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湖先生总纂《南澳县志》介绍与下载
发布时间:2019-05-26 点击数:3146
1945年陈梅湖 1881至1958 先生总纂《南澳县志》,撰写大批人物传记、诗文、大事、灾祥、文物等,内容涉及粤、闽、台重大历史事件,填补了不少方面的史料空白,堪称方志瑰宝,其失而复得乃潮史之幸。近日,陈梅湖遗子陈国日章从美返汕探亲,笔者重会之并再了解其父撰志轶闻,特记此以飨读者。
陈梅湖,原名沅,号光烈,清末秀才,生于饶平县隆都大巷 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他是广东名学者,著有《南澳县志》25卷、《饶平县志补订》22卷、《陈葱岩先生事略》、《韩公治潮事迹》4卷、《清代翰林更名考》2卷、《述德录》2卷、《曲阜林庙殿谒记》、《丘、海二公墓记》等。1943年冬,时任南澳县长许伟斋,通过其秘书(陈梅湖先生女婿饶平县海山人)沈伯平 1915至2001,又名友史、易名饶生,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毕业生 ,特邀其岳父总纂《南澳县志》。
购 买 县 志 请 加 QQ:85920253(微 信 同 号)
南澳县虽建置晚、人口少,但地处闽粤咽喉、东南门户,且近台湾,故历来为我国海防要域,明清时期设总兵府辖闽粤舟师,一度派兵轮守台澎。但史志缺乏,文献不足。陈梅湖除本人搜罗、参考省内外史书200种,录其有关南澳资料,及获广东另一名学者温丹铭 又名廷敬,大埔县人 支援一批史料之外,还利用许县长重视修志有利条件,在隆、深、云三澳聘请了25名文人为征访员,协助广罗博采,阐秘扬潜,写成《征访册》,然后择要入志。其婿沈伯平,前东区公路局课员、澄海县人陈以诚 又名陈泳谋 也是他得力助手。他本人在南澳共住半年,深入采访。历时年半,包括清《南澳志》内容在内,长达25卷,36万字的《南澳县志》终于在1945年夏完成了。它由77岁的温丹铭和许伟斋、陈梅湖各写一序,分为舆地、建置、驻跸、职官、选举、褒扬、宦绩、寓贤、人物、经政、学校、祀典、兵备、征抚、社团、实业、交通、古迹、金石、物产、艺文 上)、艺文 下 、灾祥、事纪、丛谭共25卷。它自定稿后,即由汕头《岭东日报》印刷,拟印千部,发给南澳县每个职员一部,但后来仅印200部,未装订成册,运至南澳岛。时逢日寇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日寇撤出南澳 ,由流亡饶平县国民党南澳县政府官员接管政权,视志稿为“日伪资料”而搁之一旁。至1950年2月我军解放南澳,则视其为“反动资料”而付之一炬。所幸者,陈先生自携手稿一部和共8册线装本一部及其它史料,在1948年赴日本东京度晚年,1953年直赴香港定居,谢世前把澳、饶两县志托友交由冯平山图书馆珍藏,才不致该志在人间消失。1989年,喜从天降,台湾省高雄市南澳同乡会派要员,携该志影印本来岛赠送南澳县方志办公室。
原来旅台南澳岛深澳人康纲霖 1918至2000,名祖廪 ,对该志“多方寻访,历数十年,后得知孤本寄存于香港中文大学,然而刊印、供阅具有所不行,只得徒呼负负而已。后又经十余年,遂得香港友人之助,乃能以照相方式悉数摄出,并冲洗为相片。虽然所费不赀,然父亲以生平乐事盛称之。父亲本拟重加纂修,使史乘昭垂后世,奈何其时父亲年事已高,目倦神颓,心余力拙之际,遂将所有相片资料,悉数捐存于‘同乡会’。” 见2006年9月1日,第5期《高雄市南澳同乡会会讯》中,康维训《记我的父亲康纲霖》 。接着,由同乡会把那些手稿照片冲印出来,成书一批。南澳籍台胞耆宿,如此沤心沥血,自掏腰包抢救海岛方志瑰宝,使之“回娘家”,真是功德无量!
余见该志,惊喜万分,如饥似渴拜读。阅毕,深感该志史料价值重大,所憾者其中先后共缺目录所示的6位人物传,遂致信向吾港友学者马楚坚先生求援。马先生不负重托,花一天时间查阅,再用一天细心抄录,于1994年2月寄赠,使之完璧,其德也厚矣
陈氏《南澳县志》主要价值:1、填补了南澳岛被中断160年的史料空白
南澳岛自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到民国三十二年 1943 之间,因战乱频仍,无人修志,仅在齐羽中《南澳志》于道光年版本中增补少量资料而已。而这被中断160年中,在职官、征抚、人物、事记、灾祥、丛谭等诸方面,尤其是闽、粤、台海防军事关系有大量史事可写,若陈先生当年没纂成澳志,后又遇上极左政策破坏历史文化、毁灭文物的不幸,则今天来修其史是比登天还难。例如,他所撰清末得到皇帝三次召见、被林则徐器重的抗英勇将洪名香等一批澳人传记,当时所依据之“行述”诸文物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还有明末清初饶平总兵吴六奇招降澳镇、郑成功部将杜辉与吴升7篇书札,为以前澳志所失载。余之诞生地宅旁“浣香堂”园圃 后为余就读之小学 ,及其主人蔡氏六代皆出秀才珍闻,也是由该志首次记载,并评之“岛上蜚英,永绵世业。”2、纠正此前澳志三种弊病
南澳“前人纂志之病,一不考之史册,凡年代事实、职官、地理,多与史相谬;二不明于体例,编载失次,如陈君所纠,齐志以人物列盗贼之次是其一端能知全册,分合贯通之宜者尤甚少;三多格于忌讳,易姓受命之交,往往侪继统于僭窃之列,被忠义以盗贼之名,驯致新旧混淆,以新朝年号记旧朝事迹,是非倒置,而于异族之入主中国为尤甚。陈君已廓清此三弊,取诸书之有关系者,比较研究,平心论定,发前人所未发,不惟足补史乘之阙,且有足正史书误者。” 见1945午温丹铭序《南澳县志》)3、修志过程发现重要文物
陈君修志,不仅从各史书中寻找涉澳史料,还与众征访者,不辞劳苦登山考证,剔藓扪碑,探秘名迹丛残,屡有所获,最奇者是发现王、徐两明末都督墓 惜后来被毁 ,为300年间罔有知者。由陈君载入澳志,存史于后世,令人更深知南澳乃明末郑成功政权之重镇。4、手稿笔迹留下优美楷书艺术
陈君亲笔手稿,全部用毛笔字书写,字字端庄,乃潮汕名学者兼书法家之罕世珍存,供后人既可作为方志宝书欣赏,又可当书法范本临摹,这是他人方志所未能一书双馨者。
诚然,各时代之方志,因受政治因素制约和史料缺乏、查证难全等诸多缘故,纰缪难免。但小过不能掩大德,陈君澳志仍堪称吾潮方志瑰宝。
以《咏陈梅湖先生总纂》作结:耕耘县志献心丹,落笔生花效史迁。探秘岩丛昏与晓,潜幽典籍暑和寒。神奇事迹彰英杰,磅礴诗文萃妙篇。法乳天南留叠石,鸿儒大作玉珠传。
陈梅湖,原名沅,号光烈,清末秀才,生于饶平县隆都大巷 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他是广东名学者,著有《南澳县志》25卷、《饶平县志补订》22卷、《陈葱岩先生事略》、《韩公治潮事迹》4卷、《清代翰林更名考》2卷、《述德录》2卷、《曲阜林庙殿谒记》、《丘、海二公墓记》等。1943年冬,时任南澳县长许伟斋,通过其秘书(陈梅湖先生女婿饶平县海山人)沈伯平 1915至2001,又名友史、易名饶生,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毕业生 ,特邀其岳父总纂《南澳县志》。
购 买 县 志 请 加 QQ:85920253(微 信 同 号)
南澳县虽建置晚、人口少,但地处闽粤咽喉、东南门户,且近台湾,故历来为我国海防要域,明清时期设总兵府辖闽粤舟师,一度派兵轮守台澎。但史志缺乏,文献不足。陈梅湖除本人搜罗、参考省内外史书200种,录其有关南澳资料,及获广东另一名学者温丹铭 又名廷敬,大埔县人 支援一批史料之外,还利用许县长重视修志有利条件,在隆、深、云三澳聘请了25名文人为征访员,协助广罗博采,阐秘扬潜,写成《征访册》,然后择要入志。其婿沈伯平,前东区公路局课员、澄海县人陈以诚 又名陈泳谋 也是他得力助手。他本人在南澳共住半年,深入采访。历时年半,包括清《南澳志》内容在内,长达25卷,36万字的《南澳县志》终于在1945年夏完成了。它由77岁的温丹铭和许伟斋、陈梅湖各写一序,分为舆地、建置、驻跸、职官、选举、褒扬、宦绩、寓贤、人物、经政、学校、祀典、兵备、征抚、社团、实业、交通、古迹、金石、物产、艺文 上)、艺文 下 、灾祥、事纪、丛谭共25卷。它自定稿后,即由汕头《岭东日报》印刷,拟印千部,发给南澳县每个职员一部,但后来仅印200部,未装订成册,运至南澳岛。时逢日寇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日寇撤出南澳 ,由流亡饶平县国民党南澳县政府官员接管政权,视志稿为“日伪资料”而搁之一旁。至1950年2月我军解放南澳,则视其为“反动资料”而付之一炬。所幸者,陈先生自携手稿一部和共8册线装本一部及其它史料,在1948年赴日本东京度晚年,1953年直赴香港定居,谢世前把澳、饶两县志托友交由冯平山图书馆珍藏,才不致该志在人间消失。1989年,喜从天降,台湾省高雄市南澳同乡会派要员,携该志影印本来岛赠送南澳县方志办公室。
原来旅台南澳岛深澳人康纲霖 1918至2000,名祖廪 ,对该志“多方寻访,历数十年,后得知孤本寄存于香港中文大学,然而刊印、供阅具有所不行,只得徒呼负负而已。后又经十余年,遂得香港友人之助,乃能以照相方式悉数摄出,并冲洗为相片。虽然所费不赀,然父亲以生平乐事盛称之。父亲本拟重加纂修,使史乘昭垂后世,奈何其时父亲年事已高,目倦神颓,心余力拙之际,遂将所有相片资料,悉数捐存于‘同乡会’。” 见2006年9月1日,第5期《高雄市南澳同乡会会讯》中,康维训《记我的父亲康纲霖》 。接着,由同乡会把那些手稿照片冲印出来,成书一批。南澳籍台胞耆宿,如此沤心沥血,自掏腰包抢救海岛方志瑰宝,使之“回娘家”,真是功德无量!
余见该志,惊喜万分,如饥似渴拜读。阅毕,深感该志史料价值重大,所憾者其中先后共缺目录所示的6位人物传,遂致信向吾港友学者马楚坚先生求援。马先生不负重托,花一天时间查阅,再用一天细心抄录,于1994年2月寄赠,使之完璧,其德也厚矣
陈氏《南澳县志》主要价值:1、填补了南澳岛被中断160年的史料空白
南澳岛自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到民国三十二年 1943 之间,因战乱频仍,无人修志,仅在齐羽中《南澳志》于道光年版本中增补少量资料而已。而这被中断160年中,在职官、征抚、人物、事记、灾祥、丛谭等诸方面,尤其是闽、粤、台海防军事关系有大量史事可写,若陈先生当年没纂成澳志,后又遇上极左政策破坏历史文化、毁灭文物的不幸,则今天来修其史是比登天还难。例如,他所撰清末得到皇帝三次召见、被林则徐器重的抗英勇将洪名香等一批澳人传记,当时所依据之“行述”诸文物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还有明末清初饶平总兵吴六奇招降澳镇、郑成功部将杜辉与吴升7篇书札,为以前澳志所失载。余之诞生地宅旁“浣香堂”园圃 后为余就读之小学 ,及其主人蔡氏六代皆出秀才珍闻,也是由该志首次记载,并评之“岛上蜚英,永绵世业。”2、纠正此前澳志三种弊病
南澳“前人纂志之病,一不考之史册,凡年代事实、职官、地理,多与史相谬;二不明于体例,编载失次,如陈君所纠,齐志以人物列盗贼之次是其一端能知全册,分合贯通之宜者尤甚少;三多格于忌讳,易姓受命之交,往往侪继统于僭窃之列,被忠义以盗贼之名,驯致新旧混淆,以新朝年号记旧朝事迹,是非倒置,而于异族之入主中国为尤甚。陈君已廓清此三弊,取诸书之有关系者,比较研究,平心论定,发前人所未发,不惟足补史乘之阙,且有足正史书误者。” 见1945午温丹铭序《南澳县志》)3、修志过程发现重要文物
陈君修志,不仅从各史书中寻找涉澳史料,还与众征访者,不辞劳苦登山考证,剔藓扪碑,探秘名迹丛残,屡有所获,最奇者是发现王、徐两明末都督墓 惜后来被毁 ,为300年间罔有知者。由陈君载入澳志,存史于后世,令人更深知南澳乃明末郑成功政权之重镇。4、手稿笔迹留下优美楷书艺术
陈君亲笔手稿,全部用毛笔字书写,字字端庄,乃潮汕名学者兼书法家之罕世珍存,供后人既可作为方志宝书欣赏,又可当书法范本临摹,这是他人方志所未能一书双馨者。
诚然,各时代之方志,因受政治因素制约和史料缺乏、查证难全等诸多缘故,纰缪难免。但小过不能掩大德,陈君澳志仍堪称吾潮方志瑰宝。
以《咏陈梅湖先生总纂》作结:耕耘县志献心丹,落笔生花效史迁。探秘岩丛昏与晓,潜幽典籍暑和寒。神奇事迹彰英杰,磅礴诗文萃妙篇。法乳天南留叠石,鸿儒大作玉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