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县志下载:〔雍正〕四川通志 〔嘉庆〕四川通志 蜀故
〔雍正〕四川通志
黄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纂,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全书共四十七卷,首一卷,目录依次为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城池关隘、户口、田赋、学校、祀典、名宦、人物、孝友、烈女、忠义、武功、蠲政、水利、盐法、茶法、钱法、木政、榷政、边防、土司、西域、兵制、津梁、驿传、山川、古迹、祠庙、公署、寺观、陵墓、宫室、帝王、职官、选举、隐逸、流寓、仙释、祥异、风俗、物产、艺文。本志为清总督四川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廷桂等于雍正七年(1729)奉敕修。《四库总目》已著录,谓其“旧志之阙者补之,略者增之,较为详备”。但仍有沿旧志之误,如卷八《人物》说唐鲜于仲通“以忤杨国忠贬官”。查新旧《唐书》杨国忠传,鲜于仲通与杨国忠关系密切,看不出“忤”意,本志说“以忤杨国忠贬官”不知有何根据。又卷六《名宦》中说岳飞之子岳云“以功迁忠州防御使”。《宋史·岳飞》传附岳云传说,岳云以功迁忠州防御使,为飞所辞,至飞父子遇害,岳云从未赴任,不应收入志中。
〔嘉庆〕四川通志
常明等修,杨芳灿等纂,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全书二百零四卷,首二十二卷,卷帙几为雍正志的十倍。其目依次为天文、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经籍、纪事、西域、杂类,凡十二志,约二百子目。卷首为康、雍、乾、嘉四帝的圣训、宸章和诗文。常明、四川总督,满洲镶红旗人。他到任后“亟索省志阅之,其间职官、建置、营制、边防旧志与今不符合”,于是决心重修雍正志, “自壬申春肇事,讫甲戌冬稿本粗就”,再经过“删讹补遗,芟繁剔复”而成书。(常明《序》)本志纠正了雍正志的失误,尤以“沿革、江源、堤堰,及边防、土司等,堪称缜密精到,足备考核”。(王云五主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湾商务)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本志见于“职官旧志,未为立表,莫知因革之由”, (《凡例》)而立职官表,把古代官制与近代官制强相比附,以当时之总督,比三代之州牧方伯,知府比于秦汉太守,未免牵强。
蜀故
清彭遵泗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玉元堂刻本。蜀故即四川之典故,脱稿于清乾隆中叶,凡二十七卷。卷目主要有方域、形势、田赋、商茶盐酒等税、钱法、建置、兵卫营制、宫室、选举、风俗、故事、人物、古迹、著作、物产、神异、仙道、边徼、僭窃等。该志所载的典章制度,如“盐税”“茶税”、“钱文”等,多溯自宋元,述其邅递,再于“盐政”、“茶政”、“钱法”等细目中列当朝制度。四川资源丰富,明清各州县多建有小铜厂、铅矿, “钱法”门详列了乾隆年间或因“试采不旺”、或因“逼近夷疆,不便开采”而遭封禁的一大批厂矿。“户口”门除录当地人口外,还载有乾隆十八、九年由广东、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等省迁蜀的人数。“口语”门记有宋代农民起义首领王小波实为“王小皤”,源于当地人称老为皤,取其皤皤黄发之意。“著作”门对蜀人作品不独开列书名卷数,还摘引晁公武、陈振孙等人之目录学著作,对作者及其撰著加以介绍。“流贼”门记有元明间农民起义史实,如详述张献忠之死。此书资料多系撰者在采访纂修县志时随手所辑,故颇多掌故,可作清人笔记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