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八

发布时间:2018-10-28 点击数:4878


1  清顺治己亥知县邱潞重修,康熙丁丑知县赵凤诒又重修。今查旧志皆佚,惟《赵志》犹存。此志继《赵志》重修,其体裁较《赵志》为核,纪载亦详。其志类分星野、方舆、营建、风俗、贡赋、选举、职官、人物、祠祀、祥异、艺文、志馀十二门。贡赋志物产篇载:锡磺产在县西乡,明万历间遣使开采,即其地凿之,数月无所得乃罢。


2  怀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3  明杨守介纂修,王植增纂。守介及植均为万历间怀仁知县,事迹未详。按沿革,契丹析云中置怀仁县,金升为云州,元复为怀仁县,明仍之。怀仁县志创修于何时今无可考,今存诸志则以此书最古。按志为守介延党照等纂成;王植又增纂,刻成于万历二十八年。其书体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列四十馀目,每目少者不过数语,目次亦排比失伦。下卷列封赠、制敕、古今艺文三目,虽犹有事实可徵,而记述无多也。视此志体例,颇见浅陋;盖为明人之修志习气如是。书中有康熙中增补版数页,此书为康熙时印本也。

4  浑源州志五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5  明董锡修,杨大雍纂。锡浙江会稽县人,监生,弘治三年任浑源知州,后升宗人府经历。大雍浑源州人,成化庚子科举人,官资县知县。浑源本汉之崞山、平舒二县地,以浑水出于州东南十里之汉土峪,唐时置县故名浑源。按此志为锡官知州时,延大雍纂成于弘治乙酉,卷前有州人闾镇序,及董锡序,董序:「旧志无刻本,惟前方伯李公彝在浙时手录数条;考订欠详,序事颇略,不得成帙。遂命进士杨生大雍辑录博考,上及图职赋贡,下逮人民风俗。与夫山川名胜,古今制作,名宦事实,分为五卷。」据此序所言,此书是为浑志刻本之始。但其体裁,不免琐碎混杂,重见复出之病。据阮元《天一阁书目》载存五卷,注为残缺之书,然其书实只五卷耳。

6  浑源州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7  清张崇德纂修。崇德字懋修,辽东籍,永平府昌黎县人,贡生,顺治十五年由渭南令调升浑源知州。浑源自唐置县,金贞佑间升州;自明以来隶大同府,县志自董锡创修以后,嘉靖间知州颜守贤重修,万历辛亥知州赵之韩复修之。此志为崇德继《赵志》纂成于顺治十七年。其书体例,分为十类,析目三十八,又附目四十;体裁琐碎,《乾隆州志》凡例,诋其门类混杂也。《浑源州志》自明以来,虽累次重修,其门类散乱,鲜有纠正,此志仍丝毫未脱明人之陋习焉。

8  山阴县志六卷明崇祯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9  明刘以守纂修。以守浙江分水县人,万历举人,天启七年任山阴知县。此志为以守纂成于崇祯庚午,卷前有朔州知州翁应祥序;全书分舆地、沿革、星野、山川、土产、田赋、户口、祠祀、风俗、公署、职官、学校、选举、人物、武备、祥异、艺文十七门,邑生刘应乾、梁蔚、王咏为之校核付梓。按其书沿革所叙,山阴于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汉置阴管县,隋置神武县,唐以后为契丹所据。迄金置忠州,辽置阴管县,元始改为山阴;以县在佛宿山之北故名。佛宿山一名夏屋山,有佛宿云眼之称;为山阴名景之一,山有磨笄石在焉,是为古迹。据本志所引《史记》载:「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饮代王,使庖人操铜斗击杀之,遂平代地。」本志载襄子姊泣而呼「天磨笄」自杀。按磨笄未详何义,后人哀之,名其山为磨笄山,佛宿山故又有磨笄之称。

10  盂县志十三卷明嘉靖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

11  明万鉴修,张淑誉纂。鉴怀来县人,监生,嘉靖二十八年任盂县知县。淑誉盂县人,庠生。盂县旧无志,有之自此志始,为淑誉纂成于嘉靖时。按此志,卷前有万鉴序,称欲锓诸梓,以迁职故不果。其后刻本当不在鉴任内。此志体例,分舆地类、宫室类、食货类、职官类、人物类、选举类、文艺类,凡七类,六十有七目。其书草创简略,且多漏缺。按盂为汉太原县,有仇犹亭,盖古仇犹地。金兴定中升为州,明初降为县,隶太原府。

12  乐平县志八卷传抄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3  清李榕纂修。榕字秀南,乾隆十二年任乐平知县。乐平志,创修于嘉靖二十七年知县乔永殷,天启六年知县尚存义重修;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永祚又修县志八卷。此志榕补辑《王志》后八十馀年之事,列纲为八,分目五十有六。按其书叙述简略,而谬误庸俗不可枚指。查此志流传久稀,仅故宫博物院藏有刻本一部。抄本亦不多见矣。乐平为汉上党沾县地,魏析置乐平县;隋唐曾置辽州,金曾置臯州,明清为平定州属县。县东有昔阳城,《左传》晋苟吴入昔阳灭肥是也。民国三年以避江西乐平重名县,改昔阳。

14  忻州志四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卷三至四。又胶卷一部全。

15  明杨维岳纂修。维岳浙江馀姚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九年以漳州府知府,降谪忻州知州,后升贵州省佥事去。忻州为汉新兴郡地,隋开皇十八年置州,以忻口为名,故日忻州。明时领定襄、静乐二县。此志为维岳知忻州时所修,纪其任内所开水渠三十五道,垦荒地五十馀顷为主。非为表其功绩,而以水利垦植为县之要务,故纪之尤详。惜此志刊本海内只存此残帙,胶卷本犹可观其全书。据乾隆初周人龙重辑《忻州志》序谓:「万历旧志共四帙,损残于明季兵火十有六七,相连三幅,即脱一幅,莫可考证矣。」此序见光绪《忻州志·艺文志》载又据乾隆十二年窦容邃《忻州志》序谓:「州志创始于万历时,残佚无可考矣。」观此二序,皆未见刊本。据《学部方志目》有嘉靖四十年聂宗元《忻州志》。此志序有云:「州志厘然改观。」则此志之前已有州志矣。而乾隆《窦志》则谓州志创始于万历。以见其考查之疏略焉。

16  静乐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四年修。雍正八年增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7  清黄图昌纂修。图昌字淑岱,直隶长垣县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三十四年任静乐知县。静乐之名始于隋大业间,其县治则建于明洪武初。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壬子邑绅李?,图昌仕静乐,以县志将百年未修,恐邑之风土人物,将就渐泯无考,乃为博采广搜,删繁补缺,而成此志。其书体例,分疆域、山川、建置、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子目四十有四。雍正八年知县俎夏鼎增补刊行。后之识者,议其体裁失宜,以为疆域山川不宜分为二门,风俗附入疆域,似无纲领;建置附载惠典,义则不当;赋役载物产,灾变纪年丰,殊失题旨。学校分为五目,不免散乱;官师选举多缺漏。人物首列科第,所载寥寥;艺文所选不免泛滥而无择焉;杂志列《长城考》《太原考》,以及边关古迹,则较为有用。按其书叙述尚为简核,而体例则排比失宜。

18  静乐县续志二卷清同治五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19  清张朝玮纂修。朝玮同治时静乐知县,事迹未详。静乐志自康熙《黄志》后,雍正八年俎夏鼎增修,此志仅续雍正八年以后事,未变旧例,旧志十卷,其疆域、山川、建置无庸复赘,故止续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记,分为上下两卷。查此志虽刻行不久,而传本极稀。

20  代州志二卷明万历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21  明陈宗凯修,周弘禴纂。宗凯衡阳县人,举人,万历十三年任代州知州,任满调本府同知。弘禴字元孚,麻城县人;历官顺天府通判,万历十三年以上疏指斥朝贵,谪代州判官。代州志创修于何时未可考,此志为弘禴谪官代州时与学正张桥、州举人施重光纂成。其书体例,曰舆地志,分舆图、建置、宫室、分野、山川、风俗、关塞、村堡、津梁、古迹、陵墓、寺官、属邑;曰官师志,分州牧、儒林、杂职、司仓使、备兵使、少府、行太仆、参戎、振武卫、雁门守御;日田赋志,分户口、土田、岁辨、徭役、课程、储蓄、廪禄、土产;目祀典志,分释奠、群祀;日御戎志,分秋防、兵马、军供、器械、烽堠、屯田;日选举志,分辟荐、乡举、进士、岁贡、例贡、武举、封荫、戚畹;日人物志,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仙释;日杂类志,分灾祥、水旱、兵戎;日艺文志,分宸翰、奏记、诗词;凡九类,五十八目。按建置谓:「代古唐国,春秋为晋地,战国时赵襄子诱杀代王,遂据全代。武灵王破楼烦筑长城,而代为要塞;秦置雁门郡,汉之营阴馆即今州治。后周改为肆州,隋开皇五年郡废,置代州,领广武、雁门二县,大业中改州为雁门郡。唐复为代州,天宝初又改雁门郡,乾元间仍为代州,宋因之。金置震武军,元罢军为代州,隶太原路,明洪武初改为代县,后复为州,编户四十一里。」按代州,秦汉以来称为雄镇,秦将蒙恬筑长城于代,卒葬于今州治东二十里,有庙存焉。北魏拓跋倚卢本,入中国封代公,卒葬于代州雁门山中。唐晋王李克用以平黄巢,封晋王,卒葬于州西八里柏林寺侧,皆代州古迹。

22  保德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23  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克昌康熙间保德知州,梦高保德州人,事迹均未详。此志为克昌官保德时,因奉檄修志,乃延梦高纂成志稿于康熙四十九年,五十二年继任知州冯国泰为续成之付梓。其书体例,分因革、形胜、风土、田赋、圣泽、官师、选举、人物、附纪、艺文十门,体裁简括。据因革载:「保德隋唐为岚县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初改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升州。明属太原府,清初因之,领河曲一县。」按其所纪沿革,建置原委间多缺略。又据其凡例云:「弘治间剡城周公取胡公廷慎通志原本辑成州志,至万历间一修于肤施韩公,再修于洵阳胡公,始称大备。周、韩二志未见,《胡志》极详洽,而间多繁冗。三韩张公未刻本,又芟削太甚。」按周名山,弘治十八年修州志;韩朝贡,万历二十九年修州志;胡楠,万历四十二年修州志;张光岳,康熙十二年修州志。《胡志》有苗朝阳序,即曾修《河曲县志》者。查诸志今皆佚,所存以克昌此志最古,而原本稀见,民国二十一年曾为铅印。

24  晋疆纪事一卷稿本,清昆山归庄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25  明马天騋纂修。天騋字空凡,号嵋轮,苏州昆山县人,太学生赠文林郎,崇祯九年知山西河曲县。是篇为天騋任河曲知县时所修,未见刻本。因河曲为三晋极边之地,故名其书曰《晋疆纪事》。是篇天騋仿康海《武功县志》例,沿《史》《汉》之法而修志;体裁谨严,且具褒贬之意寓焉。仅为文一篇,详略有度,统纪河曲形势、关隘、兵戎、养马之事;及赋役、物产、风俗、灾祥、盗贼、讼案,审其利病,详其得失。尤于民间疾苦之状,记载真挚;不失为吏者,于民惓惓之心也。归庄跋谓:「此文于民间疾苦,言之历历,如指诸掌。」此言诚是。官修志书,重于体察民情,褒贬善恶,以寓劝惩,此《武功县志》之所以闻名也。然是篇未见诸家方志目录著录,将至湮没不闻,故为文而著之。

26  河曲县志采遗四卷清道光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7  清曹春晓纂修。春晓字心田,湖南长沙人,道光三年进士,七年任河曲知县,十二年调永顺府教授去。河曲县志,自嘉靖万历间,知县王鑛编辑于前,苗朝阳续修于后,崇祯三年遭王加应之变版毁。嗣经知县钱永守修复成编,顺治四年知县马云举又重修。春晓官是县时,与邑士黄宅中采辑遗闻,随得随录,历年馀稿始就成,后移官永顺始为校正发刻。按其书系采访录体裁,而未尽变宅中《采遗册》之体例。其目次,卷一列圣纶言,卷二庙学典礼,卷三人物传记,卷四艺文汇记。以土风、民俗、时令,均附入典礼。传记首列唐李光颜,录自《唐书》列传,次明曹文诏,节录《明史》本传,再次苗慎斋以下十六人,亦皆辑录传记碑记行状诸文;后附节妇、杂述、缁流三篇,是为询采笔录。艺文汇记,选《河原考》《古黄河源委说》《今黄河源委说》《蒙古纪略》,均不著撰人。又选邑武生向梦鉴撰《西北边略》《边墙考》二篇;于边防长城,颇多考证,议策亦合时务。按此编皆辑录成书,中无一字自撰。河曲为宋火山军地,金贞元中置河曲县,清雍正二年隶保德直隶州。县为滨河岩邑,正当边墙之曲,宋以来兵事要冲之地也。

28  霍州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9  明褚相修,刘熙纂。相字元泉,海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五年任霍州知州。熙霍州人,官直隶芜湖知县。霍州为周初之霍国,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汉为彘县地,隋置霍山郡,其后为吕州。金贞佑三年置霍州,领霍县、赵城、汾西、灵石,明存州裁其领邑,属平阳府。州志是编为首修,定志类凡八,曰舆地志,析子目十五;曰宫室志,析子目五;曰学校志,析子目六;曰备志,析子目二;曰食货志,析子目六;曰秩官志,析子目三;曰人物志,析子目十四;曰艺文志,析子目七。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终不免其缺略焉。道光《霍州志》知州崔允昭序,议此志有云。「详略失体,苟简冗杂。沿革不辨源流,山川不言险易;风俗不问古今,土田不测上下,课程不详析忽。」终不免为后世之讥议也。

30  灵石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31  明路一麟纂修。一麟赵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灵石知县。灵石县志,肇创于何时,未可详稽。据本志一麟序云:「前志乃颖川白公所辑,几三十春秋。」则《白志》当成于隆庆时也。查今存县志,则以此志最旧。其体例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仕进、祥异、貤封、文艺十门。按其书纪载颇简略,康熙壬子知县侯荣圭,因其体例,续增万历辛丑后事重修。按建置谓。「县于隋开皇中,属西河郡,以傍汾水开道,得瑞石而名也,金以来隶霍州。」又据艺文志载黄钺诗序云:「隋所获石,有文大道水吉四字,今已不可见矣。」

32  解州志不分卷明嘉靖四年修,清康熙四年续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33  明吕楠纂,清乔庭桂续纂。楠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正德三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楠博贯经术,著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春秋说志》《四书因问》等;所为文,好以诘屈奥涩,奇离不常,著《泾野集》三十六卷。嘉靖时,尝以事得罪,谪为解州判官。庭桂解州人,明崇祯十二年进士,清顺治三年补选庶吉士授编修。解州旧志今存者惟此志最古,为楠纂成于嘉靖四年;清康熙四年庭桂续修之。解州志弘治间郡人吕子固孟坚,尝纂辑若干卷,而未付梓。及楠谪解州判官,知州林典卿属楠纂辑,而成是书。其书凡二十二篇,每篇皆有吕楠赞语,首句皆题「吕泾野曰」四字,是为史传体例。按解州为春秋时之解梁城,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后汉乾佑中始置解州。宋隶永兴军,金隶河东南路;明时隶山西平阳府,清初因之。解州相传为关羽故里,历代崇其庙貌;至附会以为结义园,关氏子孙相传数十世,几与阙里在曲阜相埒。本志人物篇,列《关羽传》,传中称羽好诵《左氏春秋》,及孙权以诸侯礼葬羽诸事,又附羽《拜辞曹操书》,大只采于野史杂记,荒谬无据也。而楠亦崇仰关羽,故书中尤神其说;楠尝增纂元胡琦《关庙志》,亦在谪官解州时所作也。庭桂所增续者,仅增户口、贡赋、选举、书院、亭阁五篇而已。

34  夏县志四卷熙四十七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35  清蒋起龙纂修。起龙广西桂林府全州人,康熙四十三年以举人选任夏县知县。按《明一统志》云:「夏县在解州城东一百里,本禹所都之地。汉为安邑县境,后魏太和中别置安邑,以故安邑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本志沿革,则据《一统志》所载,夏之建县,别无考证。夏县旧志,据本志历修姓氏表,弘治间知县姜淡,嘉靖间知县钟恕,万历间知县高奎,康熙十一年知县罗在公,各有修本。此志继《罗志》重修,增康熙十一年后三十馀年事;且补正《罗志》缺误颇多。采辑者,有县教谕万捷,训导李齐桂,典史吕有成;及县举人蔡珍、李永辉、张素抱诸人,起龙总集成书。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六十目。地理志山川篇矿洞条载:「县东百里温峪里温泉,明嘉靖中一道士寓居于此,识其为银矿,私炼自给,后渐闻于人,邻壤群相率竞取。万历二十五年,差宦官张忠驻夏采矿;至三十二年砂尽停止,忠封洞去。」此记夏县之有银矿也。人物志,有名贤一目,首列唐柳宗元之曾伯祖爽,父镇,至宗元分为三传;其下则宋司马光之父祖兄弟,及后裔凡十五传;几全为司马氏一家而作。艺文志文类,录宋苏轼《忠清粹德碑》以下,大半皆为司马一姓之碑传。志乘专载一姓为主者,实仿于《曲阜志》之纪孔氏;其馀若《邹县志》之纪孟氏,《婺源县志》之纪朱氏,《无锡梅里志》专载吴泰伯。其尤甚者,若《解州志》之记关羽后裔,《贵溪县志》之记张天师世代,与此志之纪司马氏,有同一体例。

36  平陆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37  清李友洙修,杜若拙纂。友洙海宁县人,副贡生,乾隆二十八年以绛州州判,署平陆知县。若拙号舫山,平陆县人;乾隆七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志为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编《解州全志》之一种。按沿革谓:「县为汉河东大阳县,唐天宝三年改名平陆,属陕州,金以后改隶解州。」又其历修姓氏表载:「嘉靖知县王发蒙创修,隆庆六年知县丁一元,康熙九年知县徐吴锦,康熙十八年知县柴应辰各一修。」叙平陆志源如此。此志乃承《柴志》而作,凡十卷,目次皆同言如泗《解州志》例;分星野、山川、城池、学校、职官、选举、人物、列女、古迹、艺文、杂志诸门。其书纪底柱之险,即在县东南大河中;《左传》之颠軨,亦在县东北也。按书卷端题《解州全志》,兹据书名页题名著录。查原本今极稀有,民国三年有石印重印本。

38  绛州志七卷影抄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39  明李文洁修,王珂纂。文洁南屏县人,正德十三年任绛州知州。珂字文鸣,蒲州人,事迹未详。绛州在秦汉为河东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及正平郡;隋唐以后为绛州,明时领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五县。按此志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民物志、风俗志、建置志、官司志、人才志、封藩志、艺文志、杂志十门,艺文中辑《绛帖》事甚详,独于历代兵事无所记。此书据杭州瓶花斋吴氏所藏本影抄,吴氏名城,字敦复。原本今无查考,据《中国地方志综录,附录一》载,前中央图书馆藏有此志,为嘉靖间修补本,有黄丕烈手书题记。则原本外,又有嘉靖间补修本焉。

40  稷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1  明张思恭修,郑寅纂。思恭许州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七年任稷山县知县。寅字子夏,稷山县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四十年进士。稷山志,创修于明永乐间训导范升;正德甲戌邑人梁溥,又纂有成稿,嘉靖间溥子格为之梓,隆庆庚午,格子纪复为修补,经三世而成一邑之志。此志创稿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吴峻,书未成而去,其稿亦散失。至思恭任知县时又复辑成书,先后纂辑皆出寅手。其书体例,分地理、宫室、沟洫、田赋、职官、人物、详异、艺文八类,计目四十有四。其类以下缕分条目,条载始末,则有详有略;如田赋系民间之大利病所系,故不烦琐细。若古迹仙释诸类,惟书地名而已。按绛州沿革,稷山为春秋时晋之高梁,西魏于其地筑玉璧城,号为重镇。命韦孝宽守之,东魏丞相高欢攻玉璧,孝宽坚守立勋。即以其地置勋州总管;西魏降,又改曰绛州。隋开皇间绛州治移正平,改置稷山县,唐以来为绛州属县。按其地形胜,背据姑射山,面稷峰以为障;汾水襟带其中,左连故绛而抵龙门。晋侯尝治兵于此,韦孝宽屡拒劲敌,亦屹然以恃形胜也。人物志列传,首列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后稷;以邃古之传闻,居然列入传纪。次及战国廉颇,隋唐之裴眘、裴守贞,以下又述裴氏十数人。迄宋除高秀岩、高霖皇二传外,又尽是裴氏诸传矣。金自段应规、段整二传后,以至明,又大抵为段氏诸传矣。惟志后附艺术纪,首载梁周泰为至元间平阳路医学教授,子孙皆世其业。次载画师陈琏,成化时人,善绘山水诸科,子峰孙桂,能世其业。

42  永和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43  清王士仪纂修。士仪贵州铜仁县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知县,四十五年任永和知县。永和本为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永和。此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君美始采集成稿,事多遗讹,文多冗杂。士仪复以通志府志参互校正,仅历月馀而成书。其定志例,凡二十四门,纪载极简略。

44  辽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5  清杨天锡修,侯维泰纂。天锡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二年任辽州知州。维泰辽州人,顺治五年贡生,官宁国府通判。考辽志肇于明正德,重修于万历三十一年州人孙毓英。此志继万历《辽州志》重修,维泰及州人王应、刘永昌、素容、孙璵、王毓奇、韩大儒、马上斌等为之,增补万历三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之事。其书体例,分为八类,于田赋、人物、风俗纪载较详。按沿革,辽州为秦上党郡,汉为冀州涅县地;晋析涅县置乐平,后魏置辽阳县,北齐废;隋改置辽州,治辽山县,大业间废。唐武德元年复置,旋改箕州,又改仪州,卒复故名。宋金元废置无常,明清为辽州,领榆社、和顺二县。城池载:「古辽阳城在今城之北,相传帝颛顼之子祝融所建。」山水载:「太行绝顶,漳水发源,为州之有名山水也。」又有箕山在州治东六十里,相传盖避禹于箕山之阴,即此。

46  重修和顺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7  清黄玉衡修,贾訒纂。玉衡号南亭,湖南善化县人;乾隆四年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调任和顺。訒字吉人,平州人;贡生,侯选儒学训导。此志沿革谓:「和顺古梁馀子国,《左传》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阜落氏、梁馀子养御是也。汉为上党郡沾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为梁馀县;隋始改曰和顺,因晋石勒于县境筑和顺城故名。」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一年知县李继元,重修于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顺昌,三修于康熙十四年邑令邓宪璋。玉衡修此志时,前志均存,而视为纰谬不经,乃延訒重纂。志本康海《武功志》体例,汇为八类:一地理志、二建置志、三祠祀志、四田赋志、五官师志、六选举志、七风俗志、八艺文志。按其书颇能摭拾前志遗缺,如马克礼为金大定时人,前志误为元进士。邑人严坦名见艺文,而人物内失纪,补为之传。但其于每类下,又细分条目甚繁,务欲包罗无遗,浑括毕举,实则徒劳冗杂耳。

48  榆社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9  清佟国宏修,王凤翔纂。国宏正蓝旗人,康熙二年举人,十年升任辽州知州。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县,隋开皇中改榆社,五代以后属辽州。旧无县志,此志为国宏任知县时,因奉檄修志,遂延凤翔采辑,仅阅月而志成。其书体例,为舆地、建置、食货、兵政、职官、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简率殊甚。艺文志摘录《史记·宋世家》关于箕子之事,殊为附会。食货志中有述及匠价,始自明时;各匠轮班赴京上工,其有愿出价银者,免其赴京应役。此等事例,他志甚少纪载也。

50  三关志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51  明廖希颜纂修。希颜茶陵县人,嘉靖间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此志为前提学副使胡柏泉纂辑不果,希颜继其事;乃按地形,考沿革,稽武备,覆军储,明署置;书成于嘉靖二年,后又二十馀年始刊刻行世。其体例,分地理考三卷,武备考一卷,兵食考一卷,马政考一卷,官师考一卷,卷凡七;卷前列舆地图四。其书旨以重疆圉,存故实,与州县志书有所不同。三关者,乃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皆为晋阳岩隘之地。雁门自三代以还,用以防匈奴者也;其次则宁武、偏头,亦皆为古雁门关地。其与雁关则辅车相依,并为险要。故希颜之纂此志,以察山川疆理,以诘其兵时,以坚其城垒,以振其旗鼓,以一其策令,盖有旌伐之意存焉。

52  三关图说不分卷传抄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53  明康丕扬纂修。丕扬字直指,济南府陵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驻节雁门。是编之修,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而以图说,相互汇辑成书。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云。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窃僭,而杜茂、王霸来屯。及刘武周之入寇,李国昌之肆掠,皆御于此也。唐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丕扬监军于此,以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关志之有图说,自是编始也。

54  ○内蒙古

55  蒙古地志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启新书局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6  清王宗炎译纂。宗炎大兴县人,事迹未详。是编为宗炎供职驻日本公使馆时所译纂也。其书分位置、山脉、河江,湖泽、沙漠、气候、物产、风俗、政体,宗教、岁出、岁入、教育、兵制、制造、贸易、区分、道路、电信、通货、都府、史略二十二门。原书为日本参谋本部出版之日文书籍,乃日人下村修介,游历蒙古所记。盖据我国史籍,参以彼所躬而得闻见者;及俄人布拉第挖斯奇氏所纪。其书指陈蒙古部落广狭,山川险要,而政体、兵制、风俗、物产、商业、制造,罔不备述,简效有法。译本文笔,古雅鬯达,而能提要钩玄,体裁具备。其考究编次之精严,记载蒙古诸书,无出其右者。当时留心中俄交涉形势者,无不能以先睹为快哉。此编译成以后,即以铅字印刷,颇为精美,其后则未经重印,故今存者极稀。

57  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十卷民国二年吉长日报社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58  清冯诚求纂。诚求字保如,嘉定人。是篇纂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时日俄战终结,日势骤张;蒙各盟旗,日人辙迹殆遍。于是清政府命善耆筹蒙,善耆亲历东蒙,诚求随同游历调查,每至一地调查所获,以按月日纪录;悉心钩稽,分类纂集。凡所至之地,有喀喇沁、巴林、乌珠穆沁、士什业图、达个罕等。所经各旗,一切形势、制度、户口、气候、物产、钱法、榷酤、礼俗、道路,详载无遗;而皆得之目验,或询诸土著,无一字为凿空之谈,简明翔实。是篇成于清宣统时,鼎革后方始印行;前有南汇顾次英序,略云:「自库逆勾结强俄,轩然大波回环,及乎瀚海南北;东蒙壤地,处处与直东犬牙相错,战守均为要点。」据次英序言,是篇于当时极为有用之书也。全书分为十篇,又名《东蒙游记》。其编例,按月日系事,第一篇,于三月十八日午一时起程,自北京至古北口。第二篇,于三月二十一日晨,自古北口起程达热河。第三篇,于三月二十九日午十二时,自热河至喀喇沁王府。第四篇,于四月十八日十时,自喀喇沁王府至赤峰。第五篇,于四月二十三日十时,自赤峰至乌丹城。第六篇,于四月二十七日十二时,自乌丹城至巴林。第七篇,闰四月初六日十二时,自巴林至阪西乌珠穆沁。第八篇,于闰四月十七日十时,自阪西乌珠穆沁至上什业图。第九篇,于五月初三日十时起程,自土什业图至新民屯。第十篇,于五月十八日八时起程,自新民屯至山海关,十九日八时自山海关至北京。其书体裁,既为日记,又是记程;而书内所记,皆是东蒙之地理、经济、风俗概况。

59  河套志六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60  清陈履中纂。履中字执夫,商丘人;官至分巡宁夏兵备道。按此志卷前有柘城高玢序、临川李绂序、宜兴储大文序、山阳邱焘序。其编次,卷一河套建置沿革考;卷二河套内建置郡县沿革考;卷三陕西宁夏镇所属沿河南边城堡、山西、洛河、河套、边营堡、城口、关寨、河套内外山川;卷四河套内古迹,河套内物产,河套地势与兴废略,延绥镇,河套边防,明陕西边城增筑,边市、边饷、盐法。卷五至六艺文。按此志分门琐细,而以艺文列后。志沿革略云:「河套内地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东西二千馀里。南自榆林边墙,北接黄河,远八九百里,近二三十里;惟黄甫川稍近,两山夹黄河中流,过保德州西折,又南向潼关也。套内周迥五千馀里,其土肥饶,甚可耕种;三面阻河,秦之九厦郡治于此。」沿革又叙历代之所经略,及所置州县之名之不同也。明时套在宁夏卫,卫有右卫、后卫、中卫,与平虏、灵州二所。清初因明制,雍正三年升宁夏为府,领州一,县六。按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于东南,山川险固,土田肥美。此志《四库提要·存目》著录,谓志成于乾隆丙戌。又谓此志引《魏书》,以证涿祁山之为榆林府地,引《册府元龟》,证药彦稠为邠州节度使地,补五代沿革之缺。又证后魏代郡即汉朔方郡,又据《通鉴注》,成城属朔方,以证《汉书》列传之大城塞于此。以知此志之徵引,颇为繁富也。

61  呼伦贝尔志略不分卷誉清稿上海图书馆藏

62  近人程廷恒纂。廷恒字守初,江苏昆山县人。此志廷恒纂成于民国十一年,此书为誊清稿,书法秀丽。首列黑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图、海拉尔图、满洲里图、边卡图,皆以五彩精绘,次列经纬度表一,颇清晰。其书体例,为方舆沿革、沿边形势、全境疆域方里、各县区域道里、建置、官制、边务、外交、兵事、军备、司法、警察、清乡、市政、防疫、交通、财政、官绩、民族、户口、宗教、礼俗、人物、列女、选举、教育、商业、垦殖、牧畜、森林、渔猎、物产、古迹、艺文、蒙旗、复治始末、善后、军事记略诸篇。按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省之西北,旧为黑龙江省属地,今隶内蒙古。其地山河交错,地势高,气候极寒,有经年不释之冰雪。按此志所叙沿革,始自黄帝迄今,其所引证,多为附会;惟所纪自雍正十年,设呼伦贝尔副都总管于其地;光绪三十四年改为道,民国十年改设县事,是为可靠事实也。此志于民国十二年曾经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铅印,传本亦不甚多。此书为誊清稿本、全书无一字更改,可为善本也。

63  ○辽 宁

64  辽东志九卷明嘉靖十六年辽东都司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65  明任洛纂修。洛字仲伊,号西溪,河南钧州人;正德六年进士,初任桐乡知县,修有《桐乡县志》,后历官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又成此书。明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都司治于辽阳,是为辽东建置之始。据本志凡例云:「辽阳虽都司会治,而广宁、抚镇、弭节,士马独盛。实与辽阳分东西河而治,次则开原控扼北虏,独当一面。故今志俱表以自书,异于诸卫。」故此志实兼载全辽之地也。《辽东志》创修于明正统八年,为都指挥司佥事毕恭纂。此志于嘉靖十六年洛官辽东佥都御史时重修;仍依《毕志》卷帙,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兵食志,卷四典礼志,卷五官师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卷九外志。考《辽东志》凡四修三刻,毕恭之志未刻,弘治陈宽刻本不传;存者惟此志,及李辅《全辽志》。此志惟闻日本前田利为藏有原本,湖北省图书馆近亦收得原本。前田氏于日本正大元年,曾为之排校铅印,附有解题一卷,为日本桥叶岩吉撰。其后罗振玉辑入《辽海丛书》,并附校勘记一卷,为高凤楼、许麟英合撰。书前有金毓黻校印序云:「清修《四库全书》不收《辽东志》,存目内亦未著录。然清初实有传本,康熙二十三年奉天府尹董秉忠,初纂《盛京通志》;其凡例有《辽东旧志》,草本舛谬尤多之语。当修《四库全书》时,范氏天一阁尚藏此书,独遗而不采。稻田君山先生谓:「其所纪间涉建州旧事,馆臣惧触忌讳。」《古今图书集成》所采录方志,未见此书;亦为恐触忌讳耶。稻田氏之语,虽未能举例证,但颇合理想。而今此志原本之发见,谅清初时必传本尚多;由于《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不敢收录,藏书家书目亦不敢著录耶。此书虽掩而不见者二百馀年,至今而始发现也。

66  全辽志六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67  明李辅纂修。辅江西进贤县人;嘉靖二十八年进士,历官至巡按御史,嘉靖四十三年奉命按察辽东。是编为明时记载辽东最备之书,《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载:「毕恭《辽东志》九卷,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李辅《辽东志》即《全辽志》,嘉靖四十四年,辅取《辽东志》重修之,厘成六卷,改题曰《全辽志》,《明史·艺文志》犹用旧名;六卷各分上下,故称十二卷。按《辽东志》,创修于明正统八年,为辽东都指挥司佥事毕恭撰,并为之序,未之付梓。弘治元年巡按御史陈宽,与辽阳副总兵韩武,又为增纂,而始刊行。嘉靖六年潘珍巡抚辽东又为重修,以忧去,未果。嘉靖十六年巡按御使任洛,继为之重纂刻行,仍本《毕志》卷帙。是编为辅巡按辽东时,以病前志舛讹脱缺,乃属宪副陈绛,太仆刘奈,少参张邦士,佥宪黄九成,参互考校,由辅总集裁定。辽志至辅已经四修三刻,欲以徵明代辽东之史实,则以此书为最备。辽东沿革,据本志所录毕恭旧序云:「辽东之地,故汉襄平郡也;当元季时,有元平章刘益高家奴分据是方。洪武初上遣使谕以天明人事,益等于是奉表来归;上复遣使诏谕益等授职有差,设卫治于盖州。洪武四年以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兵渡海,自金州而抵辽阳;于辽北分设沈阳、铁岭、三万、辽海四卫。自永乐中,上遣使谕本司纂修图志。」按此序载明初定辽东之事甚详,又知永乐时辽东已成图记矣。兹据本志沿革云:「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卫。永乐七年,复置安乐、自在二州;是时领卫二十五,州二。分镇领管曰辽阳,统卫六,州一、曰广宁,统卫五;曰义州,统卫二;曰锦州,统卫二;曰宁远,统卫二;曰开原,统卫八,州一。」沿革载嘉靖前建置制度甚备。《全辽志》原本近始发见,前沈阳王氏藏明刻蓝印本,今不知下落。日本旧红叶山文库亦藏原本。《辽东志》与辅修此志,则为二书。此志则大更前志体例,易名《全辽志》。《任志》只分九门,此志分图考、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宦业、人物、典礼、风俗、方物、祥异、故迹、杂志、艺文上、艺文下、外志二十门,增补《任志》遗缺甚多,考订亦详。

68  全辽备考不分卷稿本苏州潘景郑原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69  明李辅、陈绛纂。辅修《全辽志》已著录,绛事迹未详。按此稿,编纂草率,为未成之书,前有嘉靖乙丑巡抚辽东都御中南郡王之诰序。其书编例分图考志、星野附,沿革志、山川志、关梁志、海道附、赋役志、岁运附,边防志、墩台、路河、路台、永利闸附,兵政志、军器、粮赏附,马政志、太仆、苑马、二寺事附,风俗志、方物志、外夷志、边防附。按此书编例琐碎繁复,未见刊本。《辽海丛书》收《全辽备考》二卷,为清林佶纂,与此书对校,非为一书也。

70  柳边纪略三卷附塞外草一卷清筠石山房抄本,李文田批校上海图书馆藏

71  清杨宾纂。宾字耕夫,一字可师,号大瓢,山阴人。父安城,以罪戍宁古塔,请代不许。其后二十七年,宾年已四十,始得一省两亲于塞外,数月辄返。于是自出关以达戍所,凡道里城郭、屯堡、民情、土俗、方言,河山之险要厄塞,悉记之。归而谋所以救其亲于难者,虽万策不可得;爰考古证今,笔之于书。当时名流为之题辞者,有费密、潘耒、林侗、黄中坚、王源、魏世仿六人,及自为之序。杨霈为合编一册,霈序言:「此志士之为也,当与《西域志》垂不朽。」柳边者,自古辽东皆插柳为边,呼为柳边。犹于边塞种榆,名曰榆关。柳边又名条子边,西自长城,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门起,南至凤凰山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曰凤凰城门。船厂者,设于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儿吴代造船于此也。此篇为清初记辽东最备之书,潘耒题序略云:「白山黑水之间,在古为荒服,不隶版图;自辽、金迭典,本朝肇基,其地疆理规划之制寝寝详。然纪载疏略,志乘缺如;辽东流人迁客,颇多文士,往往能言其山川风俗,然未有考古证今,著成一书者;以地荒民朴、文献无徵故也。」宾自序有云:「文献备,而郡县之志成。」其意以备修志之用也。洪亮吉《卷施阁文集乙集》卷八《杨耕夫先生柳边纪略序》有云:「亦何尝不可补域中志乘之遗备。」故此编当与《辽东志》《全辽志》同例。附《塞外草》,为宾出塞咏所见闻之歌诗也。

72  八旗通志二百五十三卷清乾隆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73  清鄂尔泰修,涂天相、王安国纂。鄂尔泰姓西林觉罗,字毅庵,镶蓝旗人;康熙举人,授侍卫,雍正时官三省总督,进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封襄勤伯,卒谥文端,著有《西林遗稿》。天相字燮庵,号存斋,一号迂叟,孝感县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谨庸斋札记》《守待录》《存斋闲话》等书。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高邮人;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肃。八旗者,清太祖时,分黄、白、红、蓝四旗;嗣后部属日众,加置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此为满洲人之八旗也。太宗时又以蒙古人之附归者,为蒙古八旗,崇德间又以汉人之归附者,为汉军八旗。雍正五年为仿行省通志之制,始为纂修《八旗通志》,越乾隆四年书成。其书体例,首列八志,曰旗分、曰土田、曰营建、曰兵制、曰职官、曰学校、曰典礼、曰艺文,次列七表,曰封爵、曰世职、曰八旗大臣、曰宗人府、曰内阁大臣、曰部院大臣、曰选举,再次为列传,曰宗室王公、曰名臣、曰勋臣、曰忠烈、曰循吏、曰儒林、曰孝义、曰列女。其纪载统以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事迹,体例则似行省通志。然其以旗分、兵制、法令、宗室、典章、爵秩为旨,又八旗之标志,颇似游牧社会之腾图,则以行省之通志亦有异也。

74  八旗掌故四卷旧抄本,盖华亭封氏蒉进斋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

75  按是编不著撰人名氏,所纪自满洲建国迄乾隆时止。全书凡一百七十篇,述满洲之建国,与山川形势,以及八旗之编制,军械之资用;至于宗人职官示典封爵,凡有关掌故者巨细无不收入。满洲国号之始,其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有池曰布尔湖里,相传有天女降池畔,吞朱果生圣子,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乘舠至河步,姓爱新觉罗氏,名布库里雍顺。众遂推此人为国主,定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之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兹阅是编首记满洲之建国,及山川形势外,其中所记掌故佚闻,有于史传所未见者甚多,例如《天裙阵??大将军》篇载,祝世荫汉军正红旗人,天聪四年进造红衣炮法,即奉命监造,是为满洲制炮之始。《西洋炮》篇载,康熙十八年令湖广巡抚张朝珍办西洋炮二十具,递送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资用;是为满洲采用洋炮之始。《种痘篇》载,雍正三年四月初八日谕,因满洲蒙古等艰于子嗣者,大都为出痘所伤;著满蒙侍卫官员等,有未经出痘之子弟,欲行种痘者,告知太医院,交刘声芳看好时候,派种痘之医生,令其诊视。若痘科医生不致敷用,著请添取,此为满蒙人种痘之始。《创立清史》篇载,清初欲以蒙古字制为国语,颁行国中,令额尔德尼巴克什,与噶盖札尔固齐酌定,二人以蒙古文字,未能更制告辞;以知清初有改革文字之举。是编兹如此类之纪载甚多,今研究清史者大有考鉴之用。

76  盛京通志三十三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77  清吕耀曾修,魏枢纂。耀曾河南新安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雍正十一年任奉天府府尹。枢奉天府承德县人,雍正八年进士,官永平府教授。盛京为今之沈阳,原清太祖自辽阳迁都于此,定为盛京。至世祖迁都燕京,遂以盛京为留都,设昂邦章京副都统总治之,其管辖,西接畿辅,北临沙漠,东南濒海,实为今东北三省及内蒙诸地。盛京置奉天府,设府尹掌之,与京尹同。此志为府尹所修,然其记载则统记昂邦章京副都统总所领管之地,其书体例与诸省所修通志同,故称通志。盛京通志创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府尹董秉忠,始创草率。此志则仍旧志原文,兼采一统志,又参《南畿志》《中都志》《兴都志》诸书编例,定例为三十四类,前有图凡九,较《董志》为详备多矣。

78  开原图说二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79  明冯瑗纂。瑗北海人,整饬辽东开原兵备道右参政。按是编编次,分开原控制外夷图说,疆场总图说,各城堡营图说,凡二十五;及整饬营伍公移,严谨传烽号令,稽查军马格式,凡三篇,是为纂辑开原军务公牍之书也。明初辽东归附,元将纳哈出据金山扰辽东;出兵三营,往牧榆林、养鹅庄、龙安。明将朱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师,断金山,纳哈出降。永乐中遂于开原城内,置安乐、自在二州,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是编记开原事,止于万历三十七年;其书编例,无纲领目,图说有文无图;不过汇辑有关开原公案,略述闻见而已。

80  开原县志八卷清成丰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81  清全禄修,张式敬纂。全禄咸丰间开原知县,式敬开原人,事迹均未详。开原之名防自元之开元路,明永乐七年,置安东卫于三万卫西南之开元城;因避太祖元璋讳,改元为原。清康熙三年改为开原县,属奉天府。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明亮修有县志,而未刊行。此志继明亮县志稿重修,为刻本之始。其书体例,分星野、祥异、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关隘、物产、古迹、景物、公署、职官、学校、祀典、礼制、坛庙、选举、兵防、驿站、民户口、田赋、风俗、名宦、人物、忠孝、节烈、流寓、仙释、艺文、杂录,凡三十二门;以天文、地理、人事为纲。其书内记载,如建置沿革,叙述甚简;而古迹中颇述辽东诸古地名,则颇足为资考。又礼制一门,抄撮泛滥,实无可徵之处;其馀诸门内容寥寥,不过徒增门类而已。

82  铁岭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六年修。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83  清贾弘文修,董国祥纂。弘文字闻远,延庆人,康熙十四年任铁岭知县。国祥字掌录,冀州人;康熙初与郝雪海同谪铁岭,遂成契友;及弘文仕铁岭时,同纂《铁岭县志》。铁岭明初置卫,康熙三年改为县。县志此志始创,稿成于康熙丁巳;全编凡八类,建置、疆域、田赋、户口、学校、官师、人物、艺文,细目二十九。纂成后,历二百馀年以抄本流传,而未梓行,民国初李廷荣据此本为之补辑印行,故事迹较抄本为详。

84  ○吉 林

85  吉林外记十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86  清萨英额纂。萨英额字吉夫,满洲人,道光初任吉林堂主事。是编纂成于道光间,是为记载吉林最早之书,向以抄本流传,与嘉庆间西清所撰《黑龙江外记》相辅行世。迄光绪间桐庐袁氏《渐西村舍丛刊》,及《广雅书局丛书》均收之,由是流世尤广。其书凡十卷,分门别类,殊欠条贯。卷一御制诗歌,卷二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卷三满洲蒙古事、建置沿革、驿站、船舰、桥梁,卷四职官、兵额,卷五俸饷、仓储,卷六学校、学额、儒林、文苑、祠祀,卷七田赋、物产、公署、人物,卷八时令、风俗、贞节,卷九杂记,卷十双城堡,伯都讷屯田。其自序云:「事必徵实,言皆有据。」然观其书纪述,犹有不免讹误疏略之处。例如卷二《城堡篇》云:「阿勒楚哈城,城南二里,有金显祖建都故城,俗称白城,有谓五国城者。「光绪间桐城萧穆重印此书,自序尝辨证其说谓:」五国城以地理考之,应在黑龙江城境内,近会宁府,当在吉林喇、宁古墖之间。据乾隆间副都统绰克托筑吉林伯都讷城,得紫檀匣中,藏宋徽宗画鹰一轴,墨迹如新。并得古铜瓷器多端,又有碑碣录徽宗晚年日记,于天会十三年寄迹于此。五国城故址,即今伯都讷城。」并又责萨英额著此书时,上距绰克托筑伯都讷城不过五六十年,而竟无一所闻耶。由此类推之,吉林故事,当详而不能详,当载而未及载者,是编且不知几何矣。按吉林原名吉林乌拉,四字连文,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沿江之意焉,其名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长白山在吉林之东南境,为清朝发祥地,清入关后,设昂邦章京于盛京,掌管基本之地。康熙时设将军以统辖之,分隶于各副都统之地,皆有八旗驻防之兵;其制则不同于设有巡抚或布政司者之行省。迄光绪间方设行省,初仍由将军领管,三十三年始裁将军设巡抚,与各行省官制同。

87  吉林舆地说略一卷清同治四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88  此书不著编纂人姓名,首页书呈册字样,每页盖吉林将军官印,骑缝钤记,是为将军呈报吉林情况之书也。此书不分纲目,叙述当时吉林地域制度。首记省城在盛京东八百四十五里,将军副都统所治焉,即打牲乌拉。次记长白山诸江发源之处,与盛京围场。长白山发源之江,有松花江、佛多霍河、辉法河、苏瓦延河、赫尔苏河、木石河等。又次记宁古塔城在吉林城东八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三十七,村屯二十七。山河所在者,有青沟岭、乌扎库岭、大横山、牡丹江、布泥河、石头河等。又次记珲春城,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二百里,协领治所,领卡伦二十二,村屯十二,境内有土们山、密古山、牡丹山、珲春河等。又次记伯都讷城,在吉林城西北五百八十里,副都统与理事同知同治于此,领驿站八,卡伦二,村屯一百六十三。又次记三姓城,在吉林城东北一千二百里,副都统治所,领台卡四十三,村屯七十九,境内有非底河、七里河所发源处。又次记阿勒楚喀城,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副都统治所,领卡伦五,村屯六十四,而无名山大川所在焉。又次记双城堡,在吉林城东北四百八十里,为总管治所,领驿站一,村屯三十一。又次记长春厅,在吉林城西北三百里,理事通判治此,领村屯六十五。此书所记地域,皆是吉林未建省前,疆理制度也。

89  东丰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初编,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90  此志未著纂人,考为近人李藕纂。藕字子文,东丰县人,中学教师。按此书为藕创修之《东丰县志初稿》,其后再加考辑,制定体裁,编为《东丰县志》三卷。东丰原为辽宁省之东平县,在昔分属于扈伦、辉发两部,其地长林茂草,群兽攸归;元清时遂置围场为会猎之所,至光绪二十九年始设治,置东平县,民国初改名东丰。旧未有志,藕于教课之馀,采摭轶闻,亲自勘察,编成此稿。计有地理、政治、人事、人物诸门,于志例犹缺艺文一门。由于设治较短,文风往昔不盛,著述罕少。但其政治、人事二门,所叙抗官拒马税,诸苛政甚详。

91  扶馀县志不分卷民国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92  近人张其军纂。其军字步瀛。按此志编例,分二十章,书前列修志问答十六条,例言十三则,所论修志今议甚富。书中所叙疆域,山川形势,物产,风土人情,文化,靡不必具,且考据甚详。按沿革谓:「扶馀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始筑城兴市,名曰新城,设副都统兼理民事。雍正间改置长宁县,乾隆元年废县政设州同巡检,又以办理蒙古军务主事驻之;光绪八年以同知衙门移孤榆树,复归权于副都统兼管其地。民国三年改置扶馀县,盖古有扶馀族踞此地,因以名焉。

93  辽源州志书不分卷清宣统三年修。抄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94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例,按其编次,分沿革、职官、疆界、城池、衙署、建置、村镇、户口、商务、道路、铁路、营卡所驻、租界、旗官、险要、滨海港岛、盐滩荒地、山川、林矿、航路、田赋、榷税、物产、土性、教育、警察、自治、邮政、文报、电报、风俗、民情、义举、节烈诸门,因事定门,未审编例。按辽源州原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部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旗,及博多罗噶台亲王旗游牧之地。光绪七年在其地之郑家屯设分防主簿,隶于奉天省昌图府康平县;光绪二十八年改设辽源州,仍属昌图府,民国二年列为二等县,与吉林省双山县合并,改名双辽县,属吉林省。

95  辽源县乡土志书不分卷抄本辽宁图书馆藏

96  是编不著纂修人姓氏。书前有县全境舆图一幅,志类编次,悉与《辽源州志书》同,仅教育、警察增至民国五年。按此志系为奉谘应徵之作,以《辽源州志书》稍加增饰而已。

97  ○黑龙江

98  黑龙江外记八卷抄本,樊彬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99  清西清纂。西清字研斋,长白人,为名卿鄂尔泰之曾孙。是编纂成于嘉庆十五年,未付梓,以抄本流传。光绪甲午桐城萧穆印于上海广方言馆。此本有樊彬跋,谓最旧之抄稿,原为汉阳叶氏所藏,叶氏后孙名琛、名丰昆季,颇名于世。自名琛于鸦片战遇害,名丰亦相继殁,叶氏藏书悉散。此书后归闽人何秋涛,抄本录副,乃得传世不绝。兹阅抄本与印本体例悉同,凡八卷:卷一山川、形势、沿革,卷二城堡、台站、卡伦,卷三部落、种族、户口、官制、兵制,卷四俸饷、钱粮、出入款项,卷五贡品、风俗、刑律、互市,卷六谪戍、方言、服食、红白事件,卷七历任职官、流徙、谪籍、人物,卷八五谷、果蔬、物产。卷前有全省图、二岭图、三江二池图,借此可考见黑龙江省之地理大概焉。按其书纪载,于城堡、台站、天时、物产诸门较备,其山川、形势、道里,则多讹误。按是编为统志黑龙江最早之书,但据穆序有云:「既称外纪,必有《黑龙江志》,此特拾其馀沈耳。然多方觅正志,不可得。」按黑龙江因江而名地,元清时为喀拉沁达尔罕诸蒙旗游牧之地,及都燕京,属盛京昂邦章京统管。康熙二十二年,始设将军都统等官筑城分守,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设巡抚,建为行省。

100  黑龙江乡土志不分卷清宣统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01  林传甲编。传甲福建侯官县人,事迹未详。此志分地理、历史、格致三篇,篇以下分课,各课均有插图,是为乡土教科书也。地理自位置始,述所在之西经南纬度数,及全国图说,黑龙江省山川城邑,与城市设备,至宗教风俗共八十课。历史自古史至清宣统立宪时间本省情况,凡八十课。格致自博物一课起,述及草木谷果,鸟兽虫鱼,金铁煤等矿产;又别立人参、貂二课,为该省特产,凡八十课。后附歌诗,及节孝妇事略,昭雪俄军入境,妇女之殉难者也。又附《铁路教科书》,分历史、地理、社会、建筑、机械、运输、经费、利害八节,每节各分十课,大抵为记本省铁路状况,为传甲与陈谟同编。

102  阿勒楚喀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十七年修。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103  是编不著编者姓氏,又名《阿城县地方志》。其书端第一行,题阿勒楚喀拉林等处副都统衙门,为造送阿勒楚喀地方遵饬省领格式,照绘图式,并创图说清册事。下列计开,凡十九条,册后具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是编概述该地疆域,舆图说,城距省各地里程;阿城右靠土山,左傍阿什河。同治七年于旧城外套筑土墙周十八里,辟四门。其中庙说一条,计庙七座:有关帝庙、文昌阁、三皇殿、龙神、城隍、土地、财神、火神祠,祀庙与中域尽同也。其馀诸条为记副都统衙署、税课、番役、公义仓、演武厅、围场境、八旗官房、京旗屯说、四站说、宾州厅说等;宾州厅原为阿勒楚喀围场,封堆内之草子沟,光绪十二年始设厅。册末一条,为旗屯游牧界说,记设官兵事,副都统以下有拉林协领,及武职人员,甲兵定额五百二十七名。是编编辑,无系统条贯,为呈报清册;而今则为阿勒楚喀难得之地方史料也。

104  ●卷四

105  ○陕 西

106  长兴 陈光贻学

107  雍大记三十六卷明嘉靖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08  明何景明纂修。景明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间官陕西提学副使。景明志操耿介,善诗文,与李梦阳齐名,人称何李。又与边贡、徐桢卿,并称四杰;再加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又称明前七子。所著书有《大复集》。按是编志类,总分考易、考迹、考述、纪运、纪治、志献、志贲七大纲。卷前有段炅序谓:「为体裁者三,以拟于疆域者,属之考,谓渔散有以稽也;以于人代者,属之纪,谓政时有以著也;以成之修立者,属之志,谓有以录其存知也。」其体例,如改沿革曰考易,改艺文曰志贲,名目皆出臆创。后有姑苏吴岫为之题记,以评此志曰:「足以当关全陕,且其考据核而精,其议论详而要,铺叙得作史家法,而文词烂然矣。」按景明世称才子,工文词,修志颇得载笔之法,成一书于一方;广事搜采,意欲突过前人宋敏求、程大昌所作。而嗜博务多,如历代史赞之类概为收入。当时遂得时人评为佳作,其于今日亦不失为陕西全志中之佳品焉。其书撰成于正德间,订改甫就,即以病休去;及辰阳周宗化摄陕学政时,始为校录刊成,时嘉靖元年也。

109  陕西通志四十卷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盖有盛愚斋收藏章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10  明赵廷瑞纂修。廷瑞号洪洋,开州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陕西之有通志,肇于明成化乙未,马钧阳巡抚时,属按察副使伍天锡纂通志三十卷。天锡督学此邦最久,其志颇号详尽。及廷瑞巡抚陕西,尝与豁田马理语及嗣修省志,理乃举其友吕泾野约之共事,此志乃得马、吕二公之笔。居数月,泾野以忧归,寻遘疾卒;此志盖多出于马理之手。其志分门四,曰土地、曰文献、曰民物、曰政事,衍之以二十八目。订古证今,详略悉当,引用诸书,有百三十馀种。书中间有案语,以参考同异,亦均典核可取,附注详明,为明代通志之详该者也。陕西沿革,《禹贡》雍州之地,周为王畿,东迁后属秦;秦都咸阳,及至始皇以京师为内史,兼置上郡、汉中诸郡。项羽以汉中为汉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汉复为内史,后改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是为三辅;置司隶校尉以统之,又以上郡、朔元、西河等郡,属并州,汉中郡属益州。后汉迁都洛阳,以三辅属司隶,诸郡如故;建安十八年罢司隶,置雍州。三国属魏,仍曰雍州。晋为雍、梁二州,后魏仍为雍州;后分置洛、岐、华、夏、北华诸州。后克梁州,又分置东益、东夏诸州;隋建新都,改雍州为京兆尹,又改置冯翊、扶风诸郡。唐仍隋都,分置关内,及山南道;宋初曰陕西路,后分永兴军路,兼属秦凤、利州、京西、河东四路。南宋陕西入于金,金分为京兆、凤翔、鄜延等路;元改置陕西行中书省,治奉元路,领奉元等路四,凤翔等府五,邠州等州二十七,属州十二。自陕西以至汉中,又西南至四川、山西诸州之地;即今陕西全省,及甘肃平番县以南,四川茂县以西,汉源县以北之地。明置陕西布政使司,其方域则小于元时,即今陕西全省,及甘肃一部之地。陕西省志,今存者有宋程大昌《雍录》,明何景明嘉靖《雍大录》,李应祥万历《雍胜略》。通志则此志是为首创,其后万历间,汪道亨修通志三十五卷,清康熙六年贾汉复修通志三十二卷,皆为陕西与甘肃未分省前之志焉。

111  咸宁县志八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12  清黄家鼎纂修。家鼎颖上人,拔贡,康熙元年任咸宁县知县。咸宁为西安府附郭县,汉、唐具隶畿内,名凡屡易,曰芷阳,曰灞陵,曰南陵、杜陵,曰万年,曰大兴,至唐天宝始名曰咸宁。邑志为陈北海始创,其书不传,无从稽考。今存诸志则以此志最古。书分星舆、建置、田赋、官礼、选举、人物、古迹、杂志、艺文九门,凡九十九目。所记城府宫室之巨丽,市井风俗之阜繁甚详。古迹记载宫殿、陵墓、寺观、石刻,颇具考订。全书编次排列,亦合体裁。书为邑人陈大经、杨生芝等采编,经家鼎笔削总集而成。

113  咸阳县新志二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

114  明张应诏纂。应诏别号渭溪渔人,咸阳县人;隆庆元年贡生,万历元年举人,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司佥事。咸阳为周、秦、西汉、隋、唐建都地,往事久载宋敏求《长安志》。县有专志肇于何时,未可详考。按本志应诏序谓:「旧志自弘治甲寅邑宰赵君琏,托长安吉中舍纂之。前岁学宪汉城馀公渡渭,阅旧志简略,谕以续纂之役见委。而邑宰晋盂樊君,亦恒谆谆相属,越三载始就稿;然草创虽具略,修饰润色,窃有馀愧焉。今年西安少府兰阳李公梦麟莅署邑篆,乃索前稿核对督刻之。」此应诏述咸阳邑志之始修及纂就刻成焉。按此志署撰人名,题张应诏撰,咸阳县丞汤化督刻,而未著知县名,则为应诏私纂之书也。其体例分为前后二卷,前卷分地理志,山水、古迹、景致。建置志,行署、里分、递铺、河岸。祠祀志,不分目。田赋志,附物产。里俗志,官师志,均不分目。人物志,附选举。乡耆志,不分目。后卷分文籍志,纪事志,均不分目。其体以志为纲,有不分子目,间有连子目合为一纲,则不相类聚,乖体例焉。然其补正旧志之缺误甚多,颇费采摭考正之烦。

115  咸阳志四卷清顺治十四年刊本,康熙匹十四年补刊北京图书馆藏

116  清江山秀纂修,张枚增补。山秀字子玉,顺天府玉田县人,举人,顺治八年任咸阳县知县,十二年升任江南镇江府同知。枚字卜公,太平县人,举人,康熙四十二年任咸阳县知县。曾纂《太平县志》颇具体例,世号名书。山秀官咸阳修《咸阳志》四卷,纂成于顺治九年。总分四类,体制谨严。其后邑令萧如蕙、黄中璜相继修补,刻成于顺治十四年。迄康熙四十二年枚为邑令时,仍依旧志四纲,增补顺治十四年后之事,补刻版片附于旧志各类之后。阅此志叙述,于建置、古迹、帝系、陵墓诸门,纪载尤详;书后杂记一门,所纪汉唐故事,虽属琐碎,然能著明出诸某书,局条分注,颇合史例焉。

117  咸阳乡土志不分卷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118  是编不著撰人,书首有峪上老渔题记曰:「此册为清季各县编辑乡土志书稿之一,辛亥后散亡人间。此志为癸亥之春,在西安购得。」按此稿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抄本,峪上老渔未详为何人焉。按其题记语气,似为清之遗臣。此书分为历史、政绩、教育、实业、地理、古迹、陵墓、桥梁、山水、道路、物产、商务诸门,书无序跋;纪载事实,不按年月编次,体例构辞,均属草率。

119  临潼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20  清赵于京纂修。于京字香坡,济南历城县人,举人,康熙三十七年任临潼知县,任满升归绥知州。临潼为陕西名县,明嘉靖间邑训导樊玠,与邑人尚书武之望,创纂邑乘;其后万历间知县王联芳,清顺治间知县马良史,皆有重修,而均简略未备。是志为于京莅县事时,先手草星野、建置、山川、古迹诸篇;后又经邑人张潜谷、申若山、张弘璧等,采辑成书,复延合阳康乃心为之校订,厘为星野、建置、山川、古迹、祠祀、赋役、官师、选举、人物、风俗、祥异、杂志、艺文十三门。书后附《华清志》,华清为开元时所建宫也。乃录自大历、元和以来,有关题咏华清宫诗文,大致尽收无遗。卷前有图十六幅,中有骊山古图、华清宫图。

121  蓝田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雍正八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122  清郭显贤修,杨呈藻纂,李元升增纂。显贤字天孙,淛海人,顺治间蓝田知县。呈藻字澹园,金明县人。元升字东?,雍正间蓝田知县。按本志建革谓:「蓝田自秦献公始置县,山出美玉,故以蓝名。至晋改曰青泥城,盖其地多蓝土,因名之。宋又改曰嶢柳城,以对嶢山多柳故名焉。后周置郡复名蓝田,领玉山、白鹿二县;宋废郡为县,名蓝田,历元明未更。」其邑之沿革如此。而考其邑乘,创于明弘治中,隆庆、万历皆有重纂。此志继万历志,成于顺治十七年,雍正八年元升因其书复为增补。其书编例,卷前有星野图、玉玺图、县治图、文庙图;所分志类,星象、山川、风俗、疆圉、古迹、建革、帝王、宦绩、才贤、隐逸、流寓、卓行、文集、题咏、物产、纪事十六门。其中物产、纪事二门,而显贤原本则无,乃升元所增补,故列于书后。卷前玉玺图,摹绘极为细致;图说谓,点划悉依旧本摹写。星野、县治、文庙三图,绘刊亦精。惜其书纪载旧闻,犹未尽详,职官附于宦绩,选举人于才贤,且多缺漏。蓝田轶闻,见诸于古书者颇多,此志采摭犹有未尽也。

123  渭南县志十八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124  明南大吉纂。大吉字瑞泉,渭南县人;正统五年经魁,六年登进士,历官户部云南司郎中、绍兴知府。以忤时显罢归,与弟子姜泗、贺府、姜沂、刘凤池、薛腾蛟、何永等,纂成邑志。按此志编例,图二卷,曰诸图上、曰诸图下;表四卷,曰易置表、曰官师表、曰户口表、曰选举表、曰因例表;考五卷,曰封域考、曰建置考、曰风土考、曰祠祀考、曰古迹考;传七卷,曰职官传、曰迁寓传、曰人物传、曰列女传、曰杂纪传、曰叙传;凡十八卷。每篇均有小序,首题瑞泉子日四字,有如县令主修县志之例。按其体例,惟列图、表、考、传四体,而缺志与文征二体,修志之三书六体,犹未尽备。物产艺文,是为方志所必备之体,又缺而未登,故于体例论,志类未臻完备也。其独以诸图一门,居全书三册之一,其小序云:「图凡二卷,以治民事神为主,上卷始县境终桥渡,凡图二十又一,皆治民类也;下卷始文庙终石鼓山,凡图十又八,皆事神类也;二卷合图,凡三十又九。」又表之一门凡四卷,有历代易置表,与他邑志书沿革表有异,分县、乡、里、村四项,以编年为次。其小序首云:「瑞泉子曰:渭南本古雍州东域之地,自汉置县以来,其间因革无常,而名称由之亦异。至其县之领乡,唐始仅见其纲目,而乡之领里,又后至宋乃始有目若名也。金元虽以都图兴制,中遘兵燹,载籍无存,兹固弗可强说也。」按此表所考述渭南历代领管乡里之制,为独创之作,较他邑志书沿革表,以考县之所隶,专叙置废并割之事者为佳。

125  渭南县志十四卷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26  清汪以诚纂修。以诚江宁县人,举人,应大挑选一等,以知县用;尝委署陕西沂阳、沔县等县知县,乾隆四十二年调任渭南知县,翌年纂成此志。渭南县志自嘉靖间南大吉纂县志十八卷,天启间南轩续修县志十六卷,南师仰又为增订。清顺治十三年尚九迁、朱可衧重为之纂修,雍正十一年岳冠华、刘庆昌又纂修,编为十五卷;乾隆中知县姚景衡创修县志未成,以诚继而成之。其志以考证前志之缺误为主,又增续雍正十一年后四十馀年之事;凡十四门,曰地形考、曰旧迹考、曰坛庙祠宇院观考、曰冢墓考、曰建置考、曰赋役考、曰历代著闻人考、曰本朝著闻人考、曰节烈妇考、曰选举考、曰守令丞尉簿史考、曰修志源流考、曰杂考、曰绘图考,徵引浩繁,论断该实。按其体裁,实为史册徵信之书也。

127  恒州偶纪三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28  清邹儒纂修。儒字归峰,洎阳人,盩厔知县。恒州盩厔县之古名,儒仿康海《武功志》例,为文三篇,记盏厔之民情风俗,为教化之通告也。邑人王璋因其书扩张之,编为《盩厔县志》十五卷,与是书同时刻行。是书三篇,一纪胜,记山川、形势、险要、古迹也。二纪创,载建置、祠庙、仓丁、书院、陵墓、考证、艺文也。三记意,述赋重政繁,民间疾苦也。三篇惟分段落,而不具标目,实则长文一篇耳。

129  耀州志七卷明嘉靖六年刊,二十年增刊本天一阁藏

130  明张琏纂。琏字汝器,耀州人;弘治三年举人,十五年登进士,授行人选为御史。历官浙江副使、陕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顺天府尹、辽东巡抚,引疾归。后复起户部左侍郎,时刘瑾数以礼,意欲招之,琏不答,瑾谋以事中伤,竟无隙及,后巡抚湖广,卒于官。耀州两汉曰祋祤,魏以后曰泥阳,曰宜州,曰华原,曰永安,皆耀州之地名也。唐末李茂贞始置耀州,五代梁改曰崇州,后唐复为耀州。宋元时称曰义胜军,曰静胜军,曰顺义军,曰感义军,亦皆耀地。明初置耀州属西安府,领县四,后以领县宜君改隶延安府,弘治三年又以三原直隶于府;此志修时,领同官、富平二县。五台山在州治东三里漆水之浒,五山对峙,顶平如台;东曰瑞应,南曰起霉,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唐时孙思邈于此地摄养永年,后道家托诸,而五台之名从此著矣,耀亦由是著闻。州志为琏始纂,成于嘉靖初,仅纪州事,未及属邑。其书共为二篇,凡七卷,叙载明备。时于粮布役夫重赋,为民之隐疾,此志乃反复致意于此云耳。其后二十馀年,知州李廷宝延州人乔世宁,因其书复增属邑之事合为九篇,书后附《五台山记》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