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图经 道光重修宝应县志 民国江苏通志宝应县征访稿 民国宝应县志
发布时间:2020-03-02 点击数:2440
宝应图经
六卷首二卷(清)刘宝楠撰,清道光3年(1823)稿本;清道光29年王国宾刻本;清光绪9年(1883)淮南书局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清道光3年刻本,误。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县人,道光20年进士,历任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等县知县。以治《论语》名世,著有《论语正义》、《文安堤工录》、《释谷》、《愈愚录》、《念楼集》、《宝应文征》、《宝应诗事》等。刘氏私撰此经,始于嘉庆14年(1809),前后历时14年,成于道光3年。其子恭冕道光29年跋《书后》。卷首历代四境图、历代沿革表;卷1城邑;卷2疆域;卷3河渠、水利;卷4封建;卷5~6人物。其《历代县境图》绘有;邗沟全图、汉射阳平安四境及东阳东境图、三国魏射阳平安东阳废县图、西晋射阳四境,及东阳东境图、东晋射阳、山阳四境及东阳东境图、宋射阳山阳四境及东阳平阳东境图、南齐射阳东阳废县并入山阳图、梁割山阳南境之半立阳平东莞二郡图、周阳平东莞石鳖县及山阳郡图、隋安宜四境图、唐宝应四境图、宋元宝应四境图、明嘉靖宝应县境图、明万历宝应四境图,凡14幅。编图技巧甚佳,标位较准确,所注地名较详尽,彼此对照阅读,可见宝应历史演变之大势。在文字方面,于城邑、疆域、河渠、水利的记述远比官修县志详细深入。宝楠长于考订训释,兹编亦旁征博引而考证精详。如《河渠》总结宝应县境内邗沟段自始筑至明万历41年有13次变迁,即所谓“邗沟十三变”,大大有裨于里运河水利发展史的研究。明嘉靖36年(1557)5月,倭寇掠扬州、高邮,入宝应,焚火杀掠,旧志向来缺载,此则如实记述。该志有较高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曾举其为私家著述方志之良著范例。《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它;“包孕宏深,已无剩义”,“有益于地方文献者实钜,非第文章淹雅,采录宏博已也。”
道光重修宝应县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孟毓兰修,乔载繇等纂,清道光20年(1840)汤氏沐华堂刻本;民国18年(1929)重印本;1960年重印清道光本。毓兰,山东长清县人,道光20年任宝应县知县。载繇,字孚先,号止巢,宝应县人,廪贡生。工诗词,著有《妙华仙馆诗词集》。卷前有孟氏自《序》,万历、康熙志陈,徐2《序》、凡例、修志衔名、图目、目录。重修者,相对于《康熙志》而言,故断限上承《康熙志》,下迄道光中期。篇目设置基本类于《康熙志》而稍有调整、增损,并创立《水利》、《书目》、《金石》诸门目。对续增门目改遵新制,如对街巷、桥梁、寺庙、闸洞等记述,皆据道光时建置书之,对田赋、贡税、丁田、铺庄等方面的记述,也据当时户部所颁《赋役全书》参互详著。诗、文分卷刊列,诗赋散附各门目相关内容之后,文则择其有关风土者,分体汇为艺文数卷。《乡贤》中臧曼父子传,《名宦》中贾济川传,旧志往往照录《汉书》、《宋史》本传,此则以史志有别,并不专抄原传。书中叙述间有失当。邑人刘赞勋曾作有《重修宝应县志辨》一卷,专对此志作辨证。
民国江苏通志宝应县征访稿
民国稿本。已残。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此书原题“江苏通志征访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原题“陈汉章撰”,“清稿本”,均误。民国18年(1929),江苏省政府于镇江焦山设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聘陈汉章、张相文、柳诒徵等16人为编纂,其中张相文、柳诒徵为常务编纂,相与商榷,共辑省志,随即通令全省,征集新近资料,各县遂由征访员广为搜辑,汇总整理后上报省通志编委会,所报资料,往往题作“征访稿”。此编首列陈汉章《通志编纂意见书》,次柳诒徵《编纂意见》,次张相文历拟《江苏通志分类目录》。其中柳诒徵《意见书》建议下限止于民国17年,而书中所记,全为宝应一县之事,足知此为宝应奉通志局之檄所搜集的征访稿。征访及编纂人未详。不分卷。原稿1函4册,今仅存2册。今存2册所记依次为:诏谕、御制;职官志(文职、名宦);选举志:进士(文科、恩荫、武科)、举人(文科、恩荫、武科、学堂奖励);辟荐(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经济特科、保举人才);列女;人物志(上):名贤、宦绩、武功、忠节、孝义(孝子、顺孙、悌弟、义夫、悌侄、义士、义仆)。《诏谕》始于清道光18年(1838),迄于光绪29年(1903)。《御制》收有清高宗南巡路过宝应所作的诗、额、联及其“巡幸’事迹。《义士》为死于剿捻者立传,从侧面反映了捻军在宝应一带活动的情况。仆人在当时身处社会最低层,此则独立《义仆》一门,且于其中收有朱有一,王玉事迹,颇属难能可贵。全稿重在新近资料,记述重点为道光20年前后至光绪,最晚者止于宣统3年(1911)。凡旧志已有,多注“详府志”,“参《道光志》”,编纂方法亦颇可取。
民国宝应县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 戴邦桢,赵世荣修,冯煦、朱学程、朱苌生纂,稿本;民国21年(1932)铅印本;民国23年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稿本已残,存卷1~7、9~21、23。《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与稿本分别著录,误作2书。邦桢,字干如,安徽旌德县人,光绪15年(1889)举人,民国5年任宝应知县。冯煦,生平已见《江苏省通志稿》提要。学程,字绍伊,宝应县入,附生,曾任安徽知县。苌生,字慰予,宝应县人,优附生,曾任江苏通志复篆。民国间修宝应县志,聘煦主纂辑,煦以学程总其事,历数年稿成及半,学程病废,以其族叔苌生代之。民国15年稿成,因款绌未得刊行。民国21年继任宝应县长江辅勤(字慎之,浙江奉化县人)筹资刊印。志依正在编修的《江苏通志》(即《江苏省通志稿》)及各县志例,记事截止清宣统3年(1911)。卷前有江氏《发刊词》、冯煦《序》,以及例言等。卷首列县境图、县域图。卷1疆域志:历代沿革表、昝表、至到、风俗、土产(方贡附);卷2建置志:城池、坛庙、仓储、铺庄、街巷、坊巷、津梁、园圃、寺观;卷3山川志:山、川(水利附);卷4~5食货志:户口、田赋、屯卫、解支、盐课、杂税、水早、蠲赈;卷6学校:庙制、学额、学田、书院(义学附)、学堂;卷7选举志:辟荐表、科贡表(武选附)、封赠、事例、荫恩(恩叙附、恩例附)、学堂奖励表;卷8武备志:操防、修防、驿递;卷9~10官师志:宫师表、官绩;卷11~17人物志:列传、循良、忠义、孝友、笃行、文苑、隐逸、艺术、流寓、方外;卷18~22列女志:贞烈、节孝、贤明;卷23~30艺文志:书目、论说、策议、序跋、书牍、碑记、传状、墓志铭、辞赋、铭赞;卷31古迹志:古迹、墓域(义冢附)、金石;卷32杂类志:摭记、异闻。有关各门都增设了反映近代社会的子目,如《学校》中的《学堂》、《选举志》的《学堂奖励表》等。《食货志》赋税、课口等内容,多据当时档册所载,综列颇详。编者还据列刘宝楠《宝应图经》,刘赞勋《重修宝应县志辨》、成孺《儒林、文苑、循吏、孝友事实册》等书,作了考证补佚工作。
六卷首二卷(清)刘宝楠撰,清道光3年(1823)稿本;清道光29年王国宾刻本;清光绪9年(1883)淮南书局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清道光3年刻本,误。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县人,道光20年进士,历任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等县知县。以治《论语》名世,著有《论语正义》、《文安堤工录》、《释谷》、《愈愚录》、《念楼集》、《宝应文征》、《宝应诗事》等。刘氏私撰此经,始于嘉庆14年(1809),前后历时14年,成于道光3年。其子恭冕道光29年跋《书后》。卷首历代四境图、历代沿革表;卷1城邑;卷2疆域;卷3河渠、水利;卷4封建;卷5~6人物。其《历代县境图》绘有;邗沟全图、汉射阳平安四境及东阳东境图、三国魏射阳平安东阳废县图、西晋射阳四境,及东阳东境图、东晋射阳、山阳四境及东阳东境图、宋射阳山阳四境及东阳平阳东境图、南齐射阳东阳废县并入山阳图、梁割山阳南境之半立阳平东莞二郡图、周阳平东莞石鳖县及山阳郡图、隋安宜四境图、唐宝应四境图、宋元宝应四境图、明嘉靖宝应县境图、明万历宝应四境图,凡14幅。编图技巧甚佳,标位较准确,所注地名较详尽,彼此对照阅读,可见宝应历史演变之大势。在文字方面,于城邑、疆域、河渠、水利的记述远比官修县志详细深入。宝楠长于考订训释,兹编亦旁征博引而考证精详。如《河渠》总结宝应县境内邗沟段自始筑至明万历41年有13次变迁,即所谓“邗沟十三变”,大大有裨于里运河水利发展史的研究。明嘉靖36年(1557)5月,倭寇掠扬州、高邮,入宝应,焚火杀掠,旧志向来缺载,此则如实记述。该志有较高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曾举其为私家著述方志之良著范例。《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它;“包孕宏深,已无剩义”,“有益于地方文献者实钜,非第文章淹雅,采录宏博已也。”
道光重修宝应县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孟毓兰修,乔载繇等纂,清道光20年(1840)汤氏沐华堂刻本;民国18年(1929)重印本;1960年重印清道光本。毓兰,山东长清县人,道光20年任宝应县知县。载繇,字孚先,号止巢,宝应县人,廪贡生。工诗词,著有《妙华仙馆诗词集》。卷前有孟氏自《序》,万历、康熙志陈,徐2《序》、凡例、修志衔名、图目、目录。重修者,相对于《康熙志》而言,故断限上承《康熙志》,下迄道光中期。篇目设置基本类于《康熙志》而稍有调整、增损,并创立《水利》、《书目》、《金石》诸门目。对续增门目改遵新制,如对街巷、桥梁、寺庙、闸洞等记述,皆据道光时建置书之,对田赋、贡税、丁田、铺庄等方面的记述,也据当时户部所颁《赋役全书》参互详著。诗、文分卷刊列,诗赋散附各门目相关内容之后,文则择其有关风土者,分体汇为艺文数卷。《乡贤》中臧曼父子传,《名宦》中贾济川传,旧志往往照录《汉书》、《宋史》本传,此则以史志有别,并不专抄原传。书中叙述间有失当。邑人刘赞勋曾作有《重修宝应县志辨》一卷,专对此志作辨证。
民国江苏通志宝应县征访稿
民国稿本。已残。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此书原题“江苏通志征访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原题“陈汉章撰”,“清稿本”,均误。民国18年(1929),江苏省政府于镇江焦山设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聘陈汉章、张相文、柳诒徵等16人为编纂,其中张相文、柳诒徵为常务编纂,相与商榷,共辑省志,随即通令全省,征集新近资料,各县遂由征访员广为搜辑,汇总整理后上报省通志编委会,所报资料,往往题作“征访稿”。此编首列陈汉章《通志编纂意见书》,次柳诒徵《编纂意见》,次张相文历拟《江苏通志分类目录》。其中柳诒徵《意见书》建议下限止于民国17年,而书中所记,全为宝应一县之事,足知此为宝应奉通志局之檄所搜集的征访稿。征访及编纂人未详。不分卷。原稿1函4册,今仅存2册。今存2册所记依次为:诏谕、御制;职官志(文职、名宦);选举志:进士(文科、恩荫、武科)、举人(文科、恩荫、武科、学堂奖励);辟荐(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经济特科、保举人才);列女;人物志(上):名贤、宦绩、武功、忠节、孝义(孝子、顺孙、悌弟、义夫、悌侄、义士、义仆)。《诏谕》始于清道光18年(1838),迄于光绪29年(1903)。《御制》收有清高宗南巡路过宝应所作的诗、额、联及其“巡幸’事迹。《义士》为死于剿捻者立传,从侧面反映了捻军在宝应一带活动的情况。仆人在当时身处社会最低层,此则独立《义仆》一门,且于其中收有朱有一,王玉事迹,颇属难能可贵。全稿重在新近资料,记述重点为道光20年前后至光绪,最晚者止于宣统3年(1911)。凡旧志已有,多注“详府志”,“参《道光志》”,编纂方法亦颇可取。
民国宝应县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 戴邦桢,赵世荣修,冯煦、朱学程、朱苌生纂,稿本;民国21年(1932)铅印本;民国23年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稿本已残,存卷1~7、9~21、23。《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与稿本分别著录,误作2书。邦桢,字干如,安徽旌德县人,光绪15年(1889)举人,民国5年任宝应知县。冯煦,生平已见《江苏省通志稿》提要。学程,字绍伊,宝应县入,附生,曾任安徽知县。苌生,字慰予,宝应县人,优附生,曾任江苏通志复篆。民国间修宝应县志,聘煦主纂辑,煦以学程总其事,历数年稿成及半,学程病废,以其族叔苌生代之。民国15年稿成,因款绌未得刊行。民国21年继任宝应县长江辅勤(字慎之,浙江奉化县人)筹资刊印。志依正在编修的《江苏通志》(即《江苏省通志稿》)及各县志例,记事截止清宣统3年(1911)。卷前有江氏《发刊词》、冯煦《序》,以及例言等。卷首列县境图、县域图。卷1疆域志:历代沿革表、昝表、至到、风俗、土产(方贡附);卷2建置志:城池、坛庙、仓储、铺庄、街巷、坊巷、津梁、园圃、寺观;卷3山川志:山、川(水利附);卷4~5食货志:户口、田赋、屯卫、解支、盐课、杂税、水早、蠲赈;卷6学校:庙制、学额、学田、书院(义学附)、学堂;卷7选举志:辟荐表、科贡表(武选附)、封赠、事例、荫恩(恩叙附、恩例附)、学堂奖励表;卷8武备志:操防、修防、驿递;卷9~10官师志:宫师表、官绩;卷11~17人物志:列传、循良、忠义、孝友、笃行、文苑、隐逸、艺术、流寓、方外;卷18~22列女志:贞烈、节孝、贤明;卷23~30艺文志:书目、论说、策议、序跋、书牍、碑记、传状、墓志铭、辞赋、铭赞;卷31古迹志:古迹、墓域(义冢附)、金石;卷32杂类志:摭记、异闻。有关各门都增设了反映近代社会的子目,如《学校》中的《学堂》、《选举志》的《学堂奖励表》等。《食货志》赋税、课口等内容,多据当时档册所载,综列颇详。编者还据列刘宝楠《宝应图经》,刘赞勋《重修宝应县志辨》、成孺《儒林、文苑、循吏、孝友事实册》等书,作了考证补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