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宝鸡县志》简介
发布时间:2018-12-05 点击数:7218
本县从明弘治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共纂修县志、乡土志十部。
(一)明弘治、正德《宝鸡县志》
明弘治、正德年间(1505年前后)纂,已佚。内容及纂修者均不详,万历三十六年(1608)时,已成“残编”。当为本县首部县志。
(二)明万历《宝鸡县志》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朱炳然纂修,已佚。惟朱撰《序》今存。《序》云:“又得弘、正间残编,模其概,拔其尤,而志始成焉。”其志为续修。
(三)明崇祯《宝鸡县志》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严梦鸾纂,书佚,今存严梦鸾与党崇雅撰写的两篇序文。从严《序》中可知,此志于崇祯十三年秋末,延诸生在万历本基础上增删而成,历时一月有余。党《序》云:“我邑父母严公一旦搜觅其旧简,诸士而次第之,然亦未及他有裒益。”此志虽名为纂修,实是一次整理、重刻。志分目为封域、城池、户口、田赋、古迹、风俗、文献、节孝、宦绩、人物、兵防、祀典、仙释、寺观及外志。
(四)清顺治《宝鸡县志》
清顺治六年(1649),薛光前纂修,二十卷,已佚。薛《序》今存。原书分目为图说、封域、形胜、古迹、陵墓、风俗、城池、户口、田赋、徭役、水利、方物、祀典、兵防、官师、名宦、选举、孝义、节烈、恩荫、艺文,共二十一类。图说与凡例等,很可能作为卷首处理,其余二十类,每类一卷,恰好二十卷。
(五)清顺治《宝鸡县志》
清顺治十四年(1657),周愃纂,三卷,无凡例。第一卷天纪,下分星野、沿革两目。第二卷地纪,下分疆域、城池、山川、风俗古迹(残存两行)、景致、土产、编里、户口、田亩、税粮、站徭、公署、县治、庠校、庙社、祠祀、陵墓、武备十九目。第三卷人纪,分秩序、宦绩、科贡、封荫、人物及外志。
此志体例比较独特。全书按天、地、人分成三大门类,颇与百余年后章学诚创立的“三书体”有点相似(章氏《湖北通志》分通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由于是周愃离任前,奉上宪之命修志,只好搜集旧志“遗牒”,“鳞集成篇”,成书仓卒,因而内容相当简略、缺陋。如“人物”除姓名外,仅有数字或数十字事迹介绍。“秩官”仅列姓名而无任职年代。“土产”记货物,竟说“无特产可述”。“风俗”则云:“人性勤俭、务稼穑、遵教化,有先王之遗风。”寥寥数字。原书共九十一页。雕版粗劣,字迹不清,是现存《宝鸡县志》中年代最久远的。流传极少,全国仅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六)清康熙《宝鸡县志》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何锡爵、熊硕、吴之翰纂修,凡三卷。此志在顺治本基础上增加了“八景诗”,将原书第三卷人纪子目秩序做了调整,余均照旧。书后附熊硕与吴之翰撰写的两篇跋文。从熊《跋》中得知,宝鸡县前几部县志之所以未流传下来,是战火中被毁掉了。
此志成书年代有二说:许起凤认为,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邓梦琴认为,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今据熊《跋》,应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此志流传极少,只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宝鸡市图书馆等几家有收藏。
(七)清乾隆《宝鸡县志》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许起凤遵选县内士人高登科等20余人设局纂修,同年腊月书成,翌年(1765)刻印。凡十卷,其中卷八分上下两卷,连同卷首,实为十二卷。每卷一类,共分十个门类,依次为地理、建置、赋役、学校、古迹、官师、人物、选举与烈女(同属卷八)、艺文、杂记祥异。类下设共八十四目,约十五万言。卷首,载序言及前代旧序、目录、凡例、县城全图等。地理分记疆域、星野、沿革、山川、村堡、风俗、物产、礼制等。建置分记城池、公署、庙坛、坊表、驿站、兵防等。赋役分记田赋、户丁、徭役、起存、耗羡、屯更、课税、仓储等。学校分记学宫、祭器、典籍、书院、义学。古迹分记池台、寺观、桥渡、碑碣、景胜、冢墓等。官师分记知县、县丞及名宦、政绩等。人物分记古圣、乡贤、忠烈、文苑、孝友、义行、隐逸、方外耆寿等。选举(卷八上)分记科贡、武选、封荫等。烈女(卷八下)分记贞烈、孝节、苦节。艺文分记颂、铭、疏、议、启、记、说、辨、歌诗赋。卷十分杂记与祥异两部分,等于大事记。杂记主要记述历史事件。祥异偏重暴雨、冰雹、地震、日、月食等灾祸。其不乏,很有参考价植。书后附跋两篇。
此志序言、凡例、图、表、志、传、录、跋一应俱全、结构严整。而且广收博采,资料丰富。各卷之首标一总序,各目之下又列小序,对于读者领会内容及修纂者的编辑思想,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学校单列一卷,体现对教育的重视。对石鼓文,除辑有摹图外,还列古文、今文以资对照。村堡之下又分川村、原村、山村等,逐村罗列。风俗记述婚、丧、嫁、娶、庆贺、祭祀、元宵、社火、宴新婿等。物产下分蔬类、果类、药类、木类、花类、草类、昆虫类等子目。建置、古迹类,有碑文、题记,全都照样具录。此志资料最为宏富。但也存在着滥收及考证欠当等毛病。如将唐代河南虢州误为本县之虢州,唐代诗人贾岛流寓镇安县西北四十里之云益寺,误为本县之废寺;苏东坡《题虢国夫人夜游图》收入艺文等,郢书燕说,不一而足。此志流传不广。
(八)清乾隆《宝鸡县志》
清乾隆五十年(1785)邓梦琴、董诏纂刻。凡十六卷,每卷一类,共十六门类,不分目。依次为沿革、山川、建置、渠堰、赋役、祠祀、秩官、选举、宦绩、人物(上、下两卷)、风俗、录史、古迹、金石、祥异,此志序言、凡例、图、表、志、传、录俱全,详略得当,取舍合理,考证翔实。每卷终附编者按语(论)一篇。学者称其“事核文古,复乎尚矣”。笔者认为,资料性不如许《志》丰富。且书中网罗了“邓梦琴建”、“邓梦琴修”、“邓梦琴祷雨诗、记游诗”等,令人读之不悦。
此志流传最多。除乾隆五十年刻本外,民国十一年(1922)又有铅字重印本。宝鸡县档案馆今存一部。卷九宦绩内,有任西安将军徐锟于道光二年(1822)写的《麟趾公宦绩记》。据此,则知此志在道光年间又曾重印过一次。
(九)民国《宝鸡县志》
此志为强振志、徐冲霄等人以邓志为蓝本,参考许志,损益而成。记事至民国十年(1921)。民国十一年(1922),县内驻军旅长罗玉山等人捐资赞助,由县知事曹骥观领衔刻印。铅字本十六卷。每卷一类,类下设九十五目。各卷记述依次为地理、山川、建置、学校、赋役、官师、祠祀、选举、人物、烈女、艺文、风俗、古迹、金石、军事、祥异。卷首载有疆域图及旧志序。此志对邓《志》分类做了调整,又汲取许《志》类下设目的长处,结构布局较邓《志》更趋合理。邓《志》不列疆域、星野,开卷讲沿革,附学校于建置之下,无艺文,此志参照许《志》首列地理,将渠堰变为学校,置渠堰于山川之下,又将邓《志》秩官与宦绩合并,删录史,增烈女、军事与艺文。此志为生人立传。修志者强振志、徐冲霄、王绳武、谭善述均入人物传。在宝鸡县旧志当中,此志印刷精良,字迹清晰,是印制最好的。但与邓《志》比较,新增资料不多,很多地方无异于邓《志》,且校讐不工,讹误较多。如赋讹为“贼”,秋杪讹为秋“抄”,进剿讹为进“抄”等。
(十)民国《宝鸡乡土志》
又名《最近宝鸡乡土表志解》,民国三十五年(1946),杨必栋等人编辑石印,系私家著述,不分卷。此书名为《乡土志》,同县志一样分类横排,但不纵写,用表加以文字说明、解释,故称“表志解”。
此志编于民国末年,观点较前各志为新。类目除疆域、沿革、山脉、古迹、寺庙、名宦、封爵、祠祀等仍沿袭旧志外,还分设行政区域、地方自治、党团军政、民意机构、人民团体、交通、宗教、实业、气候、雨季雨量、税收、文学艺术、大事记等,均具时代气氛,提出节烈虽然关系风教,但不符合时代潮流而不做记述。此志对于了解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宝鸡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明弘治、正德《宝鸡县志》
明弘治、正德年间(1505年前后)纂,已佚。内容及纂修者均不详,万历三十六年(1608)时,已成“残编”。当为本县首部县志。
(二)明万历《宝鸡县志》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朱炳然纂修,已佚。惟朱撰《序》今存。《序》云:“又得弘、正间残编,模其概,拔其尤,而志始成焉。”其志为续修。
(三)明崇祯《宝鸡县志》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严梦鸾纂,书佚,今存严梦鸾与党崇雅撰写的两篇序文。从严《序》中可知,此志于崇祯十三年秋末,延诸生在万历本基础上增删而成,历时一月有余。党《序》云:“我邑父母严公一旦搜觅其旧简,诸士而次第之,然亦未及他有裒益。”此志虽名为纂修,实是一次整理、重刻。志分目为封域、城池、户口、田赋、古迹、风俗、文献、节孝、宦绩、人物、兵防、祀典、仙释、寺观及外志。
(四)清顺治《宝鸡县志》
清顺治六年(1649),薛光前纂修,二十卷,已佚。薛《序》今存。原书分目为图说、封域、形胜、古迹、陵墓、风俗、城池、户口、田赋、徭役、水利、方物、祀典、兵防、官师、名宦、选举、孝义、节烈、恩荫、艺文,共二十一类。图说与凡例等,很可能作为卷首处理,其余二十类,每类一卷,恰好二十卷。
(五)清顺治《宝鸡县志》
清顺治十四年(1657),周愃纂,三卷,无凡例。第一卷天纪,下分星野、沿革两目。第二卷地纪,下分疆域、城池、山川、风俗古迹(残存两行)、景致、土产、编里、户口、田亩、税粮、站徭、公署、县治、庠校、庙社、祠祀、陵墓、武备十九目。第三卷人纪,分秩序、宦绩、科贡、封荫、人物及外志。
此志体例比较独特。全书按天、地、人分成三大门类,颇与百余年后章学诚创立的“三书体”有点相似(章氏《湖北通志》分通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由于是周愃离任前,奉上宪之命修志,只好搜集旧志“遗牒”,“鳞集成篇”,成书仓卒,因而内容相当简略、缺陋。如“人物”除姓名外,仅有数字或数十字事迹介绍。“秩官”仅列姓名而无任职年代。“土产”记货物,竟说“无特产可述”。“风俗”则云:“人性勤俭、务稼穑、遵教化,有先王之遗风。”寥寥数字。原书共九十一页。雕版粗劣,字迹不清,是现存《宝鸡县志》中年代最久远的。流传极少,全国仅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六)清康熙《宝鸡县志》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何锡爵、熊硕、吴之翰纂修,凡三卷。此志在顺治本基础上增加了“八景诗”,将原书第三卷人纪子目秩序做了调整,余均照旧。书后附熊硕与吴之翰撰写的两篇跋文。从熊《跋》中得知,宝鸡县前几部县志之所以未流传下来,是战火中被毁掉了。
此志成书年代有二说:许起凤认为,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邓梦琴认为,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今据熊《跋》,应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此志流传极少,只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宝鸡市图书馆等几家有收藏。
(七)清乾隆《宝鸡县志》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许起凤遵选县内士人高登科等20余人设局纂修,同年腊月书成,翌年(1765)刻印。凡十卷,其中卷八分上下两卷,连同卷首,实为十二卷。每卷一类,共分十个门类,依次为地理、建置、赋役、学校、古迹、官师、人物、选举与烈女(同属卷八)、艺文、杂记祥异。类下设共八十四目,约十五万言。卷首,载序言及前代旧序、目录、凡例、县城全图等。地理分记疆域、星野、沿革、山川、村堡、风俗、物产、礼制等。建置分记城池、公署、庙坛、坊表、驿站、兵防等。赋役分记田赋、户丁、徭役、起存、耗羡、屯更、课税、仓储等。学校分记学宫、祭器、典籍、书院、义学。古迹分记池台、寺观、桥渡、碑碣、景胜、冢墓等。官师分记知县、县丞及名宦、政绩等。人物分记古圣、乡贤、忠烈、文苑、孝友、义行、隐逸、方外耆寿等。选举(卷八上)分记科贡、武选、封荫等。烈女(卷八下)分记贞烈、孝节、苦节。艺文分记颂、铭、疏、议、启、记、说、辨、歌诗赋。卷十分杂记与祥异两部分,等于大事记。杂记主要记述历史事件。祥异偏重暴雨、冰雹、地震、日、月食等灾祸。其不乏,很有参考价植。书后附跋两篇。
此志序言、凡例、图、表、志、传、录、跋一应俱全、结构严整。而且广收博采,资料丰富。各卷之首标一总序,各目之下又列小序,对于读者领会内容及修纂者的编辑思想,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学校单列一卷,体现对教育的重视。对石鼓文,除辑有摹图外,还列古文、今文以资对照。村堡之下又分川村、原村、山村等,逐村罗列。风俗记述婚、丧、嫁、娶、庆贺、祭祀、元宵、社火、宴新婿等。物产下分蔬类、果类、药类、木类、花类、草类、昆虫类等子目。建置、古迹类,有碑文、题记,全都照样具录。此志资料最为宏富。但也存在着滥收及考证欠当等毛病。如将唐代河南虢州误为本县之虢州,唐代诗人贾岛流寓镇安县西北四十里之云益寺,误为本县之废寺;苏东坡《题虢国夫人夜游图》收入艺文等,郢书燕说,不一而足。此志流传不广。
(八)清乾隆《宝鸡县志》
清乾隆五十年(1785)邓梦琴、董诏纂刻。凡十六卷,每卷一类,共十六门类,不分目。依次为沿革、山川、建置、渠堰、赋役、祠祀、秩官、选举、宦绩、人物(上、下两卷)、风俗、录史、古迹、金石、祥异,此志序言、凡例、图、表、志、传、录俱全,详略得当,取舍合理,考证翔实。每卷终附编者按语(论)一篇。学者称其“事核文古,复乎尚矣”。笔者认为,资料性不如许《志》丰富。且书中网罗了“邓梦琴建”、“邓梦琴修”、“邓梦琴祷雨诗、记游诗”等,令人读之不悦。
此志流传最多。除乾隆五十年刻本外,民国十一年(1922)又有铅字重印本。宝鸡县档案馆今存一部。卷九宦绩内,有任西安将军徐锟于道光二年(1822)写的《麟趾公宦绩记》。据此,则知此志在道光年间又曾重印过一次。
(九)民国《宝鸡县志》
此志为强振志、徐冲霄等人以邓志为蓝本,参考许志,损益而成。记事至民国十年(1921)。民国十一年(1922),县内驻军旅长罗玉山等人捐资赞助,由县知事曹骥观领衔刻印。铅字本十六卷。每卷一类,类下设九十五目。各卷记述依次为地理、山川、建置、学校、赋役、官师、祠祀、选举、人物、烈女、艺文、风俗、古迹、金石、军事、祥异。卷首载有疆域图及旧志序。此志对邓《志》分类做了调整,又汲取许《志》类下设目的长处,结构布局较邓《志》更趋合理。邓《志》不列疆域、星野,开卷讲沿革,附学校于建置之下,无艺文,此志参照许《志》首列地理,将渠堰变为学校,置渠堰于山川之下,又将邓《志》秩官与宦绩合并,删录史,增烈女、军事与艺文。此志为生人立传。修志者强振志、徐冲霄、王绳武、谭善述均入人物传。在宝鸡县旧志当中,此志印刷精良,字迹清晰,是印制最好的。但与邓《志》比较,新增资料不多,很多地方无异于邓《志》,且校讐不工,讹误较多。如赋讹为“贼”,秋杪讹为秋“抄”,进剿讹为进“抄”等。
(十)民国《宝鸡乡土志》
又名《最近宝鸡乡土表志解》,民国三十五年(1946),杨必栋等人编辑石印,系私家著述,不分卷。此书名为《乡土志》,同县志一样分类横排,但不纵写,用表加以文字说明、解释,故称“表志解”。
此志编于民国末年,观点较前各志为新。类目除疆域、沿革、山脉、古迹、寺庙、名宦、封爵、祠祀等仍沿袭旧志外,还分设行政区域、地方自治、党团军政、民意机构、人民团体、交通、宗教、实业、气候、雨季雨量、税收、文学艺术、大事记等,均具时代气氛,提出节烈虽然关系风教,但不符合时代潮流而不做记述。此志对于了解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宝鸡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