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代兴宁县志版本介绍
发布时间:2019-03-09 点击数:4076
广东兴宁,踞东韩二江上游。自韩江流域,转东江以赴粤会,必经行其地;自东江流域,转韩江上游,起陆经闽以赴杭州,亦必行其地。故自宋明,以至清嘉道之间,实扼内地交通要冲,商货殷闻,人文兴盛。县政措施,历称繁剧。而县志修撰之频仍,亦几与通都大邑相埒。虽宋以前,如《齐昌文献》一类志书,今已无存,然明清二代所修邑志,则仍多可称述者。
盖自朱明奄有区宇,成祖尝命廷臣,督修各地府州县志,兴宁即曾应命撰述。惟其书疑未付刻,历年既久,自多残佚。迄明成化十六年庚子(西年1480年),乐清侯爵知兴宁县事,始命贡士殷舆,类次续成,锓版以行,是为《兴宁县志》有刊本之始。其后至弘治九年(1496年),长乐余泰知县事,复为附益,惟编刻苟忽,不为时重。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长洲祝允明知县事,复为纂修,勒为四卷,题目《正德兴宁志》。今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尚存江阴缪荃孙旧藏本一部,温州市立图书馆亦藏该志原刊残本一册。而祝氏手稿本,旧存王世懋家,后归顾氏过云楼收藏,则尤为世人所贵重,盖由其书法亦直逼钟王也。其后至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有知县吴悌续修九卷本,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有知县崇仁方述续修本,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年),有知县庐陵黄国奎续修本,崇祯十年乙亥(1637年),有知县武进刘熙祚续修六卷本,今日本东京图书馆,藏有该志原刻足本,文辞渊雅,刻工亦隹。盖明代自永乐以至崇祯,《兴宁县志》尝八修焉。
满清入关,依明旧制,於修撰志乘,亦颇倡导。康熙十一年(1672年),特诏各府州县,分辑志书。而兴宁亦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江宁王纶部知县事,有意修志,於二十年壬戌(1681年),成书八卷,又卷首一卷,是为清修《兴宁县志》之始。今日本内阁文库藏有该志楷书原刊本,字体朴雅,信善本矣。越数年,又有知县奉天李清鋐附益本。其后至乾隆四年(1739年),有知县宣城施念曾续修十卷本,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知县泰州伸振履续修十二卷本,咸丰六年(1856年),有知县桐城张鹤龄续修十二卷及卷首一卷本。而邑先达胡晓岑先生曦,亦於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撰《兴宁图志考》十二卷,义例严明,考据精审,为地方志中绝作。惟手刊仅卷一《沿革图说》,其余各卷,稿多散佚,辑刻惟艰。此则《兴宁县志》清代六次修撰情形也。
兹就明清二代兴宁所修各志,略予考释如次。
永乐《兴宁县志》卷数作者俱未详,原书久佚。
王琏序成化《兴宁县志》:“皇明奄有天下,太宗命廷臣督修天下地志。历年已远,不无残阙。成化庚子,侯公拜命知县事,首访志书,惜无刻本,传写讹谬,罔有依据”。是永乐间,兴宁县尝创纂县志,特未付剞刻,岁月稍更,传写多伪。疑自成化志成后,永乐志即不复存矣。
惟成祖初期所敕修《永乐大典》,当曾采载有关兴宁县事迹,如今日残存之永乐大典第七千二百三十五卷,堂字(堂名二十一)(翰林堂)下,引惠州府龙川县循阳志,载南宋苏升《重修翰林堂记》,谓:“予宰兴宁,有山日神光,岿然峭峙,腾焰烛天,敛英聚华,产尤植奇,群峡阜麓,分环拱堵。一日修蔓而前,十里余间,有故屋仅存,左右佥日:邑人罗孟郊读书室也。其泉混混于石窦,流于汇。即之,冷然可掬。而曰:罗公读书洗砚池也。昔隐于是,莫啼岁月。考其历翰林,陟谏垣,名与此山俱传。……”是其显例。虽其所载罗孟郊年代,颇与孟郊先世五代时之罗昌儒相混,然谓孟郊事迹与神光山有关,则无可疑者。惜自《永乐大典》散乱后,存帙无多,既不易於残卷中将兴宁明以前文献,为辑佚还原耳。
成化《兴宁县志》卷数未详,侯爵修,殷舆等纂。阮元修《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殷舆成化《兴宁县志》序:“成化庚子,清戎监察御史梅公江,按邑询志,以稽政治,验民俗。令求弗获,速命司训叶君正纂修,弗就而卒”。以知成化侯志,实梅江所倡修。又王琏成化侯志序谓:“庚子,侯公拜命知县事,暇日偕司训蒲田郑君,参之史传,考其事实,正讹补阙,增益未及。属诸贡士殷舆,类次成编。复得幕宾余君如魁,相侑锓梓”。是此志实叶正、殷舆及蒲田郑某所纂辑,以侯爵知县事,遂以修志之功归之。按侯爵知兴宁县事,以治绩著称。咸丰《兴宁县志》卷四《官师志名官传》:“侯爵,乐清监生。成化十六年任。勤慎廉明,民怀吏戢。修学宫,孜孜然以培养文风为念”。而据祝允明修正德《兴宁县志》卷三《人材科第传》,亦谓:“殷舆、字弘济,成化十六年举人,上石西州知州。好学文雅”。是成化侯志之所由为世所重,亦以秉笔者之颇得其人耳。
弘治《兴宁县志》卷数未详,余泰修。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祝允明正德《兴宁县志》序:“惠兴宁之志,……成化末,邑人知上石西州殷君舆始为之。……正德乙亥,余来知县事。问之士庶,独有殷书木刻本,存其家。即阅之,脱简甚多。又其中复重错糅益甚。极厌观览。盖弘治初,又为县令余泰附益之。而编刻苟忽”。按余泰为福建长乐举人,弘治九年,知兴宁县事,其时距成化庚子侯爵修志,仅十六年耳。意其於侯志不过附益补刻,非必曾将全书纂改也。又按泰任兴宁知事,时值诸生薛绪与王天与,被诬久系,泰为申释其冤,时人称其廉明。则泰又不仅以修为事者也。
正德《兴宁县志》四卷,祝允明修,刘天锡、张天赋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存江阴缪荃孙旧藏本,温州市立图书馆藏原刊卷一残本,苏州顾氏过云楼藏祝氏手稿本,一九六二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祝氏手稿影印本。
祝允明自序:“……正德乙亥,余来知县事’………思欲稍为缮葺未暇。会方伯吴公牒郡县,令修补地志。允明亦以是应命期且勉为之。丙子冬,承台省檄治通志,辞不获,将自县趋召。因以意授弟子员刘天锡、王希贤、李庠、张天赋,使以殷书为本。征扣见闻,补漏匡误,迄于今事,为编以归。余舟中稍为之芟除比联,以成书四卷,题日正德《兴宁县志》,以别于旧。立义述文,皆出余意,独惜永乐之书未见也。纂事如追亡搜匿,唯力不足;刊缪若理疾,恒病不得其情,矧乏日力,焉免遗恨。兹亦姑云尔尔。……是岁冬十二月二十九日,长洲祝允明序”。按祝志成於正德十一年丙子,盖为允明莅官第二年。允明字希哲,自号枝山,长洲人。文章有奇气,弘治五年举於乡,久之不第,授兴宁知县。与邑人王天与、张天赋相友善。旷达不拘,案无留牍。暇辄属文赋诗,兴至挥毫作草书,人珍庋之,事迹见《明史·文苑传》。所修撰邑志,卷一为郡县建置、沿革、分野、疆域至到、城隍、乡都、山川,卷二为官署、学校、庙蝉、宫室、坊陌、津梁、步寨、寺观、古迹,卷三为户口、风俗、人材、科第、物产、征赋,卷四为职官、文辞、杂记。虽采录未尽详备,然文章雅洁,要自可法。惟此志,粤中自明末,似已罕见,故崇祯十年魏浣初序刘熙祚修《兴宁县志》,即云:“吾吴之茂苑祝希哲,……曾加搜辑,……假掌故之手,……五卷之略,即不必尽无遗憾,而一种晋人风致,文采跌宕,定有可爱可传者。惜乎并供蚀,所存者寥寥两记而已”。阮氏修《广东通志》,其《艺文略》注录云“决(缺)”,则更无论矣。今祝氏手稿本印行,足补正诸目录学家注录之脱失。
抑祝氏所载亦有与明代制度有关而为极可重视之史实,如卷三《征赋屯田》条谓:“甘塘屯,在县北十里。洪武壬申,长乐守御千户所百户黄陵部军一百十二人屯种,人授官田二十亩。永乐甲申,奉红牌事例,续拨坝地官田,每名三十亩,通家人五十亩,共为田五十六顷,一人岁纳子粒一十二石,共一千三百四十四石。吉昌屯,在县南二十里,同前壬申岁,百户蒋守忠部军队百有十人,来屯种,亩数及后事例,皆同甘塘,通为田五十顷,人岁纳子粒一十二石,共一千三百二十石”。又注云:“殷志云:郡志旧有大陇田、甘塘、龙婆、鱼梁、吉昌五屯。岁久军亡,今并为甘塘吉昌二屯耳”。此为明初卫所制度施行下,兴宁驻屯设置,与演变情形。欲考明代各卫所实况者,不能不取资於此类记载也。
嘉靖《兴宁县吴志》九卷,吴悌修,戴玉佩、张天赋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嘉靖吴志自序:“嘉靖戊子冬,予承乏兹邑。政余尝阅旧志,每有补辑之怀,越岁庚寅,督学次崖林公希元,遍牒郡邑,偕综祀典,吾宁幸事纂辑。於是敦延乡士戴玉佩,弟子员张天赋就馆,会同教谕侯位共校。首沿革,而复杂志,厘为九卷,遵檄令也”。此志想已久佚,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未注卷数,盖未见原书也。按吴悌,南靖举人,嘉靖七年知县事,九年庚寅修志,阮志《艺文略》云壬辰修,非也。张天赋为增城湛若水弟子,少负盛名,渊淳虚白似黄叔度,英秀朗察似杨德祖。凡三与修邑志,一与修《广东通志》及《武宗实录》,皆有法度可观。所自著有《叶冈诗集》,今有《兴宁先贤丛书》第二册影印明刊本,事迹见该影印本附传,及余所作跋文。嘉靖吴志之得完成,意得天赋之力为多也。戴佩玉为正德九年选贡,授贺县训导。
嘉靖《兴宁县方志》卷数未详,方述修,张天赋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有兵备道雍澜方志序谓志成於嘉靖十九年庚子。考方述为崇仁举人,嘉靖十五年知县事,十七年戊戌修志,则其书实迁延二年始杀青也。此志之实际纂述者有教官张衢、黄辉,与弟子员张天赋等。首沿革,终外志,卷数不详,阮志《艺文略》注佚。按此志修撰,距嘉靖吴志,仅十年耳,疑其间实无甚损益也。
嘉靖《兴宁县黄志》卷数未详,黄国奎修,盛继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张希举嘉靖黄志序,谓:“邑令黄子国奎,以旧志是非颇谬,且近世未详,礼延文学盛子继,开局纂修,补其未备。余览其三善焉:一日明天时,志分野、灾祥、气候之类是也。二日因地性,志沿革、封域、食货,学校之类是也。三日经人事,志历官、进士、遗佚、烈女之类是也。至于田赋、兵防、均役、驿传,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按黄国奎,江西庐陵人,嘉靖二十九年,知县事,三十三年升荆州知州。是黄志当修于黄氏莅任之次年也。此志今佚,阮志《艺文略》,未注卷数(编者按,此志四卷,今存)。
崇祯《兴宁县志》六卷,刘熙祚修,李大则、李永茂、陈衷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未见。日本东京图书馆藏原刻本。
明人修《兴宁县志》,现存者,以崇祯间刘熙祚所修者为最详备。此志,清嘉道间,粤中既甚罕见,故阮元修《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未见”。惟幸日本东京图书馆,汉籍门地理类,尚存原刻本一部,盖为明治八年由文部省所交附者。书首有魏浣初、刘熙祚、李大则三人序文,次为凡例,又次为目录。其编次为地纪卷之一,政纪卷之二,礼纪卷之三,献纪卷之四,文纪卷之五,杂纪卷之六。尤以献纪一卷为视其他县志为标目严正。且各卷叙事,亦每于首尾系以论释而标明作者名字,如云“刘熙祚曰”,“李大则日”,“李永茂日”等,而尤以题“李永茂日”者为多。故其志于纂修姓氏下亦明标:“兴宁县知县晋陵刘熙祚裁定,署教谕举人昭武李大则,训导浈阳许应甲订正,邑庠生李永茂论者,彭邦琼、陈衷、王所浈、刘奎昌分编,主簿李尝泰、典史朱继祖董刻”。而全书文体,亦颇觉统一,大抵志稿成后,曾经刘氏统为删定也。故魏浣初序文亦云:“惠之兴宁不至如武城之蕞尔,……未尝不可以邹鲁之治也。邑志备外史,古职方氏之遗意,固长吏所宜问焉。……而吾吴之晋陵刘君,来令兹土,……不以折腰为卑,不以炎陬为远。下车,即询父老因革之宜,凡城郭要害,仓廪积贮,干掫防御,学宫形胜,田畴水利,肯綮之所在,莫不次第举行,底绩乃已。越两期而邑大治。……乃因进多士,弦歌之暇,慨然斯役,……沿故续新,阙疑订信。未几以成帙告,且索余言弁简端矣。……余益以喜,实心为政者之果,可以知无不为,为无不效,效无不悦且服,而非敢以吴人之私吾桑梓,轻引希哲之名公,并君先后掩映,沾沾夸示于粤也。因乐观斯志之厥成,不独叹其纂述之周,笔削之善,于以嘉其政,而纪其实,俾异时传名宦者知所考,倘有取于余言焉。”
而刘熙祚序,则自谓于崇祯八年乙亥,始知兴宁县事,即有志修志,而政繁未遑。越三年丁丑,将欲报政,乃毅然为之,阅两弘望,遂脱稿以付剞劂。则刘志实成于崇祯十年,盖距正德祝志,已后八十余年矣。按熙祚字仲缉,武进人。天启甲子举人,崇祯八年谒选,得兴宁县令。丰采峻整,以文章饰吏治。先是,县学额在下县之列,熙祚请于提学魏浣初,升为中学,复修学宫,文风丕振。课最,征授浙江道御史,巡按湖南。张献忠陷衡州,遣贼追桂王及吉惠二王至永州,熙祚督水师御之,遣兵护三王入广西,而自入州死守。奸人开门迎贼,熙祚被执遇害,时崇祯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也。事迹见‘明史忠义传》,及计六奇《明季北略》。是熙祚行谊,不特颇影响于兴宁文风,且于明季士气之振奋,亦不无激导之功也。
康熙《兴宁县王志》八卷,卷首一卷,王纶部修,王铭彝、邹涛等纂。康熙二十年刊本。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未见,国立北平图书馆及日本内阁文库藏原刊本。
王纶部自序,谓:“纶部称家督宁邑者,五年于兹矣。窃不自揣固陋,故举而葺之,于是征集老成,采辑分编。其义则仿省志而加详,其文则因祝志、刘志而增饰。其体裁则以家君所修《程乡县志》为式。八志为纲,众条为目,条分缕晰,端若贯珠。于是观舆地沿革,而山川风土之形胜悉矣。观规制秩祀,而尊卑幽明之等列照矣。由官守而知吏治之得失,由版籍而知赋役之重轻,于人物而念钟毓之有自,于艺文而见著作之美备,后之人,一披阅而事类昭然,因时而施修救,成于是乎取之。时受校订分编之任者,则有山阴劳子清,梅州侯子畿,邑庠王子铭彝、易子以履、邹子涛、张子其骏,例得并书,以告厥成焉。”按纶部字玉掌,江宁县监生。初随父王仕云任于程乡,即今梅县。康熙十六年,题宰兴宁,捐俸于文昌庙后创教思堂,与多士讲文课艺,所识拔皆获隽。其后主修邑志,至康熙二十年辛酉,遂脱稿付梓。今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为初印珍本,纸墨干净,古色盎然。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阑楷书甚佳。里封面刻题“本县藏版”。卷七《艺文》,有王天与《和山麻石岩记》,曾荣科《盘石庵修成记》,皆为醇雅古文。并有大埔名翰林萧翱材所撰《则思桥记》,谓该桥为“邑人萧奋六所经始”。则知余故居村南之则思桥,与村西之文峰桥,皆为明代所遗也。又按邹涛字慕山,能古文,尝序何南风《讱堂余稿》,甚渊雅可喜。疑王志初稿,颇经慕山手也。
康熙《兴宁县李志》卷数未详,李清鋐修,佚。
乾隆《兴宁县志》施念曾自序,谓本朝有王志一编,李志一编。考咸丰《兴宁县志》卷四《官师志》,县令李清鋐,奉天人,二十二年任,修邑志。李清鋐后,则屈孟祥于二十八年任,是所谓李志,即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知县李清鋐所修者。惟此志诸书皆未注录。盖李氏知县事,距王志付刻,仅二年耳。疑其修志,或仅就王志略加附益而成,非曾更张旧志,置局修撰。惟施志既云有李志一编,则李氏当日,似曾锓版,故并为叙录如此。
乾隆《兴宁县志》十卷,施念曾修。乾隆四年刊本。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原刊本。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乾隆《兴宁县志》施念曾自序,谓:“爱于戊午二月之吉,集诸绅士,开局编修,绅士请发凡起例。予惟前明有刘志一编,本朝有王志一编,李志一编,其中分类卷,各不相袭。今因时制宜,乃定疆舆、建置、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风土、事物、艺文,为十卷,卷共八十则。命绅士按则,先录诸志所有者,以剪裁优劣而去取,以应删应增者,以事无阚漏,文无繁冗为准绳。四月孟夏,志局告竣。听讼稍暇,亲自厘正,芟繁润略,务从雅驯。并总书总目于十卷之首,分书分目于各卷之前,以分领之,作弁言十章于前。是役也,矢愿于甲寅抵任之初,乃今而始告成,未知视刘王诸旧志何如”。此于施志修撰内容,已能统括。按施念曾。字得仍,一字蘖齐,宣城人,侍读施闰章孙,拔贡生。雍正十二年知县事,乾隆元年丙辰,由巡抚扬永生荐,举博学鸿词,试而未用,二年回任。清采绝俗,慈惠利民。修学宫t葺城壕,建书院以祀韩苏。事迹见李富孙《鹤征后录》,及嘉庆《兴宁县志》。其所修志,成于乾隆四年。纲举目张,文质斐然。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未见”。殆嘉道间粤中已罕见也。
嘉庆《兴宁县志》十二卷,仲振履修,陈一峰等纂。嘉庆十六年刊本。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存兴宁希山书藏藏残本。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嘉庆《兴宁县志》仲振履自序,谓:“爰及簿书之暇,集僚友,召绅士,详加采访。于旧志之阙者补之,繁者删之,混合者分之而列之,讹误者改而正之。选及门士陈生一峰,傅生畹,黄生澄,分为编次,而予董其成,共得若干卷,急付诸梓,以存七十年之梗概”。按仲振履,字柘庵,泰州人,嘉庆十三年进士,十五年知县事,多所兴作,尤爱士,辟韩苏书院为墨池书院,捐俸倡设文峰书院修脯,一时文风称盛,事迹见咸丰《兴宁县志》。其所修志大体尚佳。
咸丰《兴宁县志》十二卷,卷首一卷,张鹤龄修,陈丙章等纂。咸丰六年刊本,民国十六年兴宁书店排印本,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及香港崇正总会藏咸丰六年原刊本,兴宁希山书藏藏旧钞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张鹤龄自序,谓:“咸丰二年壬子,鹤龄奉檄调署兴宁县篆,未几而邻匪蠢动,星檄交驰,扰我边陲,践我疆圉,三年之内,迭起灭。鹤当军务倥偬之日,方朝夕不暇,故有志未逮。比来元凶授首,疆宇肃清。鹤追踪视事以前,其有待于增订者已多,及视事以后,连年扫除丑类,迅奏肤功,其有待于增订者更非昔比。因命曾孝廉士梅,陈生其藻,及炳章,以襄纂辑,而鹤总其成。将仲志原本讹者正之,漏者补之,而续辛未以后事于卷末”。此于修志目的及经过,已为统述。按张鹤龄字琴甫,桐城人。其志成于咸丰六年,分十二卷。首封域,次形胜、三规制、四官师、五赋役、六典礼、七学校、八选举、九人物、十风俗、十一艺文、十二外志,为现存《兴宁县志》之最通行者。其卷首所列修撰诸人,虽分编有黎绍高、罗明光等七人,校订者有曾士梅等五人,然实际多出陈炳章手。炳章字烁林,为道咸间兴宁朴士,于修志见解及态度,不无可述。胡晓岑先生曦尝代饶光辅作《陈烁林先生诔并序》,谓:“先是,甲寅乙卯之岁,邑土寇数廓清,当道知先生能,议开志局,以纂修请。先生闻而瞿然曰:县志虽百里书,然准此而郡而省而朝廷,即与国史相表里;且今之修志乘者比比矣,非阿私所好,即纪事多诬,是故秽吏缙绅家乘之讥,古今一辙,矧传闻不一辞,纪载不一手,书出,啧有烦言,某敢辞也。既当道请益力,先生恐重违其意,乃力谢开局,独自一室中,鳞次编比,星纂露钞,凡缺者补之,讹者正之,未志者续之。无糜费、无旷日,更六阅月,而告厥成。稿出,同事称善。惟是时寇难甫平,当道欲铺张一二,邀功上游之地,所有叙述战事处,稍稍增饰。先生辄乙所易,以原稿付手民,当道卒无以难也。其胆识卓绝,毅然自立者,又如此”。以此知咸丰《兴宁县志》之所由取贵于时矣。又此志道光十二年壬辰以前事,多之采扬兆彝《消炎录》,本志卷八《选举》贡选,尝提及之。
《兴宁图志考》十二卷,胡曦撰。光绪刊本仅卷一,兴宁希山书藏藏原刊卷一。
先达胡晓岑先生曦所撰《兴宁图志考》十二卷,今所见仅卷一《沿革图说》,及《沿革表》。光绪八年刻于广州。其余未刻各稿,多已散佚。余家希山书藏,旧藏胡先生杂稿,中有《图志考》卷一卷二目录。卷一目录,除沿革图说及表外,尚列《封建表》、《职官表》、《选举表》等三目。卷二《舆地略》,列疆里、都鄙、晷度、分野、气候、户口、风俗、物产、方音等九目,山川略列山水、水利、关隘、围寨等四目。另有零稿一纸,亦《图志考》拟目,山川略下有古迹、建置、艺文、金石、前事等五略。又另稿一纸,则为《图志考列传》拟目。据此,则胡先生《图志考》,实分图说、表、略、及列传等四门,盖大要亦如阮氏《广东通志》分类焉。兹即就已刊之卷一《历代沿革图说》及表论之,其考据之详明,排比之适当,文辞之醇雅,即方之洪亮吉《泾县志》等负名地志,亦无多让。盖胡先生自幼秀敏,龆龀即能为诗,自登同治十二年拔萃榜后,以屡困场屋,即一志改治朴学,发奋著书,所撰著各书,以关於乡邦文献者为多。参证既闲,发明自富,《兴宁图志考》卷一之特为精审,有由来也。
综上所述,可知明清二代,兴宁所修邑乘,今世仍可得见者,清志有康熙王志,乾隆施志,嘉庆仲志,咸丰张志,胡氏图志考卷一等五种,明志则有正德祝志,崇祯刘志等二种,总计七种(编者按:明志应补嘉靖黄志一种。此外,胡瞰撰《兴宁山志》及罗献修撰《兴宁乡土志》亦可列入。上两书均成书于清光绪末年。则今存于世者,总计应为9种)。虽篇幅未见特丰,而现存种目,则或视其他县邑旧志为不弱也。
入民国来,兴宁人士,佥以县志年久失修,屡议设局重撰。至民国六年,邑令王虢,乃聘邑清内阁中书罗公翔云为总纂,先君子希山公与胡公锡侯为分纂,厘订志例,积极撰修。会战乱频仍,局务中辍。民国十九年,值蕉岭丘辑甫瑞甲为县长,颇拟征集地方文献,余尝致书,倡议续修县志,谓县乘为一邑人文地文之总汇,不以时纂修,则一邑文物,无可表达,而民生状况,土地异宜,与夫得失之经,消长之统,胥无由检讨,先民之经历与功业,不克为今人所知,今人之知识与活动,不克为后人鉴戒。会丘氏未几去官,卒未果行。其后数年,邑人士复议修志,主其事者胥硕学宿彦,然时局骤更,新志卒无由完成。抚今思昔,尔可慨也。
民国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写定
盖自朱明奄有区宇,成祖尝命廷臣,督修各地府州县志,兴宁即曾应命撰述。惟其书疑未付刻,历年既久,自多残佚。迄明成化十六年庚子(西年1480年),乐清侯爵知兴宁县事,始命贡士殷舆,类次续成,锓版以行,是为《兴宁县志》有刊本之始。其后至弘治九年(1496年),长乐余泰知县事,复为附益,惟编刻苟忽,不为时重。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长洲祝允明知县事,复为纂修,勒为四卷,题目《正德兴宁志》。今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尚存江阴缪荃孙旧藏本一部,温州市立图书馆亦藏该志原刊残本一册。而祝氏手稿本,旧存王世懋家,后归顾氏过云楼收藏,则尤为世人所贵重,盖由其书法亦直逼钟王也。其后至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有知县吴悌续修九卷本,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有知县崇仁方述续修本,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年),有知县庐陵黄国奎续修本,崇祯十年乙亥(1637年),有知县武进刘熙祚续修六卷本,今日本东京图书馆,藏有该志原刻足本,文辞渊雅,刻工亦隹。盖明代自永乐以至崇祯,《兴宁县志》尝八修焉。
满清入关,依明旧制,於修撰志乘,亦颇倡导。康熙十一年(1672年),特诏各府州县,分辑志书。而兴宁亦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江宁王纶部知县事,有意修志,於二十年壬戌(1681年),成书八卷,又卷首一卷,是为清修《兴宁县志》之始。今日本内阁文库藏有该志楷书原刊本,字体朴雅,信善本矣。越数年,又有知县奉天李清鋐附益本。其后至乾隆四年(1739年),有知县宣城施念曾续修十卷本,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知县泰州伸振履续修十二卷本,咸丰六年(1856年),有知县桐城张鹤龄续修十二卷及卷首一卷本。而邑先达胡晓岑先生曦,亦於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撰《兴宁图志考》十二卷,义例严明,考据精审,为地方志中绝作。惟手刊仅卷一《沿革图说》,其余各卷,稿多散佚,辑刻惟艰。此则《兴宁县志》清代六次修撰情形也。
兹就明清二代兴宁所修各志,略予考释如次。
永乐《兴宁县志》卷数作者俱未详,原书久佚。
王琏序成化《兴宁县志》:“皇明奄有天下,太宗命廷臣督修天下地志。历年已远,不无残阙。成化庚子,侯公拜命知县事,首访志书,惜无刻本,传写讹谬,罔有依据”。是永乐间,兴宁县尝创纂县志,特未付剞刻,岁月稍更,传写多伪。疑自成化志成后,永乐志即不复存矣。
惟成祖初期所敕修《永乐大典》,当曾采载有关兴宁县事迹,如今日残存之永乐大典第七千二百三十五卷,堂字(堂名二十一)(翰林堂)下,引惠州府龙川县循阳志,载南宋苏升《重修翰林堂记》,谓:“予宰兴宁,有山日神光,岿然峭峙,腾焰烛天,敛英聚华,产尤植奇,群峡阜麓,分环拱堵。一日修蔓而前,十里余间,有故屋仅存,左右佥日:邑人罗孟郊读书室也。其泉混混于石窦,流于汇。即之,冷然可掬。而曰:罗公读书洗砚池也。昔隐于是,莫啼岁月。考其历翰林,陟谏垣,名与此山俱传。……”是其显例。虽其所载罗孟郊年代,颇与孟郊先世五代时之罗昌儒相混,然谓孟郊事迹与神光山有关,则无可疑者。惜自《永乐大典》散乱后,存帙无多,既不易於残卷中将兴宁明以前文献,为辑佚还原耳。
成化《兴宁县志》卷数未详,侯爵修,殷舆等纂。阮元修《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殷舆成化《兴宁县志》序:“成化庚子,清戎监察御史梅公江,按邑询志,以稽政治,验民俗。令求弗获,速命司训叶君正纂修,弗就而卒”。以知成化侯志,实梅江所倡修。又王琏成化侯志序谓:“庚子,侯公拜命知县事,暇日偕司训蒲田郑君,参之史传,考其事实,正讹补阙,增益未及。属诸贡士殷舆,类次成编。复得幕宾余君如魁,相侑锓梓”。是此志实叶正、殷舆及蒲田郑某所纂辑,以侯爵知县事,遂以修志之功归之。按侯爵知兴宁县事,以治绩著称。咸丰《兴宁县志》卷四《官师志名官传》:“侯爵,乐清监生。成化十六年任。勤慎廉明,民怀吏戢。修学宫,孜孜然以培养文风为念”。而据祝允明修正德《兴宁县志》卷三《人材科第传》,亦谓:“殷舆、字弘济,成化十六年举人,上石西州知州。好学文雅”。是成化侯志之所由为世所重,亦以秉笔者之颇得其人耳。
弘治《兴宁县志》卷数未详,余泰修。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祝允明正德《兴宁县志》序:“惠兴宁之志,……成化末,邑人知上石西州殷君舆始为之。……正德乙亥,余来知县事。问之士庶,独有殷书木刻本,存其家。即阅之,脱简甚多。又其中复重错糅益甚。极厌观览。盖弘治初,又为县令余泰附益之。而编刻苟忽”。按余泰为福建长乐举人,弘治九年,知兴宁县事,其时距成化庚子侯爵修志,仅十六年耳。意其於侯志不过附益补刻,非必曾将全书纂改也。又按泰任兴宁知事,时值诸生薛绪与王天与,被诬久系,泰为申释其冤,时人称其廉明。则泰又不仅以修为事者也。
正德《兴宁县志》四卷,祝允明修,刘天锡、张天赋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存江阴缪荃孙旧藏本,温州市立图书馆藏原刊卷一残本,苏州顾氏过云楼藏祝氏手稿本,一九六二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祝氏手稿影印本。
祝允明自序:“……正德乙亥,余来知县事’………思欲稍为缮葺未暇。会方伯吴公牒郡县,令修补地志。允明亦以是应命期且勉为之。丙子冬,承台省檄治通志,辞不获,将自县趋召。因以意授弟子员刘天锡、王希贤、李庠、张天赋,使以殷书为本。征扣见闻,补漏匡误,迄于今事,为编以归。余舟中稍为之芟除比联,以成书四卷,题日正德《兴宁县志》,以别于旧。立义述文,皆出余意,独惜永乐之书未见也。纂事如追亡搜匿,唯力不足;刊缪若理疾,恒病不得其情,矧乏日力,焉免遗恨。兹亦姑云尔尔。……是岁冬十二月二十九日,长洲祝允明序”。按祝志成於正德十一年丙子,盖为允明莅官第二年。允明字希哲,自号枝山,长洲人。文章有奇气,弘治五年举於乡,久之不第,授兴宁知县。与邑人王天与、张天赋相友善。旷达不拘,案无留牍。暇辄属文赋诗,兴至挥毫作草书,人珍庋之,事迹见《明史·文苑传》。所修撰邑志,卷一为郡县建置、沿革、分野、疆域至到、城隍、乡都、山川,卷二为官署、学校、庙蝉、宫室、坊陌、津梁、步寨、寺观、古迹,卷三为户口、风俗、人材、科第、物产、征赋,卷四为职官、文辞、杂记。虽采录未尽详备,然文章雅洁,要自可法。惟此志,粤中自明末,似已罕见,故崇祯十年魏浣初序刘熙祚修《兴宁县志》,即云:“吾吴之茂苑祝希哲,……曾加搜辑,……假掌故之手,……五卷之略,即不必尽无遗憾,而一种晋人风致,文采跌宕,定有可爱可传者。惜乎并供蚀,所存者寥寥两记而已”。阮氏修《广东通志》,其《艺文略》注录云“决(缺)”,则更无论矣。今祝氏手稿本印行,足补正诸目录学家注录之脱失。
抑祝氏所载亦有与明代制度有关而为极可重视之史实,如卷三《征赋屯田》条谓:“甘塘屯,在县北十里。洪武壬申,长乐守御千户所百户黄陵部军一百十二人屯种,人授官田二十亩。永乐甲申,奉红牌事例,续拨坝地官田,每名三十亩,通家人五十亩,共为田五十六顷,一人岁纳子粒一十二石,共一千三百四十四石。吉昌屯,在县南二十里,同前壬申岁,百户蒋守忠部军队百有十人,来屯种,亩数及后事例,皆同甘塘,通为田五十顷,人岁纳子粒一十二石,共一千三百二十石”。又注云:“殷志云:郡志旧有大陇田、甘塘、龙婆、鱼梁、吉昌五屯。岁久军亡,今并为甘塘吉昌二屯耳”。此为明初卫所制度施行下,兴宁驻屯设置,与演变情形。欲考明代各卫所实况者,不能不取资於此类记载也。
嘉靖《兴宁县吴志》九卷,吴悌修,戴玉佩、张天赋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嘉靖吴志自序:“嘉靖戊子冬,予承乏兹邑。政余尝阅旧志,每有补辑之怀,越岁庚寅,督学次崖林公希元,遍牒郡邑,偕综祀典,吾宁幸事纂辑。於是敦延乡士戴玉佩,弟子员张天赋就馆,会同教谕侯位共校。首沿革,而复杂志,厘为九卷,遵檄令也”。此志想已久佚,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未注卷数,盖未见原书也。按吴悌,南靖举人,嘉靖七年知县事,九年庚寅修志,阮志《艺文略》云壬辰修,非也。张天赋为增城湛若水弟子,少负盛名,渊淳虚白似黄叔度,英秀朗察似杨德祖。凡三与修邑志,一与修《广东通志》及《武宗实录》,皆有法度可观。所自著有《叶冈诗集》,今有《兴宁先贤丛书》第二册影印明刊本,事迹见该影印本附传,及余所作跋文。嘉靖吴志之得完成,意得天赋之力为多也。戴佩玉为正德九年选贡,授贺县训导。
嘉靖《兴宁县方志》卷数未详,方述修,张天赋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有兵备道雍澜方志序谓志成於嘉靖十九年庚子。考方述为崇仁举人,嘉靖十五年知县事,十七年戊戌修志,则其书实迁延二年始杀青也。此志之实际纂述者有教官张衢、黄辉,与弟子员张天赋等。首沿革,终外志,卷数不详,阮志《艺文略》注佚。按此志修撰,距嘉靖吴志,仅十年耳,疑其间实无甚损益也。
嘉靖《兴宁县黄志》卷数未详,黄国奎修,盛继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佚。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张希举嘉靖黄志序,谓:“邑令黄子国奎,以旧志是非颇谬,且近世未详,礼延文学盛子继,开局纂修,补其未备。余览其三善焉:一日明天时,志分野、灾祥、气候之类是也。二日因地性,志沿革、封域、食货,学校之类是也。三日经人事,志历官、进士、遗佚、烈女之类是也。至于田赋、兵防、均役、驿传,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按黄国奎,江西庐陵人,嘉靖二十九年,知县事,三十三年升荆州知州。是黄志当修于黄氏莅任之次年也。此志今佚,阮志《艺文略》,未注卷数(编者按,此志四卷,今存)。
崇祯《兴宁县志》六卷,刘熙祚修,李大则、李永茂、陈衷等纂。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未见。日本东京图书馆藏原刻本。
明人修《兴宁县志》,现存者,以崇祯间刘熙祚所修者为最详备。此志,清嘉道间,粤中既甚罕见,故阮元修《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云“未见”。惟幸日本东京图书馆,汉籍门地理类,尚存原刻本一部,盖为明治八年由文部省所交附者。书首有魏浣初、刘熙祚、李大则三人序文,次为凡例,又次为目录。其编次为地纪卷之一,政纪卷之二,礼纪卷之三,献纪卷之四,文纪卷之五,杂纪卷之六。尤以献纪一卷为视其他县志为标目严正。且各卷叙事,亦每于首尾系以论释而标明作者名字,如云“刘熙祚曰”,“李大则日”,“李永茂日”等,而尤以题“李永茂日”者为多。故其志于纂修姓氏下亦明标:“兴宁县知县晋陵刘熙祚裁定,署教谕举人昭武李大则,训导浈阳许应甲订正,邑庠生李永茂论者,彭邦琼、陈衷、王所浈、刘奎昌分编,主簿李尝泰、典史朱继祖董刻”。而全书文体,亦颇觉统一,大抵志稿成后,曾经刘氏统为删定也。故魏浣初序文亦云:“惠之兴宁不至如武城之蕞尔,……未尝不可以邹鲁之治也。邑志备外史,古职方氏之遗意,固长吏所宜问焉。……而吾吴之晋陵刘君,来令兹土,……不以折腰为卑,不以炎陬为远。下车,即询父老因革之宜,凡城郭要害,仓廪积贮,干掫防御,学宫形胜,田畴水利,肯綮之所在,莫不次第举行,底绩乃已。越两期而邑大治。……乃因进多士,弦歌之暇,慨然斯役,……沿故续新,阙疑订信。未几以成帙告,且索余言弁简端矣。……余益以喜,实心为政者之果,可以知无不为,为无不效,效无不悦且服,而非敢以吴人之私吾桑梓,轻引希哲之名公,并君先后掩映,沾沾夸示于粤也。因乐观斯志之厥成,不独叹其纂述之周,笔削之善,于以嘉其政,而纪其实,俾异时传名宦者知所考,倘有取于余言焉。”
而刘熙祚序,则自谓于崇祯八年乙亥,始知兴宁县事,即有志修志,而政繁未遑。越三年丁丑,将欲报政,乃毅然为之,阅两弘望,遂脱稿以付剞劂。则刘志实成于崇祯十年,盖距正德祝志,已后八十余年矣。按熙祚字仲缉,武进人。天启甲子举人,崇祯八年谒选,得兴宁县令。丰采峻整,以文章饰吏治。先是,县学额在下县之列,熙祚请于提学魏浣初,升为中学,复修学宫,文风丕振。课最,征授浙江道御史,巡按湖南。张献忠陷衡州,遣贼追桂王及吉惠二王至永州,熙祚督水师御之,遣兵护三王入广西,而自入州死守。奸人开门迎贼,熙祚被执遇害,时崇祯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也。事迹见‘明史忠义传》,及计六奇《明季北略》。是熙祚行谊,不特颇影响于兴宁文风,且于明季士气之振奋,亦不无激导之功也。
康熙《兴宁县王志》八卷,卷首一卷,王纶部修,王铭彝、邹涛等纂。康熙二十年刊本。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未见,国立北平图书馆及日本内阁文库藏原刊本。
王纶部自序,谓:“纶部称家督宁邑者,五年于兹矣。窃不自揣固陋,故举而葺之,于是征集老成,采辑分编。其义则仿省志而加详,其文则因祝志、刘志而增饰。其体裁则以家君所修《程乡县志》为式。八志为纲,众条为目,条分缕晰,端若贯珠。于是观舆地沿革,而山川风土之形胜悉矣。观规制秩祀,而尊卑幽明之等列照矣。由官守而知吏治之得失,由版籍而知赋役之重轻,于人物而念钟毓之有自,于艺文而见著作之美备,后之人,一披阅而事类昭然,因时而施修救,成于是乎取之。时受校订分编之任者,则有山阴劳子清,梅州侯子畿,邑庠王子铭彝、易子以履、邹子涛、张子其骏,例得并书,以告厥成焉。”按纶部字玉掌,江宁县监生。初随父王仕云任于程乡,即今梅县。康熙十六年,题宰兴宁,捐俸于文昌庙后创教思堂,与多士讲文课艺,所识拔皆获隽。其后主修邑志,至康熙二十年辛酉,遂脱稿付梓。今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为初印珍本,纸墨干净,古色盎然。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阑楷书甚佳。里封面刻题“本县藏版”。卷七《艺文》,有王天与《和山麻石岩记》,曾荣科《盘石庵修成记》,皆为醇雅古文。并有大埔名翰林萧翱材所撰《则思桥记》,谓该桥为“邑人萧奋六所经始”。则知余故居村南之则思桥,与村西之文峰桥,皆为明代所遗也。又按邹涛字慕山,能古文,尝序何南风《讱堂余稿》,甚渊雅可喜。疑王志初稿,颇经慕山手也。
康熙《兴宁县李志》卷数未详,李清鋐修,佚。
乾隆《兴宁县志》施念曾自序,谓本朝有王志一编,李志一编。考咸丰《兴宁县志》卷四《官师志》,县令李清鋐,奉天人,二十二年任,修邑志。李清鋐后,则屈孟祥于二十八年任,是所谓李志,即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知县李清鋐所修者。惟此志诸书皆未注录。盖李氏知县事,距王志付刻,仅二年耳。疑其修志,或仅就王志略加附益而成,非曾更张旧志,置局修撰。惟施志既云有李志一编,则李氏当日,似曾锓版,故并为叙录如此。
乾隆《兴宁县志》十卷,施念曾修。乾隆四年刊本。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原刊本。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乾隆《兴宁县志》施念曾自序,谓:“爱于戊午二月之吉,集诸绅士,开局编修,绅士请发凡起例。予惟前明有刘志一编,本朝有王志一编,李志一编,其中分类卷,各不相袭。今因时制宜,乃定疆舆、建置、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风土、事物、艺文,为十卷,卷共八十则。命绅士按则,先录诸志所有者,以剪裁优劣而去取,以应删应增者,以事无阚漏,文无繁冗为准绳。四月孟夏,志局告竣。听讼稍暇,亲自厘正,芟繁润略,务从雅驯。并总书总目于十卷之首,分书分目于各卷之前,以分领之,作弁言十章于前。是役也,矢愿于甲寅抵任之初,乃今而始告成,未知视刘王诸旧志何如”。此于施志修撰内容,已能统括。按施念曾。字得仍,一字蘖齐,宣城人,侍读施闰章孙,拔贡生。雍正十二年知县事,乾隆元年丙辰,由巡抚扬永生荐,举博学鸿词,试而未用,二年回任。清采绝俗,慈惠利民。修学宫t葺城壕,建书院以祀韩苏。事迹见李富孙《鹤征后录》,及嘉庆《兴宁县志》。其所修志,成于乾隆四年。纲举目张,文质斐然。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未见”。殆嘉道间粤中已罕见也。
嘉庆《兴宁县志》十二卷,仲振履修,陈一峰等纂。嘉庆十六年刊本。阮氏《广东通志艺文略》注录存兴宁希山书藏藏残本。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载嘉庆《兴宁县志》仲振履自序,谓:“爰及簿书之暇,集僚友,召绅士,详加采访。于旧志之阙者补之,繁者删之,混合者分之而列之,讹误者改而正之。选及门士陈生一峰,傅生畹,黄生澄,分为编次,而予董其成,共得若干卷,急付诸梓,以存七十年之梗概”。按仲振履,字柘庵,泰州人,嘉庆十三年进士,十五年知县事,多所兴作,尤爱士,辟韩苏书院为墨池书院,捐俸倡设文峰书院修脯,一时文风称盛,事迹见咸丰《兴宁县志》。其所修志大体尚佳。
咸丰《兴宁县志》十二卷,卷首一卷,张鹤龄修,陈丙章等纂。咸丰六年刊本,民国十六年兴宁书店排印本,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及香港崇正总会藏咸丰六年原刊本,兴宁希山书藏藏旧钞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张鹤龄自序,谓:“咸丰二年壬子,鹤龄奉檄调署兴宁县篆,未几而邻匪蠢动,星檄交驰,扰我边陲,践我疆圉,三年之内,迭起灭。鹤当军务倥偬之日,方朝夕不暇,故有志未逮。比来元凶授首,疆宇肃清。鹤追踪视事以前,其有待于增订者已多,及视事以后,连年扫除丑类,迅奏肤功,其有待于增订者更非昔比。因命曾孝廉士梅,陈生其藻,及炳章,以襄纂辑,而鹤总其成。将仲志原本讹者正之,漏者补之,而续辛未以后事于卷末”。此于修志目的及经过,已为统述。按张鹤龄字琴甫,桐城人。其志成于咸丰六年,分十二卷。首封域,次形胜、三规制、四官师、五赋役、六典礼、七学校、八选举、九人物、十风俗、十一艺文、十二外志,为现存《兴宁县志》之最通行者。其卷首所列修撰诸人,虽分编有黎绍高、罗明光等七人,校订者有曾士梅等五人,然实际多出陈炳章手。炳章字烁林,为道咸间兴宁朴士,于修志见解及态度,不无可述。胡晓岑先生曦尝代饶光辅作《陈烁林先生诔并序》,谓:“先是,甲寅乙卯之岁,邑土寇数廓清,当道知先生能,议开志局,以纂修请。先生闻而瞿然曰:县志虽百里书,然准此而郡而省而朝廷,即与国史相表里;且今之修志乘者比比矣,非阿私所好,即纪事多诬,是故秽吏缙绅家乘之讥,古今一辙,矧传闻不一辞,纪载不一手,书出,啧有烦言,某敢辞也。既当道请益力,先生恐重违其意,乃力谢开局,独自一室中,鳞次编比,星纂露钞,凡缺者补之,讹者正之,未志者续之。无糜费、无旷日,更六阅月,而告厥成。稿出,同事称善。惟是时寇难甫平,当道欲铺张一二,邀功上游之地,所有叙述战事处,稍稍增饰。先生辄乙所易,以原稿付手民,当道卒无以难也。其胆识卓绝,毅然自立者,又如此”。以此知咸丰《兴宁县志》之所由取贵于时矣。又此志道光十二年壬辰以前事,多之采扬兆彝《消炎录》,本志卷八《选举》贡选,尝提及之。
《兴宁图志考》十二卷,胡曦撰。光绪刊本仅卷一,兴宁希山书藏藏原刊卷一。
先达胡晓岑先生曦所撰《兴宁图志考》十二卷,今所见仅卷一《沿革图说》,及《沿革表》。光绪八年刻于广州。其余未刻各稿,多已散佚。余家希山书藏,旧藏胡先生杂稿,中有《图志考》卷一卷二目录。卷一目录,除沿革图说及表外,尚列《封建表》、《职官表》、《选举表》等三目。卷二《舆地略》,列疆里、都鄙、晷度、分野、气候、户口、风俗、物产、方音等九目,山川略列山水、水利、关隘、围寨等四目。另有零稿一纸,亦《图志考》拟目,山川略下有古迹、建置、艺文、金石、前事等五略。又另稿一纸,则为《图志考列传》拟目。据此,则胡先生《图志考》,实分图说、表、略、及列传等四门,盖大要亦如阮氏《广东通志》分类焉。兹即就已刊之卷一《历代沿革图说》及表论之,其考据之详明,排比之适当,文辞之醇雅,即方之洪亮吉《泾县志》等负名地志,亦无多让。盖胡先生自幼秀敏,龆龀即能为诗,自登同治十二年拔萃榜后,以屡困场屋,即一志改治朴学,发奋著书,所撰著各书,以关於乡邦文献者为多。参证既闲,发明自富,《兴宁图志考》卷一之特为精审,有由来也。
综上所述,可知明清二代,兴宁所修邑乘,今世仍可得见者,清志有康熙王志,乾隆施志,嘉庆仲志,咸丰张志,胡氏图志考卷一等五种,明志则有正德祝志,崇祯刘志等二种,总计七种(编者按:明志应补嘉靖黄志一种。此外,胡瞰撰《兴宁山志》及罗献修撰《兴宁乡土志》亦可列入。上两书均成书于清光绪末年。则今存于世者,总计应为9种)。虽篇幅未见特丰,而现存种目,则或视其他县邑旧志为不弱也。
入民国来,兴宁人士,佥以县志年久失修,屡议设局重撰。至民国六年,邑令王虢,乃聘邑清内阁中书罗公翔云为总纂,先君子希山公与胡公锡侯为分纂,厘订志例,积极撰修。会战乱频仍,局务中辍。民国十九年,值蕉岭丘辑甫瑞甲为县长,颇拟征集地方文献,余尝致书,倡议续修县志,谓县乘为一邑人文地文之总汇,不以时纂修,则一邑文物,无可表达,而民生状况,土地异宜,与夫得失之经,消长之统,胥无由检讨,先民之经历与功业,不克为今人所知,今人之知识与活动,不克为后人鉴戒。会丘氏未几去官,卒未果行。其后数年,邑人士复议修志,主其事者胥硕学宿彦,然时局骤更,新志卒无由完成。抚今思昔,尔可慨也。
民国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