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志 宁德县志 霞浦县志 寿宁县志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数:1673
光泽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盛朝辅原本,李麟瑞、纽承藩续修。何秋渊续纂。纽承藩,曾任光泽县知县。明宣德、正德曾两修县志,书均已不存。清康熙二十二年、四十七年又两度重修,书亦散失。乾隆三十五年又修,书始传。道光二十年知县盛朝辅以乾隆志为底本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纽承藩则增修道光盛志而成此书。兹篇体例完备,搜采亦富。凡所征引,一一注明。诚为佳志。
宁德县志
十卷,首一卷,图一卷,清卢建其修,张君宾纂。卢建其,字建三,号莲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宁德县知县。张君宾,晋江县人,举人。考宁德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九年邑令舒应元。其后则再无续修。卢建其任县令后,恐文献无征,因倡议重修邑乘。延张君宾主其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开局纂辑,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成此书。兹篇中采录于通志、府志、旧志者甚多。凡此皆有标明。又于各志之互异者,则注明某志作某。深合志法,且便于查览。惟典礼附之学校,选举附之人物,实为未妥。
霞浦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民国罗汝泽、刘以臧修,徐友梧纂。罗汝泽,曾任霞浦县知县。徐友梧,曾任江西信丰县知县。霞浦县旧无志。民国五年(1916)罗汝泽任县令后,始设局纂修邑乘。其后历经波折,至民国十四年(1925)而成此稿。十八年(1929)铅印。兹篇于山川之源流,皆能详其脉络,更附之以图说,使人开卷了然。又霞浦面海负山,为海防要地。兹篇于此分列细述,突出该邑特色,亦颇为有识。其体例大体遵奉福建通志局所颁志例,亦称严谨。在民国诸志中,为佳作。
寿宁县志
八卷,清赵廷玑修,王锡卣纂。赵廷玑,字浚之,浙江山阴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寿宁县知县。王锡卣,寿宁县儒学教谕。考寿宁县志,创修于明景泰间。二修于嘉靖二十七年邑令张鹤年。三修于万历二十三年邑令戴镗。四修于崇祯十年邑令冯梦龙。康熙二十二年(1683),邑令毕九皋以邑志之不修已数十年,乃设馆重修。延王锡卣主其事。数月而书成。然刊行前,毕令调离,事遂废。赵廷玑到任后,又重加增补,而成此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印。共八卷,卷首列有舆图。卷一,地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官守志;卷五,选举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兹篇体例无大差错。然各门所载,过于简略疏漏。如学校志,但有学官、义学、学田,而无书院、学额。纪风俗则但列岁时,无关民俗。记官守则但举其姓氏,而不载其任期。凡此之类,满目皆是。
三十卷,首一卷。清盛朝辅原本,李麟瑞、纽承藩续修。何秋渊续纂。纽承藩,曾任光泽县知县。明宣德、正德曾两修县志,书均已不存。清康熙二十二年、四十七年又两度重修,书亦散失。乾隆三十五年又修,书始传。道光二十年知县盛朝辅以乾隆志为底本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纽承藩则增修道光盛志而成此书。兹篇体例完备,搜采亦富。凡所征引,一一注明。诚为佳志。
宁德县志
十卷,首一卷,图一卷,清卢建其修,张君宾纂。卢建其,字建三,号莲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宁德县知县。张君宾,晋江县人,举人。考宁德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九年邑令舒应元。其后则再无续修。卢建其任县令后,恐文献无征,因倡议重修邑乘。延张君宾主其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开局纂辑,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成此书。兹篇中采录于通志、府志、旧志者甚多。凡此皆有标明。又于各志之互异者,则注明某志作某。深合志法,且便于查览。惟典礼附之学校,选举附之人物,实为未妥。
霞浦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民国罗汝泽、刘以臧修,徐友梧纂。罗汝泽,曾任霞浦县知县。徐友梧,曾任江西信丰县知县。霞浦县旧无志。民国五年(1916)罗汝泽任县令后,始设局纂修邑乘。其后历经波折,至民国十四年(1925)而成此稿。十八年(1929)铅印。兹篇于山川之源流,皆能详其脉络,更附之以图说,使人开卷了然。又霞浦面海负山,为海防要地。兹篇于此分列细述,突出该邑特色,亦颇为有识。其体例大体遵奉福建通志局所颁志例,亦称严谨。在民国诸志中,为佳作。
寿宁县志
八卷,清赵廷玑修,王锡卣纂。赵廷玑,字浚之,浙江山阴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寿宁县知县。王锡卣,寿宁县儒学教谕。考寿宁县志,创修于明景泰间。二修于嘉靖二十七年邑令张鹤年。三修于万历二十三年邑令戴镗。四修于崇祯十年邑令冯梦龙。康熙二十二年(1683),邑令毕九皋以邑志之不修已数十年,乃设馆重修。延王锡卣主其事。数月而书成。然刊行前,毕令调离,事遂废。赵廷玑到任后,又重加增补,而成此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印。共八卷,卷首列有舆图。卷一,地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官守志;卷五,选举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兹篇体例无大差错。然各门所载,过于简略疏漏。如学校志,但有学官、义学、学田,而无书院、学额。纪风俗则但列岁时,无关民俗。记官守则但举其姓氏,而不载其任期。凡此之类,满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