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现存最早的扬中县志(外一种)
发布时间:2018-10-27 点击数:1548
重大发现!
现存最早的扬中县志
《一般认为,姚湘撰写的《太平洲始末记》是扬中历史上最早的县志,可惜亡佚了。文心雕龙艺术馆陆尊最新发现的民国版《江苏六十一县志·扬中县》应该是现存最早的扬中县志。兹将原文录出,分享给大众。另《江苏省及六十四县志略·扬中县》是此志的修订版,作为附录一并收入。
《江苏六十一县志·扬中县》
【沿革】本丹徒、丹阳、泰兴三县地,名太平洲。清宣统时,于洲上置太平厅。民国初,改厅为县;后又改太平为扬中,以在扬子江中而名。
【疆域】孤峙江心,东隔大江对泰兴县境,南隔大江对丹阳县境,西隔大江对镇江县境,北隔大江对江都县境。东西距六十三里,南北距十五里,面积五十万二千二百亩(二万八千七百七十五方公里),今分为五区。
【人口】十五万四千五百十六人
【山川】县境为淤沙积涨而成,丘陵、山岳均无所见。四面滨江,悉系平原。
【城市】县治所在,曰三茅镇,无城,商况等于普通之市镇。
【村镇】县境甚小,无大市镇,除县治三茅镇较为热闹外,其余若八字桥、玉带坊、头桥、油坊桥、南新桥、老狼吊、三、三茅庵、新坝诸镇,皆为乡民交易之所。
【交通】至镇江、武进,皆通小轮。
【物产】本县可耕之田三十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六亩,全为水田,故农产物以米为最多。年产在五十万石以上。棉花年产三十六万余斤。亦略有丝茧。以居在江心,水产极饶,居民业渔者,约占三分之一。
【教育】全县学龄儿童计有二万五千二百二十九名,已入学之儿童为一万零四百五十三名,不入学之儿童占百分之五十九。
【工业】境内无工业可言,然民风勤俭耐劳,辄于农隙往江南各地操竹木、泥水、缝衣等手艺。
【名迹】县境为沙洲,成立不久,无胜景名迹,惟春间柳绿桃红,到处都是,遨游其地,亦颇足观赏也。
编按:以上《江苏六十一县志》(殷惟龢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附:《江苏省及六十四县志略·扬中县》
【沿革】本镇江、丹阳、泰兴三县地,名太平洲。明末始露出水面。清宣统间,置太平厅治理之。民国元年,改厅为县;民三因与安徽太平相同,改名扬中,以其地在扬子江之中也。清属镇江府,民初隶金陵道,抗战复员后隶第五区。别称洲上。
【疆域】四面环水,东隔长江为泰兴县境,南隔长江为丹阳县境,西隔长江为镇江县境,北隔长江为江都县境。东西距六十三里,南北距十五里,面积二八七.七五平方公里,今分为五区。本县岛外附近另有五沙、大宜沙,原属本县与丹阳管辖。开沙,属泰兴。大沙及下昆沙,属武进县。中心沙,丹阳、武进二县所辖。民国三十七年秋,经行政院核准,五沙全改属本县。惟四县面积人口,仍系照内政部同年上半年统计数计算。
【人口】依内政部民国三十七年上半年统计,我十九万二千六百四十五人
【山川】全境为新生沙洲,无山陵,河道四达,可行小民船。
【城市】县治在三茅镇,无城垣,位洲之北部,商市平常。居民约一万人。
【乡镇】县境三茅镇外,有永新桥、八字桥、南新桥、油坊桥、三茅庵、兴隆镇、新坝诸镇。商店所售货品,均为乡民生活用物,故交易额为数有限。
【交通】本洲交通以小车为主,水运之利不大。新桥镇有轮船可通上海、扬州、镇江、武进,及镇江姚家桥等处,乘客以出外谋生者进出为多。
【物产】农田出产以米为大宗,每年产约五十万石。麦次之。棉花年产约四千万石。丝茧、豆类亦有出产,唯数不多。近年农民亦渐以养猪为副业。水产鱼虾甚富,蟹亦多,居民以渔为业者约六七万人。
【教育】全县学童计有二万五千二百余人,入学者一万四百余人,未入学之儿童占百分之六十。中等教育由私立八字桥初等中学一所。小学战后已恢复之五十七所。公共体育场、图书馆、公园,均付阙如。
【工业】境内无较大之工业可言,居民于农隙时,多至江南从事竹木缝衣手艺。
【金融】有江苏省农民银行办事处,主要业务为代理金库。
【胜迹】无古迹胜景,惟春间桃柳,颇足观赏,令人有处世外桃源之概。
以上《江苏省及六十四县志略》(朱沛莲主编,台湾国史馆1976年版,1948年数据)
编按:两篇旧志所记扬中建置变迁有误。应该是清光绪年间设太平厅,宣统年间改太平县,民国三年改称扬中县。
现存最早的扬中县志
《一般认为,姚湘撰写的《太平洲始末记》是扬中历史上最早的县志,可惜亡佚了。文心雕龙艺术馆陆尊最新发现的民国版《江苏六十一县志·扬中县》应该是现存最早的扬中县志。兹将原文录出,分享给大众。另《江苏省及六十四县志略·扬中县》是此志的修订版,作为附录一并收入。
《江苏六十一县志·扬中县》
【沿革】本丹徒、丹阳、泰兴三县地,名太平洲。清宣统时,于洲上置太平厅。民国初,改厅为县;后又改太平为扬中,以在扬子江中而名。
【疆域】孤峙江心,东隔大江对泰兴县境,南隔大江对丹阳县境,西隔大江对镇江县境,北隔大江对江都县境。东西距六十三里,南北距十五里,面积五十万二千二百亩(二万八千七百七十五方公里),今分为五区。
【人口】十五万四千五百十六人
【山川】县境为淤沙积涨而成,丘陵、山岳均无所见。四面滨江,悉系平原。
【城市】县治所在,曰三茅镇,无城,商况等于普通之市镇。
【村镇】县境甚小,无大市镇,除县治三茅镇较为热闹外,其余若八字桥、玉带坊、头桥、油坊桥、南新桥、老狼吊、三、三茅庵、新坝诸镇,皆为乡民交易之所。
【交通】至镇江、武进,皆通小轮。
【物产】本县可耕之田三十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六亩,全为水田,故农产物以米为最多。年产在五十万石以上。棉花年产三十六万余斤。亦略有丝茧。以居在江心,水产极饶,居民业渔者,约占三分之一。
【教育】全县学龄儿童计有二万五千二百二十九名,已入学之儿童为一万零四百五十三名,不入学之儿童占百分之五十九。
【工业】境内无工业可言,然民风勤俭耐劳,辄于农隙往江南各地操竹木、泥水、缝衣等手艺。
【名迹】县境为沙洲,成立不久,无胜景名迹,惟春间柳绿桃红,到处都是,遨游其地,亦颇足观赏也。
编按:以上《江苏六十一县志》(殷惟龢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附:《江苏省及六十四县志略·扬中县》
【沿革】本镇江、丹阳、泰兴三县地,名太平洲。明末始露出水面。清宣统间,置太平厅治理之。民国元年,改厅为县;民三因与安徽太平相同,改名扬中,以其地在扬子江之中也。清属镇江府,民初隶金陵道,抗战复员后隶第五区。别称洲上。
【疆域】四面环水,东隔长江为泰兴县境,南隔长江为丹阳县境,西隔长江为镇江县境,北隔长江为江都县境。东西距六十三里,南北距十五里,面积二八七.七五平方公里,今分为五区。本县岛外附近另有五沙、大宜沙,原属本县与丹阳管辖。开沙,属泰兴。大沙及下昆沙,属武进县。中心沙,丹阳、武进二县所辖。民国三十七年秋,经行政院核准,五沙全改属本县。惟四县面积人口,仍系照内政部同年上半年统计数计算。
【人口】依内政部民国三十七年上半年统计,我十九万二千六百四十五人
【山川】全境为新生沙洲,无山陵,河道四达,可行小民船。
【城市】县治在三茅镇,无城垣,位洲之北部,商市平常。居民约一万人。
【乡镇】县境三茅镇外,有永新桥、八字桥、南新桥、油坊桥、三茅庵、兴隆镇、新坝诸镇。商店所售货品,均为乡民生活用物,故交易额为数有限。
【交通】本洲交通以小车为主,水运之利不大。新桥镇有轮船可通上海、扬州、镇江、武进,及镇江姚家桥等处,乘客以出外谋生者进出为多。
【物产】农田出产以米为大宗,每年产约五十万石。麦次之。棉花年产约四千万石。丝茧、豆类亦有出产,唯数不多。近年农民亦渐以养猪为副业。水产鱼虾甚富,蟹亦多,居民以渔为业者约六七万人。
【教育】全县学童计有二万五千二百余人,入学者一万四百余人,未入学之儿童占百分之六十。中等教育由私立八字桥初等中学一所。小学战后已恢复之五十七所。公共体育场、图书馆、公园,均付阙如。
【工业】境内无较大之工业可言,居民于农隙时,多至江南从事竹木缝衣手艺。
【金融】有江苏省农民银行办事处,主要业务为代理金库。
【胜迹】无古迹胜景,惟春间桃柳,颇足观赏,令人有处世外桃源之概。
以上《江苏省及六十四县志略》(朱沛莲主编,台湾国史馆1976年版,1948年数据)
编按:两篇旧志所记扬中建置变迁有误。应该是清光绪年间设太平厅,宣统年间改太平县,民国三年改称扬中县。
上一篇:开县志(1985版)农业篇 下一篇:开县志(1985版)教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