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旧县志的风格差异
新中国成立前的县志我们习惯称之为旧志,多以文言文、繁体字、竖排右翻的形式呈现;而改革开放后编修的县志我们习惯称之为社会主义新方志,都是白话文、简体字、横排左翻的形式呈现。两者仅从外观看,无论是封装样式、纸张品质等风格截然不同,旧志书古色古香,新方志质朴无华,入目感觉有明显差异。笔者最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面阅读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茌平县志》,通过对比,发现新旧县志在编纂方法、编排格式、记述重点、语言特色、收录内容、功能致用、技术运用等方面差异明显,给人风格迥异的感觉,简言之,就像一件精美古董与一件精细复杂的现代电子产品,无论是观赏还是应用,都带给人不同的收获、用途和感受。笔者以不同历史时期新旧两大类的《茌平县志》为例,旧志有: 1710年版《茌平县志》、1911年版《茌平县志》、1935年版《茌平县志》,新志有:1997年版《茌平县志》、2008年版《茌平县志》,通过对比、分析,梳理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期望带给读者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1旧志编纂多靠文人墨客,新志编纂多靠组织网络
旧县志编纂的发起者或者说操办者一般都是县令,即最高长官担任督修,而后选择当地最为知名的文人墨客为总纂,由总纂负责招募当地的科举人士组成编写班子,整个编写组是一个临时组织,其中人员最多的就是采辑员、采访员。1710版《茌平县志》主要是续补康熙二年版,两版县志的总纂都是进士出身,采辑员有贡生、监生、廪生等共9人,是修志的主要力量,而民国二十四年版《茌平县志》采访员则多达33人。从上不难看出,旧县志编修的主要方式是靠有知识、有文笔能力的人,遍走全县来收集、采访有关情况,然后根据收集的信息再亲自撰写基础入志资料。而新县志的编写,则采取临时组织与常设组织相结合的形式,临时组织一般都是级别较高的编纂委员会,随着领导的更迭不断变换;常设组织就是县史志办公室,一般都是正科级机构事业单位。编修新县志主要靠行政手段,调动各级组织机构的力量,要求乡镇、街道、各部、委、办、局等把有关资料按规定报送到县史志办公室,然后由史志办公室负责后续编印事务。综上,可以明显的看到,旧县志的编纂主要靠的是文人墨客的亲笔撰写,而新县志则是靠的行政组织网络机构的办公室,这也是社会发展、分工精细、组织健全等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旧志编排以人贯之,新志编排以事分之
旧志一般都分为地理、人物、艺文等三大内容,但是不管是什么卷别,几乎都在围绕着人展开记述,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如茌平县建国前的三部旧志,第一部分都是天文地理,地理的重点是祠祀、坊表、寺观、坟墓、古迹等,其实就是以不同形式对古人的记载和追忆,以建筑物为载体,记述了人物的名字、修建纪念物的原因、方位、规模等。第二大部分人物,几乎是所有旧志的重中之重,包括乡贤、职官、科举、孝义等,每一类人物都有非常严格的体例,甚至非本籍的流寓、侨寓等人物都有专门记载,康熙四十九年版《茌平县志》收录到县志的人物的数量达521人,这在原本人口不多的康熙年间,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也是所有旧志的一个共同特点。旧志的第三部分艺文,也就是名人作品,谁写的、写的谁、写的什么景、什么事都非常清楚。可以看出,旧志的三大记述重点都是以人为本的,读完一本旧县志,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能记住几个人,幸运的话还能找到自己前人的有关资料。不光茌平旧县志,任意翻阅一本旧县志,其实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人物,可以说旧县志完全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自始至终都能看到人的影子。再看新县志的编排,以2008年版《茌平县志》为例,全书共20篇,其中“工业、农业、商业、文化”等产业就占去12篇,是主体部分,完全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一篇才是人物,仅占总文字量的5%左右。当然,这种新旧县志内容侧重点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县志内容扩大充实的一种标志。
3旧志贴近民生注重教化,新志博大精深易于检索
旧县志记述的内容多为黎民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当时的民众来说,实用性很强,包括疆域、村域的四至,田赋、徭役的标准,民俗、祭祀的礼仪程序,甚至农作物、牲畜的特点、种养植方式等都有记载,可以说拿到一本县志,就能从事农业生产,就能做到生活礼仪不愁,就能达到知书达礼、不被世人耻笑的境界。而新县志则是一部地方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数据宝典,适用当今各个阶层、各种行业,它不仅局限于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能为社团组织、政府机关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各种数据,它也是茌平新时代的一张名片,记载的内容分门别类,易于查询,而且多以图表展现趋势和利弊,便于分析和利用。新旧县志的这一区别是和时代的需要、大众的需求紧密联系的,也反映了时代特点,更便于经济活动的查询和运用。
4旧志语言句式复杂,新志语风平白易懂
旧县志都用繁体字,同时里面掺杂通假字、异体字、自造字以及淘汰的旧字形等,“之乎者也”等文言助词运用较多,又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读起来很让人费力吃脑,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和差错,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古代知识,很难全篇通读,笔者认为就是在古代,当时能全文读通读懂县志的人也不会太多。而新县志则使用了简化字,志书语言表达准确、计量单位统一、排版标准化、数据规范、意义清晰明确,简洁、流畅、朴实,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所以更易于阅读和流传应用,这一点也体现了新县志的进步和发展。
5旧志内容侧重微观和存在,新志更重总体和分析
旧志微观资料较多,如记山川则为一座座山、一条条河,把方位、大小、发源、流域等都记述得非常清楚;记郡邑则罗列一大串乡、镇、村的名字。尤其是赋税、收支等有关钱财的记载,非常详细,花费明细具体到钱分毫厘,如康熙四十九年版《茌平县志》卷一赋役部分记有“茌山驿驿丞一员俸薪三十一两五钱二分”。旧志记载更侧重于枝细末节,而不善于整体统计分析,如民国二十四年版《茌平县志》卷四教育志部分,对于辖区内每座学校的位置、规模、校长、在校学生人数等都一一在列,而对全县教育的总体情况却没有统计比较。再看新县志,2008年版《茌平县志》第十七编教育,记述的重点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数据为全县总体数据,包括全县学前、中小学校、师生、成绩等各方面汇总、分析的数据,但是,笔者想查询自己曾毕业的小学和中学的资料却怎么也查不到。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新县志应当向旧县志学习,把和群众个体相关的资料数据应当尽可能的收录到县志中去,从而大大增加新县志的个人读者群体。
6旧志技术用尽其能,新志技术有所保留
山东省方志馆藏有1710版《茌平县志》原本,已历经300多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锦缎封面,宣纸线装,既是文物,又是一件艺术品。内有县令、邑人名士等亲笔书写的序言,书法或苍劲、或俊秀、或飘逸,各式印鉴点缀其中,给人如坠画中的感觉。再看,卷中插有形象且立体的“方舆图”、“八景图”、“城垣图”等,简洁、清晰,绘声绘影,不仅给人知识,更给人一种意境。不难看到,古人对县志的封装、印刷、内容设计、插图构思等各方面,真是穷其时代的所有技术,并且克服各种困难,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古人的这种创新和执着,是我们修志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反观当今,技术革新带来了记录方式的丰富和变化,记载事物不再仅局限于文字,声、光、图、相等无所不能,但是在这样优越的技术环境里,新县志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创新和发展,仅仅利用了照片这一手段,为志书增色。笔者有个设想,今后再修志书,是否可以录制、收集一些典型视频、音频、图像、电子文档资料,按照志书的思路编排起来,以U盘或光盘的形式和志书打包发行,从而让新志书更形象更直观的呈现给世人。
7旧志收录艺文诗词,新志收录文献资料
旧县志的艺文部分一般都占很大比重,1710版《茌平县志》共5卷,其中最后3卷全是艺文,主要包括书、疏、策、记、传、奏折和诗词文集等,读这些艺文不仅能生动的还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全面了解历史人物,更能增长知识、给人教化和传承,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潜移默化。而新县志收录的文献资料大都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性文件,资政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各地的先进经验通过交流《县志》就能很快学习和效仿。另外新县志一般还收录重大历史事件、流传故事、奇闻轶事等,这些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有教育意义。综上,可以总结,旧县志的资政、育人功能是间接的、委婉的、迂回的,新县志的功能致用是直接的、干脆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
总之,新旧县志从形式到内容已迥若云壤,但情理却一,功能不变。只要我们把握旧志的精髓,利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好当今的技术,必可修出一部高质量、有特色的佳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