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川通志》
【民国】《四川通志》,杨森等修,宋育仁等纂。自1816年嘉庆《四川通志》纂修后,四川已有百余年未再修通志。1920年5月,四川省长杨庶堪,颁令成立重修四川通志局,负责指导全省地方志纂修工作。是年通志局颁发“县志纲要”11项,交由各地实行。这是民国时期四川省政府颁行的第一个关于修志的条例。但因省长杨庶堪旋即去职,各议俱寝。
1924年,杨森任四川军务督理,宣布设立“重修《四川通志》局,聘请当时蜀中名儒宋育仁为总纂,陈酉生为协理,龚煦春、周翔、张森楷等参与修纂。本届省志编修因川中时局及经费等客观原因,艰难进行,至1931年底宋育仁去世时,只完成《四川通志》初稿。后由通志局协理陈酉生、提调苏兆奎共同负责辑补。陈、苏二人不久也去世,通志局陷入瘫痪状态。1935年刘湘统一四川后,曾函请邵明叔(从恩)、尹仲锡(昌龄)分任正、副总纂。邵、尹二人联名复函辞谢。通志局主持无人,员工相继星散。1936年,编成《四川通志》稿本共300余册,均为毛笔小楷抄正线装。其中内容,多原辑录旧省志中之礼俗、寺观、祠庙、职官、学校、人物等门类的资料,亦有一些新采访得来的史料,但是数量不多。宋育仁去世后,加之川中军阀混战,遂无人再举修志事,并使部分稿子散失,诚为一大憾事。而设局初期编制的《重修四川通志目录》则在宋育仁去世后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成册。宋氏有言称:“今先出全书目录,以证修订之旨要”。总目分八门近二百个类目,较之旧通志,自是有许多改进,门类设置更趋合理,而且拟编纂大量清末民国初的珍贵史料。故此次省志之编修,陈义虽高,然终未毕其功,稿本又散佚近半,仅仅留下一部分抄录之残稿,今仅存一百二十九册稿本,存者多系采辑、抄录之资料,是志之优劣便不能进一步评说。
今存民国二十年(1931)前的残稿本,为卷五十二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