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七

发布时间:2018-10-28 点击数:6247


2  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3  明郜相修,樊深纂。相泽州人,举人,嘉靖初任河间府知府,官至贵州布政使。深号西田,河间府大同中屯卫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户科给事中,丁艰在籍,知府郜相延修郡志,服阕,授原职,官至刑部左侍郎。河间府志,据本志樊深序云:「虽有程氏旧刊,亦仅成而未备;邝氏家集,欲备而未成,废缺相循,卒为坠典。」故此志实为首创焉。按其编例,为纲十六,为目六十一,卷前有郡人张璧及郜、樊三序。此志所录河间故实甚多,采缀虽广,而欠据考,不免贪多假借也。河间明时为府,领十八州县,跨古时数州之地;故其界域,殊若难稽,而欲考地理之沿革,详古今之故实,则难矣。

4  河间府志二十二卷清康熙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5  清徐可先纂修。可先武进县人,顺治四年进士,康熙十六年由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调任河间知府。河间府志,自嘉靖《郜志》后,又修于万历四十三年知府杜应芳,成府志十五卷。此志为知府王奂初成志稿于康熙十一年,可先因其稿重为删补付梓。其书分为星野、沿革、疆域、河道、城池、景胜、贡赋、物产、风俗、典礼、封建、仕籍、人物、选举、流寓、仙释、列女、武备、恤政、艺文二十门。其星野篇,有星野分类占法,出于王奂所为。奂自序言:「尝习天文禁本,及太乙诸占。」而奂书其说于郡志星野之说,古代所用天文地理者甚广,其旨以推测地理位置,则沿革可考,疆域可详。故志乘体例,大抵首列星野、沿革、疆域诸门,以详古今方域,方域明,则山川可稽,故实可考矣。

6  阜城县志二十二卷清雍正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7  清陆福宜纂修。福宜南通州泰兴县人,由监生议叙州同,补直隶布政司恒裕库大使,雍正十一年升任阜城知县。阜城县为汉置,后汉废,晋复置,自明以来属河间府。清顺治时知县曹邦修《阜志》二卷,至康熙十一年始为刻行。是编乃继《曹志》重修,其书分为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学校、典礼、古迹、坛祠、物产、贡赋、风俗、邮传、武备、封建、仕籍、选举、貤封、人物、列女、祥异、艺文二十二门,凡八十六目,卷前列图考,有图五幅。其书中如以农官入之风俗,封典标为貤封,恤典附于祥异,此方志体例之乖异也。《阜志》今存者,《曹志》残缺,此志原本亦久罕见,光绪间曾重刻之。

8  肃宁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9  明成性纂修。性沂水人,万历二十六年任肃宁知县。按肃宁为宋之平虏寨,金升为肃宁县。元初废县为镇,明时属河间府。成性首创此志,书其编例,分为天文、地理、建置、宫室、风土、财赋、典礼、武备、宦迹、人物、选举十一类,以田赋、户口二类,记载独详。按成性自序谓:「以田赋弗清,弊且旁出。」按此志为清丈田亩厘额事竟,乃撮其梗概,再增之以他事,而授之锓梓,故于财赋志外,馀类则仅寥寥数行而已。

10  交河县志七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1  清墙鼎修,黄伉纂。鼎字魏安,重庆府长寿县籍,垫江县人,康熙十年任交河知县。伉元城县人,交河县教谕。交河自明万历十三年知县马中良创修县志,迄墙鼎始为重修,匡正《马志》缺误,又增数十年之事物。其书体例简约,分为地理、建置、赋役、官师、人物、艺文、杂志七门。地理志记交河为汉中水地,金大定间始立县,沿革短浅,故实无多。按此志记载,不过存一邑梗概而已,文辞俗陋,率无可观。考其书原本久稀,道光间有补刻本,今传本亦不多见矣。

12  宁津县志稿八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13  清程裕昌纂修。裕昌福清县人,康熙初宁津知县。是编裕昌为奉文修志,遂取万历间邑人王良贵所纂县志,稍加润色,草率成书。其自序谓:「不敢遽称为志,而姑以为稿也。」但观本书除书衣页外,书口及卷之第一行题名,则多无「稿」字也。其书记载,悉从王良贵原本略之。惟增职官、选举二门,增辑颇少缺漏。按其沿革有云:「及靖难兵起,县境更为墟矣。」似仍沿明志笔法也。其沿革又云:「唐天宝中置县,金天会中改今名。」既言改今名,而不知唐天宝中置何县焉;书中多如此空虚敷衍之语。

14  景州志六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存卷四至六,胶卷全

15  明罗许修,徐大佑纂。许河南永宁县籍,江西庐陵县人,由举人荐为涞水县儒学训导;升丰润知县,调泗水,有政声,升大名府通判,隆庆五年擢景州知州。大佑浙江黄岩县人,贡生,任景州训导。按景州即今景县,故名广川,因县境有长川所经,即漳水焉。汉文帝时封周亚夫侯国于此,亚夫墓在州西三里。汉董仲舒墓亦在州境之董家里。又州城内西北隅有开福寺,有古塔雄伟庄严,建于北魏永平间。州境多古迹也。按景州为汉蓨县;元初移东光之景州治来此,以蓨县为附郭;明时属河间府,领吴桥、东光、故城、安县。州志此书最为古本,惜已不全。考其体例,凡六卷,六纲,十二门。今刊本仅见此残本,而流传之胶卷则为全帙刊本,全书不知下落焉。

16  吴桥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7  清任先觉纂修。先觉山西宁武县人,康熙九年任吴桥知县。按本志沿革谓:「吴桥为汉将陵县地,属平原郡。金又分将陵置吴桥县,隶景州;元属河间路,明清从州属河间府。」明万历三年邑人李懿始纂辑县志,其书久佚。是编先觉延邑人杨萃等分门编纂,自为总集成书。其定志类凡十,曰舆地、曰宫室、曰食货、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武备、曰王言、曰终志,子目共五十有一,邑之史实,梗概已具。观其志例,仍沿明修志旧习,为老生常谈,别无创议。然综核全书,犹为志书中之整赡有法者也,此志后印本,书后附知县鹿廷瑄《吴桥县志续补》六页,所补自康熙十二年至十九年之事,初印原本则无之。

18  盐山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9  清朱鸾鷟修,钱国寿纂。鸾鷟字翔千,泰兴人,贡生,康熙五年知盐山县知县。国寿字子彭,大兴人,举人,康熙七年任盐山县教谕。盐山置县始于隋,历隶沧州。据旧序,县志创于嘉靖癸巳知县时尚儒,隆庆壬申知县李萼续修。是编创修于康熙庚戌,翌年成书。其书编例,有目无纲,目次先后,错乱失当;于人物分目,尤为琐碎。观其全书纪载,则事多而文省,无附会之词,尚为核实,体例则非上乘也。

20  真定府志三十三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1  明唐臣修,雷礼纂。臣南直隶天长县人,嘉靖二十六年任真定知府。礼丰城县人,以吏部考功司郎中谪大名府通判。真定战国为赵地,《史记》载:赵分晋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汉武帝时置真定国,北朝以后为恒州,五代时即为府,宋改为真定府,明时为府,领州五、县二十七,附郭曰真定县。是编为今存府志最古之本,其书体例,首列图经一,次表四,志九,传十五。详其编撰之法,于体裁则无所发明,而摭采悉有所据。书中援古叙今,谛究兴坏之端,殊犹有未尽。搜故实,掇逸遗,尽择精萃,而于琐事,则宁漏缺,故不免有遗而不详之感也。

22  平山县续录志存五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三。天一阁藏,存卷四至六

23  明李从今修,仇天民纂。从今内乡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平山知县。天民事迹未详。平山置县,始于唐中叶,明时为真定府属邑。邑志创于何时未可考,此书既称续录,则前当有志矣。是编今仅见存残本。馀惟观其二三两卷,为地理官师二门,地理述及水利物产,颇重于经济,官师记及杂识,体例殊不免于滥。未窥全豹,全书体例无从获知。按康熙《平山县志·凡例》对于前志云:「有地理而无建置,有人物而无选举,未免缺略。而混学校于地理尤为失体。」是议此志体裁当非上乘之作。

24  阜平县志四卷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5  清劳辅芝纂修。辅芝同治时阜平知县,事迹未详。阜平本行唐县地,金章宗时始置阜平县,隶于真定府。按本志所录旧序,以乾隆三十年知县邹尚易修志序为最早。又按凡例引明李延赏《城隍庙碑记》,称及县志,是明时已有志矣。此志乃继邹尚易志重修,以诋《邹志》门类烦碎,故其书体例,仅分四门,曰天文志、曰地理志、曰人物志、曰政典志,以艺文附于政典,仍载诗文,抑不知其何体裁。类以下所列细目,尤繁琐复沓,非为简核之体焉。查此志刊成至今仅百数十年,而志版早毁,其传本则稀见难得矣。

26  晋州志十卷传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7  清郭建章纂修。建章五河人,贡生,康熙十一年以衢州知府降调晋州知州,复升河南归德知府。晋州为古鼓子国,元始置州,明以后隶真定府。按志序谓:「州志创于万历,其详不可得闻矣。」按此志原本刻成于康熙十四年,有魏裔介序文,而今原本已佚,仅见此抄本耳。于咸丰十年知州朱宝林取旧志补刊,是为重刻本。此志建章延关永清诸人采辑,其书体例,卷一曰区别地理、卷二曰记录建置、卷三缔核贡税、卷四曰宏宣典礼、卷五曰评隲秩官、卷六曰历稽选举、卷七曰表章先献、卷八曰采掇艺文、卷九曰阐扬风化、卷十曰通纪事迹。即其类目名称,可觇其纤诡矣,其排比志材,尤凌杂无次。

28  无极县志十卷末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9  清黄可润纂修。可润福建龙溪县人,乾隆十一年任无极知县。无极于明时属真定府,清雍正二年改隶定州,十二年复为真定属邑。按凡例云:「旧志明纂于邑人安嘉士,顺治间修于知县高必大。《安志》已无存,《高志》亦残缺,不特纪事多讹略,而艺文亦多寿赠谀词,于古人提要摭实之意全失之。」按此以知无极旧志仅二修。是编继《高志》重修,其书体裁,一地理、二建置、三祀典、四灾祥、五物产、六田赋、七秩官、八宦迹、九人物、十艺文,卷末载公牍,有涉及当时物价工资,皆有裨史实之文字。卷末又载黄可润《无极非国辨》。《真定府志》引无极旧志云:「无极于春秋鲁隐公二年,大夫无骇帅师入极,邑之得名以此。」按《左传杜注》谓:「极附庸小国。」可润《无极非国辨》有云:「古之极国为鲁属地,相去无极六百馀里。」以驳斥旧志之误,而府志又沿引误之。修志不事考据,于此可见其误。按此志原本久已稀见,光绪十九年曾为重刻。

30  顺德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31  明孙锦修,高汕纂。锦字元朴,绥德籍,宿州人,嘉靖五年进士,十二年以评事御史任顺德知府。汕江都县人,嘉靖十四年任顺德府通判。按本志序谓:「成化间郡守林恭修志十卷,是郡志之始焉。」此志乃锦典郡时嘱通判高汕为之,其书体例总分八类。后修郡志称其义严而不渎,体辨而不赘。但观其书全例,则细目分条,多重冗复沓,不免失之简。按沿革顺德为古大陆广阿之地,商祖乙迁于邢,谓即此地,周时为邢国,秦汉为巨鹿郡地;隋置邢州,元改为顺德路,洽于邢台县,明改路为府。其叙沿革上溯三代,而于旁引佐证,殊犹不足。考顺德府志,见于著录者,于明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四志,毁于崇祯末际兵燹,惟此志独存。于清顺治、乾隆二度修志,于此志均未引载采撷。而乾隆府志凡例谓:「顺治年间所纂,已失其旧志矣。」幸天一阁有藏,犹得保存。

32  广平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33  明翁相修,陈棐纂。相浙江钱塘县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二十七年任广平府知府。棐字文冈,鄢陵县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后官礼科给事中,以罪谪大名府长垣县县丞,相延修府志,志成升知县,官至宁夏巡抚,所著有《陈文冈集》。广平之名,见载于《汉书·地理志》,北朝以后称洺州,明时复称广平。按本志序谓「府志创修于成化间郡守秦民悦。」而是编为嘉靖初知府蒋彬创修,书未成而去,相继而成之。其书体例,分经纬二集,有图一,表三,十二纪,卷前有商大节、汪廷吉二序。廷吉序云:「经纬者两仪之象也,一图者太极之体也,三表者效三才也,十二纪者纪十二时也。对待有相配之体,禅继有相生之序,史氏曰斯可以志矣。天有太极两仪三才十二时,而不外乎一元之运;志有二集,一图三表十二纪,而不外乎一仁之通元者天之用,而志者仁之推矣。」廷吉取阴阳太极,以论志例,意识之见,于今视之,实为无据之谈。然古之言六艺者,莫不通阴阳五行之学。文家恒言为文有四象,拳师亦尝言形意太极,谓精于艺者,往往能神会,其实乃惟心之论。方志之图、表、纪者,乃方志之体例耳,皆载实际图象事物。古今志乘家论方志之体例者多矣,均无廷吉如此之言,而谈志例。以术数学推行于地理志乘者,明人尤好为之,如顾应祥、熊明遇著书,往往以术数、天文、地理混成一体,启舆地必准星度之学,故明清方志,必首列星野分野之图,而成方志中术数之一体,非陈棐此志始创之例。

34  永年县志四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35  清孔广棣纂修。广棣曲阜县人,永年县知县。考永年之名,见于《隋书·地理志》:「仁寿二年,改广平为永年。」但按本志沿革谓:「金置永年县,为广平府治。」则隋之永年,即今广平一府之地欤,而沿革未有引证详考,犹有疑问也。永年邑志源流,按本志序谓:「邑志创于明崇祯间邑令宋祖乙。」又据《学部方志目》,有乾隆《永年县志》十八卷,知县王珍修,乾隆十年刻本。是编修成于乾隆二十一年,仅越前志十载。其书体例分志、表、纪传三纲,附艺文。每类均有小序,皆题「邑令孔广棣曰」六字冠之,颇似谕示之体,如此志例,殊若失宜。永年淦河萦带,藉以溉田,农产繁富。按本志土产门小序云:「《唐史》书云:洺州土贡,沲绵紬■〈油上衣下〉。《宋史》亦言河北路为茧丝织紝之所出,此永年土产之大概也。今时蚕桑之利较逊于古,然织棉为布利赖无穷。」于此可见各地古今农产之有迁变也。

36  曲周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37  清李时茂修,赵永吉纂。时茂字蔚芝,辽阳人,贡生,顺治初任曲周知县。永吉字善甫,曲周人,爵履未详。按志序,曲周县志嘉靖辛卯知县黄骅创修,万历癸卯知县高出增修。此编纂成于顺治丙申。其书体裁分为九类,曰地理、曰建置、曰秩祀、曰田赋、曰职官、曰人物、曰选举、曰杂志、曰艺文,各类皆析子目。艺文分上下二篇,上篇列列传志铭,下篇分记、谕、诗三目,艺文选择,不尽囿于诗文,披及人物,用意固广。以艺文为收集邑之史料而论,则犹有未尽者多矣。其馀各类多记载简约,体例亦叠矩重规。曲周汉置县,属广平国。郦商封曲周侯,即此地。

38  磁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宁致堂刊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藏

39  清任塾纂修。塾怀宁县人,康熙六年进士,二十年任磁州知州,二十五年以卓异升户部员外郎。磁州州西有磁山,以产磁石得名,隋唐间始置州,明以后属河南彰德府。清雍正四年以治理滏河水利,改隶直隶广平府,此志修时尚属彰德。据任塾自序:「州志自嘉靖癸丑至万历庚辰,三十年间有周文龙、孙鎡、栗永爵、罗湖、赵范相继纂修,成有嘉靖、万历二志,顺治戊戌知州张瑞午承巡抚贾汉之命又为重修,然皆率略。」按是编成稿于康熙二十年,越五年始刻成书,其体例分为十二类,以古迹、风土、祥异具入杂志,殊非志例也。康熙三十三年知州康善述依原书曾为增补,三十九年知州蒋擢抨击《任志》志类冗杂,遽又取而重订之,增之为十八卷凡一十八类,盖有以后竞前之感也。故此志遂不为人所器,今存者仅见此书耳。

40  大名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41  明韩福修,唐锦纂。福西安卫人,成化七年进士,弘治十一年任大名知府,事迹附载《明史·张彩列传》。锦纂《上海志》,已著录。大名为古魏郡地,自唐宋以来迭为重镇,明时为大名府,领县十,州一。府志源流见《明一统志》引载,有洪武、景泰二志,今仅存其序;存者此志为最古,于弘治甲子锦知东明县时所纂也。当时典籍未备,诹咨未广,多取于亭父里魁之言、未征傍考,恐难尽信实。且其定例所列地理、星野、沿革、风俗、田赋、徭役、秩祀、职官、甲科、人物、艺文诸门,《嘉靖府志》序,议其编次体裁并有遗憾。兹阅此志为十卷,编次体裁尚为得体。但据《明史·艺文志》著录唐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又据《图书集成》所引载唐锦纂《大名志》十卷,又《大名府志》二十八卷,则锦纂《大名志》当有二种。《嘉靖府志》序评议《唐志》,未知指何种也。

42  丰润县志二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43  明王纳言修,谷峤纂。纳言字梧月,武进县人,隆庆二年任丰润知县。峤字惟生,号聚庵,丰润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郧阳巡抚。丰润置县始于金,初名永济,以避卫绍王讳,改名丰润。据《元史》作丰闰,《明一统志》为丰润,属蓟州。此志沿革于此未有详叙。按此志书端有蓟州兵备副司杨锦序,及峤序。峤序云:「邑令王君梧月锐意修志,予阅敝箧中得往事备遗者,凡数十种,命从子九鼎润色诠次成书。」则此志为峤及其侄九鼎所纂。其书体例,分图经、事纪、地理、建置、学校、食货、官师、仕籍、宦迹、人物、兵制、杂识、艺文十三门。稿甫成,而邑令纳言以忧去,后令馀乾亨为之付梓。

44  枣强县志八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45  清单作哲纂修。作哲山东高密县人,乾隆元年进士,十五年任枣强知县。作哲尝从桐城方望溪学古文,为文章颇有法度。及官枣强,查枣强志乘,创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罗廷唯撰《邑略》,万历二十二年知县郭维宁续修,四十四年知县王鹤令再修,康熙六年知县胡梦龙又重纂。作哲视为胡梦龙之志体裁最佳,故是编继《胡志》重修,据作哲序谓:「规模一本旧志。按其书体裁,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稽志八门。」地理志沿革谓:「枣强汉县,其字是强非强。」又杂稽志云:「强与强通,则枣强者,产枣之强。」岂不自相龈龉欤。杂稽志所纪董仲舒故里,宋河旧道等,引证浩繁,颇足徵信。同治《枣强县志》方宗诚序,称此志「得明著述之体要,而义法谨严,文体精洁。」考枣强有乾、嘉、同三志,皆出名手纂辑,《嘉庆志》出于阳湖杨元锡,《同治志》出于桐城方宗诚,皆自歉不能与此志比量焉;而未审此志徵引考证,如上所举有自相矛盾之处也。

46  赵州志十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47  明蔡懋昭纂修。懋昭上海县人,嘉靖四十四年知赵州知州。按沿革,赵州为汉恒山巨鹿郡地,北朝始置赵州;永乐以后为直隶州,领县六,曰宁晋、曰隆平、曰柏乡、曰高邑、曰临城、曰赞皇。州志源流,据懋昭序云:「宋元以上载籍不可复观,弘治癸丑前知州事张清尝汇编之,而不及六邑。正德初知州程遵乃以六邑事总编之,而各为一卷。」按是编乃继程遵州志重修,为懋昭于政暇亲自采辑。其序又谓:「更得柏乡冯时化、魏谦撝来相质正,遂合六邑会约成书。」纂辑亦非懋昭一手所成。其书体例,总分十卷七类,卷一地理,分沿革、疆域、里社、山川、古迹。卷二建置,分州县治、学校、公署、城池、营寨、桥梁。卷三田赋,分土田、户口、贡赋、差徭、站银、丁粮。卷四祠祀,卷五卷六官师,卷七卷八人物,卷九卷十杂考,分风俗、兵防、物产、陵墓、勋戚、灾祥、集贤、李氏世系、赵原。如人物杂考二类中叙古事人物,有取赵国事引入者,殊若附会。而赵州故迹之可珍者,曰柏林寺,寺有吴道子画壁。曰安济桥,据唐张嘉贞《安济桥铭》,为隋匠李春之创迹,称其工磨砻密致如削,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阑皆石狮子;其工程之精伟可想。本志并未述其状,以知其采摭之疏略也。

48  赵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49  清祝万祉修,阎永令、王懿纂。万祉辽东人,康熙二年任赵州知州。永令滑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赵州学正。懿赵州人,康熙三年进士,官新田县知县。赵州志弘治前所修未及属邑;正德志乃以六邑事总编之,而各为一卷;隆庆志以州县事总汇七门;其体裁各异。是编体例,分为地理、建置、田赋、祠祀、官师、人物、风俗、艺文八门,则统叙州事,其后又以所属六邑事,各编为一卷附焉。书中记载,若风俗志物产条,杂引旧事,殊为未宜,而以物产列入风俗,亦非体例也。人物志取战国赵人,赵国之地,亦非尽囿于赵州之域,不免芜滥。

50  隆平县志十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51  清袁文涣纂修。文涣号约轩,江西崇仁县人,贡生,乾隆二十四年以应例知隆平县,后调四川定远知县,以经理粮饷功应升,遽引疾归。隆平之名始于宋代,因其地无山阜,四望皆平畴大野,以故得名。其邑乘万历时邑令林天秩始创,崇祯二年邑令陈所学续修之。是编乃文涣延孝廉江椒田协同纂成。其书体例,以仿陆陇其《灵寿志》分列十类,每类有小序。书中叙河渠最详,以隆平多水患,县境大陆泽,见载于《禹贡》,又称巨鹿、广阿,在邑城西北五里。隆平、巨鹿、赵州诸州县,皆赖于灌溉。而亦时被水患,明弘治间溷水汹降,冲决堤防下注隆平,淤窒壅塞者四十馀里。嘉靖六年,正定、顺德二府会同疏浚,水患乃息。艺文志收王原祁《大陆泽图说》《大陆泽议》《大陆辨》诸文。以大陆泽与隆平水利攸关,故尤注意于此者也。查此志原本极稀,民国二十五年曾重为石印。

52  深州风土纪二十二卷清同治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53  清吴汝纶纂修。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县人,同治五年进士,八年任深州知州。汝纶自少好古文辞,尝从其乡前辈方宗诚学古文,曾国藩见其文于宗诚所,大奇之,延至幕府,汝纶遂师事国藩。时与张裕钊、黎世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大弟子。居国藩幕十馀年,擢补深州知州,历任冀州、天津州府凡十八年。后主讲于莲池书院数年,光绪十八年任北京大学堂总教习,派赴日本考察学制,归未及返命而卒,年六十四岁。弟子以严复、马其昶、王晋卿、唐文治、贺涛名尤著。子闓生能古文,尝辑其父遗文,为《桐城吴先生全集》。考深州志乘渊原,据康熙州志张蜚英序云:「深之有志,自前明成化间始,但事出草创,叙次舛驳,不足徵信。」成化以后,又有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诸志,体裁皆纯雅。而汝纶纂此志,所因旧志者绝少;其官深州仅二年,所属志稿,刻成于同治十年,号称名书,至光绪二十六年重刻于文瑞书院,而原本尤为珍贵矣。观此志之编辑,体例自有新裁,可称近世方志典型之作,新编志乘者咸据为借鉴。其书总分二十一篇,曰疆域、曰河渠、曰赋役、曰学校、曰兵事、曰官制、曰职官、曰名宦、曰艺文、曰古迹、曰金石、曰人谱、曰荐绅、曰名臣、曰文学、曰武节、曰吏绩、曰孝义、曰流寓、曰列女、曰物产。其中人谱一篇,为汝纶首创。夫姓系之学于六朝最盛,其后志乘家只载世家巨室,别无所记焉;而固定里居千数百年之氏族,惟赖家乘谱牒载之,而今犹可稽考。汝纶此志创人谱一例,网罗散逸,详而不冗;例如所举安平崔氏,载自汉至五代崔氏千有馀年之宗系变迁。此篇小序有云:「自明至今五百馀年,族姓视前一变,永乐间迁民实畿辅州县所属,诸望姓大抵迁自永乐者为多;金元以前千馀年旧族,今存者希矣。」汝纶慨叹世变迁徙之剧也。其次如金石篇,以录金石之原文,不稍变易,则州之掌故可因易而稽矣。如录《洪武学校格式碑》,则明代之地方学制,可以足徵也。又如赋役篇,自洪武以来赋役源流,一一疏通证明,且不避烦琐丝毫毕举。疆域篇所举版图分合,言皆有物。兵事篇为汝纶得意之作,文辞典雅。物产篇为最后成稿,附论农商状况士女风俗,仿《史记·殖货传》之体也。总之此志为出文士手,据事直书,康海《武功志》之流亚也。

54  定州志四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二至四

55  明倪玑纂修。玑字在公,咸宁县人,正德三年进士,十五年由谏垣给事中谪嘉善县县丞,三年擢任丘知县,再升定州知州。定州为汉时中山郡地,北朝始名定州。于明时领县二,曰新乐,曰曲阳。弘治癸亥官贤创修州志,倪玑继纂,成稿于正德间,嘉靖元年始刻成。今原本仅见此书,虫蠹漫漶,不可细读,无从窥其全帙。但据康熙《畿辅通志》,称倪玑尝作州志,论者以为得纪事体。又据康熙《定州志》,知州黄开运序云:「定自明末城陷,瓦庐学舍鞠为茂草,掌故之家其芜没于兵销戎践者久矣,志固无考也。」以知此志流传久少也。

56  深泽州志十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57  清赵宪修,王植纂。宪字无愆,山东博山县人,雍正三年进士,十一年任深泽知县。植邑人,康熙辛丑进士,历任广东和平、阳江、罗定等州县十馀年。按沿革,深泽立县始于汉,宋以后属祁州,雍正十二年始改隶定州。又据凡例谓:「深泽前明无志,自康熙乙卯邑令许来音始为搜葺,于乡绅张靖之家得前教谕张劝所辑稿,复校阅郡志《祁志》,与邑士绅王鐄、袁斌等参互考订之,是为旧志。」是编承《许志》重编,分编年志、舆地志、建置志、职官志、礼仪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馀志十门。编年志琐细具陈,殊同杂志;志书用编年例者,应从史籍中采撷关于本邑战伐大事实之为宜,非记邑事之琐碎焉。

58  四镇三关志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59  明刘效祖纂修。效祖武骧左卫人,嘉靖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四镇三关者,为蓟镇、昌镇、真保镇、辽镇四镇,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三关,皆京兆左右辅地。其所防管之区,按本书所列总图,计有八府,十六州,一百十五县。故所述重在边防地理,尤于昌、蓟二镇为详,辖防区府州县,则纪载疏略。其书体例,分建置考、形胜考、军旅考、粮饷考、骑乘考、经略考、制疏考、职官考、才贤考、夷部考十类,子目凡三十,纪载简详有度,事核文雅。

60  西关志三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61  明王士翘纂。士翘字民瞻,安福县人,嘉靖十六年进士,官至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西关古时为冀幽营,汉唐均为重镇,明时为京西要枢,其塞有四,曰居庸关,曰紫荆关,曰倒马关,曰故关,皆屯集重兵。按此志体例,以四关分别汇辑,《居庸关志》十卷,《紫荆关志》八卷,《倒马关志》七卷,《故关志》七卷,凡三十二卷。四篇体例门类皆同,曰沿革、曰疆域、曰形胜、曰星野、曰山川、曰关隘、曰城池、曰军马、曰墩台、曰边情、曰摆拨、曰仓场、曰草场、曰库房、曰教场、曰屯堡、曰征徭、曰岁用,曰公廨、曰学校、曰官师、曰人物、曰风俗、曰物产、曰祠庙、曰坛璇、曰陵墓、曰驿传、曰巡司、曰铺舍、曰桥梁、曰窑治、曰牌坊、曰古迹、曰矿洞、曰章疏、曰艺文三十七类,又附条四,书端有总图一。按此志稽考史集,摭采案牍颇丰,其所纪祲祥之变,用以通险夷遇迂之途,察边情之审,则以定战守也,与府州县志叙述不同。

62  临漳县志十卷明正德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63  明景芳纂修。芳山东定陶县人,举人,弘治末任临漳知县,时漳水泛滥坏民田,芳于县西南筑堤防患,后人称景公堤。临漳为古邺都,汉置邺县,三国魏建为都,晋讳邺故名临漳,明时属河南省彰德府。邑境漳河过焉,河尝数徙,故历来多水患。此志纪河防及引漳溉田之事甚详,疆域载漳水凡四迁,沿革纪之以事实,灾祥述之以灾害。古迹载亶甲故都,故魏都,故赵都,前燕都,北齐都,皆在临漳。古时建筑之伟,若铜雀、金凤、冰井诸台,皆在其地,多胜迹也。艺文志载宋杨蒙撰《魏邺令西门豹庙碑记》,纪豹引漳溉邺,及沉巫以除河伯娶妇之害,亦在此地。艺文志又载南朝鲍照题《西门豹庙诗》,则庙之立由来已久矣。考西门豹引漳溉邺以富魏之事,据《史记·河渠书》言:「西门豹引漳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汉书·沟洫志》纪史起之言曰:「漳水在旁,西门豹不知用。」二说则相矛盾,疑以当时西门之渠已湮废,史起修之,故民不歌豹而歌史起。班固不曲思史起之言,直笔书之,故与《史记》有违。

64  口北三厅志十六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65  清金志章纂修,黄可润增校。志章浙江钱塘县人,雍正癸卯科举人,乾隆四年任分守口北道三厅理事同知。可润修有《无极县志》,已著录。口北三厅者,为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于元时为上都兴和路及兴、松、云三州地。明为开平卫及兴和守御千户所地,清初为察哈尔东翼四旗,西翼正黄旗游牧地,雍正二年设三厅理事同知,隶口北道。此志为志章始创,乾隆二十三年可润为之增校,而梓行。其书分地舆、山川、古迹、职官、官署、坛庙、经费、地粮、村窑、户口、风俗、物产、台站、考牧、藩卫、人物、列女、世纪、艺文、杂志二十门。其中地舆、山川、古迹三门,引据诸史以疏证古今地名之同异颇多,尤注意于元开平之故迹。世纪一门,历举历代兵事,深为周备。艺文所载诗文,亦皆切于掌故,其校订之详,皆为可润所增补焉。查此志原本极稀,流行者有抄本、《满蒙丛书》本。

66  承德府志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道光十一年修稿。林从炯批校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67  清海忠修,林从炯纂。海忠字靖堂,长白人,道光六年任承德知府,历官热河兵备道等职。从炯浙江温州人,举人,侯选知县,事迹未详。按此志,实为林从炯据牛昌籙原本重加纂订而成,但以本志成格序谓:「纂修为出海忠一人。」从炯尝以此语不平,于此本成格序后批曰:「此文乃馀同陆君代作采辑,俱不提及馀一句,但谀海郡伯一人,殊不覆实。」又此本首页有道光辛卯十月从炯题记云:「此志创于道光七年冬十月,洎八年十一月副本告成。热河地处塞上,无人分纂,延牛君荻垞为草率八门学校、庙坛、寺观、田赋、名宦、选举、人物、列女,无一字可用。于是旁搜远籍,近取见闻,一手纂订,穷日累月,甚矣其惫。而中间诋排如崔君廷诏,改易如陈君淦,至以凡例改为纲目,谬戾若此。幸正于朱虹舫兰阁学,原本始定,甚矣官书之难也。」此从炯所述此志之纂辑经过也。兹按本书体例,自图说迄杂志,凡三十四类,而无大纲,为卷六十。卷首二十六卷,分诏谕、天章、巡典、山庄、行宫、园场六目。又按修志衔名表,列鉴定为成格、那彦成、沈维鐈、英和、裕恩、琦善六人。但据从炯批语,鉴定实为英和一人,成格则惟进呈正本而已。衔名表列海忠为总纂,而从炯批语谓:「海忠只可称总理。」按此志之刻本,道光九年热河都统成格嘱知府海忠修,十一年书成,光绪十三年知府廷杰又为重订。而见于公私收藏目录著录,皆题海忠纂修,兹据此书从炯批语,其纂人可以考正也。光贻近得瑞安张宋廎先生检寄其乡人杨绍廉撰《记林监州承德府志》一文,谓得道光《承德府志》六十卷,卷专有吾瑞安林监州从炯墨笔题记,当是林氏家藏本。又谓是书实林监州一手纂订,见《瑞安经籍志》。

68  ●卷三

69  ○山 西

70  长兴 陈光贻学

71  山西通志十七卷明成化二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72  明李侃修,胡谧纂。侃顺天府东安县人,正统七年进士,成化时山西巡抚佥都御史。谧字廷慎,浙江会稽县人《四库提要》存目著录此志以胡谧为马湖府人。天顺元年进士,除江宁知县,成化二年升任山西督学佥事,擢广东参政,卒于官。山西旧无通志,此志乃侃巡抚山西时,与巡按监察御史刘庆议政事,成谓通志不具,官其地者,何以考沿革验风俗,遂畀修志事于谧。谧参订前史,旁采见闻,汇辑《通志》十七卷,分为四十二门,纂成于成化甲午,巡抚副都御史雷复梓之以传,是为晋省通志始创。其书首图一卷,有山西四境之图,东抵直隶真定府井陉县界,南抵河南陕州黄河岸,西抵陕西延安府吴堡之黄河岸,北抵大同边境沙漠。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形胜雄巍。建置沿革谓:「山西古冀州地,自颛顼制九州,冀州最大;唐、虞、夏皆都其地。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其地,为唐国;南有晋水,至子燮改号曰晋,其后世卿韩、赵、魏三氏分其地。秦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云中、代郡,西汉置十三州,后汉、魏、晋因之。惠帝后其地没于刘渊、石勒、慕容隽,后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唐于其地为河东道,领郡十有八,寻置北郡,加号北京,又置大都督府。及五季迭相陷据,宋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乃承唐制,分为河北、河东两路,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后为金所陷。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肃政廉访二司,以领晋宁、冀宁、西京诸路;后又置太原兼河东兵马都总管府。明置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三府,汾、沁、辽、潞、泽五州,并各属州县,凡九十有九。」山西自古为列郡之雄,考其地理之书,自程机《上党记》、王松年《三晋记》外,其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止传《太原事迹杂记》《壶关录》,以暨《永宁公》《狄梁公》诸记传。其见于《崇文总目》者,止传龙门、王屋《羊角山记》,及《盐池录》《晋阳见闻要录》,暨《温公》《丰公》诸事状。而通记閤省之书,此志为始创,越九十年嘉靖癸亥督学副使周斯盛重修,越五十九年万历辛亥,按察使李维桢重修。通志修于明际者凡三,传本皆极稀少,此志原本,仅存此帙耳,此本外,惟蒲圻张国淦藏有抄本,今归于上海图书馆。

73  太原县志六卷明天启六年刊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74  明屈钟岳修,谭诚言纂。钟岳陕西蒲城县人,举人,天启间太原知县。诚言山东淄川县人,举人,天启间任太原县儒学教谕。太原为古都会之地,汉、晋时为大都名区;自唐高祖创业于兹,因建为北都,而后唐、后晋、后汉皆兴于此。太原又称晋阳、龙山,明置太原府,以阳曲、太原为附郭县。太原置县始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人高汝行,始纂县志六卷。此志乃仍《高志》门类,稍加润溢;其书体裁,共分四十九门,无纲领目。书中纪载,据事直书,不具自见,不著论赞;颇为翔实,绝无附会夸耀之辞,为志乘核实之一道。此书前惟张国淦先生有藏,而未见于公私藏家书目著录也。而近山西大学图书馆,发现天启刻本。

75  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76  清沈继贤纂修。继贤字鹤书,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雍正元年任直隶乐亭知县,七年补任岚县知县,修有《岚县志》,八年调任太原知县,又修《太原县志》,亲定志例,大变明时县志体裁;卷帙大增于前志,拾遗补阙,典核详明。其体例,自建置迄杂志,凡十六类,每篇皆前加弁语,修辞考据,比于明修县志,自有精严深到之处。然据道光《太原县志》序例,议此志于建置沿革,语略而不详;纪人物,则所载有未确。又谓太原多渠道,为民生之大计,为何无水利专目,仅见附于山川后,列渠一目,而所叙不能详尽。其所议此志之短,上举如此之例者犹多。以渠道而论,则太原之渠由来已久,据郦道元《水经注》云:「因智伯遏晋水,灌晋阳之遗迹。」按此志而未有引载。山川目后附渠一目,惟纪晋水有大渠四,小渠二,其馀河泥渠道,凡三十有六,仅记渠名,而未述其灌溉源委。嗣后道光县志列水利一门,记各渠之水势流源,以及考历来之兴废迁变。又于书后附渠案一门,汇聚历代争渠讼卷。渠道为太原要政,历修志乘所载渠政,其愈近则愈详。

77  榆次县志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天津图书馆藏刻本,北京图书馆藏胶卷

78  明张鹤腾修,褚铁、张国儒纂。鹤腾字凤逵,河南颖川卫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任榆次知县,七年丁忧去。铁字民威,榆次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河间知县,累升历官河南巡抚、工部侍郎、户部尚书,著有《从政录》《续录》。国儒字翼直,榆次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官万历癸卯科贵州副主考,己酉科江西副主考。榆次北宋时为并州州治,自金以后,为太原府属邑。明嘉靖间邑人阎朴,始纂县志八卷,久佚。此志为鹤腾官榆次时继《阎志》重修,延铁总纂,而纂撰实出于国儒手笔。稿成鹤腾去,知县史纪事继为订正,欲梓不果;至知县王应楫任,始刻成之。按此志凡十类,所记自嘉靖戊申,至万历己酉,凡邑之贤哲事迹,政事之利病兴革,即细至闾阖情状,物产纤微,靡不搜辑。戊申以前,则仍旧志原文,补订考证者,亦不多耳。故叙近事则详,远事则仍袭旧志,是其卓识也。

79  太谷县志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80  清高继允纂修。继允字涧南,四川梁山人,乾隆二十四年任太谷知县。太谷有志自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乔继允升创修,清顺治乙未翻刻,雍正己酉重加删订,乾隆四年重为增补,皆仍《乔志》体例。此志始为重修,改订体例,凡二十门,又附目十一,分门简括。太谷春秋时为阳处父采邑,战国属赵;自秦以后属太原郡,汉为阳邑县,隋始改今名。清时编户八十三里,分龙泉、长乐、修文、仁义四乡。山以凤凰山最有名,在县南十二里,高五里,盘踞四十里,岭势似凤故名。山顶有塔三座,及福缘寺,山半有龙泉寺,东二里山麓有三佛阁。而酎泉出其山下,潴为三池,曰莲花、曰栲栳、曰圣母,澄净若鉴,水味甘宜酿。川有龙泉、胡谷河、象谷河、金水河最著,而酎泉有渠道二,可溉田十馀顷。

81  祁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82  清郭??修,周继芳纂。??字公悦,直隶高邑人;顺治十三年任祁县知县。继芳字仲濂,祁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又举康熙甲辰科进士,历官户部福建司郎中,丙戌会试同考官,河南怀庆府知府。按此志沿革,祁为春秋时晋大夫祁奚食邑,县因以得名。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孟七县,惟祁仍得旧名。祁志源流,据本志序谓:「明景泰间始有录本县志,其后成化、弘治、正德具有增纂,亦皆录本。」此志创修于万历中知县张肖岩,延邑人戴仲升、李龙山编纂,未之梓。康熙乙巳,??延继芳等采续之,以旧本为质,又参群籍,以补所未备;与仲升子枫仲共襄厥成。其书体例,悉仍戴仲升旧志,分舆地、建置、食货、典礼、官政、人物、艺文、杂纪八门,子目五十有一,述作仅越月卒业,即付梓之。祁县志刻本,则以此本为始。

83  徐沟县志二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

84  明杨国桢纂修。国桢字翼明,陕西陇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任徐沟知县,后调太原县,升湖广常德府同知。徐沟古为徐川镇,相传为帝尧旧都;金大定二年始建县,属太原府。其境因金、嶑二河会流,徐徐而下,涨冲为沟,其城随旧沟而筑,故名曰徐沟。县志此志为创修,所定志例,分为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秩官、人物、艺文七门,子目三十有九。纪载简核,为明代方志之有体要者。惜其原本已残,查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抄本,亦为残帙耳。

85  清源县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86  清和羹修,王灏儒纂。和羹顺治十八年任清源知县。灏儒清源人,官曹州知州。清源于隋开皇十六年始置县,金时曾置晋州于此;元、明、清初则改州置县。乾隆二十九年,又以其地狭,降为乡,属徐沟管辖。此志修时犹为县,故曰《清源县志》。据此志序云:「县本无志,邑人罗国善者,藏其祖考抄本,上自春秋,下至明嘉隆而止。」按此则清源明时已有志书矣。此志编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列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山川、都分、风俗、景致、古迹、陵基、城池、公署、学校、坛壝、铺堠、祠庙、寺观、屯镇、楯樾、街市、桥梁、渠堰、户口、丁役、田赋、物产、灾异、职官、宦绩。下卷列选举、褒崇、人物、艺文。按其所分门类之篇名,纤陋至甚。

87  文水县志八卷明天启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88  明米世发修,郑宗周纂。世发字桂源,陕西蒲城县人;天启三年以举人选任文水知县,任满升顺天府推官。宗周字伯忱,号意葵,文水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直隶巨鹿知县,官至福建巡按。据沿革云:「县为汉大陵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文水县,以文谷水名也。县为武后故里,唐天授中曾改曰武兴县;后仍复名文水,属太原府。」考文水县志,始于明嘉靖间,知县樊从简修;此志踵《樊志》重修,执笔者惟宗周一人,邑庠生赵应徵、孟恕、李之芬、马时行,则为采摭。其书体例,自舆地迄杂记凡十类,体密义严,颇善志例。卷前有邑人王在台序云:「严核不爽,其辞赡不伤体,文不掩质。」阅之诚然。

89  兴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90  清蓝山纂修。山潮州大埔县人,乾隆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兴县知县。兴志创修于明万历间,清雍正八年知县程云重修;《程志》为县人孙文定等纂,自谓不凡,然其志例简陋特甚。此志继《程志》重修,其书志例,分图考、星野、建置、疆域、山川、物产、风俗、职官、户口、田赋、仓储、学校、典礼、祠祀、人物、营筑、形胜、艺文十八门。兴县处万山之中,西界黄河,北连沙漠;大万、合查诸山,雄亘东南,地僻而道险;昔唐张说讨兰也州,间道出之合河关;宋限契丹,明御鞑靼;均为边庭要塞,兴为秦、晋之厄隘也。据本志建置,兴为汉汾阳县地,晋置蔚汾县,是建置之始。北齐仍为蔚汾县,隋改临泉县,唐改临津,寻改合河;金末升为兴州,明初降为县,属太原府。按本志所定十八门,未有选举一门,据凡例云:「选举自唐以前不可考,宋时岚、石等州入契丹,故宋世无登科者;后地入于金,而刘昂遂登进士,刘海大魁天下焉,故选举自是始。」按本志选举,附入人物,登科者实无几人欤。

91  临汾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92  清宫懋言纂修。懋言字澹庵,静海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四十九年任临汾知县。临汾志书创修于明万历辛卯,知县邢云路纂志九卷,清康熙癸丑知县林弘化增订补刻,乙亥地震损其版,丁酉懋言重修,越十四月书成。襄采辑者,有吴启元、秦永思诸人;志例凡三十七门,附目七,序次颇有条贯。按临汾为汉平阳县,属河东郡;曹魏置平阳郡治,隋改名临汾,明清为平阳府附郭县。据本志沿革,首言尧都平阳,临汾为平阳附邑,帝畿也。此志帝王、古迹、陵墓、杂志诸篇,多叙陶唐故事,大率传闻无据。查临汾县志,修成于康熙以前者绝少,除此书外,仅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93  洪洞县志九卷清雍正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94  清金世传纂修。世传雍正七年任洪洞知县。据本志沿革谓:「洪洞于春秋时为杨国,汉为河东杨县,后魏以县有洪洞镇更名洪洞县。」考其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业;万历十三年知县乔因羽,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赵三长,康熙十二年知县邵琳各为一修。此志乃继康熙《邵志》重修,纪载较前志为详,其编例,分舆地志、田赋志、官司志、人文志、秩祀志、食货志、武备志、杂撰志、艺文志九门。舆地志风俗篇,载贡生晋淑京所撰禁奢条议,琐述县人奢靡之礼俗。其文有云:「行财即古纳币之礼,近俗竟有假妆匳」为饵,以争财礼者;即有用铜锡充数,以诓亲者;更有以好看为名,令男家借取首饰币帛,及赚物到手,或尽裁翦,或竞当卖者。致使日后残恨其妇,诟言詈其婿,究以两姓之好,遂成仇雠。今议聘礼,多者银二十两,币十六端,裙挂裹绢各四件,彩线金绵各一槅;头面止插一糕,金银花不过十对。次者银十二两,币十端;裙挂裹绢各二件,头面金银花八对。又次者银八两,币六端;裙挂裹绢各一件,梭布二匹;头面止用银花六对,食盒至多不过六架。」即此一节,以知欲止制洪洞礼俗之奢靡一端也。因洪洞于明时为殷富之区,观户口篇所载,万历间多至九万八千馀口,而雍正初年,编审仅有三万馀。按户口篇云:「洪民自明隆、万间,生齿浩繁;至崇祯末遭兵燹之变,民多背井离乡,而村落空虚。」

95  浮山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全帙

96  清潘廷侯修,秦绍襄纂。廷侯字次公,奉天宁远州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浮山知县。绍襄字谦社,浮山县人,庠生。唐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又改名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世传老子降神于此故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浮山以老子祠更名。」迄金大定七年,复改为浮山县。按羊角山者,传谓汉羊角哀死于此山故名,山上有羊角哀庙。《崇文总目》著录,龙门王屋《羊角山记》,书久佚;故羊角哀事,于志乘外,实无可考矣。羊角山即浮山,为道教发祥地,故世称黄冠日:「浮山道士。」考浮山县志,有明嘉靖间许安《浮山志》,与此志,均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孤本,惜多残缺,《许志》多断烂残版,字迹不辨;《浮山县志》存二卷。而全书上海图书馆近始入藏为四卷,凡四十六门,纪载浮山事物,大抵无遗。

97  岳阳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98  清赵温纂修。温字文宗,直隶盐山人,雍正元年进士,九年任岳阳知县。《岳阳志》均毁于明季兵燹,清康熙元年,灵石知县李子实代庖岳阳,采砌残版,订成县志二册,而记载寥落。及温莅任岳阳,复为采访搜集,延邑人常逊、赵郁宠,分纂而成;其体例,为类者十,为目者七十有七,文辞简朴,始纯志体。岳阳为今山西安泽县,其名始见于《禹贡》云:「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系唐虞畿辅之地也。据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上党、谷远县地,后魏置安泽县,隋大业中改名岳阳。」按岳阳唐宋属晋州,明清属平阳府;民国三年以避与湖北岳阳县同名,而复名安泽。

99  曲沃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100  明刘鲁生纂修。鲁生恩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曲沃知县,官至御史。此志之修,据鲁生序谓:「曲沃旧无刻志,嘉靖戊申,巡抚苏舜泽移文来取县志;乃延邑绅李毅轩、仇裴庄、许近泉董其事,两月而集成。遂于公暇披阅三覆,总其纲,则有八,析目四十有六,为卷二。大率从三子之笔,而补偏救弊之论,毅轩手为居多。」按其序言首创之志,仅两月集成,可知其疏略焉。如其叙沿革曰:「沃古封国也,肇自三代;大盛于春秋,至今犹为河东剧邑。」其书记载之简略如此。

101  沃史二十六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102  明赵彦复纂修。彦复字微生,杞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宝坻知县,三十六年调任曲沃,任满擢户部主事去。此志为彦复官曲沃时,以嘉靖间知县刘鲁生修《曲沃县志》二卷,事多缺略,遂议重修;乃属邑士王俞萃、闫重光、梁士毅、刘靖国等,分类编纂。增前志为二十六卷,分志、表、考、传四纲,列目若干,名之曰《沃史》。卷前有邑人李尚思序云:「沃自晋昭侯封桓叔,乃有今名。秦为左邑,汉元鼎间为闻喜,而建武又为绛,至后魏而复今名。名何以仍曲沃也,谓高膴犹故也。」李序言曲沃沿革,梗概具备矣。又见其建置沿革篇,引前代著述,称古曲沃在闻喜、新田,在今曲沃坊;以形势推度山川区划,古曲沃当不逾绛山汾漕以南,此说颇当。惜其纪山川,皆失其脉胳原委。其书于表则重秩官,于考则重风俗,于传记人物,均符志例。

103  翼城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104  明鄢桂枝修,杨汝江纂。桂枝字如一,四川大足县人;由举人选任陕西高陵县教谕,嘉靖二十二年升翼城知县,任满又升云南剑州知州。汝江翼城人,事迹未详。按沿革,翼城为古夏墟,春秋属晋,汉为降县地;后魏太和中置北降县,隋开皇中改名翼,金升为翼州,元改为翼城县,隶绛州,洪武己酉改隶平阳府。按疆域,东至沁水县东坞岭界,西至曲沃县秦岗界,南至绛县大交镇界,北至浮山县阪桥界。广八十五里,袤五十里,自县治西北至平阳府城一百三十里,至山西省城七百二十里。按翼城县志今存者,以此志最古,其体裁悉仿康海《武功县志》例,分为七类。乾隆《翼城县志》凡例,评「其式仿《武功》,殊少眉目。」按此志仅效《武功》形貌而已。

105  太平县志八卷清雍正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06  清张学都纂修。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县籍,福建福清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建县,始于后魏太平、真君间,分临汾县地而设;明以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改属降州。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丙寅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乙未邑人王休复再为纂订。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何炜然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轸又重修。此志为学都修成于康熙六十年,书未刻而去,雍正二年知县刘崇元,乃取其成稿,径题己名付梓,如同攘夺,以自矜炫。按其书全为学都纂成,惟卷二崇元增自制《御箴楼诗》一首而已。其书体例,分经建志、营建志、赋则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世代志、艺文志八类,以科第封荫均入选举,都邑、古迹二目分隶世代,其体例诡异不经。

107  襄陵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08  清谢国杰纂修。国杰字佑槐,福建建宁人,康熙五年任襄陵知县。据此志沿革云:「襄陵为古帝尧畿内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属魏,以晋襄公陵于此,故名曰襄陵。」又据国杰序谓:「襄陵邑乘,旧传有手稿,只载城郭、官寺、田赋之事,不知昉于何时。明成化丙午,知县李咨始成县志十九卷,嘉靖乙丑知县宋之韩,命教谕吕调元又为续志,纂成于隆庆二年。」此志国杰继隆庆《宋志》重修,命崔瀛为之编纂,序例均出国杰手撰。其书体例,分舆图志、建置志、学校志,贡赋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八类,目七十有五。查此志,《中国地方志综录》未有著录,是为今存仅有之书也。

109  蒲州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10  清周景柱纂修。景柱浙江遂安县人,以举人致仕,乾隆十八年升任蒲州知府。按蒲州之名,自唐武德二年置蒲州总管府始,清雍正六年,升蒲州为府,领县六,曰永济、临晋、万泉、猗氏、荥河、虞乡。其地形势,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汇要。未升府以前州志,创修于明成化丁未知州许鹏,嘉靖己未知州边像再修,万历癸丑知州毕自严三修,清康熙甲辰知州康民四修。府志是编首创,观其发凡义例,颇具史识;考沿革古迹,致力最深。按沿革首列古今郡地表,凡沿革所不可书者,于表著之。表所列者,于秦以上加详;而沿革记载则自汉始。小序谓:「盖自先秦战国,上至夏商,其地虽在,其名或存而无以考。既志沿革,而复著其凡于表,俾览者得以相资。夫志之为体,虽同于史,亦微有分焉。以其不可括之于志,故古者左图右史,史以考其文,图以明其验;表犹图也。」按方志图表并列之体,非自此编始,而加以说明者,始见于此志。古迹考证,徵引甚繁,如考杨妃村,引史传纪载为证,谓在雷首山下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元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为唐时村地。又如考鹤省楼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所造,至金明昌时尚存。引征当时名人题咏诗文为证,此二者均为蒲州闻名之胜迹焉。此志于光绪癸卯知府杨树补刊,传本虽多,而志考证翔实,有备参考之价值,故著录之。

111  王官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12  明张舜辑。舜山东章丘人,事迹未详。是编为舜辑录咏王官谷之歌诗。王官谷在中条山北麓,为临晋县地;春秋时,秦败晋师于此,遂为古书有名之地也。唐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避朱梁之难,尝构亭居此。宋元以来名卿硕士,往寻其胜,而为歌诗,地益重。明丁仲本始裒集其诗,舜重为增辑梓行,编为三卷。首列王官谷图三页,次传记、歌诗、司空图《休休亭记》、宋王禹偁《辨五代史阙文传》;以下宋元明名人咏王谷之歌诗,至吕楠止十数家。按歌诗,始见《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故地方歌诗,久有以为方志之一部,因是著录之。

113  荥河县志二卷清藏园傅氏传抄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14  明宋纲纂。纲应天府江宁县人,嘉靖间任猗氏县教谕。此志纲纂成于嘉靖初,复谋诸荥河知县唐子??、教谕周子晟、生员武思忠等;更搜访湮没未尽之迹,汇入编次,嘉靖十七年子??为之付梓,是为《荥河县志》首创。其书体例,分八类,所统目四十有三;八类,曰疆域志、曰山川志、曰田赋志、曰祠祀志、曰建设志、曰古迹志、曰官守志、曰人品志。卷后另列集文、题访二门,不在八类之内。似章学诚所谓,附文徵之例。荥河战国时魏之汾阴县,汉改名宝鼎,刘宋省入蒲阪,北魏复置。宋大中祥符间,以有荣光之端,改为荥河,置庆成军;金置荥州,元为荥河县,明因之,属山西省平阳府蒲州。《汉书》所谓汾睢,后土祠所在也。宋真宗复祠后土于此,其庙貌历久犹庄严,亦岱庙之亚也。

115  荥河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116  清杨令琢纂修。令琢江西宁都州人,拔贡,乾隆间任荥河知县。荥河自明嘉靖间,宋纲创修县志之后,周有光复修于万历戊戌,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长庚又修县志八卷,皆草草急就,纪载不详。此志令琢官荥河时,继康熙《李志》重修,纪载较前志翔实;其书体例、分地舆、政事、人物、艺文为四纲,凡二十一门。荥河为古汾阴地,自汉武帝祀后土于兹,灵坛宝鼎,发祥集庆;唐宋以来,祀典炜煌;迄明清每逢庆典,遣官告祭。按此志前有汤陵图、后土祠图,书中纪载,于汤商、汉武故事居多。《坛庙篇》载:「汤庙在县北十里,隋始祀汤于汾阴;然未有庙,庙则宋初所建;庙肖商汤像,以伊尹、仲虺配。后土祠在县北十里,其地即昔所谓睢上;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言:周鼎在泗水中,而汾阴有金鼎气,意鼎出乎,欲治庙而未定。武帝元狩二年,遂立后土庙于汾阴睢上;元鼎元年汾民巫锦,得鼎于祠旁,遂改汾阴为宝鼎县。」《识馀篇》载:「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云图未然之状。其文曰:寿考天地,百行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又《古迹篇》载:「秋风楼在后土祠傍,有汉武《秋风辞》刻于石,以贮其中。」汉武得鼎之事,见载史籍,而此志所纪得鼎之人,及鼎之形状,未引注见诸于何书,抑或采访相传。然其所记鼎形状铭文颇陋,而使后人不可无疑其伪造也。

117  万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18  清瞿亮邦纂修。亮邦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四十四年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升任中书科中书去。万泉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年知县郑章。此志亮邦仕万泉时奉檄重修,延邑人范韩度、贾尔著、张星煜等分纂,亮邦总集成编。其志例,自星野迄艺文,凡三十五门;绪次尚合体例。万泉本汾阴县地,后魏时赫连勃侵入;郡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于西距汾阴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德二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村庄,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自唐以来,属隶于蒲州。

119  长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20  清于公允纂修。公允字公胤,湖广省善化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八年任长治知县。长治县志,据本志公允自序言:「新野马君与儒绅李裕州,缀辑未竣厥事,巨野张君名主敬于万历戊子续纂成帙。马君名化龙;李裕州者,邑举人李尚实也。」此志公允继万历县志重修,纂成于康熙六年;未之梓而去,越六年,知县姜愃始为刊行。其书凡八类,卷前公允自序外,又有卫周祚、吕和钟、万代尚所撰三序。其书拾摭颇繁,尤详于藩邸幕佐之事,体裁尚为雅正。长治本潞州上党县地,明嘉靖七年改潞州为潞安府,十年增置长治县。

121  长子县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22  清徐扬廷修,徐介纂。扬廷字起庵,江南武进县人,贡生,康熙四十二年任长子县知县。介字翔念,武进人,扬廷之族弟。长子之名见称于《尚书》。相传为尧长子伯明封国,伯明即丹朱,帝尧九男,朱其长也,今于经籍无可考,而本志古迹,有丹朱城。周初长子地为辛甲封国,战代其地隶赵,赵据邯郸以长子为障,雄于天下,经传百家,多道其地。长子县志,于明正德间王希贤修《长子志》二卷为最早;其后知县崔尔进,又为《续志》。清顺治间知县王毓恂又修之,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郭守邦重修;越十八载扬廷宰是邑,嘱其族弟介,依《郭志》按类增之,又删前志之蔓词复语,郭清体要。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六类,目五十有七。其编缀排比之法,为清康熙时方志体例之佳者也。

123  襄垣县志八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24  清李廷芳纂修。廷芳字彤华,号鹤亭,四川长寿县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原署江苏松江府川沙同知,实授赣榆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调任襄垣知县。按本志沿革:「襄垣秦汉时为上党县,相传邑城为赵襄子所筑;后魏时于此置郡,故名襄垣,唐贞观后降为县。」襄垣志书,据本志所载旧序,有嘉靖壬戌县人郝良臣序,为有志乘之始;其后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县袁良再修序。此志继《袁志》重修,定体例,分舆地、星野、疆域、沿革、建置、职官、学校、礼乐、风俗、古迹、赋税、恩赐、选举、人物、列女、艺文十六门。据其凡例所议,驳旧志之短,辞正义严,颇明志例。但其书所定体裁,而仍俗习。查此志有光绪六年重刻本,乾隆原本今存不多。

125  平顺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七、卷九至十

126  清杜之昂修,路跻垣、申昌先纂。之昂字坦如,河南扶沟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癸丑拣选平顺知县。跻垣字云衢,平顺县人,贡生。昌先字耀祖,平顺人,贡生。平顺旧名青羊里,明嘉靖时始置县;清乾隆二十九年并入潞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经兵燹散佚。此志为继万历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舆图、封域、建置、官师、赋役、选举、人物、祥异、艺文九门,凡六十目;每门各有小序,记载简核。查此志原本,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今仅存此残帙,北京图书馆藏有近人尧山梁上椿传抄本,是为完帙。

127  壶关县志十八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28  清秦之柄纂修。之柄湖北汉川县人;乾隆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壶关知县。壶关为汉上党县地,隋析上党县,置壶关县;明又析置平顺,乾隆二十七年省入壶关。县志之修,于明嘉靖四十年知县何永庆,属邑人张铎始修,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朱辅续修,康熙二十年知县章经重修。此志为之柄任知县时,据前任知县杨宸未宸志稿,继修编成。其书体例,分沿革、山川、城池、公署、职官、选举、人物、寓贤、艺文、遗事十门。按其书,大体主简洁,然不免疏漏;如风俗物产,不著言一,职官选举,漏缺亦多。然其书雕印甚精,惜误字颇多。

129  汾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30  清周超修,赵日昌纂。超号锦川,浙江上虞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五十八年任汾阳知县。日昌号潜庵,汾阳人,康熙乙卯科举人。汾阳自北朝以来为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府,倚郭设汾阳县。盖借汾水为名,非即故书所习见之汾阳也。汾阳之有志始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陈秉忠、州人王纬,为《汾州志》。越六年,冀南道彭范,州人孔天胤增成之,万历十一年知州白夏,州人王缉又踵其事。越二十七年,知县尹觉民,因州志增续,是为《汾阳县志》。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吴世英,汾州府通判刘文德又重修之据乾隆《汾阳县志》例言。此志继吴世英所修县志重纂,其书体例,分六十四门,又附目六;无大纲,以目为聚,而不紊其先后,体裁可谓得宜矣。观其书中纪载,未详考证,故误讹多。如以晋之王雅,为北周之王雅,又以张轨所镇之西河,为汾州之西河,此则显然之误谬。《艺文志》载明帝敕谕诸王,颇为珍贵之史料。

131  重修平遥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32  清王绶修,康乃心纂。绶字诫亭,兰州人;康熙三十九年任平遥知县。乃心字太乙,一字孟谋,别号飞浮山人,合阳县人,康熙乙卯科经元,未仕。按沿革,平遥汉称平陶;后魏以太武名焘,以避讳改为平遥,属西河郡。唐以后属汾州,明升汾州为府,县仍隶焉。平遥县志,据本志王绶序云:「旧志简略,仅盈二册,宏纲虽举,节目未详。」按《清学部方志目》载:「康熙十二年知县陈以恂修《平遥志》八卷。」查陈以恂志,北京图书馆有藏,实只二卷,与王绶序言旧志二册相符,《学部目》著录卷数有误也。此志为绶官平遥时,乃心游晋,取道平遥;绶遂留修县志,纂成于康熙丙戌。此志为重修采访增辑,大详于前志;其定例亦比前志为佳,分星地志、建置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祠祀志、艺文志、杂志八类,凡一百十二目。但以分目过多,每目纪载事实不多,而艺文志则占全书之半,所收金石文字极为有用。据其小序云:「出于烧劫之遗,幸搜而登之,存什一于千百。」按其意,大抵谓遭明末兵燹之后,文献毁灭无遗;则搜罗之苦衷,更为可勉,然其泛滥而无择,非为艺文志之适当。

133  临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34  清杨飞熊修,崔鹤令纂。飞熊康熙间临县知县。鹤令临县人,候补内阁中书。临县为汉西河离石县地,后周置乌突县,为乌突郡治所,隋废郡,改县曰太和。唐改为临泉县,取地临泽之义;明初去泉字,曰临县,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汾州建府,以临县隶之。临县自古为征战之地,崇祯时李自成,顺治时姜瓖,皆根据其地。县志创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常时芳,续修于天启七年知县李度。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朱绍凤又修之,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莫友仁又修之,均踵前志增纂,未更体例。此志乃继《莫志》重修,定例分为八门,而未析子目,始大更前体例。卷末附邑人曹席珍录《陷贼题壁词》一首,为崇祯时李自成入城,其部将所题也。语气悲壮淋漓,为绝好之史料焉;惜其文似经删改,视非原文。查此志原本极稀,嘉庆间有补刻本,间有改正原文,与原本有异也。

135  泽州志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36  清陶自悦纂修。自悦常州人,康熙间泽州知州,以疾告休去。泽州在后魏为建兴郡,駸为重镇。隋开皇中始名泽州,盖取濩泽为名。此志修时为直隶州,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按凡例谓:「旧志创于州守顾显仁,其本久失,续者傅公淑训;穆宗以前,稍稍具矣。」所述修志沿革,忽略不详。按本志职官顾显仁,为隆庆时知州,傅淑训为万历时知州。又据雍正《泽州府志》序,泽志修于明者,尚有知州郑际明所修之志,此志凡例无一语及之,而后志则详明考述。自悦延孙如琮等所纂,如琮通志乘学,当时或文献难征。卷前有陈廷敬序,极为称美其书,实乃恭维之辞耳。其书体例自图考迄艺文,凡三十门,编为三十卷,每卷有少至三四页,多则亦不过数十页,盖欲侈卷帙之多,而不顾记载之寥寥也。

137  阳城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38  清陈国轸修,白象颢纂。国轸号鹿屏,金坛县人,贡生,顺治间阳城知县。象颢事迹未详。据本书沿革,阳城古濩泽地,置县始于汉;唐初为泽州刺史治所,天宝元年始更名阳城,清初属泽州管辖。明万历间邑人栗魁私纂志稿,是为县志之始;官修刻本,则自此志始焉。其书志类,分门析目,颇见混淆,如以学校附公署,而别举文庙列之祀典,又如以里甲附田赋后,津梁附山川后,铺递附官署后。当时识者议其失伦,但此等分类,常习见于他志,亦非象颢独创,此实由好索前人之瘢故也。其物产篇,引《唐六典》,县贡龙须草。又引《寰宇记》载:「析城山顶有汤王池,池四岸生龙须草;殆唐时所取为席者。」但按此志言:今草早绝。方志记载物产,往往昔有而今无,以知物产经济于历史攸关,言经济史者,不可忽于物产之变迁历史也。

139  沁水县志十二卷清嘉庆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40  清徐品山修,张心至纂。品山顺天府宛平县籍,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举人,嘉庆元年任沁水知县。心至事迹未详。据本书沿革汉置沁水县,属河内郡,北齐改曰永宁;隋开皇中复名沁水,属泽州。其后王世充尝置原州于此,元时改属晋宁路;明洪武初属平阳府,后改属泽州,清雍正以后,为泽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