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图经志书》概要
发布时间:2019-01-07 点击数:2877
2001年5月,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了董耀会先生主编的《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十四册,共收录了十种志书,其中有七种《永平府志》,据该书“编辑说明”介绍,七种《永平府志》是:
一、明弘治十四年(1501)吴杰修《永平府志》(10卷);
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徐准修《永平府志》(10卷);
三、清康熙二年(1663)宋琬修,十八年(1679)常文魁续纂《永平府志》(24卷首1卷);
四、清康熙十二年(1673)唐敬一纂修《续补永平志》(1册);
五、清康熙五十年(1711)宋琬(?)纂《永平府志》(24卷首1卷);
六、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奉翰、顾学潮修《永平府志》(24卷首1卷末1卷);
七、清光绪五年(1879)游智开修、史梦兰纂《永平府志》(72卷首1卷末1卷)。
至此,国内所存的七种《永平府志》搜集齐全,整理完毕。首事之功,功不可没。
近日,在翻检旧书时,意外见到1992年5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里,有一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纬堂先生的文章《洪武北平图经志书考》(以下简称“姜文”),方知除了上述七种《永平府志》外,在洪武年间还曾有一种《永平府图经志书》以及当年永平府所辖各州县的图经志书(六种)存在,这些志书虽散落失传,今已无缘见到,但此事的前因后果,尚未见有其他著述涉及,世人亦知之甚少。而《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一书,第一版只印了一千册,没有再印。事隔多年,此书已不多见,故对关注地方史事的人们来说,实有必要予以介绍,因“姜文”考证精审,但篇幅稍长,近一万八千字,只得择要迻录。
事情应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据《明太祖实录》卷八一记载:“洪武六年四月己丑,上以天下既平,薄海内外,幅员方数万里,欲观其山川形势、关徼厄塞,及州县道里远近、土物所产,遂命各行省每于闰年绘图以献”。洪武六年(1373)是闰十一月,朱元璋要求“每于闰年”,即每隔三、四年各省进呈一次“图说”,若从“绘图以献”来看,似指地图,但又要反映“州县道里远近、土物所产”,所以除了“图”之外,还需有“经”(图的文字说明),其实已是指方志了。
《光绪顺天府志》卷一二二“艺文志一”中,列有《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此书《永乐大典》亦有部分收载,《日下旧闻考》也曾引用。《洪武北平图经志书》当是按照朱元璋的指令编纂完成的。
洪武元年(1368)八月,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后,改元大都为北平。当时作为政区的北平一名在区域范围上有大、小之分,其小者为元代大都路总管府辖区,即明初的北平府,包括北平城及附近州县;其大者为明初的北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辖区包括北平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河间府、永平府等八府,即所谓“北平八府”,治所设于北平府。
那么,《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纪述范围是北平府,还是北平八府呢?在此,“姜文”认为系指北平八府,并举出了三条理由:一是朱元璋命令中明言“各行省”,而不是各行省下属的各府:二是按当时行文习惯,称为“北平”的,概指北平行省,只有北平加有“府”字,方指北平府;三是《文渊阁书目》“暑字号第一厨数目·旧志”著录明代洪武年间纂修的属于北平行省的府、州、县“图志”(“图经志书”)一百三十余种,二百七十余册。经过姜先生考证,这批“图志”,就是《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解体分装,各自独立。
据“姜文”介绍,根据现有佚文,得知其编纂方法是以府为大单元,其下又依该府所属州县,各为小单元,次第排列。无论大、小单元皆各具起讫,自成体系。合之则为一部大书,分之则各大、小单元皆可独立为书。按照《文渊阁书目》所列,复原后的《洪武北平图经志书》中“永平府”的排列情况如下:
《永平府图经志书》此系永平府之府志。其后为当时该府亲领四县、一州及一个州领县之州县志。具列其名如下:《卢龙县图经志书》;《迁安县图经志书》;《抚宁县图经志书》;《昌黎县图经志书》;《滦州图经志书》;《乐亭县图经志书》。
关于《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编纂者,“姜文”精确考证,是为北平文丞相祠的创立者刘崧。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亦有刘崧的传记。
刘崧(1321—1381)旧名楚,字子高,号槎翁,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刘崧家境一般,自幼博学,元末教书乡里。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举。明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科,改今名。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征粮镇江,力请减额。后改任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罚,召流亡,均驿传,使民复业,并在学宫旁立文天祥祠激励世风。为宰相胡惟庸所忌,被坐罪贬官,放回家乡。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被诛后,刘崧被复用,拜为礼部侍郎,以吏部尚书致仕。第二年三月,再被朱元璋征用,拜国子司业,赐鞍马,以朝夕晋见皇帝。当年六月,因病逝世。著有《北平八府志》、《东游录》、《岭南录》、《职方集》、《槎翁诗文集》等。
据现有资料,断定刘崧是纂修者的原因有二:首先按照惯例,主持修志的应为地方行政长官,据《明太祖实录》卷八三记载,刘崧于洪武六年六月被任命为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但当时北平按察使司并未任命正使,实际上由副使主持政务。再者刘崧为当时著名学者、诗人,主持修志,是理所当然的事,且不必再聘他人编著。
事实上,刘崧确有这样一部著作。《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七于刘崧卒日下所系小传,称刘崧“所著有《北平八府志》”,后《明史·艺文二》亦著录:“刘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便是证明。刘崧既然主持修志,自不至于该志之外另著一志,所谓《北平八府志》,当是《洪武北平图经志书》。
对于《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书名情况,“姜文”亦有解释。
首先,“洪武”二字必后人所加而籍以区别,今只见于《日下旧闻考》卷三八中,从现存佚文来看,实肇始于《永乐大典》。其次,《北平图经志书》亦为省称,又据《文渊阁书目》著录有《北平八府图总目》,《明太祖实录》又为《北平八府志》,则其书全名实为《北平八府图经志书》,所谓《北平八府志》或《北平图经志书》,均为省略后的不同简称。
前文讲过这套书有一百三十余种,二百七十余册,与后说的三十卷不相对应。“姜文”对此也有解释,因为《文渊阁书目》所谓的“册”,是无法定量的单位,数十页乃至上百页固可称为一册,而三、五页,乃至一、二页,只要其单装成册,就可称为一册。查今尚存的多者如《宛平县图经志书》(二册)才不过七千余字,少的如《香河县图经志书》(二册)只一千六百多字,由此可知所谓的二百七十余册的实际数量与三十卷的卷帙大致相符,其篇幅约有三、三十万字。
朱元璋要求每逢闰年即进呈一次,事实上并无必要。各地方官为了完成“圣旨”,只得粗糙滥制,仓促交差,致使“图经志书”的内容大大缩水,这也是卷帙篇幅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洪武九年(1376)是闰九月,这部《北平八府图经志书》当完成于是年下半年,不会有错的。
在《永乐大典》中,“永平府”载在“平声,十九,庚”韵“平”字,卷之八千四百三十四至卷之八千四百三十六“永平府”一至三。经过统计,《永乐大典》收录的《北平八府图经志书》共五十九卷。《北平八府图经志书》凡三十卷,与《永乐大典》篇幅未必尽同,但其仍为《永乐大典》各卷所据的主要资料。
综上所述,《北平八府图经志书》是记述当时北平行省所属北平、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永平等八府,以及八府所辖七十一亲领县、十六州、三十七州领县的北平行省志,开后世《畿辅通志》之先河。此书虽佚,但仍有数万字佚文分载于存世的《永乐大典》、缪荃孙钞本《顺天府志》及《日下旧闻考》诸书中。其中宛平、大兴、永清、固安、香河、顺义、良乡、昌平、东安等九县之文犹完整保存,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补记:
近读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见有多处提到了“图经”一词,如卷十九“文种非鄞人”条:“《会稽典录》载虞翻、朱育所说会稽先贤,未有一言及文种,《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初不列入人物,至厚斋始表章之。”同卷“奉化郡”条:“若依《图经》所说,则开元置州之始已称奉化郡矣。”再同卷“大观图经”条:“诸州图经,乃景德、祥符所修。”类似记述,他处亦有。经查《中国历史大辞典》“图经”条目释文,有“图经亦称图记或图志。介于地图与方志之间的一种图籍。……最早见于著录的是东汉的《巴郡图经》,南北朝时期,渐趋发展,隋唐、北宋时期,最为发达。……除载行政建置和区域外,还记述该地的河流、堤堰、湖泊、驿道、古城和谣谚等,内容已接近宋以后的方志。唐代图经已有图少经多的趋势,北宋末年图经中文字记载增多,图渐退居附录地位,向方志过渡。尔后的方志中,一般卷首附有地图,可以说是图经形式的某种保留。”
参考文献:
(1)(明)吴杰等纂修:《弘治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版。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4)(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清)钱大昕撰,吕有仁点校:《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苏天均主编:《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明弘治十四年(1501)吴杰修《永平府志》(10卷);
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徐准修《永平府志》(10卷);
三、清康熙二年(1663)宋琬修,十八年(1679)常文魁续纂《永平府志》(24卷首1卷);
四、清康熙十二年(1673)唐敬一纂修《续补永平志》(1册);
五、清康熙五十年(1711)宋琬(?)纂《永平府志》(24卷首1卷);
六、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奉翰、顾学潮修《永平府志》(24卷首1卷末1卷);
七、清光绪五年(1879)游智开修、史梦兰纂《永平府志》(72卷首1卷末1卷)。
至此,国内所存的七种《永平府志》搜集齐全,整理完毕。首事之功,功不可没。
近日,在翻检旧书时,意外见到1992年5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里,有一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纬堂先生的文章《洪武北平图经志书考》(以下简称“姜文”),方知除了上述七种《永平府志》外,在洪武年间还曾有一种《永平府图经志书》以及当年永平府所辖各州县的图经志书(六种)存在,这些志书虽散落失传,今已无缘见到,但此事的前因后果,尚未见有其他著述涉及,世人亦知之甚少。而《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一书,第一版只印了一千册,没有再印。事隔多年,此书已不多见,故对关注地方史事的人们来说,实有必要予以介绍,因“姜文”考证精审,但篇幅稍长,近一万八千字,只得择要迻录。
事情应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据《明太祖实录》卷八一记载:“洪武六年四月己丑,上以天下既平,薄海内外,幅员方数万里,欲观其山川形势、关徼厄塞,及州县道里远近、土物所产,遂命各行省每于闰年绘图以献”。洪武六年(1373)是闰十一月,朱元璋要求“每于闰年”,即每隔三、四年各省进呈一次“图说”,若从“绘图以献”来看,似指地图,但又要反映“州县道里远近、土物所产”,所以除了“图”之外,还需有“经”(图的文字说明),其实已是指方志了。
《光绪顺天府志》卷一二二“艺文志一”中,列有《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此书《永乐大典》亦有部分收载,《日下旧闻考》也曾引用。《洪武北平图经志书》当是按照朱元璋的指令编纂完成的。
洪武元年(1368)八月,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后,改元大都为北平。当时作为政区的北平一名在区域范围上有大、小之分,其小者为元代大都路总管府辖区,即明初的北平府,包括北平城及附近州县;其大者为明初的北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辖区包括北平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河间府、永平府等八府,即所谓“北平八府”,治所设于北平府。
那么,《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纪述范围是北平府,还是北平八府呢?在此,“姜文”认为系指北平八府,并举出了三条理由:一是朱元璋命令中明言“各行省”,而不是各行省下属的各府:二是按当时行文习惯,称为“北平”的,概指北平行省,只有北平加有“府”字,方指北平府;三是《文渊阁书目》“暑字号第一厨数目·旧志”著录明代洪武年间纂修的属于北平行省的府、州、县“图志”(“图经志书”)一百三十余种,二百七十余册。经过姜先生考证,这批“图志”,就是《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解体分装,各自独立。
据“姜文”介绍,根据现有佚文,得知其编纂方法是以府为大单元,其下又依该府所属州县,各为小单元,次第排列。无论大、小单元皆各具起讫,自成体系。合之则为一部大书,分之则各大、小单元皆可独立为书。按照《文渊阁书目》所列,复原后的《洪武北平图经志书》中“永平府”的排列情况如下:
《永平府图经志书》此系永平府之府志。其后为当时该府亲领四县、一州及一个州领县之州县志。具列其名如下:《卢龙县图经志书》;《迁安县图经志书》;《抚宁县图经志书》;《昌黎县图经志书》;《滦州图经志书》;《乐亭县图经志书》。
关于《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编纂者,“姜文”精确考证,是为北平文丞相祠的创立者刘崧。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亦有刘崧的传记。
刘崧(1321—1381)旧名楚,字子高,号槎翁,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刘崧家境一般,自幼博学,元末教书乡里。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举。明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科,改今名。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征粮镇江,力请减额。后改任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罚,召流亡,均驿传,使民复业,并在学宫旁立文天祥祠激励世风。为宰相胡惟庸所忌,被坐罪贬官,放回家乡。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被诛后,刘崧被复用,拜为礼部侍郎,以吏部尚书致仕。第二年三月,再被朱元璋征用,拜国子司业,赐鞍马,以朝夕晋见皇帝。当年六月,因病逝世。著有《北平八府志》、《东游录》、《岭南录》、《职方集》、《槎翁诗文集》等。
据现有资料,断定刘崧是纂修者的原因有二:首先按照惯例,主持修志的应为地方行政长官,据《明太祖实录》卷八三记载,刘崧于洪武六年六月被任命为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但当时北平按察使司并未任命正使,实际上由副使主持政务。再者刘崧为当时著名学者、诗人,主持修志,是理所当然的事,且不必再聘他人编著。
事实上,刘崧确有这样一部著作。《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七于刘崧卒日下所系小传,称刘崧“所著有《北平八府志》”,后《明史·艺文二》亦著录:“刘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便是证明。刘崧既然主持修志,自不至于该志之外另著一志,所谓《北平八府志》,当是《洪武北平图经志书》。
对于《洪武北平图经志书》的书名情况,“姜文”亦有解释。
首先,“洪武”二字必后人所加而籍以区别,今只见于《日下旧闻考》卷三八中,从现存佚文来看,实肇始于《永乐大典》。其次,《北平图经志书》亦为省称,又据《文渊阁书目》著录有《北平八府图总目》,《明太祖实录》又为《北平八府志》,则其书全名实为《北平八府图经志书》,所谓《北平八府志》或《北平图经志书》,均为省略后的不同简称。
前文讲过这套书有一百三十余种,二百七十余册,与后说的三十卷不相对应。“姜文”对此也有解释,因为《文渊阁书目》所谓的“册”,是无法定量的单位,数十页乃至上百页固可称为一册,而三、五页,乃至一、二页,只要其单装成册,就可称为一册。查今尚存的多者如《宛平县图经志书》(二册)才不过七千余字,少的如《香河县图经志书》(二册)只一千六百多字,由此可知所谓的二百七十余册的实际数量与三十卷的卷帙大致相符,其篇幅约有三、三十万字。
朱元璋要求每逢闰年即进呈一次,事实上并无必要。各地方官为了完成“圣旨”,只得粗糙滥制,仓促交差,致使“图经志书”的内容大大缩水,这也是卷帙篇幅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洪武九年(1376)是闰九月,这部《北平八府图经志书》当完成于是年下半年,不会有错的。
在《永乐大典》中,“永平府”载在“平声,十九,庚”韵“平”字,卷之八千四百三十四至卷之八千四百三十六“永平府”一至三。经过统计,《永乐大典》收录的《北平八府图经志书》共五十九卷。《北平八府图经志书》凡三十卷,与《永乐大典》篇幅未必尽同,但其仍为《永乐大典》各卷所据的主要资料。
综上所述,《北平八府图经志书》是记述当时北平行省所属北平、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永平等八府,以及八府所辖七十一亲领县、十六州、三十七州领县的北平行省志,开后世《畿辅通志》之先河。此书虽佚,但仍有数万字佚文分载于存世的《永乐大典》、缪荃孙钞本《顺天府志》及《日下旧闻考》诸书中。其中宛平、大兴、永清、固安、香河、顺义、良乡、昌平、东安等九县之文犹完整保存,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补记:
近读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见有多处提到了“图经”一词,如卷十九“文种非鄞人”条:“《会稽典录》载虞翻、朱育所说会稽先贤,未有一言及文种,《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初不列入人物,至厚斋始表章之。”同卷“奉化郡”条:“若依《图经》所说,则开元置州之始已称奉化郡矣。”再同卷“大观图经”条:“诸州图经,乃景德、祥符所修。”类似记述,他处亦有。经查《中国历史大辞典》“图经”条目释文,有“图经亦称图记或图志。介于地图与方志之间的一种图籍。……最早见于著录的是东汉的《巴郡图经》,南北朝时期,渐趋发展,隋唐、北宋时期,最为发达。……除载行政建置和区域外,还记述该地的河流、堤堰、湖泊、驿道、古城和谣谚等,内容已接近宋以后的方志。唐代图经已有图少经多的趋势,北宋末年图经中文字记载增多,图渐退居附录地位,向方志过渡。尔后的方志中,一般卷首附有地图,可以说是图经形式的某种保留。”
参考文献:
(1)(明)吴杰等纂修:《弘治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版。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4)(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清)钱大昕撰,吕有仁点校:《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苏天均主编:《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全套太仓历代旧志丛编入藏苏州市方志馆 下一篇:历代平阴县志编纂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