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人物:陈衍 魏元旷 震钧 王树枬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数:1738
陈衍
字叔伊,福州人,二十七岁中举人,次年应礼部试下第,三十岁在家授徒。后任学部主事,北京大学任教席。民国二年(1913),赵尔巽聘充清史馆名誉纂修,未就,民国五年,巡按使许世英聘编纂《福建通志》,先为副总纂,后为总纂。为了编志,他征书贮屋数间,以供各分纂翻阅,遇有关福建的人与事皆摘录分题编次。民国七年粤军入闽南,他挈家赴沪,仍函请省长公署派分纂林宗泽带校对誊录数人往南京、杭州各图书馆抄志中应用材料。是以该志拥有较丰富的资料。但后因人事纠纷,经费支绌,手稿虽已基本完成,而未全部刻就,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 ),才由福建省教育厅补续刊行。民国《福建通志》是福建省志中篇幅最多的一部,但此志修于民国时期而下限只到清朝末年,与民国有关者,只字不录,足以反映出陈氏忠于清室的遗老思想。
魏元旷
原名焕奎,字斯逸,号紫侯,江西南昌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官刑部主事,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长。尝讲学南昌东湖书院,并受聘为《豫章丛书》主编。家富藏书,著作合刊为《魏氏全书》三十七种共一百一十二卷,其中杂编二十九卷中多南昌风俗轶事,实为方志素材。光绪三十年(1904)县令江召棠聘魏主纂《南昌县志》。江于南昌教案中受害后,魏即携志稿自随,时作增补,至民国八年( 1919)始告印行,为历代《南昌县志》中最完备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不惟增新,且能补旧”。鉴于里邑西山旧志散佚不传,复自撰《西山志》六卷,颇为简洁。有关地方志者尚有《南昌文征》、《南昌诗征》等多种。
震钧
满族,姓瓜尔佳氏,字在廷,自号涉江道人,汉姓名唐晏。曾任江苏江都知县,又执教于京师大学堂,不久到江宁将军铁良幕府,任江宁八旗学堂总办。他生于清王朝动荡以至崩溃的时代,寄情书画,潜心著述。著《庚子西行纪事》、《渤海国志》、《两汉三国学案》、《八旗诗嫒小传》、《洛阳伽蓝记钩沉》、《八旗人著述存目》、《陆子新语校注》、《国朝书人辑略》、《天咫偶闻》等十余种。
王树枬
字晋卿,号陶庐。新城县(今属河北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四川省青神,资阳、铜梁、富顺等县知县。新疆布政使。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光绪初年,参加重修《畿辅通志》的编纂;任新疆布政使期间,主持编修《新疆图志》(一百一十六卷),并亲手撰写了此志的“国界”、“藩部”、“物候”、“礼俗”、“山脉”、“兵事”等门类志计八种五十余卷;清末著《大清畿辅先哲传》;在民国期间,参加编纂《奉天通志》、《河北通志稿》,以及《冀县志》、《新城县志》。其一生完成方志著述之多,是我国方志编修史中少见的。在方志学理论方面,未见其专门著述。其方志学思想主要见于晚年所纂《冀县志》和《新城县志》的序言、凡例。主张“邑志必以地为经”,以定志书记述范围,避免附会泛滥;方志的作用在于“记地事、道地慝、辨地物、知地俗,以求地应”,认为这是志书的准绳;主张志详于史, “志者史之例也。史记一国之事,则去取不得不严,志记一隅之事,则去取不得不宽。故省、府、县志递加详焉。”这些原则为后人修志所仿效。
字叔伊,福州人,二十七岁中举人,次年应礼部试下第,三十岁在家授徒。后任学部主事,北京大学任教席。民国二年(1913),赵尔巽聘充清史馆名誉纂修,未就,民国五年,巡按使许世英聘编纂《福建通志》,先为副总纂,后为总纂。为了编志,他征书贮屋数间,以供各分纂翻阅,遇有关福建的人与事皆摘录分题编次。民国七年粤军入闽南,他挈家赴沪,仍函请省长公署派分纂林宗泽带校对誊录数人往南京、杭州各图书馆抄志中应用材料。是以该志拥有较丰富的资料。但后因人事纠纷,经费支绌,手稿虽已基本完成,而未全部刻就,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 ),才由福建省教育厅补续刊行。民国《福建通志》是福建省志中篇幅最多的一部,但此志修于民国时期而下限只到清朝末年,与民国有关者,只字不录,足以反映出陈氏忠于清室的遗老思想。
魏元旷
原名焕奎,字斯逸,号紫侯,江西南昌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官刑部主事,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长。尝讲学南昌东湖书院,并受聘为《豫章丛书》主编。家富藏书,著作合刊为《魏氏全书》三十七种共一百一十二卷,其中杂编二十九卷中多南昌风俗轶事,实为方志素材。光绪三十年(1904)县令江召棠聘魏主纂《南昌县志》。江于南昌教案中受害后,魏即携志稿自随,时作增补,至民国八年( 1919)始告印行,为历代《南昌县志》中最完备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不惟增新,且能补旧”。鉴于里邑西山旧志散佚不传,复自撰《西山志》六卷,颇为简洁。有关地方志者尚有《南昌文征》、《南昌诗征》等多种。
震钧
满族,姓瓜尔佳氏,字在廷,自号涉江道人,汉姓名唐晏。曾任江苏江都知县,又执教于京师大学堂,不久到江宁将军铁良幕府,任江宁八旗学堂总办。他生于清王朝动荡以至崩溃的时代,寄情书画,潜心著述。著《庚子西行纪事》、《渤海国志》、《两汉三国学案》、《八旗诗嫒小传》、《洛阳伽蓝记钩沉》、《八旗人著述存目》、《陆子新语校注》、《国朝书人辑略》、《天咫偶闻》等十余种。
王树枬
字晋卿,号陶庐。新城县(今属河北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四川省青神,资阳、铜梁、富顺等县知县。新疆布政使。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光绪初年,参加重修《畿辅通志》的编纂;任新疆布政使期间,主持编修《新疆图志》(一百一十六卷),并亲手撰写了此志的“国界”、“藩部”、“物候”、“礼俗”、“山脉”、“兵事”等门类志计八种五十余卷;清末著《大清畿辅先哲传》;在民国期间,参加编纂《奉天通志》、《河北通志稿》,以及《冀县志》、《新城县志》。其一生完成方志著述之多,是我国方志编修史中少见的。在方志学理论方面,未见其专门著述。其方志学思想主要见于晚年所纂《冀县志》和《新城县志》的序言、凡例。主张“邑志必以地为经”,以定志书记述范围,避免附会泛滥;方志的作用在于“记地事、道地慝、辨地物、知地俗,以求地应”,认为这是志书的准绳;主张志详于史, “志者史之例也。史记一国之事,则去取不得不严,志记一隅之事,则去取不得不宽。故省、府、县志递加详焉。”这些原则为后人修志所仿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