里,煤洞最大出水量为1.32升/秒,最小为0.45升/秒。(二)红层承压水,分布于向斜两侧,包括侏罗系中、下统各含水岩组,面积885.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2.3%,构造上属单斜,地形上显示为条状单面山。其中水量中等的分布于温泉背斜北西翼,江里向斜南东翼,开梁背斜北西翼,面积484.8平方公里;水量贫乏的分布在侏罗系下统白田坝、中统千佛岩和下沙溪庙组,面积400.4平方公里。


三、基岩裂隙水,为开县分布面积广泛的一种地下水类型,面积1105.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7.8%。(一)一般构造裂隙水,分布于温泉背斜北西翼、江里向斜北西翼,主要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上下沙溪庙组、千佛岩组和白田坝组,主要为沙岩构造裂隙水,富水性较弱,泉水流量普遍很小,一般小平0.5升/秒,最大为1.2升/秒。(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在侏罗系上统逢莱镇和遂宁组地层中,分布在三汇、金山、天白、大梁、大德等地,以沙岩裂隙经风化作用沿构造裂隙进行加宽加深造成地下水,分布广,富水性弱,泉水出露多,但流量小,一般在0.01—0.5升/秒。


四、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分布于背斜轴部,形成垄脊状洼地,峰丛洼地、溶丘沟谷等地貌形状。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下统大冶组,嘉陵江组和巴东组二迭系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面积为1336.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3.6%,溶洞暗河发育,地下水十分丰富。(一)强发育的岩溶水,分布在梓潼、大进、和谦、温泉、河堰地区以北,笔架山、满月、秀才口地区以南,出露地层为二迭系至下三迭系,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溶洞暗河较多,地下水十分丰富,流量100—1000升/秒,泉流量1—50升/秒。(二)中等发育的岩溶水,分布在笔架山、满月、秀才口以北,一字梁以南,出露地层为寒武、奥陶、志留系地层中,岩性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地貌为岩溶断块山及岩溶褶皱山,溶洞暗河流量为50—100升/秒,泉流量1—10升/秒。(三)不发育的岩溶水,分布在大进、谭家、马家沟、正坝等地,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中统巴东组,以泥灰岩为主,夹薄层粉沙岩,地貌多为岩溶中山峡谷,地下水存于溶蚀裂隙之中,泉流量一般在0.1—5升/秒。


第四节 水 能


境内5条主要河流,源远流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1.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8.5万千瓦,迄今已开发量仅0.54万千瓦,加上支流和泉水,尚有巨大的水能潜力。尤其东河和桃溪河水量丰富,比降大,是梯级开发的理想地区。


第五章 土 壤


第一节 土地的利用


土地是一切生产、建设及人民生活必须的活动基地。1981年通过地形图量算和选点实测,全县土地面积为5954836亩,其中:


农耕用地1565005亩,占幅员面积的26.28%,其中旱地957510亩,水田607495亩,农业人口人平1.27亩。


园林用地392126亩,占幅员面积的6.59%;


林地占地1621194亩,占幅员面积的27.22%;


草地818038亩,占幅员面积的13.74%;


房宅用地81816亩,占幅员面积的1.37%;


工矿用地1186亩,占幅员面积的0.02%;


交通用地96701亩,占幅员面积的1.62%;


水域占地308205亩,占幅员面积的5.18%;


难利用地占地781266亩,占幅员面积的13.12%;


田地坎占地289295亩,占幅员面积的4.36%。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1982年土壤普查,开县土壤有7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68个土种。其中:


水稻土类607495亩;冲积土类20378亩;紫色土类671025亩;黄壤类65052亩;石灰岩土类112712亩;黄棕壤类75261亩;山地棕壤类占13081亩。


全县林地以石灰岩土,山地黄棕壤和棕壤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56.41%;农耕地则以紫色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72.92%。


根据土壤常规化验分析,开县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全国养份分级标准相比较,属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缺氮面积达50%以上,广泛分布于厚坝、华山、川心、九岭、紫水、驷马、白桥、金峰、鹿硐、义和、大堰、谭家、梓潼、四合等乡。缺磷土壤占73%,分布在东坝、九龙山、四合、天白、双柏、天和、镇东、大德、大慈、大梁、九岭、白水、金山、中兴、大海、长青、龙安、开竹、丰乐等乡。全县土壤中含钾量较为丰富,但由于钾素活性大,易于流失,致使50%的耕地速效钾含量仍感偏低,分布在灵通、郭家、铺溪、乐园、驷马、丰乐、桃溪、和谦、白鹤、镇东、长沙、大进等乡。


全县耕地按酸碱度区分,中性土占37.52%;微碱性土占38.22%;微酸性土占19.84%;碱性土和酸性土分别为4.32%和0.1%。


1983年,耕地复种指数为239%。


改田改土,1957—1982年合计37.6万亩,其中坡改梯13万亩,薄改厚3.1万亩,改造低产田21.5万亩。


开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宜种性广,虽理化性质差异显著,然改造不甚困难,故有着巨大的利用潜力。


第六章 植被与运动


第一节 植被


开县属亚热带阔叶林区,境内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仅森林木本植物,初查有76科,302种,这些森林植物按照生态特性,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植被地带性十分明显。


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是开县的基带植被,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此植被带总的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日照较为充裕,是常绿阔叶树种生长适生区,主要种类有石栎、青杠、小叶青杠、山茶、木荷、樟、桢楠、棕榈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在海拔1000米以下,这些常绿阔叶林多被人类破坏,随之而起的是马尾松、杉、柏等亚热带针叶林。局部地段有青杠、栓皮栎、枫香、鹅耳枥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慈、楠、白竹为主的亚热带竹林。此植被类型中,灌木植被多为植鹃、山茶、柃木、黄荆、马桑等,草本植物多为蕨类、白茅、芭茅等。经济林木和果树种类繁多,主要有油桐、油茶、茶叶、桑和柑桔、李、桃、梨、杏等。


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500—2000米地区。此植被区气温虽有降低,但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大,形成了湿凉湿润的气候,既适宜较喜温的阔叶树种的生长,也适宜较耐寒的树种的生长。植被区内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树种有小叶青杠、包石栎、冬青、香樟等,落叶阔叶林树种有槭、红桦、鹅耳枥、大叶青杠、八角、檫木、灯台、野樱桃等。阳坡有华山松分布。植物群落通常为乔、灌、草3层。灌木丛多为蔷薇、杜鹃,间有箭竹出现。草丛多为芭茅、里白、蕨类。经济林木有漆树、杜仲、厚朴等;竹类以风竹、黄竹为主;还分布着多种野生中药材以及人工栽培的黄连、党参、天麻、木香等,猕猴桃在此植被区多有出产。


三、亚高山针叶林。此植被区分布在海拔2000—2626米的一字梁、界梁、墨家山山区,气候阴冷潮湿,霜雪期长,日照短,常绿阔叶林已不适应生长,却分布着耐寒冷、喜阴湿的巴山冷杉、云杉和华山松林,树种组成单纯,间有桦木、杨树混生。在有的地带内也出现有桦木、杨树、大叶青杠落叶阔叶纯林。灌丛多为高山杜鹃、高山柳、箭竹等;草丛有羊胡子、地瓜藤、蒿类、节节草等;还有党参、天麻、贝母、独活、柴胡、一枝箭、头顶一颗珠等中药材。山顶坝子有亚高山草甸出现。


第二节 动物


开县在动物分区上属于四川东部森林、灌丛、草坡、农田动物区。全县除北部山区和南山、铁峰山、大梁山保存有一定的森林植被外,其余多已开辟为农田。森林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已无法适应,显著减少,有的已经绝迹(如虎、豹、熊等)。


开县家畜主要有猪、牛、羊、兔、猫、狗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等;饲养的还有峰、蚕、鱼等。野生动物兽类有獐、麂、野猪、猴、狐、旱獭等30余种;鸟类有白鹤、画眉、雉鸡、鹰、布谷鸟等40余种;爬行动物有蛇、蛙、鳖、龟等40余种;鱼类有大鲵鱼(娃娃鱼)、齐口裂腹鱼(阳鱼)、黄鳝等20余种。


第七种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宋绍兴元年(1131)开县春旱,夔路五郡饥。


宋绍兴六年(1136)六月开县旱灾,大饥,道馑相望。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七月开县旱灾,夔路十八皆饥,流徙。


明成化六年(1470)东川等地,四川府县卫多旱。免重庆、成都并东川4府14县税粮231260石有奇。从旱伤故也。


明嘉靖元年(1522)四川旱,开县日月尽霾,不辨人物。


明嘉靖二十年(1541)开县以旱灾免税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月,开县旱灾,大饥。全川春大荒,饿殍盈途,秋大熟。


同治十三年(1874)开县大旱。李宗羲寄银4000两回籍救荒。以3000平粜,1000周济族戚。


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开县大旱48天。清江河水断流。民食神仙米(观音泥)。


民国12年川东各属,旱已成灾,有不得水料供饮者,蔬菜无。省署令夔关禁米粮出口。


民国13年全川受旱灾达81县,开县、城口、万县……


民国19年入夏以来,久晴不雨,禾苗枯死2/3。粮价每斗由3.6元涨至6.5元。饥民大起恐慌,加之时疫大起,常有行人倒毙之事发生。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