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元和郡县图志 雍录 类编长安志 长安志图 弘治蓝田县志

元和郡县图志 雍录 类编长安志 长安志图 弘治蓝田县志

发布时间:2019-09-22 点击数:2425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元和八年(813)成书,40卷。李吉甫,赵郡(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皇族宗室,唐朝名相;宪宗时入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该书记述内容起于京兆府,终于陇右道,共47镇,每镇篇首有图,下为文字记述。至宋代因图亡佚,遂改称《元和郡县志》。元、明以后文佚6卷,另3卷各佚文半卷。后来清代严观有《元和郡县补志》9卷,缪荃孙有《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3卷。该书分镇记述唐代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河流、道里、贡赋等,对长安及关中地区的地理沿革、历史遗迹、宫观苑囿等记述尤详,对万年、长安两县的地理山川均标明位置及方向距离,每一县下注明历史沿革和县治迁徙,并增加经济地理内容。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元和郡县图志》不但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的一部,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元和郡县图志》问世以后,主要依靠传抄得以行世。宋时的刻本、抄本亦失传。明代各本大多为抄本,且卷数不尽相同。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有藏。清代的版本则较多,出现过上至皇家、下至私人刊刻的多种版本。以《四库全书》本、乾隆四十八年(1773)武英殿本、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岱南阁丛书》本、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刊刻本、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刻本、光绪十二年(1887)王灏《畿辅丛书》翻刻本、光绪廖荃孙辑《云自在龛丛书》收入《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等影响较大。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校点本,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收录。

雍录

南宋程大昌纂,10卷,南宋绍兴年间成书。程大昌,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南宋政治家、学者。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此书是记述周、秦、汉、隋、唐5朝都城并加以辨析考证的方志,因内容主要考订古雍州境内的都城,故称《雍录》。其中卷一是对周秦汉隋唐建都于雍州的总述及周秦建都长安的建置;卷二记述汉代建章宫、甘泉宫、桂宫及殿阁、门阙、堂台、复道与夹城;卷三记述隋唐长安城建置;卷四记述翰林院学士院及其活动,并兼记华清宫、温泉宫与唐其他离宫;卷五记述历代皇帝事迹及主要历史事件;卷六记述长安周围地区关隘、河流、桥梁;卷七记述长安附近县镇及原、陵、川、畤、谷分布;卷八记述职官、军制、庙陵;卷九记述太子、苑囿、事物;卷十记述秦汉铜人、青锁、玉木、花木宅及诸多寺观,并附32张图。此书较为注重与政治制度、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位置与关隘设置,当时长安已沦陷于金人,程大昌编撰此书也包含不忘故土恢复中原的用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搜罗既富,辨证亦详,在舆记之中,故为最善之本也”。该书原刻本久已佚失。传世版本先有明嘉靖年间李南埠重刊本,后有明万历年间吴琯刻《古今逸史》本。吴琯本刊刻精良,民国商务印书馆有其影印本。民国宋联奎辑、陕西通志馆刊印《关中丛书》收录。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黄永年点校本,亦以吴琯本为底本。

类编长安志

元骆天骧纂,10卷,元元贞二年(1296)撰成。骆天骧,出身于世居长安之故家旧族,元代方志学家。此书是将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分类改编后,加入宋、金、元若干史料而成。前有骆天骧自序及贾戫、王利用序。全书共10卷,第一卷杂著、管治郡县,第二卷京城、宫殿室庭,第三卷圜丘郊社、明堂辟雍、苑囿池台、馆阁楼观,第四卷堂宅亭园、街市里第,第五卷寺观、庙祠,第六卷山水、川谷、泉渠、陂泽、潭泊,第七卷桥渡、原丘、关塞、镇聚、堡寨、驿邮、坡坂、堆堰、故城阙、古迹,第八卷山陵冢墓、纪异、辨惑、数目故事,第九卷胜游,第十卷石刻。志书附有证题,引用诸书名,叙事自西周至元,分类较为杂乱,但所叙长安金、元史实多不见于其他文献,著录的长安及其附近140多通碑刻也颇珍贵。《类编长安志》原刻本久已失传,明清传抄本也极稀见。据黄永年《述类编长安志》称,此书在以搜罗旧本秘笈著称的明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和《读书敏求记》,清乾隆《进呈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嘉庆时阮元进呈的《宛委别藏》及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中均未收入,可见传本之稀缺。陕西省图书馆藏有开成路儒学教授薛延年校正的民国抄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黄永年点校本,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黄永年整理点校本。

长安志图

元李好文纂,3卷,成书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李好文,大名府东明县(今山东省东明县)人,至治元年(1321)进士,参与编修《辽史》《金史》和《宋史》。《长安志图》为作者任陕西行台侍御史时,在北宋吕大防《长安图记》的基础上搜集扩充,并增加大量水利资料编绘而成,书前有作者自序。卷上记述汉唐长安与宋金京兆城、元奉元城;卷中记述关中秦陵、唐陵古迹;卷下记述关中泾渠及灌田等。全书分为志、图两部分,“图为志设”,卷上附汉三辅图、奉元州县图、太华图、汉故长安城图、唐宫城坊市总图、唐禁苑图、唐大明宫图、唐宫城图、唐皇城图、唐城市制度图、唐京城坊市图、唐城市制度图、城南名胜古迹图、唐骊山宫图等14图(今唐宫城坊市图、唐皇城图、唐京城坊市图佚)。卷中附咸阳古迹图、唐昭陵图、唐建陵图、唐乾陵图等4图,并以图说介绍唐诸陵概况、各陵位置,所附图志杂说18篇的内容涉及地名沿革、文人诗赋、趣闻轶事、建筑材料、前代陵墓、自然灾害、古代碑刻、旧有图制等。卷下有《泾渠总图》和《富平县境石川溉田图》2图,并有泾渠图说、渠堰因革、洪堰制度、用水则例、设立屯田、建言利病和总论等内容。全书有图有记,内容充实扼要,历来为人称许。特别其水利史料价值无可替代,如关于宋代丰利渠,《宋史》中无记载,但保存在《长安志图》中的北宋资政殿学士侯蒙所撰引泾灌溉情况石碑,详细记载了宋代丰利渠的开凿情况,包括丰利渠的开凿背景、前后经过、使用劳工、灌溉面积、费用支出等。所载元代泾渠水利建设资料更为丰富,包括元代陕西屯田总管府官员设置、所属屯所、所立屯数、参与屯田的户数、屯垦土地面积、使用的农具及收获粮食数量情况;所记泾渠各处用于均水的斗门135个,一一注明各斗门具体名称;《用水则例》实为元代泾渠用水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建言利病》部分收录了宋秉亮和云阳人杨景道向朝廷所上建言,保留了当时人们关于泾渠水利建设的不同观点和解决泾渠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种种弊端的办法等。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认为,读宋敏求《长安志》,应结合李好文的《长安志图》,如此“古人之迹庶几得其十九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总为图二十有二,其中泾渠图说详备明析,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迹资博闻也。”《长安志图》原刻本久已佚失,明时与宋敏求《长安志》合刻,有明嘉靖十年(1531)翻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毕沅灵岩山馆校刊本、民国20年(1931)铅印本,其中民国铅印本《长安志图》有单行本。2013年,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整理校点,三秦出版社出版阎琦、李福标、姚敏杰校点本。

弘治蓝田县志

弘治《蓝田县志》 任文献修,荣华、荣察等纂,早佚。该志为蓝田县修志史上第一部县志,据后来的明隆庆《蓝田县志》李柬序称:“蓝田志,侍御荣双溪先生尝修之,未及成书。后先生之子荣察君为举子时,偕县尹任君又尝考订之。”说明该志为荣华创修于弘治年间,而成书则在其子荣察中举后,与蓝田知县任文献共修于弘治十八年(1505)。因此志为荣氏父子创修,故世称荣志。该志早佚,但在其后的志书中有“邑之有志,弘治中始自任公,同其事者实双溪、辋川两先生为著”的记载。任公即任文献,弘治十八年(1505)蓝田知县。双溪即荣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至湖广监察御史。辋川即荣察,荣华之子,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贵州左参议。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