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广西省及钦廉地区方志历史

发布时间:2019-12-19 点击数:4951
一、广西方志的历史

广西属南荒“蛮夷”之地,开发较晚。东汉以后(公元23年一188年),才陆续出现有关广西地区的著述,自东汉至民国,历代广西志书至少有八百余种,现存的只有二百三十余种。明朝以前的志书已全部散佚。

现存志书中,属于明朝的有十种,清朝的一百三十九种,民国的八十六种。属于通志的九种,郡志的一种,府志的三十种,厅志的二种,州志的二十九种,县志一百三十五种,其余则是土司志、乡土志、图经、寺志等等。这些志书内容包括地理沿革、疆域考图、山脉、水利、灾害、天文、地震、森林、地质矿藏、工业、交通运输、财政关税、商业外贸、民族、风俗、名胜古迹、政治、军事、边防、历史人物、文化、教育、卫生、文艺等等。

从明朝弘治六年(1493)到解放前夕,在将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广西通志前后共修过十三次,现只存志书五部,不完整的志稿五部。其中值得介绍的有两部:

(嘉靖)《广西通志》六十卷,明林富、黄佐纂。林富,两广提督兼广西巡抚;黄佐,广西提学佥事,奉林富命修志,嘉靖十一年(1532)刊刻成书,今称嘉靖“林志”。另一部是清嘉庆年间谢启昆修,胡虔纂的(嘉庆)《广西通志》。谢启昆,广西巡抚,六十三岁到任,编修这部几百万字的巨著,才用去一年零十个月时间。两部通志,前者以体例严谨著称;后者以考订缜密见长,特别是嘉庆“谢志”,被公认为近世通志的“楷模”。

二、钦廉地区方志历史概略

钦廉地区在明朝以来属于“廉州府”,相当于而今的“钦州地区”。钦州自宋明至清朝都是省直隶州和府隶州,领灵山县,自宋朝至民国修州志十三次,成书九次。宋庆历间,知州陶弼始修《钦州志》,已佚。明嘉靖十五年知州林希元主编《钦州志》九卷,即今见到的印本《嘉靖钦州志》。明朝天启元年,知州李五美主编《钦州志》八卷,已佚。清康熙元年,知州喻三畏主编《钦州志》,卷数未详,原稿亦侠;康熙十一年,知州落尔性主编《钦州志》14卷(现存8一14卷)。清雍正元年,知州董绍美主编《钦州志》14卷,北京藏。清道光十四年,知州朱椿年主修的《钦州志》,有木刻本及铅印本,防城、钦州和南宁分别有藏。光绪十八年,知州李受彤,民国十五年,县长车正枢,十九年县长黄嵩南、县长章萃偏均先后主修过方志,但未成书。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县长陈公佩、曾传仁、孔繁枝先后主修,陈德周总纂的《钦县县志》十四卷,后因款绌暂停。民国三十一年,县府处在流亡的艰苦阶段,还“决议续修”县志,由黄昭景、庞渊鉴、冯相剑、黄智材、谢深礼和黄雄材等组成委员会,负责纂修工作。在二十五年稿本基础上续修六卷,石印刊行,这便是现在《钦县县志》的石印本。

《廉州府志》最早是以嘉靖三十四(1555)年,由知府何御和福传等人创修的“嘉靖本”。卷数未详,原本在日本,国内只有胶卷残卷。

崇祯九年(1636),海北道张国经与廉州知府郑抱素纂修府志十四卷,胶卷分别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原本在日本内图文库。

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府徐化民寻访府志遗稿,花了许多人力和时间,后有钦江老贡生冯绍龄从山区土窖中得崇祯志残本献出,后据此补缺、充实重修成十二卷本,国内上海、广西均藏有胶卷。

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府徐成栋组成四十一人的纂修班子,据徐化民本再行分辑校刊成十四卷的府志,国内只有上海图书馆藏有刻本。

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753—1756),以知府周硕勋为首、王家宪等四十一人,又据徐成栋刊本重修府志二十一卷,北京、上海、辽宁和广西等图书馆均藏胶卷。

道光十三年(1833),知府张育春组成纂修府志班子,自任总纂,并由陈治昌等四十四人分管纂修、协修、总理、分纂、采访、丈勘,各有专司,编成二十七卷的府志,是为合浦县现存仅有的“道光志”。这个刻本在国内收藏较多,北京有六部,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各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研所、杭州大学、福建师大、广东中大和师院、广西师范院等均有藏本。

《合浦县志》最早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辅、林如宽的创修本,十四卷。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二、九至十四卷,合浦县志办公室有抄本。

康熙六十一年(1720),韩三异、钮廷彩纂修县志二十四卷,北京、南京、广西藏有胶卷和抄本。合浦县志办亦有存本。

民国四年(乙卯)(1915),镇守使隆世储与县知事陆杏林筹组了修志机构和班子,开展采访活动,后因军阀混战,访稿散失,故未编成。

民国二十年(1931),广东省主席陈铭枢委任廖国器(北大工科毕业)为县长,授意他一定要把修县志作为到任后第一件大事来办,廖即组建班子,委任原修志局长刘润纲和分纂许瑞棠为正副主编,下设参订、采访、校对、绘图四组,各专其事,分工进行。参加人员都是地方耆旧并熟悉地方情况的赡博之士。如刘润纲是举人,许瑞棠是岁贡,其他不是廪贡、恩贡就是监生或生员。廖本人也是高级知识分子,绘图的吴道琼同志是大家熟识的建筑工程师(还健在),这个修志班子实力是较强的。一年后成稿八卷,卷一为《舆地志》、《地方志》、《建置志》,卷二为《经政志》,卷三为《经政志》、《礼俗志》、《职官志》,卷四为《职官志》、《选举志》,卷五为《实业志》、《交通志》、《人物志》、《前事志》,卷六为《艺文志》、《名胜志》、《杂志》。稿成因无付印经费,被搁置了十几年。民国卅一年,苏萍生任县长,请示专员邓世增,才由他设法垫款付印。这便是“民国版县志”。

《灵山县志》未作深入考证,就广西图书馆藏本计有清康熙十一年,林长存、王启辅主修的四卷本胶卷;乾隆二十九年黄元基主修的十八卷影印本;嘉庆二十五年张考诗、梁灵主修的十三卷胶卷;民国三年刘运熙主修的二十二卷铅印本。《灵山县志》胶卷,是用国家外汇从日本摄制回来的。

《防城县志》因防城成县较晚,志书历史不会超过三百年以上。目前能见到的《防城县志》抄本十八章,是防城县人士黄知元于民国二十四年独力编成的稿本。这本县志体例及取材较新,许多现代科学知识也收录进去,是一部比较有水平的志书。

《北海杂录》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水人梁鸿勋编写的。此书是个人采访的资料,以当年的事为详。全书分为原始天时、地势、村民、人数、风俗、商务、农业、渔业、土产、矿产、职官、官廨、洋官、洋商、洋楼、学堂、教堂、医院、局所、碉堡、茶亭、坟场、海港、轮船等十九章,卷首附北海图,卷末附录有廉州、高德、涠洲、龙门、钦州、白龙尾、东兴等有关概况,最后有简略的“前后大事记”,共二万二千九百字。大概是在成书后二年,约为1906—1907年间,由香港“中华印务公司”承包出版的铅印本。北海流传只有一本不全的孤本,是旧商会留存下来,现为市档案馆收藏的。1957年,市图书馆借抄,由我义务油印十几本。现区内各大图书馆所藏的,便是我经手翻印的油印本。

杂录或称杂志,是方志种类中的一个名称,杂录、杂志,顾名思义是一个“杂”字,是记录一个地方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现象,但不比官修的省、县志那样完备和系统。这种杂录多属私人的撰述。

《北海杂录》的作者是随同来北海当洋务局委员的“族弟”梁澜勋当他的私人文案秘书的,他写这本杂录的指导思想是有鉴于“自古政不壅于上闻”,是因为地方官多重视“采辑其地之风教政俗以献于朝”,是治理地方所不可或缺的“具文”,以便于为地方官“识治乱、辨纯浇、课殿最”的借鉴。这本书采录的资料,因为多属口碑,故还有不够翔实和失于简略的缺点,但仍不失为很有参考价值的北海市历史资料书。

《北海镇基本情况》铅印本,是一九六四年由镇委办公室和南方日报资料室合编的。等于是北海镇的概况,资料来源不足,错漏等缺点几乎开篇即见。但其中记录当年的有关统计数字,还是值得参考的。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