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三十三(贵州)
发布时间:2018-11-02 点击数:7618
1 长兴陈光贻学
2 贵 州3 贵州图经新志十七卷明弘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4 明沈庠纂修。庠上元县人,成化四年顺天乡试举人,十七年成进士,弘治间任贵州提学副使。按此志为庠与贵州宣慰使司、儒学教授叶榆、赵瓒等,参宋祝穆《方舆胜览及《一统志》诸书,裁定体例,以省、府、州、县、卫、所、司为次,山川、土产、人物、科甲,则各总汇一门。其书考究于《史记》《两汉书》者颇精,故尤详于古,而采掇唐、宋以来事物则略。据其凡例所言:「贵州地理,自《迁史》而下皆载之,然自唐、宋及元为详。元志凡四,建置互有不同,盖各据一时书之也,国朝亦两有作。」按凡例言,唐迄元之时,诸史志纪载已详,故采摭则略欤。又言元志凡四,而今皆无考,明志亦有两作,当修于此志以前,今亦不传。按贵州建置沿革,战国时楚黔中地,兼为夜郎,且兰诸国,秦属黔中郡。汉初为南夷地,元鼎六年开置牂牁郡,兼为武陵郡地,属荆、益、宁三州,后属荆、宁二州。宋属宁、郢二州,齐、梁因之,陈属武州。周置费州,隋初属庸州、牂州、费州,后改州为郡,属梁州郡。唐属黔州,改置庄州,又改置播州;寻复属黔州,又改属黔中道。宋初为羁縻地,熙宁后属夔州路,元置思州、播州、八番、贵州、乌撒诸宣慰司,顺元、新添、葛佬、都定、定云诸安抚司,普安、普定等路,分属四川、湖广、云南各省。明初仍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自立为一省。
5 贵州通志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6 明谢东山纂修。东山字少安,自号高泉子,射洪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历贵州提学副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按此志卷前有嘉靖三十四年成都杨慎序,序云:「此志东山主简书笔削。博引经史,旁采子集。又参访故老,咨询儒生,浃洽而罔遗,精炼而无秕。」慎序极称是书。按东山纂是书,与张道等据弘治间沈庠《图经新志》递事增修,渐具通志轮廓。其书体例,自建置迄艺文,为类四十有一,卷首列贵州布政司总图一,省城图一,府州卫所图共二十八。
7 黔记六十卷明万历刊本,盖有顾印嗣立、侠君等藏印上海图书馆藏,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缺
8 明郭子章纂修。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蠙衣生,泰和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蠙衣生易解》《平播始末》《圣门人物志》《郡县释名》《蠙衣生剑记》《马记》《粤草》《蜀草》《黔草》《豫章诗话》等书。是书为子章官贵州巡抚时所纂,汉州宋兴祖汝杰正,贵溪毕三才成叔校。其书体例,分大事记、星野志、舆图志、山水志、灾祥志、群祀志,止榷志、艺文志、学校志、职官志、贡赋志、兵戎志、邮传志、公署志、公侯伯总兵参将都司守备表、总督抚按藩臬表、守令表、文武科第表、驰恩表、帝王事记、贤宦列传,迁客列传、寓贤列传、孝子列传、栖逸列传、淑媛列传、方外列传、宣慰列传、土司土官世传、诸族传、古今西南彝总论诸类。大事记分上下二卷,上卷记周、汉、蜀汉、隋、梁、晋、元七朝;下卷纪明建国以来之事,所述黔省隶属中域之大事沿革甚详。文笔简洁。谓黔故西南彝,周、汉遂通中域,元始置顺元路,明洪武、永乐间郡县其地与楚、蜀、滇雁行并立。上置两台三司,下设郡州、卫、县舆图志,首列贵州总图、省城图,以下所领府、州、卫、县、所各有城图、地理图,又各为图说。概述建置沿革,道里路程,山川形势。只此两类,贵州一省之沿革大事、地理形势,概括俱见。以下诸类,记贵州之典章制度,职官、人物、艺文,亦皆详核。最后土司土官传、诸族传、古今西南彝总论三类,记贵州各种族及其分布,风俗习性,可推为贵州省志记载最备之书也。按此书遗佚已久,并未见重刻及传抄本,此书近始发现,惜版刻磨灭,不能卒读耳。《四库全书》收郭子章《黔类》等书凡十三种,独不收此书,而《黔类》提要中有云:「所辑实事之书,非《黔志》也。」查《黔类》为十八卷,辑录贵州掌故之书,与此书体例殊异,疑辑《四库全书》时,此书已遗佚不可得,故未收入也。
9 贵州通志三十三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四至卷十抄配
10 清曹申吉纂修。申吉安丘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年任贵州巡抚。贵州自明初建都指挥司,后改为布政司,分立府州县,始与各行省并称。通志明弘治、嘉靖二志犹存外,又有郭子章之《黔记》,沈思克、龙文光所修通志,诸书皆传。此志为申吉与布政使潘超先驯主修,成于康熙十二年,为清修通志之始。其书全编凡三十八门,卷帙较明志扩增倍馀,而终于文献难征,仍不免疏简。
11 贵定县志稿不分卷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12 按是稿为贵州省通志馆贵定县采访处所编之呈稿。全编分为四期。第一期呈稿,分贵定县地图、舆图说明附建置沿革考、贵定各山、小道、群水附城池、关梁、坛庙、祠宇、寺观。第二期呈稿,分贵定市集、村集、仓储、职官、学校、书院、学堂、咸同兵事、南乡苗乱纪事、胡公平苗纪略。第三期呈稿,分贵定营汛、驿站、田赋、历代选举、团防、保甲、警察、物产、气候。第四期呈稿,分贵定名宦、土司、将校、仕籍、乡贤、善行、隐逸、流寓、诗钞、贤孝、节烈。贵定建县,据本志建置沿革考谓:万历三十六年,析新贵县之故平伐司,及定番州地置贵定县,属贵阳府。清康熙二十六年罢新添卫,并其地于贵定,领新添、平伐、大平伐、小平伐四长官司。贵定各山,最高曰云雾山,在西乡大平伐司境,山上有九池。阳宝山在县北,为邑之镇山,笔岫插天,列如画障。其次若文笔、天马、松牌、金星、银盘、梅山、天梯、白马、连珠、龙山诸山,亦皆秀丽。胜迹有牟珠洞,在城西十八里,洞外有庙,庙内有石笋一株,高二丈馀,玲珑奇巧,洞内有石佛石龙石狮象。光绪中上海姚文栋撰有《牟珠洞记》。水以瓮城河为干流,境水皆汇而下注于清水江入乌江。贵定土产以烟为大宗,自嘉、道间,闽、广人侨寓于此倡种烟叶,辗转偏于全县,而以华山,王大冲所产为最著,次则养马寨、磨子田、蔡苗、昆新堡较差,其烟色淡黄,质软而香。嘉、道间系合十筋为一大包,光绪初改以半筋一包曰白丝,又有四两一包曰仿条。烟业大兴时,烟店多至三百馀家,民国以来有运至镇远、铜仁、洪江复制条丝者,运至安顺、遵义制丝烟者,亦有运至上海制卷烟者,烟以外产药材,以天麻、桔梗、当参为尚。
13 开州志四卷清乾隆四十五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14 清王炳文纂修。炳文湖北人,贡生,乾隆四十四年任开州知州。开州为元乖西军民府地,明初置卫,崇祯三年改卫设州,隶贵阳府;清仍之,民国改为开阳县。清雍正五年知州冯夔扬纂《开州志略》二卷,州志自此始也。此志为炳文纂成于乾隆庚子,补增《冯志》遗缺,又增修五十馀年之事,其书凡十六门,体裁详核。
15 定番州志二十一卷清康熙五十七年修,抄本南京图书馆藏
16 清夏文炳纂。文炳字若里,又字麟园,定番州人,清康熙二十年举人,官江南旌德知县。此志文炳纂成于康熙五十七年,时定番知州年法尧欲为之锓版未果,藏稿于家。卷末其门人尹涟跋亦未言及何时剞劂,盖当时未付梓也。其书以抄本流传,其体例,卷一大事附灾祥、卷三舆图附城池、卷三星野、卷四建置沿革、卷五山川附桥梁、形胜、卷六风俗附气候、卷七田赋附物产、卷八学校附公署、卷九职官、卷十兵防、卷十一名宦、卷十二选举、卷十三人物、卷十四孝义附烈女、义举、卷十五殉难,卷十六土司附苗种、卷十七祠祀附寺观、卷十八古迹附邱墓、亭台,卷十九隐逸附流寓、卷二十仙释、卷二十一艺文。大事门,自周楚顷襄王命庄蹯从沅水灭夜郎,渡牂牁略滇。及汉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彝为牂牁郡,而至清康熙十五年止,以编年体例,兼述兵革灾祥之事。建置沿革门谓:"汉武帝元鼎六年分牂牁地,置兴右郡,唐为郎州,五代为八番,宋为南宁州,元为金筑。明洪武四年彝长密定等内附,置金筑安抚司隶四川;正统六年割金筑安抚司直隶贵州,成化十年改设程番府,为贵州首郡。隆庆二年移程番府于省名贵阳,万历十四年设定番州于程番旧治,领长官司十六,副长官司三,里四十五。清因之。"山川门载,牂牁江在城北一里,古迹门谓牂牁即今之东关,多有疏谬。按牂牁郡汉属益州,其辖地甚广,岂可一邑一州一处实之,故此志纪述志域,殊不免广事搴摘,以滋纷纽焉。
17 安平县志十卷清道光七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18 清刘祖宪修,何思贵纂。祖宪福建闽清县人,乾隆甲寅科举人,道光四年任安平知县。思贵字天爵,黔西州人,贡生。安平建置,始于明洪武间设平坝卫,清康熙二十六年改为安平县。清初卫守卢大济始修《卫志》一卷,康熙三十年知县黄亮又修县志稿凡四十篇,道光二年知县徐玉章增广为七十二篇,皆未付梓。祖宪仕安平时延思贵依据存稿重纂,订为志者凡十,曰天文,曰地理,曰营建,曰食货,曰风土,曰文治,曰武备,曰秩官,曰人物,曰艺文,为目者五十有三。其书体裁简核,纪载从实,安平事迹从此可稽矣。
19 天柱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20 清王复宗纂修。复宗字元一,贵州安顺府普安州人,康熙八年举人,九年进士,二十一年任天柱知县。天柱原为所,所设于明洪武二十四年,为苗民杂处。万历二十五年所吏目朱梓清请割会同县峝乡四里,汶溪一所,并本所与原管苗寨三里成一县。清康熙二十一年复宗始纂成此志,其书所载,只纪建县以来未及百年之事。全书为上下卷,上卷分舆图、疆域、星野、沿革、形胜、风俗、山川、古迹、城池、公署、学校、坛庙、关梁、邮舍、坊乡、田赋、户口、土产十八门,附目十一。下卷分职官、兵防、选举、名宦、人物、仙释、灾异、艺文八门,附目一。观其书分门虽多,而所记寥寥,不过汇集一县之大概而已。查此志原本,此书外,仅惟杨君元先生藏原本下卷一册,民国间来薰阁曾据此书影印也。
21 思南府志八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22 明洪价修,钟添,田秋纂。价字月峰,直隶歙县人,荫生,由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升思南府知府。添湖广郧西县人,嘉靖举人,授礼科给事中,嘉靖十二年出任思南府教授。秋字汝力,号西麓,思南府水德司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福建延平府推官,调河间府推官,官至户科给事中。思南自明永乐间废宣慰使司置府后,而未成府志;及价任知府,始延钟添、田秋纂成此志。其书体例,分地理、建置、田赋、祠祀、官所、人物、拾遗、诰敕八类,卷前有兵备署图、府境图、府署图、儒学图、司署图、县图,体裁概括,纪载核实,一郡事物自此可稽矣。建置沿革载:「思南春秋时属楚,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后汉分置黔阳郡,三国为蜀之南中郡,后周属清江郡,隋为黔中郡。唐初为黔州,贞观四年改置思州。宋初为羁縻州,绍兴间置思州军,元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中书省。明洪武五年置思南宣慰使司,永乐十一年改置思南府,属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县一。」
23 增修仁怀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24 清崇俊修,王椿纂。崇俊正蓝旗人,同治十年进士,光绪十七年任仁怀直隶厅同知。椿仁怀人,举人,官四川通判,置理金堂县知县。仁怀志乘,据本志凡例云:「仁怀向无志乘,仅有贡生杨拱《仁怀志序稿》一篇,内云关西赵公未详何人饬各学采访文献,仅有序稿,而书未成。道光庚子同知陈熙晋奉抚部院通饬,始札三里绅耆采访修纂,但事属创始,限期三月,不无遗漏伪错。」此志继《陈志》重纂,所增自咸、同以来盐务之改易,章程兵制之裁减,以及兵燹干戈之事。其书凡八卷,自图考、星野迄艺文、土产,共五十四门。仁怀为今赤水县,其沿革,据本志所录杨拱旧志序谓:「考仁怀古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郡,唐贞观初分牂牁北界置郎州,领县六,后改播州。僖宗乾符三年,南诏寇陷播,太原人杨端复之,遂世居播。宋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元世祖授杨邦宪宣慰使,赐其子汉英播国公。明初杨鉴内附,改播州宣慰司使,属四司,怀德、安静、归化、威信,统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领黄平、草塘二安抚司,真、播、白泥、馀庆、重安、容山六长官司,其地广袤数千里。隆庆六年杨应龙袭职,从征喇嘛番有功,爰是骄蹇玩法,擅用阉寺;贵州巡抚叶梦熊讨之,遂平播。杨氏世居其地八百馀年,至应龙凡二十九世而灭。分其地为二,属贵州者曰平越,一州三县。属四川者曰遵义,一府一州三县,仁其一焉。」本志建置篇云:「自平播后,知县曹一科始建县城于留元坝,属遵义府,仍隶四川。清雍正五年改撤贵州,九年移县治于亨子坝,以遵义通判分驻为厅,乾隆四十一年改为直隶厅,以同知驻札。」按此志考沿革山川,所论甚详确,例如考赤水河,谓赤水河又名大涉河,出云南昭通府镇雄州,至安乐县。水之名始于晋分符县为安乐县,赤水河??滩至夹子口五十里产鳛鱼,宋宣和三年承流并入仁怀,故呼仁怀为鳕水,此处并不出鳛鱼,是其明证。高洞河至合江三十里,蜀人以为鳛部水非也。是说与吴培《赤水河考》,颇相确切可凭,但与洪亮吉《涉水考》,则不无抵牾之处。鳛鱼俗呼江团鱼,按《山海经》云:「鳛鱼状如鹊,而有十翼。」今仁怀所产鳛鱼,嘴尖似鹊,有黄白二种,有十翼,亦有七翼。艺文志选陈熙晋文为多,如《夜郎考》《开赤水河道说》《蜡树说》《百谷说》诸篇,皆为有关仁怀经济之文。土产则独立一门,多至一卷,而排列于书之最后,是其新创之例,其纪载亦较他志详备。纪及动植物之生长形态,与培养时间。稻、谷、黍、稷、麦、菽、豆、瓜、果、麻、蚕桑,均有所产,鸟、兽、鱼、鳞、虫、介之属,亦大率皆有,而虫之属述及臭虫,殊不免滥矣。
25 婺川县备志不分卷清光绪间修,传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26 是编仅存兵事、灾异二门,兵事纪载至光绪二十五年,纂修人及全书编例均无可考。《婺川县志》久佚无考,查今存志书,仅此残篇耳。婺川即今贵州务川县,按其建置沿革,隋置务川县,后废;唐置高富县,宋复曰务川,元改曰婺川,明清因之,属思南府。县境有洪渡河流贯,农产繁富,著者如木油桐油,及天麻、茨、黄莲、金银花等药材。
27 平溪卫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传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28 清王士梓修,郑逢元纂。士梓平溪卫指挥,事迹未详。逢元字天虞,平溪卫人。平溪自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许升领军来兹始建卫驻兵,以资防御,属湖南辰州府,清初仍之,雍正五年改置玉屏县,隶贵州思州府。《卫志》明万历前凡三修,天启五年重修,书皆不传。此志为士梓官平溪时奉文纂修,纂辑者为逢元及洪祚熙、田羲生、许开五等,旋遭变乱,迄未成编付梓,为零碎纪录之稿。
29 玉屏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30 清赵沁修,田榕纂。沁浙江长兴县人,列监候补通判,乾隆二十四年任玉屏知县。榕字端云,玉屏县人,康熙五十年举人,雍正五年内考选中书,引见,特受知县,历任云南保山、安徽太平、湖北安陆三县知县。此志为平溪卫改玉屏县后始修,其体例仍本卫志,广搜博采,编为十卷,分星野、区域、建设、学校、赋役、职官、选举、人物、事纪、艺文十门,子目八十有八,书前列卷首一卷,依旧志递事增纂,体裁臻备,纪载亦较旧志为可据。
31 清浪卫志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32 清朱黼纂修。黼温州府乐清县人,康熙二十年由效用加都司佥事,升授清浪卫掌印守备,二十二年到任。清浪建置,自明洪武初滇、黔道辟,始置清浪卫,以理屯务,清雍正间改为青溪县。是编成于康熙二十三年,在未改县以前。其书体例,自建置沿革及山川、人物、民俗、土风等凡十九门,仅记卫之梗概,规模草创,始成邑志轮廓矣。
33 铜仁府志十二卷清道光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34 清敬文修,徐如澍纂。敬文满洲镶白旗人,道光三年任铜仁府知府。如澍字春帆,一字雨芃,铜仁府人,道光十一年举人,十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副使。铜仁为贵州东北一寓,毗连五寨十八溪,形势险隘。按本志沿革,谓自秦以来,或为郡,或为砦,或为司,历代建置不一。自明永乐间置铜仁府,又置铜仁县为附郭,郡志明以前无考,于清一修于顺治末,一修于康熙中,均卷帙寥寥,事多未备。此志为敬文官铜仁时延如澍编纂;书凡十二卷,为八志,共六十门。八志者,天文志、地理志、营建志、食货志、秩官志、武备志、人物志、艺文志,志例齐备。稿成后而敬文调去,继任知府刘锡荣为之付梓,其幕客王味莲工楷书写,刊刻亦精。此志考辨建置沿革、物土、风俗、苗彝,事核辞详。发潜阐幽,拾遗补缺,较前志之纪载寥寥者,递有增述,可推贵省志书之佳作。
35 普安州志十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36 明高廷愉纂修。廷愉浙江乐清县人,官生,嘉靖三十年任普安知州,任满升济南府同知。《普安州志》创修于明永乐十六年沈勖。此志继《永乐志》重修,分舆地志、食货志、学校志、兵卫志、祠祀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十类,凡四十一目。卷前有州总图、州治图、学治图、景致图各一。普安即今盘县,原为彝族部落,据本志舆地志沿革谓:「元延佑四年罗罗益智归附为万户,子孙世袭,至元十二年更置普安路总管府,十六年立宣抚司,属云南省曲靖宣慰司所辖。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永乐十三年改设普安州,直隶贵州布政使司,州领十四营。」
37 ○云南
38 云南图经志书十卷明景泰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39 明郑顒修,陈文纂。顒浙江钱塘县人,正统元年任云南按察副使,景泰初升巡抚。文字安简,庐陵人,正统进士,授编修,景泰初任云南布政使,历官礼部尚书,文渊大学士,卒諡庄靖。云南虽地处边疆遥远之域,而诸书纪其事物颇多。《汉书》始言西南部族事。《唐书·艺文志》有袁滋《云南记》。《宋史·艺文志》有樊绰《云南志》,辛怡显《云南录》,窦滂《云南别录》,韦齐沐《云南行记》。元有李京《云南志略》,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二书见《图书集成·经籍典》,张立道《云南风土记》见《元史·张立道传》。诸书皆岁久散佚,传有辑本,亦非其原书矣。今传者则以是编为古本,为文官布政使时考稽经史,近采见闻,所纪边疆里俗、食货、艺文之事,古今因革损益之宜,甚是明白详切。其书体例,以府州县为次,直隶府州司,及外夷府州司,共四十六处。卷七以下为诗文,分元诗、元文、今诗、今文四门,体裁简括,分门析目,颇有法度。按云南省在云岭之南故名,又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金沙江环流其北,怒江、澜苍江横贯其西;水流湍急,舟楫之利不广。然滇池、洱海,农田足资灌溉,又气候温和。云南建置,据本志所叙沿革:「《禹贡》为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置益州郡兼为牂牁郡西境,越巂郡西南境;后汉分益州郡西境置永吕郡,三国蜀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兴古郡。晋分益州置宁州,刘宋因之,齐时为宁州镇,梁置南宁州,隋置恭州,协州、昆州,寻废。唐置南宁州,又置姚州,寻改南宁为郎州,又罢郎州置戎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为大礼国,石晋时段氏改国号曰大理。宋初仍为大理国,元灭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此志略录记云南之沿革如此也。
40 滇略十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1 明谢肇淛辑。肇淛字在杭,福州长乐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著《史觽》十七卷。是书为肇淛在滇时所编,裁定为十略,裒为十卷。十略者,一曰版略,志疆域也;二曰胜略,志山川也,三曰户略,志物产也;四曰俗略,志民风也,五曰绩略,志名宦也,六曰献略,志乡贤也;七曰事略,志故实也;八曰文略,志艺文也,九曰夷略,志苗族也,十日杂略,志琐闻也。卷前有薛承教序。此书序例,皆未注年月,纂成时间未详,书中叙述皆系辑录他书,汇编成帙,更难断定成时矣。然视其刻版纸色,则为明刊本无疑焉,且肇淛系明万历时人,书当辑成于万历时。此书原本极稀见,而传有抄本凡二,一为传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为传抄清南海《孔氏岳雪楼抄本》。《四库全书提要》称是书「引据有征,叙述有法,较诸家地志体例,特为雅洁」。而未言是编为辑录体方志。
42 滇史十四卷明万历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3 明诸葛元声纂。元声别号味水外史,会稽县人,著述甚多,有《两朝平攘录》,见载《四库全书提要·存目》。云南自元置行中书省,明因之改置云南布政使司。建省以来,舆地杂著之作尤富,著者如杨慎《滇志》《云南山川志》,郑顒《云南图经志书》,周季凤《云南志》,谢肇淛《滇略》,皆成于明时,叙述滇事,皆极简略。是编记滇往事,为最备之书,一名曰《滇事记略》,为元声与弟元伯游滇,爱其地风土而作也。卷前有万历戊午陈禹谟序,谓其书记滇中山川风土甚详。
44 道光云南志钞八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45 清王崧纂,杜允中注。崧一名藩,字伯高,浪穹人。允中浪穹人,崧之弟子。是编为《乐山集》本,为崧笔录诸书有关云南事物者,久而汇集成帙。其书分地理志、建置志、盐法志、矿厂志、封建志、边裔志、土司志七类,每志各有小序。地理志,分图说、建分、沿革三曰,建置志不分目;盐法志,分井灶、官司、章程、课款、账恤五目,矿厂志,分采錬,钱法二目;封建志,分滇、昫町、夜郎、九隆、爨氏、群蛮、南诏、大理、元宗室、黔宁十目,边裔志,分五目;土司志,分世官、废官二目。按是书纪载云南掌故佚闻甚多,《云南通志》亦间有未述者。付刻时崧已卒,其弟子允中又为引证史传志乘为之注释,颇有考订笺正之功。
46 滇南志略不分卷清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47 按是编不著纂人姓氏,书前有光绪七年升泰序,序云:「中丞杜公补刊之《云南通志》告成,其书繁重至百八十卷,不能遍读。检得爱必达及李廷辉所为《黔南志略》,其简而举要,因以授刘慰三太守俾仿其体,为是书以便观览。」按其序言,是编为刘慰三所纂,慰三事迹未详。此书编例,首列总叙一篇,述云南全省事迹,简而核要。次叙所领府十九,州四十三,县三十,宣慰等司五十三,以府州县司循次,不分卷帙篇章,按地名检索甚便。云南自咸、同间兵事以后,省之营制练军经费,及田野筹垦,夫马筹供诸政,大抵异于往时,而通志以道光年间为断限,道光以后之政事时事,幸于是编犹有保存焉。此书为写本,间有朱笔改削者甚多,似为修改之稿;或为据稿本誊抄后,再经校改者也。但今存者,仅见此本,别无发见,且参藏家书目,亦未见著录。
48 云南府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49 清张毓碧修,谢俨纂。毓碧荆州府江陵县人,贡生,康熙二十九年任云南府知府。俨事迹未详。云南府为云南省治所在,其郭县曰昆明。建置自元始置鄯阐万户府,后改为路,又改为鄯阐曰中庆,明改曰云南府。郡志修于明万历癸酉,久已散佚,是书之纂前志已佚,故其书取材,大抵采之通志及属邑诸志书。其体例共为十四类,曰地理志、曰建设志、曰沿革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选举志、曰官师志、曰人物志、曰封建志、曰兵防志、曰祀典志、曰方外志、曰艺文志、曰杂志,子目八十有三。沿革志纪郡城及十一属邑之事甚详,如同大事考,所纪自唐虞三代迄修志之年止,凡五卷。尤以纪明永历入滇,及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吴三桂踞云南之事甚详。此篇颇费摭采考证,馀十三篇,则录省志及属邑志书,惟增补而已。
50 重修富民县志二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51 清杨体乾修,陈宏谟纂。体乾邢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举人,雍正八年任富民知县。宏谟建水县人,康熙五十六年举人,雍正九年任富民县教谕。此志创修于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彭兆逵,成志稿一卷;体乾任知县时,复嘱教谕宏漠,采辑增新,而成此志。其体裁为二十八门,篇目甚繁,而纪载简略。富民为汉秦臧县地,唐复置秦臧,天宝后号黎瀛甸。元始立黎瀛千户所,后改置富民县,明清仍之,属云南府。
52 宜良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53 清李淳纂修。淳字雪堂,衡阳人,乾隆间宜良知县。按本志沿革,宜良为汉滇池县地,其后曾罗氏筑城于此,号曰罗裒龙。元始建太池千户所,后升为宜良州,治太池县,寻废州为县,省太池县入州,明清为宜良县,属云南府。县志肇修于明万历间知县罗任,清康熙间知县黄澍重修县志十卷。乾隆三十二年知县王诵芬又修县志四卷,当时曾商榷于名士蔡静谷,体裁颇雅。此志定例大抵皆据之,《王志》分为九类凡四十二门,此志亦立为四十二门,而不以类领目,体裁亦纯,而增补《王志》缺略讹误者多焉,于滇省号为佳志。此书原为武进盛宣怀收藏。
54 选录宜良县志稿二卷稿本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藏
55 是编不著编选人姓氏,无序跋,编成年代无考。全编分气候、山川、建置、疆域、古迹、土产、杂纪七门,纪载止于乾隆五十一年。其书系选录宜良旧志核要,于李淳所修县志取材为多,如土产一门,叙载甚备,较《李志》尤备。其书虽冠曰选录,而实有增补旧志所未载也。
56 罗次县志四卷景抄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57 清王秉煌纂修。秉煌号松圃,海阳县人,康熙五十五年任罗次县知县。罗次建置,始于南诏蒙氏置扶邪县,元置罗次州,后降为县,明清为罗次县,属云南府。此志以前无志,秉煌官罗次时,因奉文征县志,得邑人杨父师辑《三城纪略》一卷,复为徵文增葺,别类分门,而成是书,但终不免简缺,不过汇集一邑之大概耳。
58 昆阳州志十六卷清道光十九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59 清朱庆椿纂修。庆椿字肯堂,广西博白县人,道光间任昆阳知州。昆阳在滇池西南,其名甚古,《史记·苏秦传》曰:「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昆阳。」汉为昆泽县,宋时为巨桥城,元初为巨桥万户府,至元十二年改为昆阳州,明清为昆阳州,属云南府。明万历间知州萧茽始修州志,清康熙初知州何大宠重修未成,康熙丙申知州王克刚始成稿本。此志为庆椿纂成,继任知州查彦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分天文志、图经志、地理志、沿革衷、建设志、赋役志、学校志、祠祀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十二类,子目共三十有六;分纲领目,严密有度。纪载遗闻逸事,搜摭甚富。
60 易门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五十九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61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目。参考道光《易门县志》凡例云:「县志创修于前明万历年间,邑人欧君常时,仅具稿未刻。至康熙五十九年重修,亦只钞本。」按此志纪载止于康熙时,纂修人无考,其书体裁繁冗,纪载简略,草率成书耳。按易门汉、唐为鸟族所居,宋时大理高智升使高福守其地。元立洟门千户所,后改曰易门县,明清属云南府。
62 续修易门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63 清严廷珏纂修。廷珏浙江桐乡县人,贡生,道光二十四年任易门知县。《易门县志》自康熙五十九年修成志稿以后,乾隆四十二年邑进士董良材又纂县志,知县素尔为之刻行,县志始有刻本。此志继乾隆董良材县志续修,分十二类八十目,前志之遗漏舛讹,经逐一订正增补,卷帙大增。引征考证,皆具有史法。此书徐家汇藏有二部,此外惟日本东洋文库有藏。
64 大理府志十卷传抄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65 明江应昂修,李元阳纂。应昂长沙府攸县人,举人,嘉靖四十一年任大理府同知署府事。元阳字仁甫,大理府太和县人,嘉靖五年进士,历官御史,知府。《大理府志》创修于明洪武时赵良彦,嘉靖壬寅知府蔡绍科与杨慎重修,至知府毕鸾任始梓行之。其后二十年嘉靖癸亥,应昂延元阳又重修,而成此志。其书体例,为地理志、建设志、赋役志、兵食志、祠祀志、官师志、选举志、艺文志、杂志九类,及周震身任知府时始刻成,原刻本仅北京图书馆犹藏一至二卷。大理古称叶榆,为滇西繁雄郡也。洱水出罢谷为西南巨浸,有苍山、灵鹫为西南屏障。又郡东有若水、九岩,南有昆弥、铁柱,云龙、黑水扼其西,铁桥,石门镇其北,素称滇西山水之胜者,莫过于大理也。按其地沿革,战国时楚始经略其地,汉置益州;其后为李特据之,于晋蒙氏据之,于唐段氏据之。自元始立上下二万户府。设防立十二关;明置大理府,行于州县法制,领太和郭县及赵州、云南县、邓川州、浪穹县、宾川州、云龙县十二关长官司。大理以产石著,于太和县苍山点苍石最佳,广大者可十方尺,在悬崖险壁,颇难采取。嘉靖初为修建宫殿,采取大理石,方五尺至十尺者,以高石在万丈悬崖,难以措手,巡抚蒋宗鲁奏请罢之。
66 赵州志四卷旧抄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67 明庄诚修,王利宾纂。诚成都府人,举人,万历间赵州知州。利宾河南人,万历间赵州儒学学正。赵州原无州志,庄诚官赵州时始属利宾纂辑,又委吏目李待升监刻事。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设志、赋役志、兵食志、学校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八类,各系子目。赵州即今凤仪县,据本志沿革,唐时蒙氏据大理,始号曰赵??;后改为天水郡,州之名赵自此始。元时置赵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年改路为府,州仍为赵州,领县一,曰云南。又本志杂志,有《赵睑始末》《品甸始末》二篇,纪赵州始为白子族之国,始自阿育国王封其仲子于苍河之间,人称为白饭王,是为白国,白国绝而南绍继。当唐玄宗时,杨国忠使于仲通、李宓前后与诏王阁罗凤战于西洱河,唐师败绩,死六万人。自是南绍改曰大蒙。阁罗凤死,子异年寻立,改名大理,改赵??曰赵州。异年寻传七世而舜化立,在位四年,其臣郑买嗣夺之,而郑氏兴。记赵??始末至此。《晶甸始末》纪载简略,品甸即赵州属邑云南县地。
68 赵州志四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69 清程近仁修,赵淳纂。近仁浙江钱塘县人,贡生,雍正十年任赵州知州。淳赵州人,雍正三年进士,任鹤庆府儒学教授。《赵州志》创修于明万历时知州庄诚,此志续修庄诚州志后一百四十馀年之事,始为州人赵淳及杜唐编纂,将脱稿,而淳补鹤庆教授去;州人赵联暎、杨敬德继纂,稿成于雍正十三年。其书体例,共为二十九门,纪风土人物特详。《庄志》详于古之偏方割据、分土纠纷之事,而此志则详于明清时州之典章制度,及人物之兴替,风土之迁变。
70 重修邓川州志十五卷明隆武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71 明敖宏贞修,艾自修纂。宏贞邓川知州,事迹未详。自修字雪苍,邓川州人,纂成州志时,年已八十矣。此志凡十五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山川志、卷三风景志、卷四建设志、卷五官师志、卷六宪法志、卷七德政志、卷八赋役志、卷九军粮志、卷十学校志、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祠祀志、卷十三纶恩志、卷十四艺文志、卷十五诗文志,凡一百二十目。按此志篇目重见沓出,绪次散漫。其书纂辑者,风俗篇为庠生杨以言辑;职官、士官、知州诸篇,为廪生李光晋辑;纶恩志为州人刘一经辑;艺文志为乡官杨为桢辑,馀篇均出诸自修手笔。据其后序有云:「是编自崇祯十四年至隆武二年方纂造刻。」而书中纪载,只止于崇祯十七年。地理志沿革云:「古传禹时建五长,则三代时已通中华,汉、唐俱设郡县。唐蒙氏灭五诏,据南诏称雄,唐兵屡征俱挫,宋厌之,置于局外不取,终三百年尽为蒙氏有。暨元代灭之,我明朝命将南征,……始有今日。府志载邓赕汉为叶榆地,唐为邆备州,后为遣赕。及南诏并吞之,置邓川??,改为德源城。蒙氏灭,传及郑氏、赵氏、杨氏,俱相传纂,至段氏势强,俱仍德源城。元宪宗改为千户所,又改为邓川州,今仍之。」又附注云:「夷语称州为赕与??,称王为诏,有邓诏、浪诏、剑诏、蒙诏、嶲诏,大理为南诏,故曰六诏。」族类篇谓:「土人即白儿子,汉阿育王在大理,以白米饭斋僧,号白饭王,所生子孙,称为白儿子。汉人,为诸葛武侯南遣下官军,及明平南,遣官军留居者。客人,各族或游学经商来此者。舍人,即指挥千百户总旗之族人。军人,为四军之住州境者。爨人,名罗罗,住山箐间。??人,名摆夷,住罗川,性柔怕事。」按族类一篇,甚是混淆。物产有谷粟麦为主,种类甚多,而属县罗川产金桔、狮头柑、红甘桃、花士花、茉蓝花,甚是有名。宪法志,记土司之革废复置事及禁罚条详。其馀诸门,则均无核要可提。
72 云南县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73 清李世保修,张圣功纂。世保字柳亭,山东德州人,举人,乾隆二十八年任云南知县。圣功云南县人,乾隆元年进士,仕广南府教授。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云南一省,省曰云南,府曰云南,县曰云南,以县为最小,故昔有小云南之称。按本志沿革,汉元狩元年,彩云现于白崖,因置云南县,蒙氏置品甸县,元为品甸千户所,明复为云南县,清时县属大理府赵州。县志可考者,始有康熙五十五年伍青莲修县志,是为抄本。此志继伍青莲县志重修,体例分为十四类,凡六十目,至知县屠可堂任内,始为之付梓。卷前有云南督学使于雯峻序,称此志云;、纪土俗之宜,赋役之制,以及学校选举之法皆详。」但其记学校,仅载庙学祭器,而乐器诗章均未收入,终有不足者也。县东北十里,有品甸陂,以县后所分团山坝之水贮于陂中,以溉城北之田,为记县水利之兴建,由来已久矣。
74 临安府志二十四卷清雍正九年刊本云南省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八、卷十一至十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75 清张无咎修,夏冕纂。无咎字惕庵,山东掖县人,贡生,雍正七年任临安府知府。冕昆明县人,康熙五年进士,雍正时临安府教授。考《临安府志》,初创于明时包见捷,及郡人杨馔为之,原本久佚。其后清康熙壬子,知府程应熊又纂有抄本,雍正己酉,无咎踵而修之。委建水知州夏治源,及郡教授夏冕编纂,而成是书,甫脱稿,而无咎迁官去,新郡守袁公为之刻成。其书体例,考后志知为二十四类,卷亦二十有四。卷前有府境图,绘府境山川里至甚详,而州县图阙如。纪山,先主山,以次顺布来脉,分支甚详;而纪河川,乃有错杂。观其书最自乱体例者,临安领九土司司,而不独立土司一类,以土司事分入各条中,颇见参互间杂焉。志叙临安建置,自宋宝佑三年建通海都督府始,元为南路,寻又改为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置临安府治建水,清因之,领建水、石屏、阿迷、宁州四州,通海、河西、嶍峨、蒙自四县,兼隶九土司,为滇省迤南一大郡。府境东西广五百七十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山川秀丽。山自新兴州之蒙习,迤延而分布于建水者,以晴山为主;北有云龙山,清幽绝俗,称郡之胜景,狮山、石门、翠屏亦蔚然深秀。而南有宝山,产宝石如宝,西北有火焰山,产硫黄。石屏有西山、莲华诸山,阿迷有东山、伏仙诸山,宁州有华盖、碧玉诸山;通海有秀山、诸葛,诸葛为武侯南征驻兵于此因名。河西有普应、螺髻诸山,嶍峨有莘秀、三台诸山,蒙自以麒麟山最秀。川以建水之泸江最著,亦称大河,源自石屏异龙湖,东流达阿迷为乐荣河,流入盘江。又有曲江,自新兴州至嶍峨,北经建水至阿迷,亦入于盘江。盘江自曲靖、沾益花山洞,南经南宁为潇湘江,折而西流,至宜良为大赤江,又南经路南河,阳为铁池江,南至宁州会婆兮江入阿迷,再流入粤西西林县,入于右江,为云南一大川也。异龙湖在石屏境,广袤五十馀里,中浮三岛,为府境大湖。物产有犀牛、乳香、西木香、诃子最著。矿产有个旧大树银厂,在蒙自,筒旧锡厂亦在蒙自。普马铅厂在建水,慢梭金厂在建水之猛梭掌寨,摸黑银厂在建水之龙朋里,上下铁厂在石屏,路南小水井铁厂在石屏,狮子山铜厂在宁州,万象铜厂在建水,他腊铜厂在建水,鹅膊子铁厂在嶍峨,金钗坡铜厂在蒙自。临安矿产以个旧最著名,个旧亦作个旧,临安府治地,今称个旧市。
76 阿迷州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77 清王民皥纂修。民嗥皥字宇孟迁,江西临川县人,拔贡,康熙七年任阿迷州知州。阿迷为云南极边之一寓,地近交趾,元置阿宁万户府,明洪武时改为阿迷州,设土司,以普柱为土知州。正统时始设流官,属临安府,以暜柱后裔暜觉为土巡检。天顺间又裁土巡检,暜氏不服,清初始定。此志为民皥官阿迷时创修,不分卷帙,因事立目,为建置沿革、星野、山川、形势,地亩、钱粒、户口、丁徭、风俗、人物、疆圉、险要、学宫、州署、坛壝、桥梁、水利、邮递、古迹、艺文诸门。规模草创,不免记载简略;惟述??彝、沙人、蒲人、火头等族之习俗甚详。阿迷旧为土司领管之区,而汉人颇稀,故文献无多,且又数毁于兵火。此志以前有无州志,未可稽考,然据序言:「稽州旧志数毁于兵夷中,如爨桐函剑,难于购求。」则此志以前已有志矣。考此志以后,有雍正十三年陈权修州志,体例始臻详备;嘉庆元年张大鼎又继之重修,阿迷志乘原委,可考鉴者如是。
78 宁州志不分卷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79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目,有凡例十七则,其第一则云:「《宁州志》不知始自何年,并作者姓氏,亦无由表见。」但考《宁志》有康熙三十四年严敬之州志,此书系据张声永三影斋抄稿本誊抄,记载止于嘉庆四年,书中引录严敬旧志原文甚多。其定体例,为地域、山川、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古迹、灾祥十类,考《严志》则分十八类,与此志体例异,此本则系重纂,非依旧志续增。观其书中挂漏待补之处仍多,疑为未竟之稿,未见藏家著录。宁州之名甚古,暜析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及交州之永田郡置宁州,实兼今云南全省地也。此宁州为元黎县地,明于黎县置宁州,仍县为州治,属临安府。
80 续修河西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81 清董枢纂修。枢四川合州人,举人,乾隆五十二年任河西知县。河西土名休腊,唐始置西宗州;元改称河西州,明降州为县,清因之。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庚辰,清康熙三十二年邑人王芷重纂。二志体裁均佳,此志继王芷县志增纂,凡十五门,图考、天文、地理、职官、赋役、兵防、食货、学校、典礼、风俗、选举、士女、艺文、志外、志疑,各分子目。体例皆仍前志,序次井然,纪述亦简核,时称佳作焉。
82 蒙自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83 清李焜纂修。煜字培园,醴陵人,贡生,乾隆五十四年任蒙自知县。《蒙自县志》明万历癸卯知县李任宁延邑人尹廷俊始修,未竟稿而廷俊卒,其子绍臯继纂,卒成于万历甲寅。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韩三畏重修,此志继《韩志》重修,其书体裁笔法皆胜《韩志》。按此志原本久稀,民国时有石印本。按本志沿革,为汉益州郡地,白族居之,土名目则,以目则山而名;后为蒙自,乃南诏时以赵氏镇守而名焉。至段氏则为阿??所有,元置蒙自千户所,后改为蒙自县,明清属临安府。
84 续蒙自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宣统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85 不著纂修人。据此志例言谓:「县志创始前明,邑绅冯豫、尹廷俊续修之,其子绍臯增订之。康熙十二年知县王元弼、邑人江浚修之,壬辰年知县韩三畏继修之,乾隆五十六年知县李焜续加修纂,订为六卷,此修为七次。」按此志续《李志》止于宣统三年九月。其编例分方舆,物产,社会、政治、学校、选举、人物、兵戎、外交、艺文、杂志十一类。其编例略云:「首以方舆,有方舆即有物产,故次之以物产。有物产则有民族,族聚则成社会,故次之以社会。有社会不可无政治,有政治不可无学校,故社会之后,次以政治,政治之后次以学校。学校既兴则有选举,选举行则有人物,故以人物次选举。」而此志兵戎、外交、艺文、杂文诸门,其编例则无言断限。
86 楚雄府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87 清张嘉颖纂修。嘉颖长洲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任楚雄府知府。楚雄郡志修于明隆庆丁卯,再修于清康熙戊辰,是编开纂于康熙甲午,至丙申告竣。定例为十门,凡六十六目,书首列图考一卷,编次条贯,颇具体裁。按楚雄为南诏蒙氏地,属银生郡;宋时段氏置威楚郡,元为威楚路,明改置楚雄府。本志沿革谓:「楚雄唐时属大理国,置威楚郡,又改曰白鹿郡。宋时划大渡河为界,威楚属大理;至绍圣元年高升泰据威楚,僭号大中国,后仍还大理国。元世祖克大理,改置威州,后降为威楚县;明置楚雄府,清因之,领楚雄、定远、广通、大姚四县,及南安、镇南、姚州三州。」按其沿革考订仍未详确,唐时之南诏,至石晋时段氏始改称大理。元置威州,而非楚雄府地也。
88 威远所志八卷清道光十八年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89 清谢体仁纂修。体仁字云樵,东海人,道光六年进士,十六年署威远所同知,兼摄拖香井大使。按本志沿革,「威远自明洪武初始置土州,属楚雄府,清雍正二年改置威远所。」自建置以来数百馀年而无志乘,道光五年署所同知夏鼎,始创志稿,及体仁官威远,又延李业清、宋渔等依夏鼎志稿重纂,规模详备,纪载核实。威远因以盐井所在,为云、贵要邑,此志前有云贵总督伊里布序,云南巡抚颜伯焘序,云南布政使伍长华序,云南按察使王惟诚序,云南盐法道王赠芳序,迤南兵备道胡望荣序,楚雄府知府裴骢序,普洱府知府楚中位序,及前陕西巡抚杨名扬序,体仁自序,序凡十。自总督以下诸属官皆题序也,可推方志书中题序之多者也。
90 镇南州志六卷清咸丰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91 清华国清修,刘阶纂。国清字鉴溪,四川泸州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咸丰元年任镇南州知州。阶字竹楼,楚雄府人,贡生。镇南旧名欠金,改置镇南州,明、清未更。据本志凡例,州志创于康熙四十三年,知州陈元所修,续修于乾隆中。此志纂成于咸丰二年,阅年刻成,时当兵戈扰攘之际,未几因兵燹频,志版皆焚尽据光绪《镇南州志略序》。海内未见传书,闻此书为天主教士采购于越南,今为孤本矣。其书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建设志、赋役志、秩官志、艺文志六类,馀以类附,计子目凡六十有三,类简目繁,殊欠体要,纪载亦简略草率。
92 南安州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93 清张伦至纂修。伦至字瀛斋,福建福清县人,由贡生擢知县用,康熙四十五年升南安知州。按此志据旧抄本州志稿参通志郡乘汇集而成,仅纪一州之大概而已。南安即今双柏县,元始置南安州,明清仍之,属楚雄府,民国改摩刍县。
94 云南黑盐井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95 清沈懋价修,杨璇纂。懋价字尔蕃,浙江山阴县人,贡生,康熙三十八年任黑盐井盐课司提举,璇黑井人,贡生,吏部候选训导。云南有盐井九,黑井为其一,相传为后周时阿育王太子所开;自元始设官治其地,明清置盐课司,设官曰提举,督理盐务,兼摄民政,官与知州同。清康熙间因纂修一统志,徵直省府厅州县志书,懋价以黑井与州县同等,不可无志,遂延璇编纂。盐井之有志,实自此书肇端。按其书体例,分天文、地舆、疆域、山川、古迹、胜景、物产、风俗、气候、祥异、建设、衙署、秩官、名宦、关哨、兵防、桥梁、水道、学校、祀典、盐法、人物、贡选、乡贤,文行、孝义、列女、流寓、艺文二十九门,草创成书,终不免简略。
96 琅盐井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97 清沈鼐纂修。鼐字枚臣,苏州府长洲人,由贡生官云南琅盐井课提举。此志成于康熙壬辰,因旧志重为增辑而成。首列图考,次分天文、地理、建设、赋役、官师、学校、选举、祠庙、人物、艺文十门。《四库全书提要·存目》以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按此志以抄本流传,未见刻本,而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刻本。琅井在云南盐兴县东,在定远县之宝泉乡,明初置琅井盐课司,分属安宁黑井二提举,寻截移安宁提举于此,改为琅井提举司,属楚雄府。清康熙时改直隶提举,民国以黑井置盐兴县,以琅井属之。
98 姚州志四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99 清管棆纂修。棆常州府武进县人,监生,康熙四十九年由江西新昌知县升任姚州知州。按此志编次,首列图考、州境图、州署图。卷一分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势、风俗、城池七门,又附气候于星野,附关哨、桥梁于山川。卷二分水利、户口、田赋、盐法、物产、兵防六门,又附课程经费于盐法。卷三分职官、公署、仓廒、学校、选举五门,又附土司于职官,书院义学于学校。卷四分祠祀、古迹、寺观、名宦、乡贤、孝义、列女、流寓、隐逸、医士、仙释、灾祥十二门,又附方技于仙释。凡三十门,又附目八。按其书体例,分门散乱,附目亦欠适当。姚州为盐井所在,经费所给,大抵皆仰给于白井,赋役所征则寥寥无几。此志成于白井直属行省之后,而记白井盐事特详,观其辞语,殊有惋惜分割之感也。姚州建置沿革,唐高祖武德元年置南宁等羁縻州九十二,隶戎、姚、泸、黔都督府。四年以古滇王国民多姚氏,因置姚州都督府,并置州十三,属姚州管隶。五代时为郑买嗣、赵善政、杨子贞所据,宋时为高隆政所据。迄元灭大理国复置姚州,明清因之。
100 白盐井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101 清郭存庄修,赵淳纂。存庄山东汶上县人,举人,乾隆十九年由沾益州知州,调任白盐井盐课提举司提举。淳纂有《赵州志》已著录。按云南盐井,以黑、白、琅三井最著,而白井肇开于汉,盛于唐时,在黑、琅二井之先。井在姚安府大姚县,即今盐丰县地:元时始设官提举,专理盐务。明置提举司,属姚安军民府,提举兼理刑民政事,清康熙间始改直隶云南行省。井志据本志凡例,创于雍正庚戌,提举刘邦瑞与明经陈廷佐草创井志,为六志四卷。此志为存庄任提举时,延淳编纂,依旧志定例,扩为二十门。书前有盐井图、衙署图、文庙图。卷一,分星野、地舆、疆域、山川、建置、户口、风俗七门,卷二,分学校、盐赋、经费、祠祀四门;卷三,分官师、名宦、选举、乡贤、文行、列女、物产、祥异八门;卷四,艺文,凡二十篇,统标曰志。其书记载,乃仿州县志书例,而盐赋、物产两门皆记盐务,殊若重复。盐井法制,在明清时亦入职方官制,理盐务外,又领土行政,犹如今之工矿区也。
102 澄江府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03 清柳正芳修,李应绶纂。正芳字真隅,河南太康县人,贡生,康熙五十六年任澄江府知府。应绶字在公,河阳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常,雍正元年选福建闽清知县,调知稿城、太和,及致仕归,著有《松鹤堂纪》。按澄江志书肇修于明弘治间,续修于嘉靖辛亥,再修于隆庆戊辰。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张联重修府志六卷,此志又继《张志》重修,其书体例,分地图、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城池,赋役、秩官、学校、风俗、选举、祠祀、名宦、人物、艺文、仙释十六门,系参通志及昆明、大理二志编例,颇臻完善。按沿革,澄江唐始置西宁州,南诏取其地置河阳县,元置澄江路,明为澄江府,清因之,治河阳县,领河阳、江川二县,新兴、路南二州。地濒抚仙湖东岸,为云南南面之屏障。
104 徵江府志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05 清李熙龄纂修。熙龄字芸渠,江西南城县人,道光九年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五年任澄江知府。《澄江府志》自康熙五十八年柳正芳纂修后,百馀年旷修。道光初知府萧炳椿尝集诸庠生采访事实,成《河阳志》二册,事多疏略,且仅纪郡治河阳境事。道光丙午熙龄依《柳志》体例十六门,逐条增纂,且增立前志子目,如沿革志增子目多至十数条;赋役志、兵防志,则删繁就约;职官志分土司目,另立人种一目。所列属邑序次,前志以河阳县、新兴州、路南州、江川县为次,此志则依一统志次,以河阳、江川、新兴、路南为次,体裁较柳正芳府志稍略,而大纲则同。
106 路南州志四卷传抄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至二
107 清史进爵修,郭廷选纂。进爵修《什邡县志》已著录,乾隆十九年任路南州知州。廷选路南州儒学学正,事迹未详。路南沿革,唐为昆州,土名路甸;天宝末为黑爨族落蒙所据,号落蒙部。元初置落蒙万户府,后改为路南州,明属澄江府,清因之。州志创修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金廷献成州志四卷,此志继《金志》重修,今传本甚少。此书据刻本传抄,仅存一二两卷,且讹字甚多,体裁文辞均简陋。但馀仅见此残帙,故宫、天津二图书馆藏有刊本,未能一睹。
108 广南府志稿二卷清道光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109 清李熙龄纂修。熙龄修有《澄江府志》,已著录。此志为熙龄移官广南时所修,其书凡二卷,上卷分山川、建置、疆域、官署、仓库、气候、风俗七门,又附关梁、堰于山川,沿革于建置,形势、城池于疆域,部族于风俗,官署、仓库,则从略不录。下卷分书院、祀典、邮旅、铺递、人物、古迹、物产、艺文八门,又附考舍于书院,寺观于祀典,塘汛于邮旅,道里于铺递,胜景亭榭于古迹,人物则分流寓、乡贤、文学三目。按其书编次分门,殊若混淆,而实由于附目之按插不当,因而乱体例也。查此志未见有刻本,亦未见藏家著录,纂成年月无考,书中纪载,则止于道光十二年。广南府在云南之迤东,内接粤西,外控交址。据本志沿革言,宋以前沿革漫无可考,宋初隶邕州,后为特磨道侬智高之裔居之。元置广南西路宣抚司,领富州、安宁州;后改来安路,领路城州、上林州、罗佐州。明改为广南府土同知,领土富州,安宁州、罗佐州,后废安、罗二州。清为广南府土同知,领宝宁县、土富州。广南山川,山以九龙山为主山,一名者鹞山,在郡城西一百六十里,山高时有冰雹飞击,人罕有蹑其巅者,每值久晴乍雨,有山市出现。九门山在底黑寨,产茶茗味绝美,有温泉在阿科。川以普梅河源流最长,西洋江为最大,赖以溉田。物产仅载物名,如都桶子、都威子、韶子、盐龙、竹砚等,他处所罕闻,但亦不知其为何物也。
110 顺宁府志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11 清刘埥纂修。埥字畅亭,号原圃,河南新郑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由福建县令升同知,调直隶遵化知州,乾隆二十四年升任顺宁知府。顺宁郡志原无刻本,康熙壬戌知府刘芳声因奉文修志,遂延陈鸣凤、杨健甲辑为《志略》,其后知府徐欐、董永芠皆修纂未就。雍正三年知府范溥纂府志十卷,体裁较备。埥因其志稿而成此志,全编分图考、天文、沿革、地理、建设、秩官、学校、赋役、人物、风俗、艺文十一门,子目五十七,又附目三十七。子目虽繁,附系甚当,体裁详密。按沿革,顺宁为汉益州檄外地,隋、唐以后为南诏地,元始置顺宁府,治庆甸县,明清因之,领顺宁、云州、缅宁厅。地濒澜沧江支流孟佑河,郡城介东西两凤山之侧,素称岩邑。
112 古越州志十卷传抄清同治六年李家珍重订本南京图书馆藏
113 清何暄纂,何杓朗增订,李家珍重订。暄字煦仓,南宁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举人,官江苏江宁县知县。杓朗字近仁,南宁县人。家珍事迹未详。此志暄纂成于乾隆时,道光间其侄杓朗为之增订,同治六年李家珍又为重订。全编分星野、地理、建置、祠祀、赋役、人物、选举、艺文八门,凡五十有七目。卷前越州城图,城长方四门,南曰阜??,北曰永安,东曰镇夷,西曰积金,又列山川全图、星野图各一。按越州即今云南曲靖地区曲靖县,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备注栏曰:「越州明洪武末并入南宁县。」但按本志沿革曰:「元置普靡千户,明置越州卫,康熙五年裁卫置越州。」则州为康熙时也,朱氏《综录》称洪武时并入南宁,或未在置卫前。《越志》实为暄始创,又经杓朗、家珍先后增订,然其书终不免简略,纪载叙元以后故实较详。
114 沾益州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115 清王秉韬纂修。秉韬汉军镶红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沾益州知州。沾益为汉宛温县地,晋、唐以来,沿革无考。元始置沾益州,领交水、石梁、罗山三县,明仍之。清雍正五年裁土知州,又于其地分置宣威州。州志据秉韬志序谓:「始有州士孔裔之《志略》,传有抄本,纪载甚略。」此志为秉韬官知州时与州士嵩明、唐翰臣就《志略》参订,编成是书,凡四卷,分二十四门。稿甫成而秉韬调任去,继任知州曾湛为之刻行。其书所叙井疆、里俗、食货之事甚详,艺文所选,亦皆有关州之文献焉。
116 寻甸府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117 明王尚用纂修。尚用字湛江,江西安福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七年任寻甸府知府。此志为尚用官寻甸之二年所纂,委郡幕陈梓、郡贡士张腾博采编次;昆明庠生祝诚为之校订。其书编次,卷上,郡谱、星野、提封、古迹,风俗、创设、食货、官守,学校、武备、祀典,惠政、卷下、贡举、人物、烈妇、外志、艺文、附录,凡十八门。书前首列图绘,有府境图、府治图,按其义例云:「首图绘,《周礼》九州图义也;次郡谱,《春秋》世序表义也。图绘明,则众物之形备;谱系著,则沿革之道彰。由是星野以别仪象,提封以明疆域;古迹以审往事,风俗以示劝惩;创设以表位署,食货以厚民生;官守以重责任,学校以重文教;武备以谨防守,祀典以崇功德,惠政以昭仁爱,贡举以通贤路;人物以彰俊良,烈妇以尚贞节,外志以备他道,艺文以征述行。」按其编例,首图绘,次郡谱,次星野、提封,四者备而大纲举,一郡之地理沿革已备矣。再次以古迹、政事、人物、艺文,郡之往事典章亦有考也;犹恐有缺,故以附录补之,体核事备。而尤以郡谱一篇,著述极详,俨然如大事录也。郡谱谓:「寻甸古滇国地,暜??刺蛮居之,无郡邑;其部曰仲札、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或云蒙氏为寻甸,段氏改仁德部。元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仁德府,领高明、马龙二州,为美、归厚二县。自土酋安洋叛后,改高明为嵩明,属元南府,马龙属曲靖府。明洪武中改为寻甸军民府,寻省二县入焉,执领编户七里。前此俱土官掌府事,成化十二年弟兄争袭相仇杀,于是改流官。」郡谱叙寻甸沿革如是。而风俗一门较详核,首述族别,次习尚,次时节,均纪载详尽可据。馀篇则大概简略,有一篇不过数十字者,以草率成之,终于文献无徵故也。
118 寻甸州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19 清孙世榕修,翟国泰纂。世榕顺天府宛平县人,贡生,道光六年任寻甸知州。国泰安徽泾县人,廪生。寻甸明时置府,清降为州;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尚用创修府志二卷,康熙五十八年知州李月枝又重修州志八卷。此志继《李志》重纂,增入近百馀年之事物,据其凡例云;「参合任邱舒瑞龙未刻钞志,细意增删校正。」《舒志》失传,未详纂成于何年也。此志体裁,自星野迄杂志,共三十门,绪次颇具条贯,修辞雅洁,而大抵沿用《舒志》原文,以为基础。查此志原本,此书外,仅云南省图书馆有藏。
120 丽江府志略二卷清乾隆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21 清管学宣修,万咸燕纂。学宣修有《石屏州志》,已著录。咸燕字舒仲,石屏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二年任丽江府教授,历十七年,乾隆四年升四川井研知县。《丽江府志》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丽江府志》,当成于雍正以前,但据本志序谓前无郡志。疑此志初稿成于康熙时,《图书集成》所引或即此志稿也。此志为咸燕官丽江学官时,以其平曰所见所闻者笔录之,久而集散成帙,及学宣为郡守时延为修志,遂成《志略》二卷。其体例凡十门,子目七十,体裁精密,文简事详。叙丽江沿革:「为汉越巂郡地,南诏蒙氏始置丽水节度,宋时磨些据此。元初为丽水宣慰司,后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改路为府,清因之。」治丽江县,领鹤庆、剑川二州,中甸、维西二县,凡二州三县。郡以丽江得名,即今云南境之金沙江,古称丽水,有丽江井盐场,在丽江县境。
122 丽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修,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23 清冒沅纂修。沅江苏如臯人,光绪二十一年任丽江知府。丽江郡志,自管学宣修《志略》二卷,其后百四十四年光绪甲午,会稽陈宗海来权府事,延李福宝编纂府志,未讫成,而宗海调普洱,乙未沅任知府,续辑成书。其书全编分天文、地理、建置、食货、学校、祠祀、武备、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二门,子目五十有四。卷帙超管学宣《志略》数倍,丽江文献从此详备足徵矣。未见刻本,此稿旧为武进盛宣怀收藏。
124 中甸县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八年修,稿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125 近人段绶滋纂修。绶滋剑州人,民国二十六年任中甸县县长。按中甸有志,创修于清光绪七年张翼夔纂《新修中甸厅志书》三卷;绶滋依其志稿重修,开纂于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始成,亦未付印。当时助采辑者,有土守备刘恩、陈延平,区长孙珩,土千总松耀奎、杨汉钦等。此志体裁颇为简洽,创例维新,摭罗今古事物,尽入无邆。全编分为五卷,卷首总纲,卷上自然,卷中政治,卷下社会,卷末杂记。总纲所述:「中甸原名建塘,居于金沙江环抱之间,与西康之里塘、巴塘接壤。元以前本为吐番游牧之地,明季丽江木氏移民渡江屯殖;当时木氏之分布,北通巴塘,西北越阿墩子,西达藏边,伏居、江曲、建塘地面,皆曾归木氏。迄明末清初,藏番以势驱逐木氏,始渐南徙建塘,内附于清。雍正三年改名中甸,初移剑州州判分驻,属鹤庆府管辖,后升为厅,属楚雄府,后又改隶丽江府。民国元年改为县,属腾越道,撤道后,属云南省。」自然述气候、山川、物产诸门,政治述职官、选举、学校、社会诸门,新旧尽载无遗,但无特出之例。惟社会一门,叙宗教及少数民族之语言文字甚详。宗教中甸有喇嘛教,黄教、红教、佛道混合教、回教、巫教、夷教、卯东教等,以黄教为最盛。自清雍正已未西藏达赖五世奏请清廷准其消灭红教,遂建归化寺为黄教会聚之所,全盛时该寺有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名。此门纪归化寺,列人事、经济、组织、建筑、佛像、经藏、武力、宗派等细目,全寺每年喇嘛需供给口粮青稞七千九百七十六斗七筒二撮,烧茶三百三十两及酥油等费,折银八十两等琐细事实。其次以夷教为盛,夷教即惈罗教;其教不立寺宇,不供神像,教主曰阿舒洛,译意即汉言老虎,谓其权威如虎。掌教者曰笔摩,译汉言为道士;另一派称曰若严,译汉言为和尚。若严一派,则无经卷,念经咒,师徒以口耳相传。笔摩一派,有《夷经》,首叙其教主九代世系,次言洪荒之初有六天曰、七月亮,无人,有大蛇大蛟,后生大神格阿洛,运神通灭五曰六月,灭大蛇大蛟,然后生人。其馀诸教,则以卯东教犹盛,即摩些族之吉教,有摩些文象形字经典。中甸诸族之语言文字,有汉语、回语、藏语、摩些语、惈罗语、力些语、苗语七种。文字有回文、藏文、摩些文、惈罗文四种,摩些文亦称东跋字,为东跋萨拉所造,摩些人今多通用,以东跋经艰深难解,除教徒外莫可解也。此种文字,仅以单字连续成句,无拼音文法。惈罗文有一定母字,但无变音符号及母音子音之拼法,今惈罗人犹通用之。按此志记县境诸族之文化习俗甚详,且对少数民族极示尊意,而无俾视之辞。中甸虽为云南极边之一邑,而民族有六,此志于研究少数民族之学者,极有参考价值。原稿今藏云南图书馆,近来各省市图书馆有传抄本,兹从上海图书馆抄本著录摘要。
126 维西见闻纪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27 清馀庆远纂修。庆远字■〈王累〉度,■〈王累〉楚人湖北随县有溳水。此记庆远官丽江府通判时所作焉。维西在滇徼外,属丽江通判治理,明时内附,清康熙间为达赖喇嘛所管地,雍正七年设流官于此。按此记记沿革略而不详,又天时、土宇,风俗之类皆不载。定志类四纲,而细目四十有二。一气候,谓近城至阿墩子,地五里气候不同,二道路,分坪、山、石、江四目;三夷人,记种族有六,及黄教、红教;四物器,包括物产用器,分目琐细。又其例言谓:「地峻则视天低,而星辰大,此一异也。夏曰较楚为短,冬日较楚为长,证时宪书所列不谬。维西曰晷较之省会,夏日微长,冬短。地境惟浪沧、金沙江岸有可耕土。维西夷人六种,金沙,浪沧产金,其岸之山产银及铜。」例言非述编例,而所述之事,则为可参考之资料也。
128 维西县志四卷民国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129 近人李炳臣修,李翰湘纂。炳臣字鸿翼,剑川人,以陆军上校署理维西县事。翰湘维西县人,陆军上校,曾任贵州永从知县。按此志为翰湘与翟鸿钧、秦佳士、刘思恕纂辑,分大事记、天文志、舆地志,职官志、民政志、司法志、财政志、教育志,交通志、农政志、工业志、商务志、物产志、氏族种族、方言志、礼俗志、宗教志、艺文志、金石志、艺术志、人物志、轶事、前志源流、本志纂修始末诸门。卷前列全县疆域图、沿革图、水系图、交通图、农矿物产图,除卷前有列图外,各门亦间有插图入之。按其书体例散乱,而纪载详尽。大事记自汉迄今,记明以前为略,明以后则详。谓维西唐、宋为吐番地,元置西临县,明为丽江木氏土司地;清雍正五年改设维西厅,民国改厅为县。述前志源流,谓县志始于邑贡生馀庆远纂《维西闻见录》,成于乾隆已丑;其后通判叶如桐修有《厅志》,成于光绪壬午。此外又有各区土司习惯录、维西厅风土人情调查表,均成于光绪间,纪少数民族之风俗人情。诸书均以抄本流传,迄此志之成,而终无刻本。
130 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丰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31 清郑绍谦纂。绍谦字受山,桂林人。按此志已刊者,卷一列圣诏谕诗文,卷二志图,卷三建置,卷四疆域,卷五营汛、关哨,卷六山川,卷七丁赋,卷八物产,卷九风俗,卷十学校,卷十一祠庙,卷十二典礼,卷十三兵制,卷十四秩官,卷十五选举,卷十六人物,卷十七列女,卷十八土司。未刊者,卷十九艺文,卷二十杂记。卷前有「公白」略云:「《普志》一部总目二十,子目五十有五。受山纂辑全稿呈政于黄仙峤先生,秩满荣归,为所湮没。兹将留存副稿先行付梓,俟后访得全稿,再为续刊补足,以成全志,公白。」观历来方志之刊行,无此公白之例,按公白为绍谦所撰,又何称公曰,真不伦之至矣。
132 永昌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33 清李文渊纂修。文渊字再复,号黄龙,辽东人,由监生历仕府县,康熙四十年升任永昌军民府同知。永昌为汉永昌郡,唐初为姚州郡地,南诏段氏始置永昌府。元、明、清仍为永昌府,清时属云南布政司,领宝山、永平二县及腾越、龙陵二厅。明嘉靖间始修郡志,久佚,此志为知府罗纶,命同知李文渊主纂修,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其书定例为二十六门,附目三十五。永昌矿产甚富,此志叙述亦详,黄金产于上江及永平银龙江,铜出于孟桀,铁出于永平花桥山,有铁厂,玛瑙出于宝山金鸡村,墨玉石出于宝山法宝山,宝沙出腾越,可用以治宝石玛瑙。药材所产亦富,按志所述凡百十七种。
134 开化府志十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35 清何怀道修,万重筼纂。怀道字涑园,陕西人,由监生历仕州县,道光五年升任开化府知府,重筼字古厓,贡生,开阳书院教习。《开化府志》创修于清乾隆戊寅,知府杨大宾延赵震纂府志十卷,此志乃增辑《杨志》后七十馀年之事,成于道光丁亥。其书体例,分图象、建置、山川、田赋、官师、学校、人物、兵防、风俗、艺文十门,各门具有序跋,据怀道序谓:「此志辑成后,求正于省志总纂查守樗,及山阴史澹初。」按此志体裁,颇为精密,其大抵参依杨大宾旧志,而补漏匡误之处甚多,为《开化府志》之最完善者也。按建置志载,开化汉句町国地,唐初属越嵩郡;后没于南诏,为强现、牙车、教化三郡;元为强现三部,明为教化三部。清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有开化河在文山县,源出白龙潭,流经郡治东入马关,又东南流入越南,河一名清水河,又名盘龙河。
136 云南昭通镇风土武备总册不分卷清道光十九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37 清张文焕纂。文焕任昭通镇营标下中军游击,兼管营事。按此册为呈报昭通镇营情况细册,叙镇标肆营之疆域、形势、城池,方舆、民风、土俗,及额设武职、粮饷、军火、器械、塘汛、墩台、程站里数、同城文职、土司、少数民族之情况甚详。昭通设镇肇始,其地旧为乌蒙土府,禄氏所辖;古为窦甸,汉为牂牁郡。自禄氏始祖与孟获同时,栖于阿汪之后山,即今东川府所属阿汪村,或称唐时乌部仲牟因之裔,阿统其十一世焉。乌蒙始强,因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也。元至元置乌蒙路,明洪武改乌蒙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清雍正六年改土设流,归滇管辖,设乌蒙镇。屯兵标下中左右三营,每营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营兵九百名,三营共二千七百名。此册绘五色镇府舆图、各少数民族图、中营分布图等。
138 新修昭通府恩安县志稿六卷清宣统三年传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39 清汪丙谦纂修。丙谦杭州府仁和县人,监生,乾隆四十年任昭通府知府。恩安为昭通府附郭县,昭通旧号乌蒙府,唐时为乌蒙部所居,元始置乌撒路,明改为昭通府,属四川布政使司,清改隶云南。是书为知府主修郭县之志,而所记兼及一郡之事,叙述则止于乾隆时,体裁散乱。
140 镇雄州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41 清屠述濂纂修。述濂字南洲,孝感县人,乾隆四十五年任镇雄知州。镇雄为汉牂牁县地,唐宋时为乌蒙所据;元置芒部路,明升为镇雄军民府,属四川布政司,清改隶云南昭通府。镇雄旧无州志,惟知州李至纯所辑《存牍》,述濂据其《存牍》纂成此志。其书编次,自卷一至卷四分二十六门,附目十八;卷五为人物志,子目十二;卷六艺文志,子目十三。以景胜、物产、祥异入于人物,则门类乖乱,序次颠倒矣。
142 元江府志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43 清章履成纂修。履成字人也,绍兴府会稽县人,康熙中任元江府知府。元江古名惠龙甸,又号因远,在滇之西南,其地最僻。按沿革,唐为银生节度属地,宋为和泥部所据,元为元江路,明为元江府,清初因之。境有元江,源出梁王山,因名。元江旧无郡志,《滇省全志》于元江郡亦仅寥寥数语,略而未备。此志为履成与儒学教授张凤鸣、训导陈冏伯、经历刘接武分辑纂成,共分二十七门,无大纲,纪载颇略。然其书为郡志肇端,采摭不易。此志虽系抄本,今为仅存罕有之书也。
144 元江州志四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45 清广裕纂修。广裕字石如,长白人,道光五年任元江州知州。元江自清雍正间降府为州,此志继章履成府志重修,分地理、建设、赋役、人物四纲,子目二十有八。较《章志》颇有增补,是时元江为直隶州,仅领新平一县。新平东北青龙、厂场、武垻产伏苓,为云南之最著。
146 永北府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147 清陈奇典纂修。奇典福建同安县人,由贡生历官州县,乾隆二十八年升任永北知府。按沿革,永北晋时为施部所据;唐时南诏始置善巨郡,又号北方晱、威偈晱,段氏时改为成纪镇。元初置施州,寻改北胜州,后升为府,明降为州,清初为直隶州,后升为府。自升府后,未有府志,惟明万历辛丑修有《北胜州遗编》一卷。此志乃踵纂《遗编》后百馀年之事,成于乾隆三十年,书凡二十七门,体裁尚为简核。
148 ○西 藏
149 西藏志不分卷清乾隆间刊本,书眉有批注,未署名上海图书馆藏
150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跋例目,亦不分卷帙;全书凡二十二篇,纪载止于清乾隆六年。第一篇曰事迹,西藏,古为三危,汉为羌,唐宋为吐番地,元明曰乌斯藏;后曰图伯特,又曰唐古忒。居于万山之中,为西方极胜之区;如布达拉有飞阁层楼,丽色夺目;别蚌、色拉、甘丹、桑鸢,为四大寺,拱朝于四方。藏地分为三部,曰康、曰卫、曰藏,康者为察木多一路,卫者即西藏拉萨召一带,藏者乃后藏孔什隆布一带。其地人民尊尚佛教,敬信喇嘛,所最崇信者,如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噶吗、巴沙吗纳等。其始为君者,乃额勒特莽固礼之后,马克己之子纳礼藏布,传数世至苏隆藏千布,唐以公主妻之。唐公主好善,修大小二召,并筑城于布达拉为宫室;立碑于大召前,表唐藏永好誓约。明万历时太监杨英尝至其地。清崇德七年清未入关时年号,即明崇祯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喇嘛遣使达盛京今沈阳,约行善事,岁通贡表。第五辈达赖喇嘛入觐清世祖顺治,敕赐金册印封为臣,领西天佛教普觉乾济达赖喇嘛称号。其后蒙古古什罕自青海起兵灭藏,达赖喇嘛又化生于里塘地方,名曰噶尔藏嘉慕,康熙五十九年护归西藏。雍正元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入藏,年羹尧率兵平之。此篇记载,至乾隆六年止。第二篇曰疆圉,纪载西藏四境边界。西藏东至巴塘之南墩宁静山为界,巴塘之里塘属四川,岭西属西藏,其中叫察卡、中甸属云南。南至茹巴之怒江为界,西至阿里纳达克为界,北至准噶尔为界,东南至鲁巴,东北至娘错、潘松、泰宁界,西南至白布卡契界,西北至锅璧、准噶尔界,其所称锅璧即汉言沙漠地焉。第三篇曰山川,藏语称山曰拉。西藏东方之山,有禄马岭,山不甚高,绵长百里,四时积雪,在拉萨东亦称百巴,为山之最有名者。又有濯拉、鲁王拉、砂土拉、赛瓦合拉、瓦合一桂拉等,皆为大山。川有机楮河,即藏江,工布汪拉里河、金沙江、雅隆江等,皆在东部。南方之山,有锅噶拉,高大积雪,又有宗噶拉,亦高峻。川有春结即藏江一段,及洛巴河、怒江。西方之山,有阿里拉、甘不拉,即西昆仑山,锅噶拉、墨雨拉,皆为高耸无比。川有业党楮河,上有铁索桥,为守隘要地,又有藏布河、羊木隆海等。北方之山,有喇根拉、克里野拉等;川有彭多河最著,架铁索桥,又有皮船为渡。第四篇曰寺庙。按此篇所述寺庙,不下百数,亦未足以尽举藏地之寺庙。兹录其尤著者,有大召,在拉萨内,名曰老木即,建于唐时,坐东向西,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栏杆殿宇,皆系铜底鎏金,宏敞壮丽,焕然夺目,宝珍奇玩,毕聚于内。小召在大召北半里许,名曰喇木契,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垂仲殿在大召东半里许,名曰噶吗霞,所居护法僧,乃喇嘛装束,仍娶妻生子。木鹿寺在大召北、小召东,楼高四层,颇壮丽广阔,为西番僧习经之所。别蚌寺为达赖喇嘛避暑之所,仍仲宁、翁结巴寺,在后藏札什隆布;撤家寺亦在札什隆布,内有撤家班禅,及红帽喇嘛之祖师。其教喇嘛年少时娶妻生子,俟有子后,不复再近室家,始登法座。多尔吉拔姆宫在羊卓白地海中,海中有山,上建寺极宏丽,似有瀛世蓬岛之像。达隆寺、热正寺、楚布寺、甘丹寺、江巴林寺,为西藏大寺,皆在昌都。第五篇曰天时,述西藏之气候,因藏地势高下不一,寒暄各异。平壤则热,高平则冷,有十里不同天之语,又晴雨靡常,风霾无定,就拉萨而论,其地冬虽寒而不凛冽,夏虽暑而不薰蒸。西藏在前藏一带气候较佳,后藏则寒热变化无常,随地势之高下所定也。第六篇曰物产,拉萨产谷属,又汉人带入菜种,有白菜、菠菜、苋菜等。工布达以牧畜牛羊为食,不艺五谷。说板多山后有金厂,产青金,昌都产黄连、麝香、熊胆。驼洛海一带,有海子盐水,产白盐。第七篇曰岁节,西藏年节,如腊月大,以元日为年小,以初二为年大,凡商民停市三天。年初九日大召内集名山寺喇嘛四万众,迎接达赖喇嘛诸佛登台,或有名呼图克图者讽诵《大藏》,以五色油面做人物龙蛇鸟兽,下设木架数层,安设灯火,周围约数万盏,自黄昏后点起,至次早始撤。以天之晴阴风雪,并灯焰之色,占一年吉凶。二月三十日布达拉悬挂大佛,六月三十日别蚌寺、色拉寺挂大佛。七月十五日,其俗遍历郊圻,观田禾,则饮一日,以庆丰年,然后刈获。七月十三日至八月初五日,遍延亲友,同浴于河。十月十五日为唐公主诞辰文成公主生于贞观四年,卒于永隆元年,《新唐书·吐蕃列传》云:永隆元年文成公主薨,遣使者吊。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卡巴成圣之日,十二月二十九日木鹿寺跳神逐鬼,以为驱邪。第八篇曰纪年,西藏不用天干,惟用地支、属相纪年,以十二月为一岁,以寅月为正月,仍有闰月,但其闰月不同时。纪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与《时宪书》无异,推日月之蚀,亦纤毫不爽。第九篇曰风俗,所叙西藏民情习俗,以轻男重女,饮食以茶为最要,次青稞、炒面、酥油、牛羊肉等。装饰男子留发,妇女老少日以糖饴或儿茶涂面。第十篇曰衣冠,纪西藏人衣裳冠冕,多用毼氆鲁,富者亦穿绸缎布匹。第十一篇曰饮食,西藏自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熬极浓,入酥油盐搅之,饮茶食糌粑或肉米,名曰土巴汤。日食不拘顿数,皆饮酒,乃青稞所酿,淡而微酸,名曰呛,亦有青稞烧酒。第十二篇曰婚嫁,记西藏婚姻,首取门户相对,男以识字者佳,女以善生理、识货价、理家务为善,婚嫁亦通媒妁之言。第十三篇曰夫妇。第十四篇曰生育。第十五篇曰丧葬。第十六篇曰医药,西藏医名厄木气,药不炮制,无饮片,皆系丸散,亦诊视而后用药。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右手,以右手执病者左手,一时齐脉,不分先后。病重必延喇嘛念经祈祷,巫医并用。第十七篇曰占卜,记西藏占卜之术不一,有喇嘛以纸画八卦书番字而占者,有以青稞排卦,抽五色毛线而占者,又或数素珠而占,或划地而占。第十八篇曰礼仪,记西藏礼节甚简,以卸帽于手,打半躬,垂手曲腰,以为礼也。第十九篇曰宴会,岁时令节,自郡王而庶民皆有宴客,或在于家,或于柳林中举之,而无仪式。第二十篇曰市肆,西藏贸易经营男女皆为之,通用货币,皆以银钱,每角重一钱五分,上铸藏文花纹,其名曰白丈。市肆不设铺面桌柜,均以就地摆设而货。第二十一篇曰房舍,述前后藏各处房屋,均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凡称大室者,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奢侈,不亚于庙寺堂皇者也。篇二十二曰刑法,是篇述西藏相沿有《藏律》三本,计四十一条。按此志凡二十二篇,大抵系实地测察所得,又参阅诸书有关西藏纪载汇集而成,叙述甚为翔实。但于考订取信,有欠雅正。如事迹篇所载,传闻唐三藏取经履其地,猪八戒招亲于高老庄,即为今之采里,乃吴承恩小说之言。然今求纪载西藏专志,此书最推古本矣。中央民族学院藏有抄本《西藏志》,修成于乾隆四十三年,后此志将三十年。乾隆刻本,查今存仅见此书。又此书书眉有眉批,注古今,译名之同异及笺正误讹,未详出于何人手笔。
151 卫藏通志十六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
152 按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及纂成年代。然据桐庐袁氏刻《渐西村舍丛刊》收此志,书后有朱印附记一方云:「按此书系清户部主事桂林龙松岑公继栋校刻,伊未署名,详见公文集附记,并云原本未著姓氏,疑为和琳所辑。按和琳于乾隆五十六年与将军福康尝入藏勘定边界,此志如为和琳入藏时纂成,当在乾隆末际焉。按本书首有编例一篇,称参及《史鉴类函》《西藏志》等书。其书当成于《西藏志》后,向以抄本流传。至光绪间桐庐袁氏始刊其书。其书编次为十六卷,卷一考证、卷二疆域、卷三山川、卷四程站、卷五喇嘛、卷六寺庙、卷七番目、卷八兵制、卷九镇抚、卷十钱法、卷十一贸易、卷十二条例、卷十三纪略、卷十四抚恤、卷十五部落、卷十六经典。按此志汇叙西藏事物最推详备,而所记部落事则简略,此书虽称曰通志,实非通志之编例也,其书述西藏疆域形胜,道里、山川,部落渊源,及达赖与班禅之化生世系,则采博详实。尤于西藏之山川、地点、人名、官名,详订藏语,真切译出,颇可备考。西藏之地,古分四部,曰康、曰卫、曰藏、曰阿里,而藏之名即基于藏部,故此志称曰《卫藏通志》。按西藏沿革,古为三危,汉为羌,唐、宋为吐番地。元宪宗时始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又于四川徼外置碉门等处宣抚司。世祖时复置为乌思藏,郡邑其地,以吐蕃僧八思巴红教之祖为大宝法王帝师领之,后嗣世袭其号。明时复累加崇封,永乐时有红教僧宗喀巴者,别创黄教,遗嘱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呼毕勒罕者,汉言化身。达赖一世即吐蕃赞普之裔,故藏人推尊为乌斯藏王,由是乌斯藏王不传子孙,而传于转生之喇嘛。万历以后,不与明通,而归诚于清,贡献不绝,清置驻藏办事大臣镇守其地,一切政事皆由大臣会同达赖、班禅裁决。按西藏四部自光绪年间划分康地隶川滇边务大臣,民国改设西康行省。卫亦称前藏,有城三十,首府曰拉萨,达赖所驻,藏亦称后藏,有城十七,首府札什伦布,班禅所驻。阿里有城五,又有纳书克、贡巴等土司三十九族,为西羌之遗裔。
153 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德尼及大小呼图克图沙布咙源流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154 不著撰人,此篇述西藏佛域宗派源流,兼及西藏历代大事,实为西藏之全史也。其书编次,一、达赖喇嘛源流,二、班禅额尔德尼源流,三、济咙呼图克图源流,四、第穆呼图克图源流,五、呼微阿齐图诺们罕源流,六、文结色呼图克图源流,七、俄喀济仲呼图克图源流,八、罗森巴呼图克图源流,九、布鲁克巴呼图克图源流,十、彭多所属达咙麻仓寺大呼图克图源流,十一、墨竹宫所属志工寺呼图克图源流,十二、楚尔卜寺噶尔玛巴呼图克图源流。以上佛域十二派为最著者也。下又叙大小呼图克图源流凡三十有一,其书虽名佛教源流,而书内记述喇嘛管辖寺庙之疆域人口之数,足以补中域志乘之未备也。
155 康藏宝鉴不分卷民国三十三年重纂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56 近人刘赞廷纂。赞廷字燮丞,东光县人。尝从军经略边疆三十馀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是书原本名《西康百家姓》,因关康藏史实,赞廷重为编纂,参考史籍,与见闻结合,并经考证,记载翔实。是书为介绍边情,沟通西南文化,其采用书籍,有历代有关康藏之奏议,及《蒙古源流》《佛教源流考》《西藏图考》《卫藏志》《西藏通览》等书,与史书之吐蕃、西蕃诸传。书前有民国三十二年仁寿戴安琴序,称此书名《康藏宝鉴》。安琴字慈霖,居康藏久,既为之序,又为之校正。是书篇目:卫藏原始、佛门纪元、禹贡黑水、厄鲁游戎、觉罗结缘、阿里、哲子雄、大吉岭、后藏、西藏名寺记略、和阗、布鲁特、克什米尔噶克、廓尔喀、爰剑、哀牢诸篇。为纂录与考察之笔记,无体例排比法度,似未竟稿,未定书名,兹名从戴安琴序。较之西藏旧志,此稿增加近代事物资料丰富。
157 ●后 记
158 馀初习志乘之学,始于三十五年前供职于武进文献社时。该社延宜兴沙彦楷先生主纂《武进县志》,嘱馀助先生校录志稿及采摭志料,因得问业于先生习志乘学。尝问先生曰:「方志何以论优劣?」先生曰:「汝阅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所纂方志,与世之泛泛而为志乘者,相互比较,则其优劣焉可见也!」先生私淑阳湖洪亮吉方志学,论交于武进唐肯讨论志乘新例;尝总纂宜兴、江阴二志,皆未成稿而辍。主纂《武进县志》已在晚年,坚志欲纂成之。而建国初先生别有重务,修志又是告停。是后馀亦调职于上海图书馆,而得整理徐家汇藏书楼方志,编成所藏方志目录一册。是时识同事常熟瞿君凤起,其家数世藏书,君精版本目录之学,尝语馀曰,「目录只记书名、卷数、撰人、版本而已,若欲究厥一书一学之渊源,则惟提要。」因劝馀暇时作方志提要。越二三年,馀试作成方志提要二三百篇。是时,无锡朱士嘉先生为补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来沪阅徐家汇藏书楼方志。馀素闻先生目录学贯通中西,专志于方志目录,撰成《地方志综录》,盛行于世,而有助于中外学术交流。因馀景仰先生之学,同事黄岩王君育伊特为介绍馀从先生问学,先生知馀在撰方志提要,极为勉励,且告以编缀之法。先生曰:「吾已年近周甲,如欲撰成方志提要,非二三十年心力不可。愿汝辈勉之矣。」先生之言,似有委之以是任焉。是后馀每逢假期暇日,往宁、常、锡、苏、甬、杭、嘉、湖一带,就近访书,粗衣粝饭,披星待旦,废寝忘食,艰苦阅书。历十馀年阅览方志约五六千种,而选择作成《提要》者一千百数十种,亲历苦学之艰难,而悉志乘之学为深博无涯涘。
159 故此《提要》之作经历艰难,而所著录之书,皆为今存之志,参阅公私收藏者约有四十馀家,历二十馀年乃得撰成提要一千一百馀种。自于中年发愤读书,至老不竭之志,而终犹有未备也。遂此数十年来,承蒙沙彦楷、张国淦、瞿宣颖、尹石公、王育伊、吴廉铭、吴静山、周予同、严育三、张寿甫、张宋??、之凤、朱偰,及朱士嘉、周子美、瞿凤起、胡道静、潘景郑诸师友之鼓励指教,或远道递供资料,始成初稿。而叹师友之大半寥落,曩所承蒙教导之恩者,铭感不能忘。今此稿齐鲁书社承受出版,书遇知音,问世有期。又蒙李伟国、虞信棠、陈先行三君为助校录,并相互质正,乃克订成定稿,致表感谢。
160 一九八三年三月
161 陈光贻记
162 稀见地方志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