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重修营山县志 乾隆营山县志 同治营山县志 光绪西充县乡土志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2687
万历重修营山县志
明王廷稷修,李彭年等纂。王廷稷,福建晋江县举人,隆庆六年(1572)任营山县知县。李彭年,营山县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其父李初元乃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河南监察御史。万历《营山县志》王廷稷《序》云:“旧志始作于成化,又多缺略。正德间邑令严杰修于兵燹残落之后,虽视昔加详,然或挂一漏万,不无遗误,又年久未续,惧其湮没,慨然有纂辑之志。”此志纂修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所以名“重修”者,乃是在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前后,知县严杰(湖北武昌县举人)便首创县志,其书毁于兵火,至万历初期巳残缺过甚,迄今则片纸无存。于是,王廷稷便邀请李彭年等人重举此事,翌年春天告竣,遂付梓行。故王廷稷《序》曰:“旧志始作于成化,又多缺略。正德间邑令严杰修于兵燹残落之后,虽视昔加详,然或挂一漏万,不无遗误,又年久未续,俱其湮没,慨然有纂辑之志。”此志迄今仅见一部孤本收藏于宁波天一阁。
此志分七门五十目附二目,约6万字。卷首王廷稷序,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官守志,卷五人物志,卷六至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卷末于以旌后序、李彭年跋。艺文门居其中,约35万字,较多收载本县宋代进士何格非、雍沿,明代进士李初元,知县严杰、王廷稷等人的诗文。王廷稷的诗文收录十余篇(首),以《重建营山学记》、《营山书院义田记》,以及严杰《游大蓬纪行》等文较有史料价值。另外着重收载纪念唐代官斯土之名人颜真卿的文章,仅《重修颜鲁公庙碑记》就有三篇。其他门类以职官、人物、街坊津梁等记载之史料为有价值。今存万历四年(1576)刻本。
乾隆营山县志
清李榕纂修。李榕,江苏沐阳县举人(此李榕非编纂同治《剑州志》之剑州进士李榕),乾隆五年(1740)任营山县知县。康熙初期,在四川境内已见不到万历《重修营山县志》的全本了。康熙七年(1668),福建举人毛鸣歧来任知县后,有心纂修县志,却因云南吴三桂反,奉檄参与平定三藩之乱而未果。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张玉璘(福建监生)在县中寻得明志残篇数页,因思重修,遂延请本县举人白淄(官河南扶沟县知县)参与编订,逾年辑而成书,未见刊刻。李榕《序》曰:“余于庚申夏日,捧檄叱驭,握符川北之营山。下车伊始,即向吏觅县志,以考其风土名物,究散失不可得。越二载,邑绅罗君呈一旧志,系康熙四十年间邑宰张公所鉴定者。公退之暇,偶一披阅,苦多繁杂,且鲁鱼亥豕,讹舛不一。而后此数十年之田赋增减,典礼废兴,户口消长,与夫乡贤耆德,忠孝节烈,皆阙焉无征。因念营邑虽僻处蜀北,亦为果郡名区。居民云集,人文蔚起,历代科第不绝,而无一志书以备观览,岂独士林之耻耶,抑亦司土者之羞。用是不揣固陋,于旧志重加校订。冗者修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而卮词肤语,无关劝惩者,力为清之。”由此可知,沿迄乾隆七年(1742),李榕搜得一部张玉璘等纂修的旧志稿,便籍以重新校订,越明年,便纂成此县志四卷。时李榕奉调离任,继任知县浙江嘉善县拔贡金邦瑞、河南安阳县进士邱日增督工付梓,于乾隆九年(1744)刊毕印行。今见国家图书馆(内阁大库书)和台湾故宫各收藏一部。
此志分七门,约5万字。邱日增《序》曰:“阅户口之众多,而知富庶之象,著于闾阎;阅田赋之增添,而知盈宁之庆,遍于草野;考孝友之纪,而肫肫之至性宛在;稽节义之传,而凛凛之正气犹生;诵八景之诗,而环营之名山巨流,不出门庭,历历如睹也;读劝农之歌,而四野之耕夫馌妇,不历郊原,明明如绘也。他如疆域有志,可以见一邑之广袤;形势有志,可以见一邑之扼塞。巨而学校祀典之必详,推而津梁祠庙之必录,推而至盐茶仓储,铺舍风俗等类,亦罔不考核精当,条分目别,皎若列眉,而了如指掌,猗欤盛哉!”此志仍以艺文门收载为多,除万历旧志所载者外,增纂清初邑令张璘,举人白淄、罗在公、李以宁等人的诗文。其他门类则为职官之延续,城池公署之修建,清初赋税徭役之征派等史料,也有一定价值,唯记述较简略。今存乾隆八年(1743)刻本。
同治营山县志
清翁道均修,熊毓藩等纂。翁道均,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同治九年(1870)署营山县知县。熊毓藩,湖北黄冈县人,翁道均之友。翁道均《序》曰:“营虽僻壤,在唐固相如郡也,文献之邦,而纪载缺如,非惟都人士之羞,抑司土者之责也。毅欲倡修,议甫决而宪檄适至,乃即先年旧志,设局试廨,延邑名宿于其中,而加之润色焉。其旧志所未悉者,则另为确访增入,一以友人熊君渭樵终始其事。繁者汰之,缺者补之,疑似者核之,凡三阅月而工竣。书既成,诸君子谦不自功,征序于余,余日:余何力之有哉。凡皆尽其不得已之心也。方斯役之始事也,物议纷纭,余讵不知其烦难,而顾毅然不摇者,国家慎择牧守,惠养黎元,而州县不能事事通上德而类下情,是谓不职。故余虽不敏,而苟有缺,然为之不遗余力。”盖翁道均往任后,急索县乘而观之,然而经历一百二十余年之后,县署中所存旧志已残缺不全了。他便与县教谕张运春(四川华阳县廪贡生)、训导张慎修(四川彭山县举人)以及本县举人蔡文钰、蔡抡科等人商议重修县志,众人极力赞助,翁氏便延请其友熊毓藩总领其事,设局开修,是年便辑而成书付梓。殆及光绪十五年(1889),本县廪膳生刘域学等儒学生员复补修再印行。
此志分十门五十二目附三目,约20万字,记事较详,但部分门类编排散乱,如艺文、人物等。艺文门约5万余字,大量编入清代后期的诗文,如知县濮文升,邑举人于鼎培、拔贡白萼联等人的著述。其中濮文升《重修营山县城碑记》、《重修骆市桥碑记》等文较具史料价值。武备、人物中详细记述了明末清初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战营山等川中城池战争史实,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军攻打县境,本县防御堵截;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义军围攻营山城等重要农民革命战争史实,价值较高。并附录了县人历次战役中阵亡死伤人员名册数百人。山川古迹、市镇津梁、关隘祠寺等门类中之记载亦有一定价值,记且详。今存同治九年(1870)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县学生刘域学等增刻本,增刻本于各有关门类后附入“补遗”。
光绪西充县乡土志
清李琪章纂。李琪章,西充县人。此志编成于宣统元年(1909),但编事宜均在光绪末年进行,未及刊印。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约2万字。历史部分记述较多,又多录自县志,主要为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和滇东北李、蓝起义军攻打四川各地之史料,有一定价值。物产部分之加工农副特产和商务资料亦较有价值。今存宣统元年(1909)抄本。
明王廷稷修,李彭年等纂。王廷稷,福建晋江县举人,隆庆六年(1572)任营山县知县。李彭年,营山县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其父李初元乃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河南监察御史。万历《营山县志》王廷稷《序》云:“旧志始作于成化,又多缺略。正德间邑令严杰修于兵燹残落之后,虽视昔加详,然或挂一漏万,不无遗误,又年久未续,惧其湮没,慨然有纂辑之志。”此志纂修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所以名“重修”者,乃是在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前后,知县严杰(湖北武昌县举人)便首创县志,其书毁于兵火,至万历初期巳残缺过甚,迄今则片纸无存。于是,王廷稷便邀请李彭年等人重举此事,翌年春天告竣,遂付梓行。故王廷稷《序》曰:“旧志始作于成化,又多缺略。正德间邑令严杰修于兵燹残落之后,虽视昔加详,然或挂一漏万,不无遗误,又年久未续,俱其湮没,慨然有纂辑之志。”此志迄今仅见一部孤本收藏于宁波天一阁。
此志分七门五十目附二目,约6万字。卷首王廷稷序,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官守志,卷五人物志,卷六至七艺文志,卷八杂志,卷末于以旌后序、李彭年跋。艺文门居其中,约35万字,较多收载本县宋代进士何格非、雍沿,明代进士李初元,知县严杰、王廷稷等人的诗文。王廷稷的诗文收录十余篇(首),以《重建营山学记》、《营山书院义田记》,以及严杰《游大蓬纪行》等文较有史料价值。另外着重收载纪念唐代官斯土之名人颜真卿的文章,仅《重修颜鲁公庙碑记》就有三篇。其他门类以职官、人物、街坊津梁等记载之史料为有价值。今存万历四年(1576)刻本。
乾隆营山县志
清李榕纂修。李榕,江苏沐阳县举人(此李榕非编纂同治《剑州志》之剑州进士李榕),乾隆五年(1740)任营山县知县。康熙初期,在四川境内已见不到万历《重修营山县志》的全本了。康熙七年(1668),福建举人毛鸣歧来任知县后,有心纂修县志,却因云南吴三桂反,奉檄参与平定三藩之乱而未果。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张玉璘(福建监生)在县中寻得明志残篇数页,因思重修,遂延请本县举人白淄(官河南扶沟县知县)参与编订,逾年辑而成书,未见刊刻。李榕《序》曰:“余于庚申夏日,捧檄叱驭,握符川北之营山。下车伊始,即向吏觅县志,以考其风土名物,究散失不可得。越二载,邑绅罗君呈一旧志,系康熙四十年间邑宰张公所鉴定者。公退之暇,偶一披阅,苦多繁杂,且鲁鱼亥豕,讹舛不一。而后此数十年之田赋增减,典礼废兴,户口消长,与夫乡贤耆德,忠孝节烈,皆阙焉无征。因念营邑虽僻处蜀北,亦为果郡名区。居民云集,人文蔚起,历代科第不绝,而无一志书以备观览,岂独士林之耻耶,抑亦司土者之羞。用是不揣固陋,于旧志重加校订。冗者修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而卮词肤语,无关劝惩者,力为清之。”由此可知,沿迄乾隆七年(1742),李榕搜得一部张玉璘等纂修的旧志稿,便籍以重新校订,越明年,便纂成此县志四卷。时李榕奉调离任,继任知县浙江嘉善县拔贡金邦瑞、河南安阳县进士邱日增督工付梓,于乾隆九年(1744)刊毕印行。今见国家图书馆(内阁大库书)和台湾故宫各收藏一部。
此志分七门,约5万字。邱日增《序》曰:“阅户口之众多,而知富庶之象,著于闾阎;阅田赋之增添,而知盈宁之庆,遍于草野;考孝友之纪,而肫肫之至性宛在;稽节义之传,而凛凛之正气犹生;诵八景之诗,而环营之名山巨流,不出门庭,历历如睹也;读劝农之歌,而四野之耕夫馌妇,不历郊原,明明如绘也。他如疆域有志,可以见一邑之广袤;形势有志,可以见一邑之扼塞。巨而学校祀典之必详,推而津梁祠庙之必录,推而至盐茶仓储,铺舍风俗等类,亦罔不考核精当,条分目别,皎若列眉,而了如指掌,猗欤盛哉!”此志仍以艺文门收载为多,除万历旧志所载者外,增纂清初邑令张璘,举人白淄、罗在公、李以宁等人的诗文。其他门类则为职官之延续,城池公署之修建,清初赋税徭役之征派等史料,也有一定价值,唯记述较简略。今存乾隆八年(1743)刻本。
同治营山县志
清翁道均修,熊毓藩等纂。翁道均,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同治九年(1870)署营山县知县。熊毓藩,湖北黄冈县人,翁道均之友。翁道均《序》曰:“营虽僻壤,在唐固相如郡也,文献之邦,而纪载缺如,非惟都人士之羞,抑司土者之责也。毅欲倡修,议甫决而宪檄适至,乃即先年旧志,设局试廨,延邑名宿于其中,而加之润色焉。其旧志所未悉者,则另为确访增入,一以友人熊君渭樵终始其事。繁者汰之,缺者补之,疑似者核之,凡三阅月而工竣。书既成,诸君子谦不自功,征序于余,余日:余何力之有哉。凡皆尽其不得已之心也。方斯役之始事也,物议纷纭,余讵不知其烦难,而顾毅然不摇者,国家慎择牧守,惠养黎元,而州县不能事事通上德而类下情,是谓不职。故余虽不敏,而苟有缺,然为之不遗余力。”盖翁道均往任后,急索县乘而观之,然而经历一百二十余年之后,县署中所存旧志已残缺不全了。他便与县教谕张运春(四川华阳县廪贡生)、训导张慎修(四川彭山县举人)以及本县举人蔡文钰、蔡抡科等人商议重修县志,众人极力赞助,翁氏便延请其友熊毓藩总领其事,设局开修,是年便辑而成书付梓。殆及光绪十五年(1889),本县廪膳生刘域学等儒学生员复补修再印行。
此志分十门五十二目附三目,约20万字,记事较详,但部分门类编排散乱,如艺文、人物等。艺文门约5万余字,大量编入清代后期的诗文,如知县濮文升,邑举人于鼎培、拔贡白萼联等人的著述。其中濮文升《重修营山县城碑记》、《重修骆市桥碑记》等文较具史料价值。武备、人物中详细记述了明末清初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战营山等川中城池战争史实,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军攻打县境,本县防御堵截;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义军围攻营山城等重要农民革命战争史实,价值较高。并附录了县人历次战役中阵亡死伤人员名册数百人。山川古迹、市镇津梁、关隘祠寺等门类中之记载亦有一定价值,记且详。今存同治九年(1870)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县学生刘域学等增刻本,增刻本于各有关门类后附入“补遗”。
光绪西充县乡土志
清李琪章纂。李琪章,西充县人。此志编成于宣统元年(1909),但编事宜均在光绪末年进行,未及刊印。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约2万字。历史部分记述较多,又多录自县志,主要为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和滇东北李、蓝起义军攻打四川各地之史料,有一定价值。物产部分之加工农副特产和商务资料亦较有价值。今存宣统元年(1909)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