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8-10-12 点击数:1298
北京图书馆
原名京师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筹办,民国元年(1912)八月正式开放。民国十七年(1928)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改名为北京图书馆。现藏书一千多万册。该馆建立初,由内阁大库拨交方志一千多部,大部为康熙刻本。国子监移藏方志一百多部。民国五年(1916)北洋政府教育部征集全国方志,拨交复本三百多部。后购置、捐赠、拨交六百多部。民国十五年(1926)北海图书馆并入方志五百多部。现该馆共藏方志六千零六十六种,九万三千零九卷,包括二十七个省、自治区。河北五百六十四种,江苏四百七十六种,四川四百五十八种,山东四百五十八种,河南四百三十四种,浙江三百九十八种,山西三百七十五种,江西三百四十二种,陕西三百三十一种,广东二百九十五种,安徽二百六十一种,湖南二百六十种,湖北二百六十种,福建二百零五种,云南一百九十二种,甘肃一百四十二种,广西一百一十七种,贵州九十八种,新疆八十七种,辽宁七十九种,吉林六十种,台湾四十四种,黑龙江四十一种,西藏三十六种,内蒙十九种,宁夏十九种,青海十五种。民国二十一年(1933)编印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民国二十五年(1936)将增藏的方志编印成《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二编》。1957年编印了《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该目录计收方志二千一百七十七种,五万册左右。>民国时期,万斯年编有《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并附索引。1959年铅印《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主要收录清乾隆以前的方志。
上海图书馆
该馆收藏历代地方志共五千四百余种,九千九百二十册,胶卷一万二千一百零四卷,居全国第二位。最早版本有宋绍定二年刻本《吴郡志》,为全国稀见之本。此外,收藏上海地区的方志,有各种版本,最为完整。1958年,该馆编印了《上海图书馆地方志复本目录》;1959年,编印《上海图书馆方志缺书目录》。1979年,编印《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除著录单行方志外,还著录了见于丛书中的若干方志。
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是我国典藏地方志书较为丰富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之一。现藏有全国各地志书四千六百余种,其中,近半为私家藏志“巨擘”天春园主人任凤苞(振采)于解放初年所捐,多珍善之本。
原名京师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筹办,民国元年(1912)八月正式开放。民国十七年(1928)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改名为北京图书馆。现藏书一千多万册。该馆建立初,由内阁大库拨交方志一千多部,大部为康熙刻本。国子监移藏方志一百多部。民国五年(1916)北洋政府教育部征集全国方志,拨交复本三百多部。后购置、捐赠、拨交六百多部。民国十五年(1926)北海图书馆并入方志五百多部。现该馆共藏方志六千零六十六种,九万三千零九卷,包括二十七个省、自治区。河北五百六十四种,江苏四百七十六种,四川四百五十八种,山东四百五十八种,河南四百三十四种,浙江三百九十八种,山西三百七十五种,江西三百四十二种,陕西三百三十一种,广东二百九十五种,安徽二百六十一种,湖南二百六十种,湖北二百六十种,福建二百零五种,云南一百九十二种,甘肃一百四十二种,广西一百一十七种,贵州九十八种,新疆八十七种,辽宁七十九种,吉林六十种,台湾四十四种,黑龙江四十一种,西藏三十六种,内蒙十九种,宁夏十九种,青海十五种。民国二十一年(1933)编印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民国二十五年(1936)将增藏的方志编印成《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二编》。1957年编印了《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该目录计收方志二千一百七十七种,五万册左右。>民国时期,万斯年编有《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并附索引。1959年铅印《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主要收录清乾隆以前的方志。
上海图书馆
该馆收藏历代地方志共五千四百余种,九千九百二十册,胶卷一万二千一百零四卷,居全国第二位。最早版本有宋绍定二年刻本《吴郡志》,为全国稀见之本。此外,收藏上海地区的方志,有各种版本,最为完整。1958年,该馆编印了《上海图书馆地方志复本目录》;1959年,编印《上海图书馆方志缺书目录》。1979年,编印《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除著录单行方志外,还著录了见于丛书中的若干方志。
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是我国典藏地方志书较为丰富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之一。现藏有全国各地志书四千六百余种,其中,近半为私家藏志“巨擘”天春园主人任凤苞(振采)于解放初年所捐,多珍善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