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县志 昌乐县志 临朐县志书 光绪临朐县志
发布时间:2018-10-07 点击数:3039
寿光县志
二十卷。清刘翰周纂修。刘翰周,河北丰润县人,举人出身,乾隆五十九年(1795)任寿光知县。《寿光县志》,创修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邑令刘有成,再修于雍正年间李方膺,三修于乾隆二十年邑令王椿。此志为四修。上距旧志已四十年余年,刘翰周延邑绅,重新修纂。征文考献,网罗散佚,历时十五月而告竣。《寿光县志》嘉庆五年(1800)刻本。全书二十卷,分为:卷一至卷六舆地志:疆域、形胜、分野、沿革、河泊、乡社、古迹、坟墓、风俗;卷七建置志;城池、县治、别署、仓廒、学校、坛庙、寺观、铺舍、亭馆;卷八至卷九食货志:赋役、盐法、纪年、物产;卷十秩官志:封建、知县、县丞附主簿、典史、教谕、训导、盐课、大使、武防、宦迹;卷十一贡举志:进士、举人、贡生、武举、武进士、貤封、恩荫;卷十二至卷十六人物志:事功、忠节、循良、孝友、义厚、儒行、文苑、勇略、隐逸、仙释、列女;卷十七至卷十九艺文志:著述、专集、杂体诗、杂体文;卷二十杂缀。此志仿《武功县志》体例,分七门,每门前附以序,每条下,间系以文。其纲举目张,考据精当,征引虽多,均能注以出处,义例谨严。注重订讹,是其一大特点。
昌乐县志
六卷。清贺基昌纂修。贺基昌,河南光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八年(1669)任昌乐知县。十一年(1672)奉檄修志,邀集邑中缙绅学士,设局采访,取嘉靖朱木志为蓝本,补取残缺,增其未备,历时数月,遂成新志。《昌乐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全书六卷,分为:地舆志,秩官志,田赋志,选举志,祠典志,人物志,杂著志,艺文志。每门之下,附有诸小目。此志较旧志加详充实,对旧志体例未善之处,也作了厘正。
临朐县志书
四卷。清屠寿徵修,尹所遴纂。屠寿徵,康熙十一年(1672)任临朐知县。尹所遴,邑人,贡生出身。屠寿徵宰临朐,即奉普修全国郡邑地志之檄,纂修邑乘,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家士志距当时已近百年,时移势迁。屠寿徵即任所遴为总编辑,广搜博采,历时数月而书成。《临朐县志书》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此志体例踳驳,仅列门类,不分纲目。门类冗杂,而内容简略。如人物志外,又有耆旧、侨寓等,又如职官外又有职官传,足见其杂乱无章。
光绪临朐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姚延福修,邓嘉缉、蒋师辙纂。姚延福字介生,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监生出身,光绪七年(1881)任临朐县知县。下车伊始,即留意一方故事,研求其利弊而予以变革。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县令王家士,再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屠寿徵,明志已不存,所获康熙旧志,体例踳驳,纪述陋脱。姚延福就集邑中文学之士,重创新志。因距康熙时已地二百余年,日月淹久,案牍散佚,重修甚难。延福厘订条例,详加采访,历时三年纲纪粗明,复与邑人商榷是非,别择虚谬,遂成新志。《光绪临朐县志》光绪十年(1884)刻本。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舆图、疆域;卷二沿革;卷三山水;卷四古迹;卷五建置;卷六赋役;卷七学校;卷八风土;卷九艺文;卷十大事表;卷十一秩官表;卷十二科贡表;卷十三宦迹;卷十四人物;卷十五列女;卷十六杂记。卷首有序、凡例。此志体例与前志大异,取材仍多缀拾旧文。旧志分门四十六类,太为庞杂,且多重复,此志则并之十六门,以趋合理。此外,对旧志舛讹尤多纠正,使荒落文献复有可征。本志尚有民国间重印本。
二十卷。清刘翰周纂修。刘翰周,河北丰润县人,举人出身,乾隆五十九年(1795)任寿光知县。《寿光县志》,创修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邑令刘有成,再修于雍正年间李方膺,三修于乾隆二十年邑令王椿。此志为四修。上距旧志已四十年余年,刘翰周延邑绅,重新修纂。征文考献,网罗散佚,历时十五月而告竣。《寿光县志》嘉庆五年(1800)刻本。全书二十卷,分为:卷一至卷六舆地志:疆域、形胜、分野、沿革、河泊、乡社、古迹、坟墓、风俗;卷七建置志;城池、县治、别署、仓廒、学校、坛庙、寺观、铺舍、亭馆;卷八至卷九食货志:赋役、盐法、纪年、物产;卷十秩官志:封建、知县、县丞附主簿、典史、教谕、训导、盐课、大使、武防、宦迹;卷十一贡举志:进士、举人、贡生、武举、武进士、貤封、恩荫;卷十二至卷十六人物志:事功、忠节、循良、孝友、义厚、儒行、文苑、勇略、隐逸、仙释、列女;卷十七至卷十九艺文志:著述、专集、杂体诗、杂体文;卷二十杂缀。此志仿《武功县志》体例,分七门,每门前附以序,每条下,间系以文。其纲举目张,考据精当,征引虽多,均能注以出处,义例谨严。注重订讹,是其一大特点。
昌乐县志
六卷。清贺基昌纂修。贺基昌,河南光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八年(1669)任昌乐知县。十一年(1672)奉檄修志,邀集邑中缙绅学士,设局采访,取嘉靖朱木志为蓝本,补取残缺,增其未备,历时数月,遂成新志。《昌乐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全书六卷,分为:地舆志,秩官志,田赋志,选举志,祠典志,人物志,杂著志,艺文志。每门之下,附有诸小目。此志较旧志加详充实,对旧志体例未善之处,也作了厘正。
临朐县志书
四卷。清屠寿徵修,尹所遴纂。屠寿徵,康熙十一年(1672)任临朐知县。尹所遴,邑人,贡生出身。屠寿徵宰临朐,即奉普修全国郡邑地志之檄,纂修邑乘,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家士志距当时已近百年,时移势迁。屠寿徵即任所遴为总编辑,广搜博采,历时数月而书成。《临朐县志书》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此志体例踳驳,仅列门类,不分纲目。门类冗杂,而内容简略。如人物志外,又有耆旧、侨寓等,又如职官外又有职官传,足见其杂乱无章。
光绪临朐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姚延福修,邓嘉缉、蒋师辙纂。姚延福字介生,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监生出身,光绪七年(1881)任临朐县知县。下车伊始,即留意一方故事,研求其利弊而予以变革。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县令王家士,再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屠寿徵,明志已不存,所获康熙旧志,体例踳驳,纪述陋脱。姚延福就集邑中文学之士,重创新志。因距康熙时已地二百余年,日月淹久,案牍散佚,重修甚难。延福厘订条例,详加采访,历时三年纲纪粗明,复与邑人商榷是非,别择虚谬,遂成新志。《光绪临朐县志》光绪十年(1884)刻本。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舆图、疆域;卷二沿革;卷三山水;卷四古迹;卷五建置;卷六赋役;卷七学校;卷八风土;卷九艺文;卷十大事表;卷十一秩官表;卷十二科贡表;卷十三宦迹;卷十四人物;卷十五列女;卷十六杂记。卷首有序、凡例。此志体例与前志大异,取材仍多缀拾旧文。旧志分门四十六类,太为庞杂,且多重复,此志则并之十六门,以趋合理。此外,对旧志舛讹尤多纠正,使荒落文献复有可征。本志尚有民国间重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