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新编《松阳县志》公开征集意见

新编《松阳县志》公开征集意见

发布时间:2018-06-20 点击数:1343

概  述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为浙江省第二十四个县份,是处州(丽水)肇始之县。后,旧处州其他九县或多或少从松阳析出。唐武德四年(621),升为松州;八年,仍为县;撤遂昌并入松阳,直至唐景云二年(711)分出。五代时,曾改县名为“长松”“白龙”,宋咸平二年(999),复为“松阳”,沿用至今。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1982年1月,松阳恢复县制。


松阳建县、升州,至唐朝中期,治在古市;贞元间(785~805),因水患迁紫荆村(西屏),历宋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松阳撤并前、复县后治亦在西屏镇。


2010年底,辖5个镇15个乡(含1个民族乡)、401个行政村、6个社区5个居委会;总面积1406平方千米;总人口23.72万。


金瓯玉盘    田园松阳


松阳地处浙西南腹地。刚建县时,境域宽广,东倚缙云山,西枕长松山,北靠仙霞余脉,南抵百山祖。辖区西首是太末县(今衢州市区、龙游、遂昌一带),南面是永宁县(今温州市区、永嘉一带),北方为长山县(今金华市区、东阳一带),而东边则是松阳从那儿分出来的章安县(今台州椒江一带)。包括后来丽水地区的大部分,金华、温州的部分地区。景泰三年(1452),处州十县形成;1958年后,松阳并入遂昌,宣平撤并武义,政区有所变动。1982年,松阳恢复县置,辖区稳定:从经纬度来看,介于东经119°10'至119°42',北纬28°14'至28°36'之间。东连丽水市莲都区、南和西南邻云和县与龙泉市、西和西北接遂昌县、东北毗金华市武义县。


松阳地形“八山一水一分田”。属浙西南山区,处于瓯江上游中低山、丘陵地带。境内平衍宽广,物曲土宜,各有攸利。“八山”分布四周,群峦叠嶂,连绵起伏,切割强烈,峡谷众多。“一水”,就是瓯江水,松阳溪,1975年治理时改为“松阴溪”,是松阳人的“母亲河”;境内流域面积1300多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2%强。“一分田”主要集中在县境中部的松古盆地(亦称“松古平原”),良田万顷,物产丰饶,素有“金瓯玉盘”之称,是丽水地区最大的山间平原,面积近180平方千米,向为“处州粮仓”。整个地势西、西南、北、东北高,逐步向东部倾斜。松古盆地四面高山,形成天然屏障,故西屏成为县治以来,只有城门,未建城墙、城池。宋状元沈晦有诗“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赞美松阳地形独特、人民生活祥和。顺治《松阳县志·形胜》云:龙脉逢源,拥马峰(马鞍山)而立极;鳌舆列蔓,凭牛岭(牛头山即长松山)以为宁。趋东则万派分流,以入于海;踚西则千溪共汇,以入于江。崇岩巨壑,云叠鹏飞;卓阜回岗,风旋麟骇。植主则翠劭(山)称尊,瞻实则白峰(山)耸秀。赤岸(界首)立天关,六十里峦头可掬;青蒙(山)横地轴,二百重水口咸收。群峰插汉,望中开百里之郊原;众市罗星,幅里联万家之鸡犬。宣慈(金华、宣平)后峙,剑水(龙泉)前深。丽泽(丽水)左纡,平昌(遂昌)右据。守钟山(与遂昌交界)而西关可以不闭,戍竹客(与宣平交界)则北锁卒便难开。石塘设险,则上流可遏;宝盖为屏,则交衢可断。东水羡余,每资他邑;甲兵雄荡,久压诸封。望祀山(叶村岱头旁)高而岳称“亚岱”,神妃(妈祖)功浩而水湛“龙津”。是诚广谷大川殊联异气,名山伟泽壮观东南。


松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早、夏热、秋爽、冬暖。春季,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夏天,早晚东风徐来,植物生长旺盛;秋季,天高气爽,丰收在望;冬天,暖阳和煦,百姓悠然。全年平均无霜期250天以上,降雨量1700多毫米。松阳是块“风水宝地”,历史上虽常有水旱灾害;但罕有大灾大难,亦无大的地震;就是“台风”,也是利大于弊,给干燥的大地带来雨水,缓解旱情,降低高温。因此,松阳自古有“桃花源”美誉。


松阳亦为江南水乡,瓯江主支流之一的松阴溪是松阳主河流,从遂昌资口入境,在松古平原上徘徊,灌溉百万亩农田;经青云山出平原,在峡谷中蜿蜒东去,至堰后圩汇入瓯江,主干境内长60.5千米;支流分布南北,似“非”字型排列。干支流上下游自然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河流枯丰随季节降水变化明显,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千百年来,官家以治水为己任,尚存“汤公堤”“宣公堤”遗迹;百姓既参与筑堤,又建众多“大禹庙”“平水大王庙”,祈求神祗保平安。河流里,淡水鱼类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干流中上游以“桃花鲫”“青红鯆”为主,山区支流多为“石斑鱼”;故亦有“鱼米之乡”之称。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辖区内有林业用地11余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1%,森林覆盖率(不含1.2万公顷茶园)75.2%,是浙江省9个林业重点县之一。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木质藤本)650多种,国家级保护的野生银杏、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长叶榧树等19种;名木古树4700多株,挂牌保护。草本植物类型繁杂,但大多可入药,常用的有近百种,其中“东方水韭”为松阳所特有的植物。每年端午前后,民间家家户户采集百草(部分灌木、藤本,少数乔木),根据自家身体习性,配制“端午茶”,有防疫、祛病、解渴、待客之功能。


松阳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质量好,水土污染少,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过去,平原地区多有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种植树木的习俗;山区更注重封山育林。1958年,大办钢铁时,松古平原部分水口、风水树被砍伐烧炭炼钢,但损失不大。70年代,“农业学大寨”,开荒造地,砍了一些树,损失还是不大。改革开放以后,“外援材”等等,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90年代后期,山区老百姓使用瓶装煤气,加上公益林建设,开始保护森林。二十一世纪初,浙江实施“八八战略”,松阳确立“生态立县”,决定创建“生态县”,慢慢修复了生态。2010年,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API小于100)的天数336天,主要水系检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100%。


在传统农耕的自给自足经济社会,松阳物华天宝,冠盖浙西南。粮食“自给有余,每资他邑”;副食品中,黄米馃、沙擂、山粉丸、薄饼、薄脆、“月光佛儿”等是特产。“三叶”(烟叶、茶叶、桑叶)、土纸(粗糙纸)、白炭、绵纸、红糖、花生、红梨、柿枣等土特产闻名遐迩。地下发现煤、铁、铅、锌、银、铜、钼、钴、萤石、高岭土、叶腊石、花岗岩、瓷土、黄铁矿、玛瑙、稀土等20余种矿产,其中稀土矿为华东地区储量最大。明朝时期,银矿开采盛行;还有叶腊石中的“鱼脑冻”印章石,仅次于“灯光冻”。其他如黄铁矿、煤、高岭土、花岗岩、萤石、玛瑙等矿亦曾开采,但除高岭土、叶腊石外,其他皆不甚理想。近代,松阳黄蜡石,以质优形佳著称;里头的细蜡冻,更被誉为“黄玉”,名声鹊起,但资料匮乏。叶腊石中倒有许多优质印章石,特别是“紫檀冻”优于青田、寿山的“紫檀冻”。


昔日辉煌   今朝涅槃


历史上的松阳,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古语“种种田,万万年”,松阳土著人往上数三代,最多四代,百分之九十九是务农的,因此,各族姓都把务本即最根本的职业是种田,写进族规家训。这也是松阳能够在传统农业时期能够辉煌的原因之一。


夏商周时期,在松古盆地的低山缓坡,松阳先民逐水而居,即利用水又避水患。他们在松阴溪的冲积平原上刀耕火种,学会、掌握水稻种植,驯化家禽家畜。经过数千年、近百代的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使松古盆地良田万顷。到了明朝中后期,“洋芋”“番薯”“苞萝”传入松阳,百姓开始种植,成了“松阳熟、处州足”“处州咥粮靠松阳”的辉煌时期。成化之后,每年资助他邑粮食8000石。从此以后一直到二十世纪末,松阳的粮食生产都是问鼎浙西南。但解放前,大多还是阔种薄收,产量只有400斤左右。解放后,耕作制度不断改革,良种不断培育、推广,产量有所增长;但根本性改变是在1976年后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亩产开始超双千斤。


明末清初,晒红烟传入松阳,六都、樟溪一带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晒红烟生长、晒制,因此,迅速发展成为产供销产业链,许多人因此发家致富。1919年,松阳晒红烟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乌井的黄家经营晒红烟成为松阳首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控制烟叶种植规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种植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因效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慢慢减少种植面积,以致到现在,鲜有烟田了。


松阳很早就生产茶叶。宋朝生产制作“凤团茶”,明朝茶芽成为贡品,清朝卯山有“雀舌”仙茶记载;1929年,古市下街、水南横山茶叶获西湖首届博览会一等奖。抗战时期,省农业改进所在松阳推广优质茶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队核算”时期,又大规模种植茶叶,八十年代一度荒芜。到了二十一世纪,名优品种的引进,效益提高,迅速发展。现在,松阳是生态绿茶之乡,是“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通过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工程,松阳已跻身全国茶产业十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有茶园18万亩,形成了“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农业产值源于茶产业”的格局,也形成了“一路山水一路景,百里乡村百里茶”的美景。浙南茶叶市场是“中国绿茶第一市”、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市场和全国百强商品贸易市场。


松阳素有养蚕纺纱之传统。二十世纪初,留日回国人员界首刘德怀,传入湖桑,改良蚕桑养殖。民国时期,丽水地区的蚕桑育种总站设在松阳。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松古盆地、象溪、南州一带还比较多的农户养殖蚕桑。二十一世纪后,逐步减少;现在只有南州、石马铺等少数村庄少数农户养殖。


松古平原除种植水稻外,其他粮食作物有小麦、苞萝、番薯、洋芋、大豆等。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小麦产量低、质量差被淘汰。苞萝改种为甜苞萝、春苞萝。番薯、洋芋,依然有人种植,但面积不大,产量不高,靠外地调入;从杂粮变成健康食品。大豆,亦小范围种植,且鲜食。经济作物除“三叶”外,以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糖油料作物为主。到改革开放以后,因效益不高,亦罕有规模种植。


山区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除种植不能自给的粮食作物以外,以出售竹木原材、制品及林下经济为生。由于,高山果蔬与平原果蔬季节错开,且作物生长期长,受到平原城镇居民的青睐。


历史上,松阳就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即使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把“士农工商”排在同等地位,但还是重农轻工抑商。元明时期曾有银、铁矿冶,明清时期有一些竹木、土纸、铁业、陶瓷、酿造、制糖、印染、粮食、松脂加工等作坊,但没有现代意义的工业。抗战时期,大城市的一些工业南迁松阳,纺织、化工、烟草等工业一度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没有修建大规模的工厂。可以一说的就是松阳“中药厂”“造纸厂”“酒厂”即工业“三根烟囱”(与农业“三张叶”,为松阳工农业除粮食以外的支柱产业),屈指可数。并入遂昌24年,被边缘化。分县后,开始注重工业,但大多“小打小敲”,上不了台面。90年代初期,亦想发展工业,探索“浙南纺织城”“工贸长廊”等,皆以失败而告终。二十世纪末,依托当地高岭土发展建筑材料,火红过几年,但很快偃旗息鼓。二十一世纪初,创办工业园区,后来以不锈钢产业为主,环境问题颇为棘手,百姓褒贬不一。另外,改革开放以后,松阳有三股大军活跃全国各地,一股是松脂产业大军分布全国18省区,产值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一股是不锈钢产业,活跃于华北地区;还有一股是室内装修,活跃于东北地区。


对于商业,府志上说:“邑非津要,商贾鲜通,百货难备,市井间,自布帛菽粟而外,别无异物。”自然经济下,市场发育不全,习惯“过行”交易。生产、生活工具、用品大多自给自足,只有不能生产的食盐、金属器皿、较大型的农具如犁头等需要购买。抗战时期,因属后方,曾热闹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计划供应,市场没有发育。分县后,亦曾号令公职人员“摆夜摊”、建设“工贸长廊”,但昙花一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百货齐全,超市密布。但农村老百姓还是习惯于“五日一”“过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活跃于华东地区,特别是江浙沪,开小超市的松阳人多;在北京、广州从事服装批发生意的松阳人亦多。


松阳在丽水地区建县最早,曾是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后虽然设立栝州(丽水),但松阳始终是丽水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唐朝贞元以降,千百年来,松阳历代县官在西屏不断建造、修缮县衙、城门、埠头、桥梁、驿道、官学、祭祀场所等等,老百姓围绕“太平坊”修建前店后作坊的“大街”“横街”。从朝天门到南门码头,从东华门到西金屏门,店铺林立。使松阳成为初具规模的县城。虽遭水患火灾兵燹,特别是民国31年8月,日军盘踞西屏,三次放火烧毁十三地块的民商用房近3.5万平米,但松阳人民屡毁屡建,且不失原来的格局。


过去,县城是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一横三纵”流畅。居民生活污物,用木桶接存,由周边的农民循环利用,没有污染。居民或凿井取水,或汲溪(坑)水而饮。一日三餐,虽然用柴禾、蜂煤做饭烧菜,炊烟袅袅,但依然蓝天白云。分县后,开始大规模建设,先是新华路,接着紫金街,然后是太平坊路、要津路、长松路。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可人们从走路到自行车到摩托车到小汽车,交通开始拥挤。排水系统被毁坏,地面硬化,一下雨就内涝。还好,在“大拆大建”时,幸存下来千年水利工程白龙堰,以及万余平米的老城区,近年在不断修复、有机更新。


分布在松古大地大大小小的村落老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由于穷,没有能力建新房。改革开放后经济活络了,可政府严格控制建房;1998年后,干脆冻结审批建房。2007年开始,推行“旧村改造”,作为“头等大事”,鼓励连片大规模拆除或整村搬迁。到2011年10月,全县旧村改造了195个村,拆除13681户,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好在,众多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古建筑”!加上一些乡镇由于各种因素,工作推动不力,又幸存下来100多个风貌保持完整的古村落。这是人类文明的根。


政司宽让    家治义方


纵观松阳历史,主政者大多政事宽简肃让,少有刻薄而急功近利的政治行为,不做繁杂琐细而扰人的事。多数官员,不追求名声虚荣,为政宽松。或德教感化,或治水除患,或修桥立渡,或兴学重教,或公正断案,或抗倭抵“匪”,都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使得百姓有安逸感、幸福感。政司宽让,成为松阳的一种政治生态。


早在东晋时期,松阳县令孔某,因“德器纯固,基宇高邃。荆玉不足论其温,南金未能方其砺。”“于穆我侯,含和体纯。行范乃祖,德冠缙绅。降迹垂化,泽侔三春。超然遐举,遗爱在民。”民思其德,像而祠之。百姓不知其名,呼之“孔松阳”(雍正《浙江通志》)。而民国15年《松阳县志》载:宋嘉定间(1208~1224),当时浙江有东阳、平阳、松阳,号为“三阳”,最为难治。新任知县蔡任,在衙门上作门联“我与斯民同一性。孰云此地号三阳?”“明农劝学,政司宽让,不檄而令行,不朴而事治,不征呼而赋集,境内大治。”此为德教感化之标范。


南北朝梁天监四年(505),詹、南司马率众在松阴溪上兴建通济堰,千秋功业,德被至今。至元代,金梁堰坏,渠流横泄。买住(县令,字“宣”)勘测设计,开田三千馀亩,筑堤三百馀丈,复旧水利,役不逾时,民不告劳,民怀其惠,因名其堤曰“宣公堤”。之后,又有知县周宗邠、汤景和,修筑成“百仞堰”“汤公堤”等堰坝河堤。此为治水除患之楷模。


宋宣和三年(1121),婺、衢、处相继遭兵燹,及松阳境,县丞梅溶,虽年过七十,且明知势不能敌,仍抵抗至死。明代,倭寇在东南沿海大肆为害,许多地方官员相率奔逃,后被俞大猷从宁波击退。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转掠至松阳,知县罗拱辰率领属下积极抗御,以孤军勍敌,立有战功。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自衢州经遂昌拥入松阳,杀人盈野。知县张士超与次子招集兵勇扼守狮子山,松阳百姓自发参与抵御兵乱。后守军兵败,张士超父子殉难。此皆抗“敌”(或起义军,这里不带褒贬;或倭寇)守土、保靖卫民之典范。


清康熙十五年(1676),知县张景留,在兵乱蹂躏之后,招抚流民,设立义学,修葺学宫。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陈朝栋,捐俸购房改建书院(史称“第二明善书院”)。乾隆十九年,知县黄槐,捐俸建朱子祠,为童业义学。同治六年(1867),知县徐葆清,捐置房屋,改建书院(史称“第三明善书院”)。此皆兴学助教之义举。


类此律己清廉,爱民革弊,平赋轻役,以身立教之仪型,一直以来为松阳百姓所爱戴。百姓为知县孙德润、魏良弼、周宗邠、支恒椿、钱世昌等,或立政绩碑,或立去思碑,或立遗爱碑,或立德政碑;为知县林大佳、张景留、张士超等建祠祀之。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知县张尊三作《松阳八咏》,从风土、科第、城乡、祠庙、物产、国民、冬防、自咏八个方面每诗都以“绝好松阳县”开端,赞美松阳政治清明。如他在《咏国民》中写道:“绝好松阳县,人烟万户余。年丰兴礼让,士众诵诗书。百货堆廛市,三农颂里闾。四民皆乐业,安堵庆何如。”可见,官民关系犹如鱼水。


只是到了民国中后期,有几任县长依赖富豪劣绅欺压、鱼肉百姓,被参、被撵、被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当政者继承政司宽让传统,重点解决好民生问题,给百姓创造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的良好环境,足以“资之以政”。


县务政事如是,家族管理亦如此。“家治义方”是松阳的一个特点。千百年来,中原世族大家和闽粤族群迁居落户松阳。聚族而居是松阳人生活居住的特点,常常某个村就是某个族姓,也充分说明宗族文化在松阳世代人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松阳是赖、黄、瞿、劳、公等十姓氏的郡望之地,是江南叶姓主要发祥地,石仓还是浙江省最大的客家族群聚居地。众多宗祠里记录着影响后人的先祖们的功业与荣耀和族人们世代恪守的祖训,孕育出了松古大地一个个孝敬长辈、夫妻相敬、兄友弟恭、妯娌和睦、扶持弱小、忠孝节义、与人为善、安分守己、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的大家族。


建县1800多年来,唯独两次“闹事”,都发生在玉岩山区。一次是反对蒙古鞑靼统治;一次是反对国民党横征暴敛。这与众族姓的“安时命”即守规矩安于命的族规家训,分不开。《佳溪刘氏家训》载:“盖贫贱异体,尊卑殊分,各尽己职,毋得陨越。出仕受禄者,须靖共尔位,毋贪污以玷辱先人;居家肄业者,当笃志自修,勿好戏而怠荒本业。至于国课早完,讼狱不兴,亦为安分要图。”又如《杨村头颜氏家训》亦云:“宜安分,士农工商,各勤尔业;长幼尊卑,各尽己职。凡我宗人,早输国课,以免追呼之吏;和睦亲族,以尽闾里之谊;杜息争讼,以释身家之累。毋游荡而惰其四体,毋好事而荒其本业,毋滥交而受其匪害,毋赌博而败其家风,毋酗酒而洩其私忿,毋学娼优隶卒而玷其家声。惟愿克勤克俭,必恭必敬,士者为士,农者为农,何乐如之!”


在松阳百姓的族规家训中,“安时命”主要体现在克己、知足、积德、输课、止忿和息讼等方面。克己是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出入有仪、廉介自律、严禁非为。知足,就是不贪荣冒进、欲求无厌。积德,就是多做好事、善事。有的用族产公田的收入赈济贫困、孤寡及遭遇灾荒与不测事件的族人。水南何氏有“立义学以教子孙之贤俊,置义田以拯族中之贫苦,设义仓以济乡党之凶荒,捐义冢以葬无主之孤骸”之训。乡村也散落着许多乐善好施之人,在平日,乡居善士常会对贫民施行赈粮、施药、施棺、助学、宽免逋欠、助人婚嫁等慈善活动。发生饥疫时,这些乡居善士更是慷慨解囊,提供钱米,竭尽全力地从事赈灾活动。《宋史·食货志上六》载:“乾道五年(1169), 处州松阳县倡为义役,众出田穀,助役户轮充。”松阳创造性实行“义役”,帮助、减轻服役家庭负担,让服役人员安心服役;然后在全国推行。


输课,即按时交纳赋税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尽到的义务和责任,国课早完,是忠于国家的基本表现,也是每一个国民必须安守的“本分”。府志云,松俗以赋落人后为耻。所以,松阳人争先恐后缴纳“皇粮国税”


息讼,松阳人性格特征之一是好讼,但常常“赢了官司,输了钿”,因此,祖训要“息讼”,把儒家“和为贵”的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且旧时人们认为对簿公堂是“败坏家门”之事,当家族、乡党出现争端,大多选择“止讼息争”,由家长、宗长、乡贤等人出面调解,成为古时最常见的化解争端的方式。


俗崇俶傥    代出名望


历史上的松阳,耕读二途深入人心,几乎每个家族都将“耕读”视为治家之本。珠岱程氏家训云:“丰仓箱无如耕作,大家声还是读书。”晚清松阳明善书院掌教饶庆霖《示戒子孙》依然以“他务勿妄营,本业读与耕”为训。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松阳“精耕持家、勤读传世”代表了农耕时期松阳经济社会的真实写照。松阳俚语“读书无着,望病撮药;望病无着,种田摘箬”,把读书走仕途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做郎中,最后是人人可以从事的职业,种田。


松阳教育历史悠久,早在武德四年(621)创有州学,为浙西南最早设置的地方官学。除官学外,自宋至清,陆续出现过第一明善书院(址在古市)、潜斋书院(址在独山)、第二明善书院(址在城东)、紫阳书院(址在象溪)、第三明善书院(址在城北)、积诚草舍(地在城南)等讲学场所。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办迪德小学。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文德、毓秀、育英、启秀等学堂以及震东、成淑、坤元等女子学堂创办,其中界首震东是丽水地区最早的女子学堂;从此开启了学校教学。


旧志称:“家多置塾延师,勤教力学;昔者,宦业相望。今虽少逊前徽,然人文蔚起,是在加意以振刷之耳。”


在松阳百姓之族规家训中,也基本有“尊师重教”这条规训。《黄南叶氏祠训》载:“崇师重道”。《厦田叶氏家规》第六条规定教读崇儒:“凡有志上达者,必须延名师教诲。为子弟者必须朝斯夕斯,不可自弃自暴。虽功名有数,而士居四民之首,倘能奋发,必能风俗振起。”《旌义洪氏祖训》这样教导族人:“读书明礼义以变化气质,处为有本之士,出为有用之才。粗心浮气,乃诚士之人之大忌,逊志时敏,方可日进于高明。虽刻鹄不成,亦不失为鹜也。”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道出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在封建社会里,松阳就崇尚力学。


在科考制度期间,从唐至清,有上百名进士,记载明确、传承清晰的91名,还有部分遗漏的。


正是在这种浓郁的耕读氛围的影响下,松阳尊师重教,风俗因之振起:务朴诚。松阳习俗质朴不事华侈。尊师重教,安土重迁。宗族亲友关系甚笃,保存着互助互济的遗风,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四时八节,注重应时应景外,别无繁冗。尚节简。冠、婚、丧、祭四礼之中不行冠礼。简约婚礼,只举纳采、拜亲、送日子书、送嫁接路(夜间举行)之礼。丧祭之仪,丰约各随其分,三日内殡殓,皆无繁文缛礼。尚自然。启思古之幽情,贴近自然,恬淡纯朴,安逸的生活方式,率真的性情表达,悠然有魏晋之风。奕叶不乏诗礼传家,书香继世。


人文蔚起。论武功,有叶一源,先从唐高祖反隋,后随唐太宗征高丽,战死谥号“武义”。论文治,则有王景,史称其“上继屈宋下并班马”,开启临安(今云南建水)文风,总裁纂修《永乐大典》。论忠义,有叶希贤,随从建文帝流亡第一近臣。论贞文,则有张玉娘,敏慧绝伦,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论理学,有王光祖,朱熹赞之为“栝苍士友第一人”。论道学,有叶法善,河洛图纬,卜筮摄养,在道教史上罕有匹俦。论佛学,有慈辩从谏法师,不仅是当时杭州多家寺院的主持,还是高丽国佛教天台宗始祖初祖。论易学,则有项安世,所著《周易玩辞》,主张“因辞而测象”的治易路效,在易学发展中颇有影响力。论儒学,有周权,袁桷称之为“磊落湖海之士”。论方志,则有潘景夔,早在嘉定二年(1209)编著《海昌图经》十卷、《续胡兟盐官图经》,体例完备。论功名,有沈晦,宣和甲辰科(1124)状元。论隐逸,则有练鲁,力辞明太祖征辟。论早慧,有程榆,九岁能属文,二十四岁登进士第,爵封“松阳开国男”。论老成,则有何珽玺,六世同堂,百岁庆诞,明太祖勅赐建坊“耆德门”。代有闻人,不胜枚举。并且,各地皆有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积厚流光    经久弥香


松阳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千百年来,这里始终是一片美丽的沃土。松古平原,田开阡陌,渠网交错,村落密布,鸡犬相闻;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派田园牧歌式生活景象,难怪沈晦有“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感叹。境内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王维的“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千百年来不知勾起多少人对松阳的遐想。但松阳没有大川名山古刹,在传统旅游上不被人们所看好。


改革开放后,“一产”的辉煌,但粮食的丰收没有给老百姓增收,且带来整个经济的滞后。沿海发达地区腾飞了,松阳还在自我陶醉,守着昔日的辉煌。人家的县城现代化、乡村城镇化了,松阳还是优哉游哉缓慢发展。但等大家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回过头来一看,“诶,这里还有一方净土”。高层及有关专家学者发出松阳“不发展是最大的发展!”可许多当政者不信,“他们又不给我们派工资!”


好在松阳有识之士的疾声呐喊,当政者及时调整方向,使松阳保留了大半个老城和许许多多的古村落。这一些,才是不可重置的稀缺资源。


2000年,松阳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实,比一些国家级的还要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现在县内有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屏、古市),上百个中国传统村落及省市县历史文化名村。松阳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全国“拯救老屋行动”整体推进试点县。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和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可以自豪地说,松阳是县域“古典中国”的代表。


境内拥有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已有文化发脉的7处先秦遗址;出土属于汉代遗物的建平砖砚、永元砖砚;属于唐代遗迹的卯山试剑石、天师渠;江南诸塔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北宋原物延庆寺塔;完整保留明代建筑原貌的普济桥、青云塔、兄弟进士牌坊、乡进士牌坊;清末民国初期雕刻精致的黄家大院;县城内保存完整的三庙(文庙、武庙、城隍庙)以及石仓乡土建筑等大批历史文物遗存。


历史文物遗存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颇为丰厚。有“戏曲界的活化石”之誉的松阳高腔;传统医药松阳端午茶;民间音乐《月宫调》、竹溪锣鼓、民间小调;民间舞蹈文武彩灯、桂花亭灯、采茶灯、马灯、船灯;民间美术豺画、月光佛画;曲艺松阳鼓词;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樟村拳;传统技艺晒红烟、熬红糖、采松脂、造土纸、制陶瓷、钉秤等。


另外,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红军挺进师以玉岩、安岱后为中心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民国县长祝更生率部起义,松阳是浙江少数几个用自己的武装解放县城的县份。松阳是块热血土地,留下大小百余个遗址遗迹。


这样,松阳历史悠久,丽水首县,一个“老”字的优势;老城区面积大、古村落分布广、古建筑数量多,一个“古”字的优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绿水青山,一个“绿”字的优势;兴学重教,文化积淀深厚,非遗传承多,一个“文”字的优势;还有红军挺进师首脑机关所在地,革命遗址遗迹上百个,一个“红”字的优势。做好“五”个字,结合松阳是“金瓯玉盆”、浙西南独特的田园风光,松阳的旅游大有可为。


中国共产党松阳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引领,品质发展,打造田园松阳升级版”的发展战略,符合松阳实际。松阳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充分利用古民居、古祠堂、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建设全县域乡村旅游。点位激活乡村,挖掘在地民俗文化活动,复活“竹溪摆祭”“平卿散胙”等传统文化民俗。尤其是将一二三产相生相融的绿色经济催化剂和城乡互动互补的新型城镇化粘合剂,以建设“休闲养生胜地”“山居民宿胜地”“艺术创作胜地”“运动健身胜地”为目标,全力打造具有松阳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到松阳旅游逐步成为时尚。


松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