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1959年版《琼中县志》
县志,被称为地方性的百科全书,记载着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珍贵史料。
日前,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档案馆,记者有幸翻阅了1959年下半年琼中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组织精干人员撰写的《琼中县志》书稿,这也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编修的一本县志。
“我在查阅档案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本书稿。”琼中党史县志办工作人员陈立超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和“海南历史”打交道,看到这本珍贵的书稿,内心十分激动。
书稿手写油印、字体不一、手绘图精美,十分见功力。小心翼翼地品读书稿,思绪也被拉回“旧时光”,这本书稿的封面上“保存期限:永久”几个字,也让人印象深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琼中是什么模样?老一辈历史记录者笔下的琼中有何特点?这本书稿告诉了我们很多答案。
“走进”1959年《琼中县志》
230页的书稿虽已泛黄,但保存完好,一角破损被工作人员及时修复,让人感慨。
“60年前的书稿,能被这样完好地保存,十分不易。”琼中档案局副局长洪伟宏说。
据了解,该版本的《琼中县志》现存两本,两本书稿文字部分基本一致,仅手绘地图稍有不同,其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保存的另一本1959年版《琼中县志》书稿,手绘地图更加清晰、完整。
“这本县志共分为10章19节,章节标题分别为:富饶的琼中、黎族苗族的习俗与文化、解放前琼中的社会、革命斗争史、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普照新琼中、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等。”陈立超说。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为手写油印体,各章节除第十章内容暂时缺失外,其余章节均完整。全书稿约12万余字,内有表格、手绘地图等40多处,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记者注意到整本书的手写字体并不一致。楷体、草书、行书都有,应该出自多人之手。“整本书稿没有统一的字体,其中还有很多异形字,非常有特色。”陈立超说。
在《粮食生产》的章节中,编者特别讲到了《椰子的贡献》,由此看来,当年椰子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
原文提到:椰子是热带作物之一,它的经济价值很大,全身都是宝,它的果、水、叶、根、茎,果壳、果皮都是极有用的。椰油是主要产品,是工业重要原料,用椰子榨油,每100个椰子可榨油18—20斤。椰子榨油后的副产品,营养价值很高,椰子的外皮,有纤维耐水浸渍,不易腐烂,可制船舶的缆绳、帆布、毛刷、扫帚、地毯等,椰子壳可造多种器皿,椰树可造房梁,加工可制伞柄。
勤劳智慧的百姓早就发现了椰子的“全能”,对椰子树更是赞誉有加,编者写到,椰子是常绿乔木,20—30年壮期的椰树每株每年可结椰子30—40个,到60年的老树,生果能力还不减退。
琼中县志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的琼中,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十分闭塞,能够诞生这样一本县志,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陈立超介绍,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调阅《四川通志》《华阳国志》等一批志书,并选辑其中部分内容,转发给到会的领导同志,提倡利用地方志,提高领导水平。
同时,毛泽东还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同年8月9日,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把关于各地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此事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和全国各地的响应。
1959年下半年,琼中县委、县人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决定按照中国地方志小组提倡的新方志体例编写一本县志。当时,琼中县委、县人委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从事县志编修工作。
“这一点,在当时的海南地区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琼中县委、县人委重视地方文化,重视人才的长远眼光。”陈立超说。
据了解,1959年版《琼中县志》是一部新修县志,按照当时琼中县委、县人委的要求,编写的重点和中心放在琼中解放后的成绩,古代历史涉及较少。
这本10章内容的县志,有5大章着重写琼中解放后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当地黎族、苗族、汉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对研究黎族、苗族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本县志也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琼中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黎族、苗族少数民族同胞热情淳朴、能歌善舞,在县志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一节,原文提到:尤其是黎族同胞,男女老幼都爱吃槟榔,并把槟榔当做贵重的礼物。客人亲戚来了,以槟榔相敬;就是婚姻,也不少了它。有些青年男女还用槟榔来谈情说爱,在黎族地区常听到这首民歌:
男唱:要想食烟没有火,想食槟榔没有碳。要想吃酒无菜配,要想交情没有媒。
女唱:哥要食烟侬送火,想食槟榔侬送碳。哥要吃酒侬送配,要想交情侬做媒。
用歌声来表情达意,民族风情浓郁,又十分有趣。而在《民族分布》一节中,原文提到,黎族苗族与国家各兄弟民族一样劳动勇敢,居住在琼中的黎族、苗族一共有26301人。
文中提到,他们多选择地势比较平坦的河流或谷地居住,尤其是喜爱住在两山之夹,而又有山溪的平坦地方,居住的村落分散,两村之间相距往往四五里路,一般的黎族村庄,各家的房子都是不规则的排列着,这与汉族村子有很大的不同,而苗族的村子和黎族的相近,不过解放前居住在山里,但解放后在政府帮助下,从山上移下平地和黎族一起劳动生活。
原文还提到,解放前,黎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家庭手工业也普遍存在,但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仅仅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自给所需而生产的,只有靠近集市的地区,才稍有产品的流通。
让尘封的县志尽快从“深闺”中走出
今年年初,琼中档案馆工作人员对1959年《琼中县志》进行了电子化扫描,记者在电脑前体验了查找电子版1959年《琼中县志》的便捷流程。
打开琼中档案管理系统,在文件级(传统)一栏,输入1959年琼中县志几个关键字,便可查到书稿的电子档案及编号,快速找到原始书稿的位置。
琼中档案局副局长洪伟宏说,进行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一代代档案人的传承。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琼中档案馆配备了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分批次对所有档案进行数字扫描,不仅有助于保护档案原稿,也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洪伟宏说。
琼中党史县志办主任张东安说,对于几代档案工作者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1959年《琼中县志》,如何尽快让尘封的故纸从“深闺”中走出来,尽快与广大学者和群众见面,真正发挥档案的最大效用,需要各部门与社会力量共同配合和协助。“目前,史志办正在与省内专家学者联系,组织骨干力量,对1959年版《琼中县志》展开整理、校对和注释工作,力争2018年底前公开印刷出版,为研究海南黎族苗族社会变迁和琼中地方历史提供一批新的史料。”张东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