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人物:谢启昆 章学诚 许乔林 戚学标 邵晋涵
谢启昆
字蕴山,号苏潭,清江西南康县人,乾隆进士。早年供职史馆。嘉庆四年(1799)升任广西巡抚,次年即开馆倡修《广西通志》,且以垂暮之年,躬亲纂事,遍察历代志书,考其体例得失,舍短取长,推陈出新,纂成《广西通志》,对后来修志影响很大。乾隆五十四年(1789),还与陈兰森等合修了《南昌府志》。有《树经堂集》、《西魏书》、《小学考》、《粤西金石志》等著作传世。
章学诚
清史学家、方志学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7)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编纂《续资治通鉴》、《史籍考》等。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刘知幾《史通》并称。他在修志实践中,对方志的性质、源流、作用、体例和编纂方法均有论述。形成较完整、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辨明方志的性质和作用,明确指出“志乃史裁”,“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强调志书要“实用”,为国史取材。在当时提出“方志为史”和“经世致用”,提高了志书的地位和实用价值;确立了方志体例结构,提出“三书”“四体”之说。主张志书由“志”、“掌故”和“文征”三部分组成,而志为主体,分纪、传、表、考等四体;明确了志书内容和编纂要求,提出志书内容应包括编年、方舆、建置、民政、秩序、选举、人物、艺文等八门。要求修志人员应具备史才、史识、史学和史德;为便于编修志书,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以收集和保存资料。他的这些修志理论和主张,奠定了方志学的基础。其主要方志论著有《方志立三书议》、《方志辨体》、《州县请立志科议》、《修志十议》等。纂修之志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参修元志有《荆州府志》、《大名县志》、《常德府志》、《石首县志》、《麻城县志》、《天门县志》等。全部方志著述均收入《章氏遗书》中。
许乔林
字贞仲,号石华。清海州板浦场人。嘉庆丁卯科亚元,出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会试落榜,充任国史馆誊录官。后归田任板浦郁洲书院山长,江淮学者争趋其门。一生著述颇丰,对地志编著成就尤大。二十七岁时受知海州知州湖南化人唐仲冕延请纂海州志。石华与弟桂林分任纂修。嘉庆七年始修,十年付刊。凡三十二卷。所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体例一新,号称“江左佳志”,被各地方志修纂者“奉为圭臬”。乔林还著有《东平州志》、《云台新志》、《球阳琐语》、《票盐志略》等。乔林和其弟桂林,颇负盛名,时称“东海二宝”。
戚学标
字翰芳,号鹤泉,清浙江太平(今温岭县)县人。主纂《台州外书》二十卷(为《台州府志》), 《太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其宰涉县时,病该县史书“类未经一目者”,以政暇重修,又撰《涉县志》八卷。
邵晋涵
字与桐,号二元,清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四库馆开,任纂修官。累官至侍读学士。通经史,著有《南都事略》、《尔雅正义》等书。参加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书。乾隆四十九年(1784)总纂《杭州府志》一百一十卷,及《余姚县志》四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