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河南地方志论丛:开封地区地方志简述

河南地方志论丛:开封地区地方志简述

发布时间:2019-02-12 点击数:13257
开 封 地 区 地 方 志 简 述

一、地区沿革

夏商时期,开封地区属豫州所辖,春秋时,分属于郑、陈、许、祭、杞等十二国。战国时,魏国迁都于此,改名大梁。秦时分属三川郡、颖川郡。汉设置陈留郡,三国时,魏改其名为陈留国。南北朝时期,先后设置陈留郡、梁州、开封郡、汴州等。隋设梁州。唐代仍置汴州、陈留郡,属河南道五代时,梁都开封,始名开封府,后复为汴州或开辖封府。宋代仍为开封府。金时初为汴京,后改为南京,仍置开封府。元初改为南京路,后改为汴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领六州三十六县。弘治十二年增置沈丘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设置归德府,把开封府所辖的宁陵等七县划属归德府。清仍置开封府,领四州(陈州、许州、禹州、郑州)三十县(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 原武、封邱、延津、兰阳、仪封、新郑、商水、西华、项城、沈邱、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密县、荥阳、荥泽、河阴、汜水)。民国二年废府存县,民国二十一年设置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开封、郑县(今郑州市)、中牟、尉氏、通许、洧川、广武、荥阳水、密县、新郑、长葛、、禹县十三县。解放后,1949年设陈留专区(辖九县),郑州专区(辖七县),开封市为省辖市。1952年,将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1954年,郑州专署由荥阳迁至开封,1955年将郑州专区改名为开封专区。在这前后,又经对县级的调整合并,至1987年底,开封地区辖开封县、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通许、中牟、密县、巩县共十县。开封市为省辖市。

二、府志、县志编纂简述

开封府志:

万历《开封府志》三十四卷

诠国 各家方志目录均著录为明朱睦■纂,万历十三年刊行。朱睦■是明周王朱■的六世孙,是一个“覃精经学”、“尤遽于《易》、《春秋》”的学者,撰有《明帝世系表》、《周国世系表》、《建文褒忠录》等。对河南地方文献颇有研究,和李濂同纂《河南通志》四十五卷,并辑有《中州文献志》四十卷,《星朝中州人物志》六卷等。又是一个勤于搜求古书典籍的藏书家,辑有《万卷堂书目》行世。《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四史部地理类存目三对万历《开封府志》著录则为明曹全撰。曹全,祥符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与他志体例略同,唯以仙释居前,宦迹居后,而仙释与宦迹之间文介以艺文,编次殊为无法。惜此书仅北京图书馆(典藏台湾)与北京市文物局二部残本存世,笔者无缘得见,不知纂者孰是。

顺治《开封府志》三十五卷

钱伦修,盛朝祖纂,顺治十六年刊。钱伦,北直元城人,拔贡。他知开封府事时,河南巡抚贾汉复下令修志,于是钱伦延请师儒编纂,上自黄虞,迄于顺治十六年止,傍摭广询,得之所属州邑者十之五,得之考订见闻者十之五,历五阅月草创卒业,成为卷三十五、为目四十有五的一部府志。

康熙《开封府志》四十卷

管竭忠修,张沐纂,康熙三十四年刊。清王朝建立以来,历五十余年的经营,水旱兵灾,人民流亡,田园荒芜的景象早已过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知府管竭忠受河南巡抚顾汧之命,对清王朝之深仁厚泽,皇上圣德神功予以颂扬,于是纂修开封府志,他延讲请汝宁府上蔡县进士张沐为总纂,经半年多的时间,纂修成为有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河防、帝王、封建、城池、公署、学校、典礼、户口、田赋、物产、古迹、陵墓、祠庙、寺观、职官、名宦、人物、游寓、仙释、方技、艺文、祥异、辨疑计四十卷的一部府志。其中“辨疑”一卷为地方志中所不多见,此卷包括辨疑、备遗、续编三部份,在辨疑及续编中,对一些历史上是否存在或存异的人物进行考辨。如“李公子辨”对《樵史》中所及李岩,从“阅时未久,故老尚存”及所举年代,所杀县令进行考订,所得结论是杞县并无李岩其人。

开封市

开封是全国五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二十八个名城之一。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在此建筑了一座储存粮食的仓城(在今开封市南,朱仙镇北)。取“开拓封疆”之意,定名开封、战国时,魏国迁都于此,更名大梁,这是开封第一次成为都城。五代时的梁、晋、汉、周都先后建都开封。到了宋代开封发展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名为东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达百万之多。到了金代,也在此建都二十多年。历代曾先所以开封素称七朝古都。除了作为都城外,后为陈留郡、开封府、祥符县的郡、府、县所在地。明清以来,称祥符县。民国年间,更名开封县,解放以后,县市分设,1957年又将陈留县并入开封县。

汉代以后,记载开封状况的地方志之类的典籍曾有不少,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所载,就有《陈留耆旧传》(后汉袁汤撰)、《陈留风俗传》三卷(后汉圈称撰)、《陈留志》(晋江敞纂)、《东京记》(宋敏求纂)、《东京新记》、《汴都志》(宋郑居中修,范子奇、李錞纂)、《汴都名实志》(宋环中纂)、《(开封府)旧图经》、《开封府图经》十八卷、《畿内诸县图经》十八卷(宋京畿路即开封府地)等十五种之多。其中特别是宋敏求的《东京记》曾为历代不少学者称赞。可惜这些典籍都已佚亡。

明清以来,一般说《祥符县志》创修于万历十二年,至民国年间,共修八次,其中存世有六种(一次未修成),二种已佚亡。

万历甲申《祥符县志》:万历十二年,知县山东武进士李天麟(字伯仁)主修。万历戊申《祥符县志》四卷:主修人是山西平陆进士王鹤龄,万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知祥符县事。这二种方志均已佚亡。现在能看到的仅是王鹤龄的一篇序言。现存的地方志有:

顺治《祥符县志》六卷:李同享修,张俊哲、马士骘纂,顺治十八年刊。

乾隆《祥符县志》二十二卷:张淑载鲁曾煜纂,乾隆四年刊。张淑载是陕西长安进士,乾隆元年知祥符县事,他认为旧志“事多舛伪,板亦漫漶”,且历七十多年,需要续修,故趁会稽太史鲁曾煜讲学大梁书院之机,请他主纂,经过十个月,修成为纲一十四,为目一百一十六,共二十二卷的一部方志。

同治《重修祥符县志》:同治十年,祥符知县陕西咸宁进士刘观光,延请邑绅在文昌宫设立修志局,纂修县志,宋继郊为编纂人之一。宋继郊,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历官许州学正,南阳府教授,对河南,特别是对开封乡邦文献很有研究,著有《许昌集》、《居学斋诗集》、《居学斋文集》、《三国人物年岁考》、《东京志略》、《相国寺志略》、《武虚谷年谱》等,均未刊行,现在仅见有后三种手稿本行世。这次修志未成,现存有修志凡例(刻本)及宋继郊负责编纂的《重修祥符县志稿》、《邑乘备采》、《祥符县志采访初稿》三册有关古迹志的手稿本。这部分内容大都为后来光绪年间修《祥符县志》所采用。

光绪《祥符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光绪二十年,祥符知县顺天大兴监生沈传义聘诸湘潭理学家黄舒昺(当时黄讲学雎阳书院,兼掌教明道书院)任总编纂。清朝末年,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处于这样复杂的社会,革命风暴即将兴起,但作为理学家的黄舒昺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道德的立场,认为方志是记“仁义之书”,以“忠义仁义治天下”。他是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编纂地方志。经三年时间对旧志进行删定正讹,续增乾隆四年之后的一百六十余年的史实,成为图一、表四、志十二、录一、目十七,凡二十五卷的一部方志。是志古迹志采用宋继郊同治年间之资料,特别翔实,其他方面也保存了不少资料,但在记述地方史实中,有许多错误之处。

民国《开封县志草略》一卷:民国三十年陶钟翰编纂。分为六编,曰前编一、图经二、官礼三、征献四、征文五、后编六。各编叙述极为概略,堪称草略而已。

另有民国年间许钧编写的《开封县志》手稿本一部,此志分为十一卷首一卷,保存了民国年间的一些资料。另有年1959年编印的《开封市志》(油印稿)一部,编写草率太甚,但也保存了一些生产发展的数字。

陈留县(1957年并入开封市)

顺治《陈留县志》十二卷:张重润修,黄正色纂,顺治十六年刊。

康熙《陈留县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康熙三十年刊,钟定纂修,钟定,浙江石门人,岁贡,时任陈留县知县。他认为旧志“纲不足以统目,目不可以类纲”,“故去其纲,而一一专其类”,各立为卷,故他所编纂的这部地方志竟达四十三卷之多。

宣统《陈留县志》四十二卷首一卷:宣统二年,陈留知县山西平遥县孝廉方正武从超认为经二百余年,县志需要重修,但因无暇编纂,故依旧志之类,将所能增补的内容补入重印,所以就成了武从超续修,赵文琳续纂的续增康熙三十年旧志的宣统《陈留县志》。

杞 县

嘉靖《杞县志》八卷:嘉靖二十三年,山东霑化举人蔡时雍知杞县事时,对因灾荒造成流亡的人民,“极意抚摩,多方招来”,并货给耕牛和种子,才逐渐出现安定的局面。至二十五年时,蔡聘请王显志任编纂,纂修了这部八卷本的地方志。

万历《杞乘》四十八卷:马应龙纂修,明万历二十七年刊。

顺治《杞县志》:是志已佚亡。据康熙三十二年李继烈《杞县志序》云:“因检旧志距延陵吴君修辑时已逾三纪”,“始于顺治已亥”,因知是志主修人是江苏武进(春秋时称延陵)进士吴守寀,修成时间是顺治十六年,卷数不详。

康熙《杞县志》二十卷: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下令各地修志,以备编纂《河南通志》之用。于是知县辽阳恩贡李继烈延请“熟典故而具史材”的杞县士绅名流何彝光、孟宏秩等设馆修志,三易寒暑,于康熙三十二年修成是志。

康熙《杞纪》二十二卷:张贞纂。张贞,安丘人,字起元,号杞园,康熙拔贡,官至翰林院孔目,著有《渠亭集》《潜州集》、《娱老集》等。是志编纂与一般方志有很大不同,无圣制、田赋、选举、风土、职官等志。分为图考、天文、地理、山川、系年、沿革、封建、年表、世次、原古、分国、系家(司马贞《史记索隐》改世家为系家,乃避唐讳。此误袭其名)、苗裔、春秋经传、春秋列传、人物、遗书、艺林、杂缀等二十二卷。引书逾四百种之多。清代大学者王士祯称其为“体大而思精”,王云:“或曰吾范晔集谢承、华峤、袁山松、司马彪诸家之作为《后汉书》,自谓体大思精,人或未之许也。今所记杞,废国一隅,而扬诩之如此,不已过乎!余曰不然,杞宋无征,古已叹之,今立乎二千年之下,以指乎成周,春秋之世,且自今杞而溯之东楼西楼公始封之杞,又溯淳于、溯州、溯斟、以旁逮夫羿、浞之篡立,夏臣靡灭有穷立少康,而夏后氏之兴亡备见于是,可补太史公帝相、帝■以下之阙文,按之皆在杞城百里封域之内,可不谓体大而思精乎 !或乃谢曰,微先生言,几以杞纪为志乘之流,今而后知其良史材也。余曰然。”但《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此书时,说它所收录的材料重复太甚,“不几于叠床架屋”。

乾隆丙寅《杞县志》二十卷首一卷:寿光进士王之卫知杞县事时,认为邑志五十余年失修,于是延请潘均等人编纂邑志,历时十月,依康熙旧志之类增补,于乾隆十一年刊刻行世。

乾隆戊申《杞县志》二十四卷:乾隆四十八年,知县湖南桂阳举人周玑认为旧志虽规模略备,然分门隶事未免淆杂简略,于是请江南举人朱磪等任编纂,于乾隆五十三年告竣。

通许县

嘉靖《通许县志》二卷:据有关地方志目录,都著录为韩玉(通许人,曾任山东郯城知县)纂修,嘉靖二十二年刊。但从现在见到的嘉靖《通许县志》的陈正,李枝的二篇序文看,尚有正德《通许县志》。陈正序云:“嘉靖辛丑岁,余承乏通许,……访求遗志则缺焉,后访得遗稿,乃正德间邑人韩君玉所纂,而李崆峒先生所削笔也,书未脱稿,而韩君殁事遂寝。”李枝序云:“通许之旧志久而湮灭,邑人韩君玉纂辑未成,溘然殒逝”。这说明嘉靖年间,确实见到了韩玉所纂的这部《通许县志》稿本,卷数不详。嘉靖二十年,陕西富平举人陈正任通许知县后,访得此志稿本,认为它“历年既远,不无挂漏遗失,况当补者尚多”,于是聘请邑人张瑶、刘崇儒重加考证,增加上旧闻及所采录的内容,分为天文志、山川志、封域志、城池志、沿革志、户口志、礼乐志、食货志、宦迹志、人物志、忠节志、选举志、恩典志、古迹志、祥异志、词翰志共十六则,五阅月而成书。由此可见,嘉靖《通许县志》应为陈正修,张瑶、刘崇儒纂。但这与现在的诸家地方志目录发生了矛盾,惜嘉靖《通许县志》仅存世一部,藏宁波天一阁,笔者无缘前往查阅此书,以澄清这一问题。

顺治《通许县志》:贾待旌修,王炳章、胡斌纂。此志已佚,现仅能见到陈■的序一篇。

康熙《通许县志》十卷:通许知县山西莆田举人吴辙修,通许举人张正、王荣光纂,康熙三十二年刊。

雍正《通许县志》十卷:通许知县江南望江进士王应佩修,通许教谕韩鼎、通许进士景份纂,雍正八年刊。

乾隆《通许县志》十卷:通许知县江西新县举人阮龙光修,通许书院掌教邵自祐纂,乾隆三十六年刊。

民国《通许县新志》十四卷:通许县志自乾隆三十六年以后,历经一百二十余年失修,至民国十一年,县知事林景光委邑人时明行、丁自薪编纂,十五年秋,邑中大水,城内行舟,房屋倒塌,文卷荡然,志稿淹没。十八年县长阎受典再次主持编纂,因十九年军阀混战,通许论为战区,事亦无成。直至民国二十二年,县长张士杰延请邑人侯崑禾等再次编纂,历时半年多于民国二十三年春告竣。 凡十三纲一百零二目,共十四卷,分为上下两集,一集旧志,一集新志。是志体例仿旧志而稍有增益,如将舆地志与风俗、物产二目移入风土志,建置增加各机关,选举志则列学校毕业,并新增设党务志、故实志。这些体例上的改进正是地方志贵在翔实之处。

尉氏县(包括1954年并入该县的洧川县)

尉氏县志创修于明永乐十六年,由尉氏知县山东阳谷监生齐勉主修,教谕冯韬编纂,卷数不详。再修于正统年间,纂修人及卷数均不详(见嘉靖《尉氏县志》序和凡例)。三修于成化二十年,由知县真隶祁州举人刘绍修,训导山东监生李暹纂,卷数不详。

顺治丁亥《尉氏县志》:顺治四年,知县山氏县进士卫绍芳修,教谕许荩臣等编纂,卷数不西猗详。以上四志均已佚亡。现存世的有:

嘉靖《尉氏县志》五卷:嘉靖二十七年,尉氏知县湖广麻城举人曾嘉浩认为旧志“深悯其缺”,于是请县儒学教谕安徽婺源汪心,尉氏进士傅宗鲁等编纂,历八个月,完成了这部五卷本的县志。

顺治戊戍《尉氏县志》四卷首一卷:知县直隶祁州拔贡高桂主修,邑人恩贡马羲则编纂。

道光《尉氏县志》二十卷首一卷:道光八年,知县四川陴县举人刘厚滋因旧志已逾一百七十余年,残缺遗漏太甚,因而聘邑人刘恒毓编纂新志,事未竟而离任,顺天大兴举人沈溎于道光九年接任,延请县教谕新郑王观潮在原编纂的基础上重新编纂,经一年余,于道光十年秋完成这部十门二十一卷的县志。

洧川县志始修于明崇祯年间。据顺治《洧川县志》刘振声序和康熙《洧川县志》杨笃生序知,洧川万历进士少司马范守已在所著的《御龙子集》中有《洧志》四册,记明万历至崇祯间二十四年事,内容包括天官人物,山川错锈,田赋分壤,忠孝节烈,户口钱谷等,他们评价此书为“条析缕分,文简而尽,词约而博,事典而赅。再修于顺治十六年,知县刘振声主修,范守已之长孙范惟津纂,分为志五、表三、考二、述四、列传九、记一、序一诸目。以上二志卷数均不详,且都已失传。唯后者尚可以看到刘振声的序文一篇而已。

现存的洧川志书有:

康熙《洧川县志》八卷:康熙三十一年,知县江南华亭孝廉张世绶修,邑人杨笃生编纂,经四个月而告竣。

乾隆《洧川县志》八卷:乾隆十二年,知县山东诸城举人孙和相即设局延请邑绅编纂,依旧志门例,增五十余年之事,但编纂成帙后,尚未刊行,孙和相已调他任,志稿也被带去。接任知县直隶南皮县举人张乃曾派人取回志稿,但未及刊行,又因母忧而去。再任知县湖南益阳进士邓正琮再次主修。前后历八年时间,三易其稿,于乾隆二十年刊行。

嘉庆《洧川县志》八卷首一卷:由知县广东香山县举人何文明修,李绅编纂,经八个月,于嘉庆二十三年完稿刊行。

另有光绪二十六年刊印的《洧川乡土志》二卷,恩麟编。

中牟县

正德《中牟县志》七卷:中牟县志创修于明正德九年,由知县直隶新城监生韩思忠纂修。惜此志传世仅北京图书馆一部(现典藏台湾)。

万历《中牟县志》:卷数不详。据同治《中牟县志》卷七名宦得知,万历二十三年,知县南直隶无锡进士陈幼学因邑志漫漶,重加纂修。此志现已失传。

天启《中牟县志》五卷:县令陕西泾阳县举人段耀然修,张民表纂,天启六年刊行。此志较前二种志书为详。

顺治《中牟县志》十卷:顺治十六年,知县福建闽县举人吴彦芳,请随同吴到中牟之同乡徐延寿编纂县志,六阅月而志成。

康熙《中牟县志》十五卷首一卷:知县直隶高阳县进士韩荩光修,解元冉觐祖纂,康熙十五年刊印行世。

乾隆《中牟县志》十一卷首一卷:知县山东诸城县举人孙和相修,中牟孝廉王廷宣纂,乾隆十九年刊行。

同治《中牟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由知县浙江钱塘监生通判吴若烺修,举人路春林编纂,历时一年余,于同治九年告竣并刊行。

民国《中牟县志》五编:民国十四年,县长肖德馨因政府令各县修志,请前任县长河南高等法院书记官熊绍龙编纂,经五个月而脱稿。县志除大量引用封建社会旧志材料外,也增加了一些旧中国的材料,如保甲等,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县志的特征。全书分天时(星野、图说、气候、祥异)、地理(疆域、沿革、形势、山川、城池、古迹、丘墓、祠庙、里甲、集镇寨堡、桥梁、物产)、人事(礼俗、教育、党务、政治、兵防、征榷、交通、河防、仓储赈济、名宦、乡贤、艺文、杂录)、图考,附表五编。

密 县

据顺治九年《密县志》李芝兰序及乾隆《密县志》秦勷序知:密县志创修于明成化二十年,纂修人不详。再修于万历元年,由知县湖广江陵举人肖文元修,编纂人不详。三修于崇祯七年,由知县直隶威县举人苗之庭修,编纂人不详。以上三志均已失传,卷数也不得而知。

顺治年间,密县志曾纂修两次,一次修于顺治九年,由知县奉天铁岭卫岁贡李芝兰修,他认为前三志皆“简率挂漏”,且崇祯七年以后二十余年事迹待补,故请邑人韩继文等编纂新志,但这次修志草率太甚,仅二个月就完稿。一次修于顺治十六年,知县山西富平举人李鹏鸣主修,仍由韩继文任编纂。

康熙《密县志》六卷:知县陕西富平举人袁良怡修,李士招纂,康熙三十四年刊。

乾隆《密县志》十二卷:乾隆十五年,知县山东安丘县进士秦勷认为:顺治志太简略,康熙志又“浮文太盛,嫌于冗繁”,且缺近六十五年之事迹,故延请邑绅编纂县志,志成后未及刊行,秦勷因故罢官,后江南金坛县举人史流馨继任知县,“重检前程,谨慎增损”,削康熙志冗繁者十分之三, 增顺治、康熙二志者半,分为十二卷,于乾隆十八年刊刻行世。惜此志传世仅留一部,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嘉庆《密县志》十六卷:嘉庆二十一年冬,知县满州镶黄旗进士景纶,认为县志已历六十余年末修,文献将湮,因请同年江苏武进县进士谢增主纂县志,经八个月,编纂成图九、表三、志十、录二,十六卷的一部县志,于嘉庆二十二年刊行。

民国《密县志》二十卷:汪忠修,吕林钟纂,民国十三年铅印刻世。

新郑县

新郑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由知县浙江兰溪县举人陈大忠主修,历时二年,于万历四十六年告竣。因此志已失传,故编纂人及卷数均不详。

顺治《新郑县志》五卷:顺治十六年,知县湖广随州拔贡冯嗣京主修,新郑张光祖等人编纂,仅二个月草率完稿刊行。

康熙《新郑县志》四卷:康熙二十九年秋,知县江南上海进士朱廷献奉命主修,刘曰烓编纂,于次年告竣。

乾隆《新郑县志》三十一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年冬,知县浙江嘉兴县举人黄本诚以县志历八十多年失修,开局与新郑诸绅士相商,自任纂修,历十个月,于次年九月完成这部考一、表二、传一、志十二,分为十七门、三十二卷的一部新县志。较旧志增加不少内容。

登封县

登封县在汉代名崇高县,东汉初年,把崇高县并入阳城县(今登封县告城),隋初设嵩阳县,唐初并入阳城县,后复设嵩阳县。唐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为中天王,并举行了亲行登封之大礼,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宋元明清均沿用登封县名,属河南府辖,民国年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今洛阳地区)。解放后划归郑州地区(后改名开封地区)。登封县早在宋代以前即有了《阳城记》之类的地方志(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不过早已失传,今天只能从金谿王氏《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中看到它的片断内容。明清以来,登封县志有:

嘉靖《登封县志》六卷:嘉靖八年,知县江苏嘉定举人侯泰创修,王玉铉纂。

隆庆《登封县志》十卷:知县江西奉新县举人邓南金修,李明通纂,隆庆三年刊行。

顺治《登封县志》七卷首一卷:知县奉天广宁贡生张朝瑞修,焦复亨纂,顺治九年刊行。

康熙《登封县志》:据乾隆《登封县志》卷三十二序录得知,约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知县江苏长洲贡生张埙,延请邑绅焦钦宠等任编纂,对旧志删繁剔芜,旁搜博采,远稽近收,编纂成为纲凡十,为目五十有九的一部县志。当时的理学家耿介认为此志“体裁谨严,经纬绵密,事增于前,文省于旧,辨而不哗,详而有要”。可惜此志现已失传。

康熙丙子《登封县志》十卷:康熙三十五年,知县奉天广宁监生张圣诰主修,前志的编纂人焦钦宠、高玉出、景东晹等任编纂,“旁掫博采,共相考订”,编纂成这部十卷八十八类的县志。张圣诰之伯父(《四库全书总目》称叔父,误)张朝瑞修顺治《登封县志》,其族兄张埙续修康熙《登封县志》,至张圣诰又知登封县事,再次修志,“一姓相承,递相纂辑,其事颇异。”(《四库全书总目》卷74)

乾隆甲子《登封县志》十卷:乾隆九年,知县福建晋江举人施奕簪主修,是孝廉焦如蘅等任编纂,依旧志十卷八十八类增补而续附之。

乾隆丁未《登封县志》三十二卷:乾隆五十二年,知县江苏阳湖举人陆继萼请同乡洪亮吉编纂登封县志。洪亮吉,江苏阳湖人,字稚存,号北江,乾隆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嘉庆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通经史、音韵及地理之学。其诗文颇负盛誉,与黄景仁、孙星衍齐名。有《洪北江全集》、《春秋左传诂》等。在地理方面,撰有《东晋疆域志》、《宁国府志》、《华岳志》、《关中胜迹图》等。洪亮吉在编纂登封县志时是非常严肃的,他征到了大量的古籍,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所征引的历史及传记,皆不厌其详,实无可征引者,始采旧志及采访事实。经四阅月而告竣。编成为记十(皇德记、舆图记、土地记、山川记 、大事记、道里记、风土记、坛庙记、伽蓝记、冢墓记)、表二(职官表、选举表)、簿二(户口簿、会计簿),志四(学校志、衙署志、名胜志、物产志)、传六(循史传、先贤传、烈士传、烈女传、逸人传、高僧传)、录四(丽藻录、金石录、杂录、序录)共三十二卷的一部县志。洪亮吉所立每一目都有所据,他在序录中说:“阳城太室,天地之中,帝行省德方,亦惟登封,文曜列纬,思洽耆童,仿侯谨汉皇记述皇德记第一。图经既亡,舆地益晦,爰复旧观,兼志山水,仿隋周舆图记述舆图第二。……”所以河南巡抚毕沅在评价此书时说:“他日传是书者,当与宋敏求、孟元老同称,非近今方志所可同日语也。”这种评语虽然有些过分,但也说明此书的价值。

《登封县志新编》九章:这部县志是1959年登封县志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编写时对旧志中记载的对帝王歌功颂德、封建迷信的东西完全删去,补充了地理、物产、人文、风俗中不完整的部份,增添了乾隆五十年至清末的这一段史实,分为八章(地理志、物产志、田赋志、人文志、风俗志、大事记、名胜志、杂录)。1979年又对此志稍事增补,在杂录之前增加古遗址一章,共九章,对人文志、大事记、名胜志予以补充,铅印出版。登封县是文物名胜古迹较多的地方,县志在这方面作了重点编写,叙述较为翔实。但从目前来看,编写还比较粗草,在思想观点、编写技巧、体例方面,都存在着缺点,且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还没有涉及,解放以后更是个空白。但是从新编县志,摸索经验方面,还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巩 县

巩县,宋元明清诸代,均属河南府(今洛阳地区)所辖,民国年间划归第十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划归郑州专区(后改名为开封地区)其县志共修七次,其中三次已佚亡,今传世只有四种。

嘉靖《巩县志》八卷:嘉靖三十四年,知县山东德州举人周泗访旧志于诸儒,旧有板志已毁于兵事,是邑人前教谕康绍第所辑志略,经周泗删削定稿,成为流传至今的嘉靖《巩县志》。此志属于草创,后人评价它“叙述荒略,体制疏漫,不得称为佳构。”

顺治十二年,知县陕西朝邑县进士张好奇主修了顺治《巩县志》。康熙三十年,知县山东曲阜拔贡颜光昌主修了康熙《巩县志》。康熙五十年秋;知县山东曲阜贡监多时奇主修了康熙壬辰《巩县志》,于五十一年夏告竣,因三志均已失传,编纂人及卷数均不详。后二志尚可看到序文各一篇。其中因多时奇喜欢骈体文,后人对价康熙壬辰志评 不高。

乾隆乙丑《巩县志》四卷:乾隆十年,知县海阳进士丘轩昂主修,举人曹鹏翊、拔贡赵发轫等任编纂,历时数月,编纂成四卷二十三目的一部县志。

乾隆已酉《巩县志》二十卷首一卷: 乾隆五十四年,知县陕西洛南县举人李述武,延请湘潭举人张九钺任主纂,并请学识优长,望著乡邦的焦鹤年、孙枝荣等十多人任采辑,历时随采而编辑成稿,二月余即告竣。

民国《巩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元年,县长嵇子美与邑人王搏沙倡修县志,聘名流主笔,派员采访。后因嵇子美调迁未能完稿。至民国十一年,县长毛萼楼与邑绅士张澹夫重议修志,在前次采访稿的基础上,补其缺漏,后因主要编纂者邑人刘莲青、张澹夫先后离县而再次中辍。直至民国十八年,再次开馆修志,至民国二十二年始告竣,主修人是县长王国璋,编纂人是邑人刘莲青、张仲友。到民二十六年才刊印。此志共设十四目,除民政、财政等部份细目属于新增外,其他各目均旧志体系。

兰考县

兰考县在元明时为兰阳、仪封、考城三县,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仪封决口,仪封县城淹没于水,始将仪封合并于兰阳县并定名为兰仪县。清宣统年间,因避清帝讳(溥仪)改名为兰封县。至解放后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定名为兰考县。故兰考县志应包括历史上的兰阳、仪封、兰封、考城的诸县志。

嘉靖《兰阳县志》十卷:兰阳县志始由王若疏纂,后又经张或泛辑,再经澹然纂辑。然而此三志均未经刊刻,纂辑时代亦难确定。后邑进士李希程在所得澹志残本基础上,再经编纂,为知县直隶柏乡举人褚宦所采用,于嘉靖二十五年刊行。此书有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本。

据康熙《兰阳县志》卷五职官知,天启六年后,知县董直愚曾主修一次县志,应称为天启《兰阳县志》。但修成与否,编纂人及卷数、刊印年代均不得而知。另据康熙《兰阳县志》高世琦序得知,尚有顺治《兰阳县志》,顺治十六年由知县江南靖江县进士蒋中和主修,编纂人及卷数均不详。此二志均已失传。

康熙《兰阳县志》十卷:康熙二十六年前后,知县陕西韩城进士刘应枢奉令延请邑绅士续修县志,志稿成且缮呈河南巡抚,直至康熙三十四年,巡抚顾汧始定并令府县刊印。时新任知县辽阳监士邑人王旦、傅上襄生高世琦令分纂诸绅等将完稿后几年事迹斟酌添增,并重加校雠。整为十卷刊行。

乾隆《兰阳县续志》八卷:乾隆十二年,知县江西靖安县监生涂光范奉命主修,邑贡生王壬等任编纂。这次修志的原则是续修,故对旧志基本不作改动,仅补康熙三十四以后之事迹,且依前志之体式、类目分类增补,对前志沿革、天文、地理、土产、形势、寺观等类目因无大变化,故不赘述。礼乐、风俗、教养等类目因前志无而细增补,其他各类目仅记康熙三十四年以后之事,故此志实为康熙三十四年至乾隆十二年的一部断代志。

嘉靖《仪封县志》二卷:此志仅宁波天一阁藏明蓝丝栏抄本一部,纂修人及准确纂修年代无考。

万历《仪封县志》四卷:由邑人张卤纂修。张卤,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保定等地,后为南京太常寺卿,著有《浒东文集》等。张趁回乡之暇日,“取邑中旧有记载,芟其隘陋而易之博雅,远稽载籍之微,近采先正之述,而傅以见闻所核”,经三年而成书,订为四卷,于万历三年刊行。

顺治《仪封县志》八卷:顺治十六年,知县直隶新安举人崔维雅奉河南巡抚贾汉复之命而纂修之。

康熙《仪封县志》四十卷:康熙三十年,由代知县钟定纂修。

乾隆《仪封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直隶文安监生纪黄中延请邑生员宋宣等编辑县志,以补康熙三十年后近七十年之事迹,志稿成,纪被调往他任,继任知县山西文水进士王绩仍聘原编纂人员参订采辑,厘为十四卷,于乾隆二十九年刊行。

考城县志始修于明天顺年间,由县教谕武进举人蔡绅纂修。再修于明嘉靖初年,由邑人朱光裕主笔(见民国《考城县志》卷十三人物列传)。三修于明万历十二年,知县山西蒲州举人杜志晦延请邑举人孙洙等编纂,完稿后整为四卷。四修于明崇祯十三年以后,由知县直隶丰润县举人杨启元主修。五修于清顺治年间,顺治七年,知县山西灵丘贡生刘愈奇主修,志稿未完而离任,继任知县山东掖县杨某主持续修。以上五志均已失传,故纂修人,卷数,刊行年代均不完整。现存世的有:

康熙《考城县志》四卷:康熙三十七年,知县山西阳平府猗氏县进士陈德敏主修,考城进士王贯三、举人王旬等编纂。

民国甲子《考城县志》十四卷:民国十三年,县长张之清因县志自康熙三十七年之后二百二十余年失修,故聘请禹县孝廉田春同等人任编纂,历六阅月而告竣。

民国辛已《考城县志》十四卷:民国三十年,伪县长北平赵华亭主修,李盛漠等全县“名宿”任编纂,三个月而告竣,并付铅印出版。此志系日伪时期所修,仍属封建社会的方志体系,事实亦增补不多,而且对日寇侵略者不仅颂之为“皇军”,还进一步称之为“友邦”,民族气节丧失殆尽。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