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县志下载:〔乾隆〕甘肃通志 〔光绪〕甘肃全省新通志 〔民国〕甘肃通志稿
〔乾隆〕甘肃通志
又名《敕修甘肃通志》。甘肃巡抚许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田吕叶、曹最编纂。清雍正六年(1728)奉敕纂修,乾隆元年(1736)成书。吏部尚书署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刘於义刊行。全志五十卷、三十六册,为《四库全书》本。该志体例、取材、编纂格式虽以《陕西通志》为范本,但考证、补漏、增加内容约占一半以上。把甘肃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矿产资源、工农业、林牧业、水利、军事、政治等均载入志书。全志包含: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公署、学校、关梁、祠祀、贡赋、兵防、水利、驿递、蠲恤、盐法、茶马、物产、风俗、古迹、祥异、陵墓、封爵、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忠节、孝义、隐逸、流寓、仙释、方伎、烈女、艺文、杂记。内容多系抄录前志,不加考证,错讹较多;职官志甚为繁琐,文职直至州官、武职直至游击;全志经多人之手,缺乏统一编排,记事多有重叠,笔法不统一,详略甚不一致;取材于“正史”者多不录全名,任意简略为“元和志”、“方舆纪要”、“寰宇记”、“汉书”、“唐志”、“隋志”等,易引人误解;志书所用年号如“光宅”、“靖康”、“皇庆”、“弘光”、“隆武”等不记朝代,使读者难以稽考。
〔光绪〕甘肃全省新通志
前任陕甘总督升允、继任长庚为监修。前任总纂丁禧翰,后任总纂安维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修。宣统三年(1911)成书。总目十: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志余。子目七十。全志上溯开天辟地,下至宣统元年。记述甘、宁、青三省之事。体例、撰写技法多模仿“正史”。“纶音”、“天章”冠诸卷首,效法《春秋》不列入目录。正文一百卷。力主记实,凡例云: “凡入职官人物传者,皆系没世之人,其生存者一概不立传”; “通志务期简赅,然应有者亦须尽有、则卷数较旧志自倍”; “前事者后事之鉴,治乱得失。然亦有鉴戒存焉”。全书三百二十余万字。纶音、天章占十五万多字,人物志达一百五十多万字。占全志的百分之四十七。而实业志,包函农、工、商、矿仅三千字。该志对回、蒙、藏少数民族多丑化诬蔑之词。
〔民国〕甘肃通志稿
甘肃省主席刘郁芬修。杨思、张维、慕寿祺纂。民国十八年(1929)始纂,二十五年成书,抄本一百二十册。一百三十卷首一卷。志稿十七纲,九十三目。有舆地志十五卷,建置志五卷,民族志十卷,民政志五卷,财赋志七卷,教育志六卷,军政志九卷,交通志四卷,外交志一卷,职官志十四卷,选举志六卷,人物志二十八卷,金石志三卷,艺文志二卷,纪事十卷,变异一卷,杂记四卷。是志贯通古今,记述断至民国十七年(1928)甘、宁、青分省为止。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文字简赅,对乾隆《甘肃通志》和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的舛漏多有校正补阙。对山川河流记述详确。对各民族以历史出现先后为序,分析其渊源。姓氏演变。对甘肃诸土司名称、种族、辖区、户口均归纳入志。甘肃几千年的兵制、塞防、屯田、马政、互市、边事均详载于志。志稿多有创见及独到之处。使用价值较大。
