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江苏省吴江市历代旧志提要(32部)PDF下载

江苏省吴江市历代旧志提要(32部)PDF下载

发布时间:2019-11-20 点击数:4443
弘治吴江志

二十二卷(明)莫旦纂明弘治元年(1488)刻本,清然松书屋传抄明弘治本,民国11年(1922)薛氏邃汉斋传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中国方志丛书》据弘治元年刻本影印本。旦,字景周,邑人,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博雅好古,为一方师表。编著有《鲈乡集》、《新昌志》、《贞孝录》、《松陵志》、《吴江续志》等。早在天顺元年(1457),莫旦曾纂成《松陵志》10卷,并已付刻,其父闻之,以书诫之日:“古人著书多在暮看……汝为此书,何遽刊之骤也”,遂停板。中举后,候补闲居,因参稽元《图经》、洪武、永乐、景泰诸县志、范成大《吴郡志》、卢熊《苏州府志》及碑刻、谱牒,所见所闻、再加编辑,增至22卷。以历史上吴江迭为州,县,称县志则遗州,称州志则遗县,故取名“吴江志”。此后历近30年,至成化元年方由知县孙显捐俸集资付梓;全书以平列体立目,凡40类:卷1图像;卷2沿革、疆域、乡都、城池、市镇、山川、版籍、贡赋;卷3治所、学校、职役;卷4祀典、官宇;卷5桥塘、坊牌、形胜;卷6风俗、土产、典籍;卷7居第、寺观、庙宇;卷8科第、岁贡;卷9乡、贤、去思;卷10荐举、武臣、寓贤;卷11来宦、材胥、隐逸、孝子、节妇、方伎、方外;卷12杂记;卷13~16集文;卷17~22集诗。前有知县孙显《序》、莫旦《自序》、《凡例》、后附莫旦《苏州赋》。各门之前均冠以无题小序,或界定记述范围,或追溯事物的起始发端,或阐明编者的修志主张和思想观点。如《贡赋》序说:“末世风移,用度踰制,于是始有贡非其贡而赋非其赋者,往往不问丰凶而酷征暴敛,无名进献而淫巧荡心,宁不有以瘠国脉而戕民命哉?乌乎!苛政猛于虎也,仁人君子尚其念之!”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切齿之情溢于言表。记事上限不限,下限最晚止于成化22年。前此吴江虽曾屡修方志,但均早佚,此编实为吴江现存最早的县志,史料价值颇高。卷《图像》收录乡贤祠诸公像、去思祠诸公像、顾侍郎著《玉篇》图、绘有顾野王、陆龟蒙等30多人画像,为他志所罕见。卷2《贡赋》中,收有酒醋钞、竹木炭钞、门摊钞、房地赁钞、野王钞、灯草钞等多种名目,从中可以见出当时人民负担之重。卷6《风俗》云:“其俗自唐至宋皆以斗数鱼,以二斤半为一斗。买者,卖者均用斗。”对古代风俗史的研究颇有助益。唐皮日休《钓侣诗》“一斗霜鳞换浊醪”,“斗”字殊费心思,读此可迎刃而解。《集诗》部分以时代为经,以题材为纬,汇集相关的诗作,近乎地方文献的类编。如卷21《七律》中以“如归亭”为题的诗歌,仅宋代就收录了16位诗人的17篇作品。不足之处是艺文类收录过滥,其篇幅足足超过全书的一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志书资料价值的实质性。

嘉靖吴江县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明)曹一麟等修,徐师曾等纂明嘉靖40年(1561)刻本,民国晒印本,民国11年(1922)薛氏邃汉斋传抄本,民国吴江柳氏抄本,1987年台湾学生书局据嘉靖刻本影印本。一麟,字伯里,山东安丘人。明嘉靖35年进士,同年任吴江知县。师曾,字伯鲁,号鲁庵,邑人。嘉靖32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吏科给事中。著有《补记集注》、《周易演义》、《大明文钞》、《文体明辨》、《宦学见闻》、《史断》等。徐志稿初以《莫志》为蓝本,并参校吴江陈理(字君明)纂《吴江志》未就稿而成,然未梓行,时为嘉靖27年。至嘉靖35年一麟来任县令,访求邑乘,徐稿被荐。徐以为其稿尚欠水利、武略2门,遂荐举邑人沈(字子由)纂水利,周大章(字一夔)纂武略。不数月稿成,合为一书,嘉靖37年“鸠工锓梓”。卷22《贡举表》记事止嘉靖37年、卷21《科第表》记事止嘉靖40年、卷17《守令表》记事止嘉靖38年李迁梧。卷首有旧序、吴江县图9幅;卷1~3地理志、沿革、疆域(附衔市、乡村)、山水;卷4~8建置志:城池、桥梁、栅坝、公署、学校、表坊、古迹、园第、墓域、形胜;卷9~10食货志:户口、土田、物产、贡赋、徭役;卷11~16典礼志:官制、祀典、风俗、典籍表、祠庙、寺观;卷17~18官政志:守令表、佐幕表、儒官表、属官表、名宦传;卷19~20经略志:水利、武略;卷21~27人物志:科第表、贡举表、名臣传、儒林传、卓行传、列女传、文苑传、隐逸传、材胥传、艺术传、寓贤传、仙释传;卷28杂志:异闻志、丛谈志。该志采史体、表、传各以类附于志,体例井然,记载翔备。卷首录有明以来历次修志旧序,以明邑乘编修之源流。水利门为稔知水利的沈所纂,沈“乘舟周游旬月”,实地考究,记载翔实,甚为珍贵。是志还纠正了《莫志》的一些讹误,于明代诸志书中可称佳作。

崇祯吴江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明)史册撰,清史在相增补清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来著录。册,字义维,号素心,明末吴江县人。在相,史册之孙,清人。史氏为明初名臣史仲彬后人,册为9世孙。“仲彬因以从(建文帝)亡革除,子孙相戒不仕。”是志无序跋和凡例述修志经过,后志及公私家书目也未提及此志,仅以卷端下题:“邑人史册总修,孙在相校辑增补”,以及清史积中辑《史氏家乘》卷19《著述》录有:“明素心府君讳册吴江县志”,方知著者。记事止清顺治14年(1657)。为海内孤帙,弥足珍贵。志前有征引书目。卷首旧序、旧目;卷1星次、地图(18幅)、沿革、疆里、城池、形胜;卷2市镇。村墟;卷3官塘、桥梁;卷4叙山、江湖、水灾、水利;卷5治署;卷6仓场、学校、亭馆;卷7官制、职官;卷8户口、田额、官荡、赋则、杂赋;卷9漕规、贡办、徭里、革役、优恤、厉政;卷10胜迹、寺院、庵观、园第;卷11物产;卷12风俗;卷13辟荐表、科第表、贡表、武科、舍选、封貤(附材胥、文荫、武荫、奉祠);卷14氏族、宗祠(附义塾、义庄、义田)、墓域、表坊、公所;卷15人物志(附乡贤议);卷16寓贤、仙释、列女、列妇、节妇、妇德;卷17名宦;卷18大祀;卷19典籍;卷20集文;卷21集诗;卷22机祥、丰授、杂记、音释。卷首所记旧序及史鉴《吴江县志目》,对研究吴江志乘原委,颇有资料价值。卷19《典籍》收录详备,起六朝止于清初,且成书与未成书的均记,为考索一方文献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但门目设置重复,显得较为零乱。如卷4立《水灾》,卷22《机祥》又记水、早、震灾等。

顺治续吴江县志

(清)陈季衍、董尔基纂修康熙3年(1664)刻本,民国9年(1920)黄启宗校录清康熙刻本,民国10年薛凤昌邃汉斋传抄本,抄本。季衍,生平未详。尔基,字宥密,生卒年未详,江苏吴江人。此志前有康熙时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金之俊《序》。《序》中对方志性质的认识颇有见地。认为它“上以综政治,下以观风俗,前以纪往事,后以示来兹,亦犹朝之史也。”据董氏《自序》,此书原作于陈季衍,后因衍以老病未卒其业,而由董氏对“其间事实稍稍订之”。全书未分卷,但大体分为几个部分:1建置志(城池、公署);2典礼志(寺观);3官政志(名宦传、守令表、师儒表);4科第表(举人、进士);5贡举表(岁贡、荐贡);6人物志:名臣传、儒林传、卓行传(忠臣、孝子、义士)、隐逸传、列女传、文苑传、艺术传、寓贤传、仙释传。全《序》谓“其叙事则详略得宜,其笔力则简键有法,无溢美,无蔓词,深而有当”。在内容的取舍上,编者以人物为重点,旁搜博采。但此书也有不尽人意处,后人所谓忠义之气者乃皆削而不书,鼎革之际地方政务之因革损益者亦多略而不具,自嘉靖以迄康熙几及百年,而其人物寥若晨星。但尽管如此,它对吴江县人物、人口以及有关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仍有一定史料价值。

康熙吴江县志

四十六卷首一卷(清)郭琇修,叶燮等纂康熙23年(1684)刻本,清光绪间抄本,民国吴江柳氏抄本。琇,清山东即墨人,康熙进士,康熙18年来任吴江知县。燮,字星期,号己畦,邑人。康熙8年进士,授宝应知县,以伉直忤巡抚慕天颜,被劾归。晚居吴县之横山,人称横山先生。著有《己畦诗文集》、《原诗》。康熙22年夏,各直省奉诏修志,以其责之府、县,吴江诸生屈运隆以其前此所辑上之知县郭琇,并由屈氏自己捐资付刻。次年秋,《屈志》刻板甫毕,因有讥其繁芜,于是又聘叶燮重修。叶氏遂因莫旦、徐师曾2旧志而加以删繁补遗,明代嘉靖以后的史事,则“博谘访、讨故实,考遗文,询舆评”(郭琇《序》),历3月而告成。凡46卷首1卷。卷首图考,正文顺次为:建置沿革、星野、疆域(附形势)、山川、城池、学校、祀典、公署、水利、土田、人丁、贡赋(本色、折色、附杂税)、桥梁、表坊、风俗、物产、古迹、寺观、祠庙、墓域、撰述、武略、官制(附吏额)、知县表、佐贰表、儒官表、科第表(附武科第表)、贡举表、人物(名宦、名臣、儒林、卓行、文苑、隐逸、艺术、寓贤、列女、释道)、别录、灾祥、杂志、艺文(赋、启、序、传、论、记、书后、诗)。前有张玉书、郭琇、叶燮《序》3篇及《凡例》。篇章设置以平列体为主,参用纲目体。记事上自三代,下迄康熙23年。吴江水网稠密,三江五湖,世食其泽,但人民也深受其害,而清制,户口,田亩一旦确定,赋税亦成定数,绝不允许稍减,故水利、赋税为一县当务之急。是编裒集群议,罗列各种便民主张,于资政颇有裨益。和吴江旧志相比,此书新增《星野》、《武科第表》,删八景之目、省市廛阛阓闾巷之名,并园第入《古迹》,旧志有些人物传记只二、三十字,或仅以2字,4字为评,而并无实绩,此则予以删除,编者以为孝是人子的本分,且割股为孝之类,非古代圣贤们的主张,所以一概摈弃,《莫志》、《徐志》于艺文最详,斯编却与此去取特严,凡县治、学宫碑记概不登入,而寺观祠庙诸碑记也多有裁汰,故艺文各体仅存十之二、三,旧志各门之前均设有小序,此也一无所取。

康熙吴江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郭琇修,屈运隆纂康熙24年(1685)刻本,康熙39年屈培增补本,康熙56年屈文珩增补本,民国吴江柳氏抄本。运隆,字骏声,邑人,生卒年月未详。诸生,以孝友称于乡。此志的成书过程已详前。康熙23年底,叶燮《吴江县志》刊行后,屈运隆以其所辑之上督抚,督抚称其考据详明,事,辞兼备,又自己捐资刻行,功不可设,于是又将此志印刷,与《叶志》并行。此志列目,卷首旧序、图(沿湖水口图、水利全图、县境图、县城图、县治图、学宫图、八景图、沿湖水口全境水利图说);卷1~2舆地志、沿革、分野、疆域、坊巷、塘路、市镇(乡都村附)、山川、形胜、井泉、水利、桥梁;卷3~4建置志、城池(敌楼附)、公署、学校。仓廒、邮递、义冢、养济、坊衷、寺观、道观、祠庙、古迹、园第、墓域;卷5~6典祀志:祀典、风俗、官制;卷7~8食货志:贡赋、徭役、物产、户口、土田(圩田、屯田、沐庄等项附)、屯田;卷9~10官政志:职官(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师儒、巡检司、驿丞)、宦绩、武略;卷11选举志、科第、荐举、贡士、武科第;卷12~14人物志、名宦、儒林、文苑、武功、孝友、贞节、义行、仙释、艺术;卷15杂志:异闻、祥异、丛谈;卷16艺文志:撰述、集文(赋、考、论、记、序、疏)。前有孙如龙、董訚、潘耒、徐釚4《序》。叶燮的声望远在屈运隆之上,但吴江在有《叶志》的同时,此志又不能废,关键在此志具有他志所不可替代的地方。诚如潘耒所谓‘观其书有三善焉,吾邑赋税之重甲天下,科条纤琐,百目千名,易以淆混。是书钩考精密,凡土田户役之籍,征输发达之数,条分灿若列眉,……一善也。忠臣义士,天壤正气,不可磨灭。令人著书,多所忌讳,凡见危致命之夫,抗节守员之士,概从抑没不见姓名。……是书褒忠录节,炀如日星,发潜表微,有裨风教,二也。……是书有所援引,明言本之谁氏,出自何书……三善也”。所记《赋税》的精密,其价值自不待言。而《人物》的增补,其中明末清初的抗清之士如吴易、王景亮,叶绍袁等人不见于以往府县志。此外,《水利》载有吴越时的有关事迹。《风俗》的婚丧、农具、耕作、渔业、收租、占候、吴歌、岁时等类,有些记载,亦不见于他志。

康熙吴江县志续编

十卷(清)王前修,包咸、钱霑纂康熙60年(1721)刻本,清抄本,抄本。前,字道元,顺天大兴人。举人,康熙57年来知吴江,61年离任。霑(?一1720),字上休,吴江人,秀水籍,康熙39年贡生。此志称为“续编”,系续叶燮等《吴江县志》。钱氏《序》称,自《叶志》于康熙23年刊刻以后的30多年中,“其职官科第不可以莫之记也。将窃取褚先生之义,续叶氏之后……凡邑之所有,例得并书于策,使后有所考者,可按籍而知。而《叶志》或遗焉,盖亦因今之续补前之漏,则为叶氏之全书而可无憾矣。因复取莫(旦)、徐(师曾)旧志与府志,参观酌存其所当载,而他书之有关邑事者复为广辑。”补者居半,续成者亦当半。体例遵前志,又有所增删合并。目次分为:卷1乡都、市镇、坊巷;卷2公署、学校、杞典、桥梁、古迹(园第附)、墓域、撰述;卷3寺观、庙宇;卷4知县、佐贰、儒官、城守;卷5科第、贡生;卷6名宦、名臣、孝行、文苑;卷7隐逸、艺能、寓贤、释道、列女、别录;卷8灾祥、杂志;卷9序、记、卷10诗。其中乡都市镇,前志并入《疆域》中,兹复兴《坊巷》。《杂志》中载有明建文帝传说,还载有钱谬于宝正3年戊子(928)3月26日投水府龙简银牌事,并有道文—通,颇可广见识。

乾隆吴江县志

五十八卷首一卷(清)陈荀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乾隆12年(1747)刻本,民国石印本。雍正3年(1725),吴江析置震泽县,故本志署吴江,震泽两知县主修,震泽倪师孟、吴江沈彤两主纂,实际是沈彤负责纂成。彤(1688—1752),字冠云,号果堂,吴江人。少治经学,乾隆元年被荐举博学鸿词,寻报罢,旋与修《三礼》及《一统志》,进秩九品,以亲老归养,不复出,卒后门人私谥文孝。有《果堂集》12卷、《周官禄田考》3卷、《仪礼小疏》1卷、《春秋左氏传小疏》等。本志卷首旧序5篇(弘治元年莫旦序、正德2年吴洪序、嘉靖40年徐师曾序、康熙23年郭琇、叶燮序各一)、通例、图;卷1沿革、分星、界域、形胜;卷2山水;卷3乡都图圩;卷4镇市村、田荡;卷5户口丁、物产、卷6城池(敌楼)、坊巷街里、塘路桥梁;卷7坛庙祠;卷8公署(仓)、学校(祭器、书籍、乐舞器、生员贡生额)、学田;卷9营汛(兵船马、水栅)、驿递(夫马、船、铺长铺司、铺兵);卷10表坊、亭馆、园第、墓域(义冢);卷11寺观;卷12~15田赋;卷16徭役;卷17贡办、杂税、捐免;卷18官制(吏额);卷19长官;卷20佐官;卷21儒官、武官、属官;卷22~23名宦、别录;卷24科第、武科第;卷25贡、荐辟、袭荫、钦取、议叙、吏仕、例仕;卷26~29名臣;卷30儒林、孝友;卷31节义;卷32文学;卷33隐逸、艺能;卷34~35列女、卷36寓贤、释道、卷37别录、卷38崇尚、礼仪、生业;卷39节序、声歌、语音;卷40祯祥(赏赉)、灾变(捐赈);卷41~42治水;卷43修塘;卷44均田荡赋役;卷45积贮、御寇;卷46书目;卷47~50集诗;卷51~55集文;卷56古迹、旧事一;卷57旧事二;卷58旧事三、异闻。本志是在弘治莫旦《吴江志》、正德《吴江续志》、嘉靖《吴江县志》、康熙叶燮《吴江县志》基础上增删而成。由于参与编辑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所以门目虽广博,容量虽宏大,叙述却显得精简,而且言必有据。

道光吴江县志续编

十二卷民国9年(1920),吴江柳氏传抄本,抄稿本。抄稿本题作“吴江县志续”。该志续补清《乾隆吴江县志》,不题编纂人姓名,亦无序、跋,内容为卷1名宦;卷2名臣;卷3孝友;卷4节义;卷5文学;卷6艺能;卷7隐逸;卷8寓贤;卷9释道;卷10名媛;卷11书目;卷12集诗。其中《名媛》为《乾隆志》所无,其余各门也对《乾隆志》的原有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有的上溯了几个朝代。该志前10卷都是人物小传,语言精炼,似疏实细。《集诗》1卷收录了大量短小精悍的诗词,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光绪吴江县续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金福曾、金吴澜修,熊其英,凌淦,凌泗同纂清光绪5年(1819)刻本,光绪李国综重印本。福曾,字苕人,浙江秀水人,附生,同治13年(1874)10月来知吴江县。吴澜,生平未详,光绪元年继任吴江知县。早在金福增蒞任之初,邑人凌淦(1833—1895,字砺生,号退庵),先与同邑李龄寿(辛坨)、青浦人熊其英(字纯叔)辑《松陵文录》成书进谒,即有续修邑志之议,次年6月,设纂辑处于莘塔镇凌宅,推熊其英为主纂,凌淦、凌泗(淦族兄,字磬生),李龄寿辅之。为纲者8:熊任其3,李任其5,凌氏兄弟讨论增损总其成,至光绪2年8月于继任知县金吴澜手基本成稿,又经缮录清稿,阅2年余付梓。卷首为宸翰;卷1疆土:天文经纬表、疆域沿革表(图附);卷2~7营建:城池、公署、仓储、亭馆、院堂(民建善堂附)、义冢、学校、营汛、驿递、祠祀(家祠附)、水利、修塘、桥梁、坊表;卷8~11赋役:捐免、丁口、田荡、赋额、杂税、徭役;卷12~13职官:名宦、长官、佐官、属官、儒官、武官;卷14~15选举:科贡、钦赐、特科、荫袭、军功、议叙.吏仕、例仕;卷16~31入物:儒林、治绩、孝友、行谊、忠义(昭忠录表附)、隐逸、文苑、艺术、寓贤、列女(传、题旌、汇旌);卷32~37艺文:书目;卷38~40杂志、灾祥、纪兵、寺观(僧道附)、园第、墓域、志余。记事自乾隆12年(1747)至光绪4年。其中《宸翰》、《善堂》为《乾隆志》所无,《人物》中之《名臣》易为《治绩》,艺文一类,以已有《松陵诗征》,《松陵文录》可以互稽,故删去《诗文》,《书目》类则仿朱彝尊《经义考》例,删节原序跋附后,略明原委,便于读者考查,亦见创见,释道人物,过去每入人物志之后,今归诸《杂志》附《寺观》下,标新立异,殊为罕见。

光绪吴江县续志

此书纂修人失名。据卷内水利、蠲免、纪兵等条内容所载,上限最早始自乾隆16年(1751),其余大部分起于清咸丰年间,下限迄于光绪初年。由此推断,是志成书约在光绪之初。该书全4册,现仅存2册。其笫2册为艺文、书目。《艺文》载碑纪、墓志铭、书序数十篇不等。书序收录了吴江所属乡镇、湖荡山志序多篇。书目共收集各期吴江籍人氏所作及有关吴江地方文献书目440余条。第4册为蠲免、水利、庙祀、灾祥、纪兵、园第、墓域、艺术、人物、志余等。《灾祥》起于乾隆16年6月,迄于光绪3年(1877)夏,其间旱涝、地震一一详加记述。《水利》所收各奏折、章程、碑记十数篇,其中凌介禧所作《东南水利略》、庄有恭所作《吴江水利奏折》等篇均有参考价值,特别引入注目的是《纪兵》条,通篇记述了发生于咸丰7年(1857)吴江境内的太平天国战事,尽管撰述者的观点、立场不同,但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太平军攻占吴江,以及后3年间统治时期所采取的军事措施和行动等方面的详尽史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太平天国苏福省及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的好材料。

乾隆震泽县志

三十八卷首一卷(清)陈和志修,沈彤、倪师孟纂乾隆11年(1746)刻本,光绪19年(1893)徐之圃重刻本。震泽,旧县名,清雍正初年,自吴江析置,民国元年(1912)复入吴江县。彤,生平已见《乾隆吴江县志》提要。乾隆6年,栾城人陈和志知震泽县事,欲修新志而未遂。8年,衡阳人丁元正知吴江。丁与陈系同年,道同志合,遂共聘沈彤、倪师盂一举而分纂两志。本志目次:卷首通例、图;卷1沿革、分星、界域、形胜;卷2水;卷3乡都图圩;卷4镇市村、田荡、人丁、户口、物产;卷5城池(敌楼)、街巷、塘路、桥梁;卷6坛庙祠;卷7公署(仓)、学校(祭器、乐舞器、生员贡生额、书籍、学田)、营讯(兵、船、马)、水栅、急递铺(废驿亭);卷8坊表、园笫、墓域(义冢);卷9寺观;卷10田赋(征收)、丁银、匠班银、九则验派;卷11起运存留、办料、杂税、捐免;卷12官制(吏役额)、长官、佐官、儒官、武官、属官、废罢官、名宦;卷13科第、武科第;卷14贡、荐辟、袭荫、钦取、特授、议叙、例仕、吏任;卷15~16名臣;卷17儒林、孝友;卷18节义;卷19文学;卷20隐逸、艺能;卷2l~22列女;卷23寓贤、释;卷24别录;卷25崇尚、礼仪、生业;卷26节序、语音;卷27祯祥(赏赉)、灾变(捐赈);卷28~29治水;卷30修塘、清田粮、积贮、卷31书目'卷32~34集诗;卷35~36集文;卷37古迹、旧事一;卷38旧事二、异闻。与《吴江县志》目大致相同。《生业》门,记载了农桑方面之操作规程、季节特点、品种异同,大体上反映了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情况、旁及渔牧业、丝织业等。《旧事》门,或零星、或集中地记载了不少当地史料,于嘉靖间御倭斗争、明末清初之文人结社、清初吴中征粮等事叙述尤详。

震泽县志续

民国9年(1920)抄本;民国9年柳亚子红格抄本。柳抄改题《震泽县志续编》,并分为11卷。此稿不题纂人姓名,内容仅续补《乾隆震泽县志》中的人物、集诗、书目3类,共分为11门。1名臣(补元、清);2孝友(补明、清);3节义(补明);4文学(补宋、元、明、清);5艺能(补明、清);6隐逸(补明、清);7寓贤(补元、明)清);8释道(补宋、元、明、清);9名媛(补明、清);10书目(补宋、元、明、清);11集诗(补唐、宋、元、明、清)。该稿本前无目无序,后无跋。吴江柳氏红格抄本还罗列了编志所采用的书目,主要有《松陵文献》、吴江县《屈志》、《吴江县志续编》、《松陵诗征》、《松陵诗征前编》、《吴氏族谱》、《书征银》、《松陵琐事》、《泰里志》等。全编主体部分是补录人物,每著一人物,凡有书可考者都一一勘其所在,证验有无,对提到的一些地点也详加注明。一些人物后还间有评论,并署明评论之人,引证出典,可称考证谨严详实。但因仅续补前志的几个门类,故内容略显单薄。

垂虹识小录

八卷附科第考(清)费善庆纂抄本。此志以吴江著名于世的垂虹桥为志名,虽题为“识小录”,实是吴江县志(费氏自序正称为吴江、震泽志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6卷,附注记事至同治3年(1864),今苏州市图书馆所藏卷6以下3卷页码各为起讫,未题卷数,应分别列为3卷,其中卷7记事止于光绪33年(1907)。善庆,字伯缘,邑人,生平事迹未详。此志卷1地理类:镇市村、水、山、公署、坛庙祠宇、古迹园第、寺观、墓域、灾异祯祥;卷2人物、列女、旧事;卷3人物、方言;卷4~6人物;卷7古迹、河道、桥、杂记、寺、塔、人物、书目;卷8杂记、人物、列女;末附江震科第贡举考,不分卷。全志内容较为错乱,前后有重复。实是一部未整理完成的志稿,但保存了许多资料,如卷6中的《逼试》,记载了太平天国开考试士之史料等。

吴江县乡土志

一卷范烟桥纂民国6年(191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民国8年本,误。烟桥(1894—1967),名镛,以字行,别署含凉、鸱夷,乔木、愁城侠客等。以金松岑先生为师,就读东南大学。曾组织同南社、星社,主编过《星光》、《珊瑚》,为倡新文化而创办《新吴江报》,历任东吴大学副教授、苏州市文化处处长、市文管会副主任、省文联副主席等。著作甚富,《中国小说史》为其代表作。此志为小学四年级用乡土教材。共18课,36教时。依次为,吴江县之大势、行政、自治、交通、吴江市、湖东乡、西乡、南厍乡、北坼乡、同里市、盛泽市、黎里市、震泽市、吴淡乡、五都乡、严墓市、周庄乡、莘塔乡、芦墟乡、北厍乡、平溪乡、梅堰乡、横塌乡。从第5课至18课,皆附各市、乡所有校名,叙市、乡时,则以物产为主。

乾隆盛湖志

二卷(清)仲沈洙纂,仲枢增纂,仲周霈再增纂乾隆35年(1770)刻本,抄本。盛湖,即盛泽镇,今属吴江县。沈洙,字儒文,吴江盛泽人。年17补秀水籍诸生。以馆谷为生,讲学浙西,无意举业。著有《采真游集》、《四书析疑》、《尚书集解》、《易论古》、《周礼纂》、《家礼补注》、《性理集要》。年44卒。门人私谥为怡静先生。枢,字拱宸,号亦山、沈沫孙。康熙癸巳(1713年)恩科举人,任苏州府宗学教习。诗文并负重名,著有《亦山诗文稿》。周霈,榜姓周,中式后复姓。字思则,号资门,别名前邨,仲枢侄。雍正2年(1724)由副榜中举,充补宗人府宗学教习,选授泰州学正。历办灾赈。乾隆初升任直隶深泽知县。乾隆27年致仕归,年85卒.著有《前邮吟稿》。盛湖之志,肇始于明卜景川之《盛湖志》,但除《景川题景记》和《八景诗》外,余俱散佚。顺治10年(1653),仲沈洙纂《盛湖志》,虽不满数十纸而雏形已具,但未梓行。康熙55年(1716),仲枢拾遗补阙,增纂该志。至乾隆时,仲周霈再增纂之,并于乾隆35年(1770)付梓。凡上下2卷。卷上分野、舆地(沿革)、疆域、图、山水、坊巷、桥梁、井泉、形胜、祠庙:卷下风俗、土产、古迹、墓域、园林、建置、职官表、寓贤、人物志、荐举。武科、隐逸、齿德、义行、孝弟、艺文、序、墓志铭、诗、节烈、仙释、后序。该志收有清兵屠掠盛湖之事,资料弥足珍贵.但每门所述较简,而《形胜》一门,却又占太多篇幅,志中多以诗纪事,诗又多收仲氏,卜氏之作,似未允当。

同治盛湖志

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仲廷机撰,仲虎腾校理民国14年(1925)周庆云复刻吴江仲氏本。廷机,原名仲孙机,字组缦,号支仙,吴江盛泽人。道光乙未(1835年)举人,曾任景山教习、浙江知府等职。著有《舫斋诗文稿》,年74卒。同治间,廷机继其七世叔祖仲沈洙纂,五世伯祖枢,高祖周霈增纂之乾隆《盛湖志》,又广采郡、邑志之所载,兼及各家诗文、杂录、碑碣,旌表和所见所闻,于同治13年(1874)草成志稿,记事断于同治末叶。其子虎腾又加校录整理成16卷。该志在体例上完全继承范成大《吴郡志》以来的并列门目式,凡59门。卷首旧序、凡例、图;卷1沿革、分星、界域、乡都图圩;卷2形胜、水(池、泉、井、塘)村庄、方言;卷3物产、风俗、灾变(蠲赈);卷4公署(公所、社仓、会馆)、学舍、营汛(水栅)、表坊、街里、桥梁;卷5古迹、园宅、墓域、厉坛(普同塔、义冢);卷6祠庙、寺观;卷7官制、职官、政绩;卷8科第、武科第、贡生、荐辟、钦取、恩赐、议叙、军功、袭荫、吏仕、例仕;卷9宦绩、儒林、孝友、义行、殉节、文苑、隐逸、艺能、人瑞;卷10列女(贞、节、烈、孝、才、流寓、名妓);卷11流寓、方外、羽客;卷12书目;卷13集文、卷14集诗、卷末旧事、异闻、杂识。卷首收有仲沈洙、仲时镕、释正因、仲拭、仲绍康、仲周霈、陶葆廉、周庆云8《序》。《物产》、《风俗》、《形胜》、《村庄》4门,反映了盛泽丝织业的兴旺,市镇的繁华。如《物产》“吴绫……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连袂,如一都会焉”的记述,《风俗》“近镇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绸绫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红不事纺织,日夕治丝,故女儿自十岁以外皆朝暮拮据以糊其口”及“镇之丰歉,不仅视田亩之荒熟,而视绸业之盛衰,倘商贩稀少,机户利薄,则凋弊立形,生计萧索,市肆亦为减色矣”的记述等等。反映了盛泽丝绸业的发达,传统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的经济现象。此外,《风俗》门对于男女婚嫁,从议婚到嫁娶的一套繁文缛节,也比别的志书记载更详,还载有当地水葬、火葬的习俗,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光绪盛湖志补

四卷(清)仲虎腾撰,陶葆廉校汀民国14年(1925)周庆云复刻吴江仲氏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附于仲廷机同治《盛湖志》下,似未尽当。虎腾,字啸生,廷机之子。同治7年(1868)荫袭宁绍台道,后又任江南左营中军守备。同治末叶,廷机草成《盛湖志》稿,未及厘订而卒。仲虎腾为之校录整理,同时又续补光绪朝20多年之一镇史事,成《志补》4卷,完稿于光绪26年(1900),但未及枣梨即卒。后《志补》再经陶葆廉校订,与《志》一并付梓。庚申(1920)开雕,甲子(1924)夏全书垂成,版片被焚,仅存初印校本。周庆云为之出资复刻。《志补》除增益《族葬》、《义夫》、《金石》3目外,其余一遵仲廷机同治志体例,唯每卷所领各门不同。在内容上,《志补》不但续撰光绪朝事,还对原志阙漏处进行了增补。《金石》中所记之碑刻铭文,现多不存,可为研究金石之一助。《旧事》有关于倭寇,太湖枪船,太平军活动的记载,可补正史之阙。《杂识》对明末清初名妓柳如是的记载也很详。

庵村志

(明)曹撰,(清)曹邺增纂民国23年(1934)铅印《甲戌丛编》本,传抄原稿本。庵村,今吴江屯村乡。字锡缵,生平未详。该志成后,未经付刊,久湮无闻。民国时,范烟桥、任南云等人访求是志,于民国10年(1921)陆续搜得并抄录。除《沿革》似略缺外,余俱完整。后平湖屈殚民于任南云家得钞本,录归以示昆山赵学南。适逢赵有《甲戌丛编》之举,志遂得以晦而复彰。该志起于宋代,迄于顺治初年,盖纂于顺治年间(1644—1661)。凡16目:沿革、形胜、村舍、桥梁(关栅)、物产、风俗、公署、寺庙、园第、墓域、仕籍、隐逸、卓行、贞节、异纪、杂述。在《异纪》中,作者并用南明弘光与清顺治年号,详记吴江县进士吴日生聚众抗清,收复吴江等情况。行文简洁,结构谨严,于一方文献搜罗甚备,可补县志之阙失。

嘉庆黎里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徐达源撰嘉庆10年(1805)徐氏孚远堂刻本,光绪25年重印本。黎里,即今吴江黎里镇。达源,字岷江,一字无际,号山民,黎里人。由太学候选布政司理问,后为翰林院额外待诏。晚年家落,乃弃其屋,卜居于镇之南,曰南溪草堂。著有《吴郡甫里人物考》、《吴郡甫里诗编》、《国朝吴郡甫里诗编》、《涧上草堂纪略》、《修养杂录》、《水利节略》、《禊湖文拾》、《南北朝文钞》、《禊湖诗拾》、《紫藤花馆文钞》、《新咏楼诗集》。徐达源自离京归居后,即录旧闻、采掌故,阅岁而成此志。记事起自唐代,迄于清嘉庆8年(1803)。洪亮吉、唐仲冕为之《序》。凡17卷。卷首题咏姓氏考、撰文姓氏考、黎里镇全图、黎川学舍图,黎川八景图;卷1沿革、分星、界域;卷2形胜、山水、里巷、桥梁、井泉;卷3祠庸(奉祠);卷4官舍(育婴室)、汛地(水栅)、学舍(义学)、表坊、古迹(园亭)、风俗、物产;卷5寺院;卷6墓域(义冢、施棺局)、撰述、职官表、科第表(武科第表)、贡生表、荐辟表、议叙表、吏仕表、例仕表、封赠、乡饮;卷7~9人物;卷10列女;卷11列女、寓贤、释道;卷12杂录;卷13~16艺文(集诗、词、集文)。由于作者与洪亮吉过往甚密,故于洪在黎里活动的资料记载颇多。《杂录》中记有清初巡抚土国宝屠戮黎里事,为一般官修志书所不收。

黎里续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蔡丙圻撰光绪25年(1899)禊湖书院刻本。丙圻,字颂华,号南离,黎里人。监生。同治13年(1874)候选县丞,后授分省候补知县。光绪10年(1884)镇压新疆回民起义。以转运功保留甘肃,任直隶肃州知州。晚年多疾,蜗居著述,其学晚成。其时距嘉庆徐达源《黎里志》已90余年,而《吴江县续志》载黎里独略,且多遗漏讹谬,故蔡丙圻考论掌故,网罗旧闻,积年而成《续志》16卷。门目设置参照《徐志》旧例,唯于卷首增忠义祠图、众善堂图、育婴堂图、禊湖书院图。省黎川八景图,正文增《社仓》、《善堂》、《义渡》、《义庄》、《忠义》、《水利》、《纪兵》、《袭荫》等目,所收材料翔实,可正邑志之讹。《纪兵》详记太平军在苏州的活动情况,可补正史之阙。

同里志

二十四卷首卷(清)阎登云修,周之桢纂嘉庆17年(1812)刻本,民国6年(1917)叶嘉棣铅印本。同里,即今吴江县同里镇。之桢,字省庵,生平未详。同里之志,发轫于明天顺时吴骥之《同里先哲志》,其后有李瓒之《同里志》和陈君明之《同川集》,入清有章梦易之《续同里先哲志》和顾栋南之《续修同里志》。乾隆7年(1792),周之桢父周羲采辑吴、章之志,欲编成《采录同里先哲志》,未竟而卒。其后,顾汝敬又撰《同里志》数卷,吴洙、顾我均亦皆有撰。嘉庆17年(1817),周之桢承父志,访采遗稿,参阅上述诸志,编成此志,并集资开雕。咸丰10年(1860),太平军攻入同里,志书几毁,幸志版尚存周宅。同治甲子(1864年)后,里人顾孝治等人拟续修里志,曾出周版补印志书,未果。后志版被饥民所毁,直至民国6年方据稿本铅印出版。卷首旧序、凡例、图;卷1~2地舆志:沿革、乡都(圩、湖荡(浜)、形胜、水利、桥梁(栅坝);卷3~5建置志上:公署(废署)、学校、祠庙、仓廒、漏泽(义冢)、坊表、寺观(庵院)、古迹、园第、墓域;卷6典制志:风俗;卷7官政志:官制、职官、卷8赋役志:贡赋、徭役(营汛)、物产、土田;卷9选举志:科第、武科第、贡举、恩荫、例仕;卷10~21人物志:忠孝(义行)、仕宦、科贡、仁寿、文学、高隐、艺术、闺德、名媛、节孝、贞节、节烈、宦迹、流寓、释道、杂录;卷22~24艺文志、书目、集文、集诗。《艺术》载有当地名医、书画家等人事迹,《杂录》记载了沈万三赘婿顾学文被控与蓝玉通谋,致使父妻姻亲被诛,又株及72家及其他官员千余家的旧闻,均较有价值。

民国同里乡土志

(民国)教育研究会编,范烟桥,袁同孙、严渭渔校订民国10年(1921)铅印本。这是为学生编写的一本乡土教材。共16课,每课相当于方志的一个门类:同里之沿革、区域及人口、市公所、湖荡、水产、交通、农业、实业、园艺、人物一、人物二、名胜、教育、田赋、县市乡、各区距离,末附同里镇与它区距离表。《人物二》虽涉及贞、节、烈、孝,但衡量标准已有不同,所收者或“相夫成名士”、或“训子以清白”、或“骂贼而死”、或“从容就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惜内容过于简单。

黄溪志

十二卷(清)钱墀撰道光11年(1831)亦陶轩刻本;14年邵嘉谷重印本;26年钱墀增补本,民国7年(1918)吴江柳氏传抄本,抄本。黄溪,宋庆历中尚书黄由筑别业于此,遂名黄溪,又称黄家溪,今属吴江县盛泽乡。墀,字舞丹,吴江黄溪人,诸生,生卒年月未详,清嘉庆初,吴江邑令唐仲冕设馆修邑志,聘墀与纂,因留心采访黄溪之遗闻佚事。仲冕调离吴江,县志未成,墀遂于课业之暇,再广为搜罗,详加征引,数阅寒暑,五易其稿,于道光11年蒇事。其体例略仿郡邑志。卷首序、凡例;卷1疆土营建:沿革、景物、乡、都、图圩、风俗、土产、坊巷、桥梁、汛地;卷2营建:庙祠、寺院(广善掌)、居第、邱墓(义冢);卷3~6人物:科第表、武科第表、贡表、荐辟表、例仕表、吏仕表、封赠、乡饮、名臣、孝义、文苑、隐逸、寓贤、释道、列女、别录;卷7~8杂录:古迹、旧事、丛记;卷9~12艺文:集诗、集文。前有嘉庆10年(1805)翁广平《序》。翁《序》云:“古今著作一纵一横而已,纵则历代史书、稗官野史、与夫谱牒、志、铭、金石文字之类是也,横则山经地志、风俗通、岁时记、与夫绝域、海外诸国之纪之类是也。志书横中之一体耳,其实与作史相表里。”又说:“自两汉书创为地理、郡图等志,则纵之中有横焉。自《元和郡县志》杂引古人事迹,而后世志书遂详覈于文献,则横之中有纵焉。然则志与史,实互相发明,秉笔者殆所谓一纵一横。”论述颇有见地。

雍正平望镇志

四卷首一卷,(清)王梁、王藻等纂清西郊草堂抄本。平望,古镇名,。在吴江县南。此处—隋唐时淼然一波,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因名。今属吴江县。此志原题“里人公辑”。据《道光平望志》翁广平《序》,编纂人实为王梁,王藻,潘昶,张栋。梁,字绍曾,清吴江平望人。有诗名,与王藻共称平川二王。所作有《现庭诗稿》。藻,字载扬,号梅沜,清吴江平望人。好为诗。官国子监学正,曾与修《大清一统志》,有《莺脰湖庄诗集》。另据书前储元升《序》,《序》末所署职衔为苏州府学教授。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和嘉庆2年(1797)刻本《重刊宜兴县志》卷3《人物志·治绩》本传,储元升字仪羽,宜兴人,雍正2年(1724)进士,随即出任苏州府学教授,《平望镇志序》当是他在苏州任上时所作。由此可以推知,《平望镇志》亦修于雍正期间(1723—1735),而《道光平望志》翁广平《序》正作“雍正平望镇志”。全志凡5卷。卷首平望镇舆图、莺湖全图、八景图记、原叙;卷1沿革、疆域、城池、官舍、胜迹、桥梁、坊亭;卷2形胜、第宅、寺观、祠庙、丘墓;卷3职官、科第、荐辟、贡士、历任、文苑、逸士、寓贤、艺术、孝义、贞节、闺秀、释道;卷4土产、灾祥、风俗、杂记、艺文。平望的镇志,前此的明代虽有弘治曹孚志,祟祯潘凯、杨桢二志等,但均早已不存,此编为现存最早的平望志书,地方文献资料,实赖此得以保存。但考证间或不密,如<<沿革》所云乡名始见于汉建平中之类。诗文已刊行者方收录,未刊者虽珠玑亦不问津,也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志书的资料价值。

平望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翁广平撰清道光20年(1840)刻本,光绪13年(1887)吴江黄兆柽刻本。广平(1760—1842),字海琛,号海村,邑人。17岁补府学,少从唐仲冕、姚鼐、洪亮吉等游,工诗文。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是志体例仿崇祯时潘凯、杨正二志,间采清雍正中邹焕续修《平望志》(今皆已不传)。卷首为凡例(附问答)、旧序、图;卷1沿革、界域、形胜、景物、水泉、乡都图圩、土产;卷2街坊、塘路、桥梁、官舍;卷3义学、汛地(急递铺、京报房、水栅附)、坊表(凉亭附)、居第、墓域(义冢附);卷4寺观;卷5祠庙、众善堂、古迹;卷6官制、职官、科第、武科第、贡、荐辟、特授、例仕;卷7名臣、孝义;卷8文苑、隐逸、艺能;卷9~10列女;卷11寓贤、别录、释道;卷12崇尚、生业、礼仪、节序;卷13祯祥、灾变;卷14~15集诗;卷16~17集文;卷18旧事、杂记。《凡例》中的“附问答”,系对其他史志中有关平望沿革,人物的辨析考证,《官制》皆记历朝大小官员兵丁差役等俸禄,为他志少见。

平望续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黄兆柽撰光绪13年(1887)吴江黄兆柽刻本。兆柽,号子眉,吴江平望人,咸丰11年(1861)北榜举人,官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河南司郎中、军机处行走、方略官协修、福建道御史等职。兆柽与翁棨保受知县金吴澜之聘续修县志时,因感《翁志》原版于咸丰庚申毁于战火,遂开始搜集平望旧闻轶事,准备对《翁志》“逐类增补”,棨逝世后,兆柽一人独承。此志首卷宸翰(纶音附)、图;卷1疆土;风俗、沿革、景物、乡都图圩、物产;卷2~4营建、营讯、桥梁、官舍、仓储、电线.义学、坊表。居第、墓域(义冢附)、寺观、祠庙、善堂、古迹;卷5职官:巡检、千总、淞南营千总、管带留防水师营官、名臣;卷6选举:科第(钦赐附)、武科、恩岁贡(重游泮宫附)。荫袭、例仕<军功附);卷7~8人物、人物、艺能、忠义、寓贤、列女、释道;卷9灾祥:灾祥、兵事;卷10~11艺文、集诗、集文:书目、金石;卷12杂录:旧事、杂记。《电线》为方志中新门目,记载了平望于光绪9年设电线兵房和汛官,由千总照料,架电线65里,以及电线官兵人数和薪俸的情况。《杂记》记有轮船始于同洽2年(1863)戈登洋枪队占领平望之时,并及设局制造轮船事。

震泽镇志

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纪磊、沈眉寿纂清道光24年(1844)刻本,民国吴江柳氏抄本。震泽镇,清属苏州府震泽县,今属苏州市吴江县。磊,字位之,浙江乌程人,道光7年馆于同里周幹家,客授震泽镇。眉寿,字子馁,吴江县震泽镇人。少孤,狷介力学。纪、沈两人,晨夕过从,相约分纂《震泽镇志》,取材沈金渠《震泽备志》,参以故家谱牒,以及金石残碑。每戍一篇,互相讨论,再易暑寒,三易其稿始成。在刊行之前,沈眉寿又重加删润。篇次略仿《吴江县志》,先地后人,而稍易其前后,有细目无大纲。卷首凡例、图;卷1沿革、乡都图圩;卷2道里、水(井泉、塘路附)、物产、风俗;卷3灾祥(蠲赈、平粜附);卷4公署(公所、仓、废署附)、镇学(义学附)、营汛(水栅、急递铺附)、坊表、桥梁、古迹;卷5园第、墓域(义塚附);卷6祠庙;卷7寺观;卷8职官、科第、武科、贡生、荐辟、钦取、例仕、封赠;卷9宦迹、儒林、孝友、节义、文苑、隐逸、艺能;卷10列女、流寓、释道;卷11书目;卷12集文;卷13集诗;卷14杂录、卷末刊讹。《凡例》称,“寺观,例不志女庵”,但守贞一庵,所谓重节,故志之。卷末之《刊讹》,考辨沈彤《吴江县志》、石韫玉《苏州府志》中的错误,共25条。

天启湖隐外史

叶绍袁撰抄本。藏苏州图书馆。湖,此指分湖。绍袁,字仲韶,号天寥道人,明吴江人。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因厌恶官场生活,乞养归。明亡后弃家为僧,自号粟庵。著有《甲行日注》等。明代末年,叶氏隐居分湖,此书当为是时所撰。书中所记,为环湖数里内之事。凡41目,主要记述风景、灵异、古迹、天行、社赛、祠寺、人物、陆氏义垫、土产、村落、园墅等。39~41目为桥梁、冢墓、补遗、有目无文。各目之前,均设有小序,用以提要勾玄。

分湖小识

六卷(清)柳树芳纂道光27年(1847)柳氏胜溪草堂刻本,清道光中胜溪草堂刊《养余斋全集本》。—分湖,属吴江县黎里乡。旧时南半为浙江嘉善县之境,北半为吴江松陵之墟,故名分湖。一作汾湖,误。树芳(1795—1850),字湄生,号胜溪居士,晚自号古查,居分湖浜之大胜村。道光前后,树芳欲纂里志,搜罗掌故轶闻达20余年,因家多故而未成。道光22年夏,树芳杜门养疴,爰将未竟之业,援据叶绍袁《湖隐外史》、沈刚中《分湖志》及各家谱牒、同人闻见,广加纂辑,遂成宿愿。原稿子27年夏已付梓,但闻有烈女事,急往采访,同年中秋补之,为《续采》,附在卷4之后。此志目录卷1古迹\村墅、桥梁、祠庙、墓域、宅第、寺观(野庙附);卷2~4人物:仕宦、隐逸、孝友、行谊、文学、流寓、释道、列女(已旌、未旌);卷5~6别录:轶事、灵异、风俗、灾祥。编者于收录标准掌握颇严,凡邑志未收或可与邑志相发明者方予采录,否则概不登录。所收资料,一一注明出处。《流寓》中载有明张采,陈子龙、杨廷枢、徐枋等隐居此地的史料,尤其是对杨廷枢被逮在舟中“血书其衣”的记述,详细生动,很有资料价值.

嘉庆儒林六都志

二卷(清)孙阳顾纂,曹翠亭增纂清嘉庆年间钞本。《儒林六都志》共分上下2卷。上卷疆域、乡村、图圩、赋役、土田、水利、形胜、古迹、风俗、官署、寺庙、桥梁。进士、举人、贡生、监生;下卷庠生、武途、吏仕、齿德、笃行、节烈、仙释、艺林、著述、摭馀。卷前有道光戊申孙文灯的谨识,道出了成志的过程和志书进行裱补的原因。上限追溯到勾吴时期,下限不一,最迟的断至嘉庆年间,如下卷庠生项收录的最末一位庠生是嘉庆壬戌的于鸿藻。全志6万余字,注意突出人物、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3方面的内容。人物共收857位人物,其中进士18人、举人37人、贡生30人、监生93入、庠生502人,有功名者合计680人,占总人数的79%。这正是书名冠以“儒林”的由来。同时也突出了其地宋元以来人文独盛,衣冠甲第冠于一邑的特点。但志书尚嫌粗糙,书中修改的痕迹与空白待补处还较多。

松陵文献

十五卷(清)潘柽章撰清康熙32年(1693)刻本。藏苏州博物馆等单位。松陵,此指吴江县。是书实为吴江人物志。柽章(1626—1663),宇圣木,一字力田,邑人,明诸生。明亡后隐居不仕,肆力于学。著有《国史考异》、《今乐府》、《辛丑历辨》、《杜诗博议》、《壬林韭溪集》等。其《国史考异》被顾炎武推为精审。曾与吴炎,王锡阐,戴笠仿《史记》体例著《明史记》,自撰本纪诸志,书未成,遭庄廷明史案牵连被害。据潘氏自序,此书“献’以纪先贤之事迹,‘文’以录邑人之诗文”,但文集未成即遭灾而烬,故今存15卷均为人物志。卷1~7人物志一至七;卷8人物志;儒林、孝义;卷9人物志:文学;卷10人物志:隐逸;卷11人物志:高僧、道术、艺能;卷12人物志:列女、寓贤;卷13~15官师志。所收人物始于汉,迄于明,凡列传人物347,附传人物67。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