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海门县志 顺治海门县志 嘉庆海门厅志 道光海门县志 静海乡志
发布时间:2019-12-09 点击数:3206
嘉靖海门县志
六卷(明)吴宗元修,崔桐纂 明嘉靖15年(1536)刻本;明万历增刻本;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抄本;1962年海门县油印本;1984年海门县地方志办公室白话铅印本。宗元,明金溪(今属山西省)人,举人,嘉靖14年来知海门。桐(1478~1556),号东洲,字来凤,邑人。明正德12年(1517)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参加《武宗实录》的编修。有《东洲文集》20卷行世。在修志观点上,崔氏承“志犹史说”,谓“国而弗史,何其为国,邑无志焉非邑焉”。嘉靖15年,崔氏回家省亲,应宗元之邀,以邑人尹玺(寿昌)《成化海门县志》残稿为基础,另行补充材料,并综合归类修订而成该志。卷首为海门县新旧县图,后分10纲:1疆域:沿革、分野、形胜、四至、乡村、街;2山水:山、水、海、运河;3风俗:习尚、时序、吉凶礼;4食货:户口、地亩、财疏(附疏)、赋役、土产;5建置、县治、学宫、兵防、仓、桥梁、祠堂、寺观;6礼制:公议、祀典(附疏)、乡饮酒礼;7官守:县职题名、学职题名、宦迹;8人物:科甲题名、太学生题名、武举、掾秩、荐辟题名、封赠题名、恩荫、义士、孝子、隐逸、节妇;9古迹;寥角嘴、捍海堰、沈公堤、丞相庄、放鹤田、露御夹、吴妃冢、东州河、塞垛、鱼骨桥;10词藻:文、诗。官职记至嘉靖18年。末有宗元嘉靖16年《后序》。此志归类得体,整饬缜密,反映了明代修志的成熟。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海门“滨江负海,系江海之门户”的特色,对当时海门的水患,记述较为详尽,并把它贯穿到每一纲之中,这对研究长江下游的历史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附前任及时任知县之奏疏,既保留了当时长江沿岸坍塌的资料,言辞又恳切动人,把灾后人民流离失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记事简洁,语言凝重。但书中“掉书袋’及议论太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顺治海门县志
八卷(清)庄泰弘修,李兆星纂 清顺治13年(1656)刻本;旧抄本。刻本已残,今存卷1~4、7~8,《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括注“卷8页26以后残缺”者误。泰弘,清辽东左卫人,选贡,顺治9年知海门县。兆星,生平未详。海门县志创始于明弘治尹玺,再修于嘉靖15年(1536)吴宗元,崔桐,3修于万历20年(1592)张登。清初,《尹志》久佚、《张志》已残、仅《吴志》传世、而《吴志》至此已120年、泰弘遂聘兆星重修海门县志。凡8卷。卷1舆地志:疆域、星野、沿革、形胜、都鄙、山川、堰闸、城池(附街巷桥梁坊表)、风俗、公仪、水利、胜迹、灾浸、纪异;卷2建置志:县志(附官制)、学校(附祀典)、祠庙、公署、坛壝、邮舍;卷3食货志:户口、土田、赋役、物产;卷4秩官志:县职、教职、治行;卷5选举志:甲科、乡举、贡士、例贡、封荫、荐辟、武科、杂职;卷6人物志:名臣、宦迹、六先生传(附流寓)、隐逸、懿行、补遗、孝子、节妇、贞烈;卷7~8文翰志:奏疏、文移、碑记、著述、诗集、轶事。前有扬州知府罗大猷及庄泰弘、李兆星等4《序》、旧序、凡例、纂修县志前后姓氏、以及新旧县总图、县境图、县治图、学宫图。其中县治,学宫有目无图。海门滨临大海,坍,涨无常,沧桑靡定,昔日版图,当时俱成汪洋,书中《土田》详记洪武9年(1376)至顺治8年15次土地田亩数,《户口》详记洪武9年至顺治8年14次户、口统计数,于此反映颇力。一般旧志都收有去思碑。墓志等碑铭文字,此则因其往往谀词盈篇,一概摈弃不录。但以《官制》不入《秩官志》而隶于《建置志》之《县治》,未免不伦不类。
嘉庆海门厅志
四卷(清)章廷枫修,董曰甲纂 清抄本;抄本。廷枫,浙江会稽人,进士,嘉庆10年(1805)来知海门厅。董曰甲,崇明县贡生,生平未详。书前有俞颖达《序》,其中论史志之区别,颇为精当;“大志之体例虽不同于史,而亦有与史相资者,史博综前代,志专记一隅,史举其宏纲,志详其细节,史追录夫既往,志传信于将来。”乾隆33年(1768),海门设厅。嘉庆12年,廷枫、曰甲纂修此志。卷目:卷1叙文、凡例、舆图(各图附)、十景图(附诗图);卷2舆地志:幅员、疆域、水利、赋役志:田制、赋额、蠲赈、户口;卷3建置志:学校、官署(营汛附)、坛庙、市镇、桥梁、职官志、选举志;卷4人物志,懿行、文学、方技、节烈、风物志:占、物产、艺文志:碑记、赋、诗。舆图绘制较详,有形势图,原划30沙图、疆域图、通崇分县图、河渠图等。《舆地志》辑录了海门建置之初有关的文件。《疆域志》详载崇(明)、通(州)人与本厅争沙事件及纷争结果。《水利》记述亦甚详备,各沙港汊俱载入。纂者称;“水利为海门第一要政”,可谓中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体例上仿《武功志》。但卷1之十景,大部名不符实,篇幅几占全志的四分之一强,喧宾夺主,比例失调。
道光海门县志
三卷首一卷(清)丁鹿寿纂 清道光11年(1831)刻本;抄本。鹿寿,字萍野,邑人。生平事迹不详。其祖先在明隆庆年间移居海门。丁氏在海门废县后,兢兢于县邑材料的收集,并曾由他领衔呈请,将属通州的海门乡改称为静海乡。道光中,鹿寿重订《顺治海门县志》,并“参以省志、府郡各志,旁涉传记文学,逐加精审”而成此编。卷首序、例言、图、目录;卷1地理、建置、祠祀、户赋、官师;卷2选举、人物;卷3艺文。其《例言》云“地志以康对山《武功志》为善本,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为7篇,兹亦仿其遗意而稍有出入,惟艺文一门,为《武功志》所本无,然旁见侧出,足与各门相证佐,而分类不能备载”。故独辟《艺文》1门作为对《武功志》的发展。此志纂于海门废县150多年之后,其时,县邑材料早已湮灭,故书中新材料甚少。记事起于宋,迄于顺治13年(1656)。
静海乡志
三卷附大事记(清)丁鹿寿撰 清道光14年(1834)刻本;抄本。静海乡,此指海门县。鹿寿,简介已见上篇。是志撰于道光13年。名为乡志,实际上是县志。《例言》云,“前编(道光志)取李志原本稍加裁并,分为八门,县以顺治丙申为断,兹编则以国初时人悉移入,依类为续……本拟作县志,惟自康熙11年(1672)既县改为乡,今又奉部议改海门为静海,则兹编亦应更名为《静海乡志》,系乡志中特例。”全志分3卷。上卷为序、例、图、地理、建置、祠祀、户赋、官师、选举、人物;中卷为人物(列女);下卷为艺文。体例也一仍《道光海门县志》,仿《武功志》,记事除《官师》、《人物》以外,均以《道光志》所断顺治丙申(1656年)为始,《大事记》则追溯至宋元,罗列海门旧志、通州志等所述海门兵灾等大事,这比黄炎培修《川沙县志》专设大事记要早百余年。
六卷(明)吴宗元修,崔桐纂 明嘉靖15年(1536)刻本;明万历增刻本;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抄本;1962年海门县油印本;1984年海门县地方志办公室白话铅印本。宗元,明金溪(今属山西省)人,举人,嘉靖14年来知海门。桐(1478~1556),号东洲,字来凤,邑人。明正德12年(1517)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参加《武宗实录》的编修。有《东洲文集》20卷行世。在修志观点上,崔氏承“志犹史说”,谓“国而弗史,何其为国,邑无志焉非邑焉”。嘉靖15年,崔氏回家省亲,应宗元之邀,以邑人尹玺(寿昌)《成化海门县志》残稿为基础,另行补充材料,并综合归类修订而成该志。卷首为海门县新旧县图,后分10纲:1疆域:沿革、分野、形胜、四至、乡村、街;2山水:山、水、海、运河;3风俗:习尚、时序、吉凶礼;4食货:户口、地亩、财疏(附疏)、赋役、土产;5建置、县治、学宫、兵防、仓、桥梁、祠堂、寺观;6礼制:公议、祀典(附疏)、乡饮酒礼;7官守:县职题名、学职题名、宦迹;8人物:科甲题名、太学生题名、武举、掾秩、荐辟题名、封赠题名、恩荫、义士、孝子、隐逸、节妇;9古迹;寥角嘴、捍海堰、沈公堤、丞相庄、放鹤田、露御夹、吴妃冢、东州河、塞垛、鱼骨桥;10词藻:文、诗。官职记至嘉靖18年。末有宗元嘉靖16年《后序》。此志归类得体,整饬缜密,反映了明代修志的成熟。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海门“滨江负海,系江海之门户”的特色,对当时海门的水患,记述较为详尽,并把它贯穿到每一纲之中,这对研究长江下游的历史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附前任及时任知县之奏疏,既保留了当时长江沿岸坍塌的资料,言辞又恳切动人,把灾后人民流离失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记事简洁,语言凝重。但书中“掉书袋’及议论太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顺治海门县志
八卷(清)庄泰弘修,李兆星纂 清顺治13年(1656)刻本;旧抄本。刻本已残,今存卷1~4、7~8,《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括注“卷8页26以后残缺”者误。泰弘,清辽东左卫人,选贡,顺治9年知海门县。兆星,生平未详。海门县志创始于明弘治尹玺,再修于嘉靖15年(1536)吴宗元,崔桐,3修于万历20年(1592)张登。清初,《尹志》久佚、《张志》已残、仅《吴志》传世、而《吴志》至此已120年、泰弘遂聘兆星重修海门县志。凡8卷。卷1舆地志:疆域、星野、沿革、形胜、都鄙、山川、堰闸、城池(附街巷桥梁坊表)、风俗、公仪、水利、胜迹、灾浸、纪异;卷2建置志:县志(附官制)、学校(附祀典)、祠庙、公署、坛壝、邮舍;卷3食货志:户口、土田、赋役、物产;卷4秩官志:县职、教职、治行;卷5选举志:甲科、乡举、贡士、例贡、封荫、荐辟、武科、杂职;卷6人物志:名臣、宦迹、六先生传(附流寓)、隐逸、懿行、补遗、孝子、节妇、贞烈;卷7~8文翰志:奏疏、文移、碑记、著述、诗集、轶事。前有扬州知府罗大猷及庄泰弘、李兆星等4《序》、旧序、凡例、纂修县志前后姓氏、以及新旧县总图、县境图、县治图、学宫图。其中县治,学宫有目无图。海门滨临大海,坍,涨无常,沧桑靡定,昔日版图,当时俱成汪洋,书中《土田》详记洪武9年(1376)至顺治8年15次土地田亩数,《户口》详记洪武9年至顺治8年14次户、口统计数,于此反映颇力。一般旧志都收有去思碑。墓志等碑铭文字,此则因其往往谀词盈篇,一概摈弃不录。但以《官制》不入《秩官志》而隶于《建置志》之《县治》,未免不伦不类。
嘉庆海门厅志
四卷(清)章廷枫修,董曰甲纂 清抄本;抄本。廷枫,浙江会稽人,进士,嘉庆10年(1805)来知海门厅。董曰甲,崇明县贡生,生平未详。书前有俞颖达《序》,其中论史志之区别,颇为精当;“大志之体例虽不同于史,而亦有与史相资者,史博综前代,志专记一隅,史举其宏纲,志详其细节,史追录夫既往,志传信于将来。”乾隆33年(1768),海门设厅。嘉庆12年,廷枫、曰甲纂修此志。卷目:卷1叙文、凡例、舆图(各图附)、十景图(附诗图);卷2舆地志:幅员、疆域、水利、赋役志:田制、赋额、蠲赈、户口;卷3建置志:学校、官署(营汛附)、坛庙、市镇、桥梁、职官志、选举志;卷4人物志,懿行、文学、方技、节烈、风物志:占、物产、艺文志:碑记、赋、诗。舆图绘制较详,有形势图,原划30沙图、疆域图、通崇分县图、河渠图等。《舆地志》辑录了海门建置之初有关的文件。《疆域志》详载崇(明)、通(州)人与本厅争沙事件及纷争结果。《水利》记述亦甚详备,各沙港汊俱载入。纂者称;“水利为海门第一要政”,可谓中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体例上仿《武功志》。但卷1之十景,大部名不符实,篇幅几占全志的四分之一强,喧宾夺主,比例失调。
道光海门县志
三卷首一卷(清)丁鹿寿纂 清道光11年(1831)刻本;抄本。鹿寿,字萍野,邑人。生平事迹不详。其祖先在明隆庆年间移居海门。丁氏在海门废县后,兢兢于县邑材料的收集,并曾由他领衔呈请,将属通州的海门乡改称为静海乡。道光中,鹿寿重订《顺治海门县志》,并“参以省志、府郡各志,旁涉传记文学,逐加精审”而成此编。卷首序、例言、图、目录;卷1地理、建置、祠祀、户赋、官师;卷2选举、人物;卷3艺文。其《例言》云“地志以康对山《武功志》为善本,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为7篇,兹亦仿其遗意而稍有出入,惟艺文一门,为《武功志》所本无,然旁见侧出,足与各门相证佐,而分类不能备载”。故独辟《艺文》1门作为对《武功志》的发展。此志纂于海门废县150多年之后,其时,县邑材料早已湮灭,故书中新材料甚少。记事起于宋,迄于顺治13年(1656)。
静海乡志
三卷附大事记(清)丁鹿寿撰 清道光14年(1834)刻本;抄本。静海乡,此指海门县。鹿寿,简介已见上篇。是志撰于道光13年。名为乡志,实际上是县志。《例言》云,“前编(道光志)取李志原本稍加裁并,分为八门,县以顺治丙申为断,兹编则以国初时人悉移入,依类为续……本拟作县志,惟自康熙11年(1672)既县改为乡,今又奉部议改海门为静海,则兹编亦应更名为《静海乡志》,系乡志中特例。”全志分3卷。上卷为序、例、图、地理、建置、祠祀、户赋、官师、选举、人物;中卷为人物(列女);下卷为艺文。体例也一仍《道光海门县志》,仿《武功志》,记事除《官师》、《人物》以外,均以《道光志》所断顺治丙申(1656年)为始,《大事记》则追溯至宋元,罗列海门旧志、通州志等所述海门兵灾等大事,这比黄炎培修《川沙县志》专设大事记要早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