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公弁及其《莼川十六咏》
发布时间:2019-03-12 点击数:2027
黎公弁(生卒年不详),字之冕,临川人。明前期诗人、学者。历任宜黄县(今江西宜黄县)训导,建阳(今福建建阳市)、临颍(今河南临颍)、蒲圻(今湖北赤壁市)等县教谕。学识渊博,治教严谨,勤于著述,曾修纂临颍、蒲圻二县县志,著有《蝇鸣集》、《莼川杂咏》等,诗作载入《江西诗征》、《明诗综》等。其生平和著述,《(康熙)江西通志》、《(乾隆)重修蒲圻县志》、《(同治)临川县志》、《明诗综》、《江西诗征》、《孤本明代人物小传》都有简要记载,但都不够全面。其存世诗作,以在蒲圻所作为多,风格冲淡,清新可读。笔者综合诸书,对其生平、著述作一梳理,并辑录、简注其《莼川十六咏》,以便于读者阅读。
一、生平
1、明宣德庚戌(五年,1430),举经明行修科,荐任宜黄训导(同治《临川县志》)
康熙《宜黄县志》卷四“学职”表,宣德训导一栏载:“黎公弁,临川人,善题咏。”同治《宜黄县志》卷四十五之一《艺文目录》“凤凰山”一诗误作“黎弁”,卷四十五之一《七言律诗》载《凤凰山》诗,作者亦误署“明黎弁,临川人”。诗云:“江郭高擎一柱斜,缘空石磴衬云霞。岩前宿草留香麝,洞口春禽啭落花。野老或谙仙客路,山童时入市人家。凭栏一览空浮世,底用银河八月槎?”此诗语言洗练,意境深沉,充满人生感慨。
2、历建阳、临颍、蒲圻教谕(同治《临川县志》)。
正统(1436-1449)中,任建阳教谕。同治《临川县志》:“历建阳、临颍、蒲圻教谕。”但查《建阳县志》,无此记载。
正统九年(1444),任临颍教谕。《孤本明代人物小传》、《千顷堂书目》都记载说,他于“正统中授临颍教谕”。顺治《临颍县志》、乾隆《蒲圻县志》则载其“正统九年授临颍教谕”。嘉靖《许州志》说说他“正德九年任临颍学教谕”,与诸志不符,“正德”显系“正统”之误。
正统中,任蒲圻县(今湖北赤壁市)教谕。乾隆《蒲圻县志》载:“正统九年授临颍教谕,再谕蒲圻。”明代教谕一般任期三年,黎公弁临颍任满,到蒲圻任职,当在正统十二年。离任蒲圻教谕,当在正统十三年(1448),离任原因或为丁忧。因乾隆《蒲圻县志?师儒志》载,黎公弁的后任蒲圻教谕是胡实,江西南城人,正统十三年任。
乾隆《蒲圻县志》所谓“再谕蒲圻”,亦可解释为“两次担任蒲圻教谕”。据明代周圣楷 《楚宝》卷二十六“忠义”陈求道一条,下有按语:“圣楷按,《一统志》:陈求道墓,在蒲圻县东二十里兴陂。景泰中,黎公弁以旱祷雨有应。事载蒲圻志中。”据此,黎公弁可能在景泰年间再次担任蒲圻教谕。
3、屡典文衡,博学洽闻(凌迪知《万姓统谱》、乾隆《蒲圻县志》)。
诸志皆谓其“屡典文衡”,即多次参与主持地方科举考试,但无具体记载;谓其“博学洽闻”,即学问广博、见识丰富。“博学洽闻”为曾任许州知州的邵宝对他的评价,见下文。
4、慨然以成就人才为责(同治《临川县志》),邵二泉亟稱之(康熙《江西通志》)。
邵二泉即邵宝,明代著名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许州知州。同治《临川县志》载:“宪副邵宝修《许州志》,称其博学洽闻。始至临颍,慨然以成就人才为责。视学规废弛,即严条约,以身先之。每夜坐斋中,课诸生业,二鼓乃罢。虽祁寒暑雨不少变,士习丕振,皆其力焉。”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称其:“条约以身先之。每夜课诸生业,一鼓乃罢,虽祁寒暑雨不变。士习丕振,科第接踵。”乾隆《蒲圻县志》则说:“立教条约,必以身先。每漏下至二鼓,课诸生诵读,虽祁寒暑雨不少倦,士习丕变。”也就是说,他订立规矩后带头执行,每天晚上教学生读书,直到半夜二鼓才结束。这就说明,他作为一县的学官,无论在临颍还是在蒲圻,都十分敬业负责。
二、著述
1、尝纂修临颍、蒲圻二志(康熙《江西通志》、同治《临川县志》)。
正统十年(乙丑)冬,黎公弁利用讲课之馀纂修县志。纂修完成后,黎公弁在手稿卷首题辞:“惜旧志既无存,执笔者又略于考察,其于风俗、形势、宦迹、词章,皆缺而不及,寺观、祠庙、古迹、桥梁则或弃而不举,或举而不详,或信习俗之言而不辨,观者病之。”说明此前的旧志已经失传,只能看到抄写本,且内容缺漏甚多,于是他“据经援史,仍旧凡例,别纂为书,分次五卷”。(见嘉靖《临颍县志》)正统十三年,提督学政曹琏应时任知县曹忠之请作序:“正统乙丑冬,教谕临川黎公弁乃于讲暇,重加采择,更为补订,分为五卷,视旧志详而有体。今年冬,邑令宛平曹忠行恕欲行锓梓,以永其传。”此时,黎公弁已离开临颍。嘉靖八年(1529),临颍学者贾咏在嘉靖《临颖县志序》中则说:“国朝正统间,教谕临川黎公弁尝一修之,然草草未精,事多冗泛,识者病之。”正统《临颍县志》今已不存。
顺治《临颍县志》卷八“艺文”,载黎公弁诗《遗迹二首》,但字迹模糊。其一咏豢龙城,诗云:“豢龙城何在?在县北之东。龙孰云可豢,可豢□□□。伊人何不智,坐受刘累蒙。死雌以潜醢,上佐□□□。醢尽计已屈,逃遁无追踪。空城二三里,荆棘□□□。登临不胜慨,搔首斜阳中。”其二咏魏受禅台:“□歌去临颍,远隔黄河上。昔人事田游,感时□□□。野草穿溪暝,鸣鸿向浦过。厌厌人去远,沙渚但□□。汉道人何在,孤台尚有形。禅房移绛帐,梵语没忠经。苔苏迷庭碧,芙蕖入舍青。衣冠嗟往事,风破半池萍。魏帝国何在?邓河本自流。青萍生极浦,夜月冷孤洲。淤渚寒沙障,林花落景浮。荒芜看此日,禾黍动民忧。落日台边庙,清风道上松。汉仪留胜迹,策杖觅遐踪。古砌秋花满,荒阶明月封。离宫空许下,萝楹泣寒蛩。宝隶称遒劲,胡为愚汉卿。书成九鼎换,国□□□清。旧迹龙蛇在,空台草木生。残碑读未罢,愁听子规声。”县志将其作为一首诗,实为一组五首五言律诗,分咏野、台、河、庙、碑等。另临颍城南小商桥,东有宋代名将杨再兴墓,黎公弁有诗题咏:“河流向东南,界断郾城路。凿石作危桥,来往无辛苦。桥边有战场,故事在前史。金人寇我边,将军躬御侮。断首数千人,功建义而死。岳帅虽痛惜,宋主竟如此。我欲问流水,滔滔去无语。”
同治《临川县志》称黎公弁曾纂修《蒲圻县志》,但康熙《新修蒲圻县志》(清张圻隆修,龚逢烈纂,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不载。该《志》凡例载:“明以前无考,自明宣德三年,邑令杜绅、邑人黄煜实始草创。越四十六年,为成化十三年,邑令葛凤仪、崇阳教谕俞绘、邑人游志续修。又五十六年,为嘉靖十二年,邑令吴本固、邑人太史廖道南复修,较前为备。又历百年,为崇祯四年,邑令升编修林增志、郡学生黄图南、县庠生魏方振、何冲然重修。明三百年纂修凡四,其文其事其义备矣。”以上所叙明修志书四种,今皆佚而不传。这段文字说明,康熙初年,黎公弁所纂县志已经不存。
2、所著有《莼川》、《蝇鸣》等集。(康熙《江西通志》、同治《临川县志》)
黎公弁诗文,康熙《江西通志》卷八十一、曾燠《江西诗征》(清嘉庆九年刻本)卷四十九均载,其著作“有莼川、蝇鸣等集”;同治《临川县志》载“所著有蝇鸣、恐庵等集”。以上记载,均未完整记载书名。“蝇鸣、恐庵等集”,今均未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九:“《恐庵集》,又《西蜀纪行録》,又《薇垣集》、《万历绍兴府志》,吴中著(字孟庸,山阴人)。”《临川县志》或误载。
莼川为蒲圻别称,“莼川”一集,无疑是黎公弁在蒲诗作的结集,但并非著作全名。原名为何?《千顷堂书目》卷十九载有“黎公弁《莼川杂咏》”。乾隆、道光、同治《蒲圻县志》则载:“所著《莼川十六咏》,世传诵之。”
上述《莼川杂咏》、《莼川十六咏》,原书已佚。《莼川杂咏》与《莼川十六咏》是否同书异名?笔者推测,有三种可能:第一,《莼川杂咏》收诗十六首,又称《莼川十六咏》;第二,《莼川杂咏》之外,另有一种名为《莼川十六咏》的版本;第三,《莼川杂咏》之外,另有一种名为《莼川十六咏》的抄本,即蒲圻人从《莼川杂咏》中抄出十六首风格一致的诗,定名《莼川十六咏》,流行于蒲圻。
《千顷堂书目》明确记载为《莼川杂咏》,所记应当属实。《书目》作者黄虞稷,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可知康熙年间此书,尚且存世。乾隆《蒲圻县志》载录黎公弁诗十五首,分别是:金叠山、石笋、萧堆、漥罇、竹山洞、荆泉洞、镜潭、汤塘、黄龙潭、赤马港、窦参读书堂、冯京读书堂、颜忠烈白石庙、延寿寺、五岳观等。诗均古体,五言八句,多为山水之作,结构严谨,以诗中有画见长,有王维、孟浩然之韵味。另《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亦载黎公弁《一坡松》诗:“坡占庠东润且鲜,林松节操雪霜坚。秋风动地洪涛涌,晴日当空翠盖圆。巢峻鹤栖文壁外,影斜龙饮泮池边。明堂若欲裁梁栋,未必徂徕独敢先。”诗为七律,仅见一首。也就是说,黎公弁在蒲圻诗作《莼川杂咏》,并不局限于五古。此诗与县志所载十五首形式、风格均不一致。笔者推测,第三种可能性比较大,即《莼川十六咏》实为《莼川杂咏》的一部分,即为十六首吟咏蒲圻风物的五言古诗,极可能是蒲圻流传的抄本。
3、邦人有“三黎一聂”之称,谓公颖、公弁、及从兄近、聂大年也(同治《临川县志》)。
“三黎一聂”并称,
弟黎公颖,字之秀,诗人。与兄同荐,任建宁(今福建建瓯)训导,历仁和(今浙江杭州)、侯官(今福建福州)教谕,屡典文衡。少保于谦荐为升监察御史,亡何,少保被重谴,以连坐除柳州(今广西柳州)教授。言于都宪韩雍,晚年归里。著有《问斋日录》数十卷,不传。学识及治学态度与兄同,诗多山水之作,意境深沉,语言洗炼。著有《问斋日录》数十卷,不传。有诗作收入《江西诗征》。
从兄黎近,字之大,号未斋。小说家、诗人。生卒年不详。宣德八年(1433)应文学才行科,卓然出众授铜陵丞,政教兼举。任高要(今广东肇庆市)知县。因被诬告,系狱十年。在狱中作太平铙歌鼓吹曲太平等颂,英宗嘉叹释之,改任泌阳(今河南泌阳)知县。《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笔记小说“杂举奇幻之事,推求其理,词极辨博,而大旨仍归于神怪”。因久系狱中,其诗给人愤慨深沉、疾世伤情之感。著有《黎子杂释》、《未斋杂言》、《捧心集》等近百卷。
同乡聂大年(1402-1455),字寿卿,号东轩,文学家、书画家。宣德十年(1435)由经明行修荐授仁和县(今杭州市辖)县学训导。后为常州、仁和教谕。在任上,修缮学舍,整顿学规,延聘有学行的名士任教。景泰六年(1455),朝廷修史,被荐入翰林院。时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客死京师邸舍。大年博通经史,工古文,善诗词,尤精书画。诗词内容偏枯,风格绮靡,境界狭小。著有《东轩集》行世。
4、诗作入《江西诗征》、《明诗综》。
清代朱彝尊《明诗综》(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三)、张豫章 《四朝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诗卷二十一五言古诗六)、曾燠 《江西诗征》(清嘉庆九年刻本、卷四十九),均选载其《金叠山》一诗:“青山天际来,势若双飞蛾。平明宿雨收,岚气生林阿。非烟亦非雾,炫日金碧多。流莺缓语处,坐爱春风和。”此诗描写金叠山一个雨后放晴的早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冲淡平和的心态。此诗颇能代表其艺术特点和创作水平。
三、《莼川十六咏》
乾隆《蒲圻县志》载录黎公弁诗十五首,诗均古体,五言八句,皆吟咏蒲圻山水名胜之作,风格统一,其属《莼川十六咏》可断定无疑。可惜《十六咏》尚差一首,未能完璧。兹将十五首诗抄录如下,并以旧志所载文字作简要注释,聊备地方文献之存。
1、金叠山:青山天际来,势若双飞蛾。平明宿雨收,岚气生林阿。非烟亦非雾,炫日金碧多。流莺缓语处,坐爱春风和。
金叠山在蒲圻县城,“金叠山,祖金紫,宗凤凰,自西南叠叠至邑,巃嵸嶇嵂,为万峰之会”(乾隆《蒲圻县志》),乃当地一景。金叠山原为唐县学故地,后来,“有老氏者流,募材建张忠烈祠于其上,借以家焉,而族日侈大。”明正德年间,当地官员“期崇正学”,“遂迁其祠于南郊”,而在金叠山上建凤山书院。
2、石笋:山骨如龙形,触地露双角。纤纤出笋芽,苔斑罽锦箨。扣之玉长鸣,其声清以越。谁知贞白姿,肯为风霜落?
石笋,在莼川宾馆(古县衙门故址)餐厅前面。原高地面丈余,其径约五尺,经过历年风霜雪雨和土壤淤积,到赤壁解放时,尚高出地面 二米余,其径约一米。 “石笋凌风”为“蒲圻八景”之一,历代文人雅士题咏甚多。此石在“文革”中被彻底毁坏。
3、萧堆:萧堆倚河干,春风杂花木。雷雨涨春流,巨浪相奔触。金鳞奋赤鳍,龙门轻一蹴。魁擢遗谶言,重为邦人卜。
萧堆位于古城赤壁的东洲上。势若杯土,岿然如伏,突兀而起,截岩若断,崔嵬其峙。高虽不逾数仞,广亦不盈数里,然而“钟秀孕杰,巨浸一激,大魁斯出”。传说陆水泛滥,水涨堆高,当大水冲激萧堆,蒲圻必出科第。故有“水激萧家堆,蒲圻出大魁”之说。“萧堆春涨”是蒲圻八景之一,
4、漥罇:混沌既已辟,风气犹未开。斯人事饮食,汗坎为尊罍。伊谁尚古雅,凿石镌苍苔。趺坐共杯饮,千古淳风回。
漥罇原在今赤壁市河北街后的龙翔山,上有一洼,内有隶书“洼尊熙宁癸丑上己”石刻。熙宁癸丑乃宋神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历代文人墨客于每年上己日(农历三月初三日)携酒登临,咏诗填词,极尽欢乐。此石刻在七十年代修“花果山”时,已全部被毁。洼樽怀古是“蒲圻八景”之一。
5、竹山洞:竹洞石门开,吐出霞光璨。琅玕露未干,新粉蒸红汗。仙翁坐紫苔,屏帐如春煖。群鸟忽飞来,影行机锦断。
竹山洞在今赤壁市中伙铺镇高桥村。乾隆《蒲圻县志》:“竹山,距县三十里。其上有洞,洞口有堂,洞中有石伞、石瓮、石像、龙床诸胜。旱,祷辄应。”“宋苏轼书有竹溪堂额,在竹山洞。”
6、荆泉洞:流泉出荆洞,静深杳莫测。青山百丈高,六月寒威逼。人言水有神,主兹灵异迹。祈祷致恳辞,浮沉任抛掷。
荆泉洞为蒲圻名胜,即今玄素洞,为陆水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道光《蒲圻县志》:“荆泉山,有龙王庙,有洞,秀水出,一曰荆泉。《一统志》:在县南十二里,洞有石台、石田,沟塍悉具,居民岁视其燥湿以占凶禳。自洞门入可百步,别有门,甚狭;好事者裹粮入,信步趋出,则在崇阳葛滕坪,相距百余里。按通志、旧邑志:有庙、有泉在洞旁,初出幽黝无声,名秀水,半里,始震撼如雷。”
7、镜潭:空潭碧如镜,明月澄清秋。倒浸广寒影,疑是嫦娥游。蛟龙怪珍重,侧视不敢谋。独怜鱼抛尺,击破黄金瓯。
乾隆《蒲圻县志》:“镜潭,左岸为金狮观,右岸为鲍家洲,水势曲折。”道光《蒲圻县志》:“鲍家洲有镜潭。《通志》:在县南河隽水中。”“金狮观,在袁家畈西。《府志》:在荆沙乡,明成化中建,雄踞山巅,俯瞰河流。”
8、汤塘:火精蕴山石,石裂流泉奔。方池近潴蓄,终日沸且温。昔年籓邸过,解簪擢缨尘。我来慨前事,啼鸟争黄昏。
汤塘即五洪山温泉。乾隆《蒲圻县志》:“汤塘,在县西南,有温泉,出五洪山。”
9、黄龙潭:深潭碧无底,下有神龙卧。鳞甲动鲸波,冷彻黄金锁。喘息水上吟,韶濩声相和。回首碧潭边,香雾随风过。
黄龙潭在陆水河上。乾隆《蒲圻县志》:“岸为黄龙镇,有矶石磊落,上有寺,名石来。”
10、赤马港:赤马饮河流,因之名赤马。山横石壁斜,奔流走其下。洄洑起波涛,信非无本者。渔翁欸乃声,明月秋清夜。
赤马港是蒲圻城东的一条小河。乾隆《蒲圻县志》:“赤马港,在县治东北入河。”道光《蒲圻县志》:“有赤马港,产文石。”
11、窦参读书堂:丞相祠堂古,飞甍光奕奕。深林翳道旁,红叶多秋色。邦人慎景仰,桂浆饮遗德。清风将上来,千载无今昔。
乾隆《蒲圻县志》:“唐宰相窦参读书堂,在河东浒。《通志》载窦参宅石相寺。参未第,于斯肄业。山神告当富贵,既如其言,因舍宅为寺。”
12、冯京读书堂:书生昔未遇,侨焉栖此邦。读书究遗理,志在跻虞唐。谁知黄金榜,魁擢承恩光。悠悠成往事,故宅空斜阳。
乾隆《蒲圻县志》:“宋状元冯京读书宅,在县北西头村。”冯京字当世,出生于宜州,后随父落籍咸宁。他自幼随父游学四方,所到之处,皆有他的“读书台”、“读书堂”等。
13、颜忠烈白石庙:颜氏有遗庙,白石山下旁。岁时躬报祀,槌鼓罗幡幢。烹羊击豚豕,椒桂惟馨香。神君谢我去,冉冉云飞扬。
乾隆《蒲圻县志》:“颜忠烈祠,在县治南二十里白石山,祀颜公清臣。”道光《蒲圻县志》:“白石山,俗谓独角麟。《总志》:山多白石。有忠烈庙,元至元间,监县帖木儿建。《通志》:山之下有白石庙,祀三颜公。其泉汲之则雨。”萧镃《颜忠烈庙记》:“蒲邑西南二十里,有庙曰白石,所祀之神颜氏,盖唐太子太保杲卿、司徒真卿与其兄春卿也。”
14、延寿寺:巍峨碧殿高,屹立梵王宫。山僧晨早起,焚香击鸣钟。仰观明河落,斜影窥帘栊。君子慎修省,能不为忡忡?
道光《蒲圻县志》:“府志:唐永正(贞)中,僧威公建有藏经阁。嘉庆十五年,知县郑家屏重修。”
15、五岳观:仙台百尺高,□□□真集。吟罢步虚词,笑把清箫吸。喈喈鸾风声,莫使鱼龙泣。梧桐月露光,不觉衣裳湿。
乾隆《蒲圻县志》:“五岳观,在南门外。宋端平间,道士陈洞观开创于金叠山之阳。明正德九年,提学佥事蔡潮改山川坛为五岳观,后因之。”
一、生平
1、明宣德庚戌(五年,1430),举经明行修科,荐任宜黄训导(同治《临川县志》)
康熙《宜黄县志》卷四“学职”表,宣德训导一栏载:“黎公弁,临川人,善题咏。”同治《宜黄县志》卷四十五之一《艺文目录》“凤凰山”一诗误作“黎弁”,卷四十五之一《七言律诗》载《凤凰山》诗,作者亦误署“明黎弁,临川人”。诗云:“江郭高擎一柱斜,缘空石磴衬云霞。岩前宿草留香麝,洞口春禽啭落花。野老或谙仙客路,山童时入市人家。凭栏一览空浮世,底用银河八月槎?”此诗语言洗练,意境深沉,充满人生感慨。
2、历建阳、临颍、蒲圻教谕(同治《临川县志》)。
正统(1436-1449)中,任建阳教谕。同治《临川县志》:“历建阳、临颍、蒲圻教谕。”但查《建阳县志》,无此记载。
正统九年(1444),任临颍教谕。《孤本明代人物小传》、《千顷堂书目》都记载说,他于“正统中授临颍教谕”。顺治《临颍县志》、乾隆《蒲圻县志》则载其“正统九年授临颍教谕”。嘉靖《许州志》说说他“正德九年任临颍学教谕”,与诸志不符,“正德”显系“正统”之误。
正统中,任蒲圻县(今湖北赤壁市)教谕。乾隆《蒲圻县志》载:“正统九年授临颍教谕,再谕蒲圻。”明代教谕一般任期三年,黎公弁临颍任满,到蒲圻任职,当在正统十二年。离任蒲圻教谕,当在正统十三年(1448),离任原因或为丁忧。因乾隆《蒲圻县志?师儒志》载,黎公弁的后任蒲圻教谕是胡实,江西南城人,正统十三年任。
乾隆《蒲圻县志》所谓“再谕蒲圻”,亦可解释为“两次担任蒲圻教谕”。据明代周圣楷 《楚宝》卷二十六“忠义”陈求道一条,下有按语:“圣楷按,《一统志》:陈求道墓,在蒲圻县东二十里兴陂。景泰中,黎公弁以旱祷雨有应。事载蒲圻志中。”据此,黎公弁可能在景泰年间再次担任蒲圻教谕。
3、屡典文衡,博学洽闻(凌迪知《万姓统谱》、乾隆《蒲圻县志》)。
诸志皆谓其“屡典文衡”,即多次参与主持地方科举考试,但无具体记载;谓其“博学洽闻”,即学问广博、见识丰富。“博学洽闻”为曾任许州知州的邵宝对他的评价,见下文。
4、慨然以成就人才为责(同治《临川县志》),邵二泉亟稱之(康熙《江西通志》)。
邵二泉即邵宝,明代著名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许州知州。同治《临川县志》载:“宪副邵宝修《许州志》,称其博学洽闻。始至临颍,慨然以成就人才为责。视学规废弛,即严条约,以身先之。每夜坐斋中,课诸生业,二鼓乃罢。虽祁寒暑雨不少变,士习丕振,皆其力焉。”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称其:“条约以身先之。每夜课诸生业,一鼓乃罢,虽祁寒暑雨不变。士习丕振,科第接踵。”乾隆《蒲圻县志》则说:“立教条约,必以身先。每漏下至二鼓,课诸生诵读,虽祁寒暑雨不少倦,士习丕变。”也就是说,他订立规矩后带头执行,每天晚上教学生读书,直到半夜二鼓才结束。这就说明,他作为一县的学官,无论在临颍还是在蒲圻,都十分敬业负责。
二、著述
1、尝纂修临颍、蒲圻二志(康熙《江西通志》、同治《临川县志》)。
正统十年(乙丑)冬,黎公弁利用讲课之馀纂修县志。纂修完成后,黎公弁在手稿卷首题辞:“惜旧志既无存,执笔者又略于考察,其于风俗、形势、宦迹、词章,皆缺而不及,寺观、祠庙、古迹、桥梁则或弃而不举,或举而不详,或信习俗之言而不辨,观者病之。”说明此前的旧志已经失传,只能看到抄写本,且内容缺漏甚多,于是他“据经援史,仍旧凡例,别纂为书,分次五卷”。(见嘉靖《临颍县志》)正统十三年,提督学政曹琏应时任知县曹忠之请作序:“正统乙丑冬,教谕临川黎公弁乃于讲暇,重加采择,更为补订,分为五卷,视旧志详而有体。今年冬,邑令宛平曹忠行恕欲行锓梓,以永其传。”此时,黎公弁已离开临颍。嘉靖八年(1529),临颍学者贾咏在嘉靖《临颖县志序》中则说:“国朝正统间,教谕临川黎公弁尝一修之,然草草未精,事多冗泛,识者病之。”正统《临颍县志》今已不存。
顺治《临颍县志》卷八“艺文”,载黎公弁诗《遗迹二首》,但字迹模糊。其一咏豢龙城,诗云:“豢龙城何在?在县北之东。龙孰云可豢,可豢□□□。伊人何不智,坐受刘累蒙。死雌以潜醢,上佐□□□。醢尽计已屈,逃遁无追踪。空城二三里,荆棘□□□。登临不胜慨,搔首斜阳中。”其二咏魏受禅台:“□歌去临颍,远隔黄河上。昔人事田游,感时□□□。野草穿溪暝,鸣鸿向浦过。厌厌人去远,沙渚但□□。汉道人何在,孤台尚有形。禅房移绛帐,梵语没忠经。苔苏迷庭碧,芙蕖入舍青。衣冠嗟往事,风破半池萍。魏帝国何在?邓河本自流。青萍生极浦,夜月冷孤洲。淤渚寒沙障,林花落景浮。荒芜看此日,禾黍动民忧。落日台边庙,清风道上松。汉仪留胜迹,策杖觅遐踪。古砌秋花满,荒阶明月封。离宫空许下,萝楹泣寒蛩。宝隶称遒劲,胡为愚汉卿。书成九鼎换,国□□□清。旧迹龙蛇在,空台草木生。残碑读未罢,愁听子规声。”县志将其作为一首诗,实为一组五首五言律诗,分咏野、台、河、庙、碑等。另临颍城南小商桥,东有宋代名将杨再兴墓,黎公弁有诗题咏:“河流向东南,界断郾城路。凿石作危桥,来往无辛苦。桥边有战场,故事在前史。金人寇我边,将军躬御侮。断首数千人,功建义而死。岳帅虽痛惜,宋主竟如此。我欲问流水,滔滔去无语。”
同治《临川县志》称黎公弁曾纂修《蒲圻县志》,但康熙《新修蒲圻县志》(清张圻隆修,龚逢烈纂,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不载。该《志》凡例载:“明以前无考,自明宣德三年,邑令杜绅、邑人黄煜实始草创。越四十六年,为成化十三年,邑令葛凤仪、崇阳教谕俞绘、邑人游志续修。又五十六年,为嘉靖十二年,邑令吴本固、邑人太史廖道南复修,较前为备。又历百年,为崇祯四年,邑令升编修林增志、郡学生黄图南、县庠生魏方振、何冲然重修。明三百年纂修凡四,其文其事其义备矣。”以上所叙明修志书四种,今皆佚而不传。这段文字说明,康熙初年,黎公弁所纂县志已经不存。
2、所著有《莼川》、《蝇鸣》等集。(康熙《江西通志》、同治《临川县志》)
黎公弁诗文,康熙《江西通志》卷八十一、曾燠《江西诗征》(清嘉庆九年刻本)卷四十九均载,其著作“有莼川、蝇鸣等集”;同治《临川县志》载“所著有蝇鸣、恐庵等集”。以上记载,均未完整记载书名。“蝇鸣、恐庵等集”,今均未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九:“《恐庵集》,又《西蜀纪行録》,又《薇垣集》、《万历绍兴府志》,吴中著(字孟庸,山阴人)。”《临川县志》或误载。
莼川为蒲圻别称,“莼川”一集,无疑是黎公弁在蒲诗作的结集,但并非著作全名。原名为何?《千顷堂书目》卷十九载有“黎公弁《莼川杂咏》”。乾隆、道光、同治《蒲圻县志》则载:“所著《莼川十六咏》,世传诵之。”
上述《莼川杂咏》、《莼川十六咏》,原书已佚。《莼川杂咏》与《莼川十六咏》是否同书异名?笔者推测,有三种可能:第一,《莼川杂咏》收诗十六首,又称《莼川十六咏》;第二,《莼川杂咏》之外,另有一种名为《莼川十六咏》的版本;第三,《莼川杂咏》之外,另有一种名为《莼川十六咏》的抄本,即蒲圻人从《莼川杂咏》中抄出十六首风格一致的诗,定名《莼川十六咏》,流行于蒲圻。
《千顷堂书目》明确记载为《莼川杂咏》,所记应当属实。《书目》作者黄虞稷,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可知康熙年间此书,尚且存世。乾隆《蒲圻县志》载录黎公弁诗十五首,分别是:金叠山、石笋、萧堆、漥罇、竹山洞、荆泉洞、镜潭、汤塘、黄龙潭、赤马港、窦参读书堂、冯京读书堂、颜忠烈白石庙、延寿寺、五岳观等。诗均古体,五言八句,多为山水之作,结构严谨,以诗中有画见长,有王维、孟浩然之韵味。另《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亦载黎公弁《一坡松》诗:“坡占庠东润且鲜,林松节操雪霜坚。秋风动地洪涛涌,晴日当空翠盖圆。巢峻鹤栖文壁外,影斜龙饮泮池边。明堂若欲裁梁栋,未必徂徕独敢先。”诗为七律,仅见一首。也就是说,黎公弁在蒲圻诗作《莼川杂咏》,并不局限于五古。此诗与县志所载十五首形式、风格均不一致。笔者推测,第三种可能性比较大,即《莼川十六咏》实为《莼川杂咏》的一部分,即为十六首吟咏蒲圻风物的五言古诗,极可能是蒲圻流传的抄本。
3、邦人有“三黎一聂”之称,谓公颖、公弁、及从兄近、聂大年也(同治《临川县志》)。
“三黎一聂”并称,
弟黎公颖,字之秀,诗人。与兄同荐,任建宁(今福建建瓯)训导,历仁和(今浙江杭州)、侯官(今福建福州)教谕,屡典文衡。少保于谦荐为升监察御史,亡何,少保被重谴,以连坐除柳州(今广西柳州)教授。言于都宪韩雍,晚年归里。著有《问斋日录》数十卷,不传。学识及治学态度与兄同,诗多山水之作,意境深沉,语言洗炼。著有《问斋日录》数十卷,不传。有诗作收入《江西诗征》。
从兄黎近,字之大,号未斋。小说家、诗人。生卒年不详。宣德八年(1433)应文学才行科,卓然出众授铜陵丞,政教兼举。任高要(今广东肇庆市)知县。因被诬告,系狱十年。在狱中作太平铙歌鼓吹曲太平等颂,英宗嘉叹释之,改任泌阳(今河南泌阳)知县。《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笔记小说“杂举奇幻之事,推求其理,词极辨博,而大旨仍归于神怪”。因久系狱中,其诗给人愤慨深沉、疾世伤情之感。著有《黎子杂释》、《未斋杂言》、《捧心集》等近百卷。
同乡聂大年(1402-1455),字寿卿,号东轩,文学家、书画家。宣德十年(1435)由经明行修荐授仁和县(今杭州市辖)县学训导。后为常州、仁和教谕。在任上,修缮学舍,整顿学规,延聘有学行的名士任教。景泰六年(1455),朝廷修史,被荐入翰林院。时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客死京师邸舍。大年博通经史,工古文,善诗词,尤精书画。诗词内容偏枯,风格绮靡,境界狭小。著有《东轩集》行世。
4、诗作入《江西诗征》、《明诗综》。
清代朱彝尊《明诗综》(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三)、张豫章 《四朝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诗卷二十一五言古诗六)、曾燠 《江西诗征》(清嘉庆九年刻本、卷四十九),均选载其《金叠山》一诗:“青山天际来,势若双飞蛾。平明宿雨收,岚气生林阿。非烟亦非雾,炫日金碧多。流莺缓语处,坐爱春风和。”此诗描写金叠山一个雨后放晴的早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冲淡平和的心态。此诗颇能代表其艺术特点和创作水平。
三、《莼川十六咏》
乾隆《蒲圻县志》载录黎公弁诗十五首,诗均古体,五言八句,皆吟咏蒲圻山水名胜之作,风格统一,其属《莼川十六咏》可断定无疑。可惜《十六咏》尚差一首,未能完璧。兹将十五首诗抄录如下,并以旧志所载文字作简要注释,聊备地方文献之存。
1、金叠山:青山天际来,势若双飞蛾。平明宿雨收,岚气生林阿。非烟亦非雾,炫日金碧多。流莺缓语处,坐爱春风和。
金叠山在蒲圻县城,“金叠山,祖金紫,宗凤凰,自西南叠叠至邑,巃嵸嶇嵂,为万峰之会”(乾隆《蒲圻县志》),乃当地一景。金叠山原为唐县学故地,后来,“有老氏者流,募材建张忠烈祠于其上,借以家焉,而族日侈大。”明正德年间,当地官员“期崇正学”,“遂迁其祠于南郊”,而在金叠山上建凤山书院。
2、石笋:山骨如龙形,触地露双角。纤纤出笋芽,苔斑罽锦箨。扣之玉长鸣,其声清以越。谁知贞白姿,肯为风霜落?
石笋,在莼川宾馆(古县衙门故址)餐厅前面。原高地面丈余,其径约五尺,经过历年风霜雪雨和土壤淤积,到赤壁解放时,尚高出地面 二米余,其径约一米。 “石笋凌风”为“蒲圻八景”之一,历代文人雅士题咏甚多。此石在“文革”中被彻底毁坏。
3、萧堆:萧堆倚河干,春风杂花木。雷雨涨春流,巨浪相奔触。金鳞奋赤鳍,龙门轻一蹴。魁擢遗谶言,重为邦人卜。
萧堆位于古城赤壁的东洲上。势若杯土,岿然如伏,突兀而起,截岩若断,崔嵬其峙。高虽不逾数仞,广亦不盈数里,然而“钟秀孕杰,巨浸一激,大魁斯出”。传说陆水泛滥,水涨堆高,当大水冲激萧堆,蒲圻必出科第。故有“水激萧家堆,蒲圻出大魁”之说。“萧堆春涨”是蒲圻八景之一,
4、漥罇:混沌既已辟,风气犹未开。斯人事饮食,汗坎为尊罍。伊谁尚古雅,凿石镌苍苔。趺坐共杯饮,千古淳风回。
漥罇原在今赤壁市河北街后的龙翔山,上有一洼,内有隶书“洼尊熙宁癸丑上己”石刻。熙宁癸丑乃宋神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历代文人墨客于每年上己日(农历三月初三日)携酒登临,咏诗填词,极尽欢乐。此石刻在七十年代修“花果山”时,已全部被毁。洼樽怀古是“蒲圻八景”之一。
5、竹山洞:竹洞石门开,吐出霞光璨。琅玕露未干,新粉蒸红汗。仙翁坐紫苔,屏帐如春煖。群鸟忽飞来,影行机锦断。
竹山洞在今赤壁市中伙铺镇高桥村。乾隆《蒲圻县志》:“竹山,距县三十里。其上有洞,洞口有堂,洞中有石伞、石瓮、石像、龙床诸胜。旱,祷辄应。”“宋苏轼书有竹溪堂额,在竹山洞。”
6、荆泉洞:流泉出荆洞,静深杳莫测。青山百丈高,六月寒威逼。人言水有神,主兹灵异迹。祈祷致恳辞,浮沉任抛掷。
荆泉洞为蒲圻名胜,即今玄素洞,为陆水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道光《蒲圻县志》:“荆泉山,有龙王庙,有洞,秀水出,一曰荆泉。《一统志》:在县南十二里,洞有石台、石田,沟塍悉具,居民岁视其燥湿以占凶禳。自洞门入可百步,别有门,甚狭;好事者裹粮入,信步趋出,则在崇阳葛滕坪,相距百余里。按通志、旧邑志:有庙、有泉在洞旁,初出幽黝无声,名秀水,半里,始震撼如雷。”
7、镜潭:空潭碧如镜,明月澄清秋。倒浸广寒影,疑是嫦娥游。蛟龙怪珍重,侧视不敢谋。独怜鱼抛尺,击破黄金瓯。
乾隆《蒲圻县志》:“镜潭,左岸为金狮观,右岸为鲍家洲,水势曲折。”道光《蒲圻县志》:“鲍家洲有镜潭。《通志》:在县南河隽水中。”“金狮观,在袁家畈西。《府志》:在荆沙乡,明成化中建,雄踞山巅,俯瞰河流。”
8、汤塘:火精蕴山石,石裂流泉奔。方池近潴蓄,终日沸且温。昔年籓邸过,解簪擢缨尘。我来慨前事,啼鸟争黄昏。
汤塘即五洪山温泉。乾隆《蒲圻县志》:“汤塘,在县西南,有温泉,出五洪山。”
9、黄龙潭:深潭碧无底,下有神龙卧。鳞甲动鲸波,冷彻黄金锁。喘息水上吟,韶濩声相和。回首碧潭边,香雾随风过。
黄龙潭在陆水河上。乾隆《蒲圻县志》:“岸为黄龙镇,有矶石磊落,上有寺,名石来。”
10、赤马港:赤马饮河流,因之名赤马。山横石壁斜,奔流走其下。洄洑起波涛,信非无本者。渔翁欸乃声,明月秋清夜。
赤马港是蒲圻城东的一条小河。乾隆《蒲圻县志》:“赤马港,在县治东北入河。”道光《蒲圻县志》:“有赤马港,产文石。”
11、窦参读书堂:丞相祠堂古,飞甍光奕奕。深林翳道旁,红叶多秋色。邦人慎景仰,桂浆饮遗德。清风将上来,千载无今昔。
乾隆《蒲圻县志》:“唐宰相窦参读书堂,在河东浒。《通志》载窦参宅石相寺。参未第,于斯肄业。山神告当富贵,既如其言,因舍宅为寺。”
12、冯京读书堂:书生昔未遇,侨焉栖此邦。读书究遗理,志在跻虞唐。谁知黄金榜,魁擢承恩光。悠悠成往事,故宅空斜阳。
乾隆《蒲圻县志》:“宋状元冯京读书宅,在县北西头村。”冯京字当世,出生于宜州,后随父落籍咸宁。他自幼随父游学四方,所到之处,皆有他的“读书台”、“读书堂”等。
13、颜忠烈白石庙:颜氏有遗庙,白石山下旁。岁时躬报祀,槌鼓罗幡幢。烹羊击豚豕,椒桂惟馨香。神君谢我去,冉冉云飞扬。
乾隆《蒲圻县志》:“颜忠烈祠,在县治南二十里白石山,祀颜公清臣。”道光《蒲圻县志》:“白石山,俗谓独角麟。《总志》:山多白石。有忠烈庙,元至元间,监县帖木儿建。《通志》:山之下有白石庙,祀三颜公。其泉汲之则雨。”萧镃《颜忠烈庙记》:“蒲邑西南二十里,有庙曰白石,所祀之神颜氏,盖唐太子太保杲卿、司徒真卿与其兄春卿也。”
14、延寿寺:巍峨碧殿高,屹立梵王宫。山僧晨早起,焚香击鸣钟。仰观明河落,斜影窥帘栊。君子慎修省,能不为忡忡?
道光《蒲圻县志》:“府志:唐永正(贞)中,僧威公建有藏经阁。嘉庆十五年,知县郑家屏重修。”
15、五岳观:仙台百尺高,□□□真集。吟罢步虚词,笑把清箫吸。喈喈鸾风声,莫使鱼龙泣。梧桐月露光,不觉衣裳湿。
乾隆《蒲圻县志》:“五岳观,在南门外。宋端平间,道士陈洞观开创于金叠山之阳。明正德九年,提学佥事蔡潮改山川坛为五岳观,后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