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从《太原县志》看晋源各村庄兴衰

从《太原县志》看晋源各村庄兴衰

发布时间:2018-06-13 点击数:3372

书柜中,有两匣《太原县志》,是老朋友、原晋源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俊英主编修订并于2012年送我的。橙黄色的樟木匣、深蓝色的封套,从明嘉靖、天启,到清雍正、道光、光绪两朝五套影印线装的十六册现存全部《太原县志》,是我近些年来最喜欢看的一套书。


明、清太原县,是古晋阳的所在地。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政权之交替,山川之变化,在这些县志中都能探寻到一些来龙去脉。而承载这些人文历史,记录这些沧桑变化,离不了散布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村庄。我们且在这块土地上划出一个小小的区域,即今晋阳湖周边,包含罗城街道办事处、金胜镇和义井街道办事处,循着县志中的历史轨迹,去看一看460多年来这片区域中村庄的兴衰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去探寻一些历史信息。


这片区域,在现如今的晋源区行政图上,有26个村庄:义井、北堰、南堰、兴化、吴家堡、西峪、冶峪、上冶峪、新村、石庄头、董茹、金胜、武家庄、西寨、古寨、木厂头、贾家庄、南阜、北阜、城北、棘针、罗城、寺底、王家坟、阎家坟、开化。


而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编修的《太原县志》所附的县境乡村图上,这一区域当时有19个村寨(堡):义井堡、北堰、北堰寨、南堰堡、中堰、吴家堡、冶峪、董茹堡、金胜村、武家庄、西寨堡、姑姑寨、旧寨、木场头、北河滩、城北、棘针窝、罗城、马莲营。


到清道光六年(1826)《太原县志》的县治图中,这个区域则有了23个村庄:义井、北堰、南堰、吴家堡、西峪、野峪、上冶峪、董茹、大佛寺、武家庄、牛家营、西寨、古寨、木厂头、贾家庄、南阜、北阜、城北、棘针、罗城、寺底村、王家坟、开化口。


稍加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在这460多年间,仅这一片小小的区域,村庄信息就很丰富。


一:有些村庄诞生了


我们姑且认为这些县志提供的村庄信息是准确的。那么,从明嘉靖三十年(1551)到清道光六年(1826)的275年间,地图上增加了贾家庄、牛家营、南阜,西峪、上冶峪、寺底、开化口、王家坟共八个村名。而从清道光六年(1826)到如今的190年间,又增加了新村、阎家坟、石庄头、兴化四个村。一个村庄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条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固定为一个村,也非一朝一夕。王家坟,因近有明尚书王琼墓而得名,或就是因王氏看墓人繁衍而成村,王琼于嘉靖十一年(1532)去世,嘉靖三十年(1551)编写县志时,仅过去不足20年,王家坟不成村自在情理之中。同样,阎家坟因有清学者阎若璩祖莹而得名,而阎去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所以阎家坟形成村落的时间要更晚。而新村,在当地原叫作董茹庄儿,村中大多数人也跟董茹大姓一样姓原,想来应该是董茹村原姓派生出来的一个庄子(也有一说是早年间冶峪沟一次山洪将董茹村冲为两半而分离出来的)。1954年因建一电厂而迁现址建村,后更名为新村。民间相传石庄头是太原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当灵石口尚未打开,太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原处蒙山的石庄头村人就乘船前往东山的孟家井走亲戚。旧日村子附近有链船石遗迹,似乎就是这个传说的佐证,惜已毁不存。就在清道光《太原县志》中,也有“北魏彭城太妃墓志石,在县北十五里石堂头村。北齐神武帝妃,尔朱荣女”的记载。其“石堂头”,即后之石庄头。而在两县志的县志图中却都没有这一村名,想是原本为一山庄窝铺,人户太少,不够上图之资格吧。至于兴化村,则是原为安置化工地区企业职工家属而建的一个农场宿舍区,上世纪90年代才经当地政府同意成为一个村。而在2004年,这个村的村民全部转为非农户,村名现已撤销,原村址已开发为高层住宅。


二:有些村庄消失了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嘉靖版县志上的北堰寨、中堰、旧寨、马莲营四个村寨,到道光版县志时已不复存在,而道光版县志中出现的牛家营,如今也消失了。旧太原县地名沿革中一直有“九营十八寨”一说。上述北堰寨、旧寨、马莲营(一作马蔺营)、牛家营,均属“九营十八寨”之列。北堰寨名的消失,想是与北堰村合二为一了。据记载,马莲营原位于今金胜村东南,乾隆三十三年(1768)被风峪沟山洪淹没。旧寨原位于现古寨村南,道光十五年(1835)被洪水淹没(上述记载见《晋阳文史资料》第六辑。如属实,道光六年编县志时旧寨仍应存在才对)。中堰应位于北堰和南堰之间。这三个村的得名一说是因处于冶峪沟口,旧有沙河堰以障该沟洪水;又一说是宋初赵匡胤下河东攻北汉,曾于此处筑堰聚水。南、中、北堰三村南北比邻,近在咫尺。直到近代,中堰村池、赵两户因事争斗而迁往他处,村遂不存,但当地老者均知此村名。牛家营的消失,是在1956年修建晋阳湖时,政府出资将位于湖中央的这个村的30多户村民分迁它处。至此,这个昔日的小村淹没于湖水之中而不复存在。


三:有些村名变更了


在嘉靖版县志中对“义井堡”“南堰堡”“西寨堡”“董茹堡”都有明确记载。比如:“义井堡,高二丈三尺,周围六十丈”;“南堰堡,高二丈五尺,周围九十丈,以砖为之”等等。可见,当时的这些村,都兼具着军事功能。到了道光版县志中,上述记载仍然沿用,可村名中的“堡”尽去不留,足见其军事功能已经弱化,其外围的堡墙也逐渐消失了。在嘉靖版的县志中,木厂头原作“木场头”、古寨原作“姑姑寨”、北阜原作“北河滩”、棘针原作“棘针窝”。在道光版的县志中,冶峪写作“野峪”,金胜写作“大佛寺”。这些个名称,也都透露着一些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传说。比如,“姑姑寨”,相传因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族妹下嫁该村而名。直到上世纪50年代,周边村民仍称其村为“姑姑寨”。其村素以磨豆腐而闻名,当地民谣“姑姑寨,鸡儿叫了都不在”流传甚广,即说其村民都早早起来卖豆腐去了。清县志写作“古寨”似有点牵强,后世以讹传讹,竟固定了下来。“棘针窝”当地一直叫“圪针窝”,其处为晋阳古城之前的故唐城遗址北部,城废后成荆棘丛生之地,形成村庄后便名“棘针”。南阜、北阜两村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当地都称作南河滩、北河滩,其形成村落之时当处于汾河故道之侧的滩涂上,后汾河改道,离村远去,应是有人嫌村名不雅而改为现名。金胜村,在我们小时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只知有“大佛寺”而不知有金胜村的。概因隋开皇年间曾建大云寺铸大铁佛,唐开元初建平等阁覆之,金大定十年(1170)重建而名。今寺院虽然不存,但大石镌佛头像尚存。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村庄,古名“金城”,城为南北朝时刘渊所筑。唐代设金城村,金代设金城里。据当地出土唐代墓记载:“万岁登封元年,葬于皇州北金城村西三里。”《中州集》载:“金王万钟住于平晋(县)金城里。”元代名“金盛”,明代才称“金胜”。旧说“金兵于此打仗获胜而名”,显系附会。


短短的460年,有些村庄诞生了,有些村庄消逝了,有些村庄更名了。诞生自有其诞生的原因,消逝也有其消逝的缘故,变更当然也有其变更的理由。诞生一般是值得庆贺的,而消逝往往会留下诸多遗憾。毁于天灾和战火的村庄,留下的是惨痛的记忆。即使像牛家营这样的村庄,留给后人的也并不全是欣慰。我的小学同学中,有几个就是当年牛家营的人。当年搬迁时,政府给予了适当的安置。现如今,他们大都在安享晚年。但是,当他们面对碧波荡漾的晋阳湖,想努力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时,却更多的是叹息,因为当年自己熟悉的村庄被没入湖水之中时,很多人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如今,这一片区域因城中村改造而处于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中,据笔者所知,这个区域中的义井、北堰、吴家堡、武家庄、西寨、木厂头、南阜、北阜等村庄已全部或近乎全部被拆;还有南堰、金胜、董茹、城北等村庄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拆除。若干年后,这些村名是从地图上彻底消失,还是仅留下些蛛丝马迹让后人去寻觅、怀念,尚可未知。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