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PDF电子版下载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PDF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9-13 点击数:1262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图书室,历史悠久,馆藏丰富,古籍线装书达3万余种37万余册之多。尤以地方志为特色,藏历代方志两千余种,其中省志82种、府志186种、州志215种、县志1800余种,其中不少为稀见珍品。本丛刊萃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稀见地方志(乡土志)二十九种,多为明、清两代抄、刻本,少数几种为民国时期的油印、石印或铅印本。其中[康熙]碾伯所志、[咸丰]崇义县续志、[道光]玉门县志、[光绪]武清县志、[嘉庆]蛤仔难纪略、[嘉庆]巫山县志、[清末]无锡斗门小志、[民国]古北口志、[民国]杏花村续志、[民国]叶县乡土志等十余种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的版本,实属珍罕。


1.[民国]古北口志:不分卷民国二十四年


(1935)日伪热河省公署古北口办事处油印本。一册。封面下方小楷题“热河省公署古北口办事处印”,上方行书题“将来国际都市尚祈指正谨呈阁下”,署“七月六日吴英华”。吴英华不详其人,或为此书编撰者之一。原有印章两枚,已挖去。古北口,今属北京市密云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四月,日军占领古北口,第二年,根据国民党政府和日军签定的塘沽停战协定第四条“长城线以南及第1款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的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负责”,古北口名义上回归国民政府管辖,而实际上成爲所谓的“国际都市”。“热河省公署古北口办事处”编写此志之目的不明,盖因古北口地势险要,向为军事重镇,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其目录分爲十一项,分别是沿革、地址、人口、行政、交通、商业、金融、农产、教育、风俗、古迹。其以白话行文,敍述历史沿革及民间风俗详细生动,商业、金融、农产诸项多以表格主其事,全面而清晰。如述商业,表格“中国商店之一般”汇集当时各类商舖三十二家,列其名称、资本额、年度卖货金额、盈亏额、财东姓名籍贯、经理姓名籍贯;表格“北口商品价格列表”列九十二种货物单价,洵可谓翔实具体,有资借监。撇开此书的政治面目,必须承认其对我们了解古北口的历史,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经济、民生之原况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此书仅本馆收藏,首都图书馆有胶卷。2.[光绪]武清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蔡寿臻,钱锡寀纂修。稿本。四册。半叶九行,字不等,白口,无格。钤“虚受斋珍藏书画金石文字印”章。考蔡寿臻,桐乡人,曾知武清。光绪二十六年在世。钱锡寀,武清人。全书凡十卷。卷首收谕旨、宸章、巡幸、各图,涉及当地水灾情况者较爲丰富,如康熙三十四年、清雍正七年、清乾隆十九年、清乾隆三十二年、清嘉庆十一年皇帝巡视武清所颁谕旨皆有关水利及防灾建设,宸章所收皇帝诗文关涉水利者亦夥。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上祀典志;卷三中灾祥志;卷三下物产志;卷四田赋志上;卷五田赋下;卷六官师志;卷七选举志;卷八人物志;卷九艺文志上;卷十艺文志下。卷末有钱锡寀撰《志议》,详述纂修此志之起始缘由;蔡寿臻《答志议》则阐述了县志的编撰体例。其搜罗宏丰,较康熙、乾隆时所纂武清县志而言,不仅增补了相当分量的乾隆以後的资料,卷二地理志、卷三灾祥志等还补充唐宋至康乾的史料若干条;剪裁得当,行文畅洁,宜传之永。此志记事止於光绪七年,抄写之年不当甚晚於此。抄写工整,字体闳健。此书无刻本,仅存稿本於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3.[顺治]蔚州志:二卷


(清)李英纂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二册。半叶十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李英,祖籍辽东,镶蓝旗人,後居陕西扶风县,清顺治九年进士,顺治十三年任蔚州知州。全书卷首有清顺治十六年魏象枢所撰序文。目录後李英《蔚州志编次》阐述各志存立之根据。卷末有明代知州刘生和《蔚郡志旧序》。正文分上下卷,又以十二地支列十二纲,为十二集,上卷子集为方舆志,丑集为建置志,寅集为秩官志,卯集为政令志,辰集为武备志,巳集为祀典志,午集为赋役志;下卷未集为学校志,申集为选举志,酉集为人物志,戌集为外志,亥集为艺文志。艺文志占全志篇幅四分之一弱,收罗诗文计80余篇,多爲纪功颂德之言。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国家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收藏。4.[康熙]河间县志:十二卷


(清)袁元修,(清)杨九有纂。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八册。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袁元,字北海,江南(今安徽)天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十一年任河间知县。杨九有,字截庵,武清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修志时为该县儒学教谕。是志卷前有康熙十三年河间县知县华秦沚序,十二年袁元序,十三年束鹿县县丞陈可宗序,十二年杨九有序及自叙,生员王民曍跋,《凡例》等。河间县在秦时为武垣县,属上谷郡(是志以为隶钜鹿郡,殊误),西汉时隶涿郡,东汉属河间国,明即属河间府,清因明制。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邑侯赵完壁尝创修《河间乘史》,然体制多略,不免遗漏失真,至康熙十一年袁元推举杨九有等纂修,参之旧本、摭之新闻,逐一增正补阙。全书十二卷,分十八志,即天文、地理、沿革、建置、风土、秩官、选举、人物、赋役、武备、恤政、节行、恩命、典礼、世系、古蹟、祥异、文艺,子目六十三目,约六万四千多字。记事直至康熙十三年,以明清两代最为详尽。河间县志历史悠远,古迹颇多,古文诗学传授者毛苌曾为河间献王博士,相传後即在此隐姓埋名,故县志中记载与其有关的古蹟即有君子馆、诗经村、毛公书院、毛苌宅、毛精垒等。艺文志收录诗文百余篇,其中如《瀛州兴造记》、《河间县迁学记》、《毛公书院精垒记》、《重修河间县学记》等均为研究该地历史的珍贵资料。此书杨有九序後镌有“成丙辰进士,授同府中书科,京职”,当为後补,另有卷十三为“召问志”,仅有一叶,似未刻竟,视其字体,与前十二卷不同,亦为後刻。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5.[民国]绥蒙辑要:十卷


(民国)陈玉甲编。民国间铅印本。一册。陈玉甲,1908年生,河北丰润人。北洋陆军学堂毕业。辛亥时随张绍曾参加滦州起义,後又随张绍曾至绥远,任上尉随从副官,抗战期间曾任蒙古游击军第2区司令,1947年任伊克昭盟警备少将司令,1949年任包头警备司令部司令,同年9月19日在绥远参加起义,後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本书约十五万字,内容驳杂,大致可分为几部分,一,记述绥远境内两蒙十三旗及土默特旗、绥东四旗之族系沿革、政治区划、各族概况、交通、教育、矿业、水利、军事、设官等情况,所记多为当时情况,取材绥远方志及调查录,并加以本人考察,其各族“概况”部分,又细分为社会组织、蒙人性质、生活、礼俗,疾病医药、语言文字、蒙人家庭、宗教、祭祀、交际、方向、权量等,於蒙人生活方方面面均有涉及;附录表格较多,如“教育”类的《绥境蒙旗学校一览》、《学校经费分配表》,“水利”类的《乌伊两盟十三旗水利调查表》,余如《绥境各盟旗保安队暨蒙古军事机关组织系统表》、《绥境各盟旗保安队现有械弹名称数目表》、《绥境各盟旗王公总管暨所属官员姓名爵秩别号表》、《绥境各盟旗蒙民人口暨汉民人口数目表》等,皆清晰而详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二,《绥远垦殖史略》,其相关的附表,为研究该地民国时期农业情况的可靠资料;三,《祭成吉思汗陵寝记寔》,参考《蒙藏月报》及调查记载等;四,《四盟会议》,记述1913年绥远将军张绍曾为防止内蒙古随外蒙独立,於归绥主持召开了有两盟十三旗王公参加的“西盟会议”之始末,附录相关文书。其时陈玉甲主办西盟会议招待事宜,对会议内容详悉无遗,故所录均为当时的第一手资料;五,1934年以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运行情况及相关的电文、文件;六,《绥境乌伊两盟十三旗调查事实概况》,经历年实地调查,於1937年完成,分王公事官及主持旗务最有力者、岁收款目、军事概况、召庙喇嘛数目、乡村情形、组织概况、蒙汉人口、已垦未垦地亩、物产、水利、交通、特殊习俗、宗教信仰、人心趋向、人民对旗王俯仰程度、旗王对人民权力程度等项目,其内容与本书第一部分可互为补充。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此书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然据《绥境乌伊两盟十三旗调查事实概况》所言“调查於民国二十六年完成”,则此书出版年当在1937年之後。此志另有天津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6.[雍正]凤翔县志:十卷


(清)韩镛修纂。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十册。半叶九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韩镛,辽东(辽宁)人,由官监荐举,於雍正七年任(1729)凤翔知县。该志是在康熙志基础上重修。卷前有雍正十一年韩镛《重修凤翔邑志序》、《凤翔县图》,正文约八万字,分十门,即卷之一舆地志;卷之二建置志;卷之三政治志;卷之四爵秩志;卷之五选举志;卷之六人物志;卷之七行谊志;卷之七经武志;卷之九艺文志;卷之十外纪志,子目六十九目。记事迄於雍正十一年,於康熙旧志稍有增补。艺文志载唐、宋、明、清大家诗文颇多,不乏记载凤翔山川、胜迹之华章。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该志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收藏。本馆所藏为残本,此据天津图书馆藏本补配。


7.[嘉靖]河州志:四卷


(明)吴祯编,(明)刘卓校刊。明嘉靖四十二(1563)年仕优堂刻本。八册。半叶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吴祯,字从善,号亦乐子,甘肃河州(今属甘肃省临夏市)人,癊袭千户。明成化十年(1474)举人,任四川梓桐县儒学教谕,转山东禹城县学教谕,陞直隶山海卫学教授,任教三十年。学问博洽,尤善吟咏,有亦乐稿六卷。晚年潜心纂修郡志,稿成未及刊刻而卒,终年八十四岁。本书初刊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卷首有周臣、刘承学二序,朱琏重修河志序。卷末有河州知州龙池子後序,详述了明嘉靖二十五年刊刻《河州志》始末。全书分爲四卷,别分八志三十四目,地理、食货、官政、典礼、学校、选举、人物、文藉八门分别撰述了河州的地理沿革、风土疆域、庙宇古迹,历史人物。另有二卷辑集河州士人所撰诗、词、歌、赋、文。卷二官政志增补至明隆庆五年。是志篇幅不多,但内容丰富,对明代河州地区的商贾茶市、边防兵备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産生活情况都有记载,对後世了解河州的文化传承积攒了宝贵的资料。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本书刻本藏於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另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旅大市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抄本。8.[乾隆]玉门县志:一卷


(清)佚名撰。清道光六年(1826)赵麟趾抄本。半叶六行,无界格。全志分爲十八类,对历史上玉门县置、地理沿革,汉代设置河西四郡和居延、玉门边塞的具体年代,以及建立都尉的情况,分别做了考述,对玉门县的古蹟、风俗、土产等亦作了介绍。玉门石油储量古今闻名,该志在其土产类石脂水条记:“石油出肃州南山,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在白杨河西有石油泉,土人取之,以燃灯,即石脂水也。”又引《博物志》、《明一统志》、《肃镇志》等文献中关於玉门产石油的记载,详述其历史渊源。是志为玉门历史上唯一的县志,记事止於清乾隆二十四年,虽记载简略,亦极珍贵,是後人研究玉门县历史的宝贵资料。该抄本字迹清晰,墨色均匀,以隶书书写,使閲读者赏心悦目,可谓抄本中之善者。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亦藏有传抄本。9.[康熙]碾伯所志:一卷


(清)梁景岱监定,(清)李天祥纂。稿本。半叶十二行十九字,无界格。景岱,陕西三原人,清康熙三十九年至五十年(1700-1711)年任甘肃省西宁卫儒学教授。教书之余,景岱带领学生修葺学校,振兴教育,转变了当时青年重武轻文的习尚,促进了青海的教育发展。天祥,山东人,清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年(1707-1711)任碾伯千总。全志无序跋,无编纂体例;记事止於清康熙十四年。分名称、沿革、疆域、所城、驿城、故城等32门类,分述了碾伯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和疆域,以及碾伯历代职官设置、民族聚居和物产等。碾伯地处偏远,然明成化、嘉靖、万历间和清康熙间有多人中进士、举人、武进士,或与该地纯朴的民风,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关。因是志编辑时间较早,故其资料极珍贵,为後人研究青海省的地方文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全书抄写工整,字迹清晰。此稿本仅藏於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0.[光绪]泰安县乡土志:不分卷


(清)杨承泽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一册。半叶十二行三十一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杨承泽,金谿(今江西金溪县)人,光绪三十三年後补知县署泰安县事。是志卷前有杨氏自序,述其编纂目的:“其宗旨以教人爱国为第一要义。欲使其爱国,必令爱其乡始;欲使其爱乡,必令自知其乡之历史、地理、山川、人物,而後学问逐渐扩充,以啓其知识技能,此乡土志所由作也。”全书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计十四目。历史目首列“本境建置年代”,次“未置本境以前唐虞夏商周所属之州”,次“春秋战国所属之国”,次“秦汉以降历代所属郡县之名”。政绩录分“兴利”、“去害”、“听讼”子目三。兵事录因“以前文献无徵故,概从缺”。兵事录後为嗜旧录,下设“事业”、“贤祠”、“学问”、“忠节”四子目,後附“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列祠”。该目记述人物、事迹颇详,几占全书十之七八,却不见於目录,疑刊印时所遗漏也。是志所记大多取材於县志,然亦有县志所无者。“户口”、“宗教”、“商务”诸目所记之户籍人口,教众分类、商品往来等皆近世情形,虽言之甚简,亦可补县志之缺也。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11.[民国]兴化县小通志:不分卷


(民国)阮性传纂。民国间抄本。一册。半叶九行二十一字,白口,无版框欗格。下书口题“阮性传稿”。卷端钤:“阮性传”朱文方印。作者阮性传乃宣统元年优贡。是志以篇目为纲,计七十八篇,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其内容所涉,极爲广博。首《疆域篇》、次《舆图篇》、次《城池篇》,总论兴化疆域经界、与图发展及建城历史。自《水利篇》至《旱魃篇》,凡三十七篇所记均为水利相关问题,计有水利、水名、水志、水流、来水、去水、坝水、夏水、夏旱、地平、测量、治运、范堤、导准、治湖、治河、修圩、治港、决堤、刘塘、治坝、治闸、市河、水程、水贼、旱魃等。《乡镇篇》三、《路政篇》二分述兴化行政区划、路政管理。《稻苗篇》、《农时篇》、《养牛篇》、《植树篇》、《茶市篇》、《市容篇》等记兴化农、牧、林、商业发展情况。《时节篇》、《庆吊篇》、《纪念篇》记当地社会习俗。《法制篇》、《盗隐篇》诸篇论述社会治安现状与管理。另,因是志纂修於民国年间,其中一些篇章,如《电报篇》、《电话篇》、《无綫电篇》真实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之特徵。本书以篇为纲,贯穿古今,故名之为“小通志”。内容详实,持论有据,具有较高文献价值。惟诸篇编次稍显淩乱,此其憾也。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收藏。12.[万历]皇明常熟文献志:十八卷


(明)管一德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八册。半叶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管一德,字士恒,常熟人,明万历辛卯(1591)举人。本书卷前有“吴郡守豊城李右谏”序,“赐进士出身知常熟县事瀛海耿橘”序,“万历乙巳邑人管一德”自序,及修志凡例。是志主要记载明初至万历年间常熟之文献资料,分文献为四类,即地类、献类、文类、余类,每类之下又分细目。地类叙山川、建置沿革、市镇、村落、园亭、水利、明宦、乡贤。献类述县令、学傅、科第、进士题名、荐举、贡生、恩纶、任子、武弁、输粟入仕、省事、奇事、忠臣、明臣、文学、孝友、义侠、林士、流寓、道流、烈妇、节妇、伎艺。文类有记四十六,序十二,策略一,墓碑、传、铭若干,奏疏六,诗赋、诗话、杂体若干。卷末附余类,述灾异、神异、风俗。一德编纂是志,意在续补旧志之缺漏,故“网罗旧闻、本之家乘、参之国史,广之群籍,而老师宿儒所传説闻亦采之”。“山川、户口、寺观、桥梁等项已见旧志,不必再修”,而“科第、荐举、岁贡三志独详”。是志内容宏富,体例严谨,所谓“详而不杂,简而有体”是也,故耿橘在序中称一德“良史才”。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十二卷本,目录未分卷,卷端卷次混乱,藏於上海图书馆。十八卷本乃据十二卷本重订而成,另有国家图书馆、常熟市文管会收藏。南京图书馆存有胶卷,苏州市文管会存卷十一,常熟市图书馆存卷一至卷五、卷七至卷八、卷十一、卷十五,其中卷一、卷二系抄配。13.[光绪]无锡斗门小志:不分卷


(清)佚名纂。稿本。一册。书中不题撰人。半叶九行十九至二十三字不等,蓝格,单鱼尾,四周双边。是志为斗门一乡镇志。斗门,亦称陡门,在无锡西北运河北岸,因斗门闸而得名。斗门闸,乃宋咸佑所置,“以杀芙蓉湖水”。此志所辑,大多为历代治理芙蓉湖之文献资料,另有斗门历史和当代人物传略事迹,及“挽联汇录”。志中有李金镛生平,敍及清光绪十六年(1890)金镛辞世,又,称清代为“国朝”,故其成书当成於光绪十六年之後,民国建立之前。此志不见有刻本存世,似未曾刻印,稿本仅藏於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4.[康熙]象山县志:十六卷

 


(清)胡祚远修,(清)姚廷杰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四册。半叶八行十八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胡祚远,汉军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辽阳知州。姚廷杰,字广文,康熙三十七年时任宁波府象山县儒学教谕。全书计十六卷。卷前有王亥巢云氏序,胡祚远、姚廷杰重修《象山县志》序。卷一舆地图、沿革表;卷二秩官表、选举表;卷三、四为区域志,记分野、形胜、风俗、疆里、山川;卷五、六、七为经制志,记官制、学校、公署、兵卫、城隍、邮舍、都隅、市巷、秩祀;卷八、九为物土志,记则壤、户口、物产、贡赋;卷十二至十六为杂志,记灾祥、坛庙、塚墓、寺观、古蹟、遗事、艺文、名宦、名臣、列传、烈女、流寓、仙释。是志乃据康熙二十一年(1682)《象山县志》编成,唯艺文、秩官诸卷略有增减。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此本另有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收藏。宁波市文管会天一阁有抄本。(提示:(卷之四至卷之七)应为(卷之四至卷之八))15.[乾隆]庐州卫志:六卷


首一卷(清)尹焕纂。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四册。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尹焕,字尧文,号德安,直隶(今河北)灵寿县人。卷前有尹氏自序,卷末有蒋宗鲁跋。焕鉴於“郡县则皆有志,且阅时而即加修,而卫独无之,但附一二条於郡县志之内,一切事宜多不详悉”,於办理屯漕之暇,爰采郡邑志并地方耆旧所撰述,文案所记载,裒而辑之,成卫志六卷。据蒋跋,是志始纂於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成书於次年五月。全书计六卷,首冠圣喻、上喻。卷一图考、建置、官署、封典;卷二制官、选举;卷三屯田;卷四钱粮款项、运粮事宜、屯粮船只、运白、军犯;卷五人物、烈女;卷六艺文、补载。焕时任庐州卫守备兼理六安漕务,故书中关於清顺治至乾隆间漕运、屯田之记载最爲详细,颇具参考价值。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天津图书馆收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有胶卷。16.[民国]杏花村续志:三卷首一卷


末一卷(民国)胡子正编纂。稿本。三册。半叶八或九行,字不等,白口,无框格或红格。胡子正,贵池(今安徽池州)人。此书乃子正续补清康熙二十四年郎遂《杏花村志》之作,纂於民国四年(1915),未三阅月而书成,约三万字。卷首载方汝霖序、郎鸿钧题辞、书成自题绝句、本书凡例及“徵啓”一篇。卷末录江振华後序和作者自撰之跋。正文分上、中、下三卷,凡九目。卷上记名胜、建置、古迹、人物;卷中录题咏、词赋;卷下述碑记、笺启、杂记。是志编次体例效法郎《志》,但也有所增减损益。如总分各图已详郎《志》,故是志不载;郎《志》有“丘墓”目,此志亦无;又郎《志》於“题咏”目下,按七言、五言等诗体编次,是志於该目下则“但以人之先後为断”。是志所记,上承郎《志》,下迄民国初,凡杏花村二百三十余年人物、事迹。另外,是志也补充了一些“原志所未尽”之事,於前人题咏和词赋之作,搜罗尤爲详备,颇具参考价值。是志稿本现藏於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另有民国四年(1915)曾排印,传本亦稀。


17.[康熙]彭泽县志:十四卷首一卷


(清)王廷藩修,(清)潘瀚等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十册。半叶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王廷藩,江南六安(今安徽)人,时任彭泽县知县。潘瀚,江南人。《彭泽县志》於有明一代凡三修。成化二十一年(1485),县令淩侯杞“以邑志弗完,孜孜考索以补之,粲然成书”。弘治十七年(1504),县长王琦与邑人陶坚“相与询故访旧,补略拾遗”,斯为全书。万历十年(1582)彭泽县事叶朝荣、戴震享又纂修邑志。其後百余年间,前志迭遭焚剽,镂版已烬。廷藩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彭泽县志,閲三月而书成。卷前有王廷藩序、彭泽县志旧序四篇,及修志发例八则,卷後有何图书跋。卷首“摹旧本合於新制”,载县境图、县城图、县署图、学宫图四,以便观览。正文十四卷,分爲十志。区域志述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山川、坊都、古迹、丘墓,风土志记土田、户口、风俗、物产、农政、恤政等,营建志记城垣、公署、学宫等,秩祀志记祀典、公仪,附寺观庵院,赋役志记额赋、役法、屯田等,附杂税,官师志载职制、学官、名宦、宦迹等,选举志录贡举表、科甲表等,人物志分乡贤、忠烈、孝义等传,艺文志录辞、诗、疏、文、传记、记、序等,末为杂志。是志体例本与旧志,但又有所变通,类目设置更爲合理。如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山川等目旧志统之於与地,廷藩以“与地通天下而为言”,乃易之於区域。旧志食货志载户口、土田、赋税而风俗别为一志,是志则易之於风土,风俗亦置於其下,而将赋役别出,列爲条目之纲。是志广徵博采、内容详实,编次严谨、取舍有法,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


18.[乾隆]宁州志:十卷


(清)张耀曾修,(清)陈昌言纂。清乾隆二年(1737)刻本。十册。半叶八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内封题:“宁州志,大方伯刁鍳定,百尺楼捐梓,乾隆丁巳菊月镌”。下书口鎸:“百尺楼板”。张耀曾,字荣闾,直隶景州(今河北景县)人,由贡生初授抚州府通判,雍正十年(1732)调任宁州知州。陈昌言,字玉亭,江西宁州人,贡生,授教谕。按,宁州,“自贞元间武宁八乡始县治,宋因之,寻称军,元改为路,後改为州,明初改县,弘治间复为州”。邑志之始作邈不可考,“成化中,县尹萧公光甫始为志四卷”,“盖本宋时徐筠修水志也”。其後,宁州志经多次重修。“嘉靖任寅,陆牧统以都宪周公季凤修水备考为据,复一修。万历乙未,方牧沆以前任杨牧维诚所辑者删正之,复一修。”清康熙四年(1665),州守徐永龄“复起而葺之,得之残梓者十之五六,采之於儒林者十之三四”。十九年(1680),前州守班衣锦复“承檄纂修”。乾隆二年(1737),耀曾奉檄纂修邑志,即上承班志。卷前有祁刁承序、张耀曾重修序、陈昌言纂辑自识、旧志序跋八及凡例。是志以与地、建置、祠祀、田赋、官师、选举、人物、艺文为序,列纲为八,分卷为十,设目六十四。其体例“从前旧志模范通例”,唯图考倍胜於前。凡例云:“旧志只绘通州总图,似属简略。今以州治及铜鼓并各乡形势河道列四总图,八乡另刻分图,附载道里数目,使览者按籍而求於境土,远近险夷,曲折厄塞,不出户庭,了如指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收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胶卷。19.[道光]吉水县志:三十二卷


首一卷(清)周树怀修纂。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十九册。半叶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周树怀,湖南长沙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道光五年时任吉水县知县。考《吉水县志》创修於明正德六年,三修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是志於道光三年(1823)奉檄始修,次年九月成书。全书计三十二卷,首一卷。卷首录树怀序、县儒学教谕饶萃序、县儒学训导蔡殿英序、旧志序八、修志姓氏、凡例十二则。正文分三十二纲目,“其细目各以类附比,於旧志较详,而前後次第略有不同”。“疆域沿革、山川、形胜、控驭之宜,土田瘠沃,赋役重轻,物产之登耗,礼俗之贞淫奢俭,学校人才今昔之衰盛,莫不皆具”。使人“不下堂而周知一邑之故”。与旧志相较,是志门类设置亦颇有特点。诸如坊乡、里社、市圩依於城池门,宾兴、乡饮归于学校志,朝贺、读法诸典等司礼官之事,列於公署门而仓储附焉,祭祀、礼器、仪文悉入祠庙。是志体例雅正,内容“既详且审,称善本焉”。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收藏。


20.[康熙]《长葛县志》:八卷


(清)何鼎纂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六册。半叶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何鼎,字晴山,湖南靖州(今湖南靖县)人,康熙五年(1666)举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长葛县县令。凡八卷,卷前有阎兴邦、何鼎二序,卷末有徐昇原序、黄朝荐原跋及康熙三十年(1691)吕贲恒跋三篇。据序、跋,是志系奉河南巡抚阎兴邦修志檄而作。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始修,越五月,康熙三十年志成梓行,记事亦止於是年。首附长葛县总图、长葛县城图、长葛县学图、长葛县治图等四幅。正文分方舆、建设、赋役、官职、人物、艺文六类,下括三十三小目,计十万余字。各目前有序,後有论,每类前有总序,後有总论,是为本志特色。志书材料源於省府州邑诸志及史传、通监、文集等书,当然亦有采访所得,较旧志,新增内容颇多,如人物志中新增德行、节孝者之传记;山川、政绩、宦绩、河防、隐逸各目也有增补。方舆、建设、赋役、官职四志均爲一卷,人物志和艺文志则分上、下两卷。方舆志下细分沿革、疆域、分野、山川、河防、古迹、战争、风俗等八目及灾祥、冈阜陂沟二附目;建设志按城池、学校、公署、祠宇、墓域、寺观、街衢、坊表、桥梁、乡村、镇集等类,记载了长葛县的人文地理概貌;赋役志分户口、赋税、课程、里甲、物产等目,所记多为康熙朝本邑之赋役制度,考订有据,真实反映其时社会与经济状况;官职志分官制、职官、宦绩、荐举、科目等目,记述自春秋至本朝千余年来本邑之贤官良宦。人物志分列传、孝义、隐逸、耆寿、艺术、流寓、列女等目,所记者爲民间之异于常人者,耆寿目、艺术目一般为他志所不载。艺文志以文为主,包括诏勅、碑记、序、赞等,诗赋多为邑人之作。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国家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21.[咸丰]《崇义县续志》:二卷


(清)汪报闰修,(清)陈世玮纂。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二册。半叶十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汪报闰,号桐阶,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三十年(1850)任南安府知府。陈世玮,邑人,贡生。是志乃乾隆三十二年(1767)罗志的续修本,始修於咸丰五年(1855)冬月,次年续成梓行。是志随旧志,续乾隆三十二年後之事,止於咸丰五年,凡二卷,卷前有南安前後两任知府汪报闰、广旉,崇义知县何允廉及南安府教授周诰、南安府训导锺启囐五序,述修志缘起。卷末有兼理崇义县学教谕何友玉跋。正文分天文、地与、建置、礼乐、赋役、官师、选举、人物、杂事、艺文十大类,内括七十小目。《续志》体例依旧,不附前志,前志止作存目。续志新增官师志、选举志、杂事志、艺文志等类,天文、地与、建置、礼乐、赋役各志小目均有增改,唯所增之文略显简陋。如官师志大多只录祖籍职官,人物之生平事迹皆无。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


22.[嘉庆]《蛤仔难纪略》:一卷


(清)谢金銮撰,清嘉庆十四年(1809)纂。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半叶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谢金銮(1757-1814),字巨廷,又字退谷,晚年改名灏,侯官县(今闽侯县)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自嘉庆六年(1801),前後任邵武、南靖、安溪、南平等县教谕,着有《教谕语》倡学。嘉庆十年(1805),调任台湾嘉义县教谕。嘉庆十二年(1807)与郑兼才合纂《台湾县志》。回闽後,三任学官于闽南,又任安徽教谕。嘉庆十九年(1814)病卒於家乡,入祀乡贤祠。着述有《大学古本论》、《二勿斋文集》、《春树暮云篇》、《泉漳治法论》传世。是书不分卷,卷前有嘉庆十三年杨廷理序,卷末有嘉庆十四年谢金銮後序。据二序,金銮以蛤仔难居台之北东,势控全局,若爲贼有,则祸害靡宁,故清廷应建置管辖,遂考其图经,征其始末,以利朝廷谋断,着《蛤仔难纪略》六篇:首原由,次宣抚,次形势,次道里,次图说,而终之以论证。原由一篇,叙漳洲人吴沙开垦蛤仔难始末,及海寇蔡骞、朱濆垂涎蛤仔难之始;宣抚篇,详述蛤仔难蔡骞、朱濆之乱,叙中有议,尽呈蛤仔难之民情;形势、道里、图说三篇则记蛤仔难地理形势、庄社田园、道途里至等;论证篇,总括前文,条分缕析,力陈蛤仔难建置之必要,而字句之外更显懮民擭土之心。其书後由梁上国上报,清廷纳其所议,嘉庆十七年(1812)八月,蛤仔难正式设立噶玛兰厅。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书刻本仅本馆收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有传抄本。23.[乾隆]《郏县续志》:一卷


(清)张楣修,(清)聂宪纂。清乾隆七年(1742)修,乾隆八年(1743)刻本。二册。半叶九行二十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张楣,字季容,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监生,乾隆二年(1737)任郏县知县。聂宪,字汝南,号冷庵,邑人,增生,有《汝南诗集》。是志为康熙金世纯志之续修本。郏县旧志成於康熙三十三年,距乾隆七年,四十又七年矣。张楣莅任後乃谋续修,书稿成於乾隆七年,乾隆八年刘荩继任後梓行於世。是志续增康熙三十三年以後事,记事内容止於乾隆八年。卷前有乾隆七年宋名立、张楣二序,卷末有乾隆八年刘荩跋,述修志始末。是志体例仍悉遵旧志,按类逐项增入,详而不冗,严而不略。沿革、形势、天文、疆域、山水等类,因变化甚少,新志内容不增。主要增补康熙三十三年後四十余年的政教兴废、职官、选举、艺文及部分人物传。其中,赋役类增入内容最详,保留有康熙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及雍正朝“摊丁入亩”的珍贵史料。是志新设仓、养济、特典类目,於同类志书中少见。本志还对旧志进行辨误,旧志的人物类中收入宋代牛臯、而未收明代李忠湣,本志进行了更正。本志刊行时曾将康熙志四卷一并重印,故是志书口刻作卷五。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除本馆外,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三家有藏。24.[康熙]《建宁县志》:十四卷


(清)周燝等掌修,(清)陈恂纂。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八册。半叶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周燝,字汉公,陕西临潼人,举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任建宁县知县。陈恂,字质夫,邑人,顺治五年(1648)拔贡,官至山西都司经历。《建宁县志》自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何孟伦修後,至康熙十一年,一百二十余年未修,其间人、物、事变迁演绎甚多,周燝知建宁县事後乃谋重修。是志修於康熙十一年(1672),越三月修成梓行,记事亦止於是年。凡十四卷,卷前有康熙十一年(1627)柳文标、汪丽日、周燝、陈於达四序及旧志序、跋三篇,正文分舆地、风俗、建置、赋役、祀典、官师、选举、人物、杂事、艺文十志,下括六十余小目,每志目後均有总体说明,是为本志特色。《建宁县志》分类清晰、内容翔实,其中建置、赋役、官师、人物、艺文五类尤详,均占两卷。建置志详述本地城池、公署、关隘、桥梁、亭阁、寺庙;赋役志详记本地户口、田亩、课额的沿革变迁,为後世研究彼时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料;官师志详考自宋以来任本地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镇防、摄官诸职之士人的生平事迹,其中,“摄官”为旧志所无,是本志新增之目。人物志细分为勳庸、宦绩、理学、隐逸、儒修、文词、质行、义勇、列女、仙释诸目,展开了建宁历史之人物长卷;艺文志分两卷,其一为文,其一为诗,文多邑绅记本县之建设,如郡司农柳文标撰《建玉皇阁序》、旧邑令袁植撰《重修泮宫序》,旧邑谕蔡春《筑城记》详记建宁县建城始末,尤爲珍贵;艺文志之诗多为邑人呤诵风景之作。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此志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福建图书馆三家亦有收藏。25.[顺治]《阌乡县志》:六卷


(清)张三省,杨遵修,(清)杜允中等纂。清顺治十一年(1654)刻,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五年(1666)增刻本。二册。半叶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张三省,字邻曾,号芥舟,浙江嘉兴人。拔贡,顺治十年(1653)任阌乡县知县。杨遵,字从先,号衷愫,山西蒲州(今永济)人,顺治二年(1645)举人,顺治十四年(1657)知阌乡县事。杜允中,邑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阌乡县志》自万历二十九年黄方修後,至顺治十年,五十余年未修,其间朝代更替世事殊易。三省莅任後始谋重修,觅旧志,搜新事,删旧增新,顺治十一年春付刻,越三月志成。杨遵继任後,续前志至顺治十五年。张三省、杨遵二“序”详述修志本末。本志选举类目记事至康熙五年,则康熙初年又有增刻。卷前有县境图、县城图等六幅,正文分沿革、星野、疆域、山川、津渡、陵墓、古迹、风俗、田赋、食货、官师、公署、祠庙、寺观、人物、名宦、乡贤、流寓、选举、卓行、僊释、异闻、艺文等二十三类。艺文篇幅最多,记录历代名人诗文与阌乡相关者,如李白《鼎原》、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等,邑人诗作亦尽收书中。明万历旧志大都保留於新志,灾祥及风俗於旧志中记录甚详,新志悉数照录。新志所增多爲顺治朝之事,主要为赋役、驿递二项,颇详尽,新增之篇幅几与旧志所记相等。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本书刻本国家图书馆亦有收藏,另上海图书馆、河南图书馆有胶卷。26.[雍正]《巫山县志》:不分卷


(清)佚名纂修。中国书店1963年抄本。无序跋。记事止于雍正七年(1729)。本书似抄自雍正《巫山县志》,分疆界、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物产、风俗、公署、城池、学校、祠祀、赋役、馹传、秩官、名宦、科第、乡贤、孝义、仙释、古迹、祥异、僭据、兵防等类,缺艺文类。明洪武十三年(1380)曾置大昌县,清康熙九年(1670)废大昌县,并入巫山县,故书中多处於类下分记两县之制事,如疆界、山川、城池等类,先述巫山县,次大昌县。山川类记载较详,包括山、岩、坪、嵌、洞、寨、石、河、滩、沱、溪、水、泉、池、井、渡、峡等十七小目,可见分类之细、记述之详。赋役类记明清两代,尤其是康熙年间该邑人口、田亩、粮银概况,为研究清初地方社会经济情况提供宝贵资料。是志未单列寺观,而是附於仙释类後,与方志通常分类不同。僭据类记载汉光武建武九年(33)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本县大小兵事二十余起,其中,明崇祯末年张献忠率农民军自谷城攻巫山县、清顺治四年高以功等十三家义军进攻大昌等战事记载甚详。兵防类记有康熙初年四川总督李国英率兵镇压袁宗弟、郝摇旗等所率农民起义军之兵事,真实反映昔时清政府与川民之矛盾与对峙。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仅南京大学图书馆有刻本,另中央党校图书馆有抄本。27.[康熙]《鄢署杂抄》: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爲熹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纶嘏堂刻本。二册。半叶十一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汪为熹,字紫山,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浙江桐庐县教谕升任河南鄢陵县知县。是书卷前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汪为熹自序,述及邑志未修已有六十年,上任後原拟修志,然因办漕粮兵饷事冗而未果。但留意搜罗资料,得有用者数百十条,及至去任,乃将所积资料编辑成书。卷首有杨抚宪、张尚书请停豫省办漕奏疏及张尚书请给关霨世袭博士疏,卷末为作者在任时之见闻、案件、民风等,及酬赠诗文。正文分沿革、建置、山川、碑搨、姓氏、塚墓、古迹、寺庙、职官、人物、物产、诗词等二十余类,共计七百一十六条。内容多撷自野史笔记,辅之以本人在邑之见闻。行文随意,体例亦不甚严谨。皆因本书乃志书之草稿,而非正式志书。因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之於小说家存目。然其于修志着力甚勤,广搜地方之掌故,存留大量原始资料,尤其详细记载和考证了邑内庚、马两大姓的族史及人物事迹,於後之修志者帮助极大。书中记有明末李自成军在邑活动及左良玉对其镇压之战争史料,具较高的价值,尔对经济、教育方面疏於记载,是爲瑕者。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本志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三家图书馆另有收藏。28.[民国]《叶县乡土志》:不分卷?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