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胜迹图志 唐两京城坊考 南山谷口考 顺治蓝田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数:2515
关中胜迹图志
《关中胜迹图志》 毕沅修纂,30卷。毕沅主陕期间,鉴于关中为周秦汉唐古都,留有大量古迹名胜,而存世之诸家撰述,如《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及《长安志》《雍录》等“体例如殊,纯驳互见,披图按籍,牴牾实繁”,遂“询求旧迹,订讹厘舛”,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撰成《关中胜迹图志》30卷。四库馆在奉旨将此书录入《四库全书》时,将图集编为2卷,称32卷。此书“考据本末,荟萃诸书”,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尤其是研究周秦汉唐史迹的重要文献,也是西安历史上的一部重要专志。全书结构以乾隆时陕西府州分篇,篇前有图,附以各府州疆域名胜图;篇后为志,各府州均系以地理、名山、大川(附水利)、古迹(附宫阙、苑囿、寺观、祠宇、郊邑、第宅)等4目。各卷内容为:卷一篇首为陕西省地理,次后至八为西安府;卷九至十四为同州府;卷十五至十八为凤翔府;卷十九至二十二为汉中府;卷二十三为延安府;卷二十四为榆林府;卷二十五为商州;卷二十六为乾州;卷二十七为邠州;卷二十八为兴安州;卷二十九为鄜州;卷三十为绥德州。故此志名曰关中胜迹,实则囊括陕西全省。全书附图61幅,其中西安府附有西安府疆域图、终南山图、鸿门图、楼观图、渭河图、泾河图、龙洞渠图、仙游潭图、灵台图、汉长安未央宫图、汉建章宫图、唐西内图、唐东内图、唐南内图、唐华清宫图、辋川图、韦杜二曲图、慈恩寺图、荐福寺图、南五台图、周文王陵图、唐昭陵图、灞桥图、金锁关图等共24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子目为纬,而以诸图附于后,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具有始末。”《关中胜迹图志》有《四库全书》本、灵岩山馆刻本、镇洋经训堂刊本,今有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沛点校本。
唐两京城坊考
《唐两京城坊考》,徐松纂,5卷。徐松,原籍浙江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幼年落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清代著名地理学家。该书基本完成于嘉庆十五年(1810),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刻成书。作者自序说,己巳之岁(1809),奉诏纂辑唐文,从《永乐大典》中得到宋敏求的《河南志图》,于是以宋氏《长安志》为主,采集金石传记,合以程大昌《雍录》、李好文《长安志图》,分门别类,条举宫殿苑亭,公私廨宅,博征史书典籍,笺释考证,撰成此书,其中补充不少唐人诗文、小说及碑志等资料。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记载了唐代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为唐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全书分5卷,卷一至四为西京,附西京外郭城图、西京三苑图、宫城图、皇城图、大明宫图、兴庆宫图;卷五为东都,附东京外郭城图、东都苑图、东都宫城皇城图、上阳宫图。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称此书“考证精密,古色盎然”,实非溢美之词。后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长安与洛阳》一书中也称赞该书是“关于长安与洛阳的资料具有绝对权威而集大成的书籍”。但此书仍有史料上的遗漏和错误,如徐氏从《永乐大典》中所摹抄的《河南志图》,据缪荃孙的考证,乃是元代人修撰的《河南志》,而被徐氏错认为“次道旧帙”。《唐两京城坊考》有《连筠丛书》《畿辅丛书》刊本及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清代张穆有《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藕香零拾丛书》又刊有清程鸿诏《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1卷。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收有该书。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南山谷口考
《南山谷口考》是目前仅有的一部专门论述陕西关中南山(即今陝西境內的秦岭山脉)北侧诸河谷及其出山口附近的守备,与陕西关中、尤其是古都西安安危关系的军事历史地理著作。毛凤枝著,原名《陕西南山谷口考》,刊刻于清同治五年(1866),民国23年(1934)被陕西通志馆收入其所編印的关中丛书时,始被省去前面的“陕西”二字,成为《南山谷口考》。
秦岭的峪口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历代志书虽有记述,但均只举其大要,缺乏详细记载,如嘉庆《大清一统志》中所载也仅25处。这些峪口构成沟通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在交通与军事上具有重要作用。《南山谷口考》共记述潼关西至宝鸡秦岭北麓谷口达150处之多,并对各峪道谷口的路途通道、道里行程、不同名称、险恶要冲、历史典故均一一详细备列。
作者毛凤枝,字子林,号蟫叟,清末江苏省扬州府甘泉县(即今扬州市)人。其父毛知翰,好金石之学,收藏甚丰。历任北京国子监助教,四川巴州知州,其后以陕西后补知府的资格出任西安府清军同知(为西安知府二副职之一,相当于今西安市副市长),卒于西安任上。清道光十五年(1815)乙未,毛凤枝出生于北京,少时随父宦游各地,聪敏好学,能文善诗,尤喜金石碑帖。在当時西安官宦子弟中,被誉为无纨绔习气的“四公子”之一。太平天国起义反清的咸丰七年(1857),毛凤枝23岁,奉父命为清军文职幕僚,往来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咸丰十年(1860),以父病辞归西安侍养。明年父殁,守制家居三年,因军功而取得的可以后补知州的资格,也以家贫无力张罗而被迫放弃。从此长期客居西安,始終以受聘于官宦人家为塾师(家庭教师),或充任地方长官如长安、咸宁知县、西安知府、陕西粮储道、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的幕宾(大致相当于今之私人秘书而非公职),尤以任西安知府幕宾的时间最长。由于毛凤枝素性正直,不贪名利,对“地方利弊兴革,颇有赞化,深得当道倚重”,和地方人士的赞赏。暇时则以诗酒读书为乐,尤喜搜罗碑帖,考订金石。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卒于西安,享年六十一岁。所著寓志于物《斋诗文集》三卷,《陕西南山谷口考》一卷,《关中金石文字逸存考》十二卷已刊,未刊者有寓志于物《斋随笔》三卷、《诗文续集》二卷等。另有《金石萃编补遗》《古志石华补遗》《汉书地理志今释》《通鉴地理今释》等未成。其中以《关中金石文字逸存考》和《陕西南山谷口考》最有名。《续陕西通志稿》卷八十五《人物》十二曾为毛凤枝立传。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李之勤校注《南山谷口考校注》。
顺治蓝田县志
顺治《蓝田县志》;郭显贤修,杨呈藻、周良翰纂。此志系据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旧志增删续编而成。4卷另加卷首,共分20门类。记事止于顺治十七年(1660),并于当年编成刊刻。现存其中卷三与卷四,卷三为文集,收录庙记、水记、塔记、祠堂记共19篇;卷四为题咏,收录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甫及本邑知县、文人所作律诗、绝句100余首,并附载蓝田各种土特产如谷、果、花、蔬、鳞、禽、兽、虫等。有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南京地理所等藏有原刻本。郭显贤,浙江海宁人,时任蓝田县知县。
《关中胜迹图志》 毕沅修纂,30卷。毕沅主陕期间,鉴于关中为周秦汉唐古都,留有大量古迹名胜,而存世之诸家撰述,如《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及《长安志》《雍录》等“体例如殊,纯驳互见,披图按籍,牴牾实繁”,遂“询求旧迹,订讹厘舛”,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撰成《关中胜迹图志》30卷。四库馆在奉旨将此书录入《四库全书》时,将图集编为2卷,称32卷。此书“考据本末,荟萃诸书”,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尤其是研究周秦汉唐史迹的重要文献,也是西安历史上的一部重要专志。全书结构以乾隆时陕西府州分篇,篇前有图,附以各府州疆域名胜图;篇后为志,各府州均系以地理、名山、大川(附水利)、古迹(附宫阙、苑囿、寺观、祠宇、郊邑、第宅)等4目。各卷内容为:卷一篇首为陕西省地理,次后至八为西安府;卷九至十四为同州府;卷十五至十八为凤翔府;卷十九至二十二为汉中府;卷二十三为延安府;卷二十四为榆林府;卷二十五为商州;卷二十六为乾州;卷二十七为邠州;卷二十八为兴安州;卷二十九为鄜州;卷三十为绥德州。故此志名曰关中胜迹,实则囊括陕西全省。全书附图61幅,其中西安府附有西安府疆域图、终南山图、鸿门图、楼观图、渭河图、泾河图、龙洞渠图、仙游潭图、灵台图、汉长安未央宫图、汉建章宫图、唐西内图、唐东内图、唐南内图、唐华清宫图、辋川图、韦杜二曲图、慈恩寺图、荐福寺图、南五台图、周文王陵图、唐昭陵图、灞桥图、金锁关图等共24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子目为纬,而以诸图附于后,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具有始末。”《关中胜迹图志》有《四库全书》本、灵岩山馆刻本、镇洋经训堂刊本,今有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沛点校本。
唐两京城坊考
《唐两京城坊考》,徐松纂,5卷。徐松,原籍浙江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幼年落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清代著名地理学家。该书基本完成于嘉庆十五年(1810),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刊刻成书。作者自序说,己巳之岁(1809),奉诏纂辑唐文,从《永乐大典》中得到宋敏求的《河南志图》,于是以宋氏《长安志》为主,采集金石传记,合以程大昌《雍录》、李好文《长安志图》,分门别类,条举宫殿苑亭,公私廨宅,博征史书典籍,笺释考证,撰成此书,其中补充不少唐人诗文、小说及碑志等资料。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记载了唐代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为唐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全书分5卷,卷一至四为西京,附西京外郭城图、西京三苑图、宫城图、皇城图、大明宫图、兴庆宫图;卷五为东都,附东京外郭城图、东都苑图、东都宫城皇城图、上阳宫图。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称此书“考证精密,古色盎然”,实非溢美之词。后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长安与洛阳》一书中也称赞该书是“关于长安与洛阳的资料具有绝对权威而集大成的书籍”。但此书仍有史料上的遗漏和错误,如徐氏从《永乐大典》中所摹抄的《河南志图》,据缪荃孙的考证,乃是元代人修撰的《河南志》,而被徐氏错认为“次道旧帙”。《唐两京城坊考》有《连筠丛书》《畿辅丛书》刊本及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清代张穆有《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藕香零拾丛书》又刊有清程鸿诏《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1卷。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收有该书。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南山谷口考
《南山谷口考》是目前仅有的一部专门论述陕西关中南山(即今陝西境內的秦岭山脉)北侧诸河谷及其出山口附近的守备,与陕西关中、尤其是古都西安安危关系的军事历史地理著作。毛凤枝著,原名《陕西南山谷口考》,刊刻于清同治五年(1866),民国23年(1934)被陕西通志馆收入其所編印的关中丛书时,始被省去前面的“陕西”二字,成为《南山谷口考》。
秦岭的峪口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历代志书虽有记述,但均只举其大要,缺乏详细记载,如嘉庆《大清一统志》中所载也仅25处。这些峪口构成沟通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在交通与军事上具有重要作用。《南山谷口考》共记述潼关西至宝鸡秦岭北麓谷口达150处之多,并对各峪道谷口的路途通道、道里行程、不同名称、险恶要冲、历史典故均一一详细备列。
作者毛凤枝,字子林,号蟫叟,清末江苏省扬州府甘泉县(即今扬州市)人。其父毛知翰,好金石之学,收藏甚丰。历任北京国子监助教,四川巴州知州,其后以陕西后补知府的资格出任西安府清军同知(为西安知府二副职之一,相当于今西安市副市长),卒于西安任上。清道光十五年(1815)乙未,毛凤枝出生于北京,少时随父宦游各地,聪敏好学,能文善诗,尤喜金石碑帖。在当時西安官宦子弟中,被誉为无纨绔习气的“四公子”之一。太平天国起义反清的咸丰七年(1857),毛凤枝23岁,奉父命为清军文职幕僚,往来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咸丰十年(1860),以父病辞归西安侍养。明年父殁,守制家居三年,因军功而取得的可以后补知州的资格,也以家贫无力张罗而被迫放弃。从此长期客居西安,始終以受聘于官宦人家为塾师(家庭教师),或充任地方长官如长安、咸宁知县、西安知府、陕西粮储道、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的幕宾(大致相当于今之私人秘书而非公职),尤以任西安知府幕宾的时间最长。由于毛凤枝素性正直,不贪名利,对“地方利弊兴革,颇有赞化,深得当道倚重”,和地方人士的赞赏。暇时则以诗酒读书为乐,尤喜搜罗碑帖,考订金石。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卒于西安,享年六十一岁。所著寓志于物《斋诗文集》三卷,《陕西南山谷口考》一卷,《关中金石文字逸存考》十二卷已刊,未刊者有寓志于物《斋随笔》三卷、《诗文续集》二卷等。另有《金石萃编补遗》《古志石华补遗》《汉书地理志今释》《通鉴地理今释》等未成。其中以《关中金石文字逸存考》和《陕西南山谷口考》最有名。《续陕西通志稿》卷八十五《人物》十二曾为毛凤枝立传。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李之勤校注《南山谷口考校注》。
顺治蓝田县志
顺治《蓝田县志》;郭显贤修,杨呈藻、周良翰纂。此志系据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旧志增删续编而成。4卷另加卷首,共分20门类。记事止于顺治十七年(1660),并于当年编成刊刻。现存其中卷三与卷四,卷三为文集,收录庙记、水记、塔记、祠堂记共19篇;卷四为题咏,收录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甫及本邑知县、文人所作律诗、绝句100余首,并附载蓝田各种土特产如谷、果、花、蔬、鳞、禽、兽、虫等。有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南京地理所等藏有原刻本。郭显贤,浙江海宁人,时任蓝田县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