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长沙县志 乾隆长沙县续志 康熙长沙县志 民国新长沙市指南 光绪湘城遗事记
发布时间:2019-12-09 点击数:2840
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
赵文在修,刘揆之、易文基纂,陈光诏续修,艾以清、熊绶南续纂。光诏,字金门,湖北蕲水(今浠水)人,举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复任长沙知县,後升武冈州同知。以清,字穆如,湖南新化人,举人,长沙教谕。绶南,湖南永绥厅(今花垣)人,军功生员,长沙训导,升黄州府学教授。是志於嘉庆二十二年(1817)夏开局,仲秋脱稿付梓,记事亦止於当年。全书约四十五万字,乃嘉庆十五年赵文在所修之续本,为长沙七修县志。体例、门类一依赵志,仅补嘉庆十五年後史实。续增史实因皆得之耳闻目见,以当时人记当时事,闻见既真,利病毕见,作为一方文献之徵,当给後人以更多启迪。综观全志,体例精详,词皆渊雅,为湖南邑志中之佳作。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增补刻本。
嘉庆十五年长沙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
赵文在修,刘揆之、易文基纂。文在,山东宁海(今牟平)人,附贡生,曾官兵马司副指挥,嘉庆十年(1805)任长沙知县,擢乾州直隶厅同知,主修《嘉庆乾州厅志》。揆之,湖南长沙人,朝议大夫。文基,字芝田,邑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国史馆纂修、翰林院检讨,嗣任甘肃镇原知县,并主修《镇原县志》。是志修於嘉庆十五年,阅七月成书。正文分二十八门百七十二目,约四十三万字。在厘订旧志,补缺正讹的基础上,凡旧志中与义例不合之处,是志均细加厘订,一改旧志图自为图、志自为志,体例杂沓,互不联属的缺点。又於各门图像之後,记其源流,持论正确,且条理分明。是志各门添改甚多,如赋役门添津贴、普济堂;积贮门添社会、义仓;职官门裁驿丞改巡检,以及本朝改镇为协,巡抚移镇长沙,添设抚标,备列营制水陆塘汛等兵防要政,记载亦较详尽。此外,又分都载义渡二十余处,桥梁八十余座,寺观三百余处;水利门记围堤垸埂七十余处。他如山川、古迹、名臣冢墓纪载亦甚详实。艺文所录,体例精详,词皆渊雅。正如"志约"所言:"采访宜实,门类宜精,书宜集其成,选择尤宜慎",作为一方之掌故,往事之明徵,实不为虚语。有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乾隆长沙县续志十二卷
李大本修,周宣武等纂。大本,字立斋,号峰林,山东安丘人,举人,乾隆十二年(1747)任长沙知县。宣武,字维扬,号燮轩,湖南长沙人,乾隆七年进士,著有《咏史六言》一卷。长沙县志,康熙曾三次修纂,皆因袭旧志,增人时事而成书。是志以原志仍旧,而另纂续编,记事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乾隆十二年。正文分十九门七十四目,约十万字。名宦、人物、列女、选举各门均有补遗或补正之篇,又特立贡院一门,详记湖南分阐始末,其中对科举源流、规制、考试,志之甚详,另有关上谕、详疏又志於"皇言"及艺文门中,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南分闱史实,对研究湖南科举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1976年抄配本。
康熙长沙县志十卷
王克庄修,朱奇政等纂。克庄,字舒岩,顺天宛平(今北京)人,廪生,康熙三十七年(1699)长沙知县,擢湖北布政使。奇政,一名奇珍,字平斋,湖南长沙人,举人,历任同安、湖口知县,著有《易解》、《同安县志》、《平斋全集》等。是志始修於康熙四十二年,上续康熙二十四年朱志,阅数月成书,记事亦上於是年底。正文分十四门八十六目,约十六万字,为长沙四修县志。序言谓:"星野、山川、职官、人物等项悉依旧志,只订其讹,而学校、田赋、户口、屯田则翔加厘订,已焕然改观"。学校志颇为翔实,如镌刻约束生员条教之卧碑及新近颁发之"圣谕"等能及时加以编次;廪饩、学田、书院亦悉加备载,至修茸学宫、扩大殿庑、创建尊经阁等史实,更反映了当时教育之盛况。赋役志记明清田赋、户口、丁粮、佣调与康熙时履亩清丈等情,亦颇有特色。艺文所载凡纪胜所题,详议、条约、禁饬、政训所关"肃官箴"、"悯民瘼"之类,旧志所未详载者,今悉搜采增入,篇幅宏富,约占全书三分之一。长邑自汉迄清二千多年历代名城,名宦门仅志宋陈希等十二人,流寓亦只屈原、司马迁等十二傅,其他人物不逾百人,记事悉仍旧志,虽可见编纂之严谨,但仍嫌传记过少。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四十九年(1710)增补刻本,1977年抄配本。
民国新长沙市指南
李舜卿辑。舜卿,益昌工程司主任技师。是书载有长沙市区地图,记长沙名胜、交通、生活概述、附录诸目,约三万字,对长沙俗语、妓院、调查颇为详实。所附公法团体、学校及工商、医师、律师简介,搜罗面广,虽稍嫌简略,但谓之指南,亦属不诬,附印之公共建筑详图选辑,可作为建筑工程之珍贵参考资料。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光绪湘城遗事记九卷
陈运溶撰。是编为陈氏《湘城访古录》续编本,着重增补轶闻。正文分九类,约六万字。人物、游宦类多抄自史传和载记,事迹可稽,述之较详,方物志亦录之有据。如游宦类载孙坚平长沙,区星、李允则除苛税;书画类载宋庆历长沙帖始末;故实类记明季兵燹及吴三桂之变等,言简意赅,事增文省,史料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长沙萃文堂刻本,1956年抄本。
赵文在修,刘揆之、易文基纂,陈光诏续修,艾以清、熊绶南续纂。光诏,字金门,湖北蕲水(今浠水)人,举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复任长沙知县,後升武冈州同知。以清,字穆如,湖南新化人,举人,长沙教谕。绶南,湖南永绥厅(今花垣)人,军功生员,长沙训导,升黄州府学教授。是志於嘉庆二十二年(1817)夏开局,仲秋脱稿付梓,记事亦止於当年。全书约四十五万字,乃嘉庆十五年赵文在所修之续本,为长沙七修县志。体例、门类一依赵志,仅补嘉庆十五年後史实。续增史实因皆得之耳闻目见,以当时人记当时事,闻见既真,利病毕见,作为一方文献之徵,当给後人以更多启迪。综观全志,体例精详,词皆渊雅,为湖南邑志中之佳作。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增补刻本。
嘉庆十五年长沙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
赵文在修,刘揆之、易文基纂。文在,山东宁海(今牟平)人,附贡生,曾官兵马司副指挥,嘉庆十年(1805)任长沙知县,擢乾州直隶厅同知,主修《嘉庆乾州厅志》。揆之,湖南长沙人,朝议大夫。文基,字芝田,邑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国史馆纂修、翰林院检讨,嗣任甘肃镇原知县,并主修《镇原县志》。是志修於嘉庆十五年,阅七月成书。正文分二十八门百七十二目,约四十三万字。在厘订旧志,补缺正讹的基础上,凡旧志中与义例不合之处,是志均细加厘订,一改旧志图自为图、志自为志,体例杂沓,互不联属的缺点。又於各门图像之後,记其源流,持论正确,且条理分明。是志各门添改甚多,如赋役门添津贴、普济堂;积贮门添社会、义仓;职官门裁驿丞改巡检,以及本朝改镇为协,巡抚移镇长沙,添设抚标,备列营制水陆塘汛等兵防要政,记载亦较详尽。此外,又分都载义渡二十余处,桥梁八十余座,寺观三百余处;水利门记围堤垸埂七十余处。他如山川、古迹、名臣冢墓纪载亦甚详实。艺文所录,体例精详,词皆渊雅。正如"志约"所言:"采访宜实,门类宜精,书宜集其成,选择尤宜慎",作为一方之掌故,往事之明徵,实不为虚语。有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乾隆长沙县续志十二卷
李大本修,周宣武等纂。大本,字立斋,号峰林,山东安丘人,举人,乾隆十二年(1747)任长沙知县。宣武,字维扬,号燮轩,湖南长沙人,乾隆七年进士,著有《咏史六言》一卷。长沙县志,康熙曾三次修纂,皆因袭旧志,增人时事而成书。是志以原志仍旧,而另纂续编,记事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乾隆十二年。正文分十九门七十四目,约十万字。名宦、人物、列女、选举各门均有补遗或补正之篇,又特立贡院一门,详记湖南分阐始末,其中对科举源流、规制、考试,志之甚详,另有关上谕、详疏又志於"皇言"及艺文门中,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南分闱史实,对研究湖南科举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1976年抄配本。
康熙长沙县志十卷
王克庄修,朱奇政等纂。克庄,字舒岩,顺天宛平(今北京)人,廪生,康熙三十七年(1699)长沙知县,擢湖北布政使。奇政,一名奇珍,字平斋,湖南长沙人,举人,历任同安、湖口知县,著有《易解》、《同安县志》、《平斋全集》等。是志始修於康熙四十二年,上续康熙二十四年朱志,阅数月成书,记事亦上於是年底。正文分十四门八十六目,约十六万字,为长沙四修县志。序言谓:"星野、山川、职官、人物等项悉依旧志,只订其讹,而学校、田赋、户口、屯田则翔加厘订,已焕然改观"。学校志颇为翔实,如镌刻约束生员条教之卧碑及新近颁发之"圣谕"等能及时加以编次;廪饩、学田、书院亦悉加备载,至修茸学宫、扩大殿庑、创建尊经阁等史实,更反映了当时教育之盛况。赋役志记明清田赋、户口、丁粮、佣调与康熙时履亩清丈等情,亦颇有特色。艺文所载凡纪胜所题,详议、条约、禁饬、政训所关"肃官箴"、"悯民瘼"之类,旧志所未详载者,今悉搜采增入,篇幅宏富,约占全书三分之一。长邑自汉迄清二千多年历代名城,名宦门仅志宋陈希等十二人,流寓亦只屈原、司马迁等十二傅,其他人物不逾百人,记事悉仍旧志,虽可见编纂之严谨,但仍嫌传记过少。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四十九年(1710)增补刻本,1977年抄配本。
民国新长沙市指南
李舜卿辑。舜卿,益昌工程司主任技师。是书载有长沙市区地图,记长沙名胜、交通、生活概述、附录诸目,约三万字,对长沙俗语、妓院、调查颇为详实。所附公法团体、学校及工商、医师、律师简介,搜罗面广,虽稍嫌简略,但谓之指南,亦属不诬,附印之公共建筑详图选辑,可作为建筑工程之珍贵参考资料。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光绪湘城遗事记九卷
陈运溶撰。是编为陈氏《湘城访古录》续编本,着重增补轶闻。正文分九类,约六万字。人物、游宦类多抄自史传和载记,事迹可稽,述之较详,方物志亦录之有据。如游宦类载孙坚平长沙,区星、李允则除苛税;书画类载宋庆历长沙帖始末;故实类记明季兵燹及吴三桂之变等,言简意赅,事增文省,史料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长沙萃文堂刻本,1956年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