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质量控制研究——以2017年度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为例
地方综合年鉴质量控制研究
——以2017年度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为例
杨卓轩*
摘 要:当前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年鉴全覆盖”目标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一工程的带动下,年鉴质量普遍提升。就全国范围看,影响年鉴质量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仍然存在,年鉴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年鉴处于少有问津的尴尬境地,特别是一些质量欠佳的年鉴,以致于影响读者使用,没有发挥年鉴应有的作用,年鉴工作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的现状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提高年鉴综合质量迫在眉睫。2017年度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的结果显示,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有3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年鉴综合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即彩插图照与文字不统一、未按规定标注审图号、标注参与有关评奖情况不客观不准确等问题。打造精品年鉴成为当务之急,组稿、编辑和出版三个环节成为关键,每个环节质量责任制的到位和落实是年鉴质量得以提高的保证,只有年鉴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才能推动年鉴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年鉴 质量 研究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1]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而监察之义生焉,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2]“鉴”的基本字义是镜子,年鉴,可以看作是某年某方面的镜子。一面质量上乘的镜子可以客观如实地反映物体;而一面质地粗糙的镜子会改变甚至歪曲物体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3]。“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4]年鉴作为存史、资政、育人的工具书,旨在为领导决策和经济社会服务,为当代和后世提供参考资料,因此年鉴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它的存在意义和使用价值,要高度重视。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年鉴规划》),全面展示年鉴编纂成果,进一步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大力推动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年鉴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和中国地方志学会于2017年开展了第四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通过逐级评审,见微知著,可以大致描绘出全国三级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总体情况,归纳出具有共性的质量问题,提出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打造更多精品年鉴。
一、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现状
我国的年鉴事业起步较晚,发展却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行、各业的年鉴编纂出版如雨后春笋一般。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2016年12月,中指组印发《年鉴规划》,明确要求“深化年鉴质量建设”。2017年12月,中指组修订发布《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进一步明确要求规范编纂出版流程,完善年鉴质量评议、审查验收制度,严格质量标准,为规范指导全国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提供了依据。两年多来,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采取多项措施和手段,使年鉴编纂范围不断扩大,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年鉴工作取得许多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制约年鉴事业发展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年鉴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编纂理念和思路因循守旧,行文中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痕迹较重,尤其是少数地区和部门对年鉴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年鉴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即使是高质量的年鉴尚未完全摆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而质量欠佳的年鉴已然成为导致年鉴工作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一个重要诱因。和地方志书相同,年鉴也是“官书”,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年鉴全覆盖”目标能够实现,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能够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的高质量地方志成果,以此来引领年鉴事业的发展壮大。
进度和数量上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单就目前的年鉴质量现状看,形势尚不容乐观。具体影响因素有:一是工作量大。即不仅文字质量审核的工作量大,组织稿件,组织编、审、校、出的工作量也大。搜集资料、占有资料、排比资料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二是打磨时间少。年鉴与志书不同,没有20年左右的间隔期,而是每年一鉴,需要当年组稿、当年撰稿、当年编校、当年出版,同时也没有志稿评审会后的两至三年打磨时间,所以可以用于质量审核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三是编纂环节少。年鉴编纂质量审核的环节越少,直接参与质量审核的人员就越少,每个环节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工作要求也越高,这对于参与审核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面临的压力也越大。
2017年举行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显示,当前年鉴成果在体例、资料、文字、出版等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
二、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的三个质量问题及编纂建议
根据2017年度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的结果,有3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即彩插图照与文字不统一、未按规定标注审图号、标注参与有关评奖情况不客观不准确问题等。
(一)彩插图照与文字不统一
年鉴文中图片尤其是彩插部分的图片与图注信息不统一。例如标题为“武警XX省森林总队”,配有2张图片,图1图注为“XX(省)森林总队”,图2图注为“XX(省)森林武警总队”,图文不统一;有的照片里显示的条幅为“森林防火千里行”,图注却为“防火教育活动”;有的照片里建筑物楼顶牌匾文字与图注介绍不一致。更有甚者,介绍某本书时,照片上显示的封面作者与图注中的作者姓名不统一,或者作者名字出现错别字、同音字等。因此,在年鉴统稿环节,要重点对彩插、图照内容进行核实,仔细核对文字信息与图片是否吻合。图片力求清晰、美观,选用注重典型性、资料性,突出反映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热点问题的图片,文字说明应简洁、准确,要素齐全,以图释文,统一图注格式。全书图序统一排序方式和摆放位置,注意文中图片有无图题、图例、图说和单位等。
(二)未按规定标注审图号
年鉴中的地图尤其重要,作为工具书必须把准确、规范的版图知识呈现给读者,否则不仅违反地图管理条例和国家相关法规,还会影响判读。目前,一方面由于地图编制和地图审核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另一方面获批审图号需要一定时间,一些年鉴受出版时间限制,相关手续未能按时办理完成,年鉴地图出现未按规定标注审图号、地图绘制不符合规范等问题。地图的绘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国家相关规定,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地图,须经专业部门编制,再报送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部门审核。全国地图、世界地图、历史地图等,应向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审核。正确体现国家主权和利益,避免发生政治性、原则性错漏;要保证地图编制技术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严格遵守地图送审制度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地图审核方面,遵守国务院《地图管理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二条规定:“经审核批准的地图,应当在地图或者附着地图图形的产品的适当位置显著标注审图号。”《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第二十六条:“地图选用应遵守国家关于地图管理的法规和有关规定、办法,需经过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标注审图号。”未获得审图号的地图不可入鉴。
(三)标注参与有关评奖情况不客观、不准确
一些年鉴的封面、扉页或封底等位置错误标注参与有关评奖及获奖情况,引起歧义。例如,《XX年鉴(2017)》的封面标注《XX年鉴》获XX省第X届年鉴评审一等奖。获得奖次的年鉴一定是该年鉴2017卷之前的某卷,而不可能是2017卷,这样的标注说明是不准确的。在记述中准确添加获奖年鉴的卷号,如可以改为“《XX年鉴(2016)》获XX省第X届年鉴评审一等奖。”前卷年鉴取得的成绩不能代表本卷年鉴的质量,也可以删除类似语句,保持封面简洁;如所获成绩具有重要价值或里程碑意义,且符合本卷年鉴记载的时间断限,可以在年鉴大事记和相关条目中记述。
三、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建议
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对质量要求非常高。“编纂综合年鉴都应当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地位不动摇。所谓质量第一的地位,就是必须以质量工作为龙头,集中全力,全过程、全方位来保证落实。”[5]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表明,若要打造“精品”年鉴,必须要高度重视组稿环节、编辑环节、出版环节三个环节,实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落实每个环节的质量责任制。
(一)组稿环节
“年鉴信息资料库的资料是通过组织系统,由政府部门提供,统计部门发布,因此它具有准确、翔实、可靠、权威的性质,为各级部门的采用和借鉴提供科学的依据。”[6]年鉴要提供全面、权威的国情、地情资料,必须先从组稿环节落实。组稿环节是年鉴编辑方案付诸实施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关键节点。
1.严控供稿质量。“年鉴质量高低的首要决定因素是基层单位撰稿人员提供稿件的质量高低。”[7]通过召开全体撰稿人员参加的组稿会议,明确本年度年鉴篇目的撰写计划、框架设计、质量目标及具体要求,特别要明确“要淡化‘官本位’突出‘民本位’,更多地反映和记载人民群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中的突出贡献”[8]。从源头上解决质量和时间问题,做好撰写稿件的准备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对撰稿人的业务指导,增加和他们的联系,建立编辑机构采编责任制,实行征稿和编辑工作一体化,使年鉴编纂人员熟悉供稿单位的情况,关注承编范围内的动态信息,并能够及时地将读者的反映、编辑部的意见,与撰稿人进行有效沟通,使各部分内容的条目设计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9]
2.建立督查和通报制度。一直以来,稿件质量和完成进度是困扰组稿工作的顽疾。一方面,各地年鉴稿件大都由承编单位组织撰写,撰稿人员多为兼职,且一些承编单位撰稿人员频频更换,素质参差不齐,往往以提交工作总结的方式敷衍了事,年鉴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统计数据不能按时提供,承编单位无法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撰稿任务,拖延完成时间,影响整体编纂进度。组稿单位要建立督查和通报制度,定期深入承编单位对撰稿工作进行督查和业务指导,定期通报撰稿进度,发现撰稿和编辑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进,努力提高年鉴初稿的撰写质量。
(二)编辑环节
一部年鉴从组稿到编纂成书,编辑环节是重中之重。年鉴编辑是年鉴工作的核心,是决定年鉴编辑质量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既要指导资料收集和撰写业务,又要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和校对等,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年鉴质量的好坏。编辑环节可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三个层面阐释。
1.思想层面:编辑人员要树立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
(1)编辑人员要树立工匠精神。编辑工作的结果会直接反映在年鉴质量上,一部工具书如果条目文字出现漏洞,数据不准确,将失去工具书存在的意义。因此对编辑工作要秉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以工匠精神反复打磨,严格把好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编辑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被动的编辑,就只是被动应付……被动的编辑如同蜘蛛在房檐下结个网,来苍蝇吃苍蝇,来蚊子吃蚊子。主动的编辑好比‘苍蝇老虎’,它先是蹲在屋角窥视着,根据需要来捕捉对象。”[10]一方面,编辑人员要克服年鉴质量好坏与已无关,只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思想,克服在编辑工作中的粗枝大叶以及与文字打交道的厌烦情绪。另一方面,编辑人员要克服依赖思想,不论负责哪一个环节,都应视为最后一关,不但应对所负责的部类负责,还要以全局高度对整部年鉴负责。
(2)编辑人员要树立精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11]。年鉴是一种为人们“知往鉴来、温故知新”提供服务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它的作用是其他一般工具书所不能替代的。对其知识的严密性、史料的真实性、选材的实用性、立论的权威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年鉴编纂工作中要树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意识,才能打造出精品年鉴。“年鉴编辑,既要掌握编辑的基本规则,谙熟编辑中各环节及每个环节中诸多工序间的内在关系,又要有编辑的专业修养、一丝不苟的作风、团队合作精神。”[12]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年鉴的编辑出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根据各类年鉴的不同特点,在篇目设计、组织稿件、编辑加工、校订校对、印刷制作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力求做得尽善尽美,使每一种年鉴都成为导向正确、内容丰富、资料可靠、形式完美、印制精良的精品。
2.制度层面:要建立学习培训、奖惩淘汰、监督检查三个长效机制
(1)学习培训机制。“年鉴学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年鉴编辑要不断地吸收国内与国外年鉴发展新成果,用来指导编辑实践。因此,年鉴编辑具备年鉴学专门知识是编好年鉴、不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前提条件。”[13]在学习方面,要强化自学意识,拓展学习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一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年鉴编辑工作的业务学习。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编辑常识、年鉴专业编辑知识、有关政策法规和保密知识等。此外,初次接触年鉴编辑的新人还要学习年鉴体例规范、国家出版部门颁布的各项有关规定,如标点符号和数字的用法,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等有关规定等。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量倍增的时代,新名词、新术语、新知识层出不穷,编辑的学习还应该是终生的、全方位的。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等领域的一般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掌握了各类学科的知识,才能全盘把握年鉴的内容和细节。
在业务培训研讨方面,一方面积极参加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例如分批培训进修,业务培训,包括综合业务培训和专项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讲座等。另一方面,部门内部不定期召开业务讨论会,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减少编辑失误。及时总结编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来稿中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内容,对下一年度年鉴组稿工作也有较大帮助。
(2)奖惩淘汰机制。一方面,实行岗位责任制,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年鉴编辑人员考取出版专业资格证,也可把编校质量列入年终考核内容,使编稿质量和考核奖惩挂钩。同时把校对时纠出的差错率当作考核的参考依据,评选年度优秀编辑,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给予相应的惩罚。另一方面,建立淘汰机制,主要指质量较差的稿件退回重新编辑。在统稿阶段,不合要求的稿件一律退回重编。
(3)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是完善年鉴质量的保障手段。一方面,有条件的编辑部,采取相互检查的方式或安排业务素质高的专人担任质量检查员,用抽查的形式对年鉴稿的编校质量进行审读,督促编校人员修改提高。另一方面,将检查出的错误汇集成册,总结和研究其中的重点问题,有助于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提高年鉴编纂水平,进而从中寻求提高年鉴编校质量的规律。
3.技术层面:遵循编纂规范,既要统揽全局,又要把握重点
(1)重视年鉴编纂的规范化。编纂体例、框架设置以及条目行文的规范,是对年鉴质量的基本要求。要严格按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遵循年鉴编纂体例、栏目设置、各类条目的撰写方法以及行文规范。
(2)把握年鉴编纂的总体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宏观审读。统揽年鉴的编纂思想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全面、准确,是否具有年度特色,如“反映概况的综述类条目,一般应记述行业基本情况,年度内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实现的主要指标,发展变化新特点、新问题。常规类条目,既要有与上年承接性的情况与数据,又要有具有年度特色的事项、措施、成效与数据”[14];年鉴资料是否有代表性,“只有创意独特的年鉴,才是独树一帜、富有吸引力和具有生命力的年鉴”[15];条目标题与内容是否一致,有无泄密现象等;文字表述是否精炼,数据与内容是否一致,文字与图表内容有无矛盾;不同类目之间是否有交叉重复、互相矛盾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微观审读,消除基础性错误。消除病句、不规范用语、概念性错误、知识性与常识性错误,以及错别字、错误标点符号、重字、漏字、错行的基础性错误,避免繁简字混用现象和逻辑混乱现象。
(3)重点审查年鉴关键内容。在全面审读的基础上,重点审读彩页、索引及某些篇目。要注意年鉴彩页忌用人物标准照,建议不刊登带有广告性质的照片,应选用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热点问题的图片。“我们在彩页和插图时,一定要把地方特色突出出来,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本地区一年内经济、政治、科教、文化以及人文景观;直接了解本地区一年内的新、大、要、特事件。”[16]同时还要注意彩页的排序逻辑。按字母顺序编制索引时,要注意多音字的排序,如以“重庆”开头的短语要排在字母“C”中,以“厦门”开头的短语要排在字母“X”中。慎重对待涉及国名、地名、人名、职名的地方以及目录,尤其是涉及国家、民族、宗教、保密、大政方针等问题。
(三)出版环节
年鉴从编纂到出版成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出版是年鉴成书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道工序。年鉴作为一种出版物,必须贯彻国家对图书、期刊的有关法规及编纂工作的各项具体规定,遵照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实施图书、期刊质量保障体系,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责任编辑制、责任校对制、三校一读制。在出版规范方面,封面、版权页、书脊要符合有关规定,版式全书要一致,图文要对应。在出版环节要重视校对、版式设计、装帧印制三个方面,为打造精品年鉴提供保障。
1.提高校对质量。“年鉴的审查校对是年鉴总纂稿进行深加工的一道工序,若审查校对不严格、不认真,差错率就大,不仅会影响整部年鉴的质量,还会带来读者的全盘否定。”[17]一方面,采取编辑负责制和编辑间的互校责任制,参照《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运用人机校对结合方式,对校样中与原稿不符的文字、标点符号、图表版式、顺序,与正文的衔接,字体、字号、页码、条目标题与目录、人名、地名等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进行重点审查。另一方面,校对内容的重点是校异同和校是非。运用文字校对与数据校对相结合、篇目校对和全书校对相结合、地名校对和事件校对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主要核对内容包括:上下年卷对应内容;在不同的篇目中出现的交叉内容和相同内容;条目中时间、地点、人物与“大事记”篇目中记载内容是否一致;表格和行文中的数字是否一致。此外,还要注意计量单位、小数点、计算错误等。
2.优化版面设计。“要讲究年鉴封面与版式的创意设计,以增强年鉴的吸引力。”[18]设计要依据质量标准,注重年鉴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形式上制定质量标准。在封面设计、目录编排、版面版式、字体字号、装帧印刷等要有统一规范和要求。”[19]一方面,总体上要注重视觉效果,突出主题,疏密得当,耳目一新。“好的封面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个性容纳于书的整体风格之中,并巧妙地通过文字、图形、色彩彰显书籍的内涵,体现书的整体风格。”[20]版面留空隙,照片每页建议不能超过4张,主照片应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内文版式设计要力求新颖大方、特色鲜明,类目、分目、条目标题区别明显,文字、表格、插图搭配得当;彩页要主题突出、构图新颖,文字说明简练、规范,字体、字号位置恰当。
3.美化装帧印制。“年鉴装帧设计中,要对内容进行提炼,进行特色和主题设计……好的设计,应将图片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提炼出主题并进行再创作,融入思想和情感,最终上升到艺术设计、文化设计的高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年鉴的品位和档次。”[21]年鉴装帧设计要典雅气派,图片、文字要印制精美,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年度特色,在庄重中增强艺术感染力,使年鉴从形式到内容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因此装帧设计方案要反复推敲,文字说明要字斟句酌,图片要精中选精。封面设计的内容安排要做到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气氛、意境和格调与年鉴内容相符,封面、书脊和封底展开时色彩协调;环衬设计可选用艺术纸张,简洁大方,与整体设计风格一致;扉页设计风格以庄重、简洁为宜。在印刷工艺方面,年鉴印刷常用的纸张主要有胶版纸、哑粉纸、铜版纸和艺术纸等,部分年鉴为追求最好的装帧效果,选用哑粉纸或铜版纸印制正文,全彩印刷,但易造成读者视觉疲劳。通常年鉴正文多用胶版纸,或者用质感丰富的艺术纸张,以提高年鉴装帧品位。印制前注意根据纸张的特性对图片进行相应的亮化和淡化调整,印制做到纸张精美、文字清晰、墨色均匀厚实、色泽鲜艳、套印准确、层次感强、装订规整。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打造精品年鉴,使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可读性,经得起时代和社会的检验,这也有助于使年鉴编纂的冷部门摆脱被边缘化的困境。年鉴作为工具书,要求史实真实、资料准确、数据无误。组稿环节、编辑环节、出版环节的全过程遵循严格严肃的理念,根据年鉴本身的特点,把质量意识贯穿编辑出版过程。从组稿源头严控供稿质量,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和学习培训、奖惩淘汰、监督检查三个长效机制;树立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遵循编纂规范,提高校对质量,优化版面设计和装帧印制。只有落实每个环节的质量责任制,才能使年鉴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推动年鉴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杨卓轩,女,天津市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年鉴学。
[1](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464页。
[2](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卷十四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第2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4~125页。
[4](战国)孟子著,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中华书局,2006年,第331页。
[5]苏炎灶:《严格质量控制打造年鉴精品》,《福建史志》2016年第5期。
[6]周南非:《地方综合年鉴的创新定位》,《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9期。
[7]俞富江:《编纂年鉴要重视解决“六重六轻”的问题》,《新疆地方志》2012年第4期。
[8]李云鹤:《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类目结构规范性的思考》,《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4~6期。
[9]刘淑坤:《关于改进地方综合年鉴采编工作的思考》,《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2期。
[10]夏衍:《关于副刊的一些想法》,《新闻业务》1962年第4期。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24~125页。
[12]王荣方、纪晓华:《办好地方综合年鉴要坚持的三项原则》,《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8期。
[13]王荣方、纪晓华:《办好地方综合年鉴要坚持的三项原则》,《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8期。
[14]马国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概说》,《巴蜀史志》2011年第2期。
[15]肖东发:《年鉴的框架设计和表现形式》,《年鉴编辑手册》,线装书局,2008年,第87页。
[16]赵宽心:《地方综合年鉴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11期。
[17]詹跃华:《关于地方综合年鉴质量问题的思考》,《广西地方志》2008年第6期。
[18]黄玲:《简论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书的合作与创新》,《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6期。
[19]江时宜:《“冗繁削尽留清瘦”——打造年鉴精品管窥》,《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4期。
[20]刘慧:《关于突出年鉴特色个性的思考》,《广西地方志》2015年第4期。
[21]黄文婷、朱敏:《浅谈年鉴装帧品位和档次的提升》,《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