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中国方志大辞典:畿辅 都邑 下邑 邑聚 城池 坊巷 厢里 街衢 市井 牙城 子城

发布时间:2018-09-19 点击数:1927

畿辅


畿,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清代直隶省的别称。康熙十一年(1672年)直隶巡抚于成龙聘郭棻创编的《畿辅通志》,为直隶省的通志。王灏配合纂修《畿辅通志》,萃集河北省乡邦文献,将自周秦至明清的著述刊为丛书,名为《畿辅丛书》。


都邑


(一)春秋战国时期,凡国君居住的地方非都即邑,据《吕氏春秋·仲秋纪》: “建都邑注,国有先君宗庙曰都,无曰邑”,《淮南时则训》:“建都邑注,国有先君之宗庙曰都,无曰邑。都曰城,邑曰筑”。(二)泛指一般城市。大的称都,小的称邑。


下邑


(一)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杜预注: “郿,鲁下邑。”孔颖达疏: “国都为上,邑为下。”(二)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北魏孝昌元年(525年)移治今河南夏邑。明初改今名。又指小城邑。


邑聚


(一)泛指一般城市及村落(即聚落)。《荀子·富国》: “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贫至已。”《汉书·沟洫志》: “或久无害、稍室宅,逐成聚落。”(二)古代称国为邑, 《左传·桓公十一年》: “君次于郭郢,以御四邑”;将邑称京城, 《诗·商颂·殷武》: “商邑冀, 四方之极”。聚称部落, 《后汉书·东夷传》: “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日种,有邑落长帅”。


城池


城垣和城河的合称。古代城邑四周围筑有城墙,城墙外开有护城河,以利防守,城池之名因此而来。城池是都邑建置的一部分。旧志设有此目,记叙城的长、宽、高和池的深、宽,以及修建年代。也泛指城市、都邑。


坊巷


旧志篇目名。古代城里谓坊,近城谓厢,巷指街道。方志“坊巷”一目,记当地的街道布局。坊,又指店铺。《东京梦华录》: “各有茶坊酒店。”巷,小于街的屋间道。


厢里


某些旧方志门目名。此目记城厢、乡里、村落等区划的建置情况。一般置于建置门下,与城池、廨署、坊表、校舍、坛庙等目并列。多见于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方志。


街衢


旧方志门目名,一般置于建置(或营建)门下,与城池、衙署、馆会等目并列。街衢,指城镇中的道路。方志记载当地城镇、集市街道的名称、沿革、修建始末及规模等。


市井


古代指市场。《管子·小匡》: “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 “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史记注》:师古曰: “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毛诗疏》:市井者,白虎通言因井为市,故曰市井。亦有称商贾为市井者。《史记·平准书》: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牙城


唐卫护节度使住宅的第三重城。《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唐元和十四年:“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注: “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卫节使居宅,谓之牙城。”后泛称主将所居之城。


子城


附属于大城的小城,如内城或附郭的月城。《元和郡县志·天德军》: “……伏以西城是开元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不堪重修。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旧志中记述城池建置沿革时,多用“子城”一词表述城中小城。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