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县志》里被遗漏的史实
前几天,几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加过荆门三线建设的女子连的战友们建起了一个微信群。当年的连长陈天珍(市总工会退休干部)邀请我加入,这个邀请不仅让我想起了当年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农村女孩子在荆门参加6005工程建设而开山采沙,搬砖运石,为修建漳河水库边的下滑道夜以继日,连续奋斗的战斗情景,想起了我们潜江民兵师三江民兵团左桥民兵营在泥溪开山的时候牺牲的两位战友!而且还想起了前些年看过的《潜江县志》里的遗漏。
这本由潜江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的《潜江县志》。于1990年10月印刷出版。在潜江县志卷八《军事》栏的三、《民兵》的第四节《勤务》里(详见《潜江县志》第171面),写到了潜江支援国家建设的史实。文中是这样续写当年的情景的:
1970年11月,县组编4个民兵团,共11581名民兵(其中含女民兵3357人),参加江汉油田会战,历时5月,先后完成修路、架桥、采沙、装卸、高场倒虹管和建筑厂房等施工任务...
1971年11月,全县组编一个民兵师(辖5个团),12101人(其中女民兵1162人),支援谷城旭东工程建设。
遗憾就在这里:
三个月之前的”支援江汉油田会战“和七个月之后的”支援谷城旭东建设“都写进了县志,怎么偏偏就把1971年四月潜江组建民兵师支援荆门的三线建设(即6005工程,当时对外称之为”宏图机械厂“,也就是如今在A股上市的”宏图高科“)给遗漏了呢?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潜江组建民兵师到荆门参加三线建设带队的民兵师师长——个头魁梧,声音洪亮,平易近人,面容慈祥的张明龙同志是潜江县公安局局长。我们三江团的团长是当时在潜江县农林水办公室工作、后来在潜江市电力局退休的杨义新局长。政委黄章文。
当年到荆门参加三线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山炸石采沙运送石砖修建厂房和即将到来的职工楼房。这些都需要不少女民兵。所以各县区都组建了女子连。我们三江团的女子连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连长就是陈天珍。最紧张的是抢建下滑道,那需要夜以继日不间断地操作。当时潜江师的师长张明龙同志每天都亲临现场,我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日子里结识到张师长的。
事有凑巧,当年的江汉油田会战和荆门的三线建设我都是亲历者。我们从荆门回家以后,家里才再次选派民兵去谷城,不过对选派对象的要求没有像到荆门的那样严格了。
那时候物资短缺,条件差,无论在哪里都很艰苦。
在江汉油田会战的时候,吃的比家里好多了,每餐都有鱼或肉;住的很差。一个生产队无论男女都合住在搭在水田里用牛毛毡盖着的八架棚内。在棚内的水田里挨个铺上一捆稻草再垫上一床自带的棉絮就是”床“。吃、住、洗全都在这个八架棚里;劳动更辛苦,没有任何劳保物资,冬天的清早都是赤着双脚踩得冰块嚓嚓响下到水渠的淤泥里挖泥挑泥的。本人还在刁市营当过几天通讯员。正因为有这段经历,第二年四月初,潜江县组建民兵师到荆门的时候,要求是“挑选优秀的农村青年”去参加三线建设。被挑选上的”农村优秀青年像送兵一样,“从生产队到公社、区、县,都是敲锣打鼓层层护送。生产小队送的礼物是一个军用书包,一个笔记本或一支钢笔,一本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出发前,三江区的上千名青年民兵汇聚在三江区城西公社谢湾大队的禾场上举行誓师大会,然后精神抖擞地背起背包举着红旗高唱凯歌浩浩荡荡地踏着汉江堤步行西进,那气势磅礴威武壮观的场面时隔快五十年了至今说起来仍然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这些农村优秀青年从荆门回来后,绝大多数都在随后的招工招干充实财贸队伍中直接转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工作人员。当然,这个结局是这些到荆门参加三线建设的农村青年们做梦也没有预料到的。
在荆门,住的比在江汉油田好一些,开始几天住在当地农户家里,之后就自己动手用开山砍来的松枝和上级拨来的牛毛毡与工程连的民兵们一起搭建自住的工棚和床铺。门和壁子用的是芦席。连接松枝、牛毛毡,芦席的就是铁丝。这种工棚挡不住野鹿的闯入,更经不住狂风暴雨的猛击。有一回,住在西头的五排的屋顶上的牛毛毡在半夜里被大风给揭开了,加上接踵而来的电闪雷鸣,顿时被雷电和瓢泼大雨惊醒的女孩子们一时间不知所措而嚎啕大哭。这哭声迅速传开,瞬间一百多个从睡梦中醒来的女孩子们全都哭起来了。
吃的比江汉油田差一些,我们工程连和女子连是三江团的直属连,就住在公路边,离荆门县城和烟墩集都不远。工程队的工程车可以随时调用,因此采购方便,还不算差。在泥溪的大山里采石的民兵,如果遇上连阴雨,漳河渡口停摆,那就只能用馒头沾盐了。不过我们每月有37.5元的工资。按月发到个人的是17.5元,另外20块钱转账到生产队里记工分,待到年终了一起结算。这和如今特殊人才拿双工资有些类似。最好的待遇就是星期日可以休息。比在农村里半个月休息一天还得在家里做自留地的农活要轻松得多。在休息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女孩们就可以结伴到烟墩赶集花几分或一毛钱买些零食或买三两个馒头、包子吃;或搭工地上的工程便车去逛荆门城买点自己需要的鞋子袜子布料。有一回还遇到火车了,在场的几十个女孩子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火车,非常兴奋,呼啦一下全都买票上火车了!这些新鲜事在当时对我们这些农村青年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事儿,也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可是我们潜江县志里对支援荆门三线建设的史实却只字未提。这让我们这些曾经热情奔放地投入到荆门三线建设中的战友们看了心里感到很不是个滋味。当然,这应该只是个遗漏而不是故意裁剪掉的。同时也想到要把这段史实补起来也是有困难的。因为当时担任过潜江师师长的张明龙局长已经调离潜江,如今是否建在不知就里;三江团团部的领导早已仙逝。不过,据我所知,在我们三江团,如今还能比较清楚地叙述这段史实的除了市总工会的退休干部陈天珍同志,还有在市公安局退休的吴兴能(当时是三江团工程连的政工员),财政系统退休的郭培华(当时是三江营的政工员,能说会写,出口成章。因此对他记忆深刻),电力局退休的刘少成(当时是刁市营的营长)等同志都应该记忆犹新。
今天写这些,就是希望能把我们潜江县当年在农村的优秀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热情投身到荆门参加国家建设,无私为国家做贡献的史实在《潜江县志》里能够补上一笔,让我们的后人能从潜江县志的只言片语里了解到当年我们潜江人对国家作贡献是不计私利的,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