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宝应县志 崔堡小志 邑乘志馀 曹甸小志初稿 曹甸镇志
发布时间:2020-03-02 点击数:2492
民国宝应县志
三十三卷首一卷/周敦礼增纂,民国23年(1934)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视同戴邦桢,赵世荣主修之《[民国]宝应县志》。敦礼,字演生,浙江省萧山县人,曾任溧水县长,民国22年任宝应县长。该志前有民国23年周敦礼《发刊词》,其后原样重印了民国21年县志的全部内容。唯在后面续增第33卷《特载》系收录自民国政府成立以来的资料。《特载》共10章,目次为:绪言(23年度施政方针),第1章本县办理编组保甲清查户口之经过及意义;第2章保安与公安;第3章社会行政推进计划;第4章教育建设实业;第5章本县物产概况及改进计划;第6章禁烟;第7章财政;第8章整饬司法计划纲要;第9章其他事项;第10章推进县行政效率之各方面,附录宝应县保甲须知汇编。内容涉及行政组织机构的演变,及教育、财政、司法、治保、经济等各个方面。
崔堡小志
一卷/王宗筠撰,抄本。崔堡系今宝应县偏北一乡镇。宗筠,字志清,山阳(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崔堡之地,南宋以降,屡罹兵燹祸乱。明清之交,户口甚稀,乡邦文献多毁。王氏深“惧夫祸之未有艾也,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乃将往日遗闻轶事、先辈行谊文章以及寺院之建筑、学校之设立、桥梁之改造、聊记颠末”,于民国33年编成该书。(王《序》)记事始于明清以前,迄至民国30年左右。志前有王氏自《序》、题词、崔堡全图等。书中内容包括:建置(位置、形势)、沿革、河渠(水利)、物产、学校、桥梁(古井附)、庙宇(祠祀附)、园囿、人物、列女、艺文、丘墓、杂记。所记偏重《人物》与《杂志》。《人物》多记所谓“葄史枕纪之士”之事略,《杂志》中搜集了当地不少的遗闻轶事。
邑乘志馀
一卷/(清)朱彬撰,清食旧德斋传抄本。邑,此指宝应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藏台湾。彬(1753—1843),字武曹,号郁甫,清宝应人,乾隆60年(1795)举人。以子贵封官至吏部尚书。自少至老,好学不倦。道光中卒。扬州学派知名人物。著有《礼记训纂》、《经传考证》、《白田风雅》、《游道堂集》等10余种。此志撰于道光20年(1840)孟毓兰志之前。宝应县志,自康熙乔志纂辑后,一直没有进行续修,其间150多年,地方史事很多,朱彬惧年代久远文献无征,遂就自己所见所闻所知者,笔之于书,以备将来纂修县志时采择。其中凡诗文可录者,悉入于《白田风雅》,至于略输文采或事涉疑似者,则随笔存录,题曰“邑乘志馀”。因系私撰,且有些资料尚待考证,故名“志馀”。凡1卷,首无序,末无跋,卷中亦未立纲目,记事错杂互见,累万余言。宝应地濒运道,介处江淮,射阳湖环其东,洪泽湖绕其西,平原低于洪泽湖水,十年九涝,民不聊生,书中遂于水利记述尤详。朱彬之于民间,遗文逸事熟谙于胸,故记遗闻,也不惮其烦,巨细无遗。道光20年,宝应修志,朱彬之子士廉亦预其事,此编主要内容均已采入。
曹甸小志初稿
一卷/郝澍撰,民国33年(1944)修,油印本。曹甸镇,原属淮安县,今为宝应县曹甸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澍,字绍洲,一名树,宝应曹甸人,生于1912年。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宥城等地教书为业.后赴上海以卖诗文书画谋生,曾与姚雪垠、赵丹、吴调公等相过从,1956年被动员还乡任民办教师。擅长诗词书画,热爱乡邦文献。著有《郝树诗抄》、《孝洲纸谈》、《绍洲纸谈》、《诗品举例》、《鹤墅随笔》、《淮甸春影录》、《曹甸诗话》、《汉字声韵分类法》,编有《广曹甸志》、《曹甸艺文志》等。1944年3月,郝澍辗转飘蓬,客于太仓南里固晋草堂,与友人论及诗词文献,乃有编辑地方掌故之志,退而广搜同乡前辈诗文与县志、艺文志、遂成《曹甸小志初稿》。全稿不分卷,凡12则,主要有曹甸于淮安府、曹甸于山阳县、续纂山阳县志对于曹甸之记载、曹甸于淮安之地位、曹甸于淮安之区政、曹甸之出产、曹甸之戎事等。内容涉及地理、区划、物产、军事等。《曹甸于淮安府》、《曹甸于山阳县》等系《淮安府志》、《山阳县志》中有关内容的摘录。行文之间,常以按语的形式对不少问题进行考证,间有以诗词附于事后者。可惜记述过于简略。
曹甸镇志
一卷/郝澍撰,民国35年(1946)油印本;1952年油印本;1985年宝应县档案馆、宝应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铅印本。澍,生平己见《曹甸小志初稿》提要。《小志初稿》已著录此志成于1945年,1952年由张芳嶂资助油印。凡8纲34目:1正名(曹甸;又称);2区域(交通、户口);3舆地志(历史、地理、古迹);4河渠志(水利、沟渎、湖荡);5建设志(村庄、街市、巷口、园林、楼宇、堤防、学校、祠寺、堤表、桥梁、其他);6民俗志(风俗、谣谚、方言、音韵附、氏族与宗教);7人物志(科贡、列传、艺林、列女);8艺文志(书目、题赠、遗著、近人诗录附《古今词钞》)、附声韵合切法(乎韵入声合表)。前有曹甸镇示意图、1944年《自序》、凡例,后有1946年《自跋》,铅印本前有1985年《再版说明》,后有郝澍乙丑(1985年)仲秋后记。记事止于1944年。铅印本《建设志·坊表》附有《新增烈士墓》,收有撰者1959年所作诗,《艺文志·近人诗录》收有郝澍1984年《庆中华》22首。《凡例·附录三》收有参考书目,涉及志乘、文集、宗谱。文中时有按语、注释,并以诗词附于所记事物之后。其《舆地志·历史》记唐代名将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为国殉难,葬于曹甸,乡人为此建塔志之,塔上书有当时年号,然后括注道:“民国中期,郝六宣使人缘梯登塔,详视塔砖,上有唐初建年,其他字迹剥蚀不清。”增强了资料的真实性。《建设志·三寺院》记二帝阁,后附《曹甸杂咏》之七《二帝阁读书》谓:“何须瞻二帝,来此思无端。大字存星匾,新书有月刊。西风翻报纸,落日冷衣冠。读罢惘然走,襟怀无限宽”。使志书颇获生机。《河渠志》、《风俗志》等史料价值颇高。其《民俗志·风俗》说;“富近于贵,贫近于贱,甸中贫富之阶级,虽同宗同祖之兄弟,非有特殊之联络,不能炙热于公门者,皆有若近若远之情。”无异于一幅生动的世态炎凉风俗图。对于旧时代不同阶级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研究颇有价值。凡事涉抵牾,必广征博引,每有决断,必以理为先。曹甸得名,或以缘于居民曹氏,或以缘于漕河流经东南,或以缘于曹操航海征吴驻兵于此,其父郝瀛立以为缘于曹操说系“口传耳食”,不足凭信,此则引《信今录》、《溪堂锁记》,谓:“今有二说可凭……当为定论”,其尊重科学如此。
三十三卷首一卷/周敦礼增纂,民国23年(1934)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视同戴邦桢,赵世荣主修之《[民国]宝应县志》。敦礼,字演生,浙江省萧山县人,曾任溧水县长,民国22年任宝应县长。该志前有民国23年周敦礼《发刊词》,其后原样重印了民国21年县志的全部内容。唯在后面续增第33卷《特载》系收录自民国政府成立以来的资料。《特载》共10章,目次为:绪言(23年度施政方针),第1章本县办理编组保甲清查户口之经过及意义;第2章保安与公安;第3章社会行政推进计划;第4章教育建设实业;第5章本县物产概况及改进计划;第6章禁烟;第7章财政;第8章整饬司法计划纲要;第9章其他事项;第10章推进县行政效率之各方面,附录宝应县保甲须知汇编。内容涉及行政组织机构的演变,及教育、财政、司法、治保、经济等各个方面。
崔堡小志
一卷/王宗筠撰,抄本。崔堡系今宝应县偏北一乡镇。宗筠,字志清,山阳(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崔堡之地,南宋以降,屡罹兵燹祸乱。明清之交,户口甚稀,乡邦文献多毁。王氏深“惧夫祸之未有艾也,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乃将往日遗闻轶事、先辈行谊文章以及寺院之建筑、学校之设立、桥梁之改造、聊记颠末”,于民国33年编成该书。(王《序》)记事始于明清以前,迄至民国30年左右。志前有王氏自《序》、题词、崔堡全图等。书中内容包括:建置(位置、形势)、沿革、河渠(水利)、物产、学校、桥梁(古井附)、庙宇(祠祀附)、园囿、人物、列女、艺文、丘墓、杂记。所记偏重《人物》与《杂志》。《人物》多记所谓“葄史枕纪之士”之事略,《杂志》中搜集了当地不少的遗闻轶事。
邑乘志馀
一卷/(清)朱彬撰,清食旧德斋传抄本。邑,此指宝应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藏台湾。彬(1753—1843),字武曹,号郁甫,清宝应人,乾隆60年(1795)举人。以子贵封官至吏部尚书。自少至老,好学不倦。道光中卒。扬州学派知名人物。著有《礼记训纂》、《经传考证》、《白田风雅》、《游道堂集》等10余种。此志撰于道光20年(1840)孟毓兰志之前。宝应县志,自康熙乔志纂辑后,一直没有进行续修,其间150多年,地方史事很多,朱彬惧年代久远文献无征,遂就自己所见所闻所知者,笔之于书,以备将来纂修县志时采择。其中凡诗文可录者,悉入于《白田风雅》,至于略输文采或事涉疑似者,则随笔存录,题曰“邑乘志馀”。因系私撰,且有些资料尚待考证,故名“志馀”。凡1卷,首无序,末无跋,卷中亦未立纲目,记事错杂互见,累万余言。宝应地濒运道,介处江淮,射阳湖环其东,洪泽湖绕其西,平原低于洪泽湖水,十年九涝,民不聊生,书中遂于水利记述尤详。朱彬之于民间,遗文逸事熟谙于胸,故记遗闻,也不惮其烦,巨细无遗。道光20年,宝应修志,朱彬之子士廉亦预其事,此编主要内容均已采入。
曹甸小志初稿
一卷/郝澍撰,民国33年(1944)修,油印本。曹甸镇,原属淮安县,今为宝应县曹甸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澍,字绍洲,一名树,宝应曹甸人,生于1912年。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宥城等地教书为业.后赴上海以卖诗文书画谋生,曾与姚雪垠、赵丹、吴调公等相过从,1956年被动员还乡任民办教师。擅长诗词书画,热爱乡邦文献。著有《郝树诗抄》、《孝洲纸谈》、《绍洲纸谈》、《诗品举例》、《鹤墅随笔》、《淮甸春影录》、《曹甸诗话》、《汉字声韵分类法》,编有《广曹甸志》、《曹甸艺文志》等。1944年3月,郝澍辗转飘蓬,客于太仓南里固晋草堂,与友人论及诗词文献,乃有编辑地方掌故之志,退而广搜同乡前辈诗文与县志、艺文志、遂成《曹甸小志初稿》。全稿不分卷,凡12则,主要有曹甸于淮安府、曹甸于山阳县、续纂山阳县志对于曹甸之记载、曹甸于淮安之地位、曹甸于淮安之区政、曹甸之出产、曹甸之戎事等。内容涉及地理、区划、物产、军事等。《曹甸于淮安府》、《曹甸于山阳县》等系《淮安府志》、《山阳县志》中有关内容的摘录。行文之间,常以按语的形式对不少问题进行考证,间有以诗词附于事后者。可惜记述过于简略。
曹甸镇志
一卷/郝澍撰,民国35年(1946)油印本;1952年油印本;1985年宝应县档案馆、宝应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铅印本。澍,生平己见《曹甸小志初稿》提要。《小志初稿》已著录此志成于1945年,1952年由张芳嶂资助油印。凡8纲34目:1正名(曹甸;又称);2区域(交通、户口);3舆地志(历史、地理、古迹);4河渠志(水利、沟渎、湖荡);5建设志(村庄、街市、巷口、园林、楼宇、堤防、学校、祠寺、堤表、桥梁、其他);6民俗志(风俗、谣谚、方言、音韵附、氏族与宗教);7人物志(科贡、列传、艺林、列女);8艺文志(书目、题赠、遗著、近人诗录附《古今词钞》)、附声韵合切法(乎韵入声合表)。前有曹甸镇示意图、1944年《自序》、凡例,后有1946年《自跋》,铅印本前有1985年《再版说明》,后有郝澍乙丑(1985年)仲秋后记。记事止于1944年。铅印本《建设志·坊表》附有《新增烈士墓》,收有撰者1959年所作诗,《艺文志·近人诗录》收有郝澍1984年《庆中华》22首。《凡例·附录三》收有参考书目,涉及志乘、文集、宗谱。文中时有按语、注释,并以诗词附于所记事物之后。其《舆地志·历史》记唐代名将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为国殉难,葬于曹甸,乡人为此建塔志之,塔上书有当时年号,然后括注道:“民国中期,郝六宣使人缘梯登塔,详视塔砖,上有唐初建年,其他字迹剥蚀不清。”增强了资料的真实性。《建设志·三寺院》记二帝阁,后附《曹甸杂咏》之七《二帝阁读书》谓:“何须瞻二帝,来此思无端。大字存星匾,新书有月刊。西风翻报纸,落日冷衣冠。读罢惘然走,襟怀无限宽”。使志书颇获生机。《河渠志》、《风俗志》等史料价值颇高。其《民俗志·风俗》说;“富近于贵,贫近于贱,甸中贫富之阶级,虽同宗同祖之兄弟,非有特殊之联络,不能炙热于公门者,皆有若近若远之情。”无异于一幅生动的世态炎凉风俗图。对于旧时代不同阶级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研究颇有价值。凡事涉抵牾,必广征博引,每有决断,必以理为先。曹甸得名,或以缘于居民曹氏,或以缘于漕河流经东南,或以缘于曹操航海征吴驻兵于此,其父郝瀛立以为缘于曹操说系“口传耳食”,不足凭信,此则引《信今录》、《溪堂锁记》,谓:“今有二说可凭……当为定论”,其尊重科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