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尤溪县志》简介
发布时间:2018-12-05 点击数:6144
尤溪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建县至中华民国时期1200年间,已有10次修志。首次修志为建县后300余年的宋庆历四年(1044)时任知县宋咸主修的《尤川志》,该志已失传无考。其后于明嘉靖六年(1527),时任知县李文兖主修的《嘉靖丁亥尤溪县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时任知县钱贞主修的《嘉靖乙卯尤溪县志》(该志失传存钱贞序);明万历十七年(1589)时任知县陆观德主修的《万历已丑尤溪县志》,万历三十八年(1610)时任知县黄如松主修的《万历庚戌尤溪县志》(此2志也均失传无考,仅存庚戌志黄如松序);明崇祯九年(1636)时任知县邓一鼒主修的《崇祯丙子尤溪县志》;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任知县刘宗枢主修的《康熙辛卯尤溪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时任知县焦长发主修的《乾隆丙申尤溪县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时任代理知县章复旦主修,补授知县金涛到任仅作序的《道光辛卯尤溪县志》。该志修成时仅手抄二本,一本送交省通志局,一本存县开山书院。现该志仅存残页及章复旦、金涛、蔡钟铭(总修)、牛骏声等所作之序。中华民国十六年(1937)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闽北各属绥靖委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卢兴邦主修的《尤溪县志》。
以上10志,因年代久远及战乱兵燹等因素,仅存5本,失传5本,无处稽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有关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指示精神,1984年3月尤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持纂修新《尤溪县志》,历经5年于1989年4月修成出版发行。该志为福建省第一部出版发行的新方志。
明嘉靖六年(1527)《尤溪县志》
主修并审阅者为时任尤溪知县广东南海举人李文兖,主编者为邑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田顼,协修者为儒学教谕广东高要人梁鳌、儒学训导广东南海琼山人吴亮、儒学训导广东番禺人黎桂(后志传其人“刚毅自居……而行事一无所苟,士敬畏之”),校正者为邑人生员廖祥、黄钟、余漠、黄松。志首有主修李文兖序,有主编田顼的前言(代凡例),志末有田顼的后记。
李序全文300余字,主要述及志者为括一地之众多人和事,能起鉴古彰显于未来之作用,故须以实质之物垂范法度。称该志各卷均能做到规范记述,但也难免有遗漏之处,虽谨慎纂修也难免有不规范处。序中也谈到其个人虽勤勉治邑,期盼不遭世人非议。但也因年近衰亡,心志颓废,如因此而卸任,难免遭人非议。望后者能更谨慎勤务等等消沉之语。后有传者评其曰:“兖公诚文武才乎?竟以忤部使湮没,惜哉!”反映了封建时代嫉贤妒能的社会没落弊端。田顼在前言中说明了该志编排情况和理由,称:有广袤之地才能育优秀人才,以礼安定民心,故首卷志地理;有域地房屋城廓才有所依附,故卷二志建置;田地既开辟,就有制度管租赋,故卷三志田赋;然后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再志选举。由此让有识之士阅览能有条理顺序。
卷一地理志列:山、峰、岩、岭、洞、峡、墓、潭、(乡、里)都、溪、石、滩濑、渡、坂、漈、沙、洲、陂(水坝)、池、井等20目。该卷把应属于建置的(乡、里)“都”列入明显不妥,体例不够规范;且类目设太细不归类。但好处是容易查阅。卷二建置志设县署、儒学、书院、斋、阁、馆、堂、亭、楼、台、街、坊巷、桥、庵、寺等15目。该卷的“建置”与现在的“建置”概念完全不同,且把庵庙之类归为建置也有些不妥。卷中还列入有关的赞叹、描述之类的诗文,也显不够规范,但也有让读者加深印象的好处。卷三田赋志设户籍、人口、田、地、园、池、山、产钱、税钞、粮食、役钱、税钱、(官)税、(民)税等14目。此卷类目虽有些混杂,但有一定的关联性,从当时的时代而言也无不妥。卷四祠祀志列壇、庙、祠三个目(原志该卷缺首页)。卷五官师志按朝代列目。宋代列知县、县丞、主簿、县尉,元代列达鲁花赤、县尹、县丞、主簿、县尉,明代列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等15目。本卷按朝代列职官,查阅较方便。卷六人物志列宋代至明代邑内名宦、逸士、毓贤、武功、烈女、义门、仙释、中官、胥史、耆民、寿宦、义民等12目。难免受时代局限,存在宣扬封建道德之弊端;有些人物只列名录,难考其迹。卷七选举志,按朝代及年代顺序列目,并以表格形式记述。宋代列进士、特奏名(荐举)、上舍释、武举;元代无载;明代列进士、举人、岁贡、恩例等八目,且以明代较详;后附诰文、勅文二目。全志共七卷七志89类目,约6万余字。该志体例编排有特色,也有不规范处;内容记述简要,条理较清晰。但也因受时代局限,存在一定过于宣扬封建道德礼教等缺陷。
该志上限溯及唐开元二十二年(734)酋长高伏率千户归附唐朝,记唐开元二十九年建县隶福州,始有建置。此后近800年历史,因其间宋庆历四年(1044)知县宋咸主修的《尤川志》已佚,造成唐宋间的许多历史资料严重残缺的缺憾。元代的资料也较缺,仅有部分人物资料及少量田赋等资料可溯至宋代。由此从唐建县至明代以前的地域、人口、武备等其他人文情况,也仅有极少量残缺不全的资料入志。且有存在相互矛盾之处,留下无从考证的弊端。
全志后有主编者田顼的后记,约五十多字。内容大致说:山川地域古今少变,人文世故变化很大,如树木有昌盛衰微的过程,感叹时代变迁须靠人的努力才有兴盛之可能,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该志的主纂稿人田顼,字希古、号禾巨 山。后有传记称其为尤溪县城人(但该志述为邑三十五都人,当时三十五都未析出),正德十一年荐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改任兵部武选司主事转礼部副郎中升佥事,督学湖广,辟濂溪书院。嘉靖十七年(1538)迁贵州按察司副使,仍督学政。当年以母年高为由辞官回尤侍奉母亲,淡出政界。因其自称太素山人,故有著作二帙称为《太素集》。本志存疑处是主编者田顼,正德十六年中进士,离嘉靖六年修县志前后已有七年,却未赴任原因无考。
该志原刻本为宁波天一阁收藏。尤溪县图书馆现藏之该志,为1962年8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所藏的原刻本复制版本。该志被称为善本。
明崇祯九年(1036)《尤溪县志》
主修者为时任尤溪知县广西全州进士邓一鼒,协修者为邑人赵璧、田振先、赵玉成、田璧辉,邑人蒋尧勋负责雕版刻印成书。
该志共九卷十一志,卷前有序三篇。首序邓一鼒,全序700余字,主要阐明重修该志的原因。序中说:宋庆历宋咸所纂《尤川志》失传已久,明嘉靖间田顼受李县令之聘所纂邑志,虽如黑暗中摸索的一把火炬,但到县域部分地域析大田后,所改之志逐渐失真,到万历间重修之志更是面目全非,遭人诟病。因此予以再修纠正补救。然后简介该志的纲目编排情况,并介绍参与编纂人员情况等。赵璧所撰之序中先简介主修者之政绩,并述其利用些许闲暇亲自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补缺补漏;同时以“是非不以人移”之精神主导该志纲目内容的编排。并盛赞主修者“莅紫阳笃生之乡,真知所先务,可与(朱子)并传不朽耳。”蒋尧勋之序之中称:地域不分大小,人文不分优劣,“皆当志之”以助政。并称永安、大田二县皆从尤溪析出,自古尤邑即是大县,且是朱熹诞生之地,为文教兴盛之地,古往之事岂能不传下去。虽有志传下却杂芜失真,让人不想看。而历来治县者想重修却未做到。由此称赞主修者不但治政有方,且能招募人才开馆重修邑志,并亲自利用公余主持纂修,使旧志错谬得以纠正。该序对主修者予以高度赞赏。
该志序后列全志目录,目录后附有县域示意图、县治图、儒学馆驿图。卷一为舆地志,列分野、沿革、疆里、形胜、都图、山、峰、岩、洞、石、岭、峡、溪、潭、湖、漈、砂、洲、滩、渡、坂、池、井坑、陂等24类目,详细记述全邑的地形、地貌及地域的沿革状况和行政区划状况。优点是全县的地域情况有较详的记载,概貌清晰;缺点是分类太细,有些描述夸张不当且带迷信色彩。
卷二规制志,列城池、守城器、县治、学校、庙庑、书院,社学、行署、属署、馆铺、营寨、街坊、巷、桥、壇庙、庵寺、亭台、楼阁、斋堂、宫室、炉治、丘墓、储政、邮政等24类目。卷中类目分太细,有重叠、归类不当之弊端。
卷三复赋役志,列户口、田工、派则、解额、新征、历年、粮派、赡学田、院田、祠田、官田(附)等11类目。本卷与前卷有类似通病,类目交叉,归属不够恰当。
卷四设典礼、风俗、灾祥、物产4志。列释奠、祠祀、庆贺、杂仪、社风、气候、节序、谷属、帛属、货属、蔬、果、木、竹、花、草、药、鸟、兽、鱼、虫等21类目。本卷存在归属混乱、类目太细之弊病、如“气候”或应单独设志或设类目,却归列货属类,把蛇类归列虫类,把人祸归列自然灾害类等。
卷五历官志,列职员、知县、县丞、主簿、县尉、教谕、训导、巡简、台司(附)9个类目。职员类无前朝资料只列当朝,其余各目按朝代及职务顺序列名寻或附简历。卷六官师志,列职官(循卓)、臣绩2类目,有历代职绩较突出部分官员的简传。卷七选举志,列进士、特奏名、释褐、乡举、武举(附)、荐辟、岁贡、例贡、贝也 封、任子、中官、吏职、义民等13个类目,记载本县内历代在县内、县外任职人员及在县内有名望人士等。
卷八人物志,列理学、名臣、良吏、仕绩、文学、武烈、武功、隐逸、孝友、孝行、孝女(附)、贞烈、节妇、妇行(附)、士行、乡行、仙释、英烈(附)等18个类目。卷前设概述阐明所列传记理由,及缺列传记原因等。理学目单列朱熹传,并附前言予以说明。其他各目所列人物以其业绩突出归类。本卷有类目分得过细、烦琐,且存在宣传封建礼教的糟粕。
卷九征文志,列宋元文、明宸翰、明文、文遗(附)、宋元明诗、诗遗(附)6个类目。文类列县令、名人的各类序文、说理文、书信、铭文等;宸翰类列诰文、勅文等;文遗类列有旧县志、南溪书院志等序文及祭文等;其余有多篇诗、散文等。本卷的一些遗文实属较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遗憾的是该志复印本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辩识,有待补救。
全志后有田振先所撰后序,说明尤溪自汉唐以来历史资料多已散失,难以补救。虽有当朝田顼公不辱使命受聘修有嘉靖志,但内容大多也仅有宋元以来的史料,且因其后各续者多有脱离史实的谬讹存在。因此称赞本志主修者能主张重修,并在勤务之余亲自督修,去谬传真,留下信史。
该志主修者邓一鼒,字及观,崇祯五年(1632)赐进士知尤溪。有传称其“秉性耿介刚正,善书。”评价他“后之人得以知兴建沿革之由来,政治风俗之得失,实与公有赖焉”。其他参与纂修者赵璧,字子荆,太学生、副榜出身,曾任浙江嘉兴、宁波二府通判,因丁忧回尤受聘参与修志,有著作《玉釜园移》;田振先,崇祯八年荐举,授太常寺簿;蒋尧勋,举人,曾任广东吴川知县。其他赵玉成、田璧辉无迹考。
全志共设126个类目,约20万字。内容较丰富,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存在缺陷除旧志通病多人文少经济外,存在纲目梳理不清、归属不当、前后不一致等。且因是手刻本,存在不少异体字和错别字,并复印本效果很差字迹不清,使本志价值大减。该志被称为善本。
该志原刻本存日本东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善本胶片阅览室从东京图书馆以胶片摄回原本。1985年,尤溪县志办从中科院图书馆索购得胶片影印本。
康熙五十年(1711)《尤溪县志》
主修者为时任尤溪知县,河北怀来贡生刘宗枢;同修者邑人刘鸿略,时任正学书院山长,康熙三十年拔贡;晋江(晋安)人黄翼蕙,时任尤溪儒学教谕,副榜出身;福州(三山)人翁元登,时任尤溪儒学训导,岁贡出身;协修者有邑人增生林澍,廪生詹士简、朱钟学,贡生黄微;校正者邑人监生周之楫。该志卷首有刘宗枢、刘鸿略、黄翼蕙、翁元登序各一篇。序之后设凡例,凡例之后列《尤溪县志》历修者名录,再后列全志总目录。
刘宗枢所撰首序约800余字,主要阐述:尤溪自宋县令宋咸始修志,后虽有不同续修版本,但是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取舍不精。明县令邓一鼒经详细考证,据前各志大体情况亲自删削补正重修刻本。接着因朝代更替,原刻本已残缺不全,至今已年久无人续修。凡风俗、人文等因年久多变,如不于以重修,连原残本也将废弃。我既为此地县令重修邑志责无旁贷,于是邀请县内博学者及其他知名人士设局进行纂修。同时说明该志体例大体延用邓志旧例,作少量增删、补缺。特别对许多科举及第之人及其他名人贤士,需经一番细查确认,按例给予入志,发扬光大他们之美德,但又不能随便滥入。并说明尤溪自出朱熹以来文人佳士相继而出,但也有劣迹者存在,均需适当记述,起到彰显垂戒之作用。因此入志者须严格取舍;促该志能成为信史。刘序把全志的编纂过程及编纂的要点均作了一一说明,为阅志者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另有刘鸿略、黄翼蕙、翁元登三序,大体都是先对主修者进行一番褒扬,称他不但治政有方,政绩斐然,且怜悯百姓疾苦,并努力减轻他们赋役等;同时礼贤下士,还亲自精心策划、组织重修邑志。三序也同时阐明旧志久已失修,重修乃当务之急,且指出志者起着鉴古知今,教化后人之作用,因此对旧志须予以认真“讹者订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芟繁就简、宁直毋徇、宁真毋滥”。各序均也说明了该志主要依据邓志进行增删补缺、订正,体例上大体依前志略作调整。
该志设凡例10条,主要说明对旧志进行求真去虚,适当调整旧志不大合理的体例。指出旧志把风俗(指季节风俗)、物产等目列在典礼之后,认为有所不妥,予以调整列前单设二目,把赋役也调典礼之前;有些内容(如疆土或田赋等)因以前各朝均有所不同,以当朝为准,前志所述予以简略供作考证依据;人物采取生不立传之原则等等编纂规则。
该志共设十卷十三志,卷一舆地志,卷前列县图(括全境图、县治图、学宫图),卷中设分野、沿革、疆里、形胜、都图、山川6个类目。与前志相比本卷类目更概括、更归类。卷二归制志,列城池、县治、学校、试院、行署、属署、铺坊、市巷、桥墰、庙祠、寺塔、庵院、亭台、楼阁、斋堂、宫室、炉治、墟墓、储邮19类目。本卷类目与前志基本类似,减少5个类目更显归类,但把墟集与丘墓归为一类太离谱,且也嫌分类过细。
卷三设风俗、物产二志,列气候、节序、谷帛、货属、蔬果、竹木、花草、药品、鸟兽、鱼虫等10类目。本卷把气候与物产从典礼中析出分开归类设志比前志更合理,但各类目也有前志同样的归类不够恰当的缺点。卷四设赋役、典礼、灾祥三志,其中列官田(附)、庆贺、二仲、杂仪4个类目。附官田中略记前朝的赋役情况,主要记述当朝赋役,较合理;典礼中的庆贺、二仲、杂仪3个类目记述太繁,且有浓厚迷信色彩。灾祥志同犯天灾与人祸合并的弊病。
卷五至卷十与崇祯志基本相类似,仅把前志的征文志析成征文、陈诗两志,也无不可。
全志共列86类目,从类目看设置较清晰,便于查阅,比前志更归类。但也嫌过细,规范不足,归类也存不当之处。
该志的主修刘宗枢,字梅臣,号卓庵,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七年知尤溪。有传评他:“秉性廉明、外直内和、冰檗自甘。”
该志原本为木刻本,由北京图书馆收藏,尤溪县志办现存四卷本复印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尤溪县志》
主修者为时任尤溪知县直隶(河北)曲阳进士焦长发,同修者时任尤溪儒学教谕福建归化举人张培机、儒学训导福建莆田举人林玉墀,总修者福建闽县举人王家奋,分修者时任开山书院掌教福建侯官进士郭燮、闽县廪生林昂宵,校正者尤溪县举人严世王典、廪生周运、严祖环、增生毛文焕,其余参与纂修者有邑人池拱辰等93人。为该志鉴定者为替补泉永道分巡延建邵道延平府知府沈维基。卷首除沈序外,有主修焦长发及张培机、林玉墀、王家奋、郭燮等序。
沈序称尤溪至康熙五十年已六次修志,至当时已60余年未再修,幸焦县令利用公余予以重修,使全邑许多名人要事得以记载,并对旧志予以“订讹芟繁”。由此称赞主修者不但勤于政务、体恤民情,且能扬清激浊,以谨慎之心重修邑志,实是其为官之无憾。
主修者在序中称:“余自癸巳承乏兹邑,每翻旧志,率多漏讹。且自康熙至今旷隔已久,而复因陋就简使文残献缺,贻笑大雅之林,予窃耻之,……虽改弦更张大异旧志,然皆登载之,不容缺而故实之,所当祥者也,试为撮其大略。”因此该志凡例中称:“订旧增新,删繁就简,非欲故为立异,要使信而不诬。”体现了主修者宁缺毋滥的修志观点。
该志总修王家奋在其序中称:“尤溪之志始于有宋,至前明五易其书,……康熙辛卯(1711)始重揖之,顾其为书大半沿袭旧志,谬讹颇多……以前之误及今不正,将无有知其非者矣。”故其在凡例中指出,该志不但摈弃旧志重复繁琐的纲目设置,并对旧志不少谬误之处予以订正。
该志凡例列12条:说明纲目的编定情况,对旧志的订正说明,纲目变动调整的理由等。
全志共8卷24志,约16万字。改变旧志“十三目八十四门类”的纲目设置方法。首卷列序、凡例、目录、纂修姓氏、历修(主修)姓氏、旧序、图(县域图、城池图、县治衙署图及文庙学署、万寿宫、南溪书院、开山书院、县城景致等图);卷二为星野、建置、形胜、山川、疆域、城池、桥梁、古迹8志,其中疆域(附铺递)、城池(附旧关隘、守城器、街坊、墟市)、古迹(附墟墓、义冢);卷三为公署、学校、墰庙、风俗、田赋5志,其中学校下设学田、书院、射圃、社学、书籍5个分目,田赋(附仓储、官田、邮政、炉治);卷四为寺观、物产、祥异、选举4志,其中寺观(附仙释);卷五为兵防、职官、名宦、烈女、杂记5志,其中名宦分宋、元、明、国朝(当朝)4个分目;卷六至卷八为艺文志,其中设著述、制诰、文类、诗类4个分目。
该志从总体上纲目设置比较简练、归类,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如建置,风俗等分志,内容比较归类,记述符合本志的内容,摆脱了旧志记述许多内容与类目名称不符的 弊病。但有些卷目的记述也仍存在同旧志一样归类不很恰当的 缺陷;内容也同样存在夸张不实不清的情况;如灾祥、物产、炉冶等志目。经济情况仅从田赋有所体现,“兵防”等内容也无法从中了解当时的具体兵事情况。其他一些封建糟粕内容,与各旧志同样受时代限制不可避免。
该志主修焦长发,号兰圃,乾隆三十八年(1773)进士。有传称他:“莅任六载,百废俱举”。时任延平知府沈维基称他:“民皆称贤父母焉,捐膏火薪俸振兴书院,士之沐浴教泽也更非浅鲜。”可见其行为品德,由此也证实其修志的严谨态度。前各旧志有主修者借别人之名列其政绩的记述。该志未见有此类记述,属可贵。
该志为手抄本,原本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尤溪县志办存复印本。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尤溪县志》
主修者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闽北各属绥靖委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卢兴邦,协修者为邑人时任沙县县长梁伯荫、邑人尤溪县长马传经、邑人南平县县长洪钟元,主纂者为邑人清延平府学光绪已酉恩贡洪清芳,协纂者县学增生洪良图、县学廪生林绍先、县学附生梁鸣清、陈昌凤。该志于民国十二年始修,民国十六年成志。首卷前有卢兴邦、卢兴明(国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一旅旅长)、卢兴荣(二旅旅长)、梁伯荫、马传经、洪钟元等序。
该志设凡例13条,称该志编修原则以通志为定例,以焦志(乾隆四十一年志)体例为标准,参考刘志(康熙五十年志)体例,增新内容,补缺遗漏;对今已废除的旧制附之作参考相互订正,对旧志可传信的内容全部予以采用。同时说明焦志变以前各志的纲目设法(所谓“13纲84门类”),易为直接设24门类较为合理。因此据该志纲目而设,并遵同通志门类设法,增设为32门类(志);各纲目设置顺序及内容据实际情况予以变动。可见该志纲目与旧志没有原则的改变。该志设10卷32志,30余万字。卷一为序,凡例,纂修姓氏,历修(主修)姓氏、历修序、图,卷二为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户口、田赋,卷三为城池、关隘、津梁、古迹、公署、学校(上),卷四为学校(下)、祀典,卷五为复制、武功、铺递、盐法、蠲政、职官、选举(上),卷六为选举(下)、封荫,卷七为政绩、人物、烈女(上),卷八为烈女(下)、隐逸、冢墓、寺观、风俗、物产、祥异、杂设,卷九、卷十为艺文等32志。
该志内容基本存在旧志大部分内容,也有所删减、变动,同时增补一大部分时代变迁过程中(150年左右)累积增加的内容。该志纲目与各旧志相比,归类更为规范,但纲目名称、内容与旧志大同小异,同样无法科学分类,仍存在交叉、混杂,属类不够恰当,多人文少经济的弊病,没有摆脱旧志巢臼。全志同样存在许多封建时代宣扬的糟粕内容。
该志主修卢兴邦,原名文梁、字正栋、号光国,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尤溪六都(今西城镇)农民家庭,小时因家庭受地主欺负,决心报复,后上山为匪成为头目。民国初其匪股接受广东护法军政府收编为粤军一个团,卢为团长,拥护过北伐。曾任广东军政府东路讨贼军司令、旅长、师长等职。其势力曾影响当时闽北二十余县。
该志由当时南平印书局以铅字排版印刷,线装毛边纸16开本,全志订成10册(卷)。尤溪县志办存该志三套,县图书馆有收藏该志。
1984年9月,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根据省地方志编委会有关整理旧方志的指示,遴选该志作为旧志点、校本进行整理。由县志办聘请的退休教师陈华棠、陈兰钦、朱廷耀进行标点断句、分段、校正,于1985年1月整理完成,交付印刷作内刊出版。印数500本分精、平装两种。经赠送有关部门及领导、知名人士作为借鉴历史经验之用。尤溪县志办、县图书馆现各仅存数本作为藏书。
1989年版新编《尤溪县志》
1984年3月,尤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新编《尤溪县志》的编纂工作。由县政府原副县长、时任县政府巡视员詹正心任编委会主任主持编纂《尤溪县志》。县志办副主任黄启注任主编,退休老教师陈华棠、助理编辑余有军任副主编,县志办副主任苏昌煌等12人承担各分志责任编辑。当年8月制定完成《尤溪县志编纂方案》、《尤溪县志编纂体例初稿》及《尤溪县志纲目初稿》,并发出《征集资料公告》在县内外广泛征集民间资料,同时开始搜集档案资料。还编发多期《修志通讯》向各有关部门公开新编县志的任务、方案、体例纲目等,广泛征求意见。
1985年1月,全县展开部门志、乡(镇)志及村志的编修工作,为《尤溪县志》的编修打下资料基础。为使资料收集得更广泛全面,在县志编辑过程中还特派编辑余有军、肖光华等到省图书馆和原辖尤溪的各上级机构搜集有关资料。至1986年底共收集整理有关县志资料(包括部门、乡、镇志等)800余万志。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4月编成县志各分志初稿,除送省、市方志委及县党政领导及有关老同志审查外,还特请省、市方志委有关领导、编辑到尤进行评审。县志办根据各方面的评审意见,对初稿进一步予以充实修改。1987年底完成《尤溪县志》正式送审稿。后又经几次审稿易稿,于1988年9月定稿,经送省、市方志委再一次审定。当年12月经上级批准交付印刷。
该志制定凡例12条,主要阐明该志的编修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正唯物主义为准则,以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方法进行编纂。全志摆脱旧方志体例、纲目的影响和束缚,采取详今略古、经济、政治、人文并重,但又以突出经济发展为特点反映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
该志上限不限,下限一般至1985年为止。全志除大事记外,设29个分志,约90多万字。志前设概述、志后设附录。29个分志分别为建置、地理、人口、农业、林业、工业、水电、交通、邮电、商业、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党、政权、群团、司法、劳动人事、民政、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药卫生、风俗、方言、人物等。全志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同时为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尤溪县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及全国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特点,专设林业志、水电志。并且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方针特点,全志重点体现经济建设的发展脉络。经济建设内容占全志的40%强。经济内容中又抓住尤溪县农业大县的特点,以农、林、水电为主要脉络,体现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体现了因农、林、水电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交通、工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全志充分体现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各业的全面发展过程,从中又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过程。
全志在体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其中挫折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解放前历代的缓慢社会发展过程也有所体现。全志详略得当,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求实问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当然,从志中也反映出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天灾、人祸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一些人为破坏因素,形成的资料不足,欠缺的问题。也存在因此志是首次编纂的社会主义特色新方志而经验不足,造成编纂体例、内容编排上的一些缺漏。
该志于1989年4月由福建省地图出版设出版,印数2000册,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志发行后得到社会的较好评价。《光明日报》有评价《尤溪县志》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章。省新编地方志评奖委员会肯定该志是省内质量较高的志书之一。《尤溪县志》获全国新编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北京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尤溪县图书馆、档案馆均有收藏该志。尤溪县志办仅剩数本存书。
(尤溪县志办肖光华)
上一篇:《犍为县志》历代版本简介 下一篇:历代宁强县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