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碑记(碑文裁《郓城县志》)
儒学碑记
文/刘大昕
【碑文】
夫子以天纵之圣,师表万世。自汉魏以来,崇德报功,立庙于鲁,后世周天之下皆得庙祀。礼用王者,唐宋为盛。元以沙漠君中国,亦能复新阙里之庙貌,使孔子之道益尊而明。大明受命圣王,赝历数以正大统。稽古典礼,遣使具太牢、香币,祀孔子于阙里。继命国都暨郡邑兴学延儒。自百辟、卿士、庶人子弟皆得入学以承教。育具有训程,非徒文具。大昕适领济州事,奉命兢惕,若罔克承。盖济宁乃东鲁大郡,兖之所属,阙里在焉。元季兵革之余,衣冠礼乐,寂然无闻,而三州十七县庙学存而未毁者十无一二。郓邑,古薛地。后改东平王国,其地丰沃。儒生江汉领邑丞职,能以不坠孔子之祀为任,遂捐俸秩以就工役。不期年,庙貌崇严。圣贤配享之位有焕其容,师生讲业之所,克壮其室。二年十月告成,且辞曰:“董是役者,虽丞负微劳,而相之者主薄张伯闰也。丞蒞政以学校为先,可谓知本。将使邑之父老诸生观庙貌,习俎豆,禁其攻劫斗暴,归于礼义廉耻之域,化从于鲁庶乎?孔子之道,昭如日月,垂鉴后学。他日登崇俊良以张治具,将有征焉。夫如是则彼文翁之用儒以化蜀不得专美于汉矣。诗曰:“煌煌大明,华夷混一。赫赫圣王,继天立极。功纪武成,世资文治。饬祀严教,罔敢或替。郓邑有丞,爰念圣功。思妥神棲,建兹庙宫。邑民之良,报礼钦崇。学有训程,礼有冠带。圣道斯彰,大法斯在。后之继者,慎之无怠。”
【注释】
刘大昕:时任济宁府主官,曾任中书省掾,洪武三年(1370年)任刑部尚书。济宁:济宁元时曾称路、称府。明洪武初年,仍袭元制,济宁府辖一司(直辖县七)、三州(下辖县共九个)。本文称“三州十七县”与此相当。至于洪武十八年以后,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并属兖州府管辖,那时的兖州府所辖,已经是四州二十三县了。郓城重修文庙,是在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年,所以,刘大昕所指称,应当是指当时辖有兖州的济宁府,而不是后来辖有济宁州的兖州府。阙里:这里应指曲阜孔庙。江汉:明洪武年间任郓城县丞。洪武元年重建文庙,明、清《郓城县志》均有记。俎豆: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文章大意】
孔夫子以天赋的圣聪,成为万世师表。自汉魏以来,历朝历代崇尚孔子的品行和功德,并在曲阜为他建立孔庙,其后又在全国各地都建庙祭祀。天子为孔子上封号,并将其封为王,以唐代和宋代为最。尽管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但也能尊崇孔子,重修曲阜孔庙,使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尊崇。明朝建立以后,朱氏皇帝成为中国的正统统治者,继承古代,重视典礼,派使者拿着祭品,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接着下令在首都国子监及各府、州、县兴办官学,延请老师。各种人家的子弟,无论贵贱,都可以学校学习。学校有严密的规章,并非只有设施教具。大昕我此时正担任济州的知州,奉朝廷之命谨慎地治理,对失却的事能继承起来。济宁是山东省的大州,兖州又属于它管辖,曲阜孔庙便在兖州这个区域。元末兵荒马乱的,官员失去,礼乐毁弃,文化浩劫,济宁府所属的三州十七县的庙学,存而未毁的占不到十分之一二。郓城县,上古曾属薛郡,后来又曾属东平国,这里土地肥沃,田产丰富。儒生江汉到郓城担任县县丞,能以不坠孔子之祀为任,带头捐赠俸禄来重修文庙。不到一年,便完成施工,使庙貌崇严。孔子和配享的先贤先儒容貌一新,老师讲授的地方厅堂较前更加高大。文庙于洪武二年十月重建完工,江汉报告说:“主持这项工程,我这个县丞是付出了一些辛劳,而辅助我完成这项工程的,是主薄张伯闰。县丞江汉开展工作,以建好县学为先,可以说是抓到了根本。他要使乡间父老和学校的学生,看到文庙的面貌,学会崇奉先贤,禁止出现暴力打斗,把他们的思想归拢到礼义廉耻之中,利用儒家学说形成美好教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昭昭如天上的日月,可教育启迪后代的学子。以后郓城能走出有才德的人,将能证明这些。由此可知,运用儒学的力量教育民众,不只是文翁治蜀的专利,天下各种尊崇孔孟之道者都能如此。 我的诗是这样的:“辉煌正大的大明王朝,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成为统一中国的文化承继者。今皇受天命而成为最高统治者,打江山靠武力得来,而治理国家则靠的是文化。朝廷要求严格按儒家学说施教,这一点没人敢改变。郓城的县丞江汉,能念及孔圣人之功。他考虑的是建立这座文庙,让儒学发扬光大。郓城的人民群众有良好的观念,都愿崇祀孔子。学校的管理有校训和规程,都按礼法去做。这样,孔圣人的学说便能在这里得到弘场。江汉已经把文庙重修好了,也建立了一套制度。以后再来接替他的官员,一定要谨慎努力,千万不要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