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晋东南地方志展示(5):平顺县志(乾隆版 民国版 乡志附录)

晋东南地方志展示(5):平顺县志(乾隆版 民国版 乡志附录)

发布时间:2018-08-21 点击数:4573

平顺县志(9册 清·康熙版+民国版+乡志附录)


作 者:【清】路跻垣 申昌先 【民国】 石璜 纂修


出版社:山西省平顺县史志编委办公室 翻印


开 本:20开


装 订:线装


出 版:1983年9月第一版


印 刷:1983年9月第一次印刷


页 数:


字 数:


印 数:


I S B N:


定 价:


小编说:


平顺县,是我的家乡。先推介《平顺县志》一来是因为我对平顺县的熟悉度要超过其他地方,二来就是有一种乡思情结在这里。谁不愿说家乡好?!


平顺县,建县历史比较晚。在明嘉靖八年(1529年)的时候,把黎城、潞城、壶关三个县的部分土地割出来,组成了一个平顺县,这是平顺县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后来又反反复复,历经撤消、恢复,又撤又复,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平顺县复县成功,这才相对稳定至今。


平顺县域曾经是由三县割地而来,现在的平顺也可以按照这三块划分,地貌、风俗、人性也大不相同。东南山区一带是由原壶关县划来,多干石山,缺水,人朴实憨厚,性直少变通;东北漳河谷地一带由原来黎城县划来,多水,人就比东南山上的灵活多些,无论在外游学当官,人都多一些;西边靠长治潞城较近,由原潞城县划来,地势相对平坦一些,地广路宽,人多吃苦耐劳还头脑灵活,在长治、太原乃至北京、广东经商者很多,三十年前的长治市英雄台自由市场里商户平顺北社、苗庄的人能占三分之一。在民国时,实行区村管理,漳河谷地多属三区,平顺西半部多属五区,因此三区、五区的称谓延续到今,一说三区就是指漳河沿岸的平顺,五区就是平顺西半部的平顺。东南山原来是几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里山大人憨,在平顺就称为“山上”,略有鄙视之意。我就是从山上下来的,在城市里生活了近三十年,还不通世故,死脑筋,动不动就想《我要回掌脑》。同在一个县,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平顺县志》康熙版,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平顺县第一部县志,此书出后不久,平顺县就被撤销了。于是就有了一部《平顺乡志附录》之书,有人说此书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实这是一种谬误,乾隆二十九年平顺裁县,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完全复县,平顺尽管作为平顺乡相对独立,但是并没有出过《平顺乡志》之类的书籍。这一部书和民国时期石璜老先生等人极尽全力编纂的《平顺县志》一样,都是他们一起编纂的。只不过,《平顺乡志附录》是石璜等人从旧的《潞城县志》把关于平顺裁县以后的一些记录抄录下来,题作《平顺乡志附录》。民国版的《平顺县志》,是由石璜等平顺乡绅集体之功劳,只可惜当时战火纷飞,最终此书也没刻印,只留下多半部残稿。平顺县史志办在1983年对民国版《平顺县志》的抢救性出版,善莫大焉。


我在《晋东南地方志展示(3)·沁州志》推出后,有微友留言说:“这个版本错字较多,七几年排印时没有认真校对。只可读读而已,不可当史料依据。”说明这位微友是认真研读过这本书的有心人。因为是后人重新编校的书,不是完全的旧版影印,就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即便是原版影印,古人在编志时,也可能囿于这样那样的局限,出现有悖历史的错误。读书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在民国版的《平顺县志》里我就被一个历史记载搞晕了头,直到现在还没弄个水落石出。


《平顺县志》(民国版)第三册·《县长》篇记载,最后两位县长为:“郝效儒,字孺筠。武乡,二十七年十月任;魏健,辽宁西安人,二十八年一月任”。魏健,辽宁省西安县(今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人。按县志记载,魏健是1939年1月就任平顺县长的,而从现有的各方面资料来看,魏健却是在1940年1月出任平顺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魏健的前任是武乡人郝效儒先生,从平顺县1939年元月创刊的《挺进》报报头“挺进”二字由时任平顺县长郝效儒先生题写来看,郝效儒于1939年1月还在平顺县,并且《挺进报》也不是出版了一期两期,没有发现后期有换人题字的证据,不排除郝效儒先生1939年其他月份还在平顺县任县长的可能性。据平顺县文史大家赵伟平老师曾采访过的老人回忆得知,在1939年冬天“十二月事变”发生的时候,郝效儒还在平顺县任县长的。


如此,似乎可以确认《平顺县志》(民国版)的记载是错误的。但是,编纂《平顺县志》的石璜老先生等人,在1942到1943年之间编写县志,距离时间如此之短,不应该有记忆错误。笔误也不应该发生,因为老先生们都是比较严谨之人,况且修志之大事,绝不应该出现时间错误这样的低级问题。会不会是魏健先生在1939年1月就由当时的五专署任命为平顺县长,只是没有到任,所以郝效儒先生一直没有离开,所以石璜等人在编纂《平顺县志》之时就按当时的政府公文来写。按时间来讲,魏健先生1939年1月就从阳城县回到了长治,在五专署任民运科长,也经常在平顺、壶关等地活动,时间是合适的,安排到平顺任县长也是可能的。这只是一种猜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资料来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哪怕旁证也可。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1983年平顺县史志办编印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校对,把时间搞错了。因为在石璜先生等人编纂县志的时候,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尽管平顺县并没有被日本人占领,却不时地遭到日本人的“扫荡”,最终此书并没刻印,只留下多半部手稿残稿,其中第一卷完全散佚,其他卷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因此,在1983年整理时,困难相当大,县史志办工作人员作出的工作与努力是非常艰巨的。出现一些小差错,在所难免,只是真相在哪里?


研究地方文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